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2018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2018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及特点。(重难点)

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难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势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合作探讨]

探讨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探讨2:某种蜣螂专门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能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简单说明。

提示:不能。因为大象粪便中的能量并不属于大象的同化能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归纳拓展]

1.能量的输入

(1)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输入方式

光合作用

①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绿色植物等

化能合成作用

②特殊的生态系统: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硝化细菌等

2.能量的传递

(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传递过程

3.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

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

D.流入到狐的体内

【解析】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因此,B项中的能量去向并非来自于兔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

【答案】 B

2.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N。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该图只包含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则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A

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解析】羊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能量,即n-36%n=64%n,故A正确;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量,即64%n-48%n=16%n。故B错误;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和不会超过16%,故C、D均错。

【答案】 A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第三营养级……能量流动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

(2)逐级递减:指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在代谢中都会消耗很多的能量,结果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减少。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平均只有10%~20%。

②营养级数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因为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就越多。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其含义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形成的。

2.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时充分考虑能量的有效利用。

(2)还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合作探讨]

探讨1: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为什么猪肉的价格一般比蔬菜和粮食的价格更高一些?

提示:蔬菜和粮食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猪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而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所以要获得相同质量的猪肉,要消耗5~10倍的蔬菜和粮食。因此猪肉的价格一般比蔬菜和粮食高。

探讨2:下图为某城市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为什么呈倒置状况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提示: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基本是靠外部输入,所以其自身初级营养级能量很低,而次级营养级因为人口众多的缘故能量很高,从而能量体现出倒金字塔。

探讨3:有人说:“其中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由人类任意控制。”你认为对吗? 提示:不对。通过人工设计可以把本应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重新被人类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而没有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

[归纳拓展]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的原因

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给了分解者。 (3)林德曼10%定律:

①林德曼10%定律是指由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平均只有10%左右。 ②计算公式:

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③形象描述:能量金字塔。如下图:

2.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1.下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 表示总同化量,NP 表示净积累量,R 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表示能

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

J/m 2

·a)( ) 【导学号:32570225】

A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

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

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为7.3×107(J/m2·a)未被消费者同化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所有GP之和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应该为甲→乙→丙→丁,不包括分解者戊。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5.91÷141.1×100%=11.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105J/(m2·a),并不是所有GP之和。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未被消费者同化的为:871.27×105-141.1×105=7.3×107 J(m2·a)。

【答案】 C

2.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其次是部分能量________;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利用。

【解析】从图中看出,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仅为118 872-118 761=111百万千焦,这实际上就是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图中不难看出,A中能量111百万千焦中只有15.0百万千焦被第二营养级B所同化,绝大部分的能量通过其他途径流失了,所以从A 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0÷111.0×100%=13.5%。从图中有关数据还可知道第三营养级C 同化所得能量中有1.8百万千焦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占1.8÷3.0×100%=60%。

【答案】(1)111 生产者(2)13.5 60% (3)呼吸作用消耗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分解者

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

A.被次级消费者获得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发到环境中去

【解析】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路:①用于自身呼吸消耗;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 B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质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N1·M1>N2·M2B.N1·M1

C.N1·M1=N2·M2D.N1·M1≥N2·M2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N2·M2。

【答案】 A

3.农民经常拔除稻田里的稗草,人们要不断地清除鱼塘中食肉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这样做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D.使物质和能量能尽快地流动

【解析】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可以在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减少稗草、黑鱼,其目的即在于此。

【答案】 C

4.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降低③/②值

D.④用于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解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同化量和获取量之间的比值没有一定的数值比例;圈养生物的目的是提高其同化量以利其生长,因此需提高同化量占食入量的比例;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的差值为该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 D

5.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约为B的1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关系为:A≥B+C+D

【解析】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点是生产者,所以确定A为生产者,则B、C、D为消费者,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大小可以用来代表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所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处: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图中没有标出未被利用部分),所以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 的能量之和。能量在一条食物链内流动时的传递效率平均约为10%。

