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9

合集下载

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如下:1. 此法治未病也。

—— This method treats the disease before it occurs.2. 始得病者,必问其所聚会否。

—— When someone first gets sick, you must ask whether they have gathered with others.3. 定不得与间日谑戏,恐因内伤劳气。

—— One should not engage in playful activities on alternate days, in case it exhausts the body's energy.4. 众病男女,在同室不得相与寝。

—— Men and women with various illnesses should not sleep together in the same room.5. 正候家人。

—— Observe the family members.6. 定不得哭泣,恐内伤气。

—— One should not cry, as it may damage the qi.7. 日新调理。

—— Adjust the treatment daily.8. 鼓其脉静之,心使必然。

—— Feel the pulse and calm it, making the heart determined.9. 必遣瘟,与阴阳。

—— Expel the pestilential influences and balance yin and yang.10. 定亲自致之。

—— Personally and carefully perform the treatment.11. 夜卧中热,终日困倦,汗出而躁者,此为未解也。

—— If one has heat at night, exhaustion throughout the day, sweating and restlessness, it is an unresolved condition.12. 夜卧中寒,终日不倦,无汗出而善恶气者,此为已解也。

《伤寒论》第十九天

《伤寒论》第十九天

《伤寒论》第十九天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词解】[1]蒸蒸而振:蒸蒸,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

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提要】辨小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解析】本条论病入少阳误用下法的三种转归而引出半夏泻心汤证,并将其与结胸证相对比,论述此种痞证的辨治。

伤寒五六日,出现了“呕而发热”者,是外邪已入少阳,属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医者不识,以他药误下,可出现以下三种转归:第一、“柴胡证仍在者......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小柴胡汤证仍在。

此说明少阳之邪,未因误下而生变,故仍可与小柴胡汤。

只因先前误下有所伤正,药后正气的药力之助,奋起与邪交争激烈,可出现蒸蒸发热、振栗作汗的情况,其病邪可随战汗而解。

第二、“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是误下后,邪热内陷,邪热与痰水互结,则形成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

第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若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壅聚,则形成痞证。

治当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治以半夏泻心汤。

【方义】半夏泻心汤为临床常用方,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为方中主药。

芩连寒而泻热燥湿,味苦降泻。

干姜温中暖脾化饮,味辛而散。

干姜与芩、连为伍,辛开苦降,宣降结气,以泻心消痞,体现舍性取用的配伍特点。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而味甘,助其复脾升胃降之职。

本方以气味合论之则辛开苦降甘调;以药性而论之则寒温并用;以功效而论则温脾阳散寒散饮,清胃热化湿化痰,且又健脾以助其恢复功能。

本方既要泻心下之邪,又要扶脾胃之气,故辛苦甘合用,寒温并用,是为和剂。

【辨治要点】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治法:和胃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答案几乎90%的题目全有,最后,祝好运。

1、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d)A、麻黄附子甘草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抵当汤。

E、桂枝人参汤。

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b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E、小青龙汤证3、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c) 症状?A、手足厥冷B、下利清谷C、手足自温D、脉微细E、利下臭秽4、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5、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e) 。

A、脾虚水停B、肾阳虚水停C、脾肾阳虚水停D、寒湿停聚下焦E、湿热壅阻6、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b)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7、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D 。

A、肺阳虚B、肾阳虚C、心阳虚D、心胸阳虚E、心阴虚8、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D 有关。

风寒郁闭B、表证不解C、卫气闭郁D、饮邪内停E、营阴凝滞9、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D )A、其外有热B、手足温C、饥不能食D、旧微溏9、10、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EA、心下痞B、肠鸣C、呕吐D、下利E、噫气不除11、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C)。

A、以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B、以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C、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和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均论及D、风热证E、风寒证12、下列方证除哪一项外,均可出现厥逆(B )A、乌梅丸证B、柴胡桂枝干姜汤证C、瓜蒂散证D、白虎汤证13、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发热热型是(C) 。

伤寒论191条原文

伤寒论191条原文

伤寒论191条原文【原创版】目录1.伤寒论概述2.伤寒论的条文内容3.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正文一、伤寒论概述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和整理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写成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各种病状和相应的处方药物。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完善,实践经验丰富,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二、伤寒论的条文内容伤寒论共有 191 条原文,其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些条文内容涵盖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张仲景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体疼痛、呕逆、脉象浮紧等。

