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中心地理论
× 火车站 河流 铁路 电车轨道 广场
步行街 老城区 零售区 精英社区
M 仓储式
购物中心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 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 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 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 表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50~51题。
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检
组团式 条带式
检
城市 等级
高 低
城市 作用
大
小
城市 数目
少
多
城市 距离
远
近
服务 范围
大
小
职能 种类
多 少
检 服务 功能
强
弱
1.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含低一级中心 地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2.相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彼此独立、 相互排斥。 3.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 4.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面积是低一级 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1:3:9)。
2. 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检
A.甲普通服务店 乙家具商店 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 乙家具商店 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 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 丙早点铺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
4.图中 ( ) A.②区的东西宽度最大为4千米 B.①区与③区的最小高差约为2米 C.城市地势北高南低 D.海防堤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台风袭击
成都 带
伦敦
工人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城市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中心向外扩展。
4、扇形模式有何特点?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地租变化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 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 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 小。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 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 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 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 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心扩展 而改为商业用途。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和十分贫 穷的木屋居民区。
两者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尺, 而生活水平悬殊。
再后为城郊农业带。
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城市的垂直差异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 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换句话说,均质地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 域(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 要职能排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 均衡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 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 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 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小、 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 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 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 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是描述城市区域组成和分布特点的理论框架。
它是通过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并将这些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规律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首先,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可以从城市形态角度进行分析。
城市形态主要涉及城市的空间组织、布局和形状等方面。
通常,城市分为中心区、内城区、郊区和交通枢纽等几个不同的部分。
中心区通常是城市的商业、行政和文化活动中心,具有高密度、高建筑密度和集聚度的特点。
内城区则是中心区的扩展,通常包含居住区和办公区,呈现出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郊区则是城市的扩展区域,以农田、工业区等为主,主要起到城市生产、储备和生活支持的作用。
交通枢纽则是连接城市不同部分的桥梁,通常包括交通设施、车站和港口等。
通过研究城市形态,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布局特点,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参考。
其次,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还可以从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人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分布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城市的人口分布会呈现出集聚性和等级性的特点。
集聚性表现为人口在中心区的聚集,形成高密度和高人口密度的区域,而等级性则表现为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差异。
在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中,可以通过分析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等,来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并为城市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此外,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还可以从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会影响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主要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等。
通过研究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以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交通状况,从而为交通规划和交通拥堵缓解提供参考。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03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 优缺点
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的优缺点
总结词:紧凑高效
优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减少交通距离和通勤时间,提高城市 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这种结构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缺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可能会导致城市无序蔓延,过度依赖中心城区,导致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这种结构也可能限制城市的扩展空间,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目 录
• 引言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主要类型 •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优缺点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选择因素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要点一
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 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城市 规划、建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0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 趋势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中的应用
01
02
03
绿色建筑
推广节能建筑,降低能源 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强 绿地、湿地等自然保护区 建设。
低碳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 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碳排 放。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影响
分散式城市地域结构案例:洛杉矶
总结词
低密度、蔓延发展
详细描述
