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城市经济现状的综合评价
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4ae18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7.png)
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城市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
因此,评价城市发展的状况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和方法。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介绍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首先,在经济方面评价城市发展的状况,主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
常用的经济指标包括城市GDP、GDP增速、财政收入和投资规模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等指标。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平均等方法得出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2.借鉴国际标准:对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同类型城市的经济指标,借鉴先进的标准和经验,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其次,在社会方面评价城市发展的状况,主要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
常用的社会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城市的居民幸福感、社会稳定性和文化活动等指标。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社会的发展状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平均等方法得出城市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2.调查问卷法: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城市的评价和需求,以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最后,在环境方面评价城市发展的状况,主要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常用的环境指标包括PM2.5浓度、环境污染指数、土地利用率和能源消耗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和垃圾处理率等指标。
1.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平均等方法得出城市环境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2.环境监测和评估:运用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方法,对城市的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评价城市发展状况的指标和方法是多样化的,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基于全国31个省会城市综合水平评估分析
![基于全国31个省会城市综合水平评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3a4042a5e9856a5612606f.png)
基于全国31个省会城市综合水平评估分析浙江工商大学黄可遇、朱维芳、陈国浩摘要:本文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时代的背景下,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建立综合评价评价体系。
通过人口规模、工农业规模、经济水平、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相关的二十个指标对各城市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全国这具有代表性的31个城市做综合水平评价分析,并对这三种方法的数据处理结果作了比较和详尽分析。
此外,本文还提出各城市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综合水平评估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1课题背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发展是当代时代的潮流,是解决我过所有实际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源于制定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张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经过30多年的全速拼搏,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4cd0936482fb4daa58d4ba9.png)
中国各省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排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及探讨。
关键词: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镇时代。
但显然,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
受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尚存在很大差异。
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从区域角度看,目前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落到了最后。
目前国际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中,国内外最为通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或称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尽管“城市化水平”指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域发展的程度, 但考虑到城市化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而且还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这种只以人口比例指标来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省域发展水平, 应当利用复合指标法, 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进行测定、评价和分析。
一、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省域的发展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动态过程。
因此,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标志不是单一的省域人口比重,也不是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其它单项指标,而应综合反映经济、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职能。
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及其评价
![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5204aee852458fb760b5690.png)
改革开放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及其评价•《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内容提要]本报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及方法,对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7个省会城市、以及其他254个地级市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并就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营商环境提出建议。
评估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批负面清单,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政府服务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城市市场环境逐渐分化,各个地区之间创新环境还不平衡。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议应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促进全国市场对内的不断开放,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国内消费市场兴起;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破解企业融资困境,创新融资担保机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及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创新环境改革,优化人才市场匹配,解决企业招工难等问题。
[关键词]营商环境评价放管服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19)3-0054-0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称“放管服”)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
通过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减少企业开办和项目审批时间,全面营造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体系。
这些举措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投资便利化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优化城市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城市发展情况,设计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评价城市营商环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与展望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46ed5fff61fb7360b4c65b6.png)
12 城 市 经 济 结 构 进 一 步 优 化 .
