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岸 类 型
福建海岸地貌
根据成因、形态、组成物质、动态和分布的综合特征,可将本省的海岸和岸滩地貌划分为四种类型。
1.基岩海岸与岩滩见于开敞海域的山丘岸段、岬角、半岛和岛屿。
闽江口以北分布较广,闽江口以南多与沙质海岸交互出现,岩壁多由花岗石火山岩组成,岸线破碎,海蚀现象极其普遍,海蚀阶地、阶地陡坎、海蚀崖、海蚀沟、海蚀穴、海蚀柱、海穹石及海蚀残丘等广为分布。
岸前的岩滩断续延布,宽数十米至百米,多呈岩礁状,偶见平台状。
基岩小湾澳里为小海滩所占据。
由于波浪猛烈而持续地冲击,导致岩岸岩滩呈缓慢蚀退或处于相对稳定。
2.沙质海岸与海滩在开敞海域的基岩岬角间呈弧状延布,多见于闽江口以南。
后滨阶地常有沿岸沙堤、滨岸沙丘、沙盖地和防护林带,偶有海滩岩、泥炭层和“老红砂”出露。
岸前的海滩普遍发育,宽数百米至千米。
以中细砂为主要组成物质,砂砾和砾石较少。
高潮滩坡度较大,中低潮滩低缓。
风浪、涌浪和风成沿岸流是形成该地貌类型的外营力。
其它如陆连岛沙坝、岛连岛沙坝、沿岸沙嘴和湾口沙嘴的形成也与此有关。
由于受季风的往返搬运,其动态处于相对平衡,与闽江口邻接的梅花—江田为淤涨岸段。
3.淤泥质海岸与潮滩分布于隐蔽的港湾及个别岛屿的背风面。
上边界多为山丘、台地和人工堤岸,堤内已辟为稻田、盐田和港养基地。
岸前潮滩发育,呈环边展布。
滩面极其平坦,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主要由粉砂、粘土组成,局部有贝壳沙堤和沙滩。
多数湾顶覆盖红树林和草滩。
广阔的中低潮滩是蛎、蛏、蚶等的养殖区。
外营力以潮流作用为主导。
鉴于径流、片流、近岸侵蚀泥沙的不断供给,加上湾外泥沙回淤和人工围堤的影响,湾内处于不同程度的淤张状态。
本类型岸滩向湾口部分,波浪作用逐渐增强,尤其是迎风面,常被侵蚀后退,甚至为基岩海岸和沙质海岸所取代。
4.河口海岸与河口潮滩主要分布于闽江口和九龙江口。
闽江口是混合型河口,潮区上溯侯官,下至口门,约68千米。
岸线为基岩或冲海积平原前缘的人工堤岸。
岸前边滩狭窄,多为粉碎—粘土质。
海岸地貌
海蚀窗
台湾石门洞
大连 “ 恐龙探海 ”
海蚀柱,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使拱桥顶
板崩塌,其外侧形成脱离海岸的海蚀柱。海蚀
柱下部继续受蚀,则形成海蚀蘑菇。
澳洲十二门徒景区
海 蚀 柱 ( 石 帆 )
海蚀蘑菇、海蚀平台
堡岛
天津七里海
堡岛
天津七里海湿地
第四部分 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1.