同时,张仲景还提出了伤寒病的诊断方法,如观察脉象、询问病史和病情等。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最重要的是治疗伤寒病的处方药物。

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症状和病程,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桂枝汤、柴胡汤、麻黄汤、杏仁汤等。

这些治疗方案都经过了长期的临床验证,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三、伤寒论的临床应用伤寒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伤寒论的治疗方案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还适用于其他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急性肠炎、肺炎等。

此外,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

如脉象浮紧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如感冒、咳嗽等。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理论体系完善,实践经验丰富,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2019-伤寒论总论-文档资料

2019-伤寒论总论-文档资料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伤寒论》总论
2.时代背景:
①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外戚内宦轮 流专政;
②战乱频繁: 农民起义,群雄割据, 三国战乱; ③疫疠流行 171、173、179、182、 185、217。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伤寒论》总论
3.著作沿革:
《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约成书于公元 200~205年;因为战乱而散失。 亦作《伤 寒卒病论》。
董正华
22
《伤寒论》总论
常用参考书籍 文献研究 1.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1993 2.李顺保 《伤寒论版本大全》学苑出版社出版,2019 3.张启基、王辉武合编《伤寒论手册》 科技文献出版社 重庆分社1984年出版。 4.刘渡舟主编《伤寒论辞典》,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5.杜雨茂主编《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1988年陕西科 技出版社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1
《伤寒论》总论
八、《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简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二)了解文法特点,弄清字词含义 (三)熟读背诵原文,领会精神实质 (四)以六经病为纲,以方证为目 (五)学以致用,联系临床实践 (六)适当参阅注本,结合现代研究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
《伤寒论》总论
八、《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简介
首先要明确从《伤寒论》中学什么? 1、掌握《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包括六 经病证,各经病证的本证、兼证、主要变证的辨 证要点、治法方药)
2、熟悉《伤寒论》临床辨证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第191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91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91条诸家解说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明中寒不能食者,寒不杀谷也。

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也。

阳明病法多汗,则周身汗出,此手足濈然而汗出,而身无汗者,阳明中寒也。

固瘕者,寒气结积也。

胃中寒甚,欲留结而为固瘕,则津液不得通行,而大便必硬者,若汗出小便不利者,为实也。

此以小便不利,水谷不别,虽大便初硬,后必溏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病内热,则不大便,能食,小便利,手足濈然汗出,是可下之证也。

今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虽手足濈然汗出,不可下也,此为中寒欲作固瘕。

何以知之?以大便必初硬而后溏也。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水谷不分,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不能食与195条食难用饱,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

小便不利与195条小便难,同一不能下输膀胱也。

惟手足濈然汗出,与195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固瘕,皆胃中寒冷。

一以微烦头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在四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

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无汗小便难,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食微烦,犹有阳气故也。

此条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欲作固瘕,则是寒湿不化,纯阴故也。

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

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阴阳和而后有雨,阳亢则热而雨少,阴盛则寒而雨多,人之汗亦若是也。

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则为阳盛可下之证也;若脉迟其汗而寒,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

【集注】程应旄曰:水谷不别,属湿热偏渗者多。

此点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于寒,宜从寒治,不在小便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胃实则中热,故能消谷;胃虚则中寒,故不能食。

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耳。

凡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称阳明病。

今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他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

《伤寒论》共分为100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论》的一段原文及译文:原文: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时烦,心下痞硬,渴而不欲饮,时幽幽恶寒,时腹痛,时胁下痞,小便不利而大便自可。

发热者,数日不愈者恶寒者,必发于阳;烦则神去也,心下痞硬者,乃传而合也;腹痛者,寒气下也;胁下痞者,肝传之也;小便不利者,不温也;大便自利者,胃气也。

胁下者,寒也,且传也。

译文:少阳病,刚开始得病时,病人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时常觉得烦躁不安,胸口下面有一种痞硬的感觉,口渴但是不愿意多喝水,有时会感到幽幽的寒意,时而腹痛,时而胁部下面也会有痞硬感,小便不排畅而大便却自行畅通。

