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杨杨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
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和反思——从波普尔、库恩到拉卡托斯
种退让 的尝试 , 波普尔表示反对。同时 , 他指出在任何 义的窠臼; 在证伪主义原则 的支配下 , 那些既不能被证实
特定数量 的证据下 , 无论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理论 , 其数 也不能被证伪 的命 题无法得到合理划分 , 一 些在科学史
学概率都是零 , 即一切理论不仅不可证实 , 而且是无概率 上已经证 明是非科 学的理论又被纳人到科学阵营中。这 可言 的。鉴于此 , 波普尔提 出了可证伪性的划界标准 。 些显然都 十分荒谬 , 也决定 了可证伪性标 准不能作为划 二、 波普 尔 的可 证 伪 性标 准 分科学与非科学 的正确标准。
摘 要: 划界 问题是贯穿科学哲学发展 的基本 问题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对科 学的理解不 同, 导致 科 学与非科 学划界标准纷争叠起。以波普 尔、 库恩到拉卡托斯提 出的划界标准为主线, 介 绍科学与非科学划 界标准的历 史演变过程 : 从逻辑 实证主义的可证 实性标 准到波普 尔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性标准 , 基本确立 了绝 对的 、 逻 辑 的划界 标 准 ; 库恩的 “ 范式 ” 和拉 卡 托斯 的 “ 经验 预 见性 ” 标 准 则逐 渐模 糊 了划界 问题 , 形成 了 历 史主义的相对标准。鉴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的发展 , 提 出应置 身更为广阔的视野, 更加 多元化地审视和 思考 划界标 准 问题 。 关 键词 : 科 学; 非科 学 ; 划界标 准 中图分类号:N 0 2
第3 5卷 第 8 期
Vo 1 - 3 5 No . 8
开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8 月 2 0日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一、概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与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然而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基本思想各有其成败得失。
鉴于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的态度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以一方的特有内涵来否定排斥另一方,避免任何形式的个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和非科学的历史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引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 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 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只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 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这样“范式”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理论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答案: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以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将科学术语与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术语、理论命题,另一类是观察术语、陈述命题。
前一类术语与命题对应于科学理论,后一类术语与命题则对应于经验事实,其划分的原则就是在于是否通过人的感觉直接观察到。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的观点,实际上肯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是不确定的观点,肯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总是具体的历史检验。
因此,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同时,必须懂得个别的局部实践不足以完全论证局部实践的作法,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在实践上必然是有害的。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看似简单,但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问题需要厘清,它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样,需要用哲学的辩证观点进行审视。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
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有以下小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寻根究底,科学就是接近真实。
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小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
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一一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小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小可证明的公理。
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
小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
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
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小完整。
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小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小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
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
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何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浅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在最初看到这个题目之前首先想到的是科学和伪科学,回顾课件并上网搜索了一些资料后发现,非科学原来也并不是伪科学。
第二个念头就是科学和哲学,对我来说这好像就是一个比较对立的方面,但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哲学领域中也在将就科学,而且就划界问题讨论的比较热烈。
不觉想到似乎还有一门专业叫做科学哲学,深深的对我的第二个观点进行了重创,之后进一步的查资料好像对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争论不休中,不免对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初步想法比较莞尔。
在思索一番之后,有了自己比较大胆的考量,似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那么重要,除了你一定要纠结着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的时候,这个问题才真的是个问题。
依稀记得高中时候初次听说物化这门学科的时候相当费解,甚至有些气愤,物理就是物理,化学就是化学,非要整个物理化学,这不是物理不是化学的,哪儿跟哪儿啊。
到了现在回想当时的想法不觉有些可笑,而在研究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时,科学哲学似乎又成了这个高中时候的“物理化学”。
在如今越来越多前沿问题需要跨领域综合多学科解决问题,而科学与非科学的严格划界的意义何在,不禁让我有些不理解。
就像以前研究科学的就是科学,研究哲学的就研究哲学,不会有科学哲学的东西,而我坚信今后也会有科学与非科学的更进一步的综合与结合。
故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真的很重要么?
