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公开课优秀教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包身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该篇课文作为必修内容被纳入其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成为合格公民而助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包身工》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也不容易的任务。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计了一节《包身工》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包身工》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通过分析《包身工》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让学生浏览《包身工》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并讲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分析让学生认真阅读《包身工》全文,注意拓展课文中的生词、习惯用语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③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④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包身工》还有哪些启示和警示作用?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与探讨《包身工》中的表述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通过夸张的叙述手法,让阅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包身工》中所描述的奴役和失落,并意识到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人的自由和尊严。
4.文化背景分析针对《包身工》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其他工具,在教室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介绍当时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工业革命和边缘化劳动者的困境等。
5.思辨与诠释在激励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包身工》的思辨和诠释。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
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
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
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
”——茅盾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
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
‘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
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
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明确:“带工老板”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案:《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身工》。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描绘主人公小包的身世和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提高学生对旧社会黑暗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小包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联系现实,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旧社会的图片,如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百姓等,引导学生感受旧社会的困苦。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包的身世和遭遇。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小包遭遇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4. 重点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小包的悲惨遭遇。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包身工》板书内容: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小包的身世和遭遇珍惜幸福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请谈谈你对小包悲惨遭遇的感受。
3.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
作业答案:1. 课文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以小包为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教具阳市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一、复习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
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
《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
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
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篇一:包身工_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疏通字词(早自习)1)生字注音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某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a)怔住(zha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1.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板书):包身工。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旧中国的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她们被称为“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先生的《包身工》,了解一下她们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包身工》是他于 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示了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描绘了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了她们恶劣的劳动条件。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包身工”的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奴隶性质的包身工制度;(2)培养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3)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包身工”的含义;2. 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概括文章中描述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深入领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2)提问:“包身工”这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展示: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2)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包身工》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包身工》的主题及现实意义1.2 教学内容简介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反映的社会问题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包身工”的了解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包身工”有直观的认识简介作者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残余、劳动者权益受损等第二章:作品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顺从、坚韧、无奈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第三章:作品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分析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探讨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3 教学方法采用情节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4 教学步骤梳理作品的情节脉络分析情节安排的意义,如反映社会现实、突出主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主题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拓展阅读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5.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六章:作品艺术特色分析6.1 教学目标鉴赏作品的语言、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理解作品艺术特色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6.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的运用、生动的描绘等分析作品的叙事手法,如顺叙、插叙等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如对比、讽刺等第七章: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7.1 教学目标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等的影响7.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背景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7.4 教学步骤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状况等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如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的影响第八章:作品现实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3 教学方法采用现实意义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8.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分析作品现实意义,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9.2 教学内容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9.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9.4 教学步骤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章:课后作业布置10.1 教学目标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作品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后作业布置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10.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第一章的“作品背景分析”:了解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作品的土壤。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包身工》教案篇1【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__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1、注音释义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2、内容主旨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
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
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
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__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
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三篇
包⾝⼯的优秀教案三篇2020-10-13包⾝⼯的优秀教案三篇 篇⼀: ⼀.学习⽬标 1.理解本⽂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以包⾝⼯⼀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式的综合运⽤以及点⾯结合的写作⽅法。
3.体会本⽂语⾔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残酷压榨中国劳动⼈民的罪⾏。
激发学⽣对包⾝⼯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
教师通过教给⽅法、提⽰、引导,达到提⾼学⽣⾃读能⼒的⽬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课前阅读“预习提⽰”,分析提⽰要点;阅读全⽂,按下⾯的提⽰进⾏思考,理清全⽂脉络,理解全⽂内容。
①给课⽂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 ②了解包⾝⼯⼀天的⽣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述的准备。
(培养⼝头表达能⼒) ③理解包⾝⼯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 2.抓住典型的场⾯描写、⼈物描写和抒情议论⽚断引导学⽣展开讨论作深⼊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的特⾊,学会精读课⽂。
重点分析的⽚断: ① 1-4段包⾝⼯起床的场⾯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场⾯描写。
③ 21-23段“⼩福⼦”受“⽂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师的讲解和学⽣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预习提⽰”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章的脉络。
3.了解包⾝⼯⼀天的⽣活、居住、饮⾷、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的:①让学⽣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的有重点地学习;②⼤致弄清本⽂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包身工》 教案(7篇)
《包身工》教案(7篇)篇一:课时篇一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三、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 趾(zhǐ)骷髅(kū)(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关键信息一、教案名称“包身工”教案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知识。
