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系统学实验指导第一部分 蝗虫形态与分类

合集下载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

---------------------------------------------------------------最新资料推荐------------------------------------------------------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内容及方法:(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

观察: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 18 或 20 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是由 4 或 6 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分别称前胸、中胸、和后胸。

1 / 19这三个体节虽然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结合,不能自由活动。

中、后胸的背侧各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面各着生一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后胸的两侧各着生一对气门,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腹部:由 8-11 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尾须和外生殖器。

在 1-8 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气管系统通过气门与外界沟通。

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观察蝗虫后,再观察其它节肢动物,并注意进行比较。

(二)观察昆虫头部的构造: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

第一节 蝗虫

第一节 蝗虫

第一节蝗虫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看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试验,连续培育观看力量和试验力量。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育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同学学习昆虫学问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简单得到实物进行观看试验。

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峻灾难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讨论比较清晰。

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学问是同学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

因此,让同学清晰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

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老师应尽力制造条件,使同学能够观看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细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同学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乐观思索,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查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

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同学熟悉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

其中有两点是同学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晰(这个清晰是对老师而言)。

但对同学,尤其是初一的同学并不能立即弄明白。

所以,需要老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同学理解“龄”的概念。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同学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转变。

所以,要让同学清晰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当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转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像,同学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简单理解了。

实验:蝗虫的解剖

实验:蝗虫的解剖
去除一侧的体壁后,依次观察以下内部结构:
1.循环系统 2.呼吸系统
心脏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4.排泄系统
前、中、后肠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精品课件
蝗虫内部结构图
精品课件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精品课件
对。
(2)翅:2对,前翅为覆翅、 后
翅为膜翅。 足:3对,前足和中足
为 精品课件 步行足、后足
精品课件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精品课件
(二)内部结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精品课件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精品课件
1.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 (1)单眼:3个、倒三角形排列 • (2)复眼:1对 • (3)触角:丝状
• (4)口器:
上唇、下唇、大颚、 小颚、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 胸部: 运动中心
(1)外骨骼: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

实验八蝗虫的解剖一、实验目的

实验八蝗虫的解剖一、实验目的

三、内容与方法
(一)保护组织 分布在植物体表面,可以控制植物体的蒸腾,防止过度失水和机械
损伤,避免其他生物侵害。护组织因来源和功能不同分为:初生保护组 织—表皮;次生保护组织一周皮和皮孔。
表皮细胞特点是: 细胞排列紧密无间隙,互相嵌合; 液泡较大,不含叶绿体; 外壁形成角质层或角质膜,可防止水分过度蒸腾。
2、革兰氏染色: (1)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 (3)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
水洗。 (4)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
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 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 (5)复染:用番红复染约2min,水洗。 (6)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7)混合涂片染色
收集骨髓细胞
处死动物后,立即取出股骨,用刀片剔掉 肌肉,切开股骨两端,用吸有生理盐水的 注射器插入股骨的上端,冲出骨髓细胞至 离心管中,直至股骨变白色为止。
将收集的骨髓细胞于1000rpm离心10min
动物染色体制备方法和步骤
低渗处理
离心后加入600ul蒸馏水,用吸管轻轻吹 打成细胞悬液,置37℃低渗20min
1、菠菜叶片(自制装片):菠菜叶片
用镊子撕取下表皮一小块
低倍镜下观察
可见表皮细胞
转换高倍镜
可见气孔
2、女贞叶横切片(永久切片): 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和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表皮之上有角质层。
气孔
女贞 叶横 切
(二)薄壁组织
由薄壁细胞构成的最普遍植物组织;细胞仅具有初生壁,细胞
间隙发达,液泡明显,细胞等径或长形。
(四)实验方法:
1、简单染色: (1)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生理盐水于玻片中央,

