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
![网络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5e185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3.png)
网络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_________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
A. 电视B. 互联网C. 广播D. 报纸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网络传播的特点?A. 交互性B. 实时性C. 单向性D. 多样性答案:C3. 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信息传播的_________。
A. 集中控制B. 权威性C. 平等性D. 保密性答案:C4. 在网络传播中,_________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A. 文字C. 视频D. 社交媒体答案:D5. 网络传播的“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网络传播的_________特点。
A. 广泛性B. 快速性C. 互动性D. 可复制性答案:B6. 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往往受到_________的影响。
A. 网络带宽B. 用户数量C. 信息内容D. 传播渠道答案:B7. 网络传播的“长尾效应”指的是_________。
A. 少数热门产品占据市场主导B. 大量小众产品累积起来的市场份额C. 信息传播的不均衡性D. 信息传播的集中性答案:B8. 在网络传播中,_________是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B. 转发率C. 评论数D. 所有选项答案:D9. 网络传播的“六度分隔理论”表明,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联系最多通过_________个中间人就可以建立。
A. 5B. 6C. 7D. 8答案:B10. 网络传播中的“回音室效应”指的是_________。
A. 信息的单向传播B. 信息的封闭传播C. 信息的多向传播D. 信息的开放传播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网络传播的优势包括_________。
A. 成本低B. 速度快C. 覆盖广D. 互动强答案:A, B, C, D12. 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过滤机制包括_________。
A. 算法推荐B. 用户选择C. 社交网络D. 广告推广答案:A, B, C1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包括_________。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cf9e3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a.png)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传播活动。
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全球性等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 TCP/IP 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这些技术是构建网络通信的基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二)多媒体技术涵盖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处理和编码技术。
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如4G、5G 网络,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为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一)网站传播各类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网站等。
网站通过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更新,吸引用户访问和互动。
(二)社交媒体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发布动态、分享观点、与朋友和关注者进行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三)电子邮件传播虽然在即时通讯工具兴起后有所式微,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正式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并呈现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所需内容。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一)受众的特征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二)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评论、分享等。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540bcf168884868662d601.png)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 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3d6df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0.png)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0fdea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01.png)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 简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2.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有哪些特点?3. 论述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特征。
二、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1. 描述互联网的起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
2. 分析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3. 论述社交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与模式1. 列举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2. 讨论网络传播的传播模式,如病毒式传播、口碑传播等。
3.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扩散机制。
四、网络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讨论网络传播中的隐私权问题。
2.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3. 论述网络传播中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问题。
五、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1. 论述网络传播对公众意见形成的影响。
2. 分析网络传播对政治参与和民主进程的影响。
3. 讨论网络传播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影响。
六、网络传播的策略与技巧1. 讨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品牌推广。
2. 分析网络传播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3. 论述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分析和定位策略。
七、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1. 预测未来网络传播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2. 讨论人工智能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前景。
3. 分析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八、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成功的网络传播案例,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2. 讨论一个网络传播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网络传播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网络传播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考研题库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环境,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题库能够为考研学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d92db0b763231126edb115a.png)
? 2、实现多元化,助长强势文化霸权,边缘化弱势文化 如何理解?