城 市经济 结构 进 一 步优 化 , 长 质 量 和效 益 不 增 断 提高 。进入 “ 十一 五” , 后 三次 产业 状 况 得 到进 ~ 步 改善 , 第一 产业 比重下 降 ,0 8年 比 2 0 20 0 5年下 降
07 . 6个 百分 点 , 二 、 三产 业 比重 继续 上 升 ,0 8 第 第 2 0 年 比 20 0 5年 分别 上升 0 4 、. 1个百 分点 。 .503
城市发展研究 1 7卷 2 0年 8期 Ura tde o. 7 No 82 0 0l b n Su isV 1 1 . 01
| 饕 | l 躺
刘 彦 中国 市 济 展 价 展 治 等: 城 经 发 评 与 望
资料 来 源 :同 图 1
表2 地 级 以上 城 市 GD P占全 国 G P的 比重 D
和 可 持续 发展 。
【 键 词 】中 国城 市 ; 济发 展 ; 价 ; 望 关 经 评 展
【 中图分类号】F 9 20
【 文献标识码 】 A
20 0 9年 底 , 国共 有 城 市 6 4个 , 中 4个 直 我 5 其
以年 均 9 9 的速 度 快 速 增 长 ,0 9年 达 到 1 15 .% 20 7 7 元 , 际 增 长 9 8 , 镇 居 民 恩 格 尔 系 数 为 实 .% 城
162 9 5亿 元 ( 1 。 8 7 . 图 ) 全 国城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2 0 —2 0 0 1 0 9年
图 2 2 0 -2 0 05 0 9年 城 镇 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增 长 情 况
资 料来 源 :《 国 城市 统 计 年 鉴 》 2 0 -2 0 ) 中 ( 06 0 9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6759605763231126edb11cd.png)
首先 ,对于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城市 , 如郑州 ,应在拥有较强 的实力基础上 ,抓住 中部 崛起 的契机 , 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 构, 促进节能减排 , 使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 另一方 面 , 应积极推进和其他城市及相邻省 区城市 的合作 , 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相应的 管理经验 ,努力把 “ 引进来”和 “ 走出去”
财税 经 贸 2 0 1 3年 8期 ( 上)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李明珂 张小闻 邱 玲
( 兰州商学院统计 学院 甘 肃 兰州 7 3 0 0 2 0 )
摘 要:河 南省作为 中部崛起省影响 巨大。哪些城 市经济发展迅速 ,省 内哪些区域经济实力雄厚 ,城 市或者
平。
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 , 郑州市 的经济实 力因子排名第一 , 这 与其历史 、经济 、 地理 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作为河南的省会 ,中 国八大古都之一 ,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大都会 和 主要经 济 中心 ,是 中原经济 区 的中心城 市, 经济 发展条件优越 ; 再 加上集 中了良好 的人力 、物力 、财力资源 , 诸 多优势加于一 身, 综合 得分 居于首位理所应 当。开封、南 阳、漯河新 乡等地 区也拥有一定优势 , 排名 其后 。 周 口、 济源排名靠后这与其人口数量 、
方 面发展 ,从而使经济全面发展 。因此 ,应 加 强宏 观调控 政策 ,加快 转变经 济增 长方 式, 调整产业结构 , 加强第二产业 ,进一步
、
指标体系确立与数据搜集
1 . 经济指标 体系的确立 衡量一个 地区的发展状 况 , 不 是看 某一 产业 的产值 , 而是应该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 面去考察。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 价的方 法 , 同时 通过综 合评 价帮 助我们 发现社 会生 产 中存 在的 问题 以及影 响总体 发展水 平 的因 素, 为各个地区实现均衡 发展提供一些 理论 依据。在 《 广西各市 2 0 1 0年城 市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评价分析 》 使用 的是一二 级指标方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c18a93bb90d6c85ec3ac611.png)
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
发展城镇,推进乡村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也是目前我国缓解城市内需不足,减轻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城镇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既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也涉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文化环境、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城镇规划、城市支撑力等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正确了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综合水平,对城镇发展进行宏观评价,准确分析城镇发展动力,及时把握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揭示城镇化过程中需求与现状差异,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切实推动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城镇化的发展是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在遵循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可为定性分析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定量依据。
1、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镇化发展所必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产业、政策、需求拉动、区划变动和政府行为等组成的多层次复杂的因素。
其中产业动力可通过城市近几年产业带动增加的就业岗位数占人口增量的比例来反映;政策驱动主要是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外地或农业人口流入城市的壁垒与吸引力,一般通过政策变动后城市人口的增加数来估算;需求拉动主要来源于城镇和农村相互产生的辐射力与辐凑力所产生的,体现在生存与发展、生活环境、精神享受、文化教育等方面,可通过农村问卷抽样调查对由于需求层次的提高形成的进城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进行分析;区划变动主要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形成的城镇布局的变化和调整,该变动如主城区面积扩张、高开区和工业园的建立带动了农村人口的转化,分析数据为城镇人口的增加数;政府行为推动是分析政府在财政、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体制上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3816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0.png)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一、引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本报告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维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维度包括城市GDP增长率、城市就业水平、工业结构等指标;社会发展维度包括城市教育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医疗水平等指标;环境可持续性维度包括城市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情况等指标。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1.经济发展维度:中国城市的GDP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但工业结构仍然存在问题,发展重心过分偏向制造业。
此外,城市就业水平整体较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问题。
2.社会发展维度:中国城市的教育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中建设了大量的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但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
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居民的医疗水平仍然存在问题,大城市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3.环境可持续性维度: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尤其是大城市的PM2.5污染问题严重。
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虽然城市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生态环境破坏的挑战。
四、优化建议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减少对制造业的过分依赖,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2.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鼓励他们返乡创业。
3.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4.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资源的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降低大城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5.推动环境保护:加大对市区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减少大城市的PM2.5污染,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统计评价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统计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324f1607e21af45b307a869.png)
国内直接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宏观定义的研究成 果很少 , 且通常都是从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角度
展 开 。如 , 牛盼强 等认 为 , 区域 经济发 展环 境是 指经济 运 行 的外部 环境 , 是经 济得 以有 效发展 的外 部条 件 , 是 围绕着 经济 主体存 在 和变化 发展 的并 足 以影响 或制 约
Ma 011 y2
V 1 1 Sm N .O ) o 3 ( u o17 .
