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86b01d028ea81c758f578f0.png)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f5bf541d6edb6f1aff001f99.png)
孙大雨(1905--1997)
第三节 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 然性与合理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 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 议》
傅斯年(1896-1950)
二、胡适的理论: 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王统照(1897-1957)
孙伏园(1894-1966年)
文学研究会主办《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俄国文学研究》特号 《法国文学研究》特号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泰戈尔号艺术而艺术——浪漫
就在那天下午,在达夫的房 间里聚谈了一次,大家的意思也 都赞成用“创造”的名目,暂出 季刊,将来能力充足时再用别的 形式。出版的时期愈早愈好,创 刊号的材料,就在暑假期中准备 起来。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 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 一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 不记得了。 ——郭沫若:《创造十年 学生 时代》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 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 《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钱玄同(1887-1939)
刘半农(1891-1934)
集中力量摧毁旧文学阵地:
批判“黑幕派”:与封建复辟思 想同气相求 批判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
1914年23岁的胡适
初任北大教授
20世纪30 年代与妻子江冬秀的合影
手持美英加入反日同盟的文 件在白宫前留影
1961年,在书房会见友人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https://img.taocdn.com/s3/m/1631cf3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6.png)
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产生、建设、收获第一节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思想背景:“立国”与“立人”3.文学背景:晚清“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与世界先进文学的差距1.产生期:(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载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钱玄同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4)刘半农提出文章要分段,要打标点符号2.建设期: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3.收获期:(1)白话文取得了正宗地位——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2)早期白话文的创作实践——诗歌:1918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包括胡适等人在内的白话诗八首,这意味着新诗的真正产生。
胡适的“放脚体”新诗的“尝试”——平易通俗又有古诗词的韵味,有反封建的内容又不乏自己的情绪——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1775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1.png)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78c54e0f61fb7360b4c6565.png)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 明 代表人物:陈独秀 文化变革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生 一场伦理道德革命(思想革命) 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 运动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 悟之最后觉悟”。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 国人的精神文明。
1. 发起时间:1915 2. 兴起原因: 3.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宣言:新文学是白话的文学、 写实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一、“双簧信”——开幕 时间:1918年3月 代表人物:刘半农、钱玄同 双簧信:钱玄同(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 的一封信》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历史意义: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打击了封建 复古派。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 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 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 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主的政治制 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 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 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 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 上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 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文学领域的大 变革。
二、开始的时间与标志 1917年1月和2月,《文学改良刍议》和《文 学革命论》先后发表。
三、过程 1. 1917-1918年 倡导期 胡适和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并很快得到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响 应,随后 周作人又将“文学革命具体化”。 2. 1918-1921年 发展期 文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文学创作初步收获, 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3. 1921-1927年 进一步发展期(深化期) 新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大量涌现。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5334698e02d276a200292e13.png)
社、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浅 草社和湖畔诗社等。正是这些 文学社团的活动,推动着五四 新文学思潮的发展,形成了相 应的文学流派。
湖 畔 诗 镌 浅 草
四.新文学的理论主张
胡适的文学理论
在作为文学工具的语言上,
主张“白话文学”论。
在文学的演化发展上,主
张“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想来源。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 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 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 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11月 14日,《新小说》1902年第1期。)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晚清文学的过渡性„„„„„1
新文学的发展过程„„„„„2
主要的文学社团„„„„„„3 新文学的理论主张„„„„„4
一.晚清文学的过渡性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影响
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 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他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 关系、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 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思
章 士 钊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鲁 迅
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在“三一八” 事件上的交恶绝不仅仅是 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牵 涉到知识分子如何表达正 义、坚守社会良知、奉行 独立精神等重要的思想问 题。
三.主要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成立的时间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文
学 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倾向 研 究 会 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团体,的 同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 仁 们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https://img.taocdn.com/s3/m/361ff7df08a1284ac85043e5.png)
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新文学1917~1949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
发生期:19世纪末1917年)1949~至今当代文学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1、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本质: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陈独秀1915《敬告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篇重要的文献。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尼采,胡适引用,目的:打破旧文化、再造新文化西方文学的涌入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2、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1)胡适从“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入手,提出文学改良的具体措施。
