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作品中的公共空间
陈染小说私人化空间叙事——兼论主体间同构性边缘境遇
![陈染小说私人化空间叙事——兼论主体间同构性边缘境遇](https://img.taocdn.com/s3/m/a0c8dc2149649b6649d7473b.png)
Chen Ran's Novel with Personalized Space Narration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Isomorphic Brim Condition of the Main Body 作者: 郑榕玉
作者机构: 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闽江学院学报
页码: 82-8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陈染 空间叙事 同构性 边缘境遇
摘要:陈染小说的叙事表现出对公共空间的敌意与恐惧,并总是在女性独特而隐秘的私人空
间里展开。
小说叙事空间缺乏流动,场景变化不大,明显带有物理与精神的双重边缘色彩,表达出创作主体与人物间同构性的边缘境遇,因而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私人化空间叙事模式。
觉醒女性的孤独低语——陈染小说《时间不逝 圆圈不圆》的叙事分析
![觉醒女性的孤独低语——陈染小说《时间不逝 圆圈不圆》的叙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1f37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f.png)
觉醒女性的孤独低语——陈染小说《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的
叙事分析
刘坤厚
【期刊名称】《传播与版权》
【年(卷),期】2016(0)7
【摘要】陈染在文本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自己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在她的作品中能感觉到人物内心生活和外在生存景况的断裂。
同样《时间不逝圆圈不圆》通过"诗人"身份、特殊的城市空间、双重叙述视角等三个方面来塑造林子梵和维伊这两个人物形象。
陈染强调两性之间的对抗,突出了女性孤独的生存状态。
【总页数】3页(P68-70)
【关键词】文艺作品;城市空间;叙事角度
【作者】刘坤厚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12.1
【相关文献】
1.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被时间浸润的《暴雨将至》解析 [J], 陈文君
2.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波斯猫 [J], 小嫣;陈梦;李琼;何超;
3.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暴雨将至》影片叙事分析 [J], 张春艳
4.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浅析电影《暴雨将至》 [J], 杨雷
5.繁丰的比喻多维的重叠──浅谈陈染小说《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的语言特点[J], 龙佩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0b6bdcf9ec3d5bbfd0a74b9.png)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陈染的私人生活
![陈染的私人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514673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e.png)
陈染的私人生活身体的呐喊,个性的抒发——论陈染《私人生活》摘要: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
在其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通过对主人公倪拗拗的成长的描绘,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走出父权社会话语权女性,看到了与男人对视的女人。
关键词:女性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多元复合的文化语境中,个人化写作无疑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破开主流话语和公共秩序的坚冰,柔韧地支撑起女性写作的新空间。
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都自觉地逃避稠密的人群,成为一个站在人群之外的“孤独的个体”。
陈染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嘴唇里的阳光》、《与往事干杯》、《无处告白》、《在禁中守望》)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一再讲述女性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书写了女性个体生命体验。
《私人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倪拗拗与贯穿陈染数篇小说的女主人公“黛二”一脉相承。
童年时代家庭的破裂、父亲的缺席使她无法顺利完成成长过程。
她孤僻、自闭、长久地徘徊于“弑父”与“恋父”相纠缠的心理痼疾,在对男性巨大身影的反抗与迷恋的互相撕裂中饱含痛楚地成长。
这也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悖论性的生存困境。
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看,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社会压抑女性,男性奴役女性的历史。
女性的生存状态,包括她的身体和心理意识及其成长过程,都一直处于社会文化的控制之下。
因为整个人类书写的历史都浸透了男性中心主义,故而法国女性书写理论倡导者坚持开创一种全新的女性书写,即让写作回归女性身体,从描写女性身体的独特经验开始,让女性重建对世界的认知,让世界正视女性的存在。
陈染曾经说过:“我热爱父亲般拥有足够的思想和能力覆盖我的男人,这几乎是到目前为止我生命中的一个最为致命的残缺。
”而从陈染记事起,父母亲的关系就是相当紧张和冷漠的。
但是在70年代的中国,离婚普遍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一直到1979年,陈染的父母才结束了那种没有爱情只有痛苦的婚姻关系。
无梦的人生——浅析陈染小说集《离异的人》中的灰色世界
![无梦的人生——浅析陈染小说集《离异的人》中的灰色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88cd85220066f5335a812127.png)
无梦的人生
文史 纵横
无梦的人生
浅析 陈染小说集 《 离异 的人 》中的灰 色世界
王 晔
