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读书报告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乌合之众的特征
我们知道人类具有社会性,自古便是群居动物,个人离不开群体,群体亦离不开个人,两者互依互存。个人无时无刻的不处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之中,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建立着各种关系。个体在独立个体时同在集体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都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学者介入研究。著名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分析群体心理时,他指出现代社会是群氓的时代,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人的有意识活动,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个群体被称为乌合之众,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却容易冲动,行动迅速、力量巨大。这些人在某些瞬间,由于受到某些强烈情绪的影响,就很可能获得心理的特征,表现出冲动、暴躁、多变的性格特征,并且容易受到环境的暗示容易轻信他言,情绪变得异常的夸张或天真,甚至变得狭隘、专横与保守,群体的道德容易走向极端,要么极高要能极低。
群体的特征还表现在:一种观念要被群体所认同,是要经受长期的时间考验,一旦形成便不容易被割舍;同时,群体的推理能力非常的底下,使得它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批判精神,不能辨别真理与谬误,不能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而群体的想象力却异常的活跃与丰富,一个名人、一件大事、一次意外在他们的头脑中唤起的想象,几乎像真实的事物一样生动逼真。
而这种群体下个心理特征完全不同于独立存在的个体心理特征,环境的不同,心理特征也表现大不一样。勒庞谈到,“心理群体是一个有异质成分组成的临时存在,这些成分暂时结合在一起,正像构成一个活体的细胞一样,这些细胞通过重组形成了一个新的存在,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每个细胞单独拥有的那些特征大不相同。”
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
首先,个人从众心理使然,组成群体的个人,仅仅从数量上考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感觉让他们屈从于自己的某些本能,而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却不得不克制这些本能。他忍不住会产生这样的考量:由于群体是匿名的,因而无需承担责任,于是,一直约束着的个人的那种责任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其次,群体间的传染,群体间成员间的情绪和行动都可以相互的感染,这是不容易解释的现象,个人在群体下,很容易受到周围成员的情绪、行动等得影响,做出相同、相似的行动,人类先天就具有模仿的本能。
再次,群体中隐藏着看不见的暗示,这也是上述传染的影响而已。
我们可以发现,个人在群体环境里很容易受到影响,被带入这样一种环境下,以至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自觉人格,服从于那个是其丧失自觉人格的操纵者的一切暗示,做出与其性格和习惯大相径庭的举动。而且,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孤立的个体,但从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所激发的行为的观点看,根据环境的不同,群体有可能比个体更好,也可能更糟,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的性质。
群体意见与信念产生的影响因素
①种族,种族对于群体意见和信念的产生作用十分巨大,以致决定了群体的禀赋所独有之特征。
②传统,不同种族的群体呈现出信仰和行为的巨大差异,而且它们受到影响的方式也不相同。传统代表过去的观念、需求和情感,群体往往会固执己见,抓住传统观念不放,固执反对改变它们,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剔除。③时间,时间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意见和信念也是在时间中形成与毁灭。④政治与社会制度,制度是观念、情感和习俗的产物,而观念、情感和习俗却不能通过改造法典予以重塑。若要以暴力改革为代价去改变它,那么往往是徒劳的,即便它的名号彻底变了,但是实质却仍未发生动摇。所以,关键还是在于群体观念的重塑,而这往往需要费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⑤指导和教育制度,教育不能使一个人更道德,也不能使他更幸福;它既改变不了他的本能,也改变不了他的遗传激情。有时候它会禁锢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变得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为教育俯首帖耳,失去自我,甚至糟糕的教育与指导,坏处则更大。
教育制度的反思
对于勒庞在书中提到的拉丁民族的教育制度,就是一种认为智力是通过死记硬背教科书来发展的,人们被极力灌输尽可能多得教科书与知识,从小学到走出大学校门,所做的事便是死记硬背书本,而没有调动他们的判断力或个人主动性。对他们来说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于是他们信奉老师的绝对正确,不断的贬低自己。像这个民族这样的教育制度在存在于很多国家和地方,国家借助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拥有文凭的人,但只能利用其中的少数,就只好让其他人失业。它不得不养活前者,而让后者成为自己的敌人。勒庞说道:“掌握一些排不上用场的知识,是驱使一个人造反的稳妥办法。”。勒庞在此,给出了一个建议,他说,只有经验—各民族最好的老师—会竭力显示我们的错误。只有经验弄呢共有有力地证明,必须用职业教育取代那些令人憎恶的教科书和令人同情的考试,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诱使我们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回到工厂,回到殖民失业,而这些,正是他们今天不惜一切代价避之而无恐不及的。
拉丁美洲的教育制度与实际生活的需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协调,学校的学习并没有锻炼学生们的判断力、强大的意志力、以及坚定的勇气。当他们走出校园,而进入社会这个大学堂时往往会措手不及,无法及时适应。
大众传播下的受众=乌合之众?
大众传播下的受众,是一个群体,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由彼此分散个体组成,群体中缺乏充分的沟通,受众被视为一盘散沙,彼此疏离,相互独立而存在。
“魔弹论”,认为既然受众之间彼此不相联系,缺乏沟通,每个人都独立的投身于社会,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是无依无靠的乌合之众。那么大众媒介便可趁虚而入,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这些乌合之众集聚起来,传输一定的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无比的魔弹,而受众恰似那射击场上得孤零零的靶子,一旦魔弹射出,受众立即中弹倒地。它充分的体现了乌合之众的群体特征,但是“魔弹论”在理论上也存在不坚实的地方,它过分的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就是互不相属的一盘散沙,是“比邻若天涯”的乌合之众,一旦大众传播发飙,受众只能静待中击,毫无还手之力。
而“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即便受众是分散的众多个体,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社会联系,不是一群病夫,而毫无缚鸡之力。对于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并不直接作用于受众个体,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群体网络的缓冲和过滤,最后到达受众领域的传播信息变得十分的微弱。这里的“缓冲与过滤”,主要由个人差异(理解不容)、社会类型、社会关系三层构成。这样的层层分离后,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开始式微。如果把媒介信息看做一排平射出来的子弹,那么由于受众的个头有高有低,身材有胖有瘦,于是有人可能中弹倒地,而有的人则可能安然无恙。
亦有“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媒介的传播内容,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由受众自行选择、自行处理。正如施拉姆所言:“人民并不是射击场上的靶子;当他们受到宣传弹的射击时并不是随之倒下。他们能排斥枪弹;或是抵抗它们,或是对之另作解释,或是把它们用于自己的目的。受众是固执的,他们拒绝倒下。而且传播的讯息也并不像枪弹,它们并不是射向接受者的,而是放置在接受者可以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由此,可见这里的受众完全不同于乌合之众所描写的,受众在面对信息的轰炸时,变得越来越能动,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当然,“使用满足理论”也过分强调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