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合集下载

叔本华哲学简介

叔本华哲学简介

6
• “我承认,我不认为在《奥义书》、柏拉图和康德给予我 精神上的启发之前,我能形成自己的学说。” • 1819年 银行事件 :“一个人既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但 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个傻瓜” • 1820年 柏林大学短暂任教 • 1831年 叔本华因惧怕霍乱而避离柏林,不久黑格尔死于 那场霍乱 • 1837年 参与康德全集的编撰工作,因为他为收入《纯粹 理性批判》第一版而放弃第二版进行了成功的辩护。 • 1839年 征文 《论人的意志自由 》获得挪威皇家科学院加 冕
26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 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 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到预见。
27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 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 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 得到预见。
24
• 为意愿所支配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生活就像一座钟摆。从右摆到左,从痛苦摆到无聊。” 这里我们接触到叔本华哲学中第二个核心概念:无聊。 无聊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 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无聊因此是一 种的缺失的惊奇,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 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与 其说无聊体验,不如把无聊说成,体验的不可能性。
25
人为欲望所驱迫,这种追求本身始终是痛苦。 欲望——缺乏, 并且糟糕的是,我们的大部分欲望从来没有 得到实现。 满足——满足并不等于幸福。当摆脱了积极的痛苦之后,人 们在满足中找不到任何积极性。 “我们感受得到痛苦,但却感受不到不痛苦;我们感受得到 忧虑,但是感受不到不忧虑;我们感受得到恐慌,但是感 受不到安全,我们感受得到欲望,就像我们感受得到饥饿 和干渴一样。然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立刻无法被感受, 就好像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不会再感到饥渴一样。”

叔本华关于爱国的名言

叔本华关于爱国的名言

1.“哇塞,叔本华说爱国是一种本能。

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

比如说咱看到国旗升起,心里就涌起一股热流,这可不就是本能嘛。

”(例子:看国旗升起,如本能爱国。

)2.“嘿,叔本华讲爱国是心灵的寄托。

有次我看到那些为国家奋斗的人,就觉得爱国就像有了个温暖的家。

”(例子:看奋斗者,如心灵寄托。

)3.“哎呀,叔本华言爱国是一种力量。

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强大。

咱为国家加油的时候,那力量满满的。

”(例子:为国家加油,如力量强大。

)4.“哇哦,叔本华说爱国让人勇敢。

就像超级英雄有了超能力。

有次看到有人为了国家挺身而出,真的好勇敢。

”(例子:见挺身而出者,如勇敢爱国。

)5.“嘿,叔本华讲爱国是一种责任。

有责任就像背着书包上学不能偷懒。

咱得为国家做点啥,这就是责任。

”(例子:为国家做事,如责任在身。

)6.“哎呀,叔本华言爱国是一种荣耀。

像得了大奖一样光彩。

咱为国家骄傲的时候,那荣耀感爆棚。

”(例子:为国家骄傲,如荣耀满满。

)7.“哇,叔本华说爱国是一种信仰。

信仰就像天上的星星指引方向。

咱心中有爱国的信仰,就不会迷路。

”(例子:心中有信仰,如爱国不迷。

)8.“嘿,叔本华讲爱国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像吃了糖果一样甜。

为国家奉献的时候,心里甜滋滋的。

”(例子:为国家奉献,如幸福甜蜜。

)9.“哎呀,叔本华言爱国是一种美丽。

美丽就像花园里的花朵。

咱爱国的样子,可美啦。

”(例子:爱国的模样,如美丽花朵。

)10.“哇哦,叔本华说爱国是一种智慧。

智慧就像孙悟空的本领。

咱用智慧爱国,那才厉害呢。

”(例子:用智慧爱国,如本领强大。

)观点结论:叔本华关于爱国的名言超棒,本能、寄托、力量、勇敢、责任、荣耀、信仰、幸福、美丽、智慧,让我们更懂爱国。

叔本华个体化原理

叔本华个体化原理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了个体化(Vorstellung)原理,也称为“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的理论。