我 国各 地 区经 济 发 展 环 境 的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 06 ;. 10 12 西安财经学院 期刊管理中心, 陕西 西安 70 6 ) 10 1
[ 摘 要] 对 中国各地 区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是 实现科 学发展的客观要 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 指标
体 系由 自然环境 、 社会 环境、 口环境和经济环境 四个 方面的 1 人 7个具体 指标构成 , 采用主成 分分析评价 方法 对 中国各地 区 19 9 8年和 20 0 8年 两个年度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 了实证综合评价 , 结果表 明各地 区经济发 展环
21 年 5 01 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 卷第 3 总 17期) Ju a o X n i t g n e i ( oi c ne) 1 期( 0 or l f i a o i rt Sc l i cs n a J o n U v sy aS e
中心主任 。
[ 网络出版时间] 2 1 0 0 1— 4—1 [ 9 网络 出版地址 ] h p/ w w.n intkmsdtl6 .3 9 C 2 10 1 .9 2 04 hm t :/ w ck.e c / e i 1 12 . .0 14 9 0 4 .0 .t l t / a/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张开宇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张开宇](https://img.taocdn.com/s3/m/e8d225260066f5335a812111.png)
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名。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aiser- Meyer- 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Bartlett’s Test of Approx.Chi- Square
Sphericity
df
Sig.
0.788 488.573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 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 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 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 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291X(2013)04- 0146- 02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 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 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 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 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 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 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 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 11 项通用的社会经济 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2009 年(由于 2010 年某 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 31 省市地区的社会 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 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 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 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 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 。本文主要利用 SPSS 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江苏13个城市经济运行状况的动态综合评价
![江苏13个城市经济运行状况的动态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050c1c90c22590102029d5f.png)
当 ( 已标 准化 , t) 则有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ora o A hlA . i20 ,5 3 )99 —9 9 ,74 Junlf nl S .07 3 (0 :70 7 199 i C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李 洪
江苏 1 3个城 市 经 济运 行状 况 的动 态综 合 评 价
r n.h e lso st t et n mogtetr l k tesuhr atmdl dt otenpro i gu i e I 11 e— u tn n tT ers thw a eda n e b c , ote pr, dea enr r a f a s , r 嚷.1 xf rsogi e u h t r h h he o h n i n h h t Jn s e o r n h t r n i i J n s r i m e i c y h d 20 t2 0 l u uf t t i e t sn i g Po n e o p tf r l T e r r f O4 o O5ia zo is adN j g e n , eh t c i a u v c c e e e ee . o e o S lS h r , n a i c d w i i ,hnz u or . e n n so tr Cagh f t T hd o uhh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5816eb0960590c69ec376bf.png)
基金项 目: E 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项 目 P HR( 1 HG L B) ; 北 京物资学 院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 2 0 0 7 1 0 0 3 7 0 2 )
作者简介: 赵 娴 北 京 物 资 学 院 经 济 学 院 院长 , 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 北京 , 1 0 1 1 4 9 ;
关键词 国家 中心城 市 经济规模 经济辐射力 经济辐射半径
中图分类号 : F 2 9 9 .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6 3 6 ( 2 0 1 3 ) 1 2— 0 1 0 6— 0 8
一
、
引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 断加 深 , 城市 间的经济联 系也越来越 紧密 , 并逐 渐 以竞
使得 所建立的 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在全 国范 围内缺少 客观性 和通用性 。研究分析结果 中对城市经 济辐射 的作用 大
多以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为假设前提 , 而忽 略了同地区可 能存在 两个或 者多个 相互合作 的中心城市这一 问题 。
三、 中国国家中心城 市的确定
城市作为区域 的中心 , 是一定地域 内的经济聚集体 。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 , 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相对
济综合发展水平 , 通过横 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 , 解析中国国家中 t l , 城市经济 的辐射 内容 、 辐射强度以及辐射范围。
二、 文献 回顾