如果发热的症状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而且伴有恶寒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阳气方面的问题上;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神气开始离体;胸口下面的痞硬感,是病气穿传而形成的;腹痛是由于寒气下降引起的;胁部下面的痞硬感是肝气受影响所致;小便不排畅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而引起的;而大便自行畅通是由于胃气正常。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少阳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他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少阳病的重要线索。

《伤寒论》的语言简洁,但又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古代医书的特点。

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医学术语,但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读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作为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医学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它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以其详尽的描述和准确的诊断方式闻名于世。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原文及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

伤寒论.第19条

伤寒论.第19条

伤寒论.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伤寒论》.第19条)。

作者:蒋远东桂枝汤是一个辛温酸甘的药,能发散风寒,收汗固表。

只有风寒邪气进入肺部的时候,才会出现卫阳不固;当卫阳不固的时候,邪气也才会入里。

这里的卫阳指的是肺气不足了,因为,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

当肺气不足的时候,邪气才会入里。

由此可见,桂枝汤治的是风寒入肺,肺气不足,换句话说桂枝汤是提升肺气的,即补肺气的。

在第12条讲过,肺气不足的时候,右手的肺脉比左手的心脉弱才能用桂枝汤。

酒客生病了,不可以用桂枝汤,第17条讲,以酒客不喜甘故,得之者呕。

《药性赋》讲,酒味辛甘而苦,有发散之力;桂枝汤有收敛之功。

一个是向外走的,一个是向里走的,发散的是向外走的,收敛的是往里走的。

如果酒客服了桂枝汤呕,说明呕是桂枝汤把酒客体内固有的湿热或者说热关在里面了,里热无法从体表出去才呕,可见,呕是里热外出的一种方式。

本条的服桂枝汤而吐者,同样是桂枝汤把里热关在里面了的一种表现。

吐来源于胃,脓血来源于肺。

从《要略.肺痿篇》可见,这里的脓血似脓非脓,似血非血,这个东西是从肺里面来的,是肺液的灼烧物。

本条讲: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前面讲呕是桂枝汤把热关在体内了,同样吐也是桂枝汤把热关在里面了。

既然吐来源于胃,须知胃是蒸蒸发热,其热上蒸于肺,肺为娇脏,肺就像烧水的时候盖的塑料锅盖一样,水没有烧开,先把锅盖烧烂了。

可见,本条的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是桂枝汤把热邪关在里面了,胃热邪气持续地熏蒸于肺,其后必吐脓血。

故知脓血来源于肺,因为肺为娇脏。

常言道:“桂枝下咽,阳盛者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19 伤寒方剂-麻黄汤系列-04-杂病问答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19 伤寒方剂-麻黄汤系列-04-杂病问答

我们现在来讲那个肿瘤的通方,就是不抓主症的哦,就是次一级的医术了,可是虽然说是次一级的医术,也是很漂亮的医术。

因为中国人治肿瘤的方子,可以说是到了清朝的王洪绪才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就是神农本草经里头,其实本来就有讲麻黄这个药是可以破积块的。

可是呢,从汉朝一直到清朝这段时间,我们中医遇到肿瘤病,其实一直以来没有很会用麻黄,就是,麻黄,虽然太古时代的本草书就说它是可以破积块,积聚的这个块,可是用来用去都好像有一点不好,就用了麻黄就是发汗嘛,对不对,好像药性进不到肿瘤里面,那一直到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才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当熟地黄,地黄的药剂量是麻黄的20倍这个比例的时候,麻黄的药性会被地黄闷在里面,去发这个骨头缝里面或肉块里面的邪气,也就是地黄麻黄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当然在临床上,我如果开这个阳和汤的话,其实麻黄常常开到3钱,不是开5分。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麻黄其实多半都有制过,就是用热水煮过一道,煮过一道药性就比较弱了,而且我个人认为,觉得麻黄如果用到地黄的20分之一的时候,那个药力是让地黄非常补的进去,但要发出来就要比20分之一再多一滴滴,会比较好发。