个体化原理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用来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个体化原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 世界是表象:叔本华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实际上是一系列表象(Vorstellung),即现象或显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事物。

这些表象是我们对于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但它们并不是事物的本质。

2. 表象背后的意志:叔本华认为,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即意志(Will)。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的力量,驱使万物存在和运动。

3. 人类的苦难: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无休止地渴望满足的冲动,但满足是短暂的,因此人类的存在充满了痛苦和欲望。

无论是物质追求还是情感体验,都源自于意志的驱动,而这种驱动会导致人们的痛苦和挣扎。

4. 解脱与悟道:叔本华主张通过放弃对欲望的追求和附着,人们可以通过悟道(Erkenntnis)实现解脱。

悟道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理解,通过它人们能够超越意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总之,叔本华的个体化原理强调了人类经验背后的深层现实——意志,以及这种意志对于人类生活中的欲望、挣扎和痛苦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类的痛苦和内心的宁静方面。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经典语录摘抄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经典语录摘抄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经典语录摘抄1.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就像我们上班的时候觉得工作好痛苦,可一旦放假久了又觉得好无聊呀!2.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你看那些拼命追求名声的人,不就像口渴的人拼命喝海水,越喝越渴嘛!3.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想想自己一个人在家自由自在的状态,可不就是这样嘛!4.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哎呀,我们很多时候不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就像穿上了一件束缚自己的外套!5.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同样的风景,心情好的时候看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感觉完全不一样呀!6.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呀,别老是怀念过去或者幻想未来,现在才是最真实的!7.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多像我们的选择呀,是随波逐流变得庸俗呢,还是坚守自我享受孤独?8.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你看那些有机会就偷奸耍滑的人,不就验证了这句话嘛!9.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就像我们喜欢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交朋友一样呀!10.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想想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真该庆幸自己拥有的呀!我觉得叔本华的这些语录真的很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各种现象和本质,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能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

叔本华

美学成就
•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 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 叔本华认为,作为观审的主体进入到艺术的审美活动时,直观认 识下的主体,进入到艺术活动,融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心境,此 时他对世界的考察是超功利的,是无利害的,是纯粹的审美活动, 因而能够达到对意志的暂时否定,获得审美愉悦。 • 转向艺术:建筑、绘画或雕刻、诗歌、悲剧、音乐
思考问题
叔本华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 主义?主观还是客观?
亚瑟·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 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 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 华出生于德国但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 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 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 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 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 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献给了慈善事 业。
生存意志论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 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 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 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 “物自体”就是“意志”,“所有生物都依赖它而出生,依赖 它而生活,伴随它直到死亡,直到他们加快步伐”。这世间的万 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好比牙齿食道肠子是客体化的饥饿, 生殖器官是客体化的性欲,意志总要把自己表现为可见的世界。 • •

叔本华偏见哲学名言

叔本华偏见哲学名言

叔本华偏见哲学名言叔本华可是个很厉害的哲学家呢,他有好多关于偏见哲学的名言,超级有趣。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这是叔本华说的哦。

就像我们大学生,有时候忙着赶论文、做项目,那叫一个痛苦,可一旦闲下来又觉得无聊得要死,这两种状态真的很影响我们感受幸福呢。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

就好比我们喜欢和那些跟自己三观相似的人交朋友,对于那些跟自己差别很大的想法或者事物,就很容易产生偏见,不太能理解。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真的把人性看得很透呢。

我们总是有各种欲望,想买新衣服、想换个新手机,欲望没实现的时候心里痒痒的很痛苦,一旦得到了又很快觉得不过如此,开始无聊了。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偏见呀,总是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美好。

比如我们总抱怨学校宿舍条件不好,却忘了宿舍里还有一群可以谈天说地的好舍友。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这话很深刻。

我们在大学里,虽然有很多集体活动,但有时候也需要独处的时间,自己思考人生,规划未来,要是不喜欢独处,总是依赖别人的陪伴,那可能就很难真正地成长和自由发展呢。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很犀利。