珊瑚礁海岸
它是以石珊瑚为主的造礁生物形成的海岸。 珊瑚最宜生长在水温18—30℃、盐度27—40‰的海水 中。水温超过35℃会使大多数珊瑚死亡,而盐度太低也 不利于珊瑚的生长。珊瑚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光照度,因 而大多生活在水深不足45m处。珊瑚一般在较硬的基底
台湾清水断层海岸
台湾东海岸的宜兰
岬湾海岸
澳洲
第二部分 海岸带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蚀造成的海蚀产物、 河流沉积物、海生生物的贝壳、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 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便形成海滨沉积 物。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小,海滨沉积
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量作用下的沉积特征。由于风暴期高能的持续时间短促,
沉积物未经长期簸选,故后滨沉积物的分选较差。
广西北海银滩
沙岸,三亚
日本
● 前滨
前滨位于潮间带,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其滩面平坦,向海 倾斜。
前滨带常发育滩脊(滨岸堤、沿岸沙坝),它是与岸线平行
的沙岗,高度不大,向陆一侧坡度稍陡多列滩脊,贝壳供应丰富的海滩可形成贝壳沙堤。 前滨带滩脊物质较粗,平均粒径向海变细。沉积物分选好,
堡岛一般都出现在岸外水下岸坡,坡度平缓,有丰富
海洋沉积知识点
海洋沉积知识点4.1近岸带按动⼒作⽤分(1)与⼤河流有关的河⼝湾,三⾓洲(2)以海洋过程为主,不受河流直接影响的海滩、障蔽岛(波浪作⽤为主);潮坪、砂坝-泻湖(潮汐作⽤为主)。
⼆、河⼝湾的⽔动⼒特征2、潮汐潮汐对河⼝湾作⽤最重要,其作⽤是混合淡、咸⽔,向海或向陆搬运悬浮体。
按潮差⼤⼩可将河⼝湾划分为弱潮型(潮差<2⽶)中潮型(2-4⽶)强潮型(>4⽶)三、河⼝环流1、河⼝环流成因型淡⽔径流流⼊河⼝湾后,向来⾃外海的咸⽔休扩散,这两种具有不同盐度、不同密度的⽔体的混合,导致了河⼝湾特有的环流系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盐⽔楔型位于弱潮河⼝,淡⽔在密度较⼤的咸⽔之上向海扩散:咸⽔呈楔状体位于下层,尖端朝向陆。
淡、咸⽔之间存在盐跃⾯。
径流驱动为主,盐⽔楔顶端形成砂坝。
(2)部分混合型位于中等潮差河⼝,淡、咸⽔在界⾯附近上下扩散,⽆明显界⾯。
但整个河⼝区仍存在垂向和纵向的盐度梯度。
(3)强混合型潮差⼤、流速⼤,破坏了垂向盐度梯度,存在纵向盐度梯度,科⽒⼒使得⾯向陆右侧盐度⾼,产⽣横向混合,悬移质浓度⼝门附近最⼤。
五、河⼝环流动⼒作⽤的分带性1)河流作⽤区2)河⼝环流作⽤区3)海洋作⽤区七、沉积特征2、沉积相序列沿河⼝特长轴⽅向常出现岩相的依次更替,即河⼝湾河流相组—河⼝湾相组—河⼝湾海相组。
河⼝湾沉积判别标志1)在剖⾯中常与陆相或海相地层相接,并常和障壁层序共⽣。
2)单个旋回不厚,⼀般多由若⼲个旋回组合在⼀起,分布范围仅为数⼗或数百⼩⽅公⾥。
3)弱潮河⼝律层序具有向上变细的趋势,粉砂、泥是最主要的沉积类型。
中、强潮河⼝湾层序此趋势不明显,且砂质沉积占有⼀定⽐例。
4)具有交错层理构造以及潮汐层理构造,以潮汐作⽤为主的河⼝湾常发有⼤型交错层理,交错层具有明显的双向性。
5)丰富的半咸⽔⾄正常海相⽣物,但门类有限。
4.2三⾓洲形成的基本条件“三基”浅平的⼝外海滨区丰富的泥沙来源较弱的海洋动⼒三⾓洲的发育过程(l)河⼝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河流⼊海的河⼝区,⽔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堆积成⽔下浅滩。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岸工程学复习资料 知识总结(膨胀版)
绪论一、海岸线、海岸带与海岸1、海岸线:海洋与陆地的交界线称为海岸线。
2、海岸带:海岸线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称为海岸带。
海岸带的宽度各国规定不尽相同,我国规定:一般岸段,自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0km左右;向海扩展到10-15m等深线。
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位于高潮位之上的区域为潮上带,位于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区域称为潮间带,位于低潮位以下的区域为潮下带。
3、海岸:由后滨、前滨、外滨组成。
后滨(或后滩)常位于高潮位之上,属于潮上带。
前滨又称滩面,位于波浪冲击的上限与低潮海滨线之间的地区,也称潮间带,是受拍岸波浪作用强烈的地区。
外滨又称滨面,属潮下带,从低潮海滨线向外延伸,经过宽度不等的破波区或破波带。
这个区域是破碎的波浪强烈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区域。
二、海岸类型根据海岸的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发展阶段等特征分为:基岩海岸:一般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与海面相交,经过波浪作用形成的海岸。
砂砾质海岸:又称堆积海岸,主要是平原的堆积物被搬运到海岸边,再经波浪或风的改造堆积形成。
淤泥质海岸:主要由江河携带入海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在波浪和潮流的作用下输运沉积形成。
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由红树植物与淤泥质潮滩组合而成;珊瑚礁海岸由热带造礁珊瑚虫遗骸聚积而成。
三、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1)河流影响:河流入海的泥沙在近海沉积和岸滩堆积,造成海岸线的推进。
2)波浪作用:当波浪冲击海岸时,造成岸滩的侵蚀与后退,砂砾质海岸尤为严重。
3)潮汐作用:潮汐相伴产生潮流,潮流冲击岸滩,从而造成对海岸的冲蚀。
4)人类在沿海生产活动的影响:在沿海兴建突堤、丁坝等海工建筑物时会破坏原有的沿岸输沙平衡,岸线必然会改变其轮廓以求达到新的平衡第二章、潮汐一、波浪1.波型:风浪:在风场中风直接作用下形成和传播的波浪。
涌浪:离开风场继续传播的波浪称为涌浪。
混合浪:涌浪在传播进入另一个风场后的波浪。