? 3、去中心和网络技术人员所特有的信息平等与共享的理想及其持续相应的努力有关 例如, 番茄花园 番茄花园版xp
? 1、传统把关受到挑战:
? 可行性弱化、海量速度、操作简单、角色泛化。信息无限多源,职业把关人缺失,传播权利共享,加速信息自由流通;
2、原因
? 网络将职业传播者的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的技术手段普及到全体网民,使得网络上的传播者为数众多;受众在因特网上比从传统媒体那更容易获取信息,尤其是因特网传播方式导致注意力经济 的兴起;
? 例如,早期,人际传播方式运用多,如E-mail QQ,随技术成熟,社会运用普及。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上网,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㈡全球性、个性化、超文本、开放性
? 超文本:指构成网页的信息类型不限于文字,还包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也表明,网页之间不是孤立的,超链接构成复杂关系
? 3、调节情绪 满足心理需求
第四节 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 一、网络群体传播
群体,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 可见,互联网融合了媒体传播和通信,也融合了几乎所有介质形态。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大众传播
? 一、传播观念的变化
? ㈠传受关系的变迁
? 1、网络发布、接收和反馈工具合一的特性,刺激了网络受众的主动性;
? 泛化,人成为信息客体,媒介即人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a76f3cb90d6c85ec3ac6c6.png)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1.1946年2月ENIAC的揭幕,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最早)2.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由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
3.莱布尼茨研制出“步进计算器”,可做四则运算。
4.査尔斯·巴贝奇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5.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
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形结构7.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
8.CANET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国际电子邮件出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特征1.网络传播定义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54页)⑴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
监视环境功能,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传统传媒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则大大增强了自己监视环境的功能。
⑵决策参与功能,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
⑶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⑷娱乐功能,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网络游戏。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⑴传递信息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⑵协调人际关系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这些限制因素不复存在,任何有特殊兴趣的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进行分享与交流,真正实现人际交流的平等。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549a0e36c175f0e7dd137b3.png)
填空选择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按规模大小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传播效果分微观的效果和宏观的效果两类。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dc2b6c6c85ec3a86c2c54a.png)
WWW浏览器器是一一种图形化的网网络操作界面面,它打破了了必须使用用命令才能执行行行网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方便便和趣味盎然。更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生了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1 ①广广域网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网主要用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网;广广域网网则主要是公用用数据通信网网。 ②有线网网络与无无线网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用一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无线网网络则采用用视线介质进行行行数据传输。
从起源看,互联网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目的是实现机器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网走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网中的一一种应用用方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利用用互联网网传送超文文本信息(即包括文文 字、图像、声音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用超链接进行行行关联。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55c4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f.png)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71f59b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c.png)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16424f964bcf84b9d57bb6.png)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eba9b4561252d380eb6ee5.png)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 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
.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
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
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
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
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
“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
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
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808b79b52acfc789ebc9c5.png)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bfd8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c.png)