洛杉矶采用分散式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呈低密度蔓延发展,各区域功能相对独立。这种模式有利于缓 解中心城区压力,但容易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组团式城市地域结构案例:广州
(区域空间结构参考)城市地域结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2)点→轴→面扩展规律 在城市地域扩大过程中, 由于交通线路或地形的作用, 使城市扩展方向产生非均衡 位移,形成若干个生长点、 伸展轴和生长面。
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1圈层扩展规律圈层扩展是指在不考虑地形起伏交通线路走向的均质条件下城市在各个方向上的伸展是等距的城市外圈同一距离上所受到的城市化压力相等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压力增大城市自内向外不断扩展表现为圈层扩展的规律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人类活动的中心 聚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 村落 城市与区域关系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2)蔓生扩展阶段 随着城市的漫溢膨胀,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越来越远,所感 受到的向心力越来越弱,城市开始受到对外交通干线的吸引, 不再向四周均匀漫溢,而是沿着瓜蔓式的交通线向外蔓生。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3)飞地扩展阶段 当城市的蔓生扩展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因此在城市远郊建 设拥有多种产业和综合功能区的大型卫星城,发挥了对中心城 市的反磁力效果,达到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的目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景观上已经完全城市化及城市功能要素地域扩 散直接影响作用的空间范围。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功能地域的空间分布及多种功 能地域的空间整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结构在城 市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扩展是指城市功能要素的扩散及城市空间范围 的扩大、城市景观的延伸,是城市化的空间表现侧面。
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 区经过不断 地侵入和迁 移,呈同心 圆状, 圆状,自核 心向外扩展。 心向外扩展。
中心 商务区 过渡 带 工人 住宅 区 中等住 宅区
通 勤 带
扇形理论
在交通工具 影响下, 影响下,城 市功能区出 现沿着交通 线呈扇形或 楔形向外扩 展的趋势。 展的趋势。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他们在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后,提
在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的前面为港口区,后为 住宅区,而住宅区的发展呈楔形或扇形;在西式商业 中心后面的是高级住宅,而在混合性土地利用后面是 当地居民居住区,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 心的扩展而改为商业用途;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 住宅区和十分贫穷的木屋居民区,两者可能距离颇远, 但亦可能近在咫尺,但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再后为城 郊农业带;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居住(R)、工业(K)、商业(C)等。
(3)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式航空照片, 结合实地勘察及其它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 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这样可得到一 张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 (4)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 息图,如居住职能信息图、工业职能信息图等。 (5)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 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 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6)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局和旧城区改造 都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
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层无疑
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以在中心商业区
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所占用。其上层可能 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除 了酒店(商业住宅)外,其间尚有不少富人的豪华公寓。 在不少的欧洲城市里,富人往往不一定住在远离城市的市 郊,而喜欢住在商业区及其邻近地区。 如图10-14所示。
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3)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4)第四带,是较富有的 中产阶级住宅区;5)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 密度低,房舍宽敞。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 宅区。
城市地域结构内容
城市地域结构内容一、引言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分布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读者对城市地域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概念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分布特征。
它包括了城市中心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三、类型根据功能分区可以将城市地域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中心型:以一个明显的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较为集中的商业区和住宅区。
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周围。
2.多中心型: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多个独立而较为集中的商业中心或者住宅中心。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
3.辐射型:以一个中心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形成的辐射状结构。
例如纽约曼哈顿。
4.环状型:以中心区为核心,周围形成一圈商业区或住宅区,外围则是工业区或者郊区。
例如巴黎的拉德芳斯。
5.混合型: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不明显,各种功能交错分布。
例如伦敦。
四、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原因: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往往与城市历史有关。
例如北京的皇城和紫禁城就是北京地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山区或者河岸附近建立城市会对城市地域结构产生影响。
3.政府规划:政府规划也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划来调整和优化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
4.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和住宅区往往会向外扩张。
五、现状目前,中国的城市地域结构呈现出多中心型、辐射型和混合型等形态。
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单中心型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多中心型则可能导致城市不平衡发展。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一)概念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D=λ(1-H)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
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住地”。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社区的更替。
城市地理学第七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 重要趋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 市规划和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可持续发展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地域结构形 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探索各 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加强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规划 、城市治理、城市经济发展的 关系研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拓展对全球不同类型城市的比 较研究,总结不同城市地域结 构的共性和个性,为城市的规 划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地域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城市可能具有不同的地域 结构特征。
城市地域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城市 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地域结 构也会不断调整和优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