我们在校园里,虽然看起来大家都很友好,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矛盾,可能就是因为人内心深处的这种倾向吧。

不过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偏见,发扬善良的一面。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这名言真的很独特。

在大学里和人交往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从一个人的表情就能看出他是不是真心,而不仅仅是听他说的话。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醍醐灌顶的20句名言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醍醐灌顶的20句名言

01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越丰富,他对别人的欲望就越少——事实上,别人对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小。

当一个人的内在越充实,那么外部欲望对我们来说就是过眼云烟。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与尼采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尼采认为,自我实现和内在的自我满足能够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尼采曾说过: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寂寞。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如此的薄弱、脆弱。

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

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

当你丰富了自己的内心后,就会减少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和欲望。

02当我们看到人们毕生致力于实现几乎所有目标时,他们不遗余力,在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辛劳和危险,最终的唯一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当我们看到人们不仅追求职位、头衔、勋章,而且追求财富,甚至知识和艺术,只是为了获得同胞的更多尊重,这是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这难道不是人类愚蠢到极点的可悲证明吗?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大多数努力和追求最终都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愚蠢和可悲的。

人们在追求职位、财富、荣誉等方面的辛劳和危险,常常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非出于内在的需求或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真正的自我实现源于个体的内在探索和自我整合,而非外部的认可。

荣格的个体化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实现真实的自我。

03我们从自身获得的幸福大于我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幸福。

虽然环境、财富、地位等外部因素可能带来暂时的愉悦,但持久的幸福源于对自我内心的满足和自我认同。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升职加薪,但如果他内心对自己并不满意,这种外部的成功可能并不会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04因为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孤独时陪伴他的东西,是没有人可以给予或夺走的东西,对他来说显然比他拥有的一切,甚至比他在世人眼中的样子更重要。

一个完全孤独理智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拥有极好的乐趣,而无论有多少多样性或社交乐趣、剧院、远足和娱乐,都无法驱散一个笨蛋的无聊。

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哲学思想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I .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叔本华《叔本华论文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认为作为人的本质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叔本华个人资料中文名:叔本华外文名:arthurschopenhauer性别:男国籍:德国出生地: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出生日期:788年02月22日逝世日期:860年09月2日职业:哲学家成就: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章与二卷》叔本华简介叔本华即为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788年2月22日-860年9月2日),德国知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受到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抱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主义坚毅。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于波兰,改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暴躁。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就是非常顺利的商人,后因肺炎转差去世。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schopenhauer)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存有相处。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浅,最后关系断裂。

但由于他承继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并使他一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打开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作存有《论充裕理由率为的四重根》、《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860年9月2日叔本华去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赠给了慈善事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自己曾受了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88年顺利完成,89年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主张唯一的真的就是存活意志,即为盲并无目的的不懈努力存活。

为什么 Schopenhauer 这个名字翻译成 叔本华 而不是 叔本浩二?

为什么 Schopenhauer 这个名字翻译成 叔本华 而不是 叔本浩二?

在德国哲学史上,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叔本华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而更为熟悉的则是叔本浩二这个名字,这是因为在中国,叔本华这个名字的翻译被改成了叔本浩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叔本华这个名字是德语中的名字,它的正确发音应该是“Sho-pen-ha-uer”。

而在中国,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难准确地翻译这个名字。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在最初的翻译中,叔本华这个名字被翻译成了“叔本华”。

这个翻译虽然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它比较传统,也比较容易被接受。

在后来的翻译中,这个名字被改成了“叔本浩二”。

这个翻译虽然更加接近原意,但是它却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可。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叔本浩二这个名字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他和叔本华并没有任何关系。

把叔本华的名字翻译成叔本浩二,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而这种误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翻译者对于德语和日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导致翻译出现了偏差。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叔本浩二这个名字在中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他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和动画制作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很多中国读者在看到叔本华这个名字时,会自然地想到叔本浩二。

这也是为什么叔本浩二这个名字会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叔本浩二这个名字更接近原意,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原意,而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而进行误导性的翻译。