网络传播概论一、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网络历程发展@web1.0 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李)1---·Web2.0和Web1.0相比,到底有些什么区别?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时代;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UGC);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语义网(Semantic web) :蒂姆伯纳斯-李: web3.0就是一张涵盖大数据的语义网络,它的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元数据(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大数据(big 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二、网络媒体的演变(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①多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②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③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④必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传统媒体平台·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个人门户”模式: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握动力工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6.传播是多层级的7.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周面“大众门户”模式:1.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3.同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胺务它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三、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①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市场的汇聚。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eaff0c5eefdc8d377ee327f.png)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网络传播概论总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第二章网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1、作为一种媒介,网络发展经历了三阶段:1、阿帕网(APPAnet)时期(1969-1986);2、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时期(1986-1995);3、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期(1996-至今)2、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互联网的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3、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 包含万维网。
5、IP与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目前IP地址有32位二进制数组成。
3)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与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与广域网、有线网与无线网、互联网7、媒介与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与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因特网在中国:1994年4月28日,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1993)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现在)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四大互联网络1).中国科学技术网络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4).中国金桥信息网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 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网络传播概论资料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3573087cd184254b35352d.png)
目前公认的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是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的。
第一个将程序控制用于计算机的是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元件制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其设计者是霍华德·艾肯。
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四代: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数字化革命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成计算机系统,节点之间可以通信,做到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组成信息计算机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任何一个网络必须由三个部分组成:1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网络服务)。
2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通道(传输介质)。
3一些保证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规则(协议)。
的资源共享。
凡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称为服务机或主机。
凡是利用网络主机所提供的服务的网络系统称为客户机或节点。
信息数据是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中人们用以交流和共享的实体。
从形式上看,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声音,也可以是软件程序。
从信息的数据量看,可以是一个文件,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库。
从产生方式看,可以是专门为建网生成,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网络传输介质分类:轴电缆网络、光纤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使用性质:公用网和专用网使用范围和对象: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金融网。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这一模型解决了不同计算机系统和不同网络之间的兼容和相互连接问题,被公认为计算机网络互联的基本结构模型。
分为两组共七层:应用组(软件):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数据传输组(硬件和软件):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
总线型:网络上的各个节点都连接到一条总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
.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
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
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
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
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
“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
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
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语义网:语义网是Semantic Web的中文名称。
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Web2.0:定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平台,是一种趋势。
一般来说We 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
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特征:1、多人参与2、人是中心3、可读可写互联网4、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RSS:RSS也叫聚合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Vblog:vBlog是使用java语言实现的单人博客程序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二、网络应用基础互联网发展历史:1.在冷战中初具模型2.在教育科研中发展3.突破性发展因特网在中国:1994年4月28日,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1993)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现在)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四大互联网络1.中国科学技术网络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4.中国金桥信息网网络新闻媒体▪1994年4月28日,中国大陆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5年4月,中国新闻社开始以国际互联网为技术平台向外发布新闻。
