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9-防治原则课件ppt

合集下载

9防治原则

9防治原则

1 指导思想:治病求本 2 治则:治标治本,正治反治,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3 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具体治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治疗措施: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治病求本: 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故 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 候。 例如头痛病
3.体质 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体质存 在着差异。 一方面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病邪易感性,另一方 面,患病之后,由于机体的体质差异与反应性不同, 病证就有寒热虚实之别或“从化”的倾向。 体质不同治法各异: 偏阳盛或阴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 偏阴盛或阳虚之体,则当慎用寒凉之品; 体质壮实者,攻伐之药量可稍重; 体质偏弱者,。
(二)防止病邪侵害
1. 避其邪气
2. 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意在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传变或 危变。其一要求医者掌握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规 律,善于发现病变苗头,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有 效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疾病传变的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 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养生,古称“摄生”。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
是整体调摄,它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扶正避邪;②形神共养; ③预防、治疗与养生相结合。
养生的意义: 一是预防疾病; 二是延缓衰老。 常见的养生方法: 1.顺应自然 2. 养性调神 3. 护肾保精 4. 体魄锻炼 5. 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教学防治原则培训课件

教学防治原则培训课件
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以及膀胱湿热所致
尿路刺激症状。
2/28/2021
教学防治原则
14
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 1.急则治其标:如突发小便不利、出血证等。 • 2.缓则治其本:如肺结核、糖尿病、高血压病等。 • 3.标本兼治:如糖尿病/尿毒症同时合并感冒发热
等。
2/28/2021
教学防治原则
教学防治原则
16
扶正祛邪
•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多用补虚的方法。 • 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多用泻实的方法。 • 扶正与祛邪:
⑴单纯扶正:适用正气虚而邪气不盛的虚证。 ⑵单纯祛邪:适用邪实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⑶扶正兼祛邪:适用正虚邪实病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28/2021
教学防治原则
7
治病求本
即寻找疾病的本质所在。 • 本:正气 病因 原发病 • 标:邪气 症状 继发病
2/28/2021
教学防治原则
8
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 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法则。适
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2.防止邪气侵害: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污染,避免
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疫疠等侵袭。“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 3.养生保健:保养生机,延续生命。太极拳、气功、五禽戏 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28/2021
教学防治原则
5
养生与预防(预防为主)
(二)既病防变 • 1.早期诊治: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
15
调整阴阳

中医课件- 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课件-  防治原则与治法

治法
三、下 法 1.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
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 法。
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 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治法
四、和 法 1.概念:和解法,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达到
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 大法。 2.适应证:如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反治
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 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 假热症状的病证。
防治原则与治法
薛霁
教学目的
熟悉预防概念及预防的基本内容; 掌握治则的六个基本方面; 了解八法的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对临床治疗立法、 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治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防治原则






生 与 预 防
病 求 本
整 阴 阳
正 祛 邪
治 异 同
2.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 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
偏衰 阴虚 阴虚不能制阳,引起内热证—养阴 阳虚 阳虚不能制阴,引起阴寒内盛—温阳 补其不足 阴损及阳 阳中求阴 阳损及阴 阴中求阳
正治
四、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祛邪: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中医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

发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
筋经”、“气功”等。这些方法均能养精、益气、安
神、活血,协调精、气、神、血的相互关系,从而调
畅气机,平衡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作到“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养生与预防
• (3)适应四时气候:

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会影响人
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 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 正气。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 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 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 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为寒热往来之病,供秋气收敛的精微就少了,
到冬季就会发为内虚的重病。
• 秋季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 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 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 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 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 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 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 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 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 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 “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 够的缘故。
法则的。

临床遵循的治疗法则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
整阴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四个方面。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 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阴阳失调与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防治原则》PPT课件

《防治原则》PPT课件

标 邪气 症状 继发 继发症 新病
本 正气 病因 原发 原发症 旧病
第一节 防治原那么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
常用的治疗法那么。 适应证——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证候。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 治疗方法。 适应证——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而现假 象的证候。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一、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开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
质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治法。
如:病不同
性质同
治法同
久痢、久泄
脱肛
气虚
补中益

