身正有令则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感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感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源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孔子的作品《论语》中的名言,深刻地概括了人们行为习惯中真正正义和良知所在。
它给了我们一块遵守道义、尊重他人的立场,提出了要求人们自律、自觉的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是明确的、正确的,他就不应该需要别人的命令和强制手段去实施行为,他应该自觉遵守其行为准则,自律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即使有权威的人发出命令,一个人也不应该犯错,不应该违背自己的本心,违背他认为良知和正义的原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了他深刻的伦理思想,强调要求人们的自律自觉,要求个人的行为需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秉持真正的正义和良知。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它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即要将自律自觉纳入生活,以自觉的行为替代欺骗,以正义取代自私。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最大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审视自我,秉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否则我们就会遵守着虚假的道德标准,忘记了生活中最真实的自律自觉,混淆了正义和良知。
总结起来,孔子提倡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是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教会我们要求人们
的自律自觉,尊重别人,以及维护正义和良知。
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遵守别人的命令,也要勇于承担责任,以自觉的行为去替代欺骗,以正义的行动来抵御邪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坚持正义原则,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读廉政名言警名有感孔子曰:“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一名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在这里孔圣人重点强调了管理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记得去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我儿子做完作业,我叫他收拾学习用具和书包,他一边看漫画一边慢吞吞地收拾着东西,我大声催他快点,谁知他也大声回答我,我问他干吗那么大声音,他却来一句你不也那么大声吗,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无形中已经起到了身教的作用,看来有时长篇大论还不及自己的一言一行。
通过这件事我深有体会,身教重于言传,以后自己得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了。
要注意生活细节呀!当我们觉得孩子没有关注我们的时候,也许他正静静地观察着我们呢!作为一名管理者或者是领导者,就如同家庭里的父母,你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给被管理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领导管理者遇事能身先士卒,清正廉洁,那么你身后的被管理者,以至整个团队都会勇往直前,各尽所能!领导管理者贪赃枉法,骄奢淫逸,那么你身后的被管理者,以至整个团队便会徇私舞弊,溃不成军!纵观中央近些年来所查处的重大贪腐案件,绝大部分案件都是窜案、窝案,甚至会出现一个领导班子全军覆没的下场。
腐败窝案的可怕之处在于,在形式上表现为,往往是一把手指挥,二三把手跟随,各位副手紧随,众多助手追随。
一把手的上梁不正,必会有下梁的歪。
表现形态上,腐败已筑成“腐窝”,窝里盘织着各种关系:领导关系、权力关系、上下关系、利益关系、团伙关系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犹如一张张腐败的网络。
这种涉及面广涉及人多的“腐败窝点”下,必然会导致腐败猖獗,人心涣散,一个再庞大的组织也经受不住整体腐败的侵蚀,必然会轰然倒下。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一把手和正职的日常作风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其他副手和被管理者,尤其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不讲正气,不讲学习,置党纪与国法与不顾,必然会走向权力失控,监督失灵,约束失效的贪腐之中,越陷越深……。
教师六个严禁学习心得(精选4篇)
教师六个严禁学习心得(精选4篇)教师六个严禁学习心得篇1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
”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
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
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这是孔子对于当政的人讲的,所谓治国的人、领导人,当然可以泛指一切团体的领导。
譬如说各级领导,要领导当地的百姓,或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导,一个机关单位的领导,一个学校的领导,乃至一个家里的领导,家长教育小孩,都是这个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就是这个领导人,他本人身正,身是指他的行为,这个行为其实包括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说的语言,乃至他意念里面的这些思惟,都要讲究正,把一切邪恶的行为都去除掉。
这是儒家讲守礼,克己复礼,佛家讲持戒,这都是正。
这样的人可谓是众人的榜样,他自自然然得到众人的拥护。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本性都是本善,他看到人家行善,他也欢喜,自然就对那个行善的人尊重,这是人的天性。
所以领导者自己身正,自然就得到大众的爱戴、拥护,所以「不令而行」,他不需要自己再下什么命令,发号施令,自自然然大家就能够非常配合,就照着这个领导者的样子来学、来做,所以所有的人都正。
这是《论语》我们学过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就是你,你做为一个领导者,你做一个正面的表率,做一个榜样,谁敢不正?都会正了,你不用再要求他们正,他们自然就正。
反过来,『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你自己没做正,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底下也就跟着不正。
你要对他们下命令,他们也不服从。
你教他们正,你自己都不正,他们怎么会听你的?这很自然。
比如有父母说他教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念《弟子规》,《弟子规》都念得很熟了。