▪1995年5月17日,中国国家邮电部宣布向公众开放国际互联网各项业务。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率先将自己母体的新闻信息搬上了互联网。
▪1995年1月12日,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中国杂志是《神州学人》;▪1996年12月,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国内广播电台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2月10日,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国内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1997年1月1日,第一个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官方网络新闻平台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2000年2月15日,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即网络新闻媒体)《明日报》诞生。
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也是全球化视野之下华语文化圈的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2001年2月21日宣布倒闭。
明日报——传播特性的探索明日报停刊原因分析一、大环境《明日报》开站后不久,让全球互联网业一再兴奋的“那斯达克”终于给出“脸色”,致使网站裁员乃至关站之风至今劲吹。
网络市场环境毕竟还未成熟到能够支持网络原生媒体生存的程度。
二、烧钱快《明日报》由于是网上内容原创者,因此它不可能靠从“母体”获得新闻,也不可能主要靠编辑“整合”其他信息源获得新闻,为了保证自己原创的数量可观的新闻,就必须维持人数可观的记者团队和规模采访活动(例如在内地也轮流派驻记者)。
此外,为了体现和发挥网络媒体的特性,不断推出新的项目、新的服务,而每一项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尽管他们在发展中一直清醒地控制着规模三、赢利难免费获取信息的观念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所有的网站都在寻找一种赢利的模式,但至今成效甚微。
传统媒体赢利的主要方式——广告,对网络媒体的收支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据资料显示,《明日报》每月营收仅三四百万元台币,而每个月光是花在人事支出、租金、网络管理等营运成本的支出就将近两千万元台币。
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得越快越多越好,赔得也就越快越多越惨。
四、人员结构分配不合理千龙新闻网——发展规划探索3月7日,北京千龙新闻网开始启动,5月8日正式推出,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5个中央级重点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中国国际互连网络新闻中心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全球性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网络新闻传播的海量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媒体性、共享性、不负责任性等等(可根据以上特征分析网络互动与草根文化的形成、网络红人现象的理解的原因)网络把关人的几种形式:第一种方式:群体“把关人”群体“把关人”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网络新闻工作者等。
政府是网络传播中的最终把关人。
网站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仅次于政府的网络信息“把关人”。
网络新闻工作者包括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第二种方式:个体“把关人”个体“把关人”主要指的网民个人。
如何理解网络把关人群体把关人以其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始终担负着引导、提高个体把关人的作用;反过来,个体把关人对群体把关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在个体把关人的监督之下,传统媒体的把关者依靠对信息的独断权而造成的信息腐败亦难以继续存在。
如何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性?一、时间自由二、空间自由三、信息自由四、言论话语权自由传播工具本身的多种特征(1)广泛的传播面。
(2)多媒体化的信息传播,可以涵盖以往任何一种媒介所有的传播信息形式(3)海量的信息,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介所包含的信息都要多的多(4)不断增强的互动性,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以有即时的,跨时空的,频繁的交流。
实时互动,无边界交流和反馈,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关利器。
(5)突破线性限制的超连接方式(6)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界限模糊,一个人可以充当多种角色(7)极强时效性(8)最广泛的影响,最低成本的投入(9)网络媒介传播还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传统新闻媒体上网全球视野的传统新闻媒体蜂拥而入,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前后的分水岭。
①1987年,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率先将它的内容上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电子报纸。
②②90年代中期,万维网及浏览器的推出,音频、视频“流”媒体技术的开发,不仅掀起了报刊媒体上网的高潮,也激发了广电媒体上网的热情,传统媒体随后纷纷“触网”。
“报网一体”:报纸作为导读和索引,提供原创性信息资源;网站放手挥洒网络的即时交互、信息无限与便于查询等特性,提供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基于此而作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道。
报纸和网站在品牌、策略、利益上的一体化,各自张扬鲜明的形象和特色。
1995年中国互联网进入商业化,开始出现DOTCOM公司门户(网易,1997;搜狐,1998.2.25;新浪,1998.12.1)民间商业化网站对新闻网站的触动1、民间商业网站从根本意义上触动了媒体网站、网络新闻媒体乃至传统媒体的习惯理念与一成不变的经营手法。
2、商业网站更多的体现了民众的世俗化视角与平等性姿态,尤其是服务性理念。
2)商业网站显现新闻价值的尺度与自我宣传●商业网站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商业利益与网民的共同兴趣;●商业化的宣传做得非常出色,设置多种服务、论坛、聊天增加点击率。
5)商业网站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新浪提供合作对象所需的网络空间与基础的技术服务,还出手资助相关费用,以种种方式与传统新闻媒体合作,弥补商业网站缺失媒体身份又间接拥有了媒体所不可或缺的新闻采访功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个主打方向的新闻资源,把本来采集新闻的费用通过签约的传统媒体(或记者)曲折迂回地获取最大经济的新闻资源。
网络新闻标题罗列在一起的新闻标题一般仅仅只能从标题来判断新闻内容是否需要再读,因而这一点就成了衡量网络新闻标题内容的一个内在的主导性特征。
空间的疏离性使得那些平庸的新闻标题遭受到异常的冷落,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必须在有限的一句话里,把悬念做足以勾引人们阅读时欲罢不能的原始兴趣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特点1.行文的单行化2.措词的简洁化3.细腻的人性化4.用意的煽情性5.内涵的诱惑性6.浓厚的人情味表达编辑意图与评价的编辑手段网络新闻的编辑手段,应该有引导阅读和表达意见的双重功能。
(1)以时间为手段来评价稿件的重要性(2)利用网页特点形成“强势”网页中,体现强势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图像,用给稿件配发图片的方式,可以吸引读者的视线,并促使他们阅读正文。
在网页中,文章的标题文字对形成强势也有较大作用。
(3)给予不同的新闻不同的级别,在不同的页面层次上调阅(4)用稿件集合形成群体优势,表达编辑的意图在网页上,稿件集合是形成群体优势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它的作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还可以增加某些稿件的吸引力,使人们对此给以更多关注。
(5)通过对读者来稿的取舍,形成舆论导向。
在网络中,舆论可以通过读者自己的讨论来形成,但是这其中编辑仍然要对舆论发展方向起到引导作用。
网络新闻专题定义:所谓网络新闻专题,就是在深度报道的理念指导下网络新闻等相关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网络各种传播方式的有机组合。
它通常围绕某个新闻事件或社会上存在的某种现象和状态,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消息、通讯、背景资料、述评、评论等文体,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并结合电子公告板(BBS)等互动手段,通过页面编排与栏目制作,进行连续、全方位、深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