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诗词专题》教案

《辛弃疾诗词专题》教案

《辛弃疾诗词专题》教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和酬赠词,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通过拓展阅读,感知南宋“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人物形象。

(一)自主先学[欲上高楼去避愁:走进幼安的登临词]知识卡片任务一:寻找下列两首词抒怀的相似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④?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注释:①神州:中国的别称。

这里借指金人占领的南宋国土。

②兜鍪:头盔。

这里指士兵。

③坐断:占据,割据。

④敌手:势均力敌的对手。

⑤孙仲谋:即孙权。

(二)问学互进[不信人间有白头:走进辛弃疾的爱国心]任务二:比较阅读下列两首词,深切感受辛弃疾那份拳拳爱国之心,勾勒此时辛弃疾的形象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①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④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⑤,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⑥白发生!注释:①陈同甫:陈亮。

这句的意思是,为了鼓励陈亮,写一首慷慨激昂的词送给他。

②八百里:指牛,泛指酒食。

麾下:部下。

炙:烤肉。

③五十弦:瑟,这里泛指各种合奏的乐器。

翻:演奏。

④的卢:烈性宝马名。

⑤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收复北方失地等国家大事。

⑥可怜:可惜、可叹之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②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③。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④。

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吕叔潜:作者的朋友,当时的文士。

②飞镜:指月亮。

③姮娥:嫦娥,传说是月宫中的仙子。

④斫:砍。

桂:传说月宫中有桂树。

婆娑:树叶摇动的样子。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号AP0301423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3月25日五邑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3月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本选题系五邑大学2016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之一,由于笔者对宋代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兴趣浓厚,自主选定了宋代词坛两位代表人物做为研究对象,本选题最终在指导老师帮助指导下拟定而成。

(二)研究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作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虽不能说完全概括了二人的词作特征,却也较为精准地指出了两者在豪放词上的具体差别。

而本论文正是试以豪放词为切入点,以词作鉴赏为侧重点,结合苏轼,辛弃疾不同的时代,思想,际遇,经历,个性,来探讨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意境,语言运用,思想内涵等各个创作层面的差异性及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词产生于晚唐,在五代和宋初得到初步发展,然而由于内容囿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又受制于音律,因此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取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是当时的文坛与社会对词的普遍评价。

豪放词最初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的,由司空图首先提出。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之指称一种诗歌风格,并描述之“天风波波,海山苍苍,直力弥漫,万象在旁”。

然而在创作上真正打破“词为艳科”樊篱,开豪放风气之先的,是苏轼。

苏轼曾明确表示词“自是一家”,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扩大和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

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段和社会意义,对词境做了再度的提高和扩大,使词真正实现了“无意不可出,无事不可言”。

苏,辛二人致力于词坛建设,不仅对当时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正面指引作用,先后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拥护和效仿,对后世文学的进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创作,横向上可以一览宋代词体流变过程,纵向上对于梳理文学史脉络也有极大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老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比拟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乐观备战,积蓄事力气,但很快发觉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那么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概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宽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擅长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肤浅。

豪放〔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答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辛弃疾是是名垂青史、饱受赞誉的军事家,也是熠熠生辉、备受瞩目的文学家。

虽然南宋已经成为历史,但每每提及宋词,提起豪放派词人,人们总会想到辛弃疾。

辛词豪迈奔放、流传甚广,对文坛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作词中,辛弃疾善用典故为词作增色,可以说用典是辛词的鲜明特色之一。

从辛词用典情况来看,六朝典故的运用颇为频繁,而该领域的研究目前相对匮乏,故本文选择以《浅析辛弃疾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为题进行研究。

研究辛弃疾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辛词内容、风格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深入探究用典方式,为后人提供创作灵感,提高他人用典及写作水平,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总体来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辛弃疾词作在文坛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一直是文人、学者研究的对象。

针对辛弃疾词作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意象研究,主要包括“花”意象、“梦”意象、“春”意象、“风”意象以及“剑”意象等等。

如,2016年,甄强在《笔作剑锋长——简论辛弃疾词中的“剑”意象》当中,重点分析了辛词中出现的“剑”意象及其作用;2017年唐定壮着重探讨了辛词中的风意象;2020年魏新欣研究了稼轩词中的梦意象等。

二是艺术风格研究。

如,2018年陈睿婷剖析了辛弃疾词作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2020年邰欢欢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艺术风格浅析》当中以独特视角分析了辛词的艺术风格等。

三是思想感情研究。

如,2010年朱立新对比分析了陆游与辛弃疾农村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019年兰海雁从爱国情怀出发,对辛弃疾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进行了深入探讨等。