【答案】 D

课堂小结: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 B.a>b+c C.a

生物中考试题专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2018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2018?乐山)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制约生物 B【解答】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 2.(2018?海南)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A.日出日落B.潮涨潮退C.花开花谢D.春去秋来 C【解答】:生物的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应激性;遗传和变异。ABD中的自然现象都不具有生命特征,C花开花谢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基本特征,属于生物。 3.(2018?常德)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空气B.阳光C.温度D.水 B【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4.(2018?湘潭)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树木,你会发现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不影响生物 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不影响环境 A【解答】下面的叶片就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会减少,不利于樟树的生长。因此杨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5.(2018?广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A【解答】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6.(2018?达州)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飞蛾扑火是昆虫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C.州河里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能量流动 考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和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自学质疑: 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指什么? 2. 通过右图分析如下问题: 1)能量流动的源头: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 3)能量输入的相关生理过程: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5)能量的变化情况: 6) 能量流动的形式: 7)能量流动的渠道: 8)能量散失的形式: 9)能量散失的渠道: 10)分析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的组成及去路?它与最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去路的区别是什么? 11)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指什么?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是什么?这些能量的最终的去路是什么? 3. 能量的传递效率如何计算?正常的范围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 能否根据题干中所给信息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什么不可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能否无限制的传递下去?原因是什么? 5.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金字塔的总结: 6.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哪些? 7. 在人工建构的生态系统中(如:人工鱼塘),为何需要人工的输入部分有机物?对于这部分有机物在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时,该如何处理? 尝试练习:创新方案:P149 2、3、4 P150示例1、1、2 P152 1、2、3、5 精讲点拨: [例1]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GJ(即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 GJ,但其中118 761 G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 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 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________%。 (3)由图可知,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 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 ②其次是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 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利用。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 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 + 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 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 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 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 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 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联系: ①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a.由右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 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 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江西)中考生物复习 专题复习(三)生物与环境

专题复习(三) 生物与环境 中考考情分析 年份题号题型分值考查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关系,自动调节能力和生态2014 2、5 选择题 2 平衡 5、15 选择题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种类及调节能力2015 18(1) 非选择题 1 生态因素 保护环境,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2016 10、13 选择题 2 平衡 8 选择题 1 生态系统 2017 17(1) 非选择题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12 选择题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2018 16(3) 非选择题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自动调节 生态因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2019 1、14 选择题 2 成 专题思维导图 江西中考真题

1.[2019·江西]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2016·江西]下列说法与环境保护理念不匹配的是( ) A.焚烧、深埋地沟油 B.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D.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 3.[2018·江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 B.低碳绿色出行 C.沿河排放污染物 D.禁燃烟花爆竹 4.[2014·江西]图ZT3-1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 ( ) 图ZT3-1 A.甲是生产者 B.丙不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 5.[2015·江西]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6.[2014·江西]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7.[2018·江西]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茎中的形成层和叶芽中的生长点均属于分生组织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排汗、呼气、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8.[2017·江西]如图ZT3-2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新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复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 复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应用一食物网中物种数量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为某特殊环境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②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③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千克 ④图1中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⑤图1中信息已体现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⑥图1中食虫鸟与蜘蛛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⑦图1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 A.①③⑤⑦ B.②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⑤⑥⑦ 应用二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的计算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 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应用三生态缸(瓶)的设计要求及相关分析 3.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生 态 瓶编 号 甲++ ++-+ 乙-+++-+ 丙++++-- 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b、c、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营养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第五章生态系统[精]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C.Fansley,1936)提出的,他强调有机体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生态系统内,由于复杂的食物网的存在,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它周围环境成分,联结成一个网络式结构,网络上的每一环节彼此牵连,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如果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可以通过网络结构由其他部分得到调节和补偿。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宰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人类要控制生态系统,就要搞清其结构、功能及其平衡和演替特点。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动物(消费者)的生活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它们的结构受植物群落的影响。在家畜中,由于各种牲畜口腔结构和消化器官不同,对食草高度有选择性,因而对牧草的利用不同,这对合理组织畜群结构,实行轮牧或混牧,提高饲草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提示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必须使系统内各部分形成合理的比例和空间配置,才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畅通,提高整个系统的转化效率。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规律。要想阐明生态系统的功能,必须搞清这两个规律。 一、概念 能量流动: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而不停地运动着现象。太阳是能流的源泉(每秒辐射到地球的热能相当于每秒燃烧115亿吨的煤)。

