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2019高考题及模拟题)知识讲解
新版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新版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1fc0b14afe04a1b071deb4.png)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答案】B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C
【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
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C
【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9高考地理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9高考地理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8e45404b35eefdc8d333c1.png)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高考精品系列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聚焦考点突破核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1.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概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气保温作用原理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把地面辐射释放的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保温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或温室里。
秋冬季节,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的办法,可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4.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
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5.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或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二、全球性大气运动规律(1)赤道地区由于受热多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由于冷却空气下沉,可以知道低纬和高纬环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动力环流,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2)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3)海陆分布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复杂化。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地球上的大气-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地球上的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43d44e757c1cfad6195fa7c5.png)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运动】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大气运动】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6.C 7.D 8.A【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故选C。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对。
2019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项系列二:地球上的大气
![2019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项系列二:地球上的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8778d2d3af45b307e9719706.png)
2019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项系列二:地球上的大气(1)【一】单项选择题读图 4,回答 9-- 10 题。
图 41、图 4 是北半球中高纬环流表示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①是西风带B、②是平和湿润的气流C、甲地位于90° ND、乙点位于30° N【分析】来自甲处的气流①在锋面上爬升,所以①为暖气团。
由此可以判断,甲的纬度为30° N,①为西风带,乙位于90° N,②是来自极地的干冷的极地东风。
【答案】 A2、乙地大体位于() 。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极地【分析】来自甲处的气流①在锋面上爬升,所以①为暖气团。
由此可以判断,甲的纬度为30° N,①为西风带,乙位于90° N,②是来自极地的干冷的极地东风。
【答案】 D以下图是“世界 1 月均匀气温10℃- 22℃范围 ( 适合避寒区 ) 表示图”,读图,回答 13~ 14 题。
3、我国华南地域避寒的范围较小,主要原由是A、纬度低,热量充足, 1 月温度较高B、周边海洋,陆地面积小,年较差小C、强盛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D、因为遇到南岭的阻截,冬天风影响较小答案; C适合避寒区位10°- 22° C之间,避寒区较小,说明温度较低,华南地域主要遇到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影响以致温度偏低,故答案为C。
4、以手下于避寒者高产出区的是①北欧和中欧②加拿大和美国北部③日本南部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⑤长江中下游地域⑥俄罗斯远东地域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答案; C 避寒区高产出区,说明该地纬度较高,以致冬天温度较低,北欧和中欧地域,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域冬天温度都比较低,故答案为 C 5、关于图5所示天气种类及其分布地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同为亚热带天气,且降水季节变化同样B.② ③的形成原由同样,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C.③ ④分布在不一样半球,但降水出现季节同样D.①④ 的形成均与西风带相关,各大洲都有分布【分析】①为温带海洋天气,②为亚热带季风天气,③为温带季风天气,④为地中海天气。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9b2f84453610661fd9f461.png)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1.(2019广东文综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D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9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3.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2.A 3.C 2.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3.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
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
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2019四川文综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可能位于()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5.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解析:4.D 5.A 4.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下,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
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解析版)
![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7ea4bbc850ad02df8041d5.png)
专题 03 地球上的大气【2019 年高考真题】(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积云为常有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涨,温度不停降落,至凝固温度时,水汽凝固成云。
水汽开始凝固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达成6~8 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涨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散布,所以积云常常呈A .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 .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带是A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固高度的地区,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此刻A .日出前后B.中午C.日落前后 D .子夜【答案】 6. C 7.D 8.A【分析】指引学生关注生活、思虑生活、热爱生活,指引中学地理教课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剖析生活现象,培育和提升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看法对待、剖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修养。
今年 3 月 23 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旁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域空气膨胀上涨,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域空气缩短下沉,上涨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一样的地域相间散布;气流上涨,随海拔高升,气温降低,水汽逐渐冷却凝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高升,水汽难以冷却凝固,云层少。
所以气流上涨地域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域天空无云(云量很少),而上涨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一样的地域相间散布,使积云的散布被无云天空分割,散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散布, A 错、 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散布的,B、 D 错。
7.积云由气流上涨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涨运动与下垫面气温有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简单受热膨胀上涨进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固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次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域,整年气温较低,上涨气流弱,积云很少出现, A 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域,夏天气温高,简单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次小,B、C 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域,整年气温高,流行上涨气流,积云出现的频次高,应选D。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讲)-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讲)-专题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d93a16dd3383c4ba4cd271.png)
