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全球性国际组织:指那些组织宗旨涉及世界性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般由主权国家政府参加的国际组织。

协定性国际组织:指经由政府间条约或协议(即组织法)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组织机构完善并有实际运作能力的组织,也是在国际法上享有主体资格的组织。

论坛性国际组织: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定期会议的论坛形式,用以协调成员国的立场,制定共同的规划或政策,但通常不具备有操作能力的组织机构,一般也缺乏条约性的组织章程。

国际组织的行政体制:指行政机构设置、行政职权划分和行政权力运行所构成的有机体系。

沟通理论:在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条件下,传播与交流是国际组织的“黏合剂”;靠传播与交流,一个社会集团就能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视角和共同的行动。

纵向的权力分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在环境保护、打击犯罪、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权力开始从民族国家向国际组织转移。

横向的权力分流:各国人民要求民主的呼声不断上升,政府对社会的管制大幅度放松,政府的权力开始向社会让渡。

专业性的国际组织:主要是指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

其共同的任务是:保护生产国和输出国的民族利益、稳定世界市场的价格和供需平衡,从自然资源的开发中取得公平和合理的利益。

连带危机:指挑起战争的一方在战争准备或战争期间与第三方发生的危机。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世贸组织原则的核心条款之一,其本质是要将关税水平降低到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水平,以实现本国对所有其他成员国的无差别性对待。

最惠国待遇:一成员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给予其他国家(无论是否是世贸组织成员)的优惠待遇,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各世贸组织成员方。

简答题1.国际组织的特点:(1)没有固定的居民和领土:国际组织由额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组合起来,没有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

(2)国际组织的非主权性: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创造的产物,是主权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组织,本身没有主权。

一般性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

一般性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

一般性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各个国家纷纷设立和参与各种国际组织。

一般性国际组织是其中一类最为常见的组织,其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国际法治、促进和平与发展,并为成员国提供交流、协商和决策平台。

国际组织是由国家、政府或其他公共或私人实体成立的跨国合作机构。

一般性国际组织是指不针对特定领域或问题的组织,而是致力于涵盖广泛领域和多个议题的全球合作。

这些组织以平等、协商和共识为基础,促进各国在冲突解决、贸易、环境保护、人权、健康等问题上的合作。

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般性国际组织。

成立于1945年的联合国由193个会员国组成,旨在推动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人权与法治等方面的全球合作。

联合国通过成立各种机构如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等,在不同领域调解冲突、制定国际法规范、推动协商与合作。

除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是一般性国际组织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致力于全球卫生合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该组织通过制定全球卫生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等方式,推动国际间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

另外,世界贸易组织(WTO)也是一般性国际组织的代表。

成立于1995年的WTO旨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对各国之间的贸易进行规范和协调。

WTO通过制定贸易规则、解决贸易争端、促进贸易谈判等方式,在国际贸易领域推动多边合作。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一个专门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

IMF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该组织通过提供贷款、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一般性国际组织是为全球各国提供交流、合作和决策平台的重要机构。

它们在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制定规则、解决争端、提供支持等方式,这些组织帮助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解决共同问题,实现共同繁荣。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全球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是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

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3."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在新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如此,"新经济"也被称为"知识经济"。

4新大西洋主义: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新秩序的构想。

1989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

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已经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提出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

5.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1月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依仗它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谋求美国的私利,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从美国的实力地位与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美国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过同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美国的利益。

具体来说,美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有关全人类利益与安全的政策决定。

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不理会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考虑及国际舆论的批评与谴责。

这是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一种表现。

国际体系结构的名词解释

国际体系结构的名词解释

国际体系结构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体系结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对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包括国家、超级大国、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

一、国家国家是指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权力和领土的社会集团。

它是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

国家拥有主权,负责制定内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并代表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行使权力。

二、超级大国超级大国是指具有巨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国家。

这些国家对全球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随着中国崛起,一些学者和观察家开始认为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由各个国家自愿组成的多边机构,旨在处理或调解国家之间的问题,并促进国际合作。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其成立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以及保护人权。

四、国际制度国际制度是指国家共同遵循的规则和准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实施的协调机制,旨在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和秩序。

国际制度起到规范国家行为的作用,确保国家之间的互动基于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五、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协商一致,共同管理全球事务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需要通过全球治理机制来协调和解决。