( 陕西省 第二 商贸学校
陕西宝鸡
7 2 1 0 0 6 )
一
【 摘 要 】 文章阐述 了具有先锋特 色的女性作 家陈染的小说 集 《 离异的人 》 , 将独特的个人精神体验与平淡 的现 实生活相 结合创 造 出 个无梦的灰 色 世 界, 分析 了设 置隔膜的人物关 系、 描 写人 生理 想退场及逃 离无望的痛苦, 表达 了作者对现代人生活现状 的忧虑和思考。 【 关键词 】 陈染; 《 离异的人 》 ; 灰色 世界
法与其决裂 , 为 了保持内心的相对平衡 , 她们只好选 择 “ 被 沸沸扬扬的 像公园里的旋转木车 , 人坐在 上面貌似左旋右转的 , 其实无非就是一个 多数所遗弃 、 被轰轰烈烈推波助澜 的多数丢落在一边的孤单处 境” 。
模型 ” 。与新写实小说中理想因物质挤压而被 迫退场不同 , 陈染笔下的 如果说在工作 环境中人 需要戒备 , 那么 , 家就应该是每个人 “ 卸下 人物是 因生活 向其 “ 罄其所有”后无力突破而缴械投降的 。这种投降 伪装 面具 、 放松防 卫机 制而敞开身体与思 想的最后的城堡 ” 。然而 , 女 具有 更普遍的意义 : 当生命 “ 处在一个 绝大休止符之中 ”时 , 如何对待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b5e975b7a58da0116d174931.png)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作者:殷艳敏来源:《牡丹》2019年第20期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政治意识坚冰逐渐消融,使这一时期身心皆被束缚的女性得以喘息,女性意识获得觉醒和解放,新时期女性文学踏上了新的征程。
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等都极具代表性,她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女性写作起了一种先锋引领作用,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
陈染在创作中有很多新的开拓,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以同时期男作家创作为参照,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一、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在女性写作方面,古往今来,被记录下来的女性作者可能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女性开始尝试写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女性的才华和机敏都被剥夺和压制,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用说把女性的优秀作品保留下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尽管依然深受男权文化影响和束缚,但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发声,在文坛上也开始大放异彩。
20世纪90年代,陈染等女性作家逐渐挣脱学习男性写作的常规和禁锢,开始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诸公众。
这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也是一次震颤男权社会的呐喊。
王蒙在评论陈染的作品时这样说:“她们明确地承认自己是女人,宣告自己是女人,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和感受。
她们有许多话要说。
她们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她们传达了微妙灵动的女性心理,她们激荡着热烈执着的女性爱怨情仇。
”在九十年代女性作家中,颠覆男权文化写作特点的充分自由的感性表达成了她们旗帜鲜明的叙事特点,这种个人型的叙述声音使她们为当代文坛涂抹了崭新的色彩。
九十年代女性作家更加关注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一方面,陈染等女性作家在此时期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正相反,她们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主动去体验现实世界,并以丰富细腻的情感态度去体会社会与人生。
如此一来,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把日常生活呈现给读者,在某种层面上,与男性作家共同完成了书写社会的使命。
身体不能承受之轻——身体写作的意义与迷失
![身体不能承受之轻——身体写作的意义与迷失](https://img.taocdn.com/s3/m/13964303581b6bd97f19ea82.png)
关键词 :身体写作 ; 男权中心 ; 身体语 言
中 图分 类 号 : 0 I6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9 2( 0 0)9— 2 0— 1 1 7 0 9 2 1 0 0 6 0
“ 身体写作” 一次最 初来源于法 国女性 主义批评 家埃莱 蒙 ・ 苏的 西 17 9 5年的《 美杜莎 的笑声》 一文 , 她发现女性 的身体和艺术 的创造 有着天 然 的相 通 之 处 , 妇 女 的 身体 带 着 一 千 零 一 个 通 向激 情 的 门槛 , 旦 她 粉 “ 一 碎枷锁 、 摆脱监视而让它明确表达出四通八达贯穿全身的丰富含义时 , 就 将让陈 旧的、 一成不变的母语 以多种 语言发出声 响” 发 出“ , 写你 自己 , 你 的身体必须被听到” 的号 召, 出女性写作 的莺要策 略就是身体写作 , 指 呼 唤女性“ 写吧 , 写作是属 于你 的, 你是属 于你的 , 的身体 是属于你 的 , 你 接 受她吧” 在 18 。 96年 的《 从无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 一文 中, 西苏再 次明 确提 出“ 我以身体 写作” 在 国际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 , 这个来 自西方的女性写作 理论 感召 了中国女性作 家 , 激发起强 烈的 意识共鸣 。从陈染的《 人生活 》 私 到林 白的《 一个 人 的战争 》 从卫 慧的 , 《 上海宝贝》 到棉棉的《 糖》, 这些创作 在对人 的欲 、 物质 、 生命感 受的充分 描 写与 张 扬 中 , 作 家 “ 女 以其 非 线 性 逻 辑 的思 维 方 式 、 丽 繁 茂 的语 言 , 明 描 述 了经 由躯体而感知的隐秘的女性 生命体验 , 躯体从 重重遮蔽 中凸显 将 了 出来 , 我 们 展 现 了 一个 长期 以来 被 掩 盖 的鲜 为 人 知 的 女性 内 心 世 界 , 为 这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女性 以及对人类 自身生命欲望 、 形式的认 知 , 同时也 创造 了一种全新的不再受制于男权 的女性叙 事方式 。 ‘ ” 躯体写作 是女 性本质力量的显现或对象化 , 是女性 结构男性 中心主 义文化强势最 有力 的突破 口, 因而也是女性诗人建 构女性诗 学话语最适 宜 的一种方 式” 。 