所以,我在想古时候如果麻黄没有制过的话用5分OK,我们现在的话就1钱起跳,如果没什么feel(感觉)的话可以开到3钱。

麻黄太多了的话,你喝了这个药会觉得在喝发汗剂,这样就不对。

这个阳和汤虽然说喝了汤之后,要喝几杯酒,就是稍微偏烈一点的酒。

如果是高梁酒就2个小酒杯,如果是绍兴酒就喝个半碗、一碗这样子。

喝了酒之后当然还是会发汗,但是不是要他发麻黄汗,就是那个吃麻黄汤那种一下子身上发热、出大汗,那种反应不要让他有啊。

阳和汤不是一个发汗方。

那这个阳和汤当初中医记载阳和汤的书通常都讲,这个方子不可乱加减,因为的确是这样,因为那个时代的一般的中医,看到麻黄就怕了,看到什么又怕了,常常乱抽掉一个中药里的药,那这样就没有用了。

所以阳和汤里头啊绝对不可以乱动的是熟地和麻黄这一组,这个一定是不可以乱动的。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条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

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

吐脓血,谓之肺痿。

《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

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

若其人内热素盛,服桂枝汤,又不实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也。

然亦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所伤者轻,而热不甚也。

刘宏璧曰:桂枝气味甚簿,酒客不可与者,举一以例其余也。

庸工不得其解,每遇热盛之人,但去桂枝,于甘辛极热之类,全无顾忌,仲景岂意后人如此之愚哉!即如产后不宜寒凉,所以举一白芍之味酸微寒者以示戒,今祗知除去白芍,于三黄寒凉等药,反恣用无忌。

殊不知圣人一语,该括无穷,味薄者尚不可与,其味厚者可知;微寒者既在宜禁,而大寒者尤所当戒。

世俗不能引申触类,徒以卤莽减裂为事,可见上古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桂枝汤不特酒客当禁,凡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热势,所过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可必也。

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以此。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如果有人吃了桂枝汤出现呕吐,可能以后会吐脓血。

这是什么病?患者也许患有内痈,或为肺痈,或为胃痈。

内痈之人气血不利,营卫不和,会出现类似伤寒桂枝汤证的恶寒发热证候,如果误用了桂枝汤,就会助热而加重内痈,出现吐脓吐血。

总结以上几条,桂枝汤的禁忌证包括:表实的不能用桂枝汤;酒客病有湿热的不能用桂枝汤;内里有痈脓的不能用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不能用桂枝汤;某些坏病不能用桂枝汤。

从临床来看,凡是有里热的,不论是肺热、胃热、肝热,或是有内湿的,桂枝汤都不能用。

当然,以上几条只是示例,推广开来,不仅限于此,如温病、风温也都不能用桂枝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是警戒。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xx 病篇1. x x 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xx 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7.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xx 之。

8.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9•若微寒者,xx去芍药加附子xx之。

10.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3.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xxxxxx 之。

14.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5.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16.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xx 主之。

