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B正确;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故A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
故选B。
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 减轻农民的负担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巩固北魏的统治【答案】B【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AD两项也是其作用,但不是最大的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
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4.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
”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 旨在实现民族融合B. 得到官民的拥护C. 沿用了汉族的制度D. 具有灵活的特点【答案】D【解析】单从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民族融合”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得到了官民的拥护,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讲汉话,而不是沿用了汉族的制度,故C错误;从“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word文档资料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 冯太后的影响D.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
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7、史书记载,北魏统治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8、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令的解释,下面不正确的是()A.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 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踩踏致死。
这要紧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妥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D.北魏的军队战斗力强解析:“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 C2.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显现的镜头是(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D.冯太后训斥保守派贵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刻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归天,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答案: C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人B.将国家把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人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派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确实是将政府把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人,以进展农业生产,稳固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 B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址,保守势力十分壮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要紧缘故之一。
答案: C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方法,这项方法的要紧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成汉姓A.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明白得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 导学
1.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栏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各有侧重。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
目
链
种新的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采纳汉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 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 们靠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又把鲜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 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 必须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 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 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 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
例 2 读下图,从中能获知的信息有( ) 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 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艺术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汉人“胡食”,反映出 汉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与民族矛盾无关。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基础达标1.导致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②官吏没有俸禄,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③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471年,拓跋宏继承王位B. 490年,冯氏死,孝文帝亲政C.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的统治4.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9.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北魏文官俑A.鲜卑民族服装B.汉族民族服装C.民族融合现象D.北魏陶瓷业发展综合运用10.阅读下列材料: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请完成:(1)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3.北魏建立和进取中原的过程中,为促进本民族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对内采取的措施有()①解散部落,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4.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开始开凿我国佛教石窟,少林寺(如下图)即是孝文帝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
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孝文帝个人只信仰佛教B.孝文帝特别喜欢汉族文化C.孝文帝利用宗教加强统治D.佛教已经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5.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A.均田制 B.迁都洛阳C.新的租调制 D.汉化政策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完成:(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
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知识点一智者的选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3.在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孝文帝实行汉化,推广教育,改变姓氏,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这次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在朝堂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知识点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农耕取代游牧成为鲜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应发生于()A.建国前B.建国后C.统一黄河流域后D.迁都后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产生的重大影响有()①限制了土地兼并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编户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在改革中,孝文帝大力整顿吏治,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这项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②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③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④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综合提升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选D。
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最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
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士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提能演练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提能演练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解析:选B。
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2、北魏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掌握、支配大量土地B、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技术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D、地主停止土地兼并解析:选A。
D项只能是一定的制约,C项“政府减少财政收入”是不可能的,A、B两项相比较,A项是前提条件。
3、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解析:选A。
北魏推行的均田制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所有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促进了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B、减少变法阻力C、躲避北方民族的进攻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解析:选D。
此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等知识。
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故正确答案为D项。
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材料2: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历史文献:《北魏史》、《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历史资料。
(2)学术论文:近年来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研究论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等,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汉化政策等,进行详细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impact和意义,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历史纪录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纪录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网络资源:可引导学宽视野。
2.拓展建议:
(1)阅读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难点:
(1)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孝文帝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具体措施繁多,学生难以全面掌握。需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及其实施过程。
2023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创建……最有功”作答。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解析:统一北方后,为了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而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话、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措施又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A、C两项明显错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祖国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答案:B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
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④错误,①②③都正确,故选D。
答案:D4.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
A、C、D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
答案:B5.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故A不是解决题干矛盾的原因,故A错误;B是选拔管理的方法,不是解决贪污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C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
490年,孝文帝亲政。
2.社会问题严重(1)北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治黑暗,各族人民不断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民族矛盾激化。
1.背景(1)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
(2)北魏统治者曾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
2.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
3.主要内容(1)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2)露田:无主荒地,年老身死还给北魏政权。
(3)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4.评价(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2)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限制了土地兼并。
(3)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推进封建化的核心内容,对当时抑制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到唐朝中期以后,随着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最终被废除。
1.原因(1)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2.表现(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
1.原因(1)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2)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测控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作业: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卑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实行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公平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实行了迷惑敌人的手段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卑视和压迫政策。
答案:A2.《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白()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格外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题干中的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缘由之一。
