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 “之”字呀,就像一个神奇的小纽带!比如“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不就表示“去、到”嘛,多形象呀!它可以把不同的元素连接起来,就像我们和朋友之间的亲密联系一样。
2. 你们想想看,“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就是用来凑足音节的吗?多有趣呀!就好像音乐中的一个小停顿,让整个节奏更美妙了呢!
3. 哎呀呀,“宋何罪之有”这个句子里的“之”可重要了呢!它在这里表示宾语前置,这可不是一般的作用呀,简直是文言文的小魔法!
4. 来瞧瞧,“渔人甚异之”,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出现的事物呀,就像我们看到新奇东西时的那种关注,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
5. 嘿,“子墨子九距之”,这里的“之”明确指向了敌人呀,这指向性不就跟我们坚定目标一样嘛,清晰得很!
6. 你们知道吗,“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就是表示时间长呀。
就如同我们等待一件事发生,时间慢慢过去,真是太神奇啦!
总之,文言虚词的世界丰富多彩,“之”字更是有着各种奇妙的意义和用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呀!。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之的概述在古代汉语中,"的"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在文言文中充当助词、连词和代词等多种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的"的用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具体涵义。
二、"的"作为名词性助词1. 表示所属关系:如"某人之父"、"天地之间"等。
2. 作为名词修饰成分后缀:如"所欲去者皆此间人也,非其他乡人也。
"3. 被动动作或状态标记:如 "发问则无由答者也"三、“的”作为形容词性助词1. 修饰名词或代替名词:如 "美而富有德行者也肯平庸身分乎?"2. 修饰形容次级表达程度:如“仁可知也”,意思是仁可以被知道。
3. 用于构成假定条件句或从属条件句:如“己不信道而强问于夫子,则亦欲加以思索。
”四、“的”作为介词性助词1. 表示动作的方向:如"朝庭之议"、"入左右幕府"等。
2. 表示时间和地点:如 "辞世于今,可谓人道之曙光也。
"3. 用于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如“金蝉子者乱杂书也。
”五、“的”作为连词1. 连接并列短句:如“各有无巧同风雅者,固难尔。
”2. 引导名物并列表明范围或状态:如“代之以礼义廉耻,更以理自循居然,故能直、白称表忠心也。
”六、“的”作为副词1. 构成程度副词或放在状语后面表示条件:如“尚早未至小奴家**怿匹夫之士则其甚微矣**。
”2. 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如“亡民畏法则社稷安”,意思是没有人摒弃法令则国家就会安定。
七、总结与反思虽然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虚词 "的" 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但通过本文对其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逐渐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
熟练运用虚词 "的",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强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古代汉语中的"之"字,是一种常用的虚词。
它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多样的含义,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古汉语中"之"字的使用方式及其深层含义。
一、作为粘合副词,表示连接和衔接在古汉语中,"之"字经常被用作粘合副词来连接两个名词或者短语。
这种使用方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替代词,表示前面所说的名词与后面引出的名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亦纯姻质之哉!"这里的"之哉"就是指示性质助词,在整体上连接了前面提到的“巧笑倩兮”与“美目盼兮”,强调了二者是一体。
此外,“之”还可以表示动态转化。
例如:“秋风送爽、春雨润物”,其中“送”、“爽”、“雨”、“润”的意思都通过“之”字与后面要表达的实际事物相连接,起到了使它们动态转化的作用。
二、表示归属关系和所有性在古代汉语中,"之"字也常用于表达归属关系或主谓结构中的所有性。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其中“之”就表示了动作的原因及其归属。
这里的“君子之交”指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而“淡如水”则描述了这种交往应该是平和淡泊的。
另外,在部分成语或诗词中,"之"字还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所属,强调事物与特定人群或背景之间的关系。
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生”、“知”的范围、界限被强调为个体所固有,“生”与“知”分别指个体生命和思维能力相关问题,并使用了"之"字表示对于个体属性及质量极其巨大还出不尽坚定踏实信心。
三、表示指示概念和程度除了以上两种基本含义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其他复杂且多样化的用法。
当它放在名词前面时,常常具有制约和定义的意味。
比如:《易经》中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是故虚胜实"。
作文-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构造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课件
除了明示假设和结果,“之”还 可以用于暗示一种条件关系,使 句子更加含蓄。
“之”字用于表示让步、转折关系
表示让步
使用“之”可以表示一种让步或妥协,即前面所述的 条件或情况已经存在或发生,但后面的句子却出现了 与之相反的情况或结果。
转折关系
“之”还可以用于表示一种转折关系,即前面所述的情 况与后面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对比或矛盾。
音节助词
无实义,只是用来调节音节。
常用于时间、方位、处所等名词之后。
特殊用法:提宾标志
当动词宾语后置于动词前时,“之”字作为 提宾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即为提宾标 志。
03
“之”字用作动词
往、到
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可解释为“ 去”。
VS
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可解释为“ 去”。
表示被动关系
用于介绍动作行为的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子 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如勿伤。”《韩非子·五蠹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
表示介绍人或物关系
介绍人
用于介绍动作行为者或事情涉及的人,可译为“由”、 “被”等。《左传·庄公十年》:“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介绍物
用于介绍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可译为“是”、“此 ”等。《左传·庄公十年》:“余姑翦灭此而后朝食。”
05
“之”字的特殊用法
“之”字用于表示强调、加强语气
用于强调人或事物
01
在句子中,使用“之”可以强调某个特定的名词或代
词,使其更加突出。
强调动作或状态
02 除了强调名词或代词,“之”也可以用于强调某个动
相当于“有”、“存在”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再见!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送孟浩然到广陵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一、“之”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2.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3.指示代词“这”
