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导入
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 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讲解
拓展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现代诗的背 景、作者、主题和艺 术特色。
掌握现代诗的朗诵技 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的意象、 象征和语言特点,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总结
内容的完整性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诗三首》的各个方 面,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境和风格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引入 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 文学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这将对 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
01
02
03
讲解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 手法。
讨论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 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思想。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分析并欣赏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2.分析现代诗的情感变化和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现代诗的文本:《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乡愁》。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简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代诗的特点吗?请举例说明。

二、分析诗歌《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康桥”、“金柳”、“夕阳”等。

c.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押韵、对仗等。

三、分析诗歌《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土地”象征祖国,“河流”象征民族的生命力。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热爱土地到渴望自由,再到对祖国的思念。

四、分析诗歌《乡愁》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邮票”象征思念的载体,“船票”象征远离家乡的旅程。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乡愁的抒发到对家乡的思念,再到对祖国的挚爱。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首现代诗的理解和感悟。

3.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

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1)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1)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高一语文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教案

一. 教学内容: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第四课《外国诗四首》〔自读课〕二. 教学重点:〔一〕诗歌鉴赏方法:1. 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创作风格。

2.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社会环境〕。

3. 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以体会意境。

4. 关注表现手法,以深刻理解诗歌主旨。

〔二〕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关系。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册第三课〕1.《错误》〔1〕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大致有:①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②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③“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①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②“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③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2.《致橡树》〔1〕《致橡树》分为几层,表达何种精神?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2〕本文运用了何种手法?象征。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的铜枝铁干和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具体形象。

3.《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自读〕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大海意味着无边的空间和博大的包容。

“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热爱人类的痛苦与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须歌唱的〞〔海子语〕。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详改)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详改)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四、学员自己阅读欣赏整个单元的诗歌,初步感知和体会诗歌。
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课时:2课时
编写者
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中国现代诗的特点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对诗歌做简要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汉代的民间乐府诗词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成就卓著。第四课中的王勃和杜甫就是唐代的诗人。唐代诗人中最突出的是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中唐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被称为词。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也就是第四课中《虞美人》的作者。
代表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诗歌:《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
他的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2、对徐志摩的一生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的了解。(幻灯片呈现)
三、诗歌吟诵
1、教师范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和语调很重要。语调: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二、诗歌作者——徐志摩:
1、徐志摩其人及代表作: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名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分析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再别康桥》——徐志摩2.《乡愁》——余光中3.《我爱这土地》——艾青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现代诗人?他们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诗歌欣赏——《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不舍。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诗歌欣赏——《乡愁》1.让学生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深沉情感。

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诗歌欣赏——《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激情。

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敬畏。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这土地,是我的母亲,是我的祖国”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现代诗的魅力在哪里?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取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三首现代诗,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提高了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诗歌原文及背景资料。

2.现代诗鉴赏技巧资料。

3.现代诗创作示例。

重难点补充:一、诗歌欣赏——《再别康桥》难点:理解诗人如何运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ree key points of Chines e Modern Poetry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我国新诗的第二个流派——格律(新月)我国新诗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但接着就兴起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

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不能过分直白松散。

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戴上镣铐跳舞”,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

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等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也就是新月诗派。

诗歌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剪裁,有选择有剪裁就必定有创造,必定体现出作者情意的融合,便构成意境——即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意(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可见,意境实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

荡漾青荇漫溯斑斓笙箫漪沦残羹翡翠罗绮佝偻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柬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4dbb8450-7166-11ec-8fa0-7cb59b590d7d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特的形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阅读、诵读和欣赏。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1、导言:“我轻轻地走,就像我轻轻地来。

”一首带有一丝悲伤的离别诗感动了许多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悄悄地来了,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带着志摩告别剑桥,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天性和精神,《永别剑桥》这首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播放一首由《永别剑桥》改为《永别剑桥》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感受志摩的诗歌。

再加上美丽的剑桥图片,学生们可以对《永别剑桥》有一定的感悟《倾听愿景》中的剑桥)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化名云中和、南湖和施蛰。

他于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并在国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告别剑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深刻感受。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阅读领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析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

2. 掌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方法:1. 导读法。

2. 课堂讲解法。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互动。

4. 诗歌表演和赏析。

教学准备:1. 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件、多媒体设备。

3. 对诗歌的解读和评析。

板书设计:《菩提树下》主题:修行与领悟诗体:散文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题:怀古思今诗体:古体诗修辞手法:对仗、对偶、典故、咏物《卜算子·咏梅》主题:咏物颂德诗体:现代诗修辞手法:象征、对偶、等比例句、比喻教学过程:Step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树林图,引导学生联想,并放映一段与“树”有关的视频,然后以“树”为主题组织短暂的言语游戏,激活学生大脑。

Step2. 自主学习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菩提树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卜算子·咏梅》这三篇诗歌,然后每人写下对这些诗歌的感受、理解和评析。

时间为15分钟。

Step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按照老师安排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及对他人的看法与建议。

时间为20分钟。

Step4. 整体评析老师带领全班呈现每个小组的精彩讨论,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每篇诗歌及各组评析,采取问答方式展开讨论,及时加深理解,使得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认知更深刻。

Step5. 诗歌表演随机抽取学生表演这三首诗歌之一,展示其表演技巧和理解能力,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展示班级文化的好机会。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抓起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出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出黄磊朗读拎《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精心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文学创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整体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埃唐佩县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整体表现了一种不含着淡淡忧伤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为剑桥,英国知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遗留下了幸福的印象,如今又必须和它挥别了,千缕温柔、万种感慨坑口上心头。

康河的水,打开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长咬伤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品酒《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抓起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信息:自古写下初恋诗之作可以说道就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识的还回忆起存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中国现代诗三首》篇1《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1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1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

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二、解题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某某省某某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某某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X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X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死水(六)明确写作思路1、绝望凝滞腐烂2、肮脏污浊---色彩光泽静态反语3、腐烂变质---动态4、沉寂---以动衬静5、揭露真面目,抒发激愤情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

(七)比较阅读<再别康桥>谈《再别康桥》与《死水》诗义表现感情基调:轻盈、优美---凝重,浓烈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八)课外延伸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赞美一诵读提示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

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人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0年毕业后留校。

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2.内容大意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痪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感情。

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

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

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

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三.鉴赏要点1.广大的包容性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示复杂深刻的感情。

重要处不吝惜笔墨,铺排下去。

2.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

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

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

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