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及道德标准(1)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发扬光大,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一礼仪文化包括了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拜祭祖先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首先,礼貌待人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礼貌和尊重。

例如,当人们见面时,通常会行上一揖或者握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另外,在交谈中,中国人也尽量避免直接表达冲突和争议的意见,而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和解和合作。

这种礼貌待人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友好和谦虚,更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尊敬和尊重老年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道德。

年轻人常常会主动给老人让座、为老人开门等,以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同样,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对年幼人的爱护和保护。

对于孩子们,家长和长辈们常常会提供他们所需的爱和关怀,同时教育他们尊敬长辈、友善与他人相处,以及坚守道德底线。

第三,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行艺操业,读书做文威严也。

学生对待老师要尊敬,老师对待学生则要爱护,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同时,中国人也非常注重对待道德和规范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的数十种礼仪规范,如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得体等,都是为了培养人们的礼貌和谦虚。

最后,拜祭祖先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崇拜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信仰和传统。

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会亲赴祖坟前,祭拜祖先并燃香献花,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此外,在家庭中,每年农历过年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感恩祖先的恩德,并向他们祈福。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厚积淀,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拜祭祖先等传统礼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中华民族精神充满中华文化之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

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

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管子》、《周易》、《尚书》、《颜氏家训》等等,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

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二是忧患自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三是和平安定。

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四是正道直行。

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

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道德讲堂PPT(1)

道德讲堂PPT(1)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 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 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 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 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 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 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 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 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对孝的实行归结为三条:
一、孝养父母之身 二、孝养父母之心 三、孝养父母之志
如何行孝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 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 来自于孝子。 传承、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 的事。
诚信
请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
二、当前道德存在的问题
拜金主义 冷漠心理 社会诚信
三、中国的传统道德主要内容?
四维(礼、义、廉、耻)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字(忠、孝、节、义)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四、讲道德其实很容易
道德可以很大,胸怀天下、博爱万物; 道德也可以很小,身边事、身边人,一 句温暖的话、一个善意的眼神、一点小小的 帮助。
“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我们大家 都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怀着对亲人、 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处 处信仰道德、学习道德、传承道德、践行 道德、实证道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一定 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而孩子念念背着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所以古人用字形就向我们诠释了 “孝”字的真谛。
吕祖(即吕洞宾)在著名的“劝孝文”中说:
“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 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 “和为贵” 的思想 • “德治” 的思想 • “礼治” 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 不战而胜的思想 • 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 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 因变制胜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 • “效法自然、无为而治” 的管理原则 • 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 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 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文化的范围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的内容 是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并按特定的序列有 机组合而成的。
文化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是社会意思形态以及与之形适应 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的结构分四层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农耕文化中 • 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 精忠爱国 • 天人合一 • 贵和尚美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 族凝聚力 •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和谐的关系 •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 • 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 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 “法治” 优于“人治” • 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的管理 思想更是灿若群星, 不经过系统地研究和 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 化面前, 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 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 严谨态度, 从而继承先贤绝学,使中国传 统文化发扬光大, 并为现代社会管理服务。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流传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礼仪、艺术表达等综合体系。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传承和延续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着精髓,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1. 仁爱之道在传统文化中,仁爱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爱对应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社会底层群体的互助关系。

仁者爱人、爱人者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社会中的亲情是血脉相通、家庭团结的表现,友情是诚信、忠诚与信任的基石,爱情是彼此关怀、支持与激励的源泉,而社会底层群体之间的互助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2. 和谐共生和谐共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

传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与繁荣。

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提倡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崇尚公平正义、尊重他人和谐共处,通过互相包容、互助合作来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做到适度、均衡。

中庸即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追求平衡、避免偏见、极端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对待事物和人际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在做事、做人时,要把握好度,做到均衡。

