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047 第四十七篇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合集下载

从黄帝内经看糖尿病的由来

从黄帝内经看糖尿病的由来

从黄帝内经看糖尿病的由来《黄帝内经》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译文:黄帝问:有一种会口中甘甜的病,其病名为何?又如何得来的?歧伯答到:这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溢出造成的,病名为脾瘅。

五味入口,收藏于胃中,由脾脏为其运行精华至全身。

当精华在脾中,必令人口中甘甜。

这是由肥美的食物所发生的。

此人必常食肥美的食物。

凡味重者,会令人内热,味甘甜者,令人中焦阻塞胀满。

一旦如此,食物精气无法运作正常,反而上逆,日久成为消渴(糖尿病)。

此病可以用兰草来治它,以去除陈积之肥气。

我的评论:此处指的是二型糖尿病,占到整个糖尿病人群的95%多。

知道了二型糖尿病的由来,如果是要预防,记住三点即可:1.饮食尽量清淡,少吃加工食品,尤其是加工工序多的食品(味厚)。

2.吃东西不要过饱。

3.睡前一定不要吃东西。

如果得了糖尿病的,首先要了解降糖药和胰岛素的危害。

终生服药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制造疾病。

美国医学研究显示。

糖尿病人本身不会得心脏病。

得心脏病的都是吃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结果。

同时糖尿病后遗症的失明和烂足同样是降糖的结果。

如果已经得了糖尿病,可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根据每个人身体状况的不同私人订制糖尿病调理方案,直至痊愈。

疾病每天都在变化,大病都是由小病拖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宗旨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欢迎搜索并关注“纳佶丽康”。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的时代变迁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的时代变迁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的时代变迁【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中医古代文献早已有很多关于糖尿病肾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并为其命名,后世的许多著作沿用这些病名,或重新定义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这些文献及记载,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认识经验,而近代医家对于中医病名的规范工作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旨在明确及规范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冀从相同的中医病名这个切入点入手,从古籍中挖掘有益的资料为现代所用,从而为现代糖尿病肾病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病名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病理诊断名称为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早期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自蛋自,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最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终末期肾病是糖尿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属于现代医学病名,在古医藉中未见有明确的记载,而历代医学著作中散在着“水肿”、“下消”、“肾消”、“消肾”、“渴利”、“膏淋”、“腰痛”、“关格”、“肾劳”、“肾衰”等病名与其甚为相似,现分别加以阐述。

1 糖尿病肾病的渊源多数学者认为消渴并发“水肿”、“渴利”、“膏淋”、“腰痛”、“关格”、“肾劳”等与dn相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1]151。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指出:“夫消渴一者,……疾久之,或变为水肿,或发背疮,或足膝发恶疮漏疮,至死不救。

”[2]均明确指出消渴病日久可转变为水肿,且病情严重。

《诸病源候论》又云:“渴利者,随饮随小便故也。

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随小便。

以其病变,多发痈疽。

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

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由热气留滞,·故成痈疽。

妊娠禁忌穴

妊娠禁忌穴

一、任脉: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督脉: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心包经:内关、劳宫;胆经:听会、天冲、肩井、阳陵泉;肾经:涌泉、然谷、大钟、复溜;大肠经:二间、合谷、手三里;肺经:列缺、少商;肝经:大敦;小肠经:支正、臑腧;脾经:隐白、大都、三阴交、府舍、腹结;胃经:地仓、缺盆、滑肉门、天枢、足三里、厉兑;三焦经:阳池、天井、膀胱、昆仑、至阳。

二、胸腹、肩背部邻近重要脏器诸穴禁深刺;穴位靠近脊髓附近禁深刺,免伤脊髓;眼眶周围穴要避开眼球针刺,不作提插捻转;耳周诸穴不宜针刺过深;关节处的穴位应严格消毒,禁用粗大针刺,以防关节腔感染化脓而影响关节功能;穴位下有大动脉、静脉者,应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血肿;妊娠3个月以下者,腹部脐下诸穴禁止深刺;妊娠3个月以上者脐上诸穴慎用针;腰部诸穴孕妇慎用针;合谷、三阴交、会阴穴孕妇慎用或禁用,以防止流产。