胃下垂
中气下陷
子宫下垂
第一节 防治原那么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因时制宜
含义: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治疗原那么
四季慎用药—夏季慎用温热,冬季慎用寒凉 四季宜用药—春季辛凉,夏宜解暑化湿,秋宜润燥,冬宜辛温。“用寒远寒,用热远 热〞 2.因地制宜
第一节 防治原那么
〔四〕扶正祛邪
3.运用方式 ① 扶正——正虚邪不盛,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
证—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② 祛邪——邪盛而正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 病证—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③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④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⑤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但正虚不甚
第一节 防治原那么
〔一〕养生与预防
病中禁忌:如疮疡、皮肤病忌公鸡、鲤鱼 及辛辣之品
配伍禁忌:如柿子忌螃蟹,葱忌蜂蜜
胎产禁忌: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时令禁忌:春夏之际忌食狗肉;秋季枯燥, 少食辛热食物,多食汤类和水果;冬季宜 进温补之品

防治法则演示精品PPT课件

防治法则演示精品PPT课件
先祛邪后扶正
• 正虚邪盛,以邪盛为主。如热结胃肠,便秘不通,先以大承
气汤泻下热结,再用养阴生津药物进行调理。
二、治病求本

• 疾病的本质。

• 疾病的现象。如牛脾虚而继发瘤胃臌气,结症为本,气
胀为标。
治病求其本
• 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急则治其标
• 标症紧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
壮阳
• 运用补阳的药物如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等以壮脾肾
之阳的方法。
• 适用于阳虚证。 • 代表方:肾气散等。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21
定(义 七)清
• 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体内热
邪的一种方法。
清热泻火
• 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 • 代表方:白虎汤、麻杏石甘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
• 名中医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功效与应用
• 治疗外感发热。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证见发热,
口苦、咽干、目眩、太阳胀痛,可用小柴胡汤加减。
• 治疗乳腺炎。 • 在人医温热性质的药物,提高机体的功能活动,驱除体内的
缓则治其本
• 针对慢性病而言。
标本兼治
• 标本俱急。如气虚感冒,益气兼解表,标本同治。
三、同治异治
异病同治
• 不同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
段,可以采用同一种治法。
• 如久泻、脱肛、阴道脱和子宫脱等病症,属于气虚
下陷者,均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治疗。
同病异治
• 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

防治原则PPT课件

防治原则PPT课件

养生
(二)防止邪气
未病先防,又称养生、摄生、道生,即调摄身体,保养生 命之意。其对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保持健康以延年益 寿有重要意义。(中医养生学)
(一)培养正气
目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正气的抗邪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基本方法: 1、适应自然规律——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变化 2、重视精神调养——做到“恬淡虚无” 饮食有节 3、注意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4、加强身体锻炼——持之以恒,因人而异 5、房事有节——护肾保精 药物调养 6、药物预防—— 服药预防 以增强正气 接种预防
第一节



预防:即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
治未病
二、既病防变
预防(治未病),对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的发生;对病人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与恶化。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培养正气
第七章 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重点) 2.掌握治则和治病求本的概念(重点) 3.了解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调 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难点) 4.了解治法的概念
第七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修龄要旨》 明代
参考资料三
几种按摩穴位保健法
1、[合谷]
• ***天下第一穴***
▫ 手阳明大肠经 ▫ 〔面口合谷收〕 ▫ 位置:拇指与食指掌骨之间 ▫ 主治:感冒,气虚症,头面眼耳口鼻疾患。 • 可瞬间提高白血球活动力30%。

防治原则PPT课件

防治原则PPT课件
(一)重点 1.治则、治法、治病求本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
阳、三因制宜治则
(二)难点 1.治则、治法的关系 2.“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的不同 3.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与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 4.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及运用
二、知识点精析 (一)治则、治法的概念及其关系
①概念 ②适应证 ③正治的主要内容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2)反治
①概念 ②适应证 ③反治的主要内容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3)正治与反治的关系
2.治标与治本 (1)标本概念的相对性
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一是概念不同: 二是内容不同: 三是方法不同:
(三)预防的内容
未病先防 预防的内容
既病防变
1防止病邪侵害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
②养性调神
一是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 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③护肾保精
④体魄锻炼
形体锻炼的要点有三
及阳, 以滋阴为主,补阳为辅;阳损及阴,则以补阳为
主, 滋阴为辅。主次分寸不同。
5.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
①填精:适应于精虚证。精虚以肾精亏虚多见。故填精补髓, 主要用于肾精亏虚。
(2)调整阴阳的内容 ①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适应证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
泻其阳盛 理论依据——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宜用寒凉药以泻其偏盛
之阳热。即“热者寒之”
阳胜则阴病——清热的同时,配以滋阴之品,即祛邪为主兼以 扶正。