“八事”不仅涉及文学的语的形式,也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奉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城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周作人将人道主义理解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这种人的文学又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峨,也就是写人的理想和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文学;一种是侧面的,即写人的日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平民的文学”1918年周作人写了《平民的文学》,在陈独秀“国民文学”“社会文学”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平民文学”的主张。
不是迎合平民趣味,而是提高,这是平民文学不同于通俗文学的根本之处。
3、五四文学的实绩:(1)白话诗歌和白话小说:胡适1920.3《尝试集》中国新诗第一部个人专集,1921郭沫若《女神》传达出五四精神最强音,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
(2)新旧文学的论争:新旧文学论争与林纾的论争、与学衡派的论争、与甲寅派的论争(3)主要的文学社团、流派: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创造社1921.6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穆木天,其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倡导新格律诗,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文学社团还有语丝社、南国社、湖畔诗派、浅草社、沉钟社、莽原社、弥洒社等4.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构建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建立起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化时代的精英文学;在五四革命中诞生了一批新生代文学家;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6bd73531126edb6f1a106f.png)
(二).创造社
重要的早期新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 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留日学生发起成 立于日本东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 品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 重要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 造日》、《洪水》等。
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 文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
八事 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的“八事”
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 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 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 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文学革命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 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 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 1、内容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 系;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 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 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 王将相、才子佳人;
(2)周作人《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从个体本 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
内容要从“肉”与“灵” 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 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 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 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ee93bc20c22590102029dee.png)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思考题
• 1、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 特征。 特征。 • 2、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 、 史背景因素有哪些? 史背景因素有哪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林蔡之争 6、甲寅派 7、文学改良刍议 8、学衡派 9、整理国故 10、 10、林译小说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 •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一是启蒙性 • 二是语言形式上白话化 • 三是体裁大解放
• 四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 起
胡适
陈独秀
•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 年 月 胡适发表《 良刍议》一文, 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 八事” “八事”。 •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 年 月 陈独秀发表《 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 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三 大主义” 大主义”。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精品PPT课件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d1e3c501f69e314232948f.png)
教案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教案
一、文学革命的领袖们就是从西方文艺思潮 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的。
A 胡适:受意象主义运动的启发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教案
B 陈独秀推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 《文学革命论》:“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
钱玄同: “第一步是译,第二步是新做”; 周作人: “目下切要办法,也便是提倡翻译及研 究外国著作”; 胡适: “西洋的文学的方法,比我们的文学, 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
教案
三、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的局面。
教案
3、中国新文学作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和 运用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外国文学样式和具体艺术手法,形成和丰 富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鲁迅不仅参照了外国近代小说的体式,而且 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又充分汲取了浪漫主 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
教案
郭沫若的《女神》受到了众多外国浪漫 主义诗人,特别是惠特曼等人的影响。
“八事” :“须言之有
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
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
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
语俗一个信号,是五 四文学革命的的第一篇宣言,是“五四”文学 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教案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刘半农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59bdcf4fab069dc51220106.png)
代表作家、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 悴》;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庐隐《海滨故人》、 王统照《山雨》等。
乡土小说
以农村、乡土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题 多怀想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慨叹农 村的落后、沉沦。 代表作家、作品:鲁迅《故乡》;台静 农《烛焰》等。
浪漫抒情小说(身边小说)
作品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题材多以个人 亲历或工人感受为主,叙事状物都为表 达个人内心情怀。
3、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 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发起的 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把由沈雁 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会 刊 提倡文学是为人生、为社会的。偏重于现 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造社
一九二一年七月,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 等组成了创造社。他们先在国内 ( 上海 ) 出 版丛书,次年起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季 刊 、《创造周报》 、《创造日》 、《洪 水》 提倡“本着内心要求”进行创作。偏重浪 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象征诗派
代表作家: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等
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 福而歌》 创作特征 跳跃的思维 新奇的比喻、暗示 通感 象征性的意象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艺术成就)
1、自我写真 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作品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和真实的情 感体验;用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视 角
五四启蒙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
![五四启蒙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0baafc804d2b160b4ec0c2.png)
2. 发难
①1917年1 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5期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要从文学形式 着眼论述了文学改良的问题。