四是写作手法研究。

如,2016年赵洪义研究了辛弃疾词用典修辞的审美特性;2019年,梅蕙盈探讨了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2020年,陈英莉在《〈辛弃疾词两首〉的用典和重难点》围绕辛词用典进行了全方位探讨等。

综上所述,目前虽然已经有大量学者围绕辛弃疾词作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针对辛词用典进行了研究,但在用典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或局限于某一首或几首词,或立足于所有典故,至今尚无人研究辛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情况,可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

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英雄的一生。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是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

在他青年时期祖父辛赞就常引领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1],这在辛弃疾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还曾多次赴京应试,谛观形式,为抗金作准备。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2岁的他应和耿京也揭竿而起,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以50名骑兵直奔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张安国。

他不仅有着英雄胆略,也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不顾官职低微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全方位地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显示出非凡的济世才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

加上他还生在宋金双方持续不断斗争之时,依照正常的道理来说,他应当为南宋亟需的人才,南宋王朝应当把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机构当中,使之运筹帷幄,大显身手。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都是具有许多曲折和波澜。

辛弃疾是在南宋政权建立了三十多年之后才从金国投奔南宋的,是被南宋的最高统治视为归正人而加以歧视,乃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挤抑制。

因此,他在23岁南归前十年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以及司农主簿等职,无缘筹措抗金恢复大计。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的词章优美、感情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而辛弃疾的词语用典是他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词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为更好地解读辛弃疾的词章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本文拟对辛弃疾词用典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揭示其在词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分析其与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选择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用典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2.历史考证: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探究其词作中用典的选择和运用。

3.比较研究:将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用典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词人的异同。

三、研究内容和计划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1. 辛弃疾词作中的常用用典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整体分析,找出其中常用的用典,并分析其含义和运用。

例如,辛弃疾常用的用典有“千金买笑,为儿千金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这些用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寓意,通过深入研究其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2.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引用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引用各种典故,这些典故包括历史传说、文学典籍中的故事等,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辛弃疾词作中的意象与象征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通过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的诗意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例如,他经常以花、水、月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发言1:《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

发言2:《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发言3: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小论文: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除了极少数是西周的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期作品。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加上《乐》,称为“六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赋:《秦风•无衣》,这首战歌,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又如《七月》就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这就是叙事的基本手法。

比:《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作者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据说斑鸠吃了桑葚会醉,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号AP0301423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3月25日五邑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3月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本选题系五邑大学2016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之一,由于笔者对宋代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兴趣浓厚,自主选定了宋代词坛两位代表人物做为研究对象,本选题最终在指导老师帮助指导下拟定而成。

(二)研究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作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虽不能说完全概括了二人的词作特征,却也较为精准地指出了两者在豪放词上的具体差别。

而本论文正是试以豪放词为切入点,以词作鉴赏为侧重点,结合苏轼,辛弃疾不同的时代,思想,际遇,经历,个性,来探讨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意境,语言运用,思想内涵等各个创作层面的差异性及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词产生于晚唐,在五代和宋初得到初步发展,然而由于内容囿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又受制于音律,因此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取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是当时的文坛与社会对词的普遍评价。

豪放词最初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的,由司空图首先提出。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之指称一种诗歌风格,并描述之“天风波波,海山苍苍,直力弥漫,万象在旁”。

然而在创作上真正打破“词为艳科”樊篱,开豪放风气之先的,是苏轼。

苏轼曾明确表示词“自是一家”,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扩大和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

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段和社会意义,对词境做了再度的提高和扩大,使词真正实现了“无意不可出,无事不可言”。

苏,辛二人致力于词坛建设,不仅对当时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正面指引作用,先后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拥护和效仿,对后世文学的进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创作,横向上可以一览宋代词体流变过程,纵向上对于梳理文学史脉络也有极大帮助。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

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典型的句式,这些用典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因此,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深入分析,探索其运用典故的特点和意义,揭示辛弃疾词作中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评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其使用频率和特点,并将其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以揭示辛弃疾词用典的独特之处。

四、研究内容1. 典故的分类和运用本部分将对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典故进行分类,如历史典故、文学典故、神话典故等,并分析其在词作中的运用方式和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典故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揭示辛弃疾在运用典故方面的独到之处。

2. 典型句式的运用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使用一些典型的句式,如“不是冤家不聚头”、“人生自是有情痴”等。

本部分将对这些典型句式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在辛弃疾词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化内涵的探析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进行深入解读,本部分将揭示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对爱情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等。

