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WORD
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篇一:(人教2011课标版)(2012秋季使用)八年级物理上册课后习题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和答案(word版)】一节长度时间及测量1、许多石英电子手表具有听表的功能,通过反复尝试学会使用这个功能。
2、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来回摆。
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s的摆吗?答: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认识到小铁块的摆动周期只与绳的长度有关。
3、各组同学之间比一比,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答:略4、用宽约2cm的牛皮纸条,自制量程为2m、分度值为1cm的卷尺。
用这个卷尺测量家里某个人的身高。
起床后和临睡前各测一次,你会发现什么?答:由于白天人们多处于站立姿势,自身的重使得骨骼间缝隙变小,因此临睡前的身高要低于起床后的身高。
5、联系电流表、温度计等测量工具的用法,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做法会引起较大的误差?答:使用刻度尺常出现的错误有:(1)不注意起始刻度;(2)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测量结果不写单位;(3)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重合;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乘客、路边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填空: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中,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___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_____是运动的。
答:火车;树木、房屋等。
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b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水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这是为什么?答:运动员和屏幕之间相对静止,而跑道在不断运动。
4.我国自1984年4月8日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信卫星。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第九章 压强第1节压强1、估测你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先估计你的体重,它的大小等于你对地面的压力。
再测量你站立时鞋底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简单起见,假设双脚站立在松软土地上,整个鞋印范围全部和土地接触。
测量时,在方格纸上画出鞋底边缘的轮廓,看鞋底范围内占有多少个方格(不满一格时,凡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再乘以每一方格的面积。
根据得到的数据,计算你对地面的压强。
如果图中每个小格的边长是1cm ,某同学的质量为50kg ,他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与你对地面的压强相比哪个大?2、解释下列现象锯、剪刀、斧头等,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为什么?书包为什么要用宽的背带,而不用细绳?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特别重要?3、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
这为它在沙漠行走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4、一个图钉帽的面积是0.8cm²,图钉尖的面积是5ⅹ10-4cm 2,手指对钉帽的压力是20N ,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的压强各是多大?答案:1. 解:该同学的重力:G=mg=50kg ⅹ10N/kg=500N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2ⅹ143cm 2=286cm 2=2.86ⅹ10-2m 2他对地面的压强:P=S F =500N/2.86ⅹ10-2m 2=1.75ⅹ104Pa 2. 解:锯、剪刀、斧头要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书包带较宽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啄木鸟的喙坚硬而细长,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啄开树洞。
3. 解:骆驼的脚掌大,可以增大与沙漠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从而避免脚掌陷入沙中,利于在沙漠中行走。
4. 解:手对图钉帽的压强:P 1=F/S 1=20N/0.8ⅹ10-4m 2=2.5ⅹ105Pa图顶尖对墙的压强:P 2=F/S 2=20N/5ⅹ10-8m 2=4ⅹ108Pa第2节液体的压强1、一个空的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浸入水中,一次瓶口朝上,一次瓶口朝下,这两次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图9.2-8)。
八年级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八年级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篇一: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p class=txt>1.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
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
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
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
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
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
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
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关数据如下: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 km(实为1 463 km);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z13(北京—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 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 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
①假设。
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
②估算。
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
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
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第九章 压强第1节压强一、估测你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先估量你的体重,它的大小等于你对地面的压力。
再测量你站立时鞋底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简单起见,假设双脚站立在松软土地上,整个鞋印范围全数和土地接触。
测量时,在方格纸上画出鞋底边缘的轮廓,看鞋底范围内占有多少个方格(不满一格时,凡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再乘以每一方格的面积。
按照取得的数据,计算你对地面的压强。
若是图中每一个小格的边长是1cm ,某同窗的质量为50kg ,他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与你对地面的压强相较哪个大?二、解释下列现象锯、剪子、斧头等,用过一段时刻就要磨一磨,为何?书包为何要用宽的背带,而不用细绳?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何特别重要?3、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