陈田( 1 9 8 7 ) 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 响区域 的空问组织进行研 究 , 定义 了城市经济影响区 : 即城市经 济影响 区是 指城市 经济 活动影 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 的最大地域范 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 响力 的复合指
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4302cf4028915f804dc282.png)
2 5 0・
第3 9卷 第 3 4期 2 0 1 3年 1 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r ECTURE
Vo 1 _ 3 9 No . 3 4 De c. 2 01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 3 4 — 0 2 5 0 — 0 3
如表 2所示 。 都被提取 了足够的信息 。因此 , 有 时还需要 另一个辅 助准则—— 到主成分 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 通过表 2可看出 , 前三个 主成分特征 值的累积 贡献率达到 了 信息提取率 。选取主成分时 , 不仅要使前 m个主成分 的累计贡献
, +… + F , ) 。
差异 。因此 , 本文综合 经济 发展指 标 , 全面分 析我 国主要城 市 的 2 数 据分 析 经济发展水平 , 并 比较各 城市 问 的差 异 , 提 出提 高经济 发展 水平 2 . 1 主成 分分析 不 同地 区发展 的相应经 济指标 反映 了各地 区不 同 的城 市 经 者对我 国地区发展 问题 进行 了研究 。何 亚斌等 人探讨 了如何 设 济 发展水平 , 根据选取 的指标 要能 够客观 、 系统 地反 映城 市经 济 计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并对 原指标体 系进 行了操作求 出综合 发展水 平的原则 , 参照《 中国统计 年鉴 2 0 1 2 )中的指标 , 共选用 了
1 相关 方法
( 当年价 格 ) ( 亿元) , 第 二产 业 生 产 总 值 X 3 ( 当 年 价格 ) ( 亿
, 第三产 业 生产 总值 ( 当年价 格 )( 亿元) , 客运 量 ( 万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 特林 在 1 9 3 3年首 次提 出的 , 研究 如何 通 元 ) , 货运 量 ( 万 吨) , 地 方财政 预算 内收入 X 7 ( 万元 ) , 地方 财 过少 数几个 主成分量来解 释多个 变量间 的内部 结构 , 考察多个 变 人 ) 万元 )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蜀 ( 万元 ) , 城 乡居 民 量 问相关 性 , 目的是对数 据进行 压缩解 释 。主要 步骤 如下 所示 : 政预算 内支出 ( 。 。 ( 万元 ) , 在岗职工平 均工资 X ( 元) , 年 末邮政 1 ) 指标标准化 。建 立指标 体系 , 并对各 指标标 准化 , 消除变量 在 储蓄年末余额 X 局( 所 ) 数 置 ( 处 ) , 年末 固定 电话用户数 置 ( 万户 ) , 社会 消费 品 数量级或量纲 上的影 响。2 ) 求特 征值 和特 征 向量。用标 准化后 万元 ) , 货物进出 口总额 ( 万美元 ) , 年末实有 公共 的样本数 据阵计 算其 相关 系数 , 求 出特 征值 , 得到 相应 的特征 向 零总额 ( ( 汽 ) 电车营运 车辆数 ( 辆 ) , 剧场 、 影 剧 院 , ( 个 ) , 普通 高等 量。3 ) 计算 累计贡献 率。研究实 际问题 时 , 一般 使累计贡献率 不
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和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c8652c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e.png)
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和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以雾霾为例,在所有空气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和主要污染物[1]。
PM2.5和PM10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研究表明,若大气中PM10浓度上升10μg/m3,日死亡人数上升0.53%;若大气中PM10浓度上升10μg/m3,日死亡人数上升0.85%[2]。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因此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城市环境质量建设评价是正确认识城市环境现状,把握城市环境演变规律的前提和必要手段,它是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治理环境的基础和依据。
西方国家在城市环境评价方面起步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是最早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家,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针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评价指标,比如橡树岭大气环境质量指数等。
1970年加拿大科学家安东尼·弗雷德针对城市环境提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的相互作用原理。
这一原理发展成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今后很多环境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78年提出城市环境指标体系,其核心指标包括三大部分:环境压力指标(如大气中硫化物、氮化物和颗粒物粒度等大气环境指标,城市交通密度和城市化进程指标等)、环境状态指标(包括城市受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的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等指标)和社会响应指标(城市绿地面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新车的排放规定、噪声削减措施等城市环境控制指标)。
此后,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996年意大利国家统计研究所(ISTAT)在原有“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驱动和影响”两个因素,建立了城市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则在“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四个系统,构建了包含13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发表在《21世纪章程》中,对国际影响较大。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6b043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6.png)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率和城市化贡献率等指标。
城市人口规模反映了城市的吸纳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人口越多意味着市场规模大,消费能力强,企业发展潜力大。
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反映了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越高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城市发展越迅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市化贡献率是指城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主要通过城市地区的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等指标来评估,城市经济贡献率越高,说明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