为什么叔本华这个名字翻译成叔本浩二而不是叔本华,主要是因为翻译者对于德语和日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导致翻译出现了偏差。

虽然叔本浩二这个名字在中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原意,而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而进行误导性的翻译。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一、引言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的作品《人生的智慧》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痛苦的根源以及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提炼出许多令人深思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不仅富含哲学智慧,更为我们的生活指引出一条精神的道路。

本文将专注于深入探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的经典语录,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

二、深入解析1. "生活不是公平的。

"叔本华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不公平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奢望生活完全公正。

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并非偶然,而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应该接受和珍惜这种不公平,学会在其中成长。

2. "愚蠢的人太多,聪明的人太少。

"叔本华用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愚蠢的人。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聪明的人更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洞悉生活的本质,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自己及他人的深刻反思。

3. "幸福的秘密在于不断修炼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成长。

叔本华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追求物质享受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但真正的幸福却需要通过内心的努力获得。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叔本华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替代或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为之努力奋斗。

也要尊重他人的命运,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5. "孤独是人类的常态。

"叔本华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孤独的。

即使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内心依然会感到孤独。

他认为,接受孤独并学会与孤独相处是很重要的。

因为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和成长。

三、总结与回顾经过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经典语录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叔本华简介,名人故事

叔本华简介,名人故事

叔本华简介,名人故事
叔本华个人资料
中文名:叔本华
外文名:ArthurSchopenhauer
性别:男
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860年9月2日叔本华逝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悲
剧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类
的终极命运是失败和死亡。

他通过对“悲剧”的研究来探讨人类的悲
惨命运和生存的道路。

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认为,悲
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是英雄,他们经常遭受不幸,最终也无法摆脱灾难
的命运。

他把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称为“命运的铁环”,这是一个凌
驾于英雄身上的超自然力量,无法被任何人所掌控。

叔本华认为,悲剧中所展现的痛苦和苦难,是我们生活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和幸福,而生命的本质却又使我
们无法在这个追求中获得满足。

我们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而我们的痛
苦和苦难则是永恒的。

我们的人生不仅仅是一场徒劳的争斗,也是一
个必然走向失败和死亡的旅程。

虽然叔本华的悲剧观听起来颇为悲观,但他也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

他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抱着“无脚本主义”的态度,不断地改
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要被命运的铁环所束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
会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去寻求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剧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坚持生命的意义,并尽力去摆脱命运的
铁环,寻找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叔本华有关苦难的句子

叔本华有关苦难的句子

叔本华有关苦难的句子
嘿,你知道叔本华吗?那个对苦难有着深刻洞察的哲学家!他说过
好多有关苦难的句子,真的太扎心了!
就像他说的“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哇,这不就
像是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会在低谷和无聊之间晃荡嘛!比如说,当你工
作了一整天,累得像条狗,这时候是不是感觉处在痛苦之中;可当你
好不容易休息了,却又觉得无所事事,这不就是倦怠嘛!
还有“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
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这多形
象啊!你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不就像那艘船嘛!那些忧愁、痛苦就像
是压舱物,虽然它们让人难受,但没有它们,我们可能就会轻飘飘的,没办法坚定地朝着目标走。

就好比你学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会苦恼吧,但正是这些苦恼让你更努力去钻研,最后才能取得好成绩呀!
“我们所经常遇到的痛苦,常超过我们所想象的痛苦,只有中年丧
妻老年丧子的人,才真能了解它的痛苦会令人深到什么程度。

”哎呀呀,这话说得太对了!没经历过那种巨大痛苦的人真的很难想象那是怎样
的一种感受。

就像你没失去过最爱的东西,你就不知道那种空洞和心
痛有多厉害。

叔本华对苦难的理解真的是太深刻了。

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对,苦难
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没法逃避,只能去面对。

我们要学会从苦难
中找到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不是吗?。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叔本华及其主要著作

叔本华及其主要著作

叔本华及其主要著作叔本华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富裕商人家庭。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一名富商,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最初攻读医学,但后来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