政府制定的土地政策、城市规划、区域规 划等政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具 有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因 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居民需求等因素对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
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空间布局、 交通组织等方面产生影响。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 究领域之一,对于了解城市发展规律 、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管 理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11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与均质度 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 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 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度即指均质性的相对程度,我们可以参考信息论 中熵(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 度的概念)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均质度的大小。
势,与其建陶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关。90年代后期是南庄镇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用地需求巨大。 而在南庄镇并入禅城区以后,承接了禅城区的部分用地压 力,成为禅城区的供地大户,其城市化建设力度日益加大, 建设用地需求更加强劲,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增加。 1996年禅城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066.89hm2,20 04 年增加到9625.77hm2,其中包含南庄镇3306.63hm2。8 年来城区建设用地共增长1252.25hm2,增长率为24.41﹪。 从禅城建设用地增长的变化看,1996年以来,用地增长呈 现两个高峰:其一是1997―1998 年的快速增长期;其二 是2004年的高速增长期。1999―2003 年则是城乡用地缓
同心圆圈层式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完善,空间 扩展形态逐渐转变为轴线扩展。2002 年并入禅城的南庄 镇发展稍微滞后于老禅城地区,但也沿着吉利涌发展了大 片的工业区。 统计到 2004 年,祖庙、张槎和石湾街道已经没有农 村用地,只有南庄镇还剩一些农田保护区。禅城地势较低 平,城市用地和空间扩展不受地形的限制,城市形态发展 遵循一般的圈层式和轴向填充式规律。目前由于行政边界 的限定,城市发展轴间基本摆满后,空间扩展进入蔓延期。 但由于其行政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所以目前城市用 地的蔓延受到了很大限制。
又有其特殊性。 1.1 1964 年之前:城市形成时期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 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 佛山老城地势南高北低,为汾江河所环绕。汾江河是佛山 历代的水路交通枢纽,老佛山城市空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汾江河两岸向南拓展。1964 年以前,佛山建成区面积仅 10.77km2。 1924―1936年,老佛山的道路系统开始建立50―70 年代是其道路系统的发展阶段。当时佛山城市用地主要集 中在现在的汾江河以南、季华路以北、佛山大道以东和文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原因
分布 趋势
CBD、交通 干线的两侧 或交汇处
居住区 工业区
占地最多, 占地较大, 要求方便上 地租占成 下班,又要 本的比例 方便购物 很高
较小 介于商业区
和工业区之 间
中高级和低 级住宅区背 向发展
向城郊移 动,趋向 于沿交通 线分布。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 地
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租 水
平
商业付租能力
不同:付租能力不 同
相同:由市中心向 外,付租多少随着 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的规律相同。
同心圆状递减
影响地租的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 结论: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 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递减。
经济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1、各种城市活动愿意支付的地租与距 离市中心的远近有何关系。
素
素
素
素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即都需要占 用土地。土地作为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通 过所处的经济区位来决定的。
*地租:一定时期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
费用
经济区位
经济活动功能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不同————愿意付 出租金的高低不同或者说付租能力不同,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 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块土地。
城市围绕不同点
同时期发展起来,
形成多核心
模式
重工 业区
低级 住宅区
郊外 工业区
郊外 住宅区
次级 商务区
中心 商务区
高级 住宅区
商业、行政、居住
居住区、文化区 工业区
同成
心 圆
都 市 的
状功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业区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西安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繁华都市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为 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 代,“蓝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这里,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洛邑 开始,西安建城已有 3000多年历史。建国后,经过 50年的发展,西安已 经成为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我国开发大西北的经济 与科技中心。还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其经济建设,工业化建设,城 市规模以及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西安
பைடு நூலகம்地域结构
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类聚集模式下,由人类宏观 聚居单元(如原始聚落,古代城镇等)和与其紧密联系的 宏观自然环境要素(如山,水,原,林等)共同构成的区 域物质空间结构。随不同时期的历史结构中的作用要素不 同,分析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尽相同。
西安市的地域结构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 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 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 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西安 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 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 之路的起点。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 医疗、文化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01
02
03
实施步骤
城市规划的实施应遵循规划制定、审 批、实施和监督等步骤,确保规划的
有效执行。
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规划委员 会、规划局等机构,负责规划的日常
郊区
定义
郊区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与城市相连,但 又不属于城市管辖范围。
功能
郊区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旅 游等功能。
特点
郊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美,与城市形成互补关系,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 好去处。
新开发区定义ຫໍສະໝຸດ 新开发区是指近年来在城市周边新规 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
功能
新开发区主要承担着产业升级、科技 创新、招商引资等功能,是城市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
特点
新开发区通常地价较低,政策优惠, 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
展潜力。
0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 变
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政治、军事为中心,地域结构相对简单,城市规模较小。
工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地域结构逐渐复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后工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中心,地域结构呈现多元化和高度异质 性,城市规模趋于稳定。
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
初期阶段
城市地域范围较小,功能相对单一,中心地 带的集聚效应明显。
发展阶段
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功能逐渐复杂,出现郊 区化趋势,城市边缘逐渐模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一)概念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D=λ(1-H)其中:λ:系数;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