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4.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部分将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用典的分析,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辛弃疾运用典故和典型句式的方式对后世词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启发了后世文学创作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揭示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读者对辛弃疾词作的欣赏能力。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以辛弃疾作品为例)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以辛弃疾作品为例)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以辛弃疾作品为例)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

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

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

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

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
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刘锐 09汉语言文学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开题报告

刘锐 09汉语言文学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锐学号:0952010036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词拥有磅礴的气势、读起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爱国英雄。

他早年横戈跃马,奋勇抗金,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河山为最大愿望,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廷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在两宋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

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言,辛词都可说是空前绝后。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极为深远。

二、选题相关研究现状辛弃疾堪称宋词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辛弃疾的研究热情经久不息。

对辛弃疾的研究,既有对辛弃疾人格、思想的全面把握,也有对辛词细节处的分析,而且,研究者还不断地将现代的思想、理论引入到辛弃疾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宽了研究视野。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

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英雄的一生。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是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

在他青年时期祖父辛赞就常引领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1],这在辛弃疾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还曾多次赴京应试,谛观形式,为抗金作准备。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2岁的他应和耿京也揭竿而起,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以50名骑兵直奔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张安国。

他不仅有着英雄胆略,也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不顾官职低微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全方位地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显示出非凡的济世才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

加上他还生在宋金双方持续不断斗争之时,依照正常的道理来说,他应当为南宋亟需的人才,南宋王朝应当把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机构当中,使之运筹帷幄,大显身手。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都是具有许多曲折和波澜。

辛弃疾是在南宋政权建立了三十多年之后才从金国投奔南宋的,是被南宋的最高统治视为归正人而加以歧视,乃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挤抑制。

因此,他在23岁南归前十年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以及司农主簿等职,无缘筹措抗金恢复大计。

辛弃疾词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辛弃疾词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开题报告
题目:辛弃疾词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代,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辛弃疾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辛弃疾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探究其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梳理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了解其时代背景和思想历程;
2. 深入研究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分析其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
3. 比较辛弃疾与其他爱国诗人的异同,探究其独特的爱国主义思想;
4. 分析辛弃疾词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挖掘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与其他爱国诗人的异同,为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四、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文献收集与整理(X个月);
2. 研究方法与思路确定(X个月);
3. 具体研究实施(X个月);
4. 论文撰写与修改(X个月)。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5]张廷杰.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5-19+128.
辛弃疾移居瓢泉,似有所悟,所持达观,略见其真,再返瓢泉,始生绝望,弃却功名,乃入静境。从不认同归隐到想往归隐,有其渐进轨迹。但不论何种境界,其报国雄心始终未泯。
[6]张书萍.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79-80.
归隐思想形成原因有三:一为南宋“和戎”国策所不容,二为世情所不容,三为老、庄思想所影响。其发展轨迹是:初居带湖,身隐心未隐,表面的山水之乐无法掩盖内心苦闷。
[7]刘尊明. 试论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A].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2003:7.
文章对辛弃疾《品令》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讨论。首先,摆出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见底”是“的”字结构,“见底道”是主谓结构;指出这种理解跟整首词的意义可能不协调。然后,摆出黄丁华先生的观点:“见底道”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尽在说”,“底”是状语语尾;通过考察近代汉语中“底、地”的用法来说明这种理解的困难。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论文、开题、综述】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论文、开题、综述】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导师姓名职称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Abstract (2)Key Words (2)引言 (3)一、对辛弃疾咏史词创作的时段考察及词作统计 (4)二、辛弃疾咏史词的思想内容 (7)(一)对历史人物的歌咏 (8)(二)对历史陈迹的歌咏 (12)(三)对历史事件的歌咏 (15)三、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色 (17)(一)直接咏史 (17)(二)间接咏史 (17)(三)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19)四、辛弃疾咏史词的贡献 (21)结语 (23)注释 (23)参考文献 (25)致谢 (52)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摘要】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讽刺时政、发表见解和寄寓感慨,而却又不为现实环境所容的产物。

他的咏史词了实现了词与史、咏史与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将怀古、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极大地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解放了词体的形式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还将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关键字】辛弃疾;咏史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贡献【Abstract】Xin Qiji's history-singing poets are the products of that historical condition, not only to satirize the current politics, but also to show his opinions and regrets. His history-singing poets combine the poets and the history,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express feeling, the ancient things and the current things perfectly.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after,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singing from are well mixed. It is a harmony world of history, scenery, feeling and discussion. The adventage of this is greatly expanding the history-singing poets of ideas, liberrating the form and inriching expressional technique. What's more, put JingShiZiJi into poets, it is also a way to librerrate and inrich the vocabulary words.【Key Words】Xin Qiji;History-singing poets;Ideological contents ;Artistic features;Contributions引言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论辛弃疾咏史词