4.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同时凭借对社会的贡献而获得尊重和敬仰。

尊老敬老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的礼仪,更体现在尊重老人的决策和关怀。

尊老敬老既是对个体老人的尊重和感恩,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

5. 知行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即在知识与实践之间达到统一。

知与行相辅相成,知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ppt课件
7
⑺信 ——信守承诺,讲究信用。
【诚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问,知之为知之。 做人,正视错误,勇于改错;要改
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模范 助人为乐,仁者爱人。或存孤恤
寡,扶老帮贫;或捐资兴学,献血救 人;或热心公益, 提携乡亲。这些凡 人善举,是崇高境界,是立人达人。 有了这仁者爱人,我们这个民族就会 手牵手、心贴心,和衷共济,相互帮 衬,在中华圆梦的航程上,摇橹奋进!
10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见义勇为,以义为先。或临危不惧,赴 汤蹈火;或生死瞬间,舍己救人;或扶正 祛邪,惩恶扬善。这桩桩件件,是担当 道义,匡扶正义,舍生取义。是一个民 族的侠肝义胆,是华夏儿女义薄云天。 有了这份高义,我们就有坚韧、有果敢, 就能战胜邪-恶、不畏艰险,中华圆梦 就能高扬风帆,勇往直前! 11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
⑷义——坚持正义,保持节操,要有
羞恶之心。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 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 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 敢于同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 同流合污。
《《不王我义何善而必养富曰吾且利浩贵》然,:之于上气我下如》浮交:云征其》利为:,气而, 崇国配德危义尚矣与义。道。急;见功无利近是思利,义就馁;会君也子弑。九君富思杀贵;父不见,能义 勇躬淫为行,;仁贫造义戝次则不必会能于忠移是君,,孝威颠父沛武必,不于先能是义屈。后。利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⑴忠 ⑵孝 ⑶仁 ⑷义 ⑸礼 ⑹智 ⑺信
1
⑴忠 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于你的
单位、你从事的工作)。【爱国】 现在不需要“忠君”。 爱国、敬业。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 觉报效祖国;克己奉公。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一、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价值。

儒家思想中,各个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被明确界定,例如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朋友之道等。

这些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持社会和谐、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有序的关系,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激,不过分,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儒家的“仁爱”观念,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怀与关爱,是道德伦理观念的核心。

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要求人们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有同情心、关怀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佛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注重个体的内心修持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内化。

佛家思想中,强调无私的慈悲心、善良心、宽容心是道德行为的根本。

佛教强调个体的心灵觉悟,要求摆脱贪婪、嫉妒等恶念,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佛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强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并强调修养清净的行为和清明的心态。

清净则是指超越世俗欲望,达到解脱和超脱的境地。

清明则是指摒除烦恼、执著,真正领悟到世界的真相和本质。

佛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个体修行和善行的推崇,构建了一种遵从自然和宇宙秩序的道德模式。

三、道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家思想与佛家、儒家有所区别,强调追求道的境界与心灵的自由。

道家思想中,道德伦理观念通过修身自然、达到至善境界来实现。

道教追求无为而治,即强调自然无为的境界,并认为通过道德伦理的自然表达,才能够真正与天地自然相和谐。

道家根据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局限性,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仁爱、宽容、奉献等行为与态度,达到身心的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博爱、节俭勤劳、孝悌忠信等,是中国人传承与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植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风俗,成为连接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独特精神纽带。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德之一,是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修养标准,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仁者爱人,义者诚信,礼者规范,智者明理,信者守信,这五德合而为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仁者以心为本,宽厚善良;义者以行为准,忠诚正直;礼者以礼仪为约束,尊卑有序;智者以明理为根,知行合一;信者以信义为本,言行一致。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中国人处世行事的准则和标尺。

忠恕博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核心价值观,强调忠诚、宽容和仁爱的精神。

忠,即忠诚于国家、家庭、朋友、事业等,不背叛、不辜负;恕,即宽容、谅解、宽恕他人的过失和错误;博爱,即广泛地关怀、爱护他人,包容并尊重不同的个体和观念。

忠恕博爱是中国文化追求和平与谐的传统,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节俭勤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朴素勤劳的生活态度。