《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推拿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摩 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治疗是通过刮痧板刺 激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 环和排毒。
拔罐治疗是通过负压作用 来刺激穴位和肌肉,促进 气血流通。
康复治疗
01
02
03
04
康复治疗是针对患者康复阶段 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 法、职业疗法、语言疗法等。
物理疗法是通过物理手段来缓 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例如电疗
等。
糖尿病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 ,采用综合防治原则与治法,包 括控制饮食、使用降糖药、定期
监测等。
冠心病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 应的防治原则与治法,如药物治
疗、介入治疗等。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
传染病爆发
在传染病爆发时,根据疫情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原则与治法,如 隔离、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
实施难度
部分防治原则与治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患者依从性差、 医疗资源不足等。
对未来的展望
智能化发展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防治原则与治 法有望实现智能化,提 高疾病预测和治疗的准 确性。
多学科合作
未来防治原则与治法的 制定将更加注重多学科 的合作,以整合各方资 源,提升疾病防控效果 。
预防与治疗的融合
1 2
全周期健康管理
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 链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疾病 发生风险。
3
整合医疗资源
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整 体医疗效果。
PART 05
总结
REPORTING
防治原则与治法的意义
科学指导

中医防治原则.ppt

中医防治原则.ppt

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
3、扶正与祛邪 扶正与祛邪——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 则。
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扶正 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 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 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 复健康——“补虚” 《内经》“虚则补之” 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 1、早期诊治
发汗——麻黄、桂枝之类 清解——银花、连翘之类 涌吐——瓜蒂之类 攻下——大黄、芒硝之类 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 通利——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祛邪可以扶正
相辅相成
使用原则 体壮初病——邪盛——实证—— 祛邪为主
一般而言 体弱久病——正虚——虚证—— 扶正为气
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
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 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九章防治原则-PPT精品