8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

8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

2.2 呼吸系统--气囊、气管、螺旋丝
用镊子撕取胸部肌肉少许,或剪取 一段气管或撕取部分背(腹)隔膜,放 在载玻片上,加水制成装片,置显微镜 下观察,可看到?
2.3 生殖系统 ♀♂异体异形
♀生殖系统: 卵巢、卵萼、
输卵管、生殖孔、 副性腺、受精囊
♂生殖系统 精巢、输精管、射精管、阴茎、副性腺、
三、作业 1. 绘制蝗虫的消化系统。 2. 将解剖完的蝗虫交由老师看神经
系统并评分。
1.3 腹部:11节,外骨骼、气门、听器。
外生殖器
2. 蝗虫的内部解剖
左手持蝗虫,背部向上,右手持剪去其翅 和足,再从腹部未端尾须处开始自后向前沿 气门上方将左右两侧体壁剪开,剪至前胸背 板前缘;再在虫体前后端两侧体壁已剪开的 裂缝之间,剪开头部与前胸间的颈膜和腹部 未端的背板(剪刀尖上翘,以免损伤内部结 构)。将蝗虫背部向上置于解剖盘中,用解 剖针小心地将体壁与其下方的内部器官分离 开,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下 列系统。
储精囊。Biblioteka .4 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唾液腺)
2.5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是什么?着生位置如何?
2.5 神经系统:
去除消化系统,并用剪 刀剪去头顶和后头头壳,置 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地除 去头壳内的肌肉,在两复眼 间找到脑,再顺着脑向后找 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 神经索。
蝗虫共有几个神经节?
实验八 节肢动物门--蝗虫
一、 目的
1. 学习昆虫的一般解剖方法; 2. 了解节肢动物昆虫类适应陆生生活
的主要特征; 3. 了解节肢动物高度发展与广泛适应
的主要特征。
二、 实验内容 1. 蝗虫的外形观察--头、胸、腹
1.1 头部
卵圆形,外包坚硬的头壳。头部有一 对复眼三个单眼、一对丝状触角和咀嚼式 口器。

蝗虫知识点总结

蝗虫知识点总结

蝗虫知识点总结一、蝗虫的分类蝗虫是飞禽纲昆虫中蝗科虫目的一种昆虫,类群复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

蝗科虫目包括多种蝗虫,如沙蝗、草原蝗、沙漠蝗、红蝗等。

不同种类的蝗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旦数量激增,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蝗虫的生活习性1. 适应环境蝗虫通常栖息在干旱的草原、沙漠和荒漠地区,适应性强,能够忍受高温、高辐射和干旱的环境。

2. 活动规律蝗虫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活动,白天常在植物上休息。

它们主要以禾谷类作物和绿色植物为食,披食性强,数量庞大时能够将农田完全吃光,造成严重的危害。

3. 繁殖方式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

成虫交配后,雌虫会将卵产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孵化成为若虫。

若虫经过5-6次蜕皮后,发育成成虫,形成一个新的种群。

三、蝗虫的繁殖规律蝗虫的繁殖规律非常复杂,一旦形成蝗虫暴发,往往难以控制。

主要的繁殖规律包括:1. 天敌稀少蝗虫的天敌相对较少,使得它们的数量一旦激增,难以受到天敌的控制。

2. 性成熟快蝗虫从若虫到成虫的时间短,一般在30-50天左右就可以完成发育。

这使得蝗虫的数量激增迅速。

3. 超级迁飞蝗虫具有超级迁飞的能力,一旦形成群体,会进行大规模的迁飞,迁飞距离可达数百公里甚至千公里,将蔓延到更广阔的区域。

4. 群居现象成虫蝗虫常常形成群体,密集聚集在一起活动,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四、蝗虫的危害程度蝗虫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害虫,一旦形成蝗虫暴发,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1. 作物损失蝗虫主要以禾谷作物和绿色植物为食,数量庞大时能够将农田完全吃光,造成严重的作物损失。

2. 生态破坏蝗虫在大面积活动时会破坏植被,导致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恶化,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平衡。