特征: 涌浪和风浪的频率比风浪:波面粗糙,波长和周期短,波峰陡峭,波峰线短,常出现波浪溢浪(白帽)现象。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浅水三角洲、深水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的三种 相模式的剖面
8.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 辫状河平 原三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扇三角洲平原:以大陆流水积作用为主; •扇三角洲前缘:遭受盆地水动力改造; •前扇三角洲:以盆地作用为主
扇三角洲 •旱地型扇三角洲 •湿地型扇三角洲 辫状河平 原三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海岸线之上)
•分流河道沉积 •天然堤沉积 •决口扇沉积 •沼泽相沉积 •三角洲湖泊沉积 •分流间湾沉积
•三角洲前缘
•分流河口沙坝沉积(砂质海滩) •远沙坝沉积 •前缘席状沙沉积 •指状沙坝沉积
•前三角洲沉积
沼泽和海湾
分流河道
分流河口坝
决口扇 分流间湾 越岸洪水扇及天然堤 海滩 分流河口沙坝 远沙坝 前三角洲 滑塌块体 陆棚浅海
shelfs或受保护的陆棚泻 湖protected shelf lagoons)
•陡坡边缘(Escarpment
margins)
•坡角35-90°,有坡折,可划分为上斜坡(坡角>35-40°)(失 重)、下斜坡(坡角<35-40°)
Escarpment margins
Bypass(过路型)
图6-14
滨海(湖)地区沉积地貌示意图
1-沙嘴;2-沙坝;3-泻湖;4-三角洲;5-潮坪;6-海滩和波筑台;7- 泥炭堆积
•海(湖)滩
•浪控型滨海沉积
•潮控型滨海沉积
北戴河海岸沙难上的落潮波痕
•浪控型滨海沉积
北戴河海岸沙难上的双脊波痕
崇明岛海岸,海滩沙中的冲洗层理
•潮控型滨海沉积
滨海 浅海 半 深 海 深海 平均高潮线 潮上沉积 平均低潮线 潮间沉积:潮坪、潮沟、潮溪 正常浪基面(20m) 潮下沉积:浅滩和潮道 200m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一)基岩海岸(可分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 m等深线逼近岸边。
因此,有许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邻港湾可选作大、中型港址。
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
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二)平原海岸特点: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缺乏天然港湾,岸外无基岸岛屿。
我国有长达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黄海西岸的江苏沿海这两处。
此外,在松辽平原的外围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的一些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砂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三)生物海岸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2.1《海洋地理》参考素材:海岸地貌
•
珊瑚礁分布范围 与珊瑚生长的水温条件有关,珊瑚 是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E。 由于珊瑚的生长受到一定地理条件的限制,因此其分 布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及暖流所经过的海区,总 面积为60万km2。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 西洋热带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的东沙、西沙、 中沙和南沙群岛,其次为海南岛及台湾。
压力及被其压缩的空气对岩石产生强烈的破坏,尤其 对裂隙发育的岩石更为明显。被破坏的岩屑砂砾随浪 研磨基岩,加快了海蚀作用的速度。海水对岩石、矿 物的溶蚀能力比淡水强,不仅碳酸盐岩能溶于海水中, 海水对玄武岩、正长岩和角闪岩、黑曜岩等都有很强 的溶蚀作用,其溶蚀速度比淡水大3~14倍。海岸经过 冲刷、研磨和溶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 珊瑚岛还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上或水下都可 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它又是渔民的捕鱼场所, 或是歇息、补给与避(台)风地点。 • ③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 地,形成以珊瑚为主体的生物群体,繁衍着各种有经 济价值的鱼类、虾蟹类、海藻、贝类、海参和海龟等。 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资源,成为远洋捕鱼的良好 渔场。 • ④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是良好的储油层。目前世界上可采储量超过8000万t以 上的大型生物礁油田就有12个,总可采储量约刃亿t, 主要发现于伊拉克、利比亚、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国。 该类油田以高产而著称。
• 淤泥质海岸是由粉沙和淤泥堆积的低缓平坦海岸,海 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受潮流作用较大。 淤泥质海岸从陆到海由三部分组成,沿岸为冲积平原 或海积平原,平原外围是潮间带浅滩,又称潮滩,潮 滩以外为广阔平缓的水下岸坡。 • •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泥沙供应丰富而又比较掩蔽的 堆积海岸段,如大河下游平原、构造下沉区。
第六章岸滩演变
变态模型
• 变率不大于5。
第五节 岸滩演变的研究方法
三、岸滩演变的数学模拟
1、三位岸滩演变模型 三维岸滩演变的基本方程
模型组成:
• • • 波浪场计算 近岸流场计算 泥沙输送与岸滩演变的计算
缺点:
• • 计算机内存要求高,耗时长 只限于岸滩地形局部、短期变化
第五节 岸滩演变的研究方法
三、岸滩演变的数学模拟