论辛弃疾咏史词
辛词中还有大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路英 雄,无疑 就 是 个 人 自 况。 “历 史 上 的 贤 臣 名 将 自 是 希图建功立业的用世文人模仿奋斗的目标,但当这 些文人政客苦苦拼争、上下求索仍立功不成时,怀才 不遇有志难酬的苦闷悲怆便占据了他们的精神领 域。”[5]16辛弃疾人生经历起伏跌宕,收复失地、中兴 故国是他终生的奋斗目标,且梦寐以求实现这一伟大
摘 要:辛弃疾扩大了咏史词的题材和内容,将怀古、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文入词,丰富了词的 表现手法。辛弃疾咏史词主要表现他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或是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或是抒 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咏史词的主题和创作艺术均为后世词人所继承,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
第 38卷 第 3期 2019年 3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3.001
Vol.38 No.3 Mar2019
论辛弃疾咏史词
滕新才,贺道辉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00)
收稿日期:2018-11-10 第一作者简介:滕新才(1965- ),男,重庆荣昌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
·1·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政治理想。但现实是残酷的,南宋朝廷的软弱,求 和派的得势,使辛弃疾官场生涯屡屡受挫,一再遭到 贬谪,找不到政治理想的出路,因而咏史词中有着太 多愁闷郁积和愤懑填膺的失路英雄:《念奴娇·登建 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的谢安宰相,“却忆安石风 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4]《稼轩词》卷二59;《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中“裂石响惊弦”[4]《稼轩词》卷六270 却不受重视、晚年甚至闲居山野的李广将军;《永遇 乐·京口北 固 亭 怀 古 》中 雄 心 犹 存、终 不 信 用 的 老 将廉颇等 等,诚 如 清 人 李 佳 所 评:“此 阕 悲 壮 苍 凉, 极咏古能事。”[6]《左庵词话》卷上《辛词永遇乐》31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

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即超功利性;一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以“文以载道”的标准(即功利性)来评价辛词。

这必然导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结论,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词的研究就愈来愈热,大致看来对辛弃疾的研究有着几方面:八百多年来,辛弃疾研究的工作从未间断。

大体说来,南宋较盛,元明衰而不废,清代复兴,现代显著,解放后则更加广泛深入。

从建国初至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研究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对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赞颂上,此时的研究方法机械、单一,只有少数文章较有价值。

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了,视角也广了,如对稼轩体的研究, 对辛词意象的研究, 对辛词咏物词的研究, 辛词的用典特色, 苏辛词的异同, 辛弃疾对陶渊明、屈原、庄子的继承,关于词词作的版本,关于其年谱的研究等。

对于辛词的语言、用韵等方面也多有关注, 辛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辛派词人、辛词的美学特征等。

也有从美学、心理学的视角从事研究者,如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对辛词的思想和艺术作了细致剖析。

张廷杰《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则对辛词中的归隐之思作了历史剖析。

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指出摧刚为揉,心危词苦,尤为辛词中的独创的风格。

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认为,稼轩体“雄豪、博大、隽峭”,并从审美角度提出了“高峰体验”说。

杨海明从创作主体入手,深刻分析了其内在气质对创作形式及风格的影响。

其《唐宋词史》认为,稼轩词最突出的个性是“充满着一股无处不有的生气,这股生气既是一种狂放的精神,而表现形式便是“以气入词”,这股生气导致了稼轩词艺术形式的“解放”与语言的“换班”,词风“亦刚亦柔”、“亦庄亦谐”以及“男子汉”的风格,“悲凉”和富有“野性”的美感。

在辛词分类研究方面成果也较多。

如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薛祥生《稼轩词物词刍议》,张忠刚、董利伟《论辛弃疾的恋情词》,李晋棠、陈北祥先生《稼轩祝寿词思想内容评析》,陆永品《论辛弃疾的哲理诗词》,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也对送别词、隐逸词、酬唱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各有价值。

对辛弃疾咏史词的研究就辛弃疾所写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题材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其人所不能比拟的。

”现就今人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对咏史词内容的研究八十年代后除了辛弃疾的爱国词,豪放词,婉约词等研究之后,辛词的咏史还是很新鲜的。

可以说80年代是它的萌芽期,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一文论述了稼轩的怀古词,他称它们为珍品,认为这些数量不多的怀古词体现了稼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功败垂成,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自身的功过”、“人生的价值就在人今生今世的生命历程中”这种观念具有扩张性和外向性,不仅使其词具有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且也是多种典型意向和典型情绪构成的统一体。

