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培养学生分析个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能力;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分析;4. 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个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2. 金钱观和消费观的树立。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问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3. 课堂讲解:讲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分析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个人收入分配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个人收入与分配问题的看法,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三、课后作业1. 请简述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
2. 请阐述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4. 谈谈你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金钱观和消费观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收入来源调查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人或周围人的收入来源,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异,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个人收入与分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具备进行合理收入分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2. 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3. 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收入分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a.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参与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总和。
b. 个人收入来源包括工资薪金、利息红利、财产租金、经营所得等多个方面。
c. 个人收入可以分为现金收入和非现金收入两类。
2. 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a. 均等分配:每个人获得相同的收入,但不能充分激发个人的工作动力。
b. 市场分配:根据个人的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c. 政府调节: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进行收入调节,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富差距,但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3. 合理收入分配的策略a. 提高劳动报酬: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 加强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个人技能与知识水平,增加个人收入。
c. 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减轻贫富差距,并鼓励个人投资与创业。
d. 发展社会福利: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助等福利措施,确保个人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3. 视频展示法:利用相关教育视频资源,展示现实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实际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程度进行评价。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2. 学会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布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3.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和目标。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
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3. 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实例引入话题,比如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分配方式。
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5分钟)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三、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20分钟)1. 讲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现象。
四、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20分钟)1. 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2.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五、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思考和意见。
六、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20分钟)1.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目标和措施。
2.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调控的挑战和对策。
七、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意见。
2. 总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重要问题。
师生互动和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2. 收集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意见,并进行评价和鼓励。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他们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建议。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劳动报酬原理生产要素分配原理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理解与应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改革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国民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与讨论: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改革途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了解。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并运用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释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能了解并评价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PPT引入实例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PPT猎人给猎狗分骨头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分配过程中能否实行平均分配?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回顾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导出生产决定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PPT进行探究活动,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第一课时).doc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议题三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第一课时)◎课标要求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课时目标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解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构建合理的分配关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2.科学精神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解释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法治意识增强劳动致富、守法致富的法治意识。
◎学习任务任务一国民收入的创造及劳动的意义任务二国民收入分配范围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活动任务一国民收入的创造及劳动的意义活动1 以我国GDP构成为例探究国民收入的创造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
如下图所示:分行业增加值来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103.9亿元,工业增加值313071.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2995.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5686.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1561.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970.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84070.1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74552.5亿元,其他行业增加值236974.3亿元。
如下图所示:注:1.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是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进行统计,两者间有误差,但为了方便比较,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近似表示国民收入。
2.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
设计意图:1.(图文导入,启发思考)用图文导入,启发学生兴趣;聚焦“国民收入是如何创造的”设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分享,了解学情。
2.(真实情境,感悟发展)课堂引用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境,以图文形式呈现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3.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其社会问题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2.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中个人所获得的收入在各个层面上的分布情况。
个人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2. 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劳动收入: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资本收入:个人通过资本(如股票、房产等)所获得的收益;•转移收入:个人通过政府或其他组织的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非货币收入:个人通过非货币形式(如食物、住房等)所获得的收入。
3. 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个人收入的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影响其获得的收入水平;•职业选择:不同职业的报酬水平有所差异,个人的职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收入;•工作经验:个人的工作经验对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经验丰富的个人通常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性别差异:在一些社会中,性别差异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不均衡;•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的差异。
4.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差异是正常的,体现了个人努力和能力的不同。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问题,一部分人的收入过低,而少数人的收入过高,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 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
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教案标题:个人收入分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念和能力。
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常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
3. 分析和评价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念和能力。
2. 分析和评价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实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如公平、效率、激励等。
步骤三:常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15分钟)1. 分别介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分配等个人收入分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具体的收入分配案例。
2. 指导问题:这个案例中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符合效率原则?是否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工作?步骤五:案例分析和评价(10分钟)1.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小组的观点和理由。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和原则。
2. 鼓励学生拓展思考,探索更多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和案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不同行业和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不同收入分配模式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3.了解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个人收入的来源:–劳动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利息、股息、房屋出租所得等;–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
2.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分配:个人劳动价值决定收入;–间接分配:依靠市场经济方式分配;–社会分配: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进行分配。
3.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公平原则: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等;–激励原则:鼓励人们积极劳动创造财富;–调节原则: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收入再分配。