节俭不仅是一种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行为准则,更体现了中国人深沉的修身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勤劳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和特色,强调劳动光荣,勤劳致富。

勤劳、节俭不仅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

孝悌忠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强调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和兄长,忠诚于国家、君上、朋友。

孝悌忠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和忠诚的重视与尊重。

孝顺父母是中国家庭中的传统美德,被誉为“天下第一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忠诚于国家、君上、朋友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忠义观念,强调忠诚不渝、忠贞不屈,是中国人民追求真挚情感和忠诚信仰的基本准则。

中国古代对良法的标准(一)

中国古代对良法的标准(一)

中国古代对良法的标准(一)
中国古代对良法的标准
1. 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道德伦理的社会
•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 良法的重要性
•良法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良法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权益
3. 古代对良法的标准
•义理合一原则
–强调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
–法律要符合道德的准则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公平公正原则
–不偏不倚地对待不同的阶层和个体
–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从利益出发原则
–关注社会福祉
–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实际适用性
4. 古代良法的实例
•《律令》
–正式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强调道德准则和法律框架的统一
•司法制度
–公正审判,保护民众权益
–刑罚和赏罚并存,维护社会安定
•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习俗和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5. 古代对良法标准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良法标准的奠定,影响了后世法律体系的发展
•古代的法律传统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结论
中国古代对良法的标准以道德、公平和利益为核心。

这些标准在古代塑造了中国的法律体系,并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法律立法和实践中,我们应该借鉴古代的智慧,坚持公正、公平、人性化的原则,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六年级上册五单元语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五单元语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五单元语文笔记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一、教育中国化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人际关系理念: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邻里情。

(2)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好。

(3)思维方式:谦虚谨慎、勤学善思、严于律己、认真负责。

2.现代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1)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现代社会需要有诚实守信的人,有友爱互助的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

(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二、道德与法律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道德是比法律更基本的准则,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

(2)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关于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组织的准则。

2.模范遵守法律的人(1)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观向上,诚实守信,努力奉献。

(2)王安石:反对腐败,推行新法度,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利益。

(3)陈云:对党忠诚,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关心群众利益,始终保持清廉。

三、中华传统文化1.春联:年画上用对联写上吉利的话,寓意新年吉祥。

2.汤圆: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寓意团圆和愉快。

3.舞龙舞狮: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表达祈福和祭祖。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1.礼:社会关系中的规范,包括敬重长辈、尊敬师长、友爱互助等。

2.义:为了大家的利益和幸福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包括财物和精神支持。

3.廉:正直而公正,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接受贿赂和贪污。

五、传统节日1.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这些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六、与现代文化的结合1.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2.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适应现代生活,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结: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观。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包括哪些(传统文化包括哪些-)

传统文化包括哪些(传统文化包括哪些-)

传统文化包括哪些(传统文化包括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包括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包括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2、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哪些?包括什么?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5、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几大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诸子百家经典诸子百家经典,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

二、琴棋书画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等传统器乐;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还有各类壁画等。

三、传统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大量经典,都是宝贵的传统文化。

其次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传统诗词等中华诗词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四、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以及各个民族不同的礼仪习俗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等。

六、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秦砖汉瓦等。

七、传统中医中医、中药以及各类中医名家留下的传世经典,《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伤寒杂病论》等。

八、宗教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等相关。

九、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衣冠服饰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十一、饮食厨艺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当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下面是对该课程标准的解读:1. 课程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等内容,这些内容将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学习单元中。

3.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

4. 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方面,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等方面,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教材选取:教材的选取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和现实性,以及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以确保教材的适宜性和实用性。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文化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文化熏陶,通过讲授和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

2.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情境模拟的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足够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教师。

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4. 强化评价机制建设。

学习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品德表现”评价要求和评价标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品德表现”评价要求和评价标准》