第三节 岸线形状和岸线变形
一、海岸分类(Q1—in,Q2—out)
堆积性海岸 Q1>Q2
•海岸泥沙堆积 •岸线前进
侵蚀性海岸 Q1<Q2
Q1=Q2
•输沙平衡 •不冲不淤
堆积性海岸 Q1g=Q2g=0
•输沙率处处为零 •静态平衡
侵蚀性海岸 Q1n=Q2n=0
•没有冲刷与淤积 •第一种动态平衡
第二节 海滩剖面的变化
二、海滩剖面变化规律
风暴剖面:风暴盛行期间,海滩的上部被侵蚀,泥沙被运到离岸区堆 积而形成的剖面形状
• 近岸区海滩坡度变缓; • 海岸受到保护 • 特征:沙坝形成
滩肩坡面
• • • • 风暴季后形成 近岸区坡度较陡 光滑,滩肩宽 适应于相对平衡形式
第二节 海滩剖面的变化
二、海滩剖面变化规律
参数α与β的关系
第三节 岸线形状和岸线变形
毛里塔尼亚海岸地形图
第三节 岸线形状和岸线变形
三、岸线的长期自然演变
连岛沙堤形成过程
离岸岛与岸线间地形变化的几何关系
第四节 海岸工程建筑物引起的岸滩演变
一、建筑物前的局部冲刷
第四节 海岸工程建筑物引起的岸滩演变
一、建筑物前的局部冲刷
类型Ⅰ
• 建筑物在岸线附近,冲刷坑很快被重新淤满
海岸的分类
生物海岸 淤泥质海岸 砂质海岸 基岩海岸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红树林与泥沼 相结合的海岸
热带、亚热带 较低纬度的海 岸低洼地带
抵抗风浪,生 物多样性保护 和湿地保护
广东、广西、 海南岛沿岸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珊瑚虫的遗骸 和分泌物堆积 而成
热带基岩海岸 保护海岸。抵
边缘
抗海浪侵袭生
物多样性保护
南沙群岛
巩固练习
• 辽东半岛 • 海南岛亚龙湾 • 江苏 • 南沙群岛
❖ 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开阔。 (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确保港口有广
阔的经济辐射范围和充足的货源。以大城市为依托 (靠近大城市),客货运输量大,便于客货流的集散。
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 港口码头应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 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类型
成因
特点
利用
典型
基岩海岸
2、砂质海岸
• 特点: 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坡缓水清
• 成因: 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携带的砾石、 粗砂、细砂等在河口沉积
• 利用: 海滨浴场 • 分布: 台湾、海南、广西
3、淤泥质海岸 • 特点:堆积物颗粒较细,粘土和粉砂组成。
我国沿海和近海的潮汐类型
我国沿海和近海的潮汐类型我国海区大部分为边缘浅海,其面积与太平洋相比很小。
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甚小,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海区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
太平洋潮波由太平洋经我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黄海和渤海;另一支经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上海峡进入南海。
由于海区形状和海底地形的影响,使我国近海的潮汐变得较为复杂。
太平洋潮波进入东海后,由于东海较为开阔,潮波基本上为前进波型。
我国沿海,等潮差线略与海岸平行,并且越靠近大陆,潮差越大。
当潮波传至海岸附近时,水深变浅,潮波能量集中,促使潮差迅速增大。
潮波进人黄海、渤海后,受到海岸地形影响,进行波被反射,形成反射潮波,反射潮波与人射潮波叠加产生驻波,由于地形和地转的影响,驻波统节点(无潮点)旋转,产生旋转波。
半日潮波在黄海和渤海各有两个旋转潮波系统,共四个潮波系统。
而全日潮波在这两个海区只有两个潮波系统。
由于波底摩擦的影响,无潮点偏于潮波入射方向的左方,潮差则由无潮点向四周增大,因此,黄海东部沿岸潮差大,四部沿岸潮差小。
黄海、渤海、东海以半日潮或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沿海潮差以浙江为最大,杭州湾潮差高达8m以上,是我国潮差最大地区。
台湾海峡两岸、福建沿海平均大潮差为4~7m,台湾沿岸只有2~4m。
南海潮波也来自太平洋。
潮波进入南海后分成两支:主要一支南下,构成南海的潮波系统;另一支北上台湾海峡方向,形成台湾海峡以南邻近海区的潮波系统。
半日潮波进入南海的能量要比全日潮波大,但由于地形影响,南海以全日潮或不规则日潮为主,一般认为,南海的潮差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小。
南海北岸,从台湾海峡到珠江口一段以及雷州湾附近,潮差较大。
在南海中。
以北部湾潮差最大,其湾顶部潮差可达5m以上。
中国近海潮差分布趋势,总的说来,外海潮差较小,愈靠近岸边潮差愈大;海湾内的潮差一般由湾口向湾内递增。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差一般比南海大。
渤海、黄海和东海中,东海外侧潮差小,内侧潮差大。
海蚀地貌
2、类型
海蚀崖——在海浪长期冲刷下,基岩不断冲刷后退,形 成搞出海面的基岩陡崖。 海蚀洞——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 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 度大的叫海蚀洞。在节理发育或夹有软弱岩层的基岩 中,海蚀洞可达几十米深。 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 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2、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可分为海滩海岸、沙堤——泻湖海岸和沙丘海 岸。
海滩海岸是泥沙在激浪带堆积形成的,其范围从波浪破 碎开始点起到海岸陆地上波浪作用消失处止。 沙堤—泻湖海岸是在沙质海岸堆积体及其封闭海湾形 成泻湖构成的海岸。有的堆积体分布在水下尚未露出 海面,为水下沙坝,水下沙坝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 冲刷的一道屏障,如挖沙破坏沙坝,海岸将会受到强 烈冲蚀而使陆地上的道路、农田、村舍或其他人工建 筑物遭到破坏。沙堤—泻湖海岸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 型,约占世界海岸的13%,在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 半岛、广东和广西沿海均有发育。 ·