并且出现了研究宋代咏史词的论文王锡九的《宋代民族斗争和咏史怀古词》,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提供了资料。

到了九十年代他的名篇《念奴娇》(我来吊古)、《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永遇乐》(千古江山)依旧火热,还有了浦经州的《壮怀悲慨发长歌—论两宋咏史怀古词》,还有1997年台湾学者郑淑玲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和廖祐孰硕士论文《两宋怀古词研究》。

到了二十一世纪宋代咏史的文章大大增加,高瑞琴的《写尽无限感喟——论唐宋词中的咏史词》,刘文忠的《咏史词散论》,陈庆生硕士论文《悠悠东逝水,流不尽,古今情——论唐宋金元怀古词》,张劲松硕士论文《宋代咏史词研究》,王亚芹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汪超硕士论文《唐宋怀古词研究》,曹会卿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概论》,张若兰硕士论文《北宋怀古咏史词研究》,肖青松硕士论文《宋代怀古词发展史论》,这些是现在见到比较多的对两宋咏史词的论述或者对整个咏史词的某些时期及方面的分析论证,还有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辛弃疾咏史词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思路,更可喜的是2007年龚贤在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一篇的《略论辛稼轩咏史词的开创性成就》的论文,打破了学界无人对辛弃疾的咏史词有专门的论著的空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篇论文也不是很系统很全面地论说,还是单独着眼于他的名篇《念奴娇》(我来吊古)、《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永遇乐》(千古江山)这三首来说,他是这样评价的:“辛弃疾在词中吟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乃至一些失败人物的经验教训,从而做到词与史,咏史与言志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在艺术上将写景铺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

”但这些论文中还都是只着眼辛弃疾的名篇,并没有深入进去,只是很表面很浅显地点到为止,或者只是讲词中的典故背景。

曹会卿在其《两宋咏史词研究》中统计出了辛弃疾的25首咏史词,并将这些词大致归类成直接咏史抒怀;使用史实、但不占全词主体;借物咏史三类。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有人以用典多为病,他却认为:“用得贴切,自然反而会增加词作容量,使之具有一种独特魅力。

”同时在借物咏史部分认为:“词人在词中既是在描写与表现承载着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如:字画、花草、书籍等,同时所表现的历史信息又超越了物体本身的意义,从而具有了咏物词和咏史词的双重特征。

”他是这样评价辛弃疾咏史词的:“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心灵的写照,同时,辛弃疾的咏史词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咏史、写实、言情、表志自如交织,极大的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内涵。

”王亚芹在《两宋咏史词研究》中通过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业)、《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卜算子》(千古李将军)、《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说明“所有这些词作,主题都倾向一处,即英雄无用武之地”。

并将两宋的咏史人物分成贤臣名将、失路英雄、文人政客、隐者名士、美人才女和明证兴国、乱政误国的历史事件。

张劲松在《宋代咏史词研究》中认为:“辛弃疾的咏史词是强有力的心的呐喊。

因为有了辛弃疾,才使我们感到了人类伟大的生命意志的不可战胜。

”“他崇拜历史上的英雄尤其是悲剧之英雄,英雄无路请缨杀敌,故慷慨悲歌,此亦是自伤情怀之义。

”在此列举了《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和《八声甘州》。

“辛弃疾最爱咏的是三国历史风云中的英雄,而这些词也多很悲壮”。

列举了《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认为词中三国人物可以分成通过其写壮志难酬的失落感、借古讽今、赞颂朋友或自喻、表现物是人非的感慨四类,他是这样评价词中运用三国英雄的典故的“这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达在词中,创造了词史上的不朽的丰碑。

这与三国英雄不无关系,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词人,他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而三国英雄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推向了这一高度,使他的词愈加扩大豪迈,使他的爱国精神愈加独放异彩。

”还有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中认为“其词无论是在对与‘古’项链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深刻性及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概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完美结合”。

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从登临怀古词的成因、深刻内蕴、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论述认为在辛弃疾的全部词作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登临怀古之作。

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论述说明,他是这样评价的“词如其人,辛弃疾的登临怀古词是辛弃疾一生悲情的写照,人品和词品相结合使辛弃疾的词具有境界开阔、用典精当、奔放豪迈的艺术风貌。

”(二)对辛弃疾咏史词艺术特征的研究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这是词学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词学界对于词人风格和词体艺术形式的探讨热情高涨,对词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并且使词的研究形态走向成熟化。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了梁盛楷的《辛词的语言特色》、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张高宽《论稼轩词的用典》、王水照《辛弃疾词“掉书袋”辨析》、张廷杰《略论稼轩词比兴寄托》、谢桃坊《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宋景昌《论辛词的用典》、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