附件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品德表现”评价要求和评价标准》一、评价要求1.主要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包括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合作友善、自尊自信、遵守纪律和人生态度等六个方面的表现。

2.评价内容(1)社会责任感爱党爱国爱人民;珍视国家荣誉;勤劳笃行,积极完成班级的工作,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履行社会责任,乐于参加志愿服务。

(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保持言行一致;明礼讲德,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3)合作友善主动帮助同学,不闹矛盾,会合作共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集体,配合老师工作;虚心接受批评。

(4)自尊自信自尊自爱,能正确评价自己,尊重自己;自律自信,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相信自己,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无论顺境还是挫折,都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5)遵守纪律遵守国法校纪,不违纪违法;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6)人生态度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积极锻炼身体;文明绿色上网;乐观开朗向上;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3.评价标准(1)评价从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合作友善、自尊自信、遵守纪律和人生态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每点5分。

(2)具体要求每一点总体能做到,有具体生动的案例,得5分;每一点总体做到较好,有具体生动的案例,得4分;每一点总体做到较好,案例不具体的明确,得3分;每一点总体能做到,无案例的,得1-2分。

4.评价要求(1)学生自评根据上述要求并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品德表现”学生自评表》(附件二),在班级中展示一周,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监督。

(2)学生互评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表》(附件三)。

(3)教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品德表现”教师评价表》(附件四)。

5.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都要坚持事实其实的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各种民族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一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方面的探讨。

一、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把道德看作一种社会认同,使道德成为一项必需的伦理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爱思想”,即爱人、尊重人、关爱人。

中国文化承认人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此强调人性弱点的克制和优点的发扬。

其次是“谦卑态度”。

谦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和贡献有清醒的认识,以礼相待他人。

这种行为是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态度。

二、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珍视人的智慧和个人品质,认为人的品质要重于个人才能。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和言语活动,都应该符合社会公正和正义。

同时,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备相应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并且透过责任观的特质才能展现自我价值。

最后,儒家精神还表显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仁爱的源泉,是品德修养的根基。

三、礼仪文化中国文化强调礼仪,依据社会等级、工作职责和年龄差别用不同的礼节规范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代表着一种尊重和文化价值的传递。

不仅如此,礼仪还承载着重大的信仰与人伦关系:只要遵循礼仪,社会就会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帮助的价值观。

四、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审美观念,将美视作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切存在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当所有的事物存在于一种和谐中时会达到美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命运都可以被改变,但为了遵循道德准则,美是一个不变的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道德、儒家精神、礼仪文化和审美观念等几个基本方面。

这些文化价值的传承,对中国及世界大有意义。

只有将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才能在文化上充分体现。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智慧的体现,是民族存在的根和魂,也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不仅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而且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不断激活自身的潜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欣赏和传承能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常识和技艺三个方面。

经典包括古代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常识包括礼仪、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传统常识;技艺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传统技艺。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教学建议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评价建议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材编写建议包括编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等。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通过研究经典、常识、技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实践性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强调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

通过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2、3学期总学时:64学时(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院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

其中上、中、下三编,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其中部分教学内容暂不涉及,实际教学内容共涉及绪论及上中下编十三章内容。

由于本课程服务于专业必修课——书画装裱与文献修复,因此将民俗学的相关内容也贯穿其中。

(2)设计思路学生了解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能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教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2、学生对课程中不同领域的学科能够获取相应的知识结构。

(三)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1、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教师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符合本专业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独树一帜、灿烂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诸子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中国古典优秀文学艺术、中国汉字艺术与书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品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工作态度都大有裨益。

二、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而形成充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1.认知目标(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民俗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逻辑进程。

2.能力目标(1)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新世纪社会生活。

(3)能够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3.素质目标(1)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更加重视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与职业道德

