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 上古三代:夏、商、西周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2.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文化成就吗?2.知识讲解(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讲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展示甲骨文、金文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演变过程。
(2)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展示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和历法实物,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3)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乐器发展。
播放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音乐风采。
(4)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成就。
展示古代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3.课堂互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4.课堂小结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5.课后作业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文字方面教师展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实物复制品,并解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功能。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等。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特点,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夏朝: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特点;宗教信仰等。
2. 商朝: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特点;宗教信仰等。
3. 西周: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特点;宗教信仰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夏、商、西周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夏朝:介绍夏朝的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等基本情况,重点讲解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特点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特点。
3. 讲解商朝:介绍商朝的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等基本情况,重点讲解商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特点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特点。
4. 讲解西周:介绍西周的建立时间、存在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等基本情况,重点讲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特点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特点。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夏、商、西周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6. 总结: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特点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特点,写在作业本上。
2. 选择一个夏、商、西周时期的人物,了解其生平和成就,下节课分享。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4)性质:奴隶主贵族反对暴政的正义战争
3.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4)重大事件:牧野之战、分封制、国人暴动
4.西周分封制
(1)出示图片:夏商周三朝版图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二次备课
展示图片,学生理解。
观察夏商形势图,指出商朝的都城;并说说商朝相比于夏朝有何变化。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学生了解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拓展思维:
问题思考:夏商周的兴起和灭亡有哪些共同点?从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理解助纣为虐的含义。
(三)西周的兴衰
1.周人的兴起与西周建立
背景:商朝晚期,分布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之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2.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决战地点:牧野
(4)商的势力:商朝对方国的统治取决于商朝的实力,一旦国势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则会下降,地方的自主性较强,统治不稳定。
3.商朝的衰亡
(1)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 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在人主备人四、知识拓展:
许多故事千古传诵,如商汤灭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烽火戏诸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出自三代”的传说。
五、情感教育: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更替,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六、学法指导理清历史线索:。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本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学生能够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和报告,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培养多元文化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夏朝: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夏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夏朝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2. 商朝:商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商朝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三、教学资源: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和史料图片、图表和多媒体资料四、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能力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简要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夏朝:介绍夏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
分析夏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讲述夏朝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3. 商朝:介绍商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
分析商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讲述商朝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异同点。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意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计划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进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六、教学活动:1. 小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一个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所负责的朝代。
中国古代史教案(高三全一册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高三全一册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建立和灭亡的基本情况;三个暴君及他们的暴行;世袭制;盘庚迁殷;国人暴动;井田制和分封制。
二、思想教育目标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2.通过介绍夏商奴隶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奴隶制的残酷。
三、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让学生增长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
2.通过介绍武王伐纣,让学生增长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王朝更替和分封制。
难点:国家概念的讲解。
教学方法始终以问题的解决贯穿课堂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逐渐让学生通过事物的表面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思路1.本节内容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其制度,知识点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王朝更替的原因,学生可能不易得出。
所以,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加分析,准确理解,获得对历史本质的一点认识。
2.本节课的教学,拟采取多设置问题的方式,不断引发学生作深层次思考,同时用问题形式把全节课内容串起来。
3.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力争处理好大字内容、小字内容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充实的、有趣的历史全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
到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今天,我们分别向大家介绍奴隶制确立、发展和繁荣时期的夏、商、西周。
(板书: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讲授新课】大禹治水时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得各部落的拥护,他以“禅让制”的形式接替舜,成了部落的首领。