做一个不恰当且不严谨地比喻,爱因斯克的相对论中不是说没有绝对么,科学与非科学应该也是彼此相对比较综合,也是相对于当时当代的科学发展,哲学素养,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来“暂时”定义的。
个人关于划界问题的浅见,些许狂妄,不科学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望谅解。
yang。
对科学“是”与“非”的认识
对科学“是”与“非”的认识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昌盛的时代,但同时也充塞着迷信、空想及各种伪科学不同程度地愚弄人们,并导致人类文化的衰退。
因此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不但对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科学精神科学究竟是什么?它和非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人类探索的主题。
近些年来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讨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经常会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作一团。
所以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清楚地明白它们之间的含义。
一、科学的内涵及其特点科学可以说是现在最经常使用的概念。
达尔文在1888年就明确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给科学下的定义也大同小异,都确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但是,对科学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里指出的,认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的表现也不同,因此科学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具体地理解科学的内涵。
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在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使科学更为人们所接受及认可,同时,科学可以解释更多自然界的现象,所以,科学就被当成是可解释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
第二,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活动。
从认识的过程看,人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科学是在人类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普遍的规律。
第三,科学是信念和约定的观点。
把科学理解为信念和约定,这样的话,就突出了科学是一种人的活动。
库恩认为,科学是科学共同体按照其成员公认的信念所进行的研究活动,而约定论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大家一致认可的,更多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志。
认为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可以使人有效地进行活动,而简单性、精确性等是科学所必需的。
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分析
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分析政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马利201001005摘要:学习了科技哲学后发现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是哲学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即使这一问题后来演变为科学合理性问题,也仍然如此。
因为,如果我们无法找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也就意味着科学哲学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因为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而不知道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就意味着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因而也就是不知道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科学哲学的存在价值也就存在疑问。
另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合理性”又从何谈起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多人都认识到伪科学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小的危害,而伪科学就是那种自称是科学而实际是非科学的东西。
承认有伪科学,就必须承认科学与非科学是有区别的,是有界线的。
成功地解决划界问题,必然对揭露伪科学大有帮助。
关键字:分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波普;库恩;多元标准在探究之前,有必要区分一下“科学”一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或者说在句子中的几种不同的用法:1.指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内容。
2.指科学活动,如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科学实验。
3.指科学性,与正确性、真假、有效验性、有根据性相近或相关。
4.指科学领域,与艺术、宗教、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等相区分。
这样,从划界对象看,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是指对理论或对构成理论的各个句子命题的划界。
这一划界的结果使得我们可以说:某一理论或某一命题是科学的。
当然,对科学活动和非科学的活动予以划界,如区分科学和迷信活动,也是有意义的;但这以前面的划界为基础,因为人的行为活动是由思想理论作指导的。
从而必然要有对理论是科学还是非科学的划界,因为迷信所依据的理论决不都是科学的理论。
更重要的,从划界结果看,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也至少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某种理论属于科学领域或非科学领域的划界,第二种是指具有科学性与缺乏科学性的划界。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
但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至今仍众说纷纭。
比如,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已有百年的争议历史[1]。
近年来,现代医学是不是科学也成为争论问题[2-3]。
因此,什么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有,这个界限是什么?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拘泥于书本定义、概念或逻辑思辨,而要从科学知识的具体的产生过程去理解和判断。
1 根据目前的科学定义不能划定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一般依赖科学的定义,可是至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比如,《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百度百科认为“科学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维基百科认为“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
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存在各种偏差,但是这种不一致会模糊我们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认识。
2 科学哲学对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认识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科学特征的一门学科,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科学哲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科学哲学史上,划界问题曾是逻辑实证主义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4]。
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性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所使用的是归纳逻辑,而归纳逻辑具有不周全的特点,无论列举多少例子,都不能归纳和证明一个领域的全部。
因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也就是举反例否证,而不是一个个举例实证,以解决逻辑实证主义的缺陷。
他认为一切知识、命题只有经得起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5]。
但是证伪主义也存在很多问题,后来库恩提出有无范式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客观事实的问题。
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以及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结果,以便在将来的实验中使用。
其次,我们来看看非科学的定义。
非科学是一种以理论或情感为基础,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知识体系。
它不依赖于实验,而是依赖于主观的认识,以及古老的传统和信仰。
它的目的是给人以某种意义上的解释,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实践和理论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实践的,而非科学是理论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实验和观察所界定的。
其次,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定量的,而非科学是定性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准确度和精确度所界定的。
最后,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直接观察的,而非科学是间接观察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可观测性和可衡量性所界定的。
以上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的浅析。
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通过实践和理论、定性和定量、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界定。
科学和非科学在当今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理解和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边界的确定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界线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将首先回顾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与非科学界定的不同观点。
接着,文章将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分析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只有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也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在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探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严谨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和数据的准确性;实证性则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可观测和可验证的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可重复性则要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相比之下,非科学则缺乏这些特点。