这为它在沙漠行走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4、一个图钉帽的面积是²,图钉尖的面积是5ⅹ10-4cm 2,手指对钉帽的压力是20N ,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的压强各是多大?答案:1. 解:该同窗的重力:G=mg=50kg ⅹ10N/kg=500N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2ⅹ143cm 2=286cm 2=ⅹ10-2m 2他对地面的压强:P=S F =500N/ⅹ10-2m 2=ⅹ104Pa 2. 解:锯、剪子、斧头要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书包带较宽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啄木鸟的喙坚硬而细长,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啄开树洞。
3. 解:骆驼的脚掌大,能够增大与沙漠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从而避免脚掌陷入沙中,利于在沙漠中行走。
4. 解:手对图钉帽的压强:P 1=F/S 1=20N/ⅹ10-4m 2=ⅹ105Pa图顶尖对墙的压强:P 2=F/S 2=20N/5ⅹ10-8m 2=4ⅹ108Pa第2节液体的压强一、一个空的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浸入水中,一次瓶口朝上,一次瓶口朝下,这两次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图)。
人教物理八年级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八年级第一章“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及提示p16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 km ,快车的速度v 1=105 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1=11v s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 km/h ,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2=22v s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 km ,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3=33v s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
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3、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
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一般解题时,会把长理解为很长或无限长)如没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相关知识:长铁管至少要40米。
4、255m(本题不要求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行)5、小、大、温度p181、有些收音机没有“STEREO MONO”开关,但多数立体声收音机有此开关。
尽可能观察,并做此实验,体验立体声和非立体声的不同。
如果耳机不是立体声的,将开关放在“MONO”位置接收信号较灵敏。
2、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是让学生看看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是做了这方面的调查就行。
助听器普及的原因是多样的:如质量越来越好,人们的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等。
p241、略2、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硬币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略)(2) 硬币周长的测量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在硬币边缘做一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②用棉线在硬币上绕一周,用直尺量出棉线的长度;③用直尺和三角尺量出硬币直径,算出周长。
(3)一页纸的厚度的测量方法:用直尺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4)铜丝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略)2、用刻度尺测出自己一只脚的长度L ,则自己的身高为7L3、因为1天等于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所以1天等于86400秒(1天=60秒×60×24=86400秒)4、利用累积法,测量多个周期的总时间求平均值可以测得更准确。
调整摆长可以做出周期为1s 的摆长。
第2节 运动的描述1、放在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路边的树木、房屋是运动的。
2、B 解析:向船尾跑去了,就是离船越来越远了,以船为参照物。
3、若以电视机为参照物,则可近似认为运动员和屏幕之间相对静止;但实际上我们根据经验,会很自然地选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以电视机中的观众、跑道为参照物,就会感觉运动员是运动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1、能。
解析:这样就是说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时间越长物体运动越慢。
2、用手表测出通过1km 所用的时间,再用速度公式v=t s 求出速度。
3、小明前50m 的平均速度v 1=s m 650≈8.33m/s小明在后50m 的平均速度 v 2=s m 750≈7.14m/s小明在100m 的平均速度v=s m 13100≈7.69m/s4、(1)v=t s =小时千米小时千米/05.268917.41318=(2)小时千米小时,千米小时千米小时千米/68.276/36.26523.2617253.14062211=====t s t s v 小时,千米小时千米/52.25615.1295333===t s v列车在济南至南京段最快,在南京至上海段最慢。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八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同学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铜丝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1.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你知道吗?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的“尺”,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请你根据这一常识,设计一个方案,估测你的身高约为多少。
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等于多少秒?一天=24×3600s=86400s4,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一个摆,要测量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S的摆吗?.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
次数越多越精确。
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哪些是运动的。
1.以火车车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车厢座椅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树木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第六章电压和电阻一、电压1.在图6.1-8中,用连线代表导线来连接实物图,使小灯泡能够正常发光并且电压表能够测出小灯泡两端电压(估计在2-3V之间)。
答:此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动手连接闭合电路,学习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方法。
注意要求学生不仅在纸面上会连接电路、画电路图,而且一定要进行动手操作训练。
课本中只给出了连接小灯泡的情况,实际教学中也可改用其他用电器,如小电机、音乐门铃等,换一个新的用电器就是一次新的练习,要多动手练才行。
另外,在如何选取量程方面也要得到训练。
2.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铝片放在盐水中(图6.1-9)。
试着用电压表测量这个自制电池的电压。
通过测量能否得知,哪个金属片是电池的正极?换用两种其他金属重做这个实验。
答:这是一个自制电池的设计制作型练习,又是一个让学生学会连接电压表,并能读取电压表上读数的技能性训练题目。
实验时应该指导学生采用“试触”,即在合上开关时要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而不是一下子将开关合到底长时间不断开。