源流:针灸犯禁,轻者治疗无效,重者吉凶立判,常可导致迅速死亡,“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灵枢·玉版第六十》)。

因此,《内经》认为,针灸者首先必须明白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如果轻易下针,则“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灵枢·玉版第六十》)。

针灸禁忌与针灸意外密不可分,一方面,违背针灸禁忌就会产生针灸意外;另一方面,正因为针灸意外的存在,才产生针灸禁忌,针灸意外的新发现也为针灸禁忌增添新的内容。

因此,研究针灸禁忌也必然包含一部分针灸意外内容。

男子和女子,由于在生理构造和生理特点上存在差异,某些可以用于男患者的针灸治疗却不能用于女患者身上,尤其是对于经期妇女和孕期妇女。

《内经》己经注意到针灸治疗的性别差异,《灵枢·官能第七十三》日:“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就认为男子不得误灸阴跷,女子不得误灸阳跷。

奇病论

奇病论

养生知识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

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对瘅的理解

对瘅的理解

第七节瘅《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篇解】奇;奇特。

本篇讨论了瘖、息积、伏梁、厥逆、脾瘅、胆瘅、厥、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

因所论述的均是异于一般的、奇特的疾病,故以“奇病论”名篇。

丹波元简:“此篇所载重身身瘖、息积、疹筋等,率皆奇特之病,故以‘奇病’名篇”。

【原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知?歧伯曰:此五气[1]之溢也,名曰脾瘅[2]。

夫无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3] 在脾,故令入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4],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5]。

治之以兰[6],除陈气[7]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8]。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知?岐伯曰:病名曰胆瘅[9]。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10]。

此人者,数谋虑不決,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义】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麽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

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

【校注】[1] 五气:张介宾注:“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杨上善注:“五气,五谷之气。

”即五谷化生的精气。

[2] 脾瘅:病名。

恣食肥甘,湿热蕴脾所致的以消渴、口甘、中满为特征的病症。

中医经典《内经》中的外治12法

中医经典《内经》中的外治12法

中医经典《内经》中的外治12法《内经》中散在多种外治法,有些治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运用,疗效显著。

对《内经》外治法进一步挖掘整理,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内经》治法丰富,概言之,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外治法种类繁多,如针灸、推拿、砭石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古人早就感叹病杂术稀,况且有些临床诊疗技法随着时代变迁而沉寂,外治诸法尤其如此。

因此,有必要将中医外治法进行充分挖掘整理。

笔者认为,《内经》外治法大体可分为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和手法外治法。

针灸属于器械外治法,《内经》时期的针灸体系已基本成型;推拿属于手法外治法,在现代临床中亦得到广泛运用;而其他外治法则在外治理论及临证方面相对不足。

故本文所言《内经》外治法将不述及针灸、推拿。

《内经》共载有12种外治法,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

药物外治法《内经》中所载药物外治法包括涂、熨、渍、浴、熏、吹耳、取嚏共7种。

外治药物既有固态剂型,又有非固态剂型;涂、熨之药为固态剂型,渍、浴为药液,熏法取药之烟、汽,吹耳、取嚏之药属散剂。

涂法《内经》记载,涂熨马膏治疗足阳明经筋拘急诸症,白酒、桂末涂治筋缓之症,涂抹豕膏治疗米疽。

全文共有2处记载,如下所述:《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膏熨急颊。

”此段引文明确指出“膏”具有缓解拘挛之功。

《类经·十二经筋痹刺》:“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

”《太素·经筋》则从五行角度说明马膏缓急之用:“马为金畜,克木筋也,故马膏疗筋急病也。

”熨,即将药物加热涂敷或贴烤患处,较涂法多温通之效。

故膏熨借其温通之力治疗面颊拘急,其效自捷。

白酒和桂末涂于面肌迟缓一侧,取两者温通之效。

《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片段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片段