我们在“ 阅读这些主要书写女性身体经验和性经验的作品 , 是对传 统的阅 读经验 的挑战 , 因为它提供 了传统 阅读所没有或很少提供 的东西 , 从而也 是 对 我 们 原 有 阅 读 经 验 的 补 充 和 开拓 。 。 ” 所以说 , 从女性 写作的本 身来讲 , 以个体 叙事代 替宏 大叙事 , 用私人 空 间消解公共空间 , 这种新 的创作领 域的挖掘 是对传统 以往男性话 语 中 心 的一种颠覆和挑战。但由于女性 作家本 身固有 的某 种特征 , 种冲击 这 传统审美经验的情感和情绪力量 , 却难 以转化为有力 的个性 品格。 当她 们在使用这种 自我独 白式的书写所带来 的 自我高度扩张的 自由和兴奋之 时, 也不得不受制于 自我身体叙事学层面上 实在化 和绝对化所产 生 的封 闭和束缚 。被无限放大的躯体 , 为女性发觉 自身解放 自身的途径 , 成 甚至 成 为 了这 些 女 性 作 家 在 面 对 现 实存 在 的 巨大 虚无 境 遇 中所 拥 有 的 唯 一 真 实 。女 性 身 体 或 者 成 为 了与 男 性 性 别 斗 争 的 道 具 , 和 男 性 躯 体 一 同作 并 为欲望作恶的载体而同归于尽 ; 或者成为 了幽闭 自恋孤芳 自赏的 囚人 , 在 自闭的忧郁 中慢慢萎缩凋谢。所 以 , 虽然一一 面身体 写作 的出现 在女性 方 文学领域甚至说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具有一 定 的开拓 意义 , 一方 面却 因女 性 自身 的局限而使女性文学迷失了方 向。 2 0世纪 6 0年代 出生 的女性作家如 陈染 、 白等人 的文本 中 , 林 过去 的 身体无意识也就迅速转变成对身体 的膜拜。在她们 的小说创作 中, 女性 主人公在 幽暗 的浴室拉上了低垂的窗帘 , 不断地在模 糊的镜 子面前 自我 欣赏 自言 自语 , 这些场景可谓是 比比皆是 , 处可见 。在林 白的《 处 一个人 的战争》中女主人公说她 “ 喜欢照镜 子 , 最 一镜在握 , 专看隐 私的地 方” , 这是对身体崇拜的最好隐喻 。同样 , 陈染的 《 在 私人生 活》 的结 尾 , 倪拗 这个 女 主人 公 独 自走 进 了 封 闭 的 浴 室 , 后 对 着 宽 大 的 镜 子 开 始 进 行 自 然 慰 。虽 然 我 们 可 以站 在 当 代 文 化 开 放 性 和 多 元 化 的 发 展 层 面来 说 , 种 这 女性的内心描写和生活展现有一定 的积极 意义 和冲击力量 , 该给予应 应 有的理解 和肯定 , 但是这种对身体的过分 自恋和暴 露不仅不 利于女性 自 我的健康发展 , 而且也很容易滑入男性 的窥视 陷阱 中。这里有一个 “ ” 看 与 “ 看 ” 置 换 假设 , 者 之 间 几 乎 不 再 需 要 借 助 任 何 的 转 化 和 过 度 。 被 的 二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42ad5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2.png)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陈染私人生活》是一部由作者马良所著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染的私人生活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挣扎。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每天上班、下班,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聚。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陈染在书中常常感到与他人的距离,他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但却经常陷入孤独的境地。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和现实中的很多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小说中的陈染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
他渴望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他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生计和物质追求而放弃了内心的追求和梦想,我们被社会所限制,很难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陈染的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我也常常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需要找回内心的自由。
最后,小说中的陈染也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陈染的经历中,他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陈染在他的私人生活中渐渐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并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努力。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并不是光彩照人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陈染私人生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我们都很相似。
通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迷茫,也看到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困难,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激励着我要珍惜生活、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论陈染、林白小说中的边界空间
![论陈染、林白小说中的边界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252b04402b160b4e767fcf87.png)
隐秘的。由此衍生的文化隐喻则将公共空1 司视为对整体社 会中的政治、 历史 、 文化等担负起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 , 具 有时代性和道德性 ; 而与之相对的私人空间则被赋予为女 性内心深处的欲望 、 情绪 、 意识等, 具有个体性和独立性 。 纵观新时期女性创作的空间构造 , 公共空1 司与私人空 间的二元对立一直是显而易见的 。 7 0年代末至 8 0年代中 后期 , “ 文革” 结束后的特殊时代 背景催生 出的文艺思潮,
式 出现公 共空 1 司或私 人空 间“ 单 一构 建” 的 尴尬 局面 。
为陈染 、 林白作品空I 司 研究的重要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讲 , 女性情感宣泄的最佳场所逐渐随着社会开放而流放到公共
领 域也是 一 种 必 然 。 因此 , 可以说陈染 、 林 白的 作 品 中的
进入 9 0 年代, 以陈染 、 林白为代表的女性创作被贴上