“试触”在电学实验中很重要,要求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根据电压表上指针的方向变化,就可判断哪个金属片是电池的正极,哪个金属片是电池的负极。
本题可以考虑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包括让同学们互相演示)。
3.图6.1-10中,三个电压表的读数各是多少?解答:这是个电表读数练习题。
学生已有电流表读数的基础,注意让学生分清不同量程下1个小格所代表的不同的量值,并要求学生在记录读取的测量数据时,务必将数值和单位一并写出。
具体读数是:甲2V,乙12.5V,丙0.6V。
4.图6.1-11是一位同学所连的电路,他要测量左边那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他的电路有什么错误?纠正之后画出正确的连接图,并画出电路图。
答:这是一个训练学生正确连接电压表的题目。
初学者在连接电路时,容易犯顾头不顾尾的毛病,这里的错误是只想到要将电压表并联使用的原则,而没有注意与电源连接的问题。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九章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及答案
第七章力第1节1、请举例说明:(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
解:(1)用力压海绵,海绵被压扁。
(2)用力将足球踢飞(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弹簧的形变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用大小相同的力拉弹簧弹簧可以伸长、压弹簧弹簧就缩短;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离门轴远的位置的力很容易把门推开,而离门轴近的位置的力很难推开门。
2、用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线对灯的拉力F=4N。
请在图7.1-6中画出拉力F的示意图(图1)3、一个同学沿水平方向用75N的力推箱子,请在图7.1-7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图2)4、如图7.1-8,人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能够把另一艘小船推开而自己坐的小船不动吗?为什么?(图3)解:不能。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用力推另一艘小船时,另一艘小船也给自己坐的小船一个反作用力。
第2节1、在"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图7.2-4)两个现象中,发生的是不是弹性形变?说说你的理由.解:“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不是弹性形变。
“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是弹性形变。
因为在“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后,橡皮泥不能自动恢复原状。
2、小强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刚拉开时没感到太费力,可是两手拉开的距离越大,就感到越费力。
这是什么原因?解: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因此两手拉开的距离越大感觉越费力。
3、试分析一个旧弹簧测力计不能准确测量的原因。
解:弹簧用久了后,弹性就会发生变化。
从而使该弹簧测力计不能准确测量。
4、请读出图7.2-5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0.1N。
解:圆筒测力计的示数是1.5N 条形盒测力计的示数是1.15N5、如图7.2-6,将椭圆形厚玻璃瓶装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瓶中。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1.为了能把砍伐的木材从林场方便地运出,有水道的的地方常将木材连接成木排使其顺流而下。
这个例子中,木排受到河水的浮力。
请你从日常生活或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再举两个例子说明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浮力。
2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3.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重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示数如图10.1-7甲所示,把重物浸在水中时的示数如图10.1-7乙所示。
重物浸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4.一个竖直悬挂在水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5N,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13N。
你认为这个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多大?5.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
请你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实验步骤。
答案:1.解:轮船可以在水面上航行;苹果可以浮在水面上等(答案不唯一)2.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钩码的重力,然后提着钩码让钩码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钩码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3.解: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3.2N-2.2N=1N4.解: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F下-F上=13N-5N=8N5.解: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细线、烧杯、橡皮泥实验步骤:(1).用细线系住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2).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比较F1和F2的大小:若F1和F2大小不相等,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若F1和F2大小相等,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1.北京“水立方”中游泳池的水深设计比一般标准游泳池深了0.5m,有人说,水的深度越深,其产生的浮力就越大,因此,各国运动员在“水立方”的比赛成绩普遍提高就不足为奇了。
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请比较以下浮力的大小。
(1)同样重的两个铜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2)同样重的铝块和铜块,都浸没在煤油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3)同样重的铝块和铜块,铜块浸没在煤油中,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3.一个在节日放飞的气球,体积是620m3。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和答案WORD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
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
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
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
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
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
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
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关数据如下: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
①假设。
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
②估算。
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
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
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
V水 3.93 1011 m3
m水 水V水 1103 kg / m3 3.931011 m3
3.931014 kg 3.931011t
答 : 这 个 水 库 的 蓄 水 量是3.391011 t.