一般组成红树林海岸的以广义红树林为主。这些植物在 世界上共有2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 尤其是赤道热带,海岸的红树林种类多,生长茂密, 多为高大的乔木。亚热带的红树林多为灌木丛林,种 类较少。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种类较多, 树型也较高大,如它东北部和北部的东寨港、清栏港、 儋县等地的树高可达5-lOm,个别超过15m。向北随着 气温的降低,红树种类减少,树型也变得低矮稀疏, 到了北纬70左右的福建北部福鼎附近海岸,树高只有 1m左右,成为灌木丛林。
珊瑚礁分布范围 与珊瑚生长的水温条件有关,珊瑚是 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E。 由于珊瑚的生长受到一定地理条件的限制,因此其分 布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及暖流所经过的海区,总 面积为60万km2。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 西洋热带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的东沙、西沙、 中沙和南沙群岛,其次为海南岛及台湾。
海岸地貌
成因探究
• • • 波浪作用 潮汐作用 生物作用 气候因素
研究意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 里,岛屿岸线为14000余公 里。在漫长的海岸带蕴藏有 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 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自古 以来,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 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 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 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从 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 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 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 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 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海岸
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海岸地貌类型。造礁珊瑚、 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的堆积,构成了珊瑚礁海 岸地貌,主要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基本类型。 岸礁与陆地边缘相连,并从陆地向海方向生长,如红 海和东非桑给巴尔的珊瑚礁。堡礁与岸线几乎平行, 礁体与海岸之间由潟湖分隔,如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 堡礁;环礁则环绕着一个礁湖呈椭圆形,中国南海西 沙群岛大多为环礁。 在茂盛生长有耐盐的红树林植物群落的海岸,构成红 树林海岸地貌。红树植物有特殊的根系、葱郁的树冠, 能减弱水流的流速,削弱波浪的能量,构成了护岸的 防护林,并形成了利于细颗粒泥沙沉积的堆积环境, 形成特殊的红树林海岸堆积地貌。
淤泥质海岸
在潮汐作用较强的河口附近和隐蔽的海湾 内堆积而成,这类堆积体由0.002~0.06毫米 的细颗粒物质组成。地貌形态较为单一, 成为平缓宽浅的泥质潮间带海滩。与更新 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泥质海岸, 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连接的岸外沙堤,它以 北欧瓦登海最为典型。
三角洲海岸
在河口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 而成的向海伸突的泥沙堆积体。 有呈鸟足状的,如密西西比河 口三角洲;有呈尖嘴状的,如 意大利台伯河口;有呈扇状的, 如尼罗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等。
地貌学:第八章 海岸地貌
一、沉积物的横向运动与均衡剖面的 塑造
(一)中立线的概念
当波浪的波峰与波谷向岸推进时,水下岸坡颗粒 将相应地作向岸和离岸的运动。
F离逐渐减小 G切+F离= F向
F离< F向 G切+F离> F向
F离减小 ,F向增大 G切+F离< F向
在波浪和重力共同作用下,水下岸坡上的某一点, 在一个波浪周期运动中,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而不发 生实质性的位移,这一点称为中立点。
G切 + F离 = F向
泥沙向岸坡上部堆积,使岸 坡坡度增大,因而重力的切 向分力增加,最终达到:
G切 + F离 = F向
均衡剖面:在波浪的一个周期运动过程中,水下岸坡上的泥沙都
做等距离的运动而不发生实质性的位移,这一凹形剖面,称为海岸 均衡剖面。
(三)沙质海滩横向上主要动力带 的泥沙运动
二、沉积物的纵向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沿岸流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波浪方向的恒定时间 ,波向改变,它也随之变化。
当河流入海后,在盛行风(如季风)的作用下,可 形成强大的沿岸流。如长江、钱塘江的冲淡水影响下形 成的浙闽沿岸流,广东珠江冲淡水影响下形成的西南向 沿岸流等。
沿岸流恒定时,对海岸带的泥沙冲淤和岸线变动起 较大的影响。
(二)近岸循环流体系
(一)沉积物的纵向移动
当波向线方向 与海岸线斜交时, 波浪作用方向与重 力作用方向不在一 条直线上,海底泥 沙循着波浪与重力 两者的合力方向运 动,称为泥沙的纵 向运动。