17.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18.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19.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20.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1.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22. 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3.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范本模板)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范本模板)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01《伤寒论》的作者春风微拂151,437 02《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春风微拂63,527 0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春风微拂61,037 04《伤寒论》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春风微拂74,374 05《伤寒论》学习方法和要求(1)春风微拂61,396 06《伤寒论》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1)春风微拂68,666 07《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春风微拂67,404 08《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春风微拂56,792 09《伤寒论》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春风微拂50,793 10《伤寒论》太阳中风论治春风微拂53,404 11《伤寒论》桂枝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55,905 12《伤寒论》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春风微拂52,188 13《伤寒论》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春风微拂48,216 14《伤寒论》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46,560 15《伤寒论》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春风微拂44,190 16《伤寒论》伤寒兼证(1)春风微拂45,149 17《伤寒论》伤寒兼证(2) 春风微拂38,498 18《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春风微拂38,447 19《伤寒论》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春风微拂47,627 20《伤寒论》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春风微拂47,06621《伤寒论》太阳蓄血证(1)春风微拂42,620 22《伤寒论》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春风微拂39,274 23《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春风微拂40,906 24《伤寒论》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春风微拂36,115 25《伤寒论》心阳虚证春风微拂36,979 26《伤寒论》水气病春风微拂36,728 27《伤寒论》脾虚证春风微拂37,280 28《伤寒论》肾阳虚证春风微拂52,706 29《伤寒论》阴阳两虚证春风微拂33,876 30《伤寒论》结胸证(1)春风微拂31,261 31《伤寒论》结胸证(2) 春风微拂29,710 32《伤寒论》结胸证(3)、脏结证春风微拂29,487 33《伤寒论》心下痞证(1) 春风微拂32,965 34《伤寒论》心下痞证(2) 春风微拂28,257 35《伤寒论》痞证及其类证春风微拂27,578 36《伤寒论》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春风微拂26,513 37《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5,581 38《伤寒论》阳明病概说春风微拂30,630 39《伤寒论》阳明病纲要春风微拂27,650 40《伤寒论》阳明热症春风微拂37,579 41《伤寒论》阳明腑实证(1)春风微拂34,894 42《伤寒论》阳明腑实证(2)春风微拂22,673 43《伤寒论》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春风微拂22,124 44《伤寒论》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春风微拂22,558 45《伤寒论》阳明湿热发黄证春风微拂23,490 46《伤寒论》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春风微拂20,502 47《伤寒论》少阳病概说春风微拂27,247 48《伤寒论》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春风微拂29,497 49《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春风微拂25,978 50《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春风微拂25,161 51《伤寒论》少阳兼证(2) 春风微拂23,483 52《伤寒论》少阳兼证(3)春风微拂22,107 53《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0,254 54《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1) 春风微拂34,658 55《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2)春风微拂30,945 56《伤寒论》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春风微拂40,154 57《伤寒论》少阴寒化证(1)春风微拂29,171 58《伤寒论》少阴寒化证(2)春风微拂25,524 59《伤寒论》少阴寒化证(3)春风微拂19,80460《伤寒论》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春风微拂21,12569《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春风微拂12,660 70《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春风微拂27,452。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对于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的病理机转加何进行辩证施治,他作了具体论述。

这就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它的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对于病在表,或正盛邪衰的三阳证(太阳、阳阴、少阳),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对于三阴证(太阴、骄阴、少阴),因为是寒邪入里,正虚阳衰,抗病力弱,所以治疗时就应以扶正为主。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篇一:《伤寒论》原文_(洁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咳嗽,汗出来,恶风,脉缓者,名叫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痢疾一日,太阳受到之,脉若静者,为口耳;颇欲调侃,若躁烦,脉数急者,为录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咳嗽而解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生津止渴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沉,自汗出来,身轻,多眠睡觉,鼻息必鼾,语言容易出来。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看著失掉溲。

若被火者,微播发黄色,剧则例如怒g,时瘛s,若火熏之。

一逆尚惹来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余因子其经尽故也。

若欲并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没法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性,阳弱者,汗此辈,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咳嗽,鼻鸣抽搐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弱几几,反汗出来恶风者,《桂枝提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生津止渴,若吐、若下、若温针,仍疑惑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其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咳嗽汗不下者,不容与之也。

常须辨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透不过气家作《桂枝汤》,提尔康、杏子尽如人意。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生津止渴,遂凿远不止,其人恶风,小便容易,四肢微急,难以屈曲者,《桂枝提附子汤》主之。

2014年3月23日佛手老师《伤寒论》复习第19课

2014年3月23日佛手老师《伤寒论》复习第19课

2014年3月23日佛手老师《伤寒论》复习第19课方解:我们的解释是以《神农本草经》为主的,因为最接近那个时代。

《神农本草经》上记载:“桂枝,味辛温,功能与主治: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叶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生山谷”。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称《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中的本草性味与功能正是《伤寒论》的依据。

其书和《伤寒论》一样,其言简意赅的程度,已远在《伤寒论》之上。

但是二书的论理源渊在某些程度上更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研读《本经》与《伤寒论》时发现两者在理与论更是处于密不可分的境界。