3. 经济损失蝗虫暴发会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防治成本。

七年级生物蝗虫1

七年级生物蝗虫1
4。完成实验 按照你所设计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大家谈:
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方面,有哪些与它的生活习 性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蝗虫体表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 软器官,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 生活;蝗虫的胸部腹侧有三对分解的足,前足和中 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适于跳跃。蝗虫胸部的背 侧有一对革质的前翅和一对膜质的后翅,适于飞行。 蝗虫既有适于跳跃的足,又有善于飞行的翅,扩大 了陆地上的生活范围。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 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 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 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
三、蝗虫的胸部
前胸——前足一对
中胸
中足一对 前翅一对 气门一对
后胸 后足一对 后翅一对
蝗虫的卵要在土里越冬,到第二年再孵化。通 过春耕,可以把蝗虫的卵孵翻出,使其不能孵 化,从而达到消灭蝗虫的目的。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 胸部有分节的3对足,一般有2对翅。 具有上述特征的动物属于昆虫 。 请你说说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其他害虫。
1.问题: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里?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具、实验过程、预期结果等内容。
(1)取两只蝗虫分别将头部和中胸到腹部浸入水中,过一会看结果。胸、腹部 浸入水中的死了,都浸入水中的活着。
(2)找两只大小相似的蝗虫,把其中的一只身体两侧的气门全部抹上凡士林, 堵住;另一只捕捉这样的处理,将它被别放在两个容器中(能透空气的),过几 个小时再看他们,被涂抹上凡士林得那知奄奄一息了,另一只则安然无恙。

生物教学蝗虫实验报告

生物教学蝗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 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了解昆虫的呼吸系统。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与工具- 棉蝗虫- 解剖刀- 烧杯- 显微镜- 生理盐水- 滤纸2. 实验步骤(1)蝗虫的外形观察-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足和触角等。

- 记录蝗虫的体型、颜色、触角和足的形态。

(2)蝗虫的内部解剖- 使用解剖刀将蝗虫的腹部切开,观察内部结构。

- 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 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 观察蝗虫的呼吸系统,注意气门的位置和数量。

(3)生殖器官的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的精巢和卵巢。

- 观察精巢中的精子形成过程,了解昆虫的减数分裂。

- 观察卵巢中的卵子发育过程。

(4)呼吸器官的观察- 将蝗虫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呼吸情况。

- 记录蝗虫的呼吸频率和气门的位置。

三、实验结果1. 蝗虫的外部形态:蝗虫为昆虫,具有明显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足和触角为分节结构。

2. 蝗虫的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 生殖系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的精巢和雌性的卵巢。

精巢中精子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

- 呼吸系统:蝗虫的呼吸器官为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3. 生殖器官的观察:- 精巢:精巢中精子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观察到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 卵巢:卵巢中卵子发育过程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

4. 呼吸器官的观察:- 蝗虫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约30次。

- 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四、实验结论1. 蝗虫具有昆虫的一般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蝗虫的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精巢和卵巢为生殖器官。

3. 蝗虫的呼吸器官为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

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

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

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

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

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

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

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

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8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

8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
幼虫期发育
卵期:卵的孵化过程和孵化条件
跳蝻期:跳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成虫期: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
蜕皮过程: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蜕皮
成虫期发育
发育阶段:成虫期是蝗虫发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体态特征:成虫具有六条腿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繁殖能力:成虫具有繁殖能力,通过交配产卵进行繁殖
属于直翅目蝗科
分为飞蝗、稻蝗、东亚飞蝗等种类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
蝗虫的分布与习性
分布范围:全球各地,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栖息环境:草地、草原、沙漠等
食性:以植物为主,特别喜欢食用禾本科植物
迁徙性:部分种类有迁徙习性,成虫会飞行
03
蝗虫的外部形态
头部的构造与功能
蝗虫的头部结构: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
肠道:连接胃部和肛门,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呼吸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囊:位于蝗虫的腹部,用于储存氧气,辅助呼吸
气管系统:由一系列气管组成,用于呼吸和气体交换
呼吸孔:位于蝗虫的胸部,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气囊和呼吸孔等,共同构成蝗虫的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蝗虫的胸部,由多个心室组成,负责输送血液至全身各部位
分布范围: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
蝗虫的进化特点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进化特点:蝗虫经历了多次物种大爆发,形成了多个亚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迁徙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蝗虫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包括干旱、半干旱和潮湿地区。它们通过改变饮食习惯、繁殖方式和迁徙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

