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
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这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
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
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⑦捻转补泻: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⑦提插补泻补法:得气后泻法:得气后③疾徐补泻操作时间短操作时间长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疾:快速之意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④迎随补泻:补法,近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⑤呼吸补泻: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⑥开阖补泻: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①烧山火: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⑦透天凉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提至下1/3(地部)。
刺法灸法教学大纲(修改)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用)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专业用)I 前言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理论和针灸临床之间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技术和操作技能,熟悉和了解古今各种针灸技术方法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
刺法灸法学是针推专业的主干课程,属必修考试课。
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内容,介绍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内容范围、历史发展和作用地位;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分部腧穴操作、针刺手法;同时介绍灸法、拔罐法、耳针、头皮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和鍉针、电针、腧穴药物注射与敷贴、激光照射、磁疗等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针灸技术现代研究,重点介绍针刺手法、艾灸法现代研究概况,以及现代针灸器械和用具的研制应用内容。
另一部分又称针灸技能训练,是教师做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刺法灸法学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针灸技能训练实验,以常用针灸技术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训练前期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后期可安排在课间或课余进行临床见习。
技能考核在刺灸法课程结束时和针灸临床集中教学实习课之前具体实施,主要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与评分,并可作为学生毕业考核临床技能的项目之一。
本大纲适用于大学本科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推拿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外向型)教学班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内经》中对针刺常用的徐疾、提插、开阖、呼吸、迎随、捻转等补泻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也同时谈论了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手法,这些成为后世单、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一、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些记载包含了三层含义:1、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2、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分补泻,留针时间长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3、以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出针时快速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二、开阖补泻《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记载说明出针后迅速按住针孔为补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则为泻法。
三、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仵,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针灸操作之补泻手法
针灸操作之补泻手法八卦手针治疗视频针刺操作要点针刺补泻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1.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
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2.提插补泻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
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3.疾徐补泻疾徐补泻是根据进针、出针、行针的快慢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徐徐刺入。
②留针期间少捻转。
③疾速出针。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疾速刺入。
②留针期间多捻转。
③徐徐出针。
注意事项:①应明确区分进针、退针的徐疾速度。
②注意与提插补泻操作的区别。
4.迎随补泻迎随补泻是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2)泻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注意事项:①必须掌握欲刺腧穴所在经脉的循行方向。
②进针时应采用平刺或斜刺,以符合随经、迎经而刺的需要。
5.呼吸补泻呼吸补泻是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区分补泻的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一、针刺得气的意义针刺得气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针经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针刺必须得气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医生运用各种针刺手法,致使针下产生经气传导的感应,也叫气至,现在临床一般称“针感”。
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
得气的表现分医、患两方面来看。
在医者言,会感到针下沉涩而聚,如《针经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并形象地比喻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是讲进针后,通过手法的操作,以求达到某种针感。
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涩,是谓得气之候。
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
从患者言,经气已至就是针刺引起患者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如感觉酸、困、沉、重、胀、热、凉、烧灼、麻木、触电样传导感等。