白关于卧室、 浴室 、 阁楼等封闭空间的书写首先进入公众视 线。是否陈染 、 林白的创作, 就仅仅局限在特定的狭窄空间 里, 自怜 自赏呢?这一问题的提 出, 日渐消弭 陈染 、 林 白固
守 私人领 地的 单一研 究模 式 , 街道 、 公 园等 公共 空 间逐 步成
领域的探究。她们逐步抛弃“ 男性大历史” , 将压抑已久的 潜在欲望和个人意识浮 出地表。至此, 空间构 建的主体形
感 染了禁 锢 已久 的人们 。这一 时期 , 以张洁 、 程 乃珊 为 代表
二
游 移 的樊篱 : 边界 意象 的徘徊 世界
陈染、 林 白笔下关 于 窗 、 门、 墙 都 以特 殊 的 空 间 形 态成 为边 界空 间意 象的典 型代 表 。以建筑 实 用和审 美 的视 角来
的女性创作追随男性的步伐 , 加入历史、 社会宏大叙事的滚 滚潮流中, 关注女性公共空间的叙述成为她们选择的隐性
陈染作品的意象分析
![陈染作品的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f8a2d9b14e852458fb5732.png)
或 是发 生在现 实 ,或 是源 自说笑 。在 《 时光 与牢笼 》 中, 水 水臆 想外婆 的死亡 , 《 另一 只耳朵 的敲击 声》 中,黛 二 将 日历簿 的坠 楼说成 “ 这是 一个 没有操 纵者 的物件 的奇妙 自杀事件 ”,在 黛二 与母亲 发生 争执时 ,黛 二绝望 的喊 出 “ 我要 死 ”, 《 无处 告别 》中黛 二为 自己安排 好 了死亡 的 结 局等等 。 在 陈染 的其他作 品 中,有一 篇是专 门讲述 死亡 的 叫做 《 死得 启示 》,陈染 在其 中对死 亡的情 绪 明显是 恐惧 的。 但 其 中也有这 样一段 话 “ 我想 ,一个在潜 意 识里 时时看 到 死 亡就在 身边 的人 ,其实 是一种 积极生 命 的人 ,他 ( 她) 拥 有一 种活着 的紧迫 感和 极认真 的生命 观 ,这种 人绝不 会 天天 一时 时虚空 无聊 的杀死 时间的 ,相反 ,死 亡的贴 近 与恐惧 使他 ( 她 )更加 珍视 活着 ’ , I 。显 然 ,陈染 的 思想 有 弗洛 伊德影 响 的痕迹 ,在弗洛 伊德 的理论 中 ,死 亡是 人 的一种 本能 ,本能 是由于 主体 因某种缺 失而 引起 的冲动 或 驱力 ,人们对 死亡 的焦虑 ,来源 于对他 人缺 失的 恐惧 。我 们 又能 从中看 到些积 极 的意味 。对于各 种死 亡 ,与其说 陈 然 是恐 惧,不 如说 是敬畏 。因为 他只有 一次 ,是 陷落也 是 拯救, 人 只能在有 限的生命 里实 现死亡 , 不 能去体 验死 亡 。 于是写 作成为 最好 的体验 方式 。死亡永 远 以最具 诱惑 的姿 态 撩拨 小说 中各色 的主人 公,她 们恐惧 着死 亡 ,却又把 死 亡当做 一个 自由人 的圣地 。在被 现实层 层束 缚又无 处可 逃 时 ,死 亡便成 了绝望 的最佳避 难所 。 陈染的 小说在 结构上 、情节 上 以及 意象 上都 有其 自身 的特 点或者说 是规律 。他 的小说 虽千篇 不 同却共 同表达 着 个主 题 ,那 就是对 女J 『 生 悲剧命 运 的表 述 。陈染通 常把 家 庭 的不 幸 , 自身 的敏 感及 社会 的不公作 为这 悲剧 的诱 因。 她 对现 代女性 困境 心理 的描述无 可指摘 ,但 若从 究其 原因 和探讨 出路 的角度 来讲 ,笔者认 为还 是有失 偏颇 的 。中国 9 0年 代 以来 ,女 性文 学 的腾 跃 依傍 了西方 女 权 主义 的理 论 ,但 在长久 以来 的文学 表达 中却有悖 于其 初衷 ,这不 仅 是对 女性主义 的背 离,更 是对 女性 自身幸福 的背 离 。这 种 单面 的描述沉 浸于 自我 的痛苦世 界 ,甚认为 这就 是宿命 。 在 自我 折磨 与折磨 同胞 的同时完 成 了对 曹七 巧式 的人物 变 异 。文 学是纯 为表达 的 ,还是为 人生 的;女 性文 学终极 目 的是 “ 仅被描 述 的”还是 “ 须被 解决 的 ”,都启 发着每 个 关注文 学的 人。
陈染作品中的公共空间
![陈染作品中的公共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551d8bf3770bf78a65295447.png)
在 陈 染 的 小 说 中 , 道 还 往 往 成 为表 现 个 体 与 现代 社 会 纠 结 街
对 于 令 人 窒 息 的 母 爱 的 恐 惧 的 无 意 识 流 露 。在 《 处 告 别 》 , 无 中 黛
二 每 每 与母 亲 关 系 紧 张 ,她 总 是 选 择 走 上 街 头 去 寻 找 内 心 的 宁 静: 人迹 凋 敝 的夜 晚 , 自毫 无 目 的 的漫 步 有惨 白的 街 灯 孤 零 独 只
1陈染小 说 中的街 道 : 无 处告别 》 中心 以《 为
现 实社 会在 想 象 性 的 文 学 活 动 中扮 演 了 重要 角 色 , 会 中 的 社
黛 二 满 怀 委 屈 与 仇 恨 地 走 出家 门 、 到 冬 季 夜 晚 光 秃 秃 的 街 道 上 来 时 , 特 的 空 间 体 验 使 她 发 展 出更 深 厚 、 复 杂 的感 情 :她 为 母 独 更 “ 亲难过 , 为她 的孤 独难 过 , 懂 得 母 亲 ”。这 里 有 女 儿 的 爱 与恨 、 她 同 情 与 理解 , 有 陈 染对 现代 破 碎 生 活 、 碎 人 性 的清 醒 与 批 判 。 更 破
在 以街 道 作 为 舞 台所 展 现 的母 女 场 景 中 , 儿 对 母 亲 的 情 感 女
并 非 单 纯 的 爱 和 恨 , 是 在 爱恨 交 织 中裹 挟着 更 丰 富 的 内涵 。当 而
作 品 中公 共 空 间 场 景 的发 现 来 重 新 探 寻 陈 染 作 品 中 的反 抗 意 义 。
零 地 挂 在 空 中 。 街 道 , 一 公 共 空 间 , 为 一 个 区 别 于 被 母 亲 摆 这 成
空 间焦 点 汇 集 到 “ 人空 间 ” 。卧室 、 室 、 至 是 浴缸 等极 其 私 私 上 浴 甚
幽闭症患者的独白
![幽闭症患者的独白](https://img.taocdn.com/s3/m/f70eb950e87101f69e3195a7.png)
幽闭症患者的独白作者:包天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陈染在《私人生活》中通过女性与“个人”间的合谋以向内转的姿态为女性话语建构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只有寻得女性私人空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结合部使女性与“个人”合谋的叙述获得更为广阔的可能性与自由空间,进而使女性文本呈现出更为丰富与深入的叙述形态,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才能够更具权威意义。
关键词:《私人生活》;个人型叙述;幽闭症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91-0320世纪90年以来围绕《私人生活》展开的种种评论与争议,足以说明主人公“倪拗拗”已经通过自己独立特行的叙述行为建构了一种具有权威意义的女性声音。
本文认为陈染的《私人生活》之所以能够通过叙述主体成长的自我叙述获得话语权威,公开表述女性主体性和重新定义女子气质,是与其个人型叙述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的。
陈染在《私人生活》中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叙述主体形象。