非科学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它们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者其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非科学并不排斥主观性和个体经验,其知识来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信仰或权威。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自近代科学以来,常常出现利用划界问题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比如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 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提出决 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迫使大批科学家入狱。 “伪科学”
非科学特点
非科学按其完备程度及其与科学密切的程度可分为系统性非科学和非系统 性非科学。 前者如形而上学和宗教具有较完备或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具有科学的部分特 征如理性和逻辑性,与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促进科学 的一面,又有阻碍科学的一面。 后者如神学、灵学、占星术和迷信等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的特征,其体系一般 也不完善,远离科学而靠近愚昧,与科学完全对立。因而有必要作区分。但需澄 清的是,非科学还不是伪科学,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伪科学,当且仅当它冒充 科学时。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动科学院B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科学不同于其他非科学的观念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或者说是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许多相 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意识形式 更容易区别,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总结
显而易见,知识体系论从静态对自然科学进行描述,不足以反映自然科学的本 质。探索活动论从动态对自然科学进行考察,关注的仅是其认识过程,而忽视其 作为知识的一面。 工具论将自然科学当作应付环境的工具,仅注意到其功利的一面,是典型的实 用主义。约定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突出了其主观性、非理性和社会性的 一面,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信念论关注人的精神方面,将自然科学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与宗 教的信仰方式没有多少区别,因而不可取。 概言之,科学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 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 逻辑性等特征,并通过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 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作者:任前丰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6期摘要: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用来判别某种知识类型是不是科学知识。
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从他们对科学划界的纷争可以看出,科学划界的标准是没有确定性,而要绝对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文指出对他们划界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辩证地看待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是最可取的。
关键词:划界标准;科学;非科学;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张力;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领域长期研究的问题,李醒民先生在《划界问题和科学划界》中指出“划界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哲学中一个意义深远的学术问题划界的实际意义即划界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中的实践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这说明明确科学划界的标准和意义对促进社会生活科学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所以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关心这个问题。
但是,应当承认,只有在进入20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
划界问题成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对划界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两个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
往后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主要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解构,对于如何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却无多大的建树。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哲学思想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划界标准:
1. 实证性:科学必须是基于实证证据的,而非科学则可能是基于信仰、主观感受或者完全没有证据的。
2.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能够经由重复实验而得到验证,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办法或者无法重复的。
3. 可证伪性:科学研究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必须存在某些测试或者数据可以证明其是错误的。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无法被证伪或者没有明确定义的测试方法。
4. 理论框架:科学通常会有某种理论框架或者理论体系,可以解释现象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这样的理论框架或者其理论框架无法被证伪。
5. 社会认可:科学通常会被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而非科学则可能只是个别人或特定社群所接受。
这些划界标准都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交叉和互相矛盾的情况。
因此,判断某个研究是否属于科学范畴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标准。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界定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界定摘要:近些年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如火如荼的讨论中,科学指的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常常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为一谈。
本文从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概念、特点及异同出发,利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三者的界定。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界定引言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揭示自然界客观规律方面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举世公认。
在价值判断上,已把科学作为真理、先进、文明、正确的代名词。
因此,迷信科学、崇拜科学的唯科学思想也应运而生。
持此论者不考虑非科学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些领域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的条件限制,偏激地认为科学对人类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最有益的。
在他们看来,既然科学是最有价值的,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只有科学方法才是具有普遍效力的,既而推出,凡是不能放到科学方法的手术台上解剖的事物、现象和领域就是应该批判和改造的。
正是受这种荒谬的思维逻辑的影响,才使传统文化的一些领域,典型的如中医,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在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后,我对科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经过认真的反思,现对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做一个浅显的探讨。
1 科学关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不仅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还涉及伪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以及大科学的难题。
若要给科学以严格而准确的定义,或正确回答并界定上述问题,需对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些必要的介绍、说明及评判。
首先,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
同样用以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科学只是其中被事实证明为有效的一种。
其次,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再次,科学的不一定必然正确,不科学的也不一定必然不正确。
但是科学追求正确,而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的结论接近正确的可能性要比非科学方法要大得多。
另外,科学=逻辑+实证。
逻辑用以概测其可能性,而实证用以确定结论。
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这个意思。
何为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者:虞斌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7年第08期摘要: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是科学新课改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为了以学科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材观,以苏教版科学教科书为依据,对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内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加以整合利用,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最好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功能教室这些课程资源的最大功效,善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宽课程资源平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利用;开发21世纪我国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的信息化社会,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我国全面实施了课程改革。
