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8课咬文嚼字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文意,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例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并吸收借鉴。

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二、作者连线

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

城人。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

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后来

赴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

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他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新中国成立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成一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三、背景探寻

提倡咬文嚼字,提高语言修养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他告诉人们: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四、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五、归纳整理

1.字音

①婵.

娟(chán ) ②憎.恶(zēng ) ③没镞.

(zú) ④锱铢..(zī zhū) ⑤岑.

寂(cén ) ⑥尺牍.(dú) ⑦付梓.

(zǐ) ⑧剥啄.(zhuó) ⑨垂涎.

(xián ) ⑩援.

例(yuán ) 2.字形 ⎩⎨⎧婵(chán )婵娟蝉(chán )蝉联惮(dàn )肆无忌惮殚(dān )殚精竭虑

⎩⎨⎧牍(dú)连篇累牍

渎(dú)亵渎椟(dú)买椟还珠黩(dú)穷兵黩武 ⎩⎨⎧涎(xián )垂涎三尺诞(dà

n )荒诞不经 ⎩⎨⎧斟(zhēn )斟酌勘(kān )勘误 3.词语

(1)捉摸·琢磨 【辨析】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琢磨”:读“zuó mo ”时,意思是思索、考虑;读“zhuó mó”时,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运用】 ①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 。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②学习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 ,需要积极顽强应战。 答案 ①捉摸 ②琢磨

(2)简洁·简捷

【辨析】“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②简便快捷。二者区别在于词义侧重点不同,“简洁”突出事物的洁净,没有多余成分;“简捷”突出直截明快,不拖沓啰嗦。

【运用】①他的描绘而生动,把中国画的韵味显示出来了。

②试试这些快速的食谱,它们可以帮你逃离厨房,拾回清闲。

答案①简洁②简捷

4.成语

(1)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2)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鸣,表示。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6)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文中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一、合作探究

1.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答:

答案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2.对“咬文嚼字”四字的理解,作者能从庸常的理解中,挖掘它的积极意义,赋予它以文学的谨严精神。作者是如何进行严密的论证的呢?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