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
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
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2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教学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预备:一、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二、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4《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二、内容分析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制度和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史事,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22,概况夏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想一想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4)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思考二里头文化遗存,反映出怎样的信息。
(4)学生活动①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②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2.商朝的统治(1)教师活动商朝的建立与统治(2)学生活动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教师活动首都是国家的中心,为什么要多次迁都?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
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尚书·盘庚》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4)学生活动自然灾难;王室争夺权力。
3.西周的兴衰(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26,梳理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2)学生活动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③权利与义务: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过程,理解朝代更迭的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主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过程,各个朝代的特点。
2. 教学难点:朝代更迭的原因和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朝代更迭的原因和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资料。
2. 准备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资料,包括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文化遗产等。
3. 准备教学PPT,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流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对三个朝代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夏朝部分:(1)介绍夏朝的建立和主要历史事件。
(2)分析夏朝灭亡的原因。
(3)介绍夏朝的文化遗产。
3. 商朝部分:(1)介绍商朝的建立和主要历史事件。
(2)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
(3)介绍商朝的文化遗产。
4. 西周部分:(1)介绍西周的建立和主要历史事件。
(2)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
(3)介绍西周的文化遗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板书设计: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建立、灭亡原因、文化遗产商朝:建立、灭亡原因、文化遗产西周:建立、灭亡原因、文化遗产六、教学反思: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课题:夏、商、西周的兴亡学科:历史年级:初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2. 掌握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宗教制度、政治制度、农耕、手工业和商贸等方面的情况。
3. 能够分析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兴衰原因和启示,并归纳总结原始朝代的一些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 了解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2. 掌握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宗教制度、政治制度、农耕、手工业和商贸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难点:1. 分析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兴衰原因和启示,并归纳总结原始朝代的一些基本特点。
2. 学习如何用历史知识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小组讨论题目和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导入(5分钟)1. 老师可以以“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中国文化为开端,勾起学生的历史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朝代是哪个吗?”3.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知识目标,即: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Step 2:讲授(30分钟)1. 老师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政治制度各异的原始朝代的文化传统。
2. 带领学生了解夏朝的“三代禅让”,商朝的“社稷之祀”和“牛女之祀”,西周的“天子就号”等宗教制度。
3. 就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农耕、手工业和商贸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并介绍相应的历史文献。
4. 从兴衰原因以及相关的历史证据来探究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成败得失。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题目:“夏、商、西周三大原始朝代的兴衰原因和启示”,可让学生分别负责一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制度、农耕、手工业和商贸等方面的情况。
2. 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探讨各自的观点,并搜集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Step 4:汇报和总结(25分钟)1. 每组学生在小组内逐一汇报与探讨的情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 最新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掌握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2、正确认识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3、了解三代更替的原因4、认识国家的基本概念重点:周的重要制度难点:国家概念教学方法:讲述法、文献法、对比法板书:一、夏的建立1、基本状况2、国家特点3、夏桀的暴政和商汤灭夏二、商的兴亡1、基本状况2、盘庚迁殷3、商纣的暴政三、周的兴衰1、武王伐纣和周的强盛2、国人暴动3、西周灭亡和平王东迁四、井田制和分封制正文:基本特征:1、夏朝是我国奴隶制度的形成阶段,就必定带有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奴隶制古家机器的出现,积极压迫与反抗关系的出现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制生产关系得到发展意味着奴隶的数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广泛性高于夏朝,这是商朝成为世界上大国的重要原因。
3、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阶段,奴隶制度比商朝完善,奴隶制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因而西周时期,我国能在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一、夏的建立1、基本状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BC1600)关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适应当时部落战争的需要,,亲近的氏族部落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通过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召开联盟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部落联盟首领作为联盟的军事首脑,传说中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
实际上“禅让”,不是在绝对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
它只限于氏族贵族范围,同时强力在“禅让”中往往起决定作用,这实际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_0157文档
2020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_0157文档EDUCATION WORD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_0157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知识结构教学建议井田制"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
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
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
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
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
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
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
"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公即诸侯。
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过程,理解朝代更替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思考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4. 朝代更替的原因分析5. 夏商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过程,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