结果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傲慢,这孩子天天拿着《弟子规》,还挑父母的毛病,「你都没做这个《弟子规》」,父母都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原文及解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原文及解释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自:《论语·子路篇》解释:身:自身,本身。
正:正派,正直。
令:发布命令。
行:做,行施。
从:听从,顺从。
全句译文:在上位的管理者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
在上位的管理者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赏析:此句强调统治者在道德上的教化示范作用,作为统治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
子路篇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那天,我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看着几个孩子在泥地里打滚,心里想着那句老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话听起来简单,可真要琢磨透了,却不容易。
村里的老王头,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
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村里人提起他,总是竖起大拇指。
老王头不识字,可他懂得做人。
他常说:“做人嘛,得有个样子。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村里谁家有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有一年,村里发大水,老王头家的房子被冲垮了,可他硬是先把村里的老人孩子安顿好,才顾上自己。
村里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王头没下过什么命令,可村里人却都愿意听他的。
这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
再看看村里的李二狗,那可是个精明人。
他脑子活,嘴皮子也利索,可就是心眼儿不正。
他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村里人对他敬而远之。
有一回,村里要修路,李二狗自告奋勇当起了组长。
他拍着胸脯说:“这路我修定了,谁也别想插手!”可真到了干活的时候,他却躲在树荫下,指挥别人干。
村里人看在眼里,心里都有数。
路修好了,可村里人提起李二狗,却是一脸的不屑。
这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那天,老王头和李二狗在村头碰上了。
老王头笑呵呵地说:“二狗啊,你那路修得不错,村里人都夸你呢!”李二狗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支支吾吾地说:“老王头,你别笑话我了,我那点儿本事,哪能跟你比啊!”老王头拍拍他的肩膀,说:“二狗啊,做人嘛,得有个样子。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老王头和李二狗的事儿,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
做人嘛,得有个样子。
这“样子”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
你心里有了“样子”,别人自然会跟着你走。
你要是心里没了“样子”,就算你喊破了嗓子,别人也不会听你的。
教育写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爱心才有教育孔子说过: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要照亮别人, 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要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真心爱学生。
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我逐渐明白, “对学生的爱不应说在嘴上, 写在纸上, 而要身体力行, 用行动检验。
”因此, 我常常早出晚归, 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与学生们呆在一起, 与他们一起学习, 一起游戏。
我总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学生的“差”只是暂时的, 没有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成功的教育。
因此我总是向学生暗示: 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天才!平日千方百计去激励学生, 从不批评打击学生。
尤其对待“差生”更是抓住其点滴进步, 大加表扬和鼓励。
冰心曾说: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爱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差生”在家往往缺少父母之爱, 在校又缺乏师生之爱。
其爱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他们, 于是便产生“孤独”、“自暴自弃”甚至“孤僻”。
针对这些, 老师便主动帮其解“难”,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 体验到师爱, 从而产生无比信心和力量。
一次, 我让同学们做题, 有一名“差生”却在乱翻书, 一道也没做。
当时, 我心平气和地向他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 而是逐题给他做了讲解, 使他十分感动并认真做完了本课题目。
事后他写了纸条给我, 上面写着: “老师, 我一定认真学习。
”爱学生要从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的进步做起。
我现在的班有这样一位学生,经常无原由的出手打人, 与同学关系紧张, 还喜怒无常。
在家访时由他父母口中得知, 他的父母离婚后, 他就总是这样, 批评多了, 他自己也有了破罐破摔的念头。
了解到情况以后, 我经常找他谈心, 给他一些小小的见意。
抓住他的闪光点, 告诉他: “老师很欣赏你, 上课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 如果你能努力改掉那些小缺点, 老师会更欣赏你。
《论语》智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好比拥有正直领导者的团队不会搞歪门邪道而拥有一个谎话连篇的领导者团队绝不会诚实
《论语》智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原 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 文:孔子说:“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教育写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爱心才有教育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真心爱学生。
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逐渐明白,“对学生的爱不应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检验。
”因此,我常常早出晚归,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与学生们呆在一起,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我总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学生的“差”只是暂时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