2020届中考生物专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2.“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7.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 A.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 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D.明亮潮湿与明亮干燥 8.丁丁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山洞深处无光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无翅膀;生活在山洞浅处明暗交替的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有翅。那么,影响蚜虫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B.阳光 C.空气D.岩石 9.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像竹子 1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2.鼠妇,又称潮虫,它们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的下面、花盆的底部,以及放置擦地墩布的角落。当人们移开花盆、搬开石块或挪开墩布后,鼠妇就会很快地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去。这是光在影响它们的生活吗? 现在提供鼠妇10只、硬纸盒、湿泥土、记录本、计时器、手电筒、黑纸板等实验材料,请你设计一个探究光照是否影响鼠妇分布的实验。 (1)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晨背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营养方式: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型) 作用: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光能转化为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2、生产者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必备成分 生物种类:(1)绿色植物(主要);(2)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 营养方式:异养型 作用:①加快物质循环;②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3、消费者地位: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 生物类型:(1)绝大多数动物;(2)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细菌和病毒:(3)食虫植物 营养方式:异养型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4、分解者地位: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生物种类:(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2)腐生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注:(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5、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1)根据双向箭头“”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①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②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一个指入为消费者,两个指入的为分解者 晚背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草鼠蛇鹰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1)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2)某一营养级生物: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是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3)食物链的不可逆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4)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6)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中考生物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1.(2016·连云港)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2016·福州)以下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 A.森林B.草原C.池塘D.农田 3.(2016·福州)以下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B ) A.阳光→月季→蚜虫→瓢虫 B.月季→蚜虫→瓢虫 C.月季←蚜虫←瓢虫 D.阳光←月季←蚜虫←瓢虫 4.(2016·孝感)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微生物中的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 B.狐和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是循环流动的 5.(2016·厦门)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6.(2016·齐齐哈尔)素有“地球之肺”和“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7.(2016·赤峰)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C ) A.鱼缸内的一群金鱼 B.麦田中的小麦 C.坝上繁茂的草原 D.街道旁的两排杨树 8.(2016·厦门)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 B ) A.沙漠的骆驼尿液很少 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 D.山顶树木形成旗形树冠 9.(2016·安庆)关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生物都永远适应生存的环境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 (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 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docx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 3、生态系统类型:( 了解 )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 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 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 _______________ 通过 _______________, 把 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 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 _______________, 把 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 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 _________的营养级。同 一营养级上,可以有 ______________ 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 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②联 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 ________,其起点: 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 ________或 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 _______ 和________ 是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 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 A、 B、 C 的同化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 =_________+_________ ;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费者能量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 、 ____________________ : (即图中的b1、 b2、 b3) ; 2、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A、 B、 C、D 表示什么样的能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当题目中未标注a1、 a2、 a3时,求 ABC的同化量:就将其发出箭头上的数字相加。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训练人教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 太阳光能是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是需氧生物,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C ) A.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 [解析] 一级消费者是草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是异养型生物;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在第二营养级上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解析] 食物网中的生物可能处在不同的营养级上,但是生产者和植食性动物除外,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动物中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4.(2017·广西桂林中学期中)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D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元素,一方面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更重要的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 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此,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