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住地”。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社区的更替。
②他忽视了人类的文化属性,忽视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层次的分析,他的学说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上推论的,对现代交通运输考虑很少(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后来一些学者虽仍采用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但却赋予了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模式。
3.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模式1903年赫德(R. M. Hued)发表了《城市土地价值原理》一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土地价值,认为: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区位条件,即交通通达性决定了土地价值。
黑格(R. M. Haig)进一步指出,城市地租是该地交通通达性或交通成本节约的函数。
1949年拉特克利夫(R.V. Ratcliff)依据地租理论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逐步趋向于效率最大化是通过城市中各种功能活动相互竞争最优区位的过程达到的。
他假定城市中心具有最大的通达性,并向边缘随距离增大而递减,城市中通达性高的地方地价高。
因此,城市各种职能对其区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职能的区位中心化要求和它所能支付的地租能力。
他认为只有在市中心通达性最大点,零售业才能取得最大效益,同时零售业的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导致市中心的有利区位被零售商业占据,其外围分别为工业带、居住带、农业带等。
【由于市中心向郊区放射性道路沿线以及放射性道路与环形公路的交叉点,往往也是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的集聚地,成为地价的次高点,最后导致同心环式土地利用形式发生变形。
】(二)霍伊特的扇形模式霍伊特(Home Hoyt)运用1934年美国劳务促进管理会对64个中小城市房租调查的资料进行研究,认为美国城市住宅区具有沿交通线向外延伸的趋势,城市地域呈扇形扩展。
于1939年正式提出扇形模式。
该理论认为:市中心是中心商业事务区(CBD),住宅从CBD向四周沿交通线放射状扩散;在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地带的周围分布着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往往趋于接近自然环境,与低级住宅区相反方向分布;随着中高级住宅区的外移,在靠近市中心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霍伊特的理论承认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交通影响。
在伯吉斯理论中,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距市中心的距离;霍伊特认为城市用地的导向因素比距离更重要。
(三)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lman)两人都认为,同心环学说和扇形学说都有缺陷,都是基于单中心模式,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现实。
基于此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
该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
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他成长点。
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
多核心模式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近郊区和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多核心模式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式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
这一模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论。
由于多核心模式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
】(四)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上述三个城市内部结构模式,虽然有地租理论的支持,可是由于他们的创始人都是美国人,其所列举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一般和美国的城市比较接近,至于对其它国家的现实性,不一定适用,需要修改。
英国学者曼(Manna)提出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等城市的模式。
该模式是伯吉斯和霍伊特的模式进行综合,考虑到英国位于西风带的实际,认为: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的西部,工业区和贫民住宅多位于城市的东部。
麦基(Mcgee)则将三模式在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应用中,提出了修正。
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所以麦基模式中有两组不同的商业中心,一种是西式商业中心,以从事国际贸易,出售高档进口货物为主,另一种为外来移民商业中心,主要经营当地货物。
介于两者之间是商业、住宅兼有的混合性用地。
西式商业中心前临港口,外侧为高级住宅区;外来移民商业中心外围为当地居民居住区。
随着商业发展,混合性土地利用地区逐渐转变成商业用地,住宅区外移,并在郊区发展新的高级住宅区或贫民木屋区;其外侧为城郊农业区。
【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由于城市中房租存在着显著的垂直差异,因此,城市土地利用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异现象。
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层无疑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以在中心商业区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所占用。
其上层可能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
除了酒店(商业住宅)外,其间尚有不少富人的豪华公寓。
】第二节城市CBD一、CBD的概念与特征CBD的概念最早由伯吉斯于1923年在同心环模式中提出。
CBD一般是指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商务办公业、批发业、会展业、娱乐业的集中地。
它具有完善的市政和交通服务设施,是城市中人流、物流最集中、商务活动最频繁、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城市、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现代大都市的CBD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产物,是适应生产力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
这里聚集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聚集着实力雄厚的企业工国,还有与之匹配的专门创造财富神话的精英部落。
当今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类三大职能设施构成。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包含一定量的传统的商业零售类职能设施。
CBD既是经济运作管理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
管理、金融、服务的创新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经济变革的发源地。
当代城市CBD的主要特征:城市的功能核心区该区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商业等高度集中之地;交通便利人流、车流、物流巨大;白天人口密度最高昼夜间人口数量变化最大;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地价最高;高楼林立土地利用率最高。
二、CBD的界定进行CBD的研究,首先要划分确定其界线。
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研究认为,CBD 具有以下特点:①区域内常住人口密度最低;②商店、办公业在区域内密度最高;③人口流量最大;④地价最高。
其中,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
在具体划分界线时,首先要以街区为单位进行详尽的土地利用调查,然后利用各街区土地利用状况,根据CBD高度指数和强度指数大小进行判断。
1.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2.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墨菲和万斯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义为CBD,将符合上述条件的街区圈在一起,就确定了CBD的范围。
但各国学者对CBD范围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戴维斯(Davies)提出了CBD的“核心—外围”结构理论,认为墨菲和万斯定义的CBD范围过大,他将CBHI>4,CBII>80%的地区称为CBD的“硬核”——真正具有实力的CBD,该区是白天人流量最大的集结区,主要集中了①金融部门、②出售高档或专业化特殊商品的零售商业部门、③大公司总部等社会专业化部门。
其余地区称为“核缘”,是一个密度相对较低的,起到支持核心作用的外围组织结构,主要分布了批发业、轻工业和一些低级住宅区。
三、CBD的内部地域结构墨菲、万斯等人通过对CBD内商务活动的布局研究认为,CBD中不同区位的交通便捷性不同所导致的产业利润和地价不同,是造成CBD中商务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他们将CBD内的商务活动划分为4个圈层:①零售业集中区:这里地价最高,是大商场所在地;②零售和金融服务业区:底层为金融,高层为办公机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③办公业集中区: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④低档商业活动区:主要集中占地大的家具店、汽车修理等商务活动。
实际上,除地价因素外,铁路、河流、复杂的地形等都是影响CBD结构的重要因素。
斯科特(Scott)在对美国和澳大利亚城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CBD往往沿交通轴线延展,由3个相互渗透的带(功能圈)组成:①零售业内圈:出售高档和专业化商品;②零售业外圈:出售较一般商品;③办公事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