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自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来,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全民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进 展。 世界儿童的人学率从 1990 年的 78%上升到了 2000 年的 82%。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从 1990 年的 9900 万增长到了 1998 年的 1¡¤04 亿, 一 24 岁青年识字率也由 1990 年的 84%增长到 1998 15 年的 86%。在今后的发展中,普及初等教育、开展扫盲教育、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仍然是全民 教育的重点。 普及初等教育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是一个重要任务。到 1998 年, 全世界仍有 1.13 亿学龄儿童流落在学校之外,其中 1.10 亿居住在发展中国家,300 万为发达和 经济转型国家儿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末接受初等教育的儿童数量仍在增长。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道,2003 年,世界上有 1。23 亿儿童没能上学,其中 75%的失学 儿童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在撒哈拉南部非洲有 46%的学龄儿童从来没有进过学校;失学现象不 仅发生在贫穷国家中,有 250 万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儿童也没有条件上学。 发展中国家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高辍学率的问题。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初等教育的全部普及,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在 21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成人扫盲工作仍然非常艰巨。全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且仍然是 妇女和女童教育。性别歧视是实现全 民教育目标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 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 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 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总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 育。 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 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可能平等地受教育,这只是求得公平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它的充足条件,平等的机会必须 包括同样成功的机会。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 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 教育机会均等(强调入学机会的均等,或者是初等教育义务的均等) ;受教育的年限、学校 类型、课程性质;教育的全过程均等(包括入学机会、过程条件、结果) 。 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 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 等。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结构的变革和改革——师生关系由权威 型转向互动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教育管理 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三)教育的终身化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简介
楚雄师院教心部 为什么要探讨此问题,探讨的意义何在? 当代世界教育为什么要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在培养人方面所体现的两大职能: 教育对社会的价值(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所需人才,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 ; 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素质的培养,地位的提升) 两大职能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追求¡ª¡ª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在教育目的上,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ª¡ª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 观,以及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从来都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围绕 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进行的改革。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二十世纪后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育情况简介 前提: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末: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背景: 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各类人才; 文艺复兴以后形成的教育目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发展的需要(绅士教育, 主要学习人文知识) 。 50-60 年代的教育改革: 学术至上即“回到基础”,旨在加强教学内容的深度,目的为了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结果:所培养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宜社会需要。 70 年代,恢复基础。目的,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倡“生计教育运动”。 表现形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实用主义教育复苏。 作用:为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重实用而轻学生内在需 要的弊端。 措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管齐下”。 基本取向:既坚持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坚持“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 张洁
1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改革成为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培养人的目标不变,但规格更高,要求更高。 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苏联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背景: 1) 、建国之初,工作事务繁杂,无暇顾及教育,“气氛”相对宽松,接受西方进步教 育思想影响。 2) 、30 年代后,高度集中和集权制政体形成,国家对教育控制增强; 3) 、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各类人才。 目标:强化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措施:智育第一、知识第一。 结果:人才素质高质量,人造卫星率先上天。 前苏联:从专家教育到现代教育 特点: 重视培养专家,即“专家教育”,但忽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突出传统“三中心”; 早期苏联,突出以政治压倒一切,高于一切;战后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劳动力,引起教育普 及的需要强烈。改革的重点:普通中小学。 70 年代后,开始把 “培养精英”的目标放到了高等教育。 恢复了高考的严肃性,取消工农子弟入学优先权。改革的结果:教育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第三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共同特征:第三世界国家几乎都有伦为殖民地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所有国家文 盲率都很高,入学率又都很低;教师和师资培训也是低标准。 渴望发展导致 60 年代普遍出现“教育跃进”现象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影响 60 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制订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关于“人力资本”理论 故事: TOM 和 GREEN 是富甲一方的阔佬,他们各有三个儿子,每年的收入也大抵相当,可是他们花钱 的方式,却大相径庭。TOM 将收入一分一厘地积攒起来,全部存入银行,打算死后平分给了三 个儿子,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对儿子的教育,却全然不顾。 GREEN 却不同,他不是把钱存入银行,而是用来送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 若干年后,这两个家族的境况,也就大不相同了。TOM 的三个儿子,一无所长,不久便坐吃山 空。而 GREEN 的三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不但收入不菲,而且见识不凡,整个家族由此更加 发达起来。 代表人物: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 基本观点: (1) 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 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3
5)传统教育旨在为少数人服务。 狭隘的功能观: 教育的任务往往为培养适应某种固定职业的人服务。 结果导致:社会拒绝毕业生。 总之,教育的发展未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 走向 (一)教育的全民化 (二)教育的民主化 (三)教育的终身化 (四)教育的信息化 (五)教育的国际化(略) (一)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全民化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已成为世界教育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1、主要内容:提倡全民教育,主张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且必须受到 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须。 1、全民教育的提出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一方面世界教育发展令人瞩目但另一方面形势仍然严峻 据 1990 年统计,世界范围内,约占学龄人口 20%的 1.28 亿儿童未能接受初等教育,其中包 括一般以上女童;9.6 亿多成年文盲,其中 2/3 是妇女;功能性文盲已成功为世界所有国家的严 重问题; 世界 1/3 以上的成年人未能学习改进其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文化变化的新知识、 新技术、新技能;1 亿多儿童和不计其数的成年人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基础教育计划;数百万人 虽然上完学却未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严重问题:明显加重的债务负担,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危机的威胁。 人口迅速增长,国家之间以及各国内部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0 年 3 月,在泰国宗滴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计划开发 署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召开了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会议通过了《全民教育宣言: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代表世 界各国和国际教育界做出了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的承诺。 2、全民教育的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2) 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学校教育费用、 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3)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 提高了投入经济奋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 泉。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 (4)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舒尔茨对 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 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 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 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 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投率最高的投资。 (5) 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 耐用。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 (1)发现了教育培训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而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 (2)将人力投资划分为教育投资与培训两个变量,并建立了个人收入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 函数关系; (3)发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4)发现了人力(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将人力的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内 涵扩大再生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劳动者的数量 增加即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 ; (5)发现了人力资源投入的生产性质,即人力资源投入不仅仅是消费,也是投资,从而将 劳动者的支出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人力资本投资) 。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劳动者的质量(人力资源素质)问题,将劳动者这一概念划分为劳动 者质量(素质)和劳动者数量,进而建立了劳动者质量(素质)与个人收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据测算, 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 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 产出增长为1—3美元; 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知识正 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和训练。 四)60、70 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 “人力资本”理论使教育有了很快地发展。 1)国家增加教育经费;2)未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内容不符合本国教育实际; 3)重视高、中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4)不重视非正规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在职培训、 各类社会教育等)、 。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危机 危机的本质: 教育体制与飞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均如此) 。 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第一,战后的教育体制大多靠引进,而引进的很多方面并不适应; 第二,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体制本身的“惰性”影响变革; 第三,危机的表现 1)陈旧的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不平衡; 2)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不相适应; 3)教育与就业严重不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就业的不平等; 4)学校培养的人不适应于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