P119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4. 39.0 5.0 7.8
2.25kg
答 : 装 水 最 多 装2.5kg, 装 植 物 油 最 多 装2.25kg.
P116页 第二节 密度
5.查表可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 / m3
V
m
89kg 8.9103 kg / m3
0.01m 3
可将铜导线看作圆柱体. 铜线的横截面积
S 25mm2 2.5105 m2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后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及提示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P112页,第一节 质量
1.答案:这些货物的质量不改变. 提示:因为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
的多少,只要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 变,物体的质量就不变.物体的质量不 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P112页,第一节 质量
2.答案:用天平测出100个大头 针的质量为m,将称量的结果除以 100 便得到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m1=m/100.
P123
3.解:冰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0.9g/ cm3
1cm3 的冰的质量为
m冰 冰V冰 0.9g / cm3 1cm3 0.9g
因为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所以水的质量
也为0.9g
所以,水的体积
V水
m水
水
0.9g 1g / cm3
0.9cm3
答: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为0.9g, 体积为0.9cm3
人教版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八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24×3600s=86400s4.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
次数越多越精确。
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以火车车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车厢座椅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树木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以房屋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2.B3.通常对运动的描述,我们习惯取地面为参照物。
感觉运动员跑的得快,是因为我们看到运动员相对于背景的相对运动比较快;而摄像机在拍摄运动员比赛时,镜头是始终跟着运动员,即与运动员保持同步,而看电视时,由于习惯人们仍取跑道为参照物,这就导致看电视转播时,我们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可以,实际上在跑步比赛时,就是利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比较运动员快慢的。
但在物理学中是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
2.用表测出骑自行车,从一个里程碑到达相邻的另一个里程碑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 =s t 计算出其速度。
人教版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八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第一章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 ;(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24×3600s=86400s4.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
次数越多越精确。
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1.以火车车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车厢座椅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树木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以房屋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3.通常对运动的描述,我们习惯取地面为参照物。
感觉运动员跑的得快,是因为我们看到运动员相对于背景的相对运动比较快;而摄像机在拍摄运动员比赛时,镜头是始终跟着运动员,即与运动员保持同步,而看电视时,由于习惯人们仍取跑道为参照物,这就导致看电视转播时,我们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可以,实际上在跑步比赛时,就是利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比较运动员快慢的。
但在物理学中是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
2.用表测出骑自行车,从一个里程碑到达相邻的另一个里程碑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 =s t 计算出其速度。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八上)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八上)-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同学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铜丝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1.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你知道吗?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的“尺”,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请你根据这一常识,设计一个方案,估测你的身高约为多少。
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等于多少秒?一天=24×3600s=86400s4,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一个摆,要测量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S的摆吗.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
次数越多越精确。
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哪些是运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
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
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
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
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
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
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
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
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
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
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关数据如下: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
①假设。
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
②估算。
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
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
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
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
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
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
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 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 m。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
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
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答案:小、大、温度。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
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
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
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 Hz,能。
4.小小音乐会。
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
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
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
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
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
三、声音的特性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
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
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
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
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
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
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
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
此处海底有多深?答案:3062m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一次闪电发生后经过4 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答: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约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认为在雷电发生的同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及时间,即可求出雷电处距观察者的距离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图2.1—8)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答:如图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阴影线范围内的物体。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答:射击时瞄准目标、影子、日食、月食、针孔成像等。
二、光的反射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图2.2—8),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答:光路如图2—9甲,反射角为60°;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原路返回(图2—9 乙)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
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答:光路如图2—10。
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图2.2—9)。
这是为什么?答: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
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
用墙作反射面,应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2.2—10所示。
夜晚,用手电简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
试着在图2.2—10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8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
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出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 cm。
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
答:.2.53s。
三、平面镜成像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D)A.1 m;B.0.5m;C.0m;D.2m。
2.试画出图2.3—8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2.3—9)。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4.6 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答:如图2—13。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图2.3—11)。
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到窗外的物体。
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
答:如图2—14。
四、光的折射1.图2.4—6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答:丙。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图2.4—7)。
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答:如图2—16所示。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盘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图2.4—8)。
这种现象是由光的现象引起的。
解答要点:(1)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由于折射,看起来水底变浅。
(3)看起来,浸在水中的铅笔底部(接触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气与水面交界处折断。
该题也可通过画光路图说明(图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
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
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