中立带以上 中立带上 中立带以下
沉积物沿水底纵向与横向移动的组合
沉积物沿岸边纵向移动图示
(二)沉积物流形成的地貌
1、沉积物流
(1)凹岸堆积地貌——海滩
第七节海岸地貌
• 冲蚀பைடு நூலகம்用
– 波浪水体给予海岸的直接打击。
P = 0.15H + 2.42H / L
(H:波高、L:波长)
• 磨蚀作用
– 激浪流挟带的岩屑和砂砾在进退往返过程中对海底基 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
• 溶蚀作用
– 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
(二). 海蚀地貌
• 海蚀穴(洞)
– 海崖的坡脚处,经常遭受波浪的冲磨而形成的凹槽(宽度大于深 度者为穴,深度大于宽度者称洞)。
称泥沙的横向运动。 • 当波浪前进方向(波射线)与岸线斜交时,波浪力与重力沿坡面的
切向分量不在同一直线上,被起动的泥沙向岸运动的路线与沿海滩
斜坡滚落向海的路线不一致,泥沙不但发生横向位移,还依波浪力 和重力的合力方向沿岸运动,这种运动称泥沙的纵向运动。
– 在大多数情况下,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是相结合进行的。
– 泥沙在纵向运动过程中,由于岸线方向的改变或由于岸外岛屿与 人工堤等造成的波影区内,因泥沙流的容量降低而产生堆积,形 成一系列堆积地貌。
1). 湾顶滩(毗连地貌)
– 当岸线向海转折形成凹岸时,由于波向线与岸线的交角增大,使 泥沙流容量变小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沉积。
2). 沙嘴(自由地貌)
– 岸线向陆转折时,由于波向线与岸线的交角变小,泥沙流容量降 低,部分泥沙在岸处发生堆积,形成向海伸出的沙嘴。
4). 泥沙流要素
• 容量(输沙能力) – 波浪及水流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搬运泥沙的最大数量(即α = 45°)。 • 强度(输沙量) – 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某一断面的泥沙量。 • 饱和度 – 泥沙流的强度与容量之比。 (强度/容量:<1,侵蚀;>1,堆积;=1,不冲不淤。)
2.泥沙纵向运移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海岸动力学复习要点
《海岸动力学》--复习要点第四版CQJTU1、海岸类型和海岸主要动力因素:按照岸滩的物质组成,海岸类型有(1)基岩海岸 (2)砂砾质海岸 (3)淤泥质海岸 (4)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主要动力因素有:波浪、潮汐及潮流、近岸流、台风、风暴潮 、海啸、异重流;以及河流影响。
2、海岸线和海岸带的概念:海岸线是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潮间带指高潮时海岸线与低潮时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潮上带是海岸线向陆扩展10km 的区域;潮下带向海到-10m ~-15m 等深线。
1、波浪分类:按波浪形态分类,波浪可分为规则波和不规则波。
不规则波又称随机波。
按波浪传播海域的水深分类,波浪分为深水波、有限水深波和浅水波。
深水波时h/L ≥0.5浅水波时h/L ≤0.05(其中h 为水深,L 为波长)2、谐振波波面表达式:波面表示为cos()a kx t ησ=-,则波长为2L k π=,则波周期为2T πσ=,波速为c k σ=,传播方向为x 方向。
3、描述规则波浪运动的理论:主要有微幅波理论、有限振幅Stokes 波理论、椭圆余弦波理论,孤立波等。
4、势波理论:假定流体无粘无旋并且不可压缩,因而剪切应力为零,无摩阻损失,存在势函数,求解势波的控制方程简化为20ϕ∇=;底部边界上,法向速度为零。
流速场和压力场可分开求解.求出速度势函数φ和流速场后,由伯诺里方程求得压力场。
5.界面运动学边界条件:在流体界面上,不应有穿越界面的流动,否则界面就不能存在。
流体界面具有保持性,某一时刻位于界面上的流体质点将始终位于界面上,不能有相对法向位移,即界面上水质点运动法向速度等于界面运动法向速度。
6、线性波理论假定:波动的振幅相对于波长或水深是无限小的。
线性波水质点运动轨迹为一个封闭椭圆,其水平长半轴为a ,垂直短半轴为b 。
在水面处b =H/2,即为波浪的振幅,在水底处b =0,说明水质点沿水底只作水平运动。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直 到波浪有效作用下界。)
海 洋
海岸的分类
通常把海岸分为岩岸和沙岸(包括粉沙淤泥质海岸)。 岩岸(山地海岸) 按海岸带地貌排列方式或其他地貌特称分为:里亚式海岸、 达尔马提亚式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岸、喀斯特海岸)
沙岸(大部分属于平原海岸) 三角洲海岸、淤泥堆积平原海岸、潟岸湖、弱谷海岸、三角 湾海岸等。 此外低纬度海区还有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泥滩海岸。
(2)海蚀崖 海蚀穴
海蚀崖
❖ 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不断扩大,顶部的基石悬空, 发生崩塌,形成海蚀崖,海岸后退形成陡壁。
❖ 海蚀崖的形态受岩性和岩层产状的影响很大,柱状 节理发育的海蚀崖呈陡立状,向海倾斜的岩层常形 成倾斜海崖,向陆倾斜的岩层也可以形成陡崖并能 较好地保存。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海蚀穴
6.深海平原
❖ 深海平原又称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中特别平坦的部分。 地壳厚度6~8公里左右,属大洋型地壳。沉积物来源 于大陆架,由浊流通过大陆坡堆积于大洋盆地中最低 部位。
❖ 沉积物经过波浪的分选作用(粗粒物质上移,西里物质下移) 后,形成由粗粒物质构成的滨岸堤和细粒物质构成的水下堆 积台。
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
❖ 在凹形海岸,海岸与波浪 前进方向的夹角约为45o 但由于海岸方向改变,使 这个夹角增大,大于45o。 这时泥沙流搬运能力减低, 使泥沙流从原来不饱和或 近饱和状态转变为饱和或 过饱和,在海岸转折处堆 积形成海滩,称湾顶滩。
4.边缘海沟
❖ 边缘海沟是与大陆坡相邻的狭长深海凹地,通常 与岛弧同时出现,延伸方向也与之一致,横剖面呈 不对称V形,平均坡度5o ~ 7o ,宽数十千米至上百 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深度往往在6500m以上, 有现代火山活动并且是地震震源所在。