从社会方面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治理等指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交通、能源、水净化等方面,它们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社会福利是城市化的社会成果之一,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它们的完善程度反映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程度。
社会治理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城市安全、居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好的社会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石。
从环境方面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建设等指标。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保护,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中需要考虑到环境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化的重要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到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率、城市化贡献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建设等指标。
我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我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效益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bb1bf11227916888486d774.png)
1 48 3 .2 6 .8 6 .8 02 7 02 7 36 .81 4 . 5 4 01 601 6. 5
固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 1 年 4月号下( 01 总第 4 5期) 1
呼 合 使 大 的 城 市 中 , 和 浩 特 、 肥 和 长 沙 进 步 x、6x 上 的 因子 载 荷 较 大 , 因子 2在 指 此 方 法 有助 于摆 脱 主 观 分类 的任 意 性 。 ,x , 、 最 大 , 别前 进 了 1 、 1名 和 9名 , 分 8名 1 沈 ps 应 ad法 类 标 X 上 的 因 子 载 荷 较 大 , 因 子 3在 指 标 用 ss 软 件 , 用 w r 聚类 , 间距 离 8
.5 O5
1 .7 5 . 9 3 4 6 96 8 1 .6 7 . 5 31 6 28 5 1 .3 8 . 2 3 7 58 0 9 1 .7 9 . 2 2 0 6 8 6 5
.9 61 9 22 9.5
评价, 所用的方法 是多元统计中客观赋予 结 构 , 出 能 反 映 所 找 权 重 的 方法 — — 因 子 分析 法 。 有 变 量 的 少 数 几 个
市——深圳 、 宁波 、 门、 厦 大连、 岛共 3 其 核 心 思 想 是 利 用 少 数 几 个 公 共 因 子 来 青 6 从表 2可以看出,因子 1 指标 x、 在 个 较 大城 市涉 及 到 我 国 内地 全 部 3 个 省 解 释 较 多 变 量 间 的 1 表 1 提取的 子的 各因 特征值及方差 贡献率情况( 含因子 旋转前、 ) 后 级 行 政 单位 , 在 经济 发 展 方 面 发 挥着 区 复杂关 系, 并 具体说来 因 旋转前的因子载荷矩阵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域、 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本文就 经济 就 是 : 过研 究 各 变 子 特征值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特征值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次 通
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灰色综合评价与非均衡差异研究
![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灰色综合评价与非均衡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5fbe0aa6c30c2259019e48.png)
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 城市群在对 中 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日益突出, 区域联动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明显。 目前 , 对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山东 半 岛、 中南 、 辽 中原 、 江 中游 、 长 海峡 西岸 、 川渝 和 关 中等 十 大城 市 群 正 在 成 为 中国经 济 、 科技 、 化 文 最发 达 的地 区 , 为了 中国国 民经 济 的十大 支撑 点 。 成 所谓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 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
两个 特大 城市 为 中心 , 依托 一定 的 自然 环境 和交 通 条 件 , 城市 之 间的 内 在联 系 不断 加 强 , 同构成 一 个 共 相对 完整 的城 市“ 合 体” 集 。研 究 中国十 大 城市 群 的综 合发展 水 平不 仅 是 实施 党和 国家 分 区域基 本 实现 现 代化 战略 的需要 , 是充分 发 挥增 长极 综 合优 势 对全 国经 济 带动 的需 要 , 是提 高 中国经 济 国际竞 争 也 更 力 的需要 。 因此研 究 中国十大 城 市群 的 综合 发展 过 程 , 推进 中 国城 市 群 的 大发 展 具 有 重 大 的理 论 和 对 实践 意 义。
对 中 国十 大 城 市群 综合 发 展 水 平 的 灰色综合评 价与非均衡差 异研究
王 生鹏 曾 鹏 2 孙 永 龙 , ,
(. 1 西北 民族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3 ; . 林 工学 院 党 委办 公 室, 甘 3 0 02 桂 广西 桂林 5 1 0 ) 4 0 4
灰 色 综 合评 价 法 , 中 国十 大 城 市群 综 合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科 学评 估 及 比 较 , 究 发 现 , 大 城 市 群 综 合 发 展 水 平 呈现 出领 对 研 十 先 型 集 团、 战 型 集 团、 赶 型 集 团、 进 型 集 团 的 非 均 衡 区 域 差 异 分 布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缩 短 四 大 集 团 城 市 群 综 合城 市群 范 围 的界 定 、 估 指 标 体 系和 定 量 评 估 方 法 评
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391cd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6.png)
成都市的传统制造业在逐步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 业迈进。
成都市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
发展趋势
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 势,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 长的重要引擎。
VS
挑战与问题
成都市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 大、人才流失等。
02
成都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01
产业链不完善
02
创新驱动不足
成都市产业发展尚不均衡,部分产业 环节存在短板。需要加强产业链整合 ,提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尽管成都市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 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尚显不足。需要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产业 附加值。