“我”拥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以一种优雅而决绝的姿态拒绝了主流话语及男性话语的干涉与遮蔽,告别了莎菲式的悲情宣泄,更不再有因为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错过你”的感伤与焦虑,而是沉静、不失幽默却执着地讲述自己那些离经叛道的成长故事。
“我”在故事的叙述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的唯我独尊的自信,洞悉人性的智慧,自我抉择的勇气,都超出了传统男性文化对女性气质的规定与期待,极大地张扬了女性主体性。
但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复杂及写作主体自身的局限,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叙述盲区与自我缠绕。
个人的宣言《私人生活》中以“我”为称谓的小说主人公既代表着叙事行为,同时也代表着被叙述的事件的叙事特征,使叙述主体在“真”的名义下获得了一种叙事权威。
由于文本中叙述者与角色的重合,叙述主体被人格化、具体化,其行为之一“叙述”显然是一种个人的声音。
在某种意义上,90年代以个体经验为内在支撑的个人声音更容易获得读者的信任。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c1c73ae19e314332396893c8.png)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文学院1302卞少瑾011301054 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对随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五四”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在平等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
她们在理性观念上自觉的妇女解放意识;而在深层心理上,其人生体验又呈丰富复杂的状态。
“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它是“五四”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
在五四运动时期,女作家的视角从社会转向女性自身,以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冯沅君、黄庐隐、石评梅、苏雪林以及稍后出现的林徽因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女性作家进行人生与文学的双重探索。
陈衡哲首先提出“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她的文章蕴含着现代个性主义内涵的人生观,彻底否定了卑弱顺从的传统女性意识,使她的文章刚强而有哲思。
冰心、石评梅、陈学昭等“五四”女作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正面抒发了肩负社会责任的主人翁情感,彻底反叛了女性“从父”、“从夫”、“从子”的封建礼教。
同时冰心的短篇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散文《寄小读者》、《山中杂记》,陈衡哲的短篇小说《孟哥哥》等,体现了她们对童真的赞美,她们不仅从哲理和诗意的角度肯定儿童世界的纯净美好,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去深入探究儿童拙稚的内心世界,捕捉儿童生活中的天真童趣。
但我认为在“五四”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讨论。
冰心、庐隐、冯沉君、黄白薇等女作家从不同方面强烈表达了现代女性对于自由的性爱、情爱的追求。
庐隐以《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冯玩君的《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四篇系列小说;但是,尽管她们在尽力割断与封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却始终无法从血脉中除去浸淫已久的封建余绪。
这一矛盾表现于创作当中,就形成了女性文学萌发期特有的闺阁气息。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走向消歇,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的相继爆发,致使中国社会的阶级、民族矛盾不断尖锐。
时代的困境_陈染个人化创作中的非个人性主题
![时代的困境_陈染个人化创作中的非个人性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ed1a9aa10029bd64783e2cc9.png)
的主旋律。每个人生活所处的地位不同, 工作经历不
同, 所受的教养与学识不同, 必然产生差异, 为了和
谐, 应该提倡换位思考。 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的对待别人, 用还位思考 去解决问题与矛盾。假如我是一位领导干部, 其言行
说东道西
该如何? 假如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其言行又
的传承物。在现实生活中, 天生丽质者可能不多, 相貌平平者又可以是气度不
凡。雷锋就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 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最
后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为众人的楷模。因此, 美是自己塑造的, 遍出现心
灵美, 语言美, 气质美, 风度美, 精神美。
现在我们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是人们生活
性, 不仅年龄上小于水水, 更主要的是精神上也不 能成为水水的依靠和支撑。这种反复出现的恋父 和弑父情结使要依赖和可依赖的东西变得大大可 疑了, 那种孤独感便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
作为人类 基本 处境 之一 的“孤 独 ”, 从来 就不 乏 探 讨 者 、追 问 者 。尤 其 是 新 时 期 以 来 的 小 说 世 界 中, 孤独几乎成为一种主题景观。残雪、北村、张承 志、苏童, 一个个名家高手笔端铺展的尽是寂寞意 绪、孤独情怀。孤独在他们那里, 或作为生存力量 之明证, 或凝聚作家对生命状态的深思或铺设皈 依 之 必 由 路 径 。 朱 文 、韩 东 、徐 坤 、刁 斗 、毕 飞 宇 等 新生代作家也常常努力剖露孤独苦痛的心灵。毕 飞宇的《雨天的棉花糖》以 第一 人 称的 叙事 视角, 展示了红豆不仅得不到家人理解, 还受尽世人冷 眼。文本把红豆对于战场上的残酷情景的回忆, 与 现实生活中被冷落受压抑情形交织描述, 突出人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e49eaee94a7302768f993948.png)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作者:颜梦初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0期颜梦初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 陈染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其长篇《私人生活》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视阈出发,关照自我真实与自我认同,并试图唤醒在文化符号系统中被压迫的女性话语权,最终找到自由穿梭于男权言说体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私人生活》双重维度女性话语权戴锦华曾撰文这样评价陈染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的作品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自我关注与写作行为的个人化,陈染的写作在其起始处便具有一种极为明确的性别意识。
