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篇一:《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第一次听说《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是在备考招教,学习外国闻名教化家苏霍姆林斯基时得知。
这名字一听就是老师应当细品的书籍,想着考上招教,第一个要读的就是它。
没错,现在的我,就沉醉于此。
刚起先,接触此书,看了前3节,第一感觉就是好深邃,好难读,好抽象,有种在看半文言文的意思。
因为它不仅仅须要去看,更多的是去品,去思索,去回味。
看到第4,5节,爱了,写得真好,真得很有信服力。
看完之后就觉得“的确如此”“是的是的”,它的理论思想很强,是那种站在教化制高点,给出的一条条教学建议。
值得思索回味!作为教化学典范之作,它当之无愧!然而,联系如今的教化形势,却未必能够大胆接受。
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才是硬道理。
当然实践离不开理论!由此,我确定,细致研读每一条教化建议。
切实与教学实际相关联,转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终归,要想教得好,首先知道如何教,怎么教最好!篇二: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篇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化著作《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高校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化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学问,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本书是教化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许多老师引用。
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的我很受启发。
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阅历和建议,也让我在教化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老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老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老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老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老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化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老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化教学活动;“老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化剖析老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胜利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真理总是简单的。
那就是:实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
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卖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朋友,让我们读书吧!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
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
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心得(通用8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心得(通用8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心得篇1《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上海市北郊学校的郑杰校长写的,这本书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
郑杰校长把他的“一百条新建议”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以及“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
“做自己的主人”书中提到“做自己的主人”,提倡我们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认识自己;二、自己选择;三、按自己的方式教书;四、自己评价自己。
在第三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中,我感触颇深。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是同一个教案,不同老师来上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
如今网络信息发达,有很多资料可以共享和借鉴,但借鉴归借鉴,不能全部照搬,你就是你,不要做别人的影子。
“作品是历史,教材是传统,学生是时代人”,社会在发展,我们在传统教学上还应该多加入现代的元素,与时代接轨,这样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学得更好,而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学习,在准备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固步自封。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我们对学生总是挑剔、批评多于赞美,或者说我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赞美过学生,我们对他们总是抱有审视的眼光,想在他们身上挖掘更深的潜力却不由自主地运用了高姿态的谈话语气。
我们担心学生得到赞美会骄傲自满“翘尾巴”,增长虚荣心,而更多时候,是学生偶尔得到一两句好话就出现“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的表情。
书中说:“这种力量来自于深度的不信任……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
”赞美学生并不难,重要的是我们能放下心里的怀疑,对于孩子来说,你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现在都在提倡学生要减负,这是让老师给学生减负,而给自己减负也非常重要,关键在于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8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8篇第1篇示例:《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以教师为对象的教育类书籍,在书中作者给予了教师们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引导学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教育,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者还提到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才能做到真正的育人。
作者还提到了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以及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等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建议,作者为教师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2篇示例:《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关于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和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书籍,本文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建议给教师们。
书中提到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应该是学生们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理解学生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学生才会更愿意投入学习。
书中还提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采用小组讨论、游戏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书中还提到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
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11篇)给教师的建议篇1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
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
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
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24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24篇)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篇1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
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仰慕已久。
有幸得此书一本,潜心拜读,感触颇深。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引经据典,而是以比较亲和的建议的形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的教学实例,针对我们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
阅读的过程,犹如在与智者对话。
书中每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例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书中每一条建议的真知灼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尊重差异,倾心投入。
在第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的成就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的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这段通俗朴实的语言一定会引起每位读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
每个孩子性格各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种所谓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异的孩子身上,本身就违背了“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尊重个性差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侧重于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也多采取“补课”的方法。
换一种角度讲,我们不二地承认孩子间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鉴。
针对像费加一样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借用民间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编写了大约有200道应用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一
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珍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归纳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爱,殷殷之情,告诫我们的是更贴近实际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学问与艺术永无止境,教师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孜孜以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四
一、读书伴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俗话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犹如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藏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诛求的目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
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山东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
“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孩子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他做游戏,看他画画,欣赏他唱歌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着他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
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人常说:有三样东西别人夺不走,吃进胃里的东西,藏在心里的梦想,读进脑子里的书。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书,是一定要读的。
不读书,又如何影响学生醉心阅读?所以,哪怕再忙,我也尽量抽出时间读读教育专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24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谈到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想这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这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许多学校或班级中,总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成年累月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过着压抑、苦闷、甚至没有自尊的生活。
教师们出于职业的道德和责任,常利用休息时间帮他们补课,但不管怎样努力,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他们依然是所谓的“差生”。
假期再次拿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感触颇多。
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我不再是苦恼、不再是埋怨,相反则更多的是信心和耐心。