B2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地球上的大气(讲)考向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讲高考】【例1】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下列各 题。
9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第9、)10题图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例2】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凝成冰晶,图 2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料回下列各题。
,据材——强逆温层上界上升米气温升高1C )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 .福建沿海B .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 D .柴达木盆地4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 .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明显D .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例3】(三)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
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
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 .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A .土壤B .地形C.劳动力7 .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
因为它有助于(A .减少灰霾污染B .缓和热岛效应C.削弱紫外辐射【二讲典例】【例1】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
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
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地球上的大气
![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地球上的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bfa41177a0116c175e0e487d.png)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地球上的大气注意事项:仔细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中供应的有限资料,明确察看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要点勾勒出来,方便屡次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商酌,推测命题老师的妄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剖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 2017·福建文综· T10~ 12·12 分〕图 3 表示某地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散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达成 l ~ 3 题。
1.此时,①地的流行风向为A、东寒风 B. 东南风 C. 西寒风 D.西南风【思路点拨】本题解决的要点有二:一是判断南北极点;二是判断①东西两侧的气压高低。
【精讲精析】选 C。
由海陆形状可知图示地域为以北极为中心,先判断图示东西南北方向;依照等压线散布情况,可知其西侧气压较高,东侧较低,①作垂直于 1020 等压线指向东,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风向指向东南方向,所以该处应吹西寒风。
2. 与①地对照,②地A、气温年较差较小 B.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C.昼长年变化较小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思路点拨】本题应以判断①、②经纬度,结合地球运动基本知识剖析解决问题【精讲精析】应选 D.选项详细剖析A 项①②同在高纬地域,但②地处西伯利亚内陆地域,气温年较差较大B 项①②同在高纬地域,②纬度比①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C项②纬度比①高,昼长年变化幅度较大D项②地处东经100°周边,①为西经100°,所以②地较早进入新的一天3.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A、1 月 B.2 月 C.7 月 D.8 月【思路点拨】本题综合气压场的海陆地址散布和晨昏线与纬线相切原理为要点切入点【精讲精析】选 A 从 60° N 周边气压场的海陆散布情况,可知北半球陆地上气压大于大海,可判断图示为北半球冬季;结合晨昏线与70°N 相切,此时直射点在20°S,距离南回归线较近,大概为 1 月份或 12 月初。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讲义含考题演练附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讲义含考题演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f5523ba1aa8114431d9cf.png)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讲义含考题演练附答案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1..大气的受热过程(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6-1),完成下列问题。
图6-1①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含义a ,b ,c ,d 。
②根据图示,完善大气受热过程图6-2③图中显示的大气的作用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 ,此外还有 。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d。
(2)读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图6-3),完成下列问题。
①白天,云层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的;夜间,云层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的。
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
②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而且白天比夜间。
图6-32..热力环流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图6-4),回忆下列知识。
图6-4(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气温。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凸;气压低,等压面向凸。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该图显示。
(白天、黑夜)或(冬季、夏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其中表示城区的是地。
(7)结合以上分析知,热力环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读图6-5,回答下列问题。
图6-5(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A是。
影响:。
B是。
影响:风向和风速。
C是。
影响:。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判断理由是。
(3)图示地区位于(南、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图中的风是(高空、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则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总结例题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总结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cc89027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e.png)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总结例题选择题1、2019年5月11日阿拉善盟遭遇近10年最强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全盟大部分地区发生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仅69米,出现在拐子湖。
具体的天气过程为5月11日09时大风、沙尘天气从额济纳旗开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横扫阿拉善盟大部地区。
下图为拐子湖位置图和拐子湖站点5月11日5∶00至12日0∶00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图。
(1)该日拐子湖气温在12:00达到一日中最大值的主要原因为()①12:00之后冷空气过境②12:00之后天气转阴,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③沙尘天气使地面辐射减少④12:00之后太阳高度角开始减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拐子湖沙尘暴最强时段为()A.8:00~12∶00B.12∶00~14∶00C.14∶00~20∶00D.20∶00~24∶00(3)此次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与冷锋过境有关,冷锋开始控制拐子湖的时间为()A.10:00B.12∶00C.14:00D.24:00答案:BCB【提示】锋面系统与天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12:00之后气温开始降低,直到14:00之后气温骤降,14:00~15:00的1小时气温下降了6℃,这表明此时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并且沙尘暴产生的大量沙尘促使地面辐射减少,①③。
故选B。
(2)9:00开始能见度下降至10000m以下,14:00~22:00能见度最低,极大风速在20:00之后迅速降低。
故选C。
(3)该站点12:00气温开始下降,风速增加,符合冷锋过境的特点。
故选B。
2、下图为2020年7月7日16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2020年6月~7月,图中甲区域较往年阴雨天气更多,诱发了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甲区域历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多阴雨连绵天气的原因是()A.冷暖气团势均力敌B.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C.地面受热,对流旺盛D.台风登陆,气旋控制,气流上升(2)此时,日本本州岛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最不可能吹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偏南风答案:AC【提示】锋面系统与天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考考点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高考考点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fd3bd1cc22bcd126ff0c70.png)
[2019甘肃武威二中月考]下图为以色列节水农业景观图,图中植物根部被一个设计成凹槽状的方形不透光塑料板覆盖,塑料板外高内低,可以收集露水和雨水,塑料板底部还有滴灌水管。
读图,回答1~3题。
01图中塑料板收集露水的时间主要在()A.黄昏B.清晨C.正午D.子夜02该塑料板还具有除草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塑料板底部()A.土壤温度低B.水分含量少C.光照条件差 D.昼夜温差小03在我国最适合推广图示灌溉方式的区域为()A.湖南的水稻田B.北京郊区的蔬菜大棚C.陕北洛川的苹果园D.新疆的谷物农场[2019河南洛阳统考]气温日变化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及天气状况有关。
读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回答4~5题。