1811年时,他在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并在那时起对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13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在耶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叔本华将柏拉图奉若神明,视康德为一个奇迹,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

1814年至1819年间,他移居德累斯顿,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该书于1818年出版,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首部将东西方思想融合的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

在柏林大学受挫之后,他于1833年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

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他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个体化原理

叔本华个体化原理

叔本华个体化原理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他的个体化原理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个体化是他对人类存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认为一切现象和实体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本的个体化原则。

个体化原理是叔本华发展自康德的思想的一种观点,他认为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对于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限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叔本华提出了个体化原理,以此来理解人类经验和存在的实质。

他认为个体化是宇宙的根本特性,人类只是宇宙存在的一种表象。

个体化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意愿、表象、时间和空间。

意愿是个体化的核心,是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追求生存的冲动。

表象是外部世界的呈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通过表象来实现的。

时间和空间是表象的基本维度,无论是感知还是思考,都需要依赖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

叔本华认为个体化的本质是一个永恒而无目的的过程。

个体化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地,它只是一种不断进行的盲目发展。

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一个无尽的欲望追求的过程,这种无尽的欲望使得人类处于不断的痛苦和苦难之中。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个体化的根本特征,它是个体对生命的本质的直接体验。

个体化原理对于叔本华的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化意味着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和无意义的。

对于个体而言,生命的目的是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来达到解脱和平静。

他主张通过知识和理智来认识个体化的本质,并通过意志的否定来超越个体化的限制。

叔本华的个体化原理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化原理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无尽的欲望,这种观点在后续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个体化原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个体化原理是他对人类存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个体化是一个无目的和永恒的过程,它是宇宙实体化的根本特性。

个体化意味着无尽的欲望追求和存在中的痛苦。

个体化原理对于叔本华的伦理学和现代哲学、心理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19世纪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综合了不同文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

在他的哲学里,他主要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痛苦和生命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来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人的自我意识在叔本华的哲学观中,他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影响和意义。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一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面。

第二步:痛苦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痛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痛苦,来获得幸福。

他通过无数的研究认为,欲望是引起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了要通过减少欲望来减少痛苦的方法。

第三步:生命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感知,而不在于世俗上的荣誉、财富或权利。

在他看来,我们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与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活着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到多少金钱或成就,而在于如何让自己不会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总结: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减少痛苦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些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人们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在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哲学体系中,悲观主义是他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而且我们无法摆脱这些不可避免的困境。

以下是叔本华一些著名的悲观主义名言,它们深刻地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观点。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他说:“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我们内心的欲望。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人类本性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欲望和渴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痛苦和纷争。

叔本华还强调了人类的无能为力和命运的无情。

他说:“人类是一棵受苦受难而活的树,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暗示着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和奋斗,最终我们都无法逃脱遭遇的痛苦和困境。

叔本华也对人们的欲望和追求进行了批判。

他说:“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永远无法满足。

人类的欲望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和烦恼。

”这句话揭示了叔本华对人类贪欲无止境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尽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给人以沮丧和绝望的感觉,但他的观点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讨论。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提醒人们审视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并思考人生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叔本华的观点所带来的启示。

他的悲观主义思想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感激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同时也要有所启发,追求内在的平和和满足,而不是永远追逐无意义的欲望。

总体而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名言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观点。

尽管这些思想可能令人感到沮丧,但它们也给予了我们对自身欲望和追求的反思,并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平和。