2. 教学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史料的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过程,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朝代更替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综合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夏商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夏朝:介绍夏朝的建立、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分析夏朝灭亡的原因。
3. 讲解商朝:介绍商朝的建立、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
4. 讲解西周:介绍西周的建立、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
5. 朝代更替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总结朝代更替的规律。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夏商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教案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夏商西周更迭过程、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上古三代:夏、商、西周教学目的: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相关考古发现的讲授,使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既有列国的“平行发展而又相互竞争”,同时一个广大地域范围中获认同并被遵从的中心权力正在形成和发展,相继获得这一权力的商王朝与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和与国家统治合法性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藉此,“中国”的观念、华夏族的凝集融合、礼乐文明,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第二节东亚雄邦:商第三节文明的奠基:西周教学重点: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商朝国家的发展;商代青铜文化;西周制度:分封、宗法、井田等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夏商周三代关系;三代制度变迁、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意义;西周礼乐文化。
教学难点: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夏文化的关系;商朝历史的考古学证实;夏商周三支人群平行发展而相互竞争的关系;西周分封、宗法、井田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三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一、文献中的夏朝在文献中被描写成一个王朝的历史:有夏、时夏、夏氏、夏王、夏邑、夏后、夏桀a)《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详细的王朝世系:启- 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孔甲-皋-发-癸…扃-厪--b)世袭制的最终确立:钧台之享(有扈氏知义不知宜)——太康失国……(后羿、寒浞)……少康复国从此后世“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便与此密切相关c)相关王朝的史事:孔甲乱夏、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等d)记载有王朝延续的时间:《史记索隐》:“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
”e)文献中夏人有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晋南“夏墟”——汾、浍、涑水流域;豫西洛阳平原——伊、洛、颍水流域禹居阳城。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左传·定公四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国语·周语》)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其南。
(《战国策·魏策》)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史记·周本纪》)二、与夏史有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以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
Bc2100~bc17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c1900~bc1500)面积6平方公里,含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作坊、一般居住址、陶窑、窖穴、墓葬等。
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a)分布范围与文献所记载的夏朝国家活动的地域基本吻合b)绝对年代、相对年代都与文献记载夏国家年代大抵相符:夏代总积年为400—500年之间,约为BC2200—BC1700年;二里头文化BC1900—BC1500年,大体落于文献记载范围内c)偃师、郑州商城的发现《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
”三、争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吗?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吗?夏朝是否客观存在?甲方:否定——夏朝充其量是神话传说时代乙方:完全肯定——绝对不能否定;丙方:不表态第二节东亚雄邦:商朝国家的发展一、商朝的历史1、商族的兴起始祖: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诗经·商颂·玄鸟》先公:相土…冥…王亥…上甲微2、商朝的建立汤鸣条之战“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诗经·商颂·殷武》3、商朝的鼎盛盘庚迁都河南安阳小屯村;花园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竹书纪年》)武丁对外战争4、衰落和覆灭祖甲商纣(帝辛)二、商朝国家的发展(一)社会阶级的构成1、王“余一人”*王位继承制的争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王国维:以弟及为主陈梦家:并用今人:子继为主张光直:两王族集团的轮流执政2、王族、贵族3、平民*对甲骨文中“众人”身份的解读:奴隶还是自由民?不同观点: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自由的公社成员;奴隶主阶级4、奴隶*对人牲和人殉所用对象身份的讨论(二)统治机构和制度1、王权2、官僚体系:尹、多尹、多僚、多宰、小臣、亚、服、百执事之人3、军队三师4、法律:五刑(墨、劓、刖、宫、大辟)炮烙脯醢“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刑名从商”(三)国家结构1、内服……外服:浅层控制模式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国家中心地区(王畿)外服:臣服于商的大小诸侯国2、王朝与方国诸侯的关系3、范围:邦畿(商王畿)-统治范围(商王朝势力范围)-文化影响(商文化)三、商朝的文化(一)青铜器“完全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他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倒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那个血与火的野蛮时代。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严重的命运氛围,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李泽厚《美的历程》(二)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三)商代的宗教与国家合法性对商王祖先的崇拜可以为商王的政治统治提供强有力的心理上的和思想上的支持。
通过占卜,王实际创造好收成和促使战争胜利的能力会使他在政治上更加强大。
“尊神尚鬼”第三节文明的奠基:西周王朝一、周族迁岐与武王伐纣始祖:弃后稷《史记·周本纪》:“帝尧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姓。
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公刘《史记·周本纪》:“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古公亶父《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季历《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太丁四年: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十一年:文丁杀季历。
文王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
伐犬戎、密须(甘肃灵台)、阮、共(甘肃泾川)、耆(饥,黎,山西上党),盂(河南沁阳)、崇(河南嵩县)迁丰断虞、芮之讼,受命称王※夏商周三代关系王朝只是中央权力的易手,三个政治集团势力强弱沉浮变化的的结果而已。
1、从朝代即政治上的统治来说,三代是相互更迭、前仆后继的关系。
2、从各政治集团的起源发展看,夏、商是年代上平行(或至少是平行)的两大政治集团;商、周亦然。
3、从各族群祖先的活动范围看,夏、商、周族各有其活动中心。
武王克商※武王克商之年的争论:44种说法;公元前1046~1044姜尚与周公二、西周的盛世及其衰亡1、周公摄政2、国人暴动:周厉王使民暴虐,前841年国人暴动,流之于彘。
共和行政:前841年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纪年的开始3、宣王中兴:对荆楚、淮夷、徐戎的战争获胜,但晚年对姜戎的“千亩之战”失利,“料民于太原”。
4、幽王亡国:褒姒“烽火戏诸侯”,申侯和犬戎叛乱。
5、平王东迁:前770年放弃镐京,东迁洛邑。
三、西周制度《殷周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1.分封与“中国”分封的内容:授土授民分物分封的后果:a建立了王权与地方较稳定的关系b维持了王朝对广袤地区的有效统治c建立了等级、名分的依存关系d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融合成新的族群,发展和扩散了中原文化2、五服制度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国语·周语上》)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周礼·职方氏》)3、宗法制《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袮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
敬宗,尊祖之义也。
组织结构:大宗一小宗四核心内涵:嫡长子继承基本内容:私法制度——大宗庇护小宗大宗对小宗的支配权有关争论:宗统、君统的关系4、土地制度a所有制:分封贵族的土地等级占有周王:王畿-“天下”;诸侯:诸侯国;卿大夫:采邑b村社土地形态:井田制《说文》:“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恩格斯:“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或带着它的非常显著的残余进入历史的。
”5、礼乐文化《仪礼》所见“士礼”:1.士冠礼2.士昏礼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5.乡射礼 6.燕礼7.大射礼8.聘礼9.公食大夫礼10.觐礼11.丧服12.士丧礼13.既夕14.士虞礼15.特牲馈食礼16少牢馈食礼17.有司彻五礼:吉凶宾军嘉6、国家合法性内涵的发展与新的统治思想的提出“德”“革命”“敬天保民”《尚书·召诰》:“周公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呜呼,曷其奈何弗敬?……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
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