4.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发消费需求和投资活力;–降低社会不平等:通过再分配机制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各自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意见;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个人收入的关注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分配问题的兴趣;2.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多样性和分配的复杂性;3.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4.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探讨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和方法,并强调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设置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的掌握程度;2.学生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表达意见的能力;3.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围绕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4.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原则: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4. 讲解方式: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5. 分析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提问:如何看待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提问: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概念、意义、原则和方式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方面的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和看法。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案一、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教材梳理知识要点:*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知识结构: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解疑释难:重点、难点分析:1、全面理解按劳分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误区知识:●按劳分配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只要是合法的收入肯定是劳动所得●只要是在公有制企业中获得的收入肯定是按劳分配三、问题探究典型案例: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忙可收入不少;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收入比小吴的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个人收入和分配教案
课题:个人收入和分配教学目标:认知:了解我国居民收入结构的构成,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劳动光荣、热爱劳动、形成以劳致富的情感和态度,培养正确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运用:努力学习,提高技能水平,为劳动致富打下基础;运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确分析社会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和国家的相关调控政策。
教学重点: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难点: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这一角度理解我国在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上的具体措施。
教师帮助筛选,并形成资料。
【情境导入】1、播放视频: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请同学结合对自己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谈谈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发言。
教师:从视频中可看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多种形式。
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存在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请同学们准确说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学生看书,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分配依据是什么: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内容是什么:个人消费品;按什么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其他有哪些主要分配方式?各是什么含义?教师补充: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所有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2)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依然占较大比重;(3)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一、优秀活动导入1、出示一张社会收入分配比例图,了解我国人民收入分配情况2、小组讨论“收入不平等怎么办?”,留下自己的想法,从中总结出解决收入不平等的措施3、利用记忆彩票的先进题,让学生体验那种接受不平等收入的痛楚二、学习导入在本次组织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视频中的一句核心语句:“良好的个人收入分配,能够改善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 再向学生讲述我国目前的收入和收入分配初步,以及政府目前正在努力解决收入不平等的政策努力。
三、知识梳理(1)细节(1)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较为合理;(2)家庭财富:家庭财富越多,孩子的收入分配空间就越大;(3)劳动市场:劳动市场发展水平较高,员工参与企业分红等利益就越多;(4)政府政策:政府推行鼓励企业提高薪资水平和差额给予居民的收入政策,有助于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5)竞争:市场环境下强激烈的收入竞争,要求企业提高付出给员工的生活报酬,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收入分配状况。
2.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1)提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政府提出增加中等收入阶层,减少收入差距的政策;(2)调整收入的结构:政府增加最低工资,信用消费贷款的利率等政策,努力让收入结构变得更规范;(3)税收政策:政府拟定了更为精细化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达到精准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环境;(4)政策补贴: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补贴的功能,支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确保收入差距的拉小。
四、形式多样的练习过程1、搭建背景:将学生分为两组,理解劳动市场和家庭收入分配,分别撰写改善收入分配的方案2、实际操作:展示视频,引入政府政策,学生探讨实施政策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换思路改善政策3、小组讨论:分三小组,以劳动力,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为关注的方向,小组讨论如何增加个人收入分配的方案4、实物交流:利用模型、有关政策资料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群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五、反思与收获通过本次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了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府政策;此外,通过小组讨论,也能激发学生思考,开发潜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让学生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4.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5. 学生实践: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原则和政策。
2. 教学难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原则和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收入分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原则和政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和原则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人的收入分配状况。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公平。
3. 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3. 结合时事热点,更新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在学习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收获。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
个⼈收⼊的分配教案学案全⾯版第七课个⼈收⼊的分配教案(复习课)李洪丽⼀、新课标要求与教学⽬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标:知识⽬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4、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结合现实⽣活中存在的收⼊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标1、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2、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1、我国实⾏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合理的收⼊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教法设计讲授法合作探究归纳法四、两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解决为谁“⽣产的问题”⼀个⼈消费⽔平的⾼低在很⼤程度上取决与收⼊⽔平,⽽收⼊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分配”⽽来的。
“怎样分配”是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多种⽅式并存及社会意义。
第⼆节“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了效率、公平的含义,提出坚持这⼀原则的基本要求学情分析学⽣的总体⽔平不⾼,多知识掌握和获取的能⼒较差,缺乏⾃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对于学习的⽬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
再加上本课设计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的相关知识点较抽象枯燥,离现实⽣活相差太远,学⽣理解和把握起来有⼀定的难度。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来源: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
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
3.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税率、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等。
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算;稿酬所得的计算等。
5. 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公平、合法、节约、奉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来源、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与分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您只提供了一个和要求,但没有给出后续章节的详细内容。
如果您需要后续章节的教案,请提供相关要求和内容,我将为您编写。
十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个人收入的分配ppt教案
节约开支
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从而增加自己的储蓄和可支配收入。
优化分配结构
多元化收入来源 01
通过发展副业、投资等方式增加多元化收入来源,降低对单一 收入来源的依赖。
02 合理消费规划 制定合理消费计划,控制不必要的支出,确保收支平衡和个人 财务安全。
03 税务规划 了解并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提高个人实际收入。
02
生活质量
稳定的个人收入有助于提 高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 更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03
社会地位
个人收入是衡量个人价值 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 一,有助于提高社会认可 和尊重。
02
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公平原则
机会平等
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取收入,不应因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按劳分配
定义
特点
实现方式
04
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因 素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制定
01 政策法规的制定直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规定税收、福利等制度。
政策法规执行
02 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也影响个人收入分配,如税收减免、补贴发放等。
政策法规调整
03 政策法规的调整会对个人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
市场经济
定义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提供 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 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
特点
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劳动者的 收入与他们的劳动贡献直接相 关,劳动越多、质量越高,收 入也相应增加。
按劳分配
1
意义
按劳分配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生 产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平衡。
收入应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 少得。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了解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
(4)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
(5)理解劳动的重要性、要求。
(6)理解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能力目标】培养区分我国分配方式的能力,分析我国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弘扬劳动精神。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增强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认同。
【科学精神】认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法治意识】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
教学难点: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一)引入新课如果说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在做大“蛋糕”,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就是在分“蛋糕”。
“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怎样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我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二)讲授新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板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该村实行了什么样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种收入分配方式的看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该村村民获得分配的方式有按劳分配,也有按要素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习教案
课题名称:个人收入分配教案实习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班级:
实习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 经营风险收入
B.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 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