②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 6期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响应胡适的主张,明确提出了 “文学革命”的口号。
3. 深化
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在中国重新发现人的口号, 主要有三个基本论点:其一,要求文学表现美的善的人性。 其二,文学要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 研究”,在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我们希望 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其三,要以“人 的道德为本”,去掉礼教专制下的畸形道德,人与人平等相 待,自然和谐,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理本位不 是关于“人”本体的思考,而是关于 “做人”的要求,群体至上,否定个 体的存在价值。
周作人总结的希腊精神:求知、求真、求美。 包括: 1. 雅典的民主传统。 2. 斯巴达的“民主集体主义,集体英雄主义”传统。 特点是:悲观主义的怀疑精神和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
从创作实践看,文学革命倡导初期的创作也呈现出可喜的局 面。在1918—1919年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新文学作 品。小说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 波》,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新诗有胡适的《尝试集》、刘半 农的《相隔一层纸》、周作人《小河》等。散文有李大钊的正论 文,如《庶民的胜利》等,鲁迅有 “随感录”二十多篇。戏剧也 出现了新文学的第一个剧本即胡适的《终身大事》。虽然早期的 许多创作还很幼稚,但新文学毕竟开始起步了。
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代表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2. 创造社
1921年夏成立于东京,主要成员 有郭沫若、成仿吾、郑伯奇、郁达夫、 田汉、张资平、穆木天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beb449f01dc281e53af085.png)
2.“文界革命”
★最早是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
中提出的。并先后在主编的《清议报》 《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业上予以 实践。主张以“欧西文思”启发和激活 汉语思维,目的在于把文章从八股文、 桐城古文和骈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 立一种新文体。
3.“小说界”革命 ★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
③狭邪小说: 对人性中情欲的关注 a 溢美类: 《花月痕》 →才子佳人的妓女版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欢场如情场 鲁迅评价:“平淡 而近自然”
韩 邦 庆
b 溢恶类: 《九尾龟》 欢场如官场 展示了整个社会总的 道德危机。
张爱玲:“张爱玲五详 《红楼梦》,看官们三 弃《海上花》”。
张爱玲《海上花开》
侯孝贤《海上花》
晚清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① 谴责小说: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 ② 科幻乌托邦小说:重塑了关于时间 和空间的意识 ③ 狭邪小说:对情感和欲望的关注 ④ 侦探小说:提供了对正义的新的想 象 总结:晚清正是五四的一个丰富的源泉。
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原因
文学变革
笔记
背景
社会原因 动因 新文化运动 思想的启蒙 文学革命 白话文运动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Biblioteka 诗界革命“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19世纪末的文学变革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提高思想教化功能 平易畅达
打破古文藩篱
呼吁提倡白话文
域外小说的翻译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混乱而又比较自由
废科举、兴学堂 新式教育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 界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 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 还提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 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章大纲考点提炼习题型及解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章大纲考点提炼习题型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72083618168884868762d677.png)
欢迎阅读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
在[单选]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人《故事新编》中。
[简答]《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https://img.taocdn.com/s3/m/dea5f4144a7302768e99396e.png)
3.钱玄同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
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 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 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 《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③思想文化: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
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辛亥革命时期 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上海
2、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本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 文化的斗争。 ②宣传的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 《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 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 授,讲授语音学。
刘半农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 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 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以1918 年北大歌谣运动为开端,刘 半农作为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他倡导新诗创作向 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 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 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 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 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中国现代民间文 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
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 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 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 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就是在借猫来讽刺那类人。
第一章“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dd2221581b6bd97f19ea65.png)
3、《伤逝》
•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深刻的心理剖析和如泣 如诉的抒情笔墨。 • 思考和讨论: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 第一,旧社会黑暗势力对他们的迫害,不能容忍他们 的反叛行为,剥夺了他们生活的权利。第二,他们自 身性格上的严重弱点,子君婚后明显表现出意志衰退 的迹象,而涓生更是自私而软弱。第三,更重要的是 他们赖以建立爱情的思想基础(即个性解放思想)的 历史局限性。
2创造社
• “五四”时期著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 本东京,由郭沫乐、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主要刊 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日>>等。他们主张把文学 看作是自我表现的形式,是作家内心要求的自然流露, 其文学主张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这主义、象征主 义和表现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与文学研究会 现实主义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被称为“艺术派”。 他们既反对封建文学,也不同意人生派文学的姿态崛 起于文坛,被看作是“异军突起”。 • (三)“湖畔诗社”和“新月诗派”
5、《潘先生在难中》
对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的细致描摹,刻画了一个自私而庸 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 思考与讨论:1)、潘先生的个性特点。 • 在作品中,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之 形象。他的个性特点只要表现为“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 又喜”。 • 2)、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潘先生在难中》的作用。 • 《潘先生在难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潘先生的形象,那 么,作品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也就在于为塑造这 提形象服务。如第一节里,潘先生带着妻儿从车上被挤到月 台上的场面和细节,突出了潘先生临虚惊而失色的个性特点, 描写了他的自私、胆怯;第二节里两面红十字旗在新秋的轻 风中招展的场面和细节,突出了潘先生“暂苟安而又喜”的 个性特点,描写了他的自私、庸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 适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
①社会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与尊孔复古逆流;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 的强烈要求;
3.钱玄同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