【原文】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①。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②。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③,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注解】
①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名,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②胆瘅:病名。

因胆热,气上溢而口苦,故名。

③胆募、俞:募,募穴。

脏腑之募穴,在胸腹部。

俞,俞穴。

在背部,亦称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

胆的募穴为日月,在第七肋间隙,距腹正中线三寸五分处。

胆俞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④《阴阳十二官相使》:古医书名。

今已亡佚。

【翻译】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

口中发苦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为之外使。

患者因屡次谋虑而不能决断,遂使胆气烦劳致虚,胆气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 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 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 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 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概论黄帝内经:①腧穴的数目:人体365穴来源于365天P5②腧穴的含义(别称)P5单or多选③黄帝内经的常识:年代(西汉)4、P11确定疗效的标准:“气调而止”。

气调是是否有效的标准原文1 医经选1.1 《内经·灵枢》选1.1.1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P17②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名词解释)②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速迟的含义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填空P18顺口的)③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选择)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对于这句话如何让理解?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问答)结合解释和按语回答⑤持针之道包括哪些方面?(多选)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⑥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这句话指什么?P20(选择)1.1.3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①P23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

邪是指风邪(选择?填空?)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②P25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选择)一些脉象针刺的要求③P26歧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解释)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填空?选择?)④针染于巷(名词解释)1.1.4 根结第五(节选)①P29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黄帝内经白话文3 转载

黄帝内经白话文3 转载

黄帝内经白话文3 转载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

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

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

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黄帝内经 瘅

黄帝内经 瘅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瘅黄帝内经瘅《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原文】825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

学习内容如下:释“瘅”“疸摘要:结合古辞书、医籍、其他古籍文献中关于“瘅”和“疸”的相关记载,以形、音、义三方面为基础,对早期文献的论述进行详细考察。

经考释,“瘅”有3 种含义: 一指一类由于虚劳导致气逆的病证; 一指风邪侵袭手足所致疾病; 一指火瘅,为小儿病,或同“火丹”。

“疸”为酒食过度导致脾胃湿热瘀结,热气郁蒸所致的病证,表现为目黄、身微黄、齿黄、爪甲黄,并伴身痛。

早期医籍中记载的“瘅”和“疸”的主要区别在于“瘅”以虚劳为前提,以气逆为基本病机,此气为胆气、全身阳气或五藏之气等; 而“疸”为湿热蕴脾所致,其所郁蒸之气则为脾气。

后来由于通假混用及其病证表现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二者在医籍中的病因病机、病证表现、证治方药等都出现了混同的情况。

第一段“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译文: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

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

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

高也陶等: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mthoranalyses,debatesandpmv∞theanatomicalpartofGao-.3《黄帝内经》的解释《黄帝内经》中有多处提酽肓”和“肓膜”。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马十》和《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两等都说同一句话,“肓之原在齐下”,同一件事在不习的篇章中重复,这在《黄帝内经》中有,但不多。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还说:“肓之夏.出于脖胰”。

脖胰是气海穴的别名,在脐下三寸立置。

“肓”又称“肓膜”。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每四十三》:“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傈疾滑利,氏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汰于胸腹。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卜》:“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煊肝,受于肓”。