观察蝗虫标本实验报告

观察蝗虫标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分布和功能,掌握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并学会使用解剖工具进行动物解剖。

二、实验材料1. 棉蝗的浸制标本2. 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蝗虫整体形态结构首先,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等;胸部有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部有气门12对,末端有尾须一对。

2. 解剖蝗虫(1)用解剖刀在蝗虫胸部中央纵向切开,暴露出内部器官。

(2)用解剖剪剪开胸部肌肉,观察气管、心脏、消化系统等器官。

(3)剪开腹部,观察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3. 使用显微镜观察内部器官(1)取蝗虫精巢小管,制作成切片,观察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2)取蝗虫气管,观察气管壁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整体形态结构蝗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等;胸部有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部有气门12对,末端有尾须一对。

2. 蝗虫内部器官(1)气管:位于蝗虫胸部和腹部,负责气体交换,气管壁由气管上皮、平滑肌和血管组成。

(2)心脏:位于蝗虫胸部,由若干心室组成,负责血液循环。

(3)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生殖器官:位于蝗虫腹部,包括精巢和卵巢,负责生殖。

3. 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蝗虫精巢切片,可见精巢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不同阶段,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4. 气管壁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蝗虫气管壁,可见气管上皮、平滑肌和血管等结构。

五、实验结论1.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具有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翅两对,腹部有气门12对。

2. 蝗虫内部器官包括气管、心脏、消化系统、生殖器官等,各器官功能完善。

3.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清晰,说明蝗虫具有完整的生殖系统。

4.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蝗虫的形态结构、内部器官分布和功能,提高了动物解剖技能。

基础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7蝗虫的形态结构和昆虫纲的分类课件

基础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7蝗虫的形态结构和昆虫纲的分类课件


腹板 前胸腹板在两足间有一囊状突起,向后弯曲,指向中胸腹
板,称前胸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1块,但明显可分;每腹板表
面有沟,可将骨板分成若干骨片。

侧板 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为1个三角形小骨片。中、后
胸侧板发达,其表面均有1条斜行的侧沟,将侧板分为前后2部。

棉蝗和螯虾循环系统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2)呼吸系统 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脏器 官和肌肉中,即为气管;在内脏背面两侧还有许多膨大的气囊。气囊 有何作用?用镊子撕取胸部肌肉少许,或剪取一段气管,放在载玻片 上,加水制成水封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许多小管,其管壁 内膜有几丁质螺旋纹。螺旋纹有何作用?昆虫所需氧气如何输送到组 织细胞?为什么说昆虫的气管是动物界的一种高效呼吸器官?

通过螯虾和棉蝗附肢的比较,说明附肢形态结构与其机能的相互
联系。

③翅 2对。有暗色斑纹,各翅贯穿翅脉。前翅着生于中胸,革质
,形长而狭,休息时覆盖在背上,称为覆翅。后翅着生于后胸,休息
时折叠而藏于覆翅之下,将后翅展开,可见它宽大,膜质,薄而透明
,翅脉明显,注意观察其脉相。

(3)腹部 与胸部直接相连,由1l个体节组成。
• 副性腺 为卵萼前端的一弯曲的管状腺体。
• (4)消化系统 消化管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之前有由口器包 围而成的口前腔,口前腔之后是口。用镊子移去精巢或卵巢后进行观 察。
• ①前肠 自咽至胃盲囊,包括口后的—短肌肉质咽,咽后的食道,食 道后膨大囊状的嗉囊,嗉囊后略细的前胃。
• ②中肠 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个 伸向前,6个伸向后方。