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说:“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
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是呀,儿童早期获得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同龄的孩子,因为接受的教育少,甚至根本没接受什么教育,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远低于别的孩子,以至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读书……这也就是说,孩子学习困难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后天环境所致。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学困生,可能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埋怨,或者将原因归咎于孩子的智力问题,从而间接的否定了孩子。
因为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孩子,所以最容易忽视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师的建议是“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民主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快乐,生活的乐趣。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精选8篇)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精选8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1当我收到云舒写的奖励《给教师的建议》实体书时,我就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原来云舒写的导读给了我思维的框架与整体的感知,并激发了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而打开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时,更像是走入了生动鲜活的课堂。
1、不间断地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让阅读成为自己学习生活职业和工作的底色。
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为某次备课而读,要为知识的渴求而独让教师的背景更加宽广,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学习他人的经验,移植他人的教育思想。
从学生的表现发现教师的长处,拒绝照搬别人的操作模式。
比如老师的精彩设计,要关注其精彩设计背后的学情,这个老师的背景以及这种背景折射出的先进理念,多观关注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他人学习可以加快接近教育本质的步伐。
3、做好工作计划,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统一。
避免碎片化方式的备课,授课要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4、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减少问题反复出现,从而提高效率。
适时的总结,发现规律,更可以提高效率。
不间断的反思可以让我们走向成熟。
5、培养自律:要将碎片花的时间用于阅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时间的主次矛盾,按照脑力劳动的难度进行工作安排,提高效率。
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养成严格的自律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学生及他人负责。
读“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相关知识,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不是静止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既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知识转化的过程!知识源自何处:从阅读中来,从知识的运用中来,从对你有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来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即教是为了不教!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2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
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
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
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2《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说出我们幼教姐妹的心声的一本好书,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我读了这本名叫《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用我们的爱和经验写出的书,是我们幼儿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
我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既感动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为自己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怎样来当幼儿教师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谓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个书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让我从中书中找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金钥匙。
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小时候就常常听妈妈说:“宁愿少打三斗粮,也不当着孩子王”,而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我有莫大的成功和无限的喜悦,其实,我们的职业"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
的确如此,我们每天的工作练就了我们不怕吃苦、勇于承当的良好品质。
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我们要学会热爱,用无限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孩子,关心每一位家长。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去主动关心每一位幼儿,用我们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母亲般的温暖的同时也要和我们的学生成为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的同时,使每位孩子在幼儿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够喜欢上幼儿园。
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们幼儿教师们伟大的“爱”,这种爱就是伟大的“师爱”!《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
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优秀9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优秀9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一《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一些原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们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
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
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精选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精选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1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一是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
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
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
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15篇)给教师的建议(15篇)给教师的建议1 最近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如今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展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段,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亲密相关的。
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读了此书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进步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密相关的。
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
常读书和常考虑,会使我们勇于和蔼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打破夯实根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6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6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英语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
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探索教学方法,探求生活实践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大卫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堂课的主流,他们按时(两周一次)变换他们在课堂上的位置,每次为自己找好一个伙伴,这样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
在课堂交际中不断认识新伙伴,学生的紧张感逐渐消失,学生由惧说-想说-敢说的进步过程,说明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并在交际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
得此启迪,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引进了西方的这种课堂模式新、学习体制活的方法,进行了教改实践。
例如在学习I l ike …,I don't like…来表达对各种食品喜好的句型时,让学生学会礼貌地用Would you like…?询问别人对食物的需要,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
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pizza(比萨)等西餐名称,以及中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大饼等日常用词,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还经常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表达交流。
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二、加强交际操练,突破语言难关操练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巩固和反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语言难点。
有时是英语词汇的发音,有时是句子的使用,有时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听、讲、读,而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与跟读,是难以奏效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
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
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
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
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
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心得
给老师的建议李春锋推荐《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从来没有像
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
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认真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
我感谢学校给我这
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如道家
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
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教师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
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
总是不能坚持;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
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
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
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
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
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
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
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
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
看
来阅读真的很重要,对我自己深有启发,我一定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
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