九章防治原则-PPT精品

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
杂证。
先祛邪 后扶正
邪盛为主,急于补虚反会助邪。 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尚耐攻, 经去其病邪,再用补虚收功。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
不耐攻伐。
四、调整阴阳
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 的相对平衡。 具体运用:损其有余 (偏盛)
3、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 ,据体质而调配
体质偏热之 人宜食寒凉 而忌温燥
体质偏寒之 人宜食温热 而忌寒凉
2、药膳保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2020/1/24
(六)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 药物养生 2、推拿针灸
2020/1/24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2020/1/24
人工免疫—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内 容
、中草药 预防疾病
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 腮腺炎。
用之有效 简便易行
茵陈、贯众预防肝炎。
2020/1/24
二.既病防病
含义: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 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内容 :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
2020/1/24
(一)早期诊治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二]防止病邪侵害
2020/1/24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一)顺应自然 (二)养性调神 (三)护肾保精 (四)体魄锻炼 (五)调摄饮食 (六)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020/1/24
(一)顺应自然
顺时养生
春夏养阳 以从其根
秋冬养阴
2020/1/24
(二)养性调神
避免不 良刺激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结词:国际视野
详细描述:加强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促进国际 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下法
总结词
通过泻下通便来清除肠胃实热的 方法
详细描述
下法主要用于肠胃实热证,通过 泻下通便,使热从大便排出,从 而清除病邪。常用的下法包括寒 下、温下、润下和逐水等。
和法
总结词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来治 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和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失调等证。通过调和阴阳 、气血、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平衡 ,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温法
总结词
通过温阳散寒来治疗寒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温法适用于寒证,通过温阳散寒,使寒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常用的温法包括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
清法
总结词
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热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清法适用于热证,通过清热解毒,使热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清法包括清热泻火、养 阴清热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防治原则 • 中医学治法 •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应用 •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学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01
02
03
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
预防复发
补法
总结词
通过补益身体来治疗虚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补法适用于虚证,通过补益身体,使正气恢复,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补法包括益气、养 血、滋阴、温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概念 ②适应证 ③反治的主要内容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3)正治与反治的关系
2.治标与治本 (1)标本概念的相对性
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2)治病求本之本与标本之本的区别
3.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二)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1.概念 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
(三)治则的基本内容
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 治则的基本内容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调理精气血津液 三因制宜
1.正治与反治
(1)正治
①概念 ②适应证 ③正治的主要内容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2)反治
三是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不但是为了增强疗效,同时亦有限制纯补阳 或纯补阴时药物的偏性及副作用。这是阴阳互制之调补阴 阳所不具备的。
⑤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与阴阳并补的异同
相同点:在两种治法指导下的药物组成都是滋阴、补阳并用
不同点:一是适应证不同: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适应于阴阳偏 衰所致的虚寒证和虚热证;阴阳并补适应于阴阳两虚 证.二是滋阴补阳主次分寸不同:阴阳互济之调补阴 阳中“阳中求阴”以滋阴为主,少佐以补阳;“阴中求 阳”以补阳为主,少佐以滋阴。阴阳双补中阴损及阳, 以滋阴为主,补阳为辅;阳损及阴,则以补阳为主, 滋阴为辅。主次分寸不同。
不同点:一是理论依据不同: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是以阴阳对立制约原理 为依据;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是以阴阳互根互 用原理为依据。
虚热证——运用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则是滋
二是具体调补方法不同
阴以抑阳;运用阴阳互济之调补 阴阳则是阳中求阴。
虚寒证——运用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则是扶
阳以抑阴;运用阴阳互济之调补
阴阳则是阴中求阳。
5.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
①填精:适应于精虚证。精虚以肾精亏虚多见。故填精补髓, 主要用于肾精亏虚。
治病求本之本 标本之本
(3)治标与治本治则的应用
①缓则治本 ②急则治标 ③ 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①扶正
概念 适应证
②祛邪
概念 适应证
③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一是概念不同: 区别:
二是适应证不同:
联系:
(2)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①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 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
适应证——“阴胜则寒”的寒实证
损其阴盛
理论依据 ——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宜用温热药以消解其 偏盛之阴寒此即“寒者热之”
阴胜则阳病——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之品,同样是祛邪为主 兼以扶正之法。
②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虚热证——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 病治阴)
虚寒证——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 病治阳)
虚热证——阳中求阴
虚寒证——阴中求阳
阳损及阴证——补阳为主,滋阴为辅 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阴阳并补
阴损及阳证——滋阴为主,补阳为辅
亡阳证——回阳以固脱
回阳救阴——阴阳亡失证人
均兼以峻剂补气
亡阴证——救阴以固脱
③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概念 ④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的异同
相同点:两种治法的适应证相同。均适用于阴阳偏衰所致的虚热证和虚寒证。
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②扶正与祛邪的具体运用
单独运用 扶正与祛邪的具体运用包括 同时运用
先后运用
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扶正的运用,当分清虚证
单独运用
的部位及其精气血津液阴阳的何种虚,还应掌握用药 的峻缓量度
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祛邪的运用,当辨清病邪 性质、强弱、所在病位,而采用相应的治法;还应注 意中病则止
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据虚实主次不同,攻补
同时使用有扶正
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据虚实的轻重缓急而变通使用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邪盛为主,兼
阳、三因制宜治则
(二)难点 1.治则、治法的关系 2.“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的不同 3.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与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 4.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及运用
二、知识点精析 (一)治则、治法的概念及其关系
1.治则 概念
2.治法 (1)概念 (2)治法的层次性
治疗大法 治疗方法 治疗措施
9-防治原则
一、学习要点
(一)重点 1.预防、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 2.预防的内容及基本原则
(二)难点 1.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的方法 2.预防与养生的关系
二、知识点精析 (一)防治原则
概念
(二)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 1.预防 2.养生 3.预防与养生的关系
一是概念不同: 二是内容不同: 三是方法不同:
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要持之以恒,方能收效
⑤调摄饮食 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概念 早期诊治
既病防变的主要措施 防止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则
一、学习要点
(一)重点 1.治则、治法、治病求本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
(三)预防的内容
未病先防 预防的内容
既病防变
1.未病先防
概念
养生以增强正气
未病先防的主要措施 防止病邪侵害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
②养性调神
一是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 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③护肾保精
④体魄锻炼
形体锻炼的要点有三
运动量要适度,要因人而宜,做到“形劳而不倦”
扶正反会助邪;二是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 攻者
4.调整阴阳 (1)调整阴阳的概念
(2)调整阴阳的内容 ①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适应证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
泻其阳盛 理论依据——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宜用寒凉药以泻其偏盛
之阳热。即“热者寒之”
阳胜则阴病——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同时,配以滋阴之品,即祛邪为主兼以 扶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