昆虫之蝗虫学习资料

昆虫之蝗虫学习资料

实际用
如何防治农业害虫?
1、改造害虫滋生的滩地 2、保护害虫的天敌——益虫、益鸟 3、利用饲养的鸡群、鸭群治蝗 4、利用人工喷洒农药 5、情节严重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治蝗
昆虫的主要特征
体分头胸腹, 胸有三对足。 多长两对翅, 利害农作物。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取两只蝗虫,把一只身体两侧 的气门全部抹上凡士林,另一只不做 处理,放在两个容器中(能透空气 的),过一会看结果
蝗虫身体内有发达的 气管,每个气门都连 着气管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 身体的门户。气管是 蝗虫的主要呼吸器官
蝗虫的气管
蝗虫的发育
蝗虫的发育
发育: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经 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若虫和成虫的形态特征、生活 习性相似,这种发育方式叫不 完全变态
昆虫之蝗虫
பைடு நூலகம்
蝗虫的形态结构
蝗虫的形态结构
一、蝗虫的体表
有坚硬的外骨骼,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 分蒸发散失。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在蝗虫 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二、蝗虫的分部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三、蝗虫的头部
触角:1对丝状分节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 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主要的视觉器官,较大,由很多小眼组成 单眼:仅能感光,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
腹部第1-8节各对气有1门,共有8对。
腹部末端雌虫有产卵器,雄虫有交尾器
探究:1.问题: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
里?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按照你所设计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 求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

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

主要蝗⾍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新疆主要蝗⾍种类的识别及分布蝗⾍的识别蝗⾍(locusts&grass hoppers)属直翅⽬(Orthoptera),蝗亚⽬(Acridodea=Locustodea),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 umastacoidea)、蝗总科(Acridoidea=Locustoidea)的种类,俗称蚂蚱⼀、蝗亚⽬的特征头较宽,触⾓较粗短,⼀般不超出体长之半,常少于30节。

单眼三个。

前胸背板发达,复盖胸部背⾯和两侧,在蚱总科(菱蝗类)中向后延伸。

常达到或远超过腹部末端;有时向前延伸,越过头顶。

前翅狭长,较厚,复于腹部背⾯;后翅宽⼤,三⾓形,膜质,静⽌时呈扇状纵褶,藏于前翅下;少数种类翅退化成鳞⽚状或完全退化。

有翅的种类⼀般具发⾳齿,分别着⽣于前翅、后翅、后⾜腿节内侧或外侧以及腹部的侧⾯,短翅及翅退化的种类发⾳器常退化残缺;若具发⾳器,则由后⾜股节内侧与前翅或腹部摩擦发⾳。

腹部第⼀节背板两侧常有⼀对⿎膜听器,少数种类缺如。

后⾜适于跳跃,跗节3节;蚱类的前⾜、中后⾜跗节2节,末端有⽖。

产卵瓣粗短,卵产于⼟中,形成卵块,外围有胶状物保护,称为卵囊。

渐变态,若⾍称为蝻。

⼆、蝗⾍的分类特征蝗⾍和其它昆⾍⼀样,全躯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具有若⼲附属器官,如亚洲飞蝗的结构如下:(⼀)头部:触⾓分节明显,⼀般不超过30节,基部⼀节称柄节,基部第⼆节称梗节,其余所有的节通称鞭节。

触⾓的形状变异颇⼤,通常有丝状触⾓、剑状触⾓和棒状触⾓三种。

2.⼝器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下唇和⾆等组成。

上颚颇发达,顶端坚硬,常呈锯齿状,左右不对称,取⾷不同植物的蝗⾍,其上颚齿⾯常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组成。

1.前胸前胸背板通常具有纵形隆起的中隆线,它⼀般呈线状,有时则呈⽚状隆起或被横沟切割成齿状。

侧隆线位于中隆线两侧,与中隆线平⾏或在中部向内弯曲,⽽在两端向外扩展;侧隆线有时不发达或仅呈现为淡⾊条纹。

实验蝗虫的解剖PPT课件

实验蝗虫的解剖PPT课件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1.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1)单眼:3个、倒三角形排列 (2)复眼:1对 (3)触角:丝状 (4)口器: )外骨骼: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对。 (2)翅:2对,前翅为覆翅、 后翅为膜翅。 足:3对,前足和中足为 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
蝗虫内部结构图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 第一腹节两侧具听器 (1)外骨骼:雄体第九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二)内部结构
去除一侧的体壁后,依次观察以下内部结构: 1.循环系统 心脏 2.呼吸系统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前、中、后肠 4.排泄系统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系统学实验指导
第一部分蝗虫形态与分类
实验1. 蝗总科昆虫外部形态、分类性状的观察
蝗虫的种类繁多,形态多样,这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大多数种类的体形为纺锤形,两端稍尖,体形匀称。

