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时间:2003-6-26 19:47:00 点击:4826 热【字号:大中小】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就以超前的速度迈入了大众化时代,于是“扩招”、“质量”、“就业”便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倍受关注的敏感话题。特别是就业问题,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井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巳进入大众化时代
连续几年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人大众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知
识经济初露端倪,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世界性大潮,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奋斗目
标。最早从发展高等教育中获益的美国,甚至提出了要让每个公民都接受高等教育
的宏伟计划。一向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倾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
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重要意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高校扩招决策立刻出台,一直
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
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
万人。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已接近排在世界首位
的美国(1420万人)。
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
之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
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
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这一划分。现在通常被作为国际通行指教,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3%,2002年末,这个数字巳接近15%。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2020年将达到30%,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院长胡瑞文这样评价说:“三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大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在这个时期,用了12--13年走完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中国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英、法、德、日等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和特点:
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马丁·特罗的《从英才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分析了英才、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英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希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与英才教育阶段相比,普通大众均可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对多
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这样一来,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争竞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也必然会有一部分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特别是德国,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大学生所从事的也都是基层的一般性工作。
2.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扩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将有所下降。
3.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迅速增加,其就业人数在发达国家均已超过50%,据国际劳动组织出版的《劳动统计年鉴1988))显示,第三产业从此者的比例以美国和加拿大最高,为69%,澳大利亚为68%,英国
为66%,法国为63%,日本为58%,德国为54%。我国目前仅为24%。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第三产业必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会从现在占GDP的不到30%,上升到50%左右。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的,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职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取得大学学历。应当说,在这些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多数是在第一线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一线岗位就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表现。
4.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
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l-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而且待遇高于社会其他非受高等教育的人。我国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串约为70%,2001年有3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或未完全落实就业岗位,2002年有40万,2003
年预计有60万,到2004年以后,这一数字将超过70万。今后几年内,大学生待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这种历史性的变化,社会、政府,高校必须面对现实,认真研究,积极应对。1.全社会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目的,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