”在红色的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陈染,摒弃了与传统作家一致的,对于社会意义、国家使命、革命叙述的书写,而将个体写作定位为向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自我认同发出的追问,这不仅源于一种在迷惘困惑中自我确认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在重复讲述和追寻自己的过程中,记叙着自己不归而迷茫的心路。
陈染的个人主义与女性主义体验是根植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双重可能性之上的,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具有了某种固定的范式——长期幽禁在一个自说自话的“私人空间”,以其独特的姿态反抗着公共话语、公共领域,构建属于女性自身的私人世界。
我们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或感情考虑为“内在于”我们的私人领域之中,而把这些精神状态所关联的世界上的客体当成“外在的”公共领域。
对我们来说,无意识是内在的,我们把妨碍我们对生活进行控制的秘而不宣的思想、不可言说的强烈的原始情感、欲望或意图和共鸣以及恐惧,视为内在的,它与那些我们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相对照。
当我忍不住说我对你的看法时,思想就仍然是内在的,但当我脱口而出时,它就出在公共领域之中——这种外部的、陌生的、多元的令人惴惴不安的世界。
在《私人生活》中,对“浴缸”——代表内敛的保守的私人领域的意象是这样进行描摹的:“自从母亲以及我亲爱的朋友都离开了之后,我觉得现在只剩下我和这个浴缸了。
论陈染小说的“姐妹之邦”
![论陈染小说的“姐妹之邦”](https://img.taocdn.com/s3/m/3fd108ea14791711cd7917ba.png)
论陈染小说的“姐妹之邦”作者:廖永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廖永艳(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四川康定 626001)摘要:在陈染小说中,女性对男性失望之后转而向女性寻求安慰,企图建构一个“姐妹之邦”的精神家园以供心灵憩息。
这样的精神家园并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这种建构深刻地反映了陈染的孤独,但也体现了陈染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陈染;小说;“姐妹之邦”;精神家园;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43-02陈染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1991年发表的《与往事干杯》让其崭露头角,而1996年发表的《私人生活》则已成为私人写作的代表作。
陈染小说几乎都是叙述现代都市女性的故事及关注她们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的情感世界、生存状态。
陈染小说中女性对男性失望之后转而向女性寻求安慰,企图建构一个“姐妹之邦”的精神家园以供心灵憩息,本文结合现实世界“姐妹之邦”的不可存在性,揭示陈染作品的艺术价值。
探求精神家园综观上世纪中国的女性文学,从冰心、丁玲等老一辈女性作家到张洁、谌容,再到王安忆、铁凝等中年女性作家,她们的爱情叙事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失落又重新复归的历程。
王安忆的作品多以第三人称切入文本,其文即使指向女性,但仍很少启齿于“性”,讲述的也依然是“别人的故事”。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陈染、林白等为代表的60年代出生的青年“新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的爱情叙事,开始大胆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才形成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写作。
这种叙述角度的变更正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们对自身性别觉醒的一种昭示,她们不再叙写对“社会角色”的追求,女性历史的建构也不是其终极目标,她们在追求自己的声音。
作为“新女性”作家典型代表的陈染,在她的笔下呈现的往往是一幕幕带有终极意味的人类悲剧性的生存景观。
论陈染《私人生活》的时间意识与多维空间
![论陈染《私人生活》的时间意识与多维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0c6a504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c.png)
3.三种维度的成长叙事: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书写 [J], 陈晨昕
4.迷失的时间之旅——纳博科夫《洛丽塔》与陈染《私人生活》之比较 [J],
5.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时期中日女性主义写作比较——以陈染《私人生活》和桐野夏生《异常》为例 [J], 杨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总页数】6页(P62-67)
【作04;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私人生活--欲说还休的女性故事--论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J], 徐珊
论陈染《私人生活》的时间意识与多维空间
王晓悦;首作帝
【期刊名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11)2
【摘 要】《私人生活》在两个层面传达出陈染的写作本意:一是文本中内在化的时间意识体现出作家对时间历史性与哲学性的独立思考;二是作家借用频繁出现的鸟意象将回忆、现实、梦境与幻觉交织呈现,使得时序互相倒置彼此渗透,空间形式也愈加多维化.在此基础上,陈染最终将内在化的时间意识与私人化的空间结构融合交汇,共同彰显出小说深层意蕴和女性成长史中独特的魅力.