浙江地理选考微专题:海底与海岸地貌
马里亚纳海沟地形 11034 m
下图是某海域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甲处类似的是
A.冰岛
B.日本列岛
C.安第斯山
A
D.阿尔卑斯山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D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BD
珊瑚礁是指造礁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虫常需要生长在22~30℃且 有一定盐度(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的海水中,同时它的光合作用还要求有 充分的光照。读图7,完成13~14题。
13.有关世界珊瑚礁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 是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 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 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 气候持续性变暖 C. 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 地壳阶段性下沉
海蚀洞
海蚀拱桥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柱
海蚀崖1
巴厘岛 情人崖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2
断层海岸1
台湾清水断层海岸
• 特点: • 成因: • 利用: • 分布:
基岩海岸
海岸较陡峭,附近多岛屿、礁石。 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 遭受海水侵蚀 港口建设、旅游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岸类型
1.侵蚀海岸: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
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
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
海蚀洞。
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
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
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
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
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
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
海蚀陡崖。
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
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海蚀平台。
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
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
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
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
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
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
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
如中国海南岛崖县西南海滨、大连小平岛东侧崖壁及苏格兰的斯塔法岛等地。
2.断层海岸: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
中国台湾省东部为挺直的断层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鹅銮鼻,长达360公里,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
它的水下岸坡陡峻,离岸30公里,便是深达4500米的深海。
在多佛尔海峡的英国海岸,一堵截切侏罗纪白垩土的白色崖壁,构成奇特美丽的海岸。
3.沙(砾)质堆积海岸: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泻湖发育:
海滩。
海滩的演变与沿岸波浪特征、泥沙补给和水体渗透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于离岸流速时,海滩物质供应量大于被搬走量,海滩发育,横剖面呈凸形,常见于砾石海滩;反之,水体渗透作用较弱的海滩,离岸流速大于向岸流速,海滩横剖面呈凹形,常见于中、细沙组成的海滩。
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由于激岸浪及其冲流和回流的反复作用,使海滩沙成为分选最佳的沉积物。
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与岸平行,经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
被沙堤和陆地环抱的水域,称为泻湖。
在岬角、海湾毗连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发育。
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砾组成的狭长堆积体,一端与陆地衔接,一端顺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
有的沙砾堆积体形成连岛沙洲,使岛屿与陆地或岛屿与岛屿连接起来。
有些海滩上,常见到与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间的起伏地形,称脊槽型海滩,如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和英国的部分海岸。