《伤寒论》与《本草经》奠基了祖国医学的历史渊源及儒释道之成。

一、桂枝“辛温”:辛散温通。

辛温者,秉阳春之气、欣欣之机、生生之用,上发三阳以虚乾阳离火,下温三阴以实坤阴坎水;使体阴与所用之阳火,得以辛润温透。

那么在三阳经的病呢?我们知道三阳者,内含有乾阳离火之势,是阳处于用的悍性阶段。

《内经》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皆是秉赋着三阳之气。

我们前面说过三阳者,以里阳为基础,为何呢?里阳是可以代表三阳中的任何一阳病变,但是任何一阳病变呢?却不能代表里阳之为病。

因为凡是具有阳性的病变者,均是可以用里阳概而括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阳病变呢?是里阳递属病变的阶段而已。

试问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那个阳不是处于悍性的阶段呢?简而言之,用阳有余,属于太过的病态与治疗的范畴。

这个治疗过程呢?是属于辛润与温通滋养的过程。

具有悍卫与御邪气的功能,这个功能呢?就是赖以桂枝的辛温作用来实现的。

二、桂枝疗“上气”:上气者,是指广义的呃逆与噎膈之类病种,也泛指一切气机上逆症状的临床表现。

《伤寒论》中称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是厥。

厥者,手足厥逆也”。

厥者气机逆乱,为“上气”病的总概念,当然气上并时,属于厥阳独行的病态范畴,气机之为病呢?就会处于有阳无阴的几个阶段。

1.阴气失温,因为三阳相对于三阴的结构,阳不温运,气不通津,阳气郁滞而不能透发,相对中的阴气失温。

伤寒论原文398条

伤寒论原文398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19条原文

伤寒论19条原文

伤寒论19条原文
《伤寒论》第19条原文如下:“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条原文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呕吐的情况,那么这个人之后可能会吐出脓血。

这是因为桂枝汤属于热性药物,如果患者本身就有热邪内蕴的情况,再服用桂枝汤会使热邪更加炽盛,损伤血脉,从而导致吐脓血的症状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条原文并不是说所有服用桂枝汤的人都会出现吐脓血的情况,而是针对那些本身就有热邪内蕴,且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呕吐的患者。

因此,在使用桂枝汤等中药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伤寒论评话第19章汗下留邪动膈扰_省略_应用栀子豉汤_栀子豉汤类证的辨治_梁华龙

伤寒论评话第19章汗下留邪动膈扰_省略_应用栀子豉汤_栀子豉汤类证的辨治_梁华龙

2013年7月1日第7期No.71July 2013中医学报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第28卷总第182期Vol.28Serial No.182·仲景论坛Zhongjing Forum ·栏目主编:陈明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Column Editor :Chen Ming Cosponsor :Zhongjing Theory Branch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编号:2009-0001);河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编号:496060303)伤寒论评话*Discussion of Shanghanlun梁华龙Liang Hualong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46第19章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变通应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类证的辨治Sweat Under Leave Evil Moving Diaphragmatic Interrupting God andAdaptation of Gardenia Soup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Gardenia Soup摘要:目的:探讨“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及“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机理。

方法:从《伤寒论》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80条、第81条、第221条、第228条及第378条入手,对栀子豉汤证进行分析。

结果:①栀子豉汤证病机相同轻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从虚烦不眠—烦热—热不去,是留邪更多,扰神更重,邪热更深;从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是邪郁渐重,气滞更甚,气机不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 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前面讨论了太阳表证、风寒表证有汗的用桂枝而禁用麻黄,无汗的用麻黄汤而禁用桂枝汤。

那么似乎有汗和无汗之间,有截然不同的、那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了,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是不能混用的,可是在临床上我们却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表有寒邪闭郁,寒邪并不重,病证的时间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汤不能够宣散体表的寒邪,用麻黄汤又怕更伤营卫之气,用桂枝也不合适,用麻黄也不合适,所以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结合起来,减小它的剂量,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桂枝麻黄合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我们打开讲义,看原文的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

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

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

那么底下一句话“清便欲自可”,这个清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厕,清也,厕所在古代叫做清。

那么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厕,清也,厕所叫做清。

清代的写《说文解字》的段玉裁他说:圊,清,古今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清字可以当作厕所来讲,清字当厕所讲的时候,后来就写作有方口框的这个圊,因为厕所是要加围墙的。