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福祉。

综上所述,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一些关键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超级大国、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当前全球局势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方法。

【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

包括(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类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专制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立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

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

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

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

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

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

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国际组织亦称国际团体或国际机构,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国际组织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国际组织的名词解释,供大家阅览!国际组织的意思国际组织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可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各项事务,国际组织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种主要型态。

国际组织亦称国际团体或国际机构,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常设性机构。

国际组织一般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之一。

而广义上说,国际组织还包括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以下对国际组织的介绍采用狭义层面含义。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来源于组成国际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私法主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基本法律文件的严格限制,常常是不完整的;国际组织在其财产限度内直接承担责任。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国际组织快速扩张,它们不仅数量上数以万计,而且覆盖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环境、安全、贫穷、人口、妇女儿童等等众多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领域,已成为左右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国际组织的发展与现状,就是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现状。

国际组织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的领域和地区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最早在欧洲出现了如莱茵河、易北河等国际河流委员会。

19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国际交往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在通讯、公共卫生和经济贸易等方面,出现了“国际行政联盟”的组织形式,如国际电信联盟(1865)、万国邮政联盟(1875)等。

国际法名词解释

国际法名词解释

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给另一国,在租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规定的目的并行使全部或部分管辖权。出租国仍保持对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
永久中立国是国家自愿并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了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中立国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
国际法主体:即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是指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依国际法直接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行为者。
国际组织:一般指由若干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通过协议而创立的常设国际机构。
国际损害行为责任:是指国际法律责任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其性质属于损害赔偿责任。
外交团,是由驻在一国的各国外交使节全体组成的团体。它是礼节性的团体,其团长由到任最早等级最高的使馆馆长担任。它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
第六章 国际争端和平解决,战争
1、谈判与协商
谈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使争议问题得到解决而进行的国际交涉或协商。
协商也是一种谈判,但比谈判要缓和的多,更注重的是“双方平等交换意见”、互通情报、共同应对问题。
3.条约的解释,是指对条约的整体、个别条款或词句的意义、内容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其目的在于明确条约含混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地方,从而有利于条约的善意履行。
4.国际条约是具有缔约能力的国际法主体间以国际法为准而缔结的确立其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
第十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需求或者为别国的利益服务。国际地役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的领土,不构成国家领土组成部分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不能柞为国际地役的客体。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1.国际法是对国家在它们彼此往来中有法律拘束力的规则、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2.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称。

3.国家是指由定居在确定领土上并在一定政权领导下的居民组成的具有主权的集合体。

4.国家责任又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国家违反其依国际法所承担的国际义务而应负的法律责任。

5.政府承认即对新政府的承认,是指一国承认他国的新政府具有代表其本国的正式资格,并表示愿意与其建立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的行为。

6.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引起的一国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被另一国所取代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7.国际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常设机构;狭义的国际组织仅指国家或政府之间以特定目的,通过缔结国际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机构,因此又称政府间国际组织。

通常国际法上所指的国际组织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8.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由领陆、领水、领空以及领陆和领水的底土四部分构成。

9.专属经济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新的海域概念,它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10.毗连区是在领海范围之外,毗连领海的海域。

国际习惯确认沿海国家有权划定毗连区并在区内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的管制。

11.大陆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定义,沿海国大陆架是指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12.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特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或身份。

13.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将位于本国境内的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14.庇护又称领域庇护,是指国家对于遭受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给予保护,并拒绝引渡给另一国的国家行为。

国际法期末名词解释

国际法期末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际法: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2、实质渊源:指在国际法规范形成过程中对其内容产生直接或间接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3、形式渊源:指国际法规范所由形成的各种外部方式,严格法律意义来讲应只包括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4、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5、造法性条约:有关确立(或更改)一般国际行为规范的条约6、契约性条约:就特定事项规定缔约国间具体权利义务的条约7、国际习惯:是各国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8、国际法编纂:指把国际法或国际法某一部门的规则(包括国际习惯和条约的规则),以类似法典的形式,更精确、系统地制定出来(狭义:一般指现有的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法、规则,加以准确表述和条文化、系统化;广义: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规则或提出新的规则,将他们编成条款草案,由一个有权确定的机构,通常是外交会议,予以认可,并通过一定程序形成国际公约。