因此我总是向学生暗示: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天才!平日千方百计去激励学生,从不批评打击学生。
尤其对待“差生”更是抓住其点滴进步,大加表扬和鼓励。
冰心曾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爱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差生”在家往往缺少父母之爱,在校又缺乏师生之爱。
其爱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于是便产生“孤独”、“自暴自弃”甚至“孤僻”。
针对这些,老师便主动帮其解“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体验到师爱,从而产生无比信心和力量。
一次,我让同学们做题,有一名“差生”却在乱翻书,一道也没做。
当时,我心平气和地向他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逐题给他做了讲解,使他十分感动并认真做完了本课题目。
事后他写了纸条给我,上面写着:“老师,我一定认真学习。
”爱学生要从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进步做起。
我现在的班有这样一位学生,经常无原由的出手打人,与同学关系紧张,还喜怒无常。
在家访时由他父母口中得知,他的父母离婚后,他就总是这样,批评多了,他自己也有了破罐破摔的念头。
了解到情况以后,我经常找他谈心,给他一些小小的见意。
抓住他的闪光点,告诉他:“老师很欣赏你,上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如果你能努力改掉那些小缺点,老师会更欣赏你。
”在看到他任何点滴的进步时,我都给予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转变确实很大,下课时还经常主动与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意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意思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话说得太对啦!就好比一个班长自己都不遵守纪律,还咋要求同学们听话呢?比如我们班那个班长,自己上课老说话,还指望我们安静学习,这可能吗?2. 你想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呀!就像家长教育孩子,如果家长自己都撒谎,怎么能让孩子诚实呢?我邻居家就是,大人总骗孩子,孩子现在也满嘴跑火车。
3. 哎呀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不是很明显嘛!领导要是自己都懒散,还天天催员工努力工作,谁会服气呀!我们公司就有这样的领导,大家都很不满呢!4. 这不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嘛!老师要是自己都不爱学习,怎么能教出好学的学生呢?我们以前有个老师就是,自己都不懂的知识还来教我们,能教好吗?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真的是这样啊!一个球队队长自己都不积极训练,还怎么带领队伍取得好成绩呢?就像隔壁校队那个队长,队员们都不太听他的。
6. 好好理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呀!一个警察要是自己都违法乱纪,那还怎么维护社会秩序呢?新闻上不就有这样的例子嘛,多可恨呀!7. 哇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太有道理了!就像一个厨师自己都不注意卫生,做出来的菜谁敢吃呀?我上次去的那个饭店好像就那样,真让人担心。
8. 想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真的是这样呢!一个明星要是自己品行不端,还怎么给粉丝做榜样呢?有些明星不就是这样把自己前途毁了嘛。
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多简单的道理呀!一个教练自己都没真本事,还怎么教出优秀的运动员呢?好多体育队都有这种情况呢。
10. 真的要记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个老板自己都不诚信经营,还要求员工对客户真诚,这不是搞笑嘛!我朋友上班的公司就是,老板老坑人,公司都快开不下去了。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
1、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10分)答:(1)翻译:《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伤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是在使士大夫尊崇,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可寓意大啊!(2)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对一位朴实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也给予了很深的政治上的感慨,给后人以启迪。
2、周厉王压制民众的批评,最终的下场是什么?召公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些劝谏语有什么启发意义?(用250-350字回答问题)(10分)答:周历王残暴,引起国人的反对,可他不但不听召公的劝告,反而派出巫者监视百姓,任意屠杀人民,企图暴力钳制舆论,激起民变,最后得到被国人流放下场.这些劝谏语讲述听从和顺应民意的重要性,民意反应人民的意愿,他们想要得到的,如果没有听从他们的意愿,而采取不听,甚至想法设法的让他们不要发表言论,最后没有人能去发表意见,以至管理者不能知道民的意愿,不能为民做出合理的施政,结果可想而知,被民抛弃。
身正则令行
身正则令行
——“表率”的作用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此言即说:如果自己的言行端正得体,虽然没有下令,别人也会效行;如果自己言行不端,即使下了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
这段话让我们想到的东西很多,无论身在哪个行业,都有一个站在队伍最前端的人,而这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了他队伍后面的人。
因为所有人都有“向前看齐”的共性。
因此,前面的这个人就是整个队伍的表率。
那么,这个“表率”就直接影响到这支队伍的整体形象:或干净整洁;或邋里邋遢……
思于此,又发现此言与“师者,表也”不谋而合。
一个领导人如此,一个教师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被人们冠以了无上的荣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就是要做出让世人放心的被人推崇的相应的事来。
既然要为人师表,重点不止为人“师”亦在于为人“表”。
“师”是学识,而“表”是品行。
大的暂且不论,小的就很普遍了,比如:从一件极小的事影响学生,哪怕是捡起一张纸片,扶起一把椅子,这些点末细微的小事最不可忽视,只有教师从点末细微开始做起,才能起到潜默移化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领头人的言行端正,下面的人就会效行!。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浅谈教师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主讲:刘先品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