二、“之”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助词,无实义 3.音节助词,无实义 4.倒装标志,无实义
三、“之”作动词
正常语序: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定语后置)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马者(宾语前置)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定语后置)
三、“之”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 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3.代词,这
件事 4.助词,的 5.语气助词,无实义 6.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作代词,代指知识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作代词,代指狼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主谓间取独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之”,结构助词,帮助构成倒装, 不翻译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正常语序:有何陋?(宾语前置)
梳理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格式:人 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 例如: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之”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统编版七年称代词,他、她、它(们)。根据不同的语境, 指代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又数刀毙之。(《狼》)之:代指狼。 学而时习之。(《论语》)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人期行》之:代陈元方。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之:代词,这个道理。
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 的后面。其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译:君子的美德。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 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译。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用于补充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例如: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巩固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结构助词,的。
2、又数刀毙之。
2、代词,代指狼。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3、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4、渔人甚异之。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如: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五种)1、“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草木的花。
④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放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中考文言虚词复——【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
去”例:①又间令XXX之次所旁。
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XXX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
去”。
D、结构助词"的"。
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A)然足下卜之鬼乎?(B)又间令XXX之次所旁丛祠中(C)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A)庸夫之怒(B)士之怒(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I)布衣之士(B)。
3、时人莫之许也(A)。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H)盖追先帝之殊遇(A)欲报之于陛下也(A)。
古汉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八:之.《说文》:“之,出也。
”本义为动词,义为“出”“往”“到”。
“之”的虚词用法是其假借义,可作代词、连词和助词。
代词“之”用法灵活,可代人、事物、处所等,现代汉语仍保留了部分用法;连词“之”多见于先秦典籍中;助词“之”主要用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保留了结构助词“之”的一些用法。
代词“之”既可作人称代词,亦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之”指代第三人称,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时、地等。
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在句中主要用作宾语,少数充当定语。
(一)“之”作动词宾语。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文中。
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勾践灭吴》)2.“之”所指代的对象、事物出现在下文中,内容多为引述前人的名言或古书的记载。
动词主要以“闻”“有”“识”“歌”等为常见。
“之”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勾践灭吴》)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4.“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听话人,即指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
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按:“之”指代听话人(赵盾),可译为“您”。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归类汇总1.、用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代事一般翻译为:这(些)、这样、这件事。
如:使之冲烟而飞鸣、为之怡然称快、驱之别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诲女知之(指:事物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它)、下车引之(他)、人皆吊之(贺之)(他)\忽啼求之(这些东西)、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邑人奇之(这件事)、余闻之也久(这件事)、卒之为众人(他)(最终他成为普通人)、数刀毙之、亦毙之(它)、受之天也(它,指聪明通惠,受之于天,从先天得到的)、彼其不受之天也(它)、不受之人(教育)、夫不受之天)、或以钱币乞之(他的诗)于舅家见之(他)、妇拍而呜之(他)、复投之(指骨头)、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箬蓬覆之、闭之,则右刻……、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它、工艺品,这只“小船”)、如鸣佩环,心乐之(这)、属予作文以记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或置酒而招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录毕,走送之、乃记之而去、属予作文以记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亦、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