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05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2019广西北海一中月考]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读图,回答6~8题。
06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A.升高,④增强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①增强D.降低,②增强07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08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A.昼夜温差变大B.海冰加速融化C.海水蒸发加剧D.极地东风加强[2019广西贵港江南中学月考]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bef21cee06eff9aef807a6.png)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F 、F 、F 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题组冲关]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B(2)C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1ae52fc281e53a5802ff7b.png)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答案】B【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C【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答案】C【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2.(2011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C【解析】读图发现有经线0°、90°、180°,结合陆地形状可以判定此图从北极上空俯视、中心为北极点,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再读出①地气压为1020hpa,①地风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地转偏向力向右(向南),合力方向为东南,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读图完成3—4题。
3.(2011,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答案】D【解析】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所以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从垂直方向看甲地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空气最不稳定,而丙处则最稳定,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2019年北京卷)【影响降水的因素】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
图2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C.植被覆盖率D.地形条件(2019年北京卷)【常见天气系统】图5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7题。
7.图示区域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B.②地有大雾出现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D.④地寒暖流交汇(2019年天津卷)【常见天气系统】读图1和图2,回答3~4题。
3.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A.甲B.乙C.丙D.丁4.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A.甲B.乙C.丙D.丁(2019年江苏卷)【常见天气系统】图3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最可能是A.3月B.6月C.8月D.10月8.此时,澳大利亚A.①地天高云淡B.②地干热风大C.③地南风暴雨D.④地北风酷热(2019年江苏卷)【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9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10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20.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10中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减小D.④减小3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
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
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8分)【2019年高考模拟题】(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文科综合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天气最可能为A.晴、无风B.雨、大风C.晴、大风D.雨、无风2.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A B C D3.图中所示大气现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为华北某区域T1到T3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
T3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
据此完成4—6题。
4.T1时刻a、b间气压变化规律是A B C D5.甲地从T1到T3时段的天气现象是A.气压不断降低B.气温不断升高C.风速一直减小D.天气终未晴朗6.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T3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A.B.C.D.(贵州省2019年高考教学质量测评)雷阵雨是一种伴有雷电的阵雨现象,产生于雷暴积雨云下,表现为大规模的云层运动,比阵雨要剧烈得多,还伴有放电现象。
海南岛那大市是我国“雷都”,平均一年有130天雷雨天气。
据此回答7—8题。
7.雷阵雨的分布特点是A.温带多于热带B.上午多于下午C.平原多于山地D.夏季多于秋季8.那大市全年雷雨日多的主要原因是A.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强烈B.副热带高压影响,下沉气流显著C.赤道低压影响,降水充沛D.东南季风长时间控制,水汽充足(天津市河西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性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
下图为极涡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极涡A.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B.决定了寒带的范围C.为近地面带来大量水汽D.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10.此次美国东、西部遭遇“超级寒潮”的原因有①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②美国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为冷气团的发源地③美国东、西部海拔高,冷空气势力强,向南扩展速度快④北美洲地形利于暖空气从中部北上,挤压极地冷空气从两侧南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2019届高三5月联考)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6年12月,入冬以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
下图是我国南方局部区域该时段某日海平面与相应5000m高空等气压差分布示意图(单位:hPa)。
据下图回答11—13题。
11.此时,下列城市近地面气压最高的是A.长沙B.重庆C.南昌D.武汉12.此时,南昌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南风D.偏北风13.若仅考虑天气因素,此时下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武汉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B.重庆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C.武汉盛行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D.重庆盛行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14.(山东省淄博市2019届高三三模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
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
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和登陆后,势力有显著变化。
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简述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两个过程中飓风势力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4)说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在飓风侵袭时容易形成水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6.C 7.D 8.A【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 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
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
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答案】3.D【解析】3.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不直接影响降水量,A不对;从图中看,平顶山南部和北部的海陆位置差别不大,B不对;降水多少影响地区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不是影响降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C不对;根据材料,“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市南部是山地,对海洋水汽抬升明显,降水多,北部为平原,降水少,D对。
故选D。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大气环流是主要因素,决定着降水多少的大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影响着降水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多,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
【答案】7.C【解析】7.根据①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A不对;大雾出现需要大量的水汽、降温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B不对;③地在未来几日要受到台风影响,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因此未来有强降水,C对;④地为日本暖流流经的地区,D不对。
故选C。
【答案】3.C 4.B【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天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强的降水分布。
高压区不能形成锋面,多干燥天气;只有在低压区,或者低压的低压槽部位才能形成锋面,形成阴雨区。
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应该是低压分布,结合选项只有丙符合题意。
甲处长江中下游附近此时是受高压控制,晴天无降水,A错;乙处长江中游处于高压脊控制,也无降水,B 错;丁此时的高压中心在海洋上,虽然东北地区有低压气旋分布,存在降水可能,但是长江中下游处于高压脊控制,无降水,D错。
故选C。
4.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符合上述的气压场只有乙。
故选B。
【解析】【答案】7.A 8.A考查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以及等压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