03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沿 海城市仍有差距,人才流失问题较为 突出。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提高城市吸引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经济结构转型压力
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 的压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新兴产业尚在 培育期,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
区域竞争加剧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成都市需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以应对周边城市的竞争 压力。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成都市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供了新的增长点。
成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情况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成都市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和挑战。为了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成都市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 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 持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城市经济现状的综合评价山东理工大学罗明、袁汝鹏、宗永臻目录摘要............................................................ - 1 -1 问题描述...................................................... -2 -2.数据选取与处理................................................ - 2 -2.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2)2.2数据简单处理 (2)3 模型建立...................................................... - 2 -3.1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2)3.2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3)3.3因子提取 (4)3.4因子命名 (4)3.5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 (5)3.6因子分析小结 (7)4 聚类分析...................................................... - 9 -4.1聚类分析定义 (9)4.2聚类分析的流程及数据来源 (9)4.3聚类分析结论 (10)5 模型的优缺点................................................. - 12 -6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 12 -7 参考文献..................................................... - 1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众多巨大的成就,然而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基于这种现象,本文结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在研究我国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宁波、厦门、大连、青岛)等36个较大城市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文中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其中提到的36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具有经济拉动效应,是所在经济区域中的领头羊,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代表作用。
综上,在此选取了人均GDP、货运量、客运量、人均储蓄、废物循环利用量等指标,经过计算综合得分,本文给出了36所城市的经济效应排名。
广州、北京、上海等地高居榜首,而处于西部内地的西宁、重庆、兰州则处于弱势地位。
综合排名具有较大差距的城市在某一指标因素上的排名却非常接近。
基于这种现象,本文以因子得分矩阵作为数据依据,对36所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一般结论:东部沿海城市依托优越地理因素,组成第一集团,中、西部组成二、三集团。
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深入挖掘数据,通过多方面比较各个城市的特点,给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诸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地区间合作等。
最后,本文指出文章中在处理数据时所用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因子分析综合得分聚类分析1 问题描述我国的经济处于怎样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在综合经济发展中各处于怎样的地位?依据每所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我国主要城市能够分为几类,东、中、西部的城市划分方法是否还具有代表性?2.数据选取与处理2.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数据选取说明:为使分析客观、全面,本文以《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作为评价的基础指标,选取城市GDP 总值(亿元)、第一产业值(亿元)、第二产业值(亿元)、第三产业值(亿元)、客运量(万人)、货运量(万吨)、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三废利用(万元)共八项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2.2数据简单处理为在经济发展指标中剔除人口数量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均用人均值来代表经济效益,人口数量则用的是2009年底得人口数量。
在《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多项数据缺失,为了不影响以后的数据分析,将36个城市分为中东部与西部两区域,然后分别以区域内的均值代替缺失值。
由此,得到的数据指标为:表2-1 定义变量3 模型建立3.1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教育领域和若其它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对反映事物、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观测,也就设计出多观测变量,从多个变量收集大量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寻找规律。
多变量大样本虽然会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却增加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从而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