2、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2)分析文中对包身工的描写手法。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和危害。
(2)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4、总结归纳(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强调重点知识点。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中类似的现象。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1 引言本协议旨在对“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11 背景“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112 适用范围本协议适用于参与此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语句和段落。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包身工》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
怎样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打算采用这样一些方法: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我首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通过布置:(1)“思考和练习”五─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这样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他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日本资本家拿摩温半殖民地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中国二老板带工的半封建(主题)包包身契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包身工》公开课教案
《包身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包身工》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3. 引导学生掌握《包身工》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 作品主题分析3. 典型人物和事件分析4. 写作手法解析5. 现实意义及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包身工》的作者、背景、主题、人物、写作手法及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主题、写作手法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现实意义及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现实意义及启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提交的读后感作业,检查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案例分析的引导以及课堂讨论的促进。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
3. 对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进行评估,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柴棒” 出场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 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 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 芦柴棒”这个人物。 起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 床 无名女工 “芦柴棒”重病 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 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 放工 早餐 遭受毒打 惨遭毒打 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 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 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 面 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 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 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 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 放工 上工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 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 “芦柴棒” 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 小福子挨罚 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 骨瘦如柴 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 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 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C
当堂检测:学有所获
夏衍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 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 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 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 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回顾包身工的世界
夏衍
“不是叫,是请”
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艺界的老领导夏衍临终前, 感到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在他开门 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了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 是请。”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竟成了夏老临终最后的一言。 “叫”与“请”,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去甚远。 “叫”,居高临下, “请”,则蕴含请求、探询并预 表感谢之意。 夏衍先生的人文情怀始终贯彻在他的作品中,今天 我们继续跟随着他,走进《包身工》的世界。
)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对包身 工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揭露。 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 的残酷剥削。 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 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 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 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 最野蛮的剥削。
中新社发 晋汾 摄
当堂检测:学有所获
夏衍
下列各句运用的什么修辞方法?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 ……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 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 险。 A.(1)借喻(2)暗喻(3)借代(4)借喻 B.(1)借代(2)借代(3)双关(4)借喻 C.(1)借代(2)暗喻(3)借喻(4)双关 D.(1)借喻(2)借代(3)暗喻(4)双关
“面”
夏衍
特色一:在表达上,注重词语的准确生动运用。
①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分析】蜂房:小而密,规格统一毫无生气,生物:没有思想的 人,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蠕动:比拟的修辞手法,回应“生 物”,形象地描画出包身工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迫起床的情景。
②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开嘴巴在等待它的滋养物。
【分析】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它们吃 人不吐骨头,大肆盘剥包身工,似乎人进去后就被血汗榨干,准确 形象)
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
【分析】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揭露 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
特色二:在修辞上,多用对比、比喻、反语。
夏衍
课文内容回顾
夏衍 1—6.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包 身 工
7—11.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2—14.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 (五点)上工
33—34.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此部分列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当堂检测:学有所获
夏衍
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 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 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对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 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 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 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 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 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 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35—47. (十七点)放工。
48—50.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 然灭亡
课文内容回顾
夏衍
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
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 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 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揭露包身工制
度必然灭亡的趋势:形成 发展 膨胀 灭亡。
夏衍
自学深思
紧张高效
1、请先回忆课文中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熟悉 课文内容。阅读提纲材料。(时间1分钟) 2、读关于《包身工》的评价,请用笔进行勾 画。 (时间2分钟) 3、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 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时间4分 钟) 4、在《包身工》中一定有震撼你心灵的词句, 组内交流,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谈 谈作者给予这些词句的特殊含义以及强烈情
合作探究 相互学习
夏衍
讨论任务
1、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 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时间3分钟) 2、在《包身工》中一定有震撼你心灵的词句, 组内交流,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谈谈 作者给予这些词句的特殊含义以及强烈情感。 (时间6分钟)
小组发言顺序从大号到小号,讨论过程中要及时汇总记录每个 组员的想法,小组长要指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发言人。
夏衍
当堂检测:关注社会 现代包身工
夏衍
满 警方在解救在黑煤窑做苦工的孩子过程 身 中发现当地黑砖场用在童工身上的刑具。 伤 痕 触 目 惊 心 山西洪洞县公安局成功解救31名黑窑厂工人。
获救工人大多遍体鳞伤,其中8人神智不清
当堂检测:关注社会 拓展延伸
夏衍
2007年7月4上 午,山西省临汾市 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开庭审理山西洪洞 县广胜寺镇曹生村 王兵兵“黑砖窑” 一案。图为山西省 临汾市中级人民法 院外景。
包身工与代工老板的对比 分析:“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 对 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包身工与外面工人的对比 了。”比 这句话中的“爱”就是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 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在对比中,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 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贼. 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话中的“文 比 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喻 明”“合理”都是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 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 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 像死人一样的惨. 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 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6、 “猪猡”“懒虫” “机器”“罐头”为借喻 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 在比喻中,除了明喻之外,即墨鸦捕鱼控诉的吃人的包身工制 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 “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 度,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 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 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 反 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 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 语 带工老板不假思索爱上殴打这方法 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是“衣服多少 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 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用日本纱厂,说明包 取好的工作。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 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