海岸沙丘。
在风力吹飏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状起伏的沙丘。
沙丘排列方向常与风向成直角,迎风面比较平缓而坚实,背风坡比较陡峭而松散。
如中国北戴河沿岸、福建长乐沿岸,法国濒临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国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国东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
沙质堆积海岸的剖面形态,因波浪特征和波向变化而常有变化。
暴风浪和涌浪都塑造与其相适应的剖面,导致沙质堆积海岸的季节性演变。
如美国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风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
中国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风浪剖面,冬季则多涌浪剖面。
4.淤泥质堆积海岸:位于泥沙来源丰富,潮汐作用较强的岸段。
海岸物质大多由0.05~0.001毫米的细颗粒泥沙组成,形成广阔平缓的低海岸平原。
波浪通过浅滩,能量较弱,潮汐作用显得较为活跃。
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海岸地貌单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异以及地貌特征,可分为:潮上带。
位于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风暴潮时海水可到达的范围。
该带地势微有起伏,低洼地分布其间,有暴风浪作用和流水痕迹。
盐沼地上生长有稀疏的耐盐植物:
潮间带。
为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海水活动地带,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露的海涂(潮滩)。
此带泥沙活动频繁,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潮滩上留有由落潮水流冲刷而成的树枝状潮水沟,以及由波浪侵蚀成的坑洼。
各地潮间带宽度不一,一般为几公里,最宽的可超过10公里。
潮下带。
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侧,为潮滩的延伸部分。
其组成物质较细,水下岸坡平缓,等深线延伸方向与岸近于平行。
淤泥质堆积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
中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国的淤泥质海岸广为发育,并独具特点。
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础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苏北部的海岸;另一种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在隐蔽的海湾堆积,如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的港湾淤泥质海岸。
与更新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淤泥质海岸,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相接的岸外沙堤,构成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堆积的环境,其中以荷兰海岸最为典型,美国东部海岸,联邦德国、丹麦、英国部分海岸也有发育。
5.三角洲海岸: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
按三角洲的形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岸线外形似鸟足,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状三角洲,岸线向海伸突,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岸线平缓向海突出,如中国的黄河三角洲
和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
此外,还有多岛屿、多汊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和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6.生物海岸:自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地区,繁殖和生长着珊瑚和红树林等生物群落,构成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海岸类型:
珊瑚礁海岸。
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
珊瑚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等类型。
岸礁通常紧贴海岸发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宽阔浅水地带,随着珊瑚礁加宽,海岸线向海方向推移。
堡礁的延伸方向与岸线几乎平行,外缘坡度很陡,它与海岸之间被泻湖分隔开来。
环礁在平面上呈环形,围绕着一个泻湖水域。
红树林海岸。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滩上,生长着耐盐、繁茂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
由于红树林植物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
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长有陆生植被;潮上带沼泽上灌木丛生;潮间带泥滩为红树林沼泽;潮下带为浅水泥滩,红树林的一些先锋种可率先生长。
这几个植被景观带,随着岸滩淤涨而由陆向海方向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