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相关戏曲理论 王芳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他深深感叹: “吾谓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 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二:李渔论戏剧语言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正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 语言的这些特殊规律。李渔非常重视戏剧语言的通 俗化、群众化。在论述“词采”的时候,他首先就 提出“贵显浅”的主张,要求台词一定要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而不可“艰深隐晦”。 李渔是在比较了 戏剧语言与诗文语言的不同特点之后而提出他的 “贵显浅”的主张的。他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 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而曲文之词采则要 “判然相反” ,“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 说明言”。
把剧本称为“传奇”,就是因为它的情节结构甚为 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若此等 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 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 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 妇。”总之,在李渔看来,传奇在情节结构上应该 是“非奇不传”,不落俗套。李渔自己也说,“观 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 合成之汤药”,从各种传奇之中,这里抄一段,那 里割一段,稍改一下姓名,而故事情节,布局结构, 基本相同,李渔戏之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 腋。”面对这种情况,李渔大声疾呼“脱窠臼”!他 说:“窠臼
一:李渔论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问题,在李渔戏剧美学体系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李渔花了大量篇幅加以论述。 打开《闲情偶寄》的《词曲部》,首先看到的一 部分便是“结构第一”,其中包括“戒讽刺”、 “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 绪”、“戒荒唐”、“审虚实”七款。而“格局 第六”那一部分,着重谈戏剧的开端、结尾等问 题,也是属于戏剧结构范围里的问题。李渔关于 戏剧结构问题的这些论述,在继承前人有关思想 的基础上,对我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实践经验,进 行了理论的总结,有许多论点具有独创性 。
挥斤运斧,破土动工;如若不然,倘造成一架再筹 一架,必然是便于前者不便于后,落得个未成先毁 的结局。因此,李渔提出:“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 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所谓“袖手”者, 手虽不动,脑子却必须紧张而细密地劳作,他要先 在心中“结构全部规模”,把整部传奇中人物的相 互关系,故事的发展脉络,起、承、转、煞等等, 全部考虑清楚,安排妥当,为落笔疾书作好充分的 准备。总之,在李渔看来,戏剧结构,不论是就其 在组成戏剧的各种基本成分(除结构之外,其他如 词采、音律、科诨、宾白等等)之中所占位置的重 要性来说,还是就其在创作过程中一定阶段上的先 后次序而言,都应该是“第一”。
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索 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 共见乎!其馀‘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 啼红了杜鹃’等语,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 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 那么,李渔是否认为戏剧语言一味显浅就好呢? 李渔认为,如若“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又流于 粗俗、浮泛,又走上了另一弊端,亦不可取。戏剧语 言的显浅,其实是要“意深词浅”,是要在浅处见深。 李渔所特别推崇的《西厢记》,它的许多语言自然是 以“绮丽”著称;然而也有许多语言是以“意深词浅”
因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 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 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他要求语言 不能“只要纸上分明,不顾口中顺逆”,不能“观 刻本极其透彻,奏之场上便觉糊涂”,不能“艰深 隐晦”,佶屈聱牙;而应该“观听咸宜”,既“中 听”,又“好说”,宾白要朗朗上口,唱词要明白 晓畅,使观众一听就懂 。李渔指出:“《惊梦》首 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 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 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 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 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 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
1:结构第一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 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 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李渔说: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 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 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 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 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李渔还以工师建 宅为比喻,说明写作传奇必须首先考虑结构的道理。 他说,要建一住宅,就必须先筹划好在哪里建厅堂, 何处开门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只有成竹在胸, 格局了然,一一计划、安排妥当,然后才可以
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 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 一人也。”又说:“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 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其为词也, 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虽难保其必传,然已有 ‘荆’、‘刘’、‘拜’、‘杀’之势矣。” 2:“密针线” 李渔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Fra Baidu bibliotek,其 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 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把 戏剧创作比作缝衣,把写戏的整个过程比作“剪碎”、 “凑成”,自有一番道理。例如,李渔批评《琵琶记》 说:“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
见长 。李渔对戏剧作家提出了一个很高、然而在今 天看来仍然很正确很中肯的要求:“能于浅处见才, 方是文章高手”。 ——谢谢观赏
2:“立主脑”、“减头绪”
李渔对戏剧结构提出的第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立 主脑”;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减头绪”。李渔发现, 当时的许多传奇作品是很不讲究结构的。例如,有 的作品“不讲根源,单筹枝节,谓多一人可增一人 之事。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 人人应接不暇”;有的作品“逐节铺陈,有如散金 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 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总地 来说,这类作品的主要缺点就是结构散乱繁杂,情 节枝蔓横出,令人观之,如坠五里雾中,摸不清头 脑端绪。针对这种情况,李渔提出创作传奇必须 “立主脑”。既然有的作品毛病在于如“断线之 珠”,如“无梁之
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 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 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 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李 渔还举出“剪发”、“埋殓公姑”等情节的不合理处, 说明因此而造成了针线的不紧密。 3:“脱窠臼” 李渔对戏剧结构提出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是“脱窠 臼”,即戏剧的情节结构绝不能落套,而必须创新。 在《闲情偶寄》的《凡例》中,他提出“戒剽窃陈 言”,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二字。空疏自愧 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 馀,而谬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 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他认为,人们之所以
屋”,那就应该找到一根主线把那些珠子穿起来,找 到一根大梁把那屋架支撑起来,这也就是“立主脑”。 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 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 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 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 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 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为了“立主 脑”,其另一面就必须“减头绪”,这二者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侧面,相辅而相成。李渔说:“头绪繁多, 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记》、《杀狗 记》)之得传于后,止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