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是小学生知识学习、习惯养成、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要注重知识的广度。
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材是教师利用的唯一课程资源,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强行知识灌输,小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被无情扼杀,这是不利于小学生长远发展的。
为了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当中真正贯彻新课改理念,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在网络时代,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宽课程资源平台。
下面我就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谈几点个人之见,供同行参考。
一、教师和学生是小学科学可供开发利用的最好课程资源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当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最好课程资源。
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每位教师都有其特长,这些教师的特长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学校应该打破原有的班级教学模式,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打破原有班级的限制,由具有不同特长的教师分别对某个班级的小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科学实验室的管理教师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安排图书室的管理人员对小学生进行利用书籍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在网络社会,为了提高小学生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学校可以安排微机室管理教师对小学生上网搜集、整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一、概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与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然而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基本思想各有其成败得失。
鉴于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的态度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以一方的特有内涵来否定排斥另一方,避免任何形式的个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和非科学的历史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大体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
由此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达成了共识,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非科学是科学以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观念。
有的学者将其扩大为科学之外的其它社会要素部分,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谋略,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等活动中的经验诀窍,甚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等。
很多人将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或者反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伪科学是指那些不具有任何科学性质却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的非科学,它们打着科学之名,行的却是反科学之实。
从这个定义上来讲,非科学与伪科学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非科学包括伪科学。
我们在界定伪科学时,要尽量做到从客观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免犯情绪化的主观错误,将某些新生的暂时能不能被人们接受的理论当做伪科学进行排斥。
三、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逻辑经验主义划界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
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划界问题是逻辑实证主义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由此引出其他种种科学哲学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用意义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认为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提出以证实原则为核心的意义标准,可证实性原则及时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也是区分有无意义的标准。
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证实的可能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不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按照传统的实证主义,证实通常是指一种完全的证实,从逻辑和经验上都要求作出确凿的证明。
然而这种严格的方法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将证实标准弱化了。
波普尔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标准并不能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因为可证实性标准是“既窄又宽”。
它窄在将一些不能在逻辑上归化为单称经验陈述的理论排除于科学之外,宽在将一些声称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如占星术等纳入了科学的领域。
这样一来,可证实性原则就没有解决划界问题,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波普尔的否证主义划界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可伪证性(分界标准)如果一个理论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非科学e.g:明天的以后时间可能会下雨,可能不下雨-不能在逻辑上证明重言式:“一加一等于二”“吃饱了不饿”-无法证伪伪科学,宗教,神话-不可验证分界标准-从逻辑上有没有可能被证伪于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
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
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
它们都不可被证伪。
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
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
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
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波普尔将分界问题成为“康德问题”,他说“假如我们按照康德那样把归纳问题称作‘休谟问题’,我们也可把划界问题称作‘康德问题’。
”在认识到逻辑实证主义可证实性原则的弱点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可否证性、可反驳性和可检验性这三者在波普尔看来是一致的。
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一个好的科学定律或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
在波普尔那里,可否证性标准既不是意义标准,也不是真理性标准,而仅仅是分界标准,以这一原则为分解标准,认为科学知识都是不确定的,即认为科学不等同于真理,从而打破了科学即真理的信条。
尽管如此,波普尔仍然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仍是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联系切断了。
由此遗留下来的传统,导致我们现在抱有这样一个信条,就是相信科学的就是正确的,非科学的就是不正确的,从而将很多尚在形成初期的理论或是科学发现以及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当做非科学进行了排斥。
3库恩的范式历史主义划界库恩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过于严格,绝对,从而简单化,将很多科学命题排除于科学之外;但是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又过于模糊,没有对科学与非科学做出实质性的划分。
库恩提出了范式论划界思想,认为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标准正式有无范式。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与波普尔将划界标准放在“非常研究”或“非常科学”一边不同的是,库恩将划界标准放在常规研究或常规科学一边,认为有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的范式存在,在这个范式下的理论就是科学的。
(二)科学发展图式——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在研究科学史时发现传统的科学哲学分析法不合符史实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理论——强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质的新的科学发展图式:前科学一常态科学一反常与危机一革命一新常态科学。
但是,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4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库恩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上是左右摇摆的,一方面主张以上划界,另一方面又说“不一定要寻找一条界线分明的决定性的标准”。
[9]他的无需分界的思想,被费耶阿本德发展为“消除分界论”。
费耶阿本德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库恩的范式论,都无法圆满的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他说“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离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
”[10]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不存在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话的绝对普遍的标准,而且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