由此可见,肓在脐(腹)部,而非《说文解字》及旨代的解释说的心下膈上。

巳辽.4深入研究当代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黄i臻孑内经》所谓的‘肓’,并不仅局限于‘心下膈上’,而莓‘壬皮肤、分肉、胸腹、腑之间,具有曲折伏藏,隐蔽深\,立体交叉的连续性组织间隙,而‘膈肓’、‘肉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作者:高也陶, 时善全, GAO Ye-tao, SHI San-quan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附属明基医院,南京,210029刊名:江西中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10,22(1)被引用次数:1次1.查看详情 20092.高嘉骏内经"肓"义探蕴 2005(05)3.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第八章腹膜和腹膜腔 20094.高也陶传统中医解剖学:《黄帝内经》及其现代研究 20091.陈坤福.黄德健MRI不同序列对壶腹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7)2.黄德健.李裕.徐徐.孙胜禄壶腹部病变的MRI诊断(附75例分析)[会议论文]-20093.高也陶.GAO Ye-tao脊骨非圆骨:《黄帝内经》关键之误[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5)4.周益新庄绰里籍及《灸膏肓腧穴法》考证[期刊论文]-山西中医2005,21(6)5.叶志英膏肓穴七星针扣刺加拔罐综合疗法治疗乳痈[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6.李晓陵.王丰.姚家琪.刘丽.纪亚红.候静应用磁共振成像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的研究[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7.李戎.李文军.蔡永宁.李志刚.罗全安.周蜜娟.李翠霞.李富红.刘明芳.LI Rong.LI Wen-jun.CAI Yong-ning.LI Zhi-gang.LUO Quan-an.ZHOU Mi-juan.LI Cui-xia.LI Fu-hong.LIU Ming-fang艾灸"肺俞""膏肓"影响BLM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TGF-β1表达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11)8.王民集.曹大明.张璞璘.Wang Minji.Cao Daming.Zhang Pulin点刺肝俞、膏肓俞为主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南中医2006,26(11)9.李戎论艾灸肺俞膏肓俞治疗肺纤维化的中医理论基础与施治依据[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10.周震.李岩.贺普仁.ZHOU Zhen.LI Yan.HE Pu-ren"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1.朱现民.张敏.王世威膏肓俞穴渊源与应用探微[期刊论文]-中医文献杂志 2013(4)引用本文格式:高也陶.时善全.GAO Ye-tao.SHI San-quan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1)。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奇病论篇第四十七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参考译文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贤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防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胫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

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

胆瘅,瘅者,热也,胆热之病以口苦为征

胆瘅,瘅者,热也,胆热之病以口苦为征

胆瘅,瘅者,热也,胆热之病以口苦为征中医学术语,古病名。

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历史沿革“胆瘅”一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病名曰胆瘅”。

瘅者,热也。

胆热之病以口苦为征。

张仲景《伤寒论》开胆瘅病治法之先河。

论中第103条论大柴胡汤证说:“太阳病……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第165条又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同时,胆瘅病论治亦多参照《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关于湿热黄疸之证治。

唐代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刨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泄热,解毒滋阴,兼以祛瘀。

这启发了后来温病学派立清营之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等)。

清营凉血解毒的方法对胆瘅病末期毒热内燔的证候有着重要的作用。

金代易水学派开山医家张元素在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提到:胆:实火泻之(泻胆);虚火补之(温胆);本热平之(降火、镇惊);标热和之(和解)。

张氏总结了胆病的几种治法,对后世临证亦多启益。

元代医家朱震亨提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用越鞠丸主治气、湿、热、痰、血和食等六郁。

其门人戴思恭在《推求师意·郁病》中明确指出:“郁病多在中焦,六郁例药,诚得其要。

”胆瘅之病,亦在中焦,其发病与机转与丹溪所论之六郁相关。

时至明代,医家赵献可认为,病因病机上,多因木郁导致诸郁;治疗上可“一法代五法”,治其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而诸郁自解。

