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古诗原文1夜书所见【诗人】叶绍翁【朝代】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19张PPT)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在诗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 1269年) ,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龙泉) 人,南宋中期诗人。
合作探究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
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合作探究
•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 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 茫茫黑夜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 快的乐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 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 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寻思念之情。
• 叶绍翁有诗集《靖逸小 稿》、《靖逸小稿补遗》,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属江湖诗派风格。
创作背景
•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 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
夜书所见
•
<宋> 叶绍翁
•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心思想
• 作者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 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生活场景,想 起故土家园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笑容,含蓄地抒发 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感情。
写作特色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 “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夜书所见原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及赏析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夜书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夜书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宋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送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简介《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赏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赏析:《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三年级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7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笔记
17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笔记1.《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④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②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③异乡:他乡、外乡。
④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⑤佳节:美好的节日。
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⑦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人们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免灾。
诗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远方的兄弟们登高的时候,也应该佩戴上茱萸,但是少了我的身影。
3.《赠刘景文》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文:一位姓刘的将军。
②擎雨盖:夏天荷叶像伞一样遮住天空。
③傲霜枝:秋天菊花枝条顶着寒霜,仍然显得坚强、挺拔。
④君:您,对对方的敬称。
⑤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指深秋时节的景色。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啊!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夜书所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夜书所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17张PPT)
叶绍翁是福建人,本来姓李;
他的爷爷本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 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 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 家变得破落不堪。于是,在小的时 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把他送 到浙江一个叶姓的人家做儿子,远 离了自己的故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 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被寒冷的秋风牵动了思乡之情时,看到一 群孩子在逗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的童年 儿时的伙伴 ……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何时照我还。
仔细视察图中的景物、人物以及他们的活 动,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书写下来。
在夜晚书写自己 所看到的景致
所看到的
自由朗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tiǎo
挑促织
挑动 挑逗
再读古诗, 读出停顿。
圈出诗人看到的情景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风吹梧桐叶 发出的声音。
牵动旅客的 思乡之情。
挑 送
(景) (情)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 篱落、 一灯明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古诗
作者 朝代 诗中描述的秋天风景 作者的情
《山行》 杜牧 唐 枫林、霜叶 爱好秋天
《赠刘景文》 苏 宋
荷尽、菊残 珍惜时光 橙黄、橘绿 乐观向上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
萧萧梧叶 秋风、促织
思念故乡
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解释
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解释
1、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解释: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3、《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望天门山》。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读:一、《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1.诗句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梧桐叶在秋风中摇曳,带来了寒意,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江上秋风”的“动客情”,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挑灯夜玩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萧萧”和“挑”这两个词,既表现了夜色的凄凉和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一灯明”则以暖色调来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冷清。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通过重阳节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诗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声。
独自一人在他乡生活,每当佳节来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强烈。
“倍思亲”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程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少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他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庆祝节日。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自己的孤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三、《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①认识新偏旁冖:秃宝盖,汉字偏旁名,写法是第一笔是竖点,不要写成短撇,书写时向左下由轻到重顿笔。
横钩稍左低右高,转折处稍顿,出钩稍快。
灬: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代表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与火有关,如:煮、蒸、煎、熬等。
另一个意思表示尾巴,如:燕、羔等。
②问题归纳1.青蛙写诗都有谁来帮忙?他们都帮了什么忙?来帮忙的有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
小蝌蚪当逗号;水泡泡当句号;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2.一串水珠为什么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指出了水珠的数量多。
省略号就是六个小圆点,因为一串水珠就像是省略号。
①认识偏旁宀:意思是房屋,作为部首时常称之为宝盖或宝盖头。
由宀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⒈指称房屋的,如:家、室、宅、宫;⒉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⒊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
⒋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客、实、富、宁、安。
女:女字旁,做左偏旁时,横右边不出头。
女字旁的字多与女性有关,如妈、姐等。
②、问题归纳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光的关系,光在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光在后面影子就在前面①认识新偏旁王:王字旁,做左偏旁时,下面的横变成提,带王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7张PPT)
[宋]叶绍翁
晚上写。 书,写。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 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 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 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 意境高远。
我会写
残君 橙 送挑
平舌音、后鼻音
sònɡ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送
组词:赠送 迎来送往 形近字:达 字义: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
①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 熟背古诗。
②积累更多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他 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留恋童年、怀念童年。
孩子们玩的游戏肯定多种多样, 诗人为何如此肯定孩子们是在 “挑促织”呢?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温暖亲切
反
回到现实的处境
冷清孤独
衬
思乡深沉
料想,猜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对秋天的赞美,对友
荷、菊、橙黄橘绿 人的敬佩、勉励
萧萧梧叶、江上秋风 思念家乡,思念亲 、篱落、灯明、儿童 人 挑促织(想象)
课堂练习
一.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二、《夜书所见》是_宋___代诗人叶__绍__翁__ 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书__写___。 其中后两句是___夜__深__篱__落__一__灯__明_____, __知__有__儿__童__挑__促__织____。在这首诗中,表 达了作者_思__念__家__乡__、__留__恋__童__年__的感情。
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 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检查预习,字正音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ǎo 挑tiāo
整体感知,明诗意
1、自己读一读古诗,用 “ ” 圈出诗人看到 了什么,用“——” 划出诗人听到了什么。
2、有疑问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讨论。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夜书所见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 么样子?
而在诗人眼中,秋天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4.夜书所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叶绍翁
宋代诗人,祖籍福 建,常年隐居在浙江西 湖江畔。他的诗以《游 园不值》、《夜书所见》 最为著名。
揭题 解题
夜书所见
(1)书写、记录 (2)字体
逐句品读,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动客情
秋风动客情的典故
jìn
jí
据传晋人张籍,在洛阳为官,远离家
园故土,有一次见秋风起,而勾起了思念
故乡之情,于是辞官回乡,了却了多年的
心愿。
逐句品读,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猜测
篱落 一灯明
他也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袁枚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夜知深有篱儿落童一挑灯促明织。,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件古诗意思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的意思是: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 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床前明月光, 钟山只隔数重山。 疑是地上霜。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举头望明月,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夜很深的时候,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夜书所见 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在夜很深的时候,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古诗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
[11]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的相关信息:
1.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所见》
作者: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诗人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夜书所见》中,叶绍翁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身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通过重阳节的习俗,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所见》中,袁牧通过描写牧童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我了吧?和我一起走进
《夜书所见》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相同点 (主题 相同)
不同点 (表达 方式不 同)
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由佳节的思念之情想 到重阳节的登高、插 茱萸之景。
由情入景
由梧叶、秋风、儿 童、促织、篱落、 灯等景物触发了思 念之情。
由景入情
说一说 写一写
比起远离家乡的游子 们,你现在想对自己的亲 人说些什么?
作业布置:
再找几首同一主题的 诗歌,比较他们不同的表 达方式对自己的亲人说些什么?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或调整。
3、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4、试着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叶 绍
知有儿童挑促织,翁
夜 书 所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知道叶绍翁吗?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 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 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 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 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同时萧秋也萧天是梧是容美叶易丽送引的寒起季人声节们,,愁但思 的这季样江节的上,感秋古慨风代!动诗客人也情发。出了
今知天有我儿们童要挑一促起织学,习大诗 人王夜维深和篱叶落绍一翁灯的诗明歌。,从
他们的诗歌中去感悟他们内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学习古诗的方法:
1、先将诗的内容读准确,读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