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也是判断体质强弱、正邪盛衰、施行补泻手法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只要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正常,取穴准确,深浅适宜,手法得当,针刺时就会发生气至现象。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是说针刺气至之时,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禾之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迹的起落。
故用针之法,于气未至时当留针候气,如横弩之待发;气至后,当迅速起针,如弩箭疾出。
候气的意义既然如此重要,针刺手法就是根据脉证的不同,施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总之,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若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烧山火操作图
图
2.临床应用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3.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其他迎随法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提插补泻法图
图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补针与泻针要法-中医刺灸法
补针与泻针要法-中医刺灸法
杨氏将针法补泻归结有补针要法和泻针要法,见于《针灸大成。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
“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
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天才。
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
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之。
此为极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
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
岐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
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天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
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
针灸的补、泻方法
针灸的补、泻方法
有关针灸的补、泻方法具体的操作,《黄帝内经》所论非常丰富,有的也很复杂。
简单的给介绍一下
①提插补泻
进针时,先刺入浅层,然后再刺入到深层;插入时的力量较重,提出时的力量轻柔;上下提插时的幅度较小,频率较慢,称为补法。
进针时,一下子就刺入到深层,然后再提回到浅层;插入时的力量轻柔,提出时的力量较重; . 上下提插时的幅度较大,频率较快,称为泻法。
②拾转补泻捻转时的角度很小,频率慢,用力轻柔,称为补法。
捻转时的角度很大,频率快,用力较重,称为泻法。
③徐疾补泻
进针之时的速度很慢,少捻转,少提插,出针之时的速度很快,称为补法。
进针之时的速度很快,多捻转,多提插,出针之时的速度很慢,称为泻法。
《黄帝内经》中所谓徐(进针)而疾(出针)则实(补),疾(进针)而徐(出针)则虚(泻)就是指此。
④开闽补泻
出针之后,立即按住针孔,并作适当抚揉,称为补法。
出针之时,摇动针柄,把针孔摇大,不作按揉,称为泻法。
《黄帝内经》中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摇大其道(针孔),针空四塞,闭塞其门等,就是指此。
⑤迎随补泻
针刺之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随)着经脉走向而刺入,也就是说针尖的方向与经脉循行要去的方向一致,称为补法。
针刺之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迎)着经脉走向而刺入,也就是说针尖的方向与经脉循行要来的方向相对,称为泻法。
《黄帝内经》中所谓: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迎而夺之,追而济之,刺虚者,
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就是指此。
针刺补泻
导气同精法(导气法)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慢进针,得气后三进三退,慢退针。 又可以是均匀的使用提插、捻转或提插捻转法进行 导气。 虚实症候不明显或阴阳失调的病症。 使用较多
平补平泻
补泻兼施,扶正祛邪
多用于虚实夹杂,上热下寒,上实下 虚……
《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新病、实证 久病、痼疾、虚证 夹杂(新旧、虚实、寒热、表里、上下、痰 瘀……)
刺激量
病情、年龄、工作、性别、胖瘦、季节、气 候(月相)、水土、部位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 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重视切诊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三部九侯
观察(望)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针下和缓——谷气——守之 针下沉涩——邪实——泻之 针下虚滑——正虚——补之
麻痹、厥冷、陷下、 感觉迟钝——虚
针下辨气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诊疗与疗效判断
疗效评估
患:自我感觉,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医:证、脉、针感穴性补泻手法捻转 提插 迎随 开阖 徐疾 呼吸 复式 飞经走气
针刺补泻
2016-4-24
治疗思路
辨病-辨证-归经-选穴 -治疗手段-针刺
针刺——揣穴、得气、行针 得气是前提 守神是关键
辅助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 补泻、行针手法
补泻
补法-顺、里、内、扶正、使功能↑-正常、 (刺激小) 泻法-逆、外、祛邪、使亢进↓-正常、 (刺激大)
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是一种治疗有害能量堵塞或过剩能量在人体器官内外脏
腑集中的中医疗法,通过利用针灸的特定法门,采取穴位的损利、补泻、疏散、收衣的方法治疗病症,以滋阴养血、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改善气血循环等手段,发挥特定的生理改善作用。
基本的手法有:
1. 按摩手法:以小腿两面为起点,由里往外,以刮、揉、捶、轮、剪等方式对腹部腰部等做合适的按摩,以促进胆脾胃肠气血循环,疏
散气血瘀滞,调和肝脾胃脘机能。
2. 拔罐手法:以太极奇门八卦作为基本构成原理,以其中的卦名,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拔罐,能够调节经络,改善症候。
3. 特异性按摩:采取捏、捻、拨、摩、研、按等技术,按照穴位
局部或某个器官,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疏散痹滞,降低
有害物质的浓度,而达到疗疾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击此处返回
点击此处返回
点击此处返回
点击此处返回
1.针向迎随法 针尖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 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金元医家张壁在《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说:“顺经而刺为 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 很多教科书与著作、期刊所称的迎随补泻法,都是指针向迎随法。 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成法) 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6~10分)深刺。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卫属阳属 气较浅,荣属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金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 河图五行生成数,补用生数,针深1~5分,泻用成数,针深6~10分。 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 即子午流注针法,分为纳干法与纳支法两种.