在体态上有些种类左右侧扁,也有些种类为上下扁平。

蝗虫种类的分化与外部形态的变化相关联,所以昆虫形态学的发展从来都是同分类学的发展互为因果的。

一、目的与内容
目的:学习蝗虫外部形态中与分类有关的特征。

学习蝗虫外部形态特征的测量方法。

内容:
依次照头部、胸部、腹部三个体段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

测量蝗虫的体长、头长、胸长、腹长、触角长、后足腿节长、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宽比、复眼的长宽比、鼓膜的长宽比、中胸腹板中隔的长宽比、第一跗节长度及其与第二跗节的比值。

二、材料用品
材料
棉蝗及蝗总科昆虫标本。

用品
体视显微镜、放大镜、游标卡尺。

三、操作与观察
用检索表对蝗总科昆虫进行分类之前,必须了解蝗虫的重要分类特征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仔细观察,才可以对蝗虫各特征所属类型做出正确判断。

使用检索表时,应避免选错检索途径;检索到标本所属的分类单元之后,还必须与该单元的特征进行全面对照,才能确定检索结果是否正确。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卵圆形或椭圆形,少数种类呈圆锥形(如剑角蝗),由六个体节结合而成,由三对附肢形成口器,一对复眼,2-3个单眼和1对触角。

根据口器作生的位置和方向,口器分为直口式:头部侧观口器位于头的下方,如飞蝗;下口式:口器位于头部后下方,如剑角蝗;前口式:侧观口器指向前方,如雪弗蝗。

头部的背面,称为头背,头背之后成为后头,头背与后头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头背的前端位于复眼之前的一段,称为头顶,头顶的表面有时隆起,较平,或中央略低凹。

头顶的侧缘常常具有一对头侧窝,头侧窝一般在侧面观时较易见到,其形状变异较多,有长方形、三角形、卵圆形、梯形或不规则型,常常作为分类鉴定的特征。

头部的前面围颜面,颜面中央隆起称为颜面隆起。

颜面隆起的表面略突起或平坦,有时凹陷成纵沟,下端与唇基相接,其中部具有中单眼。

在复眼之前,除叫窝之上方,具有侧单眼,复眼下缘垂直向下具有眼下沟。

眼下沟是颜面与颊部的分界线。

触角着生于侧单眼前下方,着生处凹陷成触角窝。

触角的基节较粗,称为柄节,梗节为第二节,一般较短。

梗节以后各节总称为鞭节。

鞭节由于种类和性别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变异,是识别蝗虫的重要特征之一。

口器由上唇、舌、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上唇属于头壳的一部分,上颚、下颚和下唇属于头部的三对附肢,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胸部及其附肢
胸部是虫体的中段。

包括前胸、中胸和后胸3个体节。

前胸:大而明显,覆盖住背面与侧面的外骨骼称为前胸背板,其外形变异较多。

背面有时较平坦,有时较隆起,其中央有中隆线,有的种类中隆线两侧有侧隆线,侧隆线存在明显的变异,侧隆线以下部分为前胸背板的侧片。

前胸背板的背面往往具有三条横沟,分别称为前、中、后横沟,分类学上通常以后横沟作为分界线将前胸背板分为前后两部分,沟前称沟前区,沟后称沟后区。

前胸腹板一般发达,由V字形的沟分成沟前的基腹板和沟后的刺腹板,基腹板在许多种类(如斑
腿蝗科)中形成前胸腹板突,腹板突的形状变异很多,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翅胸节:中胸与后胸均具有翅,称为翅胸节。

其中胸背板与后胸背板由复杂的小骨片分别连接前翅与后翅。

中胸腹板与后胸腹板以及腹部第一节腹板紧密结合成一块骨片。

中胸腹板、后胸腹板的两侧具有一对中胸腹板侧叶、后胸腹板侧叶,两侧叶之间为中隔。

这些骨片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变异,常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前翅与后翅:翅胸节的背面着生前翅与后翅。

