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班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十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班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读、写几十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四、教材的编写特点:

1、加、减法笔算重视算你算法教学,更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是要要加强笔算算你算法的教学。一方面仍突出采用重点、分散难点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二是要重视“笔算计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

2、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的教学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并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落实“双基”,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4、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

5、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3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三单元、教的初步认识(4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2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8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 1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2课时)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11课时)

7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 1课时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3课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集体备课教师:梁丹樊果向娟郑承瑛李雪莲

教案编写教师:梁丹

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1、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3、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4、认识线段画线段 5、解决问题即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材编排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4、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想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想想用什么办法吗?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自主探索,交流新知。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