悲观主义或许会引发争议和反对意见,但它在哲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
1805年。叔本华17岁,父亲自杀。 1806年,举家迁往德国文化中心魏玛。母亲举办文学沙龙。 1807年,叔本华离家进入哥达中学,之后进入格丁根大学 医学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 1813年7月,写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 哲学博士 11月回到魏玛家中,与歌德相识。 1814年,26岁,与母亲决裂,离开魏玛,有生之年再没相 见。在来往信件中可见母子关系之恶劣。
——“表象”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即世界只能存在于表象这种“关系” 中,这一关系不具有本体论意义。在这一关系中,既不是主体决定客体也 不是客体决定主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不能设想没有主体的客体
自在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体不存在 一提到客体就先假设了主体 (客体)在作为客体时,就已经是以主体为前提了, 因而总是主体的表象。
他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先河。 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奠基者。 他是生命哲学的先驱 他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代表。 他孤僻、傲慢、忧郁、敏感、多疑,神经质。 他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不容、没有一个朋友,也 不信上帝,孤独一世,孑然一身,在孤独寂寞中 离开人世。
他被尼采称为“父亲”,他影响了身后一大批哲学 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包括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 瓦格纳,王国维、影响了马赫主义、实用主义和生 命哲学等众多思想流派。 他热衷于柏拉图、康德的哲学,对于黑格尔、费希 特、谢林的哲学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哲学很自负: 声称他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这一哲学是属于后 人的,属于全人类的,唯独不属于他的那个时代。
“人,彻底是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人带着这些需要而活在世上,并无依傍,完全靠自己, 一切都在未定之数,唯独自己的需要和匮乏是肯定的, 据此,整个的人生在如此沉重的每天开门相见的需求 之下,充满着为维护生存而来的忧虑。直接和这忧虑 连在一起的又有第二种需求——种族绵延的需求。同 时各式各样的危险又从四面八方威胁着人,人为了避 免这些危险,人需要时刻警惕。他以小心翼翼的步伐 走着自己的路。胆战心惊的向四周瞭望着。有千百种 偶然的意外、千百种敌人都在窥视着他。在荒野里他 是这样的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的走着, 对于他到处都没有安全。如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 所言 “在这样黑暗的人生中,在如此之多的危险中,只要 此生还在延续,就是如此,如此度过!”
他在世时受尽了人们的冷落和谴责,却在身后得到 了无数的追随者。他是时代的继子。
叔本华的遗产(身后的影响) ——叔本华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对那些哲学以外的领域影响巨大
与叔本华同时代的作曲家理查· 瓦格纳说,他那被认为是自己最伟大 的作品歌剧《特里斯丹和绮瑟》就是读了叔本华的著作后的回应之 作。后来瓦格纳被称为“音乐中的叔本华”。 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也承认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的压抑学说此前 已经在叔本华那里得到阐述;后来弗洛伊德的最出色传人荣格也经 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叔本华的观点。 受叔本华影响最大的也许是小说: 最出色的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法国伟大作家普鲁斯特 和左拉,堪称德国最伟大小说家的托马斯· 曼,英国小说家哈代和康 德拉都承认自己的作品从叔本华那里受益颇丰。他们在小说中甚至 提到了这位哲学家的大名。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哈 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如此。那些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家如莫泊 桑、契科夫、毛姆、博尔赫斯、萧伯纳、皮兰德娄、萨缪尔、诗人 里尔克、爱洛特等等也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现象界 本体界
表象世界
意志世界
谢林、费希特、黑格尔
方向一
康 德 哲 学
理性主义(逻辑主义)
方向二
非理性主义(唯意志主义)
叔本华、尼采
黑格尔用理性说明世界,叔本华用意志说明世界
康德哲学
叔本华哲学
本体世界(自在之物) (反面)
意志世界(反面)
表象世界(正面) 现象世界(正面)
康德认为:
1、知识离不开理性,理性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 2、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
3、现象界是有序的。事物存在于时空中,按照因果律联系,其结构、 运动受制于科学的普遍规律。随着科学不断探索,总体是可知。 4、人的身体虽然在现象界,但人的活动不受科学规律制约。人有自 由意志。道德的基础是理性,人的行为受制于普遍的道德律令。
叔本华认为:
1、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意志世界可以认识。人的主观 的认识形式与现象界的种种规律不适用于本体即意志只能靠非理性 直观认识意志。 2、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意志客体化为表象,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只 是意志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志是盲目的、无理由无根据的,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是一种 原始的生命力,即生存意志,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生就是意 志的表象。所以人生始终挣扎于欲求与痛苦中,幸福只是欲望的暂 时停止,幸福根本是不可能的。 4、意志是理性的主人,理性服从于意志,理性是意志的工具。 5、取消意志,进入“自失”状态,或通过艺术审美来暂时摆脱痛 苦。
表象
叔本华认为,就是我们的感性、知性、理 性所觉察的一切,我们可以动用一切认识 手段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表象 。