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
![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e1f351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c.png)
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李岩【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陈染由个人化而女性化的写作和"黑暗"意象密不可分。
"黑暗"作为心理空间的营造体现了陈染的心理态度与人生状态。
黑色是拒绝与叛逆,是个性与自由的避难所,是真实性的呈现与意义栖息之地。
"黑暗"为小说中的她们提供了精神空间和自由的同时,也成为新的内在奴役性力量,成为陈染小说主人公以及所有女性都需面对和超越的困境。
%Chen Ran's personal and feminine writing and "dark" image are inseparable.The "darkness" as a psychological space embodies Chen Ran's mental attitude and life state.Black is rejection and treason,the sanctuary of personality and freedom,and the habitat of the appearance of authenticity and significance."Darkness"provides spiritual space and freedom,and also becomes new intrinsic enslaving force,as well as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heroines in Chen Ran's novels and all women need to face and transcend.【总页数】4页(P68-71)【作者】李岩【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解读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困境 [J], 李秀春2.解读陈染小说中特有的"陈染现象" [J], 杨帆3.在逃离中走向孤独--解读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J], 严昕;严冰4.浅析陈染小说中的街道意象 [J], 熊端君5.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 [J], 李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染作品中的公共空间张魏魏岳红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摘要:本文以陈染小说中的“街道”和“乱流镇”这两个空间形式为中心,探讨陈染如何在作品的开放空间中唤起小说中的批判意义、以及这一空间如何与时间的叙事框架融合交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陈染进行解读。
关键词:公共空间、街道、胡同情结、乱流镇、时空体中图分类号:I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057-02八十年代末出道的陈染,一开始就被阐述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
在对陈染作品的“个人化写作”解读中,人们渐渐把关注的空间焦点汇集到“私人空间”上。
卧室、浴室、甚至是浴缸等极其私秘的空间成为研究者们所热衷分析的意象。
对陈染作品中私人空间的剖析,对于理解陈染的创作以及“个人化写作”潮流具有及其重要的启发意义,但这又带来了解读视角的单一与重复倾向。
因此,本文试图从对陈染小说的私人化解的模式中跳出,通过对其作品中公共空间场景的发现来重新探寻陈染作品中的反抗意义。
1陈染小说中的街道:以《无处告别》为中心现实社会在想象性的文学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会中的各类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也以社会生活、文化等载体的身份进入创作者的视野。
在陈染的作品中,除了一直以来广泛受到关注的私人空间,她还展示了广阔而丰富的公共空间。
笔者选择街道作为考察其文本中公共空间意义生产的具体形式之一,是由于街道是她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与记忆、生命体验相关的公共空间,同时这一空间作为她的核心意象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生产功能,因此成为考察她作品中公共空间意义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以陈染的小说《无处告别》为中心,分析陈染如何在街道这一公共空间中通过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展现了现代人破碎的生命体验和分裂的人格。
与母亲:爱恨交织陈染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孤寂、离群孑然一身的女性,她们从小缺失父爱,有着“恋父”与“弑父”双重情结。
与陈染作品中恋父与弑父故事的复沓相对应的是她的母亲场景的爱恨交织、突兀复杂。
在陈染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母女场景:父亲的缺席,使得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母女关系融洽和睦,甚至形成了超越长幼辈分的“姐妈”关系、“同盟与共谋者”关系。
此时,情同姐妹的母女二人往往会“拉着手,无比亲密。
……畅想未来,回忆过去。
她们在北京的傍晚的街头浮想联翩,神思走得很远很远。
”此时“街两旁边连绵矗立的楼房,窗子敞开着,无数故事像一首首儿歌流入空中———既有悲伤,又有欢乐;既有孤寂,又有充实”。
在以血缘联系起来的母女关系中,家庭这一私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情感交流的理想场所,但是她们同时也乐于走出家门走到街上。
此时的街道暂时充当了母女组成的、温馨的阿尔小屋,一个具有私人性质和功能的空间。
但同时,正是由于这一空间的公共性,主人公才能得以展现和谐母女关系、满足获得公众肯定与羡慕的心理,因此可以说这一公共空间是主人公在公共面前表演的舞台。
然而在父亲的缺失的母女场景中,由于“她们都拥有异常敏感的神经和情感”所以“稍不小心就会碰伤对方,撞得一塌糊涂”。
母女关系中感情和注意力的不对等、以及母亲“不再归属于男人的女性深刻的自疑与自危感”,使母亲对女儿的变得带有侵犯性与威胁性。
正是因为如此,母女关系也会呈现出与之前一种极端对立的场景:女儿感到的是母亲用爱心的折磨、监视与压抑。
《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那个“母亲考验我能否认出她”的梦,正是对于令人窒息的母爱的恐惧的无意识流露。
在《无处告别》中,黛二每每与母亲关系紧张,她总是选择走上街头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人迹凋敝的夜晚,独自毫无目的的漫步,只有惨白的街灯孤零零地挂在空中。
街道,这一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区别于被母亲摆布、监管、亦不同于暴露于世人目光之下的特殊空间,自由、安全、独立的空间。