《内经》第四十六病能論篇第四十七奇病論篇

《内经》第四十六病能論篇第四十七奇病論篇

《内经》第四十六病能論篇第四十七奇病論篇第四十六病能論篇經言:人病胃脘癰者,診此當候胃之動脈。

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

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

人迎者,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爲癰也。

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乃臟有所傷也。

臟有所傷,則其气精血無所歸倚,而臥不安也。

及气精血脈之有所歸寄,則臥安也。

故人不能縣其病也。

縣者,志知之不歸,心爲所繫矣。

人之不能偃臥者,肺气之塞弗通也。

肺者:臟之蓋也。

其空而虛,气佈而橐龠,痞滿則偃臥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則喘急少 者,肺極寒而痰气盛也。

肺气盛則脈大,脈大則熱,熱則痰盛气少,痰盛气少則動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

左脈浮而遲者,其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也。

左脈浮而遲,此道四時也。

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

何以言之也?其少陰脈者,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爲之病,故腎爲腰痛之病也。

有病頸癰者,或砭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此同名異等者也。

夫癰气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砭而瀉之。

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有病怒狂者,其病生於陽也。

陽气者,因暴折而難決。

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陽明者,常動者也。

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侯也。

治之則奪其食,即已。

夫食之入於陰,長气於陽,故奪其食即已。

使之服生鐵落爲飲,夫生鐵落者,下气疾也。

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 者,病名曰酒風。

治之則以澤瀉朮各十分,鹿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已矣。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鍼也。

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上經者,言气之通天也。

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

金匱者,決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

奇恒者,气奇病也。

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

恆者,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

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第四十七奇病論篇經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者,胞之絡脈厥也。

胞之絡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治無功也,當十月復。

糖尿病治法-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七篇奇病论(47.4)

糖尿病治法-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七篇奇病论(47.4)

糖尿病治法-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七篇奇病论(47.4)第四节糖尿病(消渴症)治法吃了降血糖的药胰岛素以后,人就开始胖了,后遗症就是胖嘛。

那胖胖胖,胖到后来呢就越胖,这个那个用的药剂量就会越多。

好,那我们叫他一停掉以后病人开始瘦,一直瘦瘦瘦,那病人会以为说这药真好,你看他都瘦掉了,其实不是,他是我们叫他把降血糖的药,那个胰岛素一停,他就开始瘦了。

那这个病人已经二十年了,那血糖已经降不下来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嘛,他的内脏、胰脏啊他就是退化掉了,会不会心脏病?最后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维持他脚是热的,当我们阳气,胃气当他达到脚上,脚是热的时候,全身的血液里面找不到一个地方会有血块,淤血块,血液会变得那个流速会非常好,不会有淤血块产生。

那你吃那个降血糖药,跟打胰岛素,越打脚越冷啊,越是寒症脚越冷,脚冷到后来整个脚冰掉,就硬掉了,这个是他们讲的蜂窝组织炎呀这种东西,然后到时候你破不动就截肢了。

所以以后我们北派的,现在是世界的医学情形是这样,西医当道,温病派在那边跟屁虫,而我们是中医为辅,西医为主,所以西医很屌啊,被中医臭骂,它也不敢吭声,乖乖地站那边,经方在上面,把两个一起骂掉。

病人,医生温病派都是我们的病人,不按照这样做的,不按照经方做的人以后脚就没有了,过胖的人都不按照经方做。

然后我们接受经方的,大家都健康长寿,每个人很快乐,因为无惧,没有任何疾病可以威胁你,无惧。

那这边呢,如果是治法,岐伯提了兰草,那可以除这个沉气,兰草是一味中药,可以把陈旧的肥气去掉,那这是治,你如果不治也没有关系。

没关系,你就把生活习惯改一下就好了,我就不相信是什么身体遗传的,胡说八道,没有任何证据是遗传。

证据很简单,你如果问他,你是糖尿病对不对,你爸有没有,医生说遗传,那你祖父有没有,祖父没有,就不是遗传了,对不对。

所以为什么叫做理论,真理,真理就是没有例外叫做真理,所以一个定义下去以后,是千万年都受用的,这个才是真理呀,对不对,那有例外就不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七篇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贤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防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

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