那么为什么可以把厕所叫做圊,西汉刘熙《释名》说的很有意思,他说“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就是说最脏的地方或者说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应该经常打扫它,使它干净,因此就把厕所叫做圊。

所以直到后来还把马桶叫做净桶,你看西游记里把马桶叫做净桶,本来是盛很脏的排泄物的桶他就叫净桶,你看中国古人在说话上非常有意思,所以这个清在这里就是厕所。

名词厕所“清便欲自可”的这个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什么来讲呢?当便、排、拉。

清便就是排的大便,拉的大便。

在伤寒论中有“清脓血”,还有“清血”,还有“清谷”,你比方说“下利清谷”,清脓血就是便脓血,厕清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清脓血就是便脓血,清血就是便血,下利清谷,下就是拉,利就是稀,清就是便、排,谷就是不消化的食物,下利清谷就是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它的意思是说拉的是稀,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那个下利清谷的清字不是形容词,不是修饰这个谷字是清的,不是这样的,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拉讲,谷是不消化的食物,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

有一年,我们自学考试,考伤寒名词解释“清血”,有一个学生,怎么解释呢?说,清血,疑为血清之物,他以为出题出错了,应该是血清,那么他怀疑是血清之物。

血清者,血液中清新之物质也,那你说我们能给他分吗?所以,清血的清字,清脓血的清字,都是厕清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清便就是排的大便。

欲自可,这个可犹宜也,可在这里就是合适、合宜就是当宜讲,那么现在这个欲字当什么讲?欲通续,为什么说欲通续?首先,欲和续在古音韵中是同一韵部的字,同一韵部的字就可以通假。

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书证,首先在《脉经》里,王叔和写的脉经,他引用了伤寒论中的内容,他引用了伤寒论中的条文,只不过在脉经本子里头他引用的这个伤寒论的条文,是引条文而没有引用方药组成,他引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欲做续,说轻便欲自可,他写的是清便续自可,另外就伤寒论本身,还有一个“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不可发汗病,不可汗,也有这段话,这段话也是欲做续,那么这两种情况在文字训诂上叫什么呢?《脉经》欲做续,这叫“别本以见例”,其它本子有这个例子,你这是清便欲自可,脉经是清便续自可,那就是欲通续,这叫别本以见例,就是同一本书,张仲景的《伤寒论》,在“辨太阳病脉证病治”上,他作“清便欲自可”,在“辨不可发汗脉证病治篇”,他作“清便续自可”,这叫同本以互证。

所以我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些训诂的常用的词汇,也许对大家有一些好处,这叫同本以互证,那么这两个例子充分证明,清便欲自可的欲就是清便续自可,也就是拉的大便、排的的大便持续着正常的,说明什么呢?这是个鉴别诊断,说明邪气没有穿阳明,所以这里的其人不呕说明邪气没有传少阳,排的大便持续着正常的,说明邪气没有传阳明,因此邪气仍然还在太阳。

那么这种情况,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变化,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微微的由浮,它不是寒邪蔽表吗?由浮紧慢慢的变成微微的缓和了,这提示了寒邪退,由紧变得和缓了,变得松弛柔软了,提示了寒邪退,“小则平”嘛,提示了寒邪退,所以为欲愈也。

还有一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是里阳虚,微脉我们已经讲过几次了,微者薄也,轻取摸不到,重按就把血管压扁了,那是提示了阳气虚,鼓动无力的一种表现,脉搏的搏动幅度非常弱,那么脉微是里阳虚,恶寒呢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仲景接着说“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不是指的阴精阳气,阴是指的里,阳是指的表,阴阳俱虚是指的在里的阳气和在表的阳气都虚,因为是根据前面的症状来的,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虚,所以这里是表里阳气都虚的表现,不可以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那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再用催吐的方法,再用泻下的方法,这是太阳病表邪闭郁日久以后的第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自己好,第二种情况肾阳更加虚衰了,那就不可以用攻邪的药了,第三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什么是热色呢?就是发热的脸色,也就是面色发红,这提示了表有小寒闭郁,人体阳气被郁,所以这时邪气还没有解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症状,“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他没有能得到出汗,“身必痒”,所以身痒也是这个方证的症状。