在以街道作为舞台所展现的母女场景中,女儿对母亲的情感并非单纯的爱和恨,而是在爱恨交织中裹挟着更丰富的内涵。
当黛二满怀委屈与仇恨地走出家门、来到冬季夜晚光秃秃的街道上时,独特的空间体验使她发展出更深厚、更复杂的感情:“她为母亲难过,为她的孤独难过,她懂得母亲”。
这里有女儿的爱与恨、同情与理解,更有陈染对现代破碎生活、破碎人性的清醒与批判。
与现代社会:疏离与反抗在陈染的小说中,街道还往往成为表现个体与现代社会纠结关系的特有空间。
在现代生活中,人必须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切。
在《无处告别》中,尽管主人公黛二小姐认识到人必须要面对现实世界,但现实中人类美好情感和纯洁情谊的被侵蚀与玷污使她产生了对现实的深刻怀疑与失望。
当她“独自在雨街上走着,她把自己几年来积蓄的毁灭感一件一件细细数来”时,“她感到一种自虐的快感。
她在这种愉快中,一方面体味着孤独的自由,又一方面感到不可遏制的空虚。
她没有哀伤,也没有悲叹”。
此时黛二孑然自处的街道成为她宣泄压抑、疏离社会、精神逃逸的渊薮。
但是这一自主的空间又不断地遭受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压抑和侵蚀:“空中的高压线、电线以及从楼群的窗子里像一只只手臂斜伸出的众多的电话线,密密麻麻地在城市的上空铺展开一张罗网”。
在这样一个逐渐失去自由思考、自主选择的空间中的人性更是发生了惊人的异化:“走着走着,身边的人群慢慢地坍矮下来,恍惚之间,人群的颜色一点点变得黯淡,原来直立的躯体呈现出倒卧状,灰乎乎的。
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的人群其实是一群人形的狼”。
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堕落使主人公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仿佛不是我走向了宽阔的大街,而是它走向了我”。
以客体身份侵入主体之中的街道被异化的现实世界吞没,使主人公丧失了这一逃亡地。
而留给她的最后一块庄严的逃亡地则是街角隐蔽处的一株高大苍老、绽满粉红色花朵的一棵大榕树,黛二小姐把自己安详地吊挂在树枝上,她那瘦瘦的肢体看上去只剩下裹在身上的黑风衣在晨风里摇摇漂荡。
这棵大榕树来自于《反“胡同情结”》中嵌在主人公精神深处的与胡同“吊死鬼”相连记忆。
文学界·文学评论57··文学界如果说街道是现代城市的产物,胡同则是古老北京的遗迹。
通过唤起关于遥远的胡同尽头的大榕树上硕大、鲜红花朵的记忆,作者表达了现代都市中个体对压抑、扭曲、异化的现代社会的反抗。
在陈染的作品中,主人公从逃向街道到对天的逃脱成为个体与现代社会破裂关系的隐喻。
正是通过街道这一空间,陈染表现了她对现代社会的反抗与批判。
2时空错位的“乱流镇”:一种“时空体”的解读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中这样概述所谓的“时空体”概念:“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我们将称之为时空体”。
同时他指出,“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
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
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
如此看来,在当时间和记忆维度被引入空间时,空间性带来的焦虑的将会获得较为有效的缓解,从而生成了一种巴赫金所谓的“时空体”。
在陈染的作品中,她所铺展的空间里常常有时间因素的介入。
“时空体”这样一个概念,或许对陈染小说中空间意识的解读有着富于建设性的意义。
与上文提及的现实生活场景不同,陈染在她的作品中还构建了“乱流镇”这类时空错位的空间。
在这些作品中,时间和记忆注入空间,形成了如同前文中曾多次提到的印在陈染精神深处的榕树一般、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
在陈染的小镇文学中,无论是《小镇的一段传说》中的“记忆收藏店”、《纸片儿》中的乱流镇、还是《麻盖》中的迷魂趟,都是时空错乱的、具有神秘的原始时代遗存因素的空间。
在《小镇的一段传说》中,爱情、欲望受挫的罗莉在罗古河南岸开了一家“记忆收藏店”,专门把人们各种颜色、气味、尺寸、音调、软硬、轻重以及年代的记忆贮藏在像中药店似的一个个小抽屉里。
“当人们倾吐宣泄完了轻轻松松离开的时候,小店却一天天沉重起来”,它像一只超载的小船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跌跌撞撞。
事实上,这个“记忆收藏店”正是女主人公原始欲望的象征,小镇上人们的每一次光顾都在一次次地唤起她被压抑的本能欲望。
因此,“记忆收藏店”的女主人在这个被记忆塞得越来越满的空间中变得越来越诡异、失常,她将老山羊头骨挂在墙壁上、用干草编制无数座小房子、用电光纸叠成五颜六色的船只、甚至晚上从不开灯而点燃红蜡烛、半夜光着脚在屋子里蹑手蹑足像一条游魂似的无声无息地穿梭、飘荡。
这些怪异的、令常人匪夷所思甚至胆战心惊的行为正是女主人公排遣压抑的方式,只不过在正常途径受阻的情况下,她只有选择这种变态、扭曲的方式。
随着记忆和时间维度的扩充,收藏店这一有限的空间也越发膨胀,终于爆裂:早起的人发现,罗莉的小店四敞大开,里面空无一人。
……一件鲜红鲜红的新娘礼服和一朵玫瑰胸花散在地上,像一堆破碎的梦。
床上乱七八糟摊着被褥,还有一只男人的袜子和内裤……人们凭着最简单的想象力推测着黑夜被子里边美妙的事和后来围着某种障碍而无法达成的重大协议……原始性欲的最终无法实现终于使记忆这一时间维度冲破空间,而转向广阔的原始荒地。
《纸片儿》中的乱流镇和《麻盖》中的迷魂趟都有着一片原始时代遗留的野林,那里“树叶遮天蔽日,幽深宁静,里边潮湿阴冷,而且越走树叶越茂密,即使是三伏盛夏,太阳光也很难从密集的树叶缝隙透射进来……”,虽然在第四纪大冰川中,许多古老的树种都灭绝了,但这里却存活下来不少举世稀有的第三纪残遗树种,它们“带着古老洪荒时代的奥秘、幽深、荒僻和许许多多先人的传说完好地伫立着”。
这原始状态的神秘气息把陈染的空间体验与历史时间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具有于是野性生命力的空间。
作者通过构建这个时空错乱的空间,表达了生活在空虚、脆弱、破碎、退化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对自由和生命力的向往。
因此,这些在传奇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着的麻盖儿、纸片儿、这些保存着人类文明诞生时期形态的人物,成为抗拒异化现实的精神领袖。
那飘渺的歌声:“慢慢地走—慢慢地寻—我要去寻那山里人”成为笼罩她的小说的一种内在旋律。
作者通过“乱流镇”这些空间表达了她回归自然本能、寻找原始生命力的渴望。
在这些小镇文学中,陈染借助于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构建了“小镇”这一时空错乱的公共空间、塑造了一群追逐自然本性和反抗压抑的人物,使作品获得了对现实世界批判的意义。
3小结本文主要对陈染如何在作品的开放空间中唤起小说中反抗现实世界的意义、以及其公共空间如何与时间的叙事框架融合交汇进行了粗浅的讨论,试图通过对陈染作品中开放空间的考察,使人们能抛离开一贯的视角而在一个更加开阔视野中去阅读陈染的批判性。
张魏魏(1986-)女,北京人。
2009年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现攻读该校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文学界·文学评论58··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