传统文化与职业道德

晏婴
忠国忠君 勇于谏言 秉公执法 勤政爱民 廉洁奉公
爱国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职业 道德
学习晏婴的治国为政理念
01
一.公共服务的理念 二.公正的理念 三.责任的理念 四.公共信用的理念 五.清正廉洁的理念
02
理念
1.公共服务理念
“公仆”就是为公共服务的人。公务员被称为“公仆 ”就是讲其主要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晏子春秋》与公务 员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学教研部 闫西安
《晏子春秋》与公务员职业 道德建设















































一、晏子与《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 (公元前 578一前500年),字 平仲,夷维(今山东高 密)人,春秋末期齐国 著名宰相。辅灵公、 庄公、景公三君56年。
清廉蕴藏着浩然正气,具有强烈的人 格感召力和向心力。清正廉洁是一种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境界
清正廉洁理念
感谢各位的观看









晏子生活的历史时代
2.晏子的伟大成就及崇高操守

四志

兼备
齐 家
平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 识的特珠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 的功效与能力。在道德的功能系统 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 功能。
•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 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 效与能力。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 行的统功能立足于解决 “知”的问 题。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两 种错误思潮反对两种思潮:文化复古 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
•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 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 性,重道德修养汉代以后,儒家文化 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 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以老、 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 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历 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 要执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因而, 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 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 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 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 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 人对社会的超脱。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辽夏金元文化
• 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 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 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 的忧患多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 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 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 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 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另 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 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 养。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春秋战国文化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 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 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 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 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所 谓“百家”,当然只是诸子蜂起、学 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对于 其间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屡有论述。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 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 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 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 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 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 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 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 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 是肇始于西周。
•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第-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 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 《书》三《礼》《春秋》等著作,并对 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 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 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因此又 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 道德起源于社会关系的存在和人类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是人 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 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 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 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 动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 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目录
• 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1、上古文化 • 2、殷商西周文化 • 3、春秋战国文化 • 4、秦汉文化 • 5、魏晋南北朝文化 • 6、隋唐文化 • 7、两宋文化 • 8、辽夏金元文化 • 9、明清文化 • 二、道德标准及具体内容。 •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3、道德的历史发展 •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5、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 6、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 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刊律,使民 “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 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 水的人多,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主张人与 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 (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 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 然规律(天志)等。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殷商西周文化
•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 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 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 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 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 “会意”、“形声”等的甲骨文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 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 “有册有典”。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 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 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 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隋唐文化
•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 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门阀世 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 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推 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 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 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 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阀世 族的改革措施。在门阀世族衰落的 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 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 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 断。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 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 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 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 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 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 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中国 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 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 世追慕不已。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 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 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 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 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 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 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 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秦汉文化
•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 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 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 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 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 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 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 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 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 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 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 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魏晋南北朝文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与割据打破了 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 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 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 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 元发展局面。
•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 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 新的文化思潮。随后,道教形成。与 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 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 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 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 激荡的格局。
•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 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 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 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道德的历史发展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形态的 变动,道德的类型也在演变。这种 演变先后经历 了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 会的道德。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两宋文化
•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 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 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 “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 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 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 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 “修身”公式。宋词雅,宋画雅,苏 轼在《跋宋汉杰画山》-文中提出 “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 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 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 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 温柔恬静之美。宋词、宋画、宋文以 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一个精致辽阔的 上层文化世界。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明清文化
• 就中国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 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 清(公元1840年前)两代便处于这-历程 的后段。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 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明代与 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 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 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 变化,随着自耕农的普遍发展,庶族 地主力量的增长,以及屯田向私有和 民田的转化,传统的地权占有形式发 生变更,随着租佃关系.上自由租佃的 出现,永佃制、押租制的发展,雇佣 关系上封建性雇工向自由雇工的过渡, 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解;与此相关联, 某些新的生产关
•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 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 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 产生了亲缘联系。元杂剧不仅愤激地 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 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 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元代中国 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 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他们 之中,有不少科技人才。异邦的先进 科技,尤其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以他们为媒 介,流人中国科技界。与外域文化输 入中国的同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 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中国四大发明之- -的火药,以蒙古军 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为中介,传人阿拉 伯,再传人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