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为人师表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
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
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于言教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
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极少数教师丧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
凡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译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译文
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
出处:《论语·子路篇》。
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全句义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引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杜绝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
本应自觉遵守,结果却要国家来作出硬性规定,真的是让人深思。
回想以往许多官员会上喊的要精简节约,散会就铺张浪费,节约喊了很多年,结果一直不见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寓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寓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一句流传至今的俗语,主要强调了领导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本身行为端正,那么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跟着他行事;如果领导者本身行为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这句话的寓意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自身的行为和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下属的行为和态度,因此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榜样,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领导者自身行为不端,那么无论他如何发布命令,人们都不会听从,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企业管理、政府管理还是其他领域,领导者都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品质,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榜样,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实现有效的领导。
拓展资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论语·子路》主要讲述了子路与孔子的言行和教导。
其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子路对孔子教导的总结,表达了孔子对于领导者个人品质和行为对团队或组织的影响的重视。
指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指挥者,军之司命也。
兵无指挥,则乱;军无指挥,则败。
故古之将帅,必先治其身,而后治其兵。
身正,则令行;令行,则令行禁止;令行禁止,则军心齐,战无不胜。
译文:指挥者,军队的命运所系。
军队没有指挥,就会混乱;军队没有指挥,就会失败。
因此,古代的将领,必须先修养自身,然后才能管理军队。
自身品行端正,那么命令就能被执行;命令得以执行,那么就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那么军心就能团结一致,战斗就无往不胜。
注释:1. 指挥:此处指军队中的指挥官,负责军队的调度和管理。
2. 军之司命:军队的命运所在,比喻军队的生死存亡。
3. 兵无指挥,则乱:如果军队没有指挥官,就会失去秩序,变得混乱。
4. 军无指挥,则败:如果整个军队没有有效的指挥系统,就会在战斗中失败。
5. 治其身:修养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6. 治其兵:管理好军队,使军队有纪律、有战斗力。
7. 身正:自身品行端正,不偏不倚。
8. 令行:命令得以执行。
9.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军队纪律严明。
10. 军心齐:军队的士气高昂,齐心协力。
11. 战无不胜:形容军队战斗力强大,所向披靡。
《指挥》一文强调了指挥在军队中的重要性。
指挥官的品行和才能直接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存亡。
只有修养自身,才能带领军队走向胜利。
此篇文章对后世将领和士兵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指挥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它也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各个领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句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对于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或教职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充满正气,才能真正发挥好带头、带领、带动作用。
正人先正己,风正好扬帆。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担当什么职务,都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群众需要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要坚持“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
而对于教职人员来说,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榜样作用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贯穿在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
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楷模。
无论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他留给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都显得很突出。
所以儿童是目击者,是一个时刻关注成人道德行为的目击者。
可以这样说,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是最重要道德教育者,是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人。
此外,父母等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