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 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 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 《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鲁迅散文的主题——
“精神回乡”——《朝花夕拾》 “生命哲学”——散文诗《野草》
“精神回乡”——《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 里指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 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 了。这是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病态的传统教育下, 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这和当时中国病态的社会 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并且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鲁迅在长大 后与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等人一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他希望通过学术上的改革,使以后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
③思想文化: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
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辛亥革命时期 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上海
2、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本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 文化的斗争。 ②宣传的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
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
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 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 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 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就是在借猫来讽刺那类人。
返回
《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现已被编入北师大八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6课。
了像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圣 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样—批举 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
一、兴起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时期 1894年的甲午之战 1911年辛亥革命 “以夷制夷”,洋务运动 制度层变革,戊戌维新运动 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 思想统 治比较 松动、 相对自 由的一 段时期
返回
二、鲁迅的前期散文和杂文
现代散文的另一极—— 冷峻、犀利、驳杂的批判杂文
孙席珍关于周氏兄弟文章风格的一段评论
‚鲁迅先生的作风,和周作人先生的却有了迥然的不同。 他有他的明智,但他不象周作人先生那样出之以‘莞尔而 笑’的态度,平常总还是感情的成分居多。这感情正如张 定璜氏所说:‘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 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 发出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因此他的 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剥露着一切,幽默 而辛辣,可以说是针针见血。他无论写小说,写散文,写 杂感,都出之以同样的态度;在这一方面,自亦成就了他 的高点‛ 。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1917——1927年
——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条件 也成熟了。
民族危机感导致了清末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对 现代化的渴望,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焦点。这一追求, 到了1915年通过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变得更加激
进,并迅速扩展到文学领域,导致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全
面开始。
二、新文化运动
•
——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三、文学革命
原因:
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
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
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 文,开展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 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
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
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
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
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
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
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 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 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 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 学(1917——1927)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第二节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
白话诗的崛起
第四节
第五节
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现代话剧的引进与模仿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 《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认为:“拼音文字,不是 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精心浮气、乱七八糟
把音一拼,就可以完事的。造成拼音文字,第一步是规定
语法,第二步是编成字典。有了这两样东西,才能有拼音 文字出现。”
4.刘半农 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 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 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 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 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 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 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 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一、《朝花夕拾》的概况
《朝花夕拾》收鲁迅1926年所作的散文十篇,前五篇写于
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
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作者在广州编集时改名为
《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
二、《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追述自己前半生由故乡绍兴的童年和 少年,到青年时代在南京,后来赴日本以及回国初期直到 走进北京知识界的心路历程的一份扼要的文学传记。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
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狗·猫·鼠》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 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 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民主”和“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两大 基本要素,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源于此。
《新青年》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其主旨在于抨
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因而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
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
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
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
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 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造成 家里的“小风波”;夏天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摆成一个 “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新年虔诚地讲究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 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
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
化、鼓吹西方近代以降的文化观念是《新青年》的重要内
容。
《新青年》张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掀开了现代文学史的 第一页。
2.胡适
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之一。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 “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 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 手。”
“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八事”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
《新青年》2卷2号,要求胡适能“详其理由,
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