4.提插迎随法 《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 暖。” 插针左捻为补为随;提针右捻为泻为迎。 5.捻转迎随法 汪机《针灸问对》:“吸而捻针,右转为泻为迎;呼而捻针,左转 为随为补。”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 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 其母也。”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 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 的相应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 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 加强训练。 第一节 针刺补泻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 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 本原则。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 到治疗目的。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 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 实证:针下沉紧涩滞 (针刺泻法) 针下徐缓舒和。 虚证:针下虚滑空虚 (针刺补法) 针下徐和有力。 寒证: 烧山火 针下热感 热证: 透天凉 针下凉感 2.脉证变化 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 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 得无实。”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 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 盛虚也。”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 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 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也就是说迎就是 泻法,随就是补法。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说明经脉走向有顺有逆,营卫 气血运行有浅有深,有盛有衰,根据经脉走向、部位深浅,气血盛衰, 采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叫迎随。所以说,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 则。 根据迎随即补泻的原则,后世发展为针向迎随等多种可行操作的迎 随补泻方法。
地支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有纳干法和纳支法两种。 纳支法——又称广义的流注法,它是专以一天中的十二 时辰为主,按着一天中的时辰的顺序去配合十二经气血周 流的顺序开穴治疗的。 《针灸大成》:“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 者也,其始从中焦,注于太阴,阳明„„。”这就说明十 二经的气血,从中焦开始,上注于肺经,经过大肠„„终 于肝经,再返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的自然通行着,这个顺 序以一天来说是从寅时起,经卯、辰„„止于丑时,再周 而复始,如环无端。
3.虚实夹杂 一般情况,根据虚实的多少确定补泻的先后,复杂情况 要先补正气,后泻邪气。 一般情况,病情单纯 虚多实少——先补后泻 虚少实多——先泻后补 复杂情况,虚实相倾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 阴阳俱虚者不宜针刺,宜用甘药。
教材引述的《内经》原文说明:外在形气不足,内在精气虚损的情 况下,若用针刺治疗,会加重损伤形体与精气,因此不宜针刺,宜用 甘药调之。对此,可以这样理解: ①针偏于泻,灸偏于补,严重虚损最好不针,而以灸治疗。 ②古代针粗,容易损伤形体与精气;现代针细,对形体精气的损伤 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现代针刺仍然可以治疗一般的虚证, 但对严重的虚证,危重病人,则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抢救(针、灸、药/ 中、西医)。 (二)审察经气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虚:表现为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感觉迟钝。 实:表现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感觉过敏。
2.根据得气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 《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铒之沉浮,病人自觉针下柔和舒适,为 谷气至,宜慎守勿失,以激发经气扶正。 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病人感觉针感强烈难忍,为邪气盛, 宜采用泻祛邪泻实,使针下徐和。 凡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之空虚,经行针手法之后仍然针感微弱 者,为正气虚,宜采用补法扶正补虚。 3.根据补泻效应辨别手法是否适宜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虚者针感由弱转强,或出现热感,说明补泻手 法适宜,起到了补虚扶正的治疗作用。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实者针感由盛转衰,强烈感应变得柔和,或出 现凉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祛邪泻实的治疗作用。
四.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因素 (一)机体状态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补 泻效应。
虚证:
扶正补虚:胃肠功能低下,肠蠕动缓慢, 腹胀纳差;针刺可使胃肠蠕动加快,提 高消化功能,消胀进食。
实证:
祛邪邪实:胃肠功能亢进,痉挛疼痛时;针 刺可以解痉止痛。
气血按十二经的循行是永远不变的,而一天地支的循行 也是固定的,根据《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走向先后次序来 论,一天有十二时辰,人体恰好有十二经脉,经气自然之 序是起于肺,一天之序时始于寅,经卯„„,寅字代表着 开始,所以配正月;黎明是一天的开始,因此才有肺寅大 卯„„的配合。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心率加快,心动过速——针刺可使心率减慢,恢复正常; 心率减慢,心动过缓——针刺可使心率增快,恢复正常。 无数次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是针 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 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腧穴特性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是产生补泻效应的重要条件。 1.偏于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有: 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百会、神阙等穴, 五脏背俞穴、原穴、任脉穴大多具有补的作用。 2.偏于祛邪泻实作用的穴位有: 十宣、八风、八邪、人中、委中、井穴(少商、中冲 等),荥穴(行间、内庭等)。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手段。 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可以使针刺的良性调整作用进一步加 强,补虚泻实的效应进一步提高。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 虚证采用针刺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采 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的采用导气法。 2.脉象变化 《灵枢·终始篇》:“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 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①寸口脉虚弱无力:针刺补法,浅刺。 ②寸口脉强实有力:针刺泻法,深刺。 ③施行补泻手法后,脉象仍有虚或实之象,继续施行补 法或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