1.世界只有被我感知才存在
“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 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 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 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 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 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 是人自己”
“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
1819年,30岁,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共印500册,一年半间只卖出140本,十年后做废纸出售。 “一头蠢驴去照镜子,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到天使” “当大脑和书碰撞发出空洞的响声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吧” “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 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说: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 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 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 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 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 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 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也只是一场为了生存而持续不断 的斗争,并且明知最后还是会在这场争斗中失败。 使他们经得起这一艰苦斗争的,虽也是贪生,却也 是怕死。可是死总是站在后台,无可避免,且随时 可能走到前台来。——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 涡的海洋,人最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避开这些暗礁 和漩涡,尽管自知即便是历尽艰苦,使出“浑身解 数“而成功的绕过去了,他也正是由此一步一步接 近那最后的、整个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挽救的船 沉海底,而且是直对着这结果驶去——对着死亡驶 去。这就是那艰苦航程的最后归宿,对他来说,这 归宿比他规避过的所有的暗礁还要凶险。
(与康德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康德主张自在之物存在着,但是其本质不可知)
4.“凡是存在着的,都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叔本华不否认物质的存在,只是否认物质和世界有独立 于心灵、知觉之外的本质。 因为,所谓物质的本质只是人的心灵对物质的规定,如 果换一个主体,所谓物质的本质就会改变。 我们所谓的世界以及事物种种性质就只是对于我们这些 有感官和认识工具的人来说的。比如水对于鱼、垃圾对 于苍蝇。
自在之物引起我们的感觉,形成经验。经验就是我们认识的范围, 即“现象界”或“此岸世界”。感官和经验之外是人的认识能力无 法抵达的领域,即“本体界”或“彼岸世界”,是不可知的。(上 帝、灵魂、本体等都在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 知识是现象的知识,是我们将主体先验的认知形式和范畴用于经验 材料的结果(即人给自然立法或知性将规律给予自然)。世界的秩 序出于理性。主体是认知者也是立法者。
1820年在柏林大学讲课,在和黑格尔的较量中失败。 讲座的名字是《论整个哲学,或者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 精神的学说》,他的教室里从未超过三个人。 以广告回击批评者贝内克
“坚守哲学、赢得认可”
1821年与演员罗琳娜梅顿恋爱,与女邻居打官司,去意大利旅游,1825 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1831年因 霍乱离开柏林。
6.如果没有主体,这世界就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我们可以设想这世界在没有主体的情况下依 然存在,它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什么也不是,如 果它是什么,那一定是主体对它的规定,没有主体, 它就没有规定,它就什么也不是。当然,这个假定是 即使在没有主体的前提下提出的,若真没有主体,则 连这个假定也不存在,也就不存在这世界有没有意义 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叔本华说主体是这个世界得以存在 的支柱。
——这里显然继承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2.世界只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
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 体相关连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p26) 作为表象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 面。一个半面是客体, ……另一个半面是主体 它们两者“都同样完备的构成这作为表象的世界;消失了单 另的一个生物,作为表象的世界也就没有了。因此这两个半 面是不可分的……因为任何一个半面都只能是由于另一个半 面是和对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俱亡; 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p29)
5.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
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 作用(p33)
——物质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我们进行直观的条件; 如果物质不能对我们发生作用,我们就无法认识它。换 句话说,我们所能认识的也就是物质对我们的作用,因 而物质也就只能在这种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我们认 识。 存在即作用(叔本华)即物质世界只有在作用中才存在, 认识的终极界限是事物的作用。贝克莱讲:“存在即被 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