因子分析就是将大量的彼此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这样既可减轻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且各综合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便于分析。
设有个测量变量p x x x x ,,,,321 ,每个变量可作如下分解:1112121111εαααα++++=m m f f f x2222221212εαααα++++=m m f f f x……………pp m pmp p p f f f x εαααα++++= 2211上式为因子模型,其中m f f f ,,,21 叫做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变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高维空间中所张起的互相垂直的m 个坐标轴。
),,2,1(p i i =ε表示影响i x 的独特因子。
ij α做因子载荷,它是第i 个变量在第j 个主因子上的负荷,或者叫做第i 个变量在第j 个主因子上的权,它反映了第i 个变量在第j 主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
i α为独特因子的载荷。
因子载荷矩阵的求解方法有许多种,在此可以利用SPSS 软件统计包中的因子分析模块解决复杂的矩阵正交分解问题。
经过数据的处理,原来的p 维数据可以用m 维数据解释,从而大大减少的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3.2 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首先考察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这里借助相关系数矩阵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表3-1原有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从表3-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相关系数较高,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强。
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表3-2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为713.17,相应概率P-值接近0,同时,KMO值为0.62,以上数据可以断定所给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3 因子提取表3-3 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情况当选取前五个因子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24%,基本满足分析要求,故在此选取五个因子。
3.4 因子命名表3-4 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表3-4可以看出,X4 、X1 、X7 、X8 、X9 、X3在Factor1中有较高的载荷。
将Factor1命名为资金因子X6在factor2中有较高的载荷,将factor2命名为货运量因子。
X2在factor3中有较高的载荷,将factor3命名为农业因子。
X5在factor4中有较高的载荷,将factor4命名为客运量因子。
X10在factor5中有较高的载荷,将factor5命名为循环利用因子。
3.5 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利用SPSS 软件容易得到每个地区的因子得分,在计算总得分时,这里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得分的方法,权数为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于是计算公式为:43211033.01041.01112.01149.04988.0F F F F F F ++++=表3-5 各省市及其单列市各因子得分与总得分由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实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广州、上海、北京、杭州、厦门、大连、深圳、宁波、天津、南京。
而西宁、重庆、兰州、贵阳、南宁等地经济实力较弱。
3.6 因子分析小结为了分析各省市及单列城市之间的排名关系,现将每座城市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排名比较,数据如下表:表3-6 各因子排名值得注意的是呼和浩特市,虽然呼和浩特地处我国内陆,但是在总排名上其位居第十一位,这要得益于该市优越的农业发展因素。
拉萨排名第十九位,但是该市的废物利用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名次。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城市大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落后城市仍然集中在中西部偏远地区,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各省市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人文优势、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如上海,总排名为第二名,农业因子排名位于第三十六位,北京依靠独特的政治优势与地理优势,减少了对第一产业的依赖。
不同省市有不同的经济依赖,如广州,资金基础雄厚,然而在废物处理的环节不如其它省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如北京、上海依托雄厚的资金优势,经济持续领跑。
此外,地区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合理经济模式布局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
4 聚类分析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尽管有些地区因子总分差不多,但是在不同的因子水平上得分却有很大差异,这说明不同的地区又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例如,排名第二的上海(总得分1.085)和排名第三的北京(总得分0.998),虽然在总得分上相差无几,但是在第四个因子上的排名上海是排在第36位,北京排名是第四位。
银川在因子二上的排名是第一位,在因子一上的排名是的33位。
这就说明地区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有不同的经济优势。
因此,为了反映各地区的的经济状况,找出优势劣势,有必要进行聚类分析。
4.1 聚类分析定义对一批没有标出类别的模式样本集,按照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分类,相似的归为一类,不相似的归为另一类,这种分类称为聚类分析,也称为无监督分类。
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
传统的统计聚类分析方法包括系统聚类法、分解法、加入法、动态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有重叠聚类和模糊聚类等。
采用k-均值、k-中心点等算法的聚类分析工具已被加入到许多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中,如SPSS、SAS 等。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且聚类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获得数据的分布状况,观察每一簇数据的特征,集中对特定的聚簇集合作进一步地分析。
聚类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算法(如分类和定性归纳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4.2 聚类分析的流程及数据来源图4-14.3 聚类分析结论在本文中,十个变量所反映的信息量可以近似用五个因子的信息量代替,并且5个因素之间相互独立,避免了原有变量之间的复共线性对聚类的影响。
因此,本文用每个城市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数据来源进行聚类分析。
运用SPSS软件中聚类分析模块中Ward离差平方和法,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氏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