这样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个证候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这是一个症状,第二个症状是面赤,第三个症状是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闭郁的重了,寒主凝滞,寒主收隐,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使肌肤的经脉拘挛,拘挛则痛,所以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它没有达到痛的程度,它仍然是闭郁于表,但是闭郁得不重,经脉气血似通非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身痒的状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不合适,因为它毕竟是没有汗,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它没有汗。

用麻黄汤,又嫌它发汗力量太强,它不是身疼痛,而是身痒,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那么所谓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它的剂量来看,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量,合起来为一剂,煮了以后呢,再分三次吃,因此呢,它的每次治疗量,仅仅是麻黄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和桂枝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相和。

我们按照刚才上次课我们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确切地折合成今天得剂量,这个方子一次量它用的到底是多少,用的桂枝是5 克,芍药是8 克,生姜是5 克,甘草5 克,麻黄5 克,大枣一又三分之一枚,你看,一又三分之一枚,我们精确一点,就说他用了多少,你用一枚就行了吧,杏仁70 个,哦,不是70 个,杏仁24 个,2 克,因为他是分了三次吃,杏仁 2 克,你看这个方子药量是不是很小,所以一看经方药量以两来记认为都很大,它实际的一次治疗量,你看桂麻各半汤一次治疗量就是这么小,当时仲景就是用了这么小的剂量,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同时又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好,我们接着看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的前半段,它所讲的,是服桂枝汤以后的一种特别情况,那么,服桂枝汤,出了汗了,为什么还要再用桂枝汤,主要是出了汗了,邪气没有解除,因为,要求“汗出濈濈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现在你的大汗出就是令如水流漓,正气先伤,所以,它病情没有解除,那么这个脉洪大,为什么不说它是里热呢?因为它没有伴见渴欲饮水,所以以后我们在讲第26 条的时候,就会提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如果只有脉洪大,而不见大烦渴的话,在解表发汗药的时候,鼓动了人体的气血,所以脉一时出现了洪大的现象,用发汗解表药,特别是辛温的解表药,吃完了之后,鼓动了人体的气血,脉一时出现了洪大,只要它不见口渴,那就是邪气还在太阳,没有入阳明,入阳明特点,就是要见到洪脉。

所以,既然如此,邪气还没有解除,当然还用桂枝汤,象以前那样,喝热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服桂枝汤如前法,所以这段话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话,出现脉洪大,什么情况用白虎加人参汤,什么情况可以继续用桂枝汤,主要看它有没有口渴的这个症状。

后面这句话,服桂枝汤,大汗出以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这个形似疟,它不是寒热交错形似疟,而是象前面那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阵发发作形似疟,那么这个是发作几次呢?一日再发,只是发作两次,那提示了再表的寒邪更轻一些。

这个证候和刚才我们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也应该有面赤和身痒,症状是23 条,和25 条,症状是一样的,都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都有面赤身痒,这三个症状完全一样,都是寒邪闭表,不同的是第23 条是一天发作两三次,而第25 条只是一天发作两次,那么提示了邪气更轻微,所以在用方的时候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的剂量再小一些,桂枝汤的剂量稍稍大一些,那么实际上,我们分析它的这个方药组成,是用了桂枝汤原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量的九分之二,这样合起来的话,就是二比一的比例,这就叫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发汗的力量就更弱一些。

那么这两张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一些过敏性疾病,因为它的主证有身痒,莫名其妙地一天发作一两次,身热,身痒,过敏,这是经常用到的。

治疗感冒,治疗外感病,用的机会并是太不多。

在文字上的区别,这两个方证的临床症状完全一样,面赤身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所不同的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一天只发作两次的是桂二麻一汤证,就是这样一个区别。

因为它发汗力量很小,所以后世又把它叫做小汗方。

我觉得这两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麻黄汤、桂枝汤,一个用于有汗,一个用于无汗,两者似乎界限分明,不可混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两个方子两个方子又可以统一起来,合在一起用,这就叫合方治疑难,你说这个病,有小寒闭郁可是营卫之气又不足,单用桂枝汤,单用麻黄汤,都不行,合起来就能解决这个疑难,你把剂量减小一些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思路,给我们在临床用方的时候,那是有很多启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