四时之景不同、宴酣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若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余之游将自此始、己亥之二月也、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马中的日行千里的马)、虽有千里之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人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然足下卜之鬼乎(它)、楚人怜之(他)、固以怪之矣(这件事)、令辱之(他)、皆下之(它们)、杀之以应陈涉(他们)、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愿终守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时人莫之许也(这件事)、先主器之(他)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他)、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先主解之曰(这)、欲报之于陛下也(它)悉以咨之(他们)、先帝称之曰能(他)、愿陛下亲之信之(他们)、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请说之、宋无罪而攻之、吾即已言之王矣、欲窃之、子墨子九距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得之则生、呼(蹴)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子往见之、子知之乎、鵷鶵过之、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问之客曰、孰视之、暮寝而思之、燕赵闻之、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这一类最多)。
文言虚词——之
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5、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文言虚词---之
印
பைடு நூலகம்
文言虚词一点通——“之”
印
一.“之”字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
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
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①康肃笑而遣之(他) 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
1.结构助词 (定语+ 之+中心语) 定语的 标志,可译为“的”。
4. 音节助词。(时间 词+之)或(不及物动 词+之),无实义,可 不译。
①久之 ,目似瞑(无义,凑音节)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
(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
①已而之细柳军(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二.当堂检测
牛刀小试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无义,取消独立)性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代“这件事” ) 3.公将鼓之 ( 无义,音节助)词 4.辍耕之垄上( 去,往 ) 5.公将驰之 ( 他们,代“齐军)” 6.环而攻之而不胜 ( 它,代“城)” 7.专诸之刺王僚 ( 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8.何陋之有 ( 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9.怅恨久之 ( 无义,音节助词)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无义,主谓取独)
①岂他人之过哉(助词,的)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助词,的)
2.结构助词(宾语+ 之+动词)提宾标志, 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何陋之有?(无义,提宾标志)
(二) 用作 助词
3. 结构助词(主语+ 之+谓语)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性,无义, 可不译。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 立性)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义,取消句子 独立性)
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
太后怒气冲冲,但还是接见了他(《触龙说赵太后》)愿陛下亲之信之。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吾见相如,必辱之。
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么做呢(《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子女想报父母之仇,臣子想要报君王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龄大了,不能干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赞美我,是有想要求我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不担心军队人数不多,而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勾践灭吴》)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却不向老师学习。
(《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呢?(《信陵君窃符救赵》)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③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②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人》)译:有人使宋国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之:代指“穿井得人”这件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子将安之译:你将要到哪里去。
文言字词积累:
1.问其故故:原因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
去:距离。
3.而日中时远也日中:正午、中午。
4.日初出沧沧凉凉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寒冷。
5.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6.探汤汤:热水。
7.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判定。
8.孰为汝多知乎孰:谁。
9.子将安之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10.乡人皆恶我鸣鸣:鸣叫声。
11.我将东徙徙:搬迁。
12.不能更鸣更:改变。
13.犹恶子之声犹:还。
恶:讨厌、憎恨。
14.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15.穿井得人穿:凿通。
16.国人道之道:说,谈论。
17.吾穿井得一人得:节省。
18.丁氏对曰对:回答。
19.谓左右曰左右:身边的侍臣。
20.齐之习辞者也习辞:能言善辩,很会说话。
习:熟练。
辞:辞令,言辞。
21.今方来方:将要、正要。
22.吾欲辱之辱:羞辱。
23.何以也?何以:用什么办法?以:用。
24.过王而行过:经过,走过。
25.何为者也?何为:为何,干什么。
26.何坐?坐:因……而犯罪。
27.臣请缚一人请:请让我。
28.楚王赐晏子酒赐:赏赐。
29.酒酣酒酣: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
30.吏二缚一人诣王吏:公差,官差。
诣:到……去。
31.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善:擅长。
32.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33.叶徒相似徒:只、仅。
34.其实味不同其实:他们的果实。
35.所以然者何?所以:……的原因。
然: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