答案:C3.“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量不足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有充分的思想预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选D项。
答案:D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转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公平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C项。
A项有肯定的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A. 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 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 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D. 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措施是指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B项正确AC两项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题干内容的体现排除D项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与题干中强调改汉姓没有关系排除故选B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A. 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B.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C. 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D. 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是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B. 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C. 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D. 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中“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体现了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威信不足王敦、王导等士族拥戴司马睿维护了东晋政权体现了东晋政权得到士族支持故C选项正确ABD表述不符合题文表达主旨排除故选C4.北魏孝文帝认为“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见下图)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客观上()A. 打击保守势力减少了汉化改革阻力B. 承绪中原文化突出王朝统治的正统C. 促进了洛阳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D. 有利于北魏政权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观性是为了减少汉化阻力、突出北魏承绪王朝正统、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但客观上促进了洛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A、B D三项不符合设问 C项正确故选C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6.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A. 统一文轨B. 整顿吏治C. 定都平城D. 迁都洛阳【答案】D【解析】从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可以看出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决定实行迁都洛阳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7.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A. 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B. 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C. 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 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通婚政策这一政策加快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 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8.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 旨在实现民族融合B. 得到官民的拥护C. 沿用了汉族的制度D. 具有灵活性特点【答案】C【解析】材料中“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说明孝文帝要求官员都使用汉语据此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说明孝文帝改革沿用了汉族的制度故C正确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不是民族融合故A错误BD材料未体现排除9.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 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A. 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B.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C. 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D. 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 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项“悖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10.《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所提及的“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等信息可以判断题目中“这一制度”是指均田制结合均田制的有关史实可知 A、B、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实行三长制的背景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实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和影响【答案】(1)背景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政权的巩固均田制的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弊病【解析】(1)根据材料“这是用来代替宗主督护的基层政治制度宗主督护制度是自东汉以来世族门阀地主发展和农民奴化的产物北魏前期采用这一制度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一旦政权巩固就必然要设法废除代之以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制度”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可归纳出答案【答案】(2)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影响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国家赋税收入增加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巩固北魏政权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对后世的基层组织建设影响深远【解析】(2)根据材料“一旦政权巩固就必然要设法废除代之以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制度”可知北魏实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影响可从赋税收入、社会经济发展、政权稳固、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措施和移风易俗措施解答即可如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第二小问的推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阶级、军事等方面分析【答案】(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解析】(2)本小问的认识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3.(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3.(2)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材料“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争【解析】(2)依据材料一信息“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依据“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14.(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14.(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4.(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解析】(1)依据“夹领小袖”可看出是鲜卑服装依据“责留京之官”可见是其执行改革不力服饰方面说明改革的全面性执行起来又反复说明了旧风俗的顽固性【答案】(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 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 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解析】(2)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并结合1934年中国的政治形势比较容易归纳这两种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答案】(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解析】(3)结合材料三文字和图的数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基本原则明确这一演进趋向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巩固其重大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角度简答。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呆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由此可以推测高祖是( ) A.刘邦B.李渊C.拓跋宏D.秦孝公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学习汉话,禁止北音(鲜卑语),由此可以推测出文中的高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高祖”是一庙号,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用。
答案:C2.右图是电视剧《北魏冯太后》的剧照,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你认为该电视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孝文帝在冯太后教导下学习汉文化B.孝文帝和其祖母冯太后一起游览新都洛阳C.冯太后临朝称制D.冯太后鼓励孝文帝矢志改革解析:孝文帝迁都洛阳是494年,当时冯太后已死,所以孝文帝无法和其祖母冯太后一起游览新都洛阳,故选B项;其他各选项都是正确的,应排除。
答案:B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由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故A项错误而C项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正确;A项符合题意,应选A项。
答案:A4.孝文帝规定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以此逐步割断鲜卑人与故乡的联系。
其中的代北是指( )A.大兴安岭一带B.山西北部C.河南西部D.蒙古高原解析: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是平阳,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都后鲜卑保守势力以平城为中心反对改革,故孝文帝规定鲜卑人死后不许归葬代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北魏都城平城应位于今( )
A.河南省
B.黑龙江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山西省
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本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
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3.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和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为了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北魏实行均田制。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故答案为D项。
5.(图文探究)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为推行改革,孝文帝起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为钦差,赴山东琅玡督察均田制的施行。
李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都城后,被破格提拔任用。
探究: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它“完备”在何处?
(2)孝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均田制的推行?
均田制将土地分配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既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又一定程度上使
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还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2)均田制的推行,关系到封建政府的收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能力提升
1.关于北魏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D.北魏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经济
,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北方”的原因。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统治
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通过武力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将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经营的小农。
3.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
文帝在改革中( )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推行新的租调制
,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为改变这种现象,孝文帝下令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
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袭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公主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是(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步伐
,密切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1)问,根据材料中的“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可知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原部落首领,并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从材料“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可看出其庙号改革突破礼制,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应从抛弃旧传统、融入中原儒家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及锐意改革等角度来分析意义。
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措施:均田制。
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
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卷二十一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
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
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唐)苏鹗《苏氏演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认为“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1)问,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陆法言的成就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了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
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