翅的外形多呈三角形,可以分为三条边,其前方成为前缘,后边称为后缘,翅的端部,连接前缘和后缘的称为外缘。

同样,翅有三个角,前缘基部称肩角,前缘与外缘之间的角称顶角,外缘与后缘之间的角称臀角。

蝗虫前翅称为覆翅,一般为较狭的长条形,前、后缘几乎平行,端部为钝圆形,但也有较多变异。

后翅一般为三角形,膜质,宽阔扇区很发达。

但有的种类前、后翅均缺乏,有的种类前翅呈鳞片状,后翅略可见。

翅脉纵横分布,因不同的种类而具有较多的变异,称为分类学的重要特征。

足:胸部各节具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中足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足由6节组成,自基部到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跗节,跗节的端部连接着1对爪和中垫。

通常股节最长,也最粗壮,胫节长度略短于股节,其上方边缘有两排胫节刺,端部通常具有2对距,跗节分为3节,股节、胫节、跗节,跗节、1对爪和中垫通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发音器:发音器常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分为前翅-后足股节型,如飞蝗属和异距蝗属;前翅-后足胫节型,如板胸蝗属和稻蝗属;后翅-前翅型,如剑角蝗属;后足股节-前翅型,如曲背蝗属;后足股节-后翅型,皱膝蝗属;腹部-后足股节型,如短鼻蝗属;腹部-后足胫节型,如皱腹蝗属。

腹部及其附肢:腹部是紧接在胸部之后的第三个体段,一般呈圆筒形,由11节组成,前10较明显,末节形成肛上板。

每节又可分为两部分,背面的称背板,腹面的称谓腹板,腹板与背板间由侧膜相连。

腹部第一节较为特化,背板的后下方具有较大而明显的鼓膜器,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其下方的小骨片称为鼓膜片,鼓膜孔的形状随鼓膜片的大小而变异,有的几乎看不见,鼓膜孔的形状是鉴别种类时常用的特征。

自第一届至第八节背板侧面的前下角均据有气门,雌雄两性的第9、第10节背板均较短,但仍然可以看见。

腹端最后一节在外表可以看见的腹板,在雌性为第8节腹板,在雄性为第9节腹板,这最后一节腹板统称为下生殖板。

腹部最后一节的背板称肛上板。

雄性腹部末端:雄性腹部第10节背板常较短,有些种类在中央分裂,分裂称为左右两片,其后缘常弯曲,有时在后缘具有1对指状突起,称为尾片。

尾片变异较多,是分类的常用依据。

肛上板一般为三角形,有的形态变异较多,其表面常常有中央纵沟、横隆起或者具有丘状突起,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位于肛门两侧并被肛上板遮盖一部分的是肛侧板,实为第11节的腹板,肛侧板的外侧有一对尾须,尾须不分节,一般为圆锥形,但有很多变异。

腹部末端膨大的部分是第9节的腹板形成的,在其近中部处具有细纵沟,将此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为真实的第9节腹板,后半为第9节腹板的延伸,称下生殖板,下生殖板封包着阳具复合体(另行安排实验),阳具复合体在种间变化较大。

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雌性腹部末端:雌性肛上板和尾须的构造一般教简单。

腹部第8节腹板称为下生殖板,通常是长度大于宽度,表面较平滑,或者隆脊,后缘变异较大,在分类鉴别种类时常作为依据。

产卵器是由3对产卵瓣组成的,其中两对瓣较大,另外1对较小;在背面的1对称上产卵瓣,在腹面的1对称下产卵瓣,在上产卵瓣内侧近基部处有1对突起,称内产卵瓣,很小,一般看不见,在上、下产卵瓣基部各有1对较长、边缘近乎平行的载瓣片与之连接。

产卵瓣短而坚硬,外缘常具有齿,末端较尖;产卵瓣的外形常因种类不同或产卵环境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异,也常作为鉴别种类的依据。

四、作业与思考
1.小结蝗虫的形态特征和蝗虫分类的依据。

2.绘中华稻蝗侧面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