现在编纂通常用于广义。

)9、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10、强行法:指必须绝对执行的法律规范,是与任意法相对的一个概念11、主权:国家在国际法所固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12、侵略: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13、国际法主体: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14、单一国: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15、复合国:是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

复合国可以分为联邦和邦联16、联邦: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组成的国家17、邦联: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18、永久中立国: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19、国家主权豁免:国家及其财产不受外国法院管辖的特权。

2016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2016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政治: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阶级分析: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是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

氏族:具有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集团。

家长制家庭:以一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特点: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父权。

契约论: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国家: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列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意志: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公共权力: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

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是不科学的。

国家历史类型: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领主占有制:西方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中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给各阶级领主。

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

宗法: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为大宗、小宗和嫡长子继承等。

原始积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霸占村社土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空间较大,商品生产比较分散。

国际政治的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的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主权国家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就是政府,家里的成员就是人民。

比如中国就是一个主权国家呀,它有自己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呢!
2.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就像是一个大联盟,把很多国家聚在一起做事。

像联合国,不就是各国一起商量世界大事的地方嘛!
3. 外交关系:外交关系不就是国家之间交朋友嘛!比如中美外交关系,那可是对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呢!
4. 国际关系格局:这就像一场复杂的棋局,各国就是棋子,相互博弈。

以前的两极格局,不就像楚汉相争一样嘛!
5.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就像是看地图选朋友或对手呀,因为地理位置太重要啦。

比如中东地区,那可是地缘政治的热点呢!
6. 软实力:软实力就好像一个人的魅力,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化、价值观吸引人。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不就是它软实力的体现嘛!
7. 硬实力:硬实力那就是实打实的力量,像军队、武器这些。

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那可是硬实力的代表呀!
8. 国际冲突:国际冲突就像是两个人吵架甚至打架呀,只不过是国家之间罢了。

中东的那些冲突,不就让人很头疼嘛!
9. 多边外交:多边外交不就是一群人一起玩嘛,大家一起商量事情。

各种国际会议,不就是多边外交的舞台嘛!
10. 经济制裁:经济制裁就像是给一个国家使绊子,让它经济不好过。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不就影响很大嘛!
我觉得国际政治真的很复杂又很有趣,每个名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呢!。

国际法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国际法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际法: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2.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

换句话说,国际法主体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实体。

3.国际法的效力:4.国际法的客体:5.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渊源则是国际法规范表现的形式或者形成的过程、程序。

6.硬法、软法:软法(不规定法律义务因而没有法律拘束力,但又并非无拘束性的比较灵活的国际协议)7.强法、弱法:8.国际条约: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间相互之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的国际书面协定9.造法性条约:是指有关确立或更改一般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多边条约或国际公约。

通常有许多国家参加,专门用以确认新的或修改原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10.契约性条约:多为双边条约或只有少数国家参加的多边条约,类似国内法上的契约,规定缔约国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11.国际习惯:按照国际法院规约,国际习惯是指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12.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是指各个法系、各个法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原则。

这意味着这些原则普遍的适用于国内法律关系和国际法律关系,普遍的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文明与国际法律法律文明。

13.国际法渊源的位阶:国际法不同种类的渊源之间,以及在同一种类的不同渊源之间,是否存在优先适用的问题14.强行法:是指任何具体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了强行法,都会成为无效的法律。

相对一般法律而言,宪法属于强行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也属于强行法。

15.国际法的编纂: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编制称为系统化和成文化的条文16.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或经国家认可而建立活动的常设机构,亦称政府间国际组织。

17.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18.国际法在欸国内适用的方式:国际法如何在国内生效的方式19.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当今国际社会,即使是比较小的国家也都受到了国际组织的影响,这些国际组织成为了世界各国管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这里介绍的国际组织是一些最重要的团体,它们的存在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经济活动。

联合国是国际社会最大的国际组织,它的宗旨是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它把所有国家视为平等的会员,主要负责政治和经济合作,还为世界各国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

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总部大楼也以其名字命名。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组织,旨在开拓国际贸易、保护各国经济利益和促进全球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了统一的贸易规则,明确贸易买卖双方的义务,以及在贸易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处理程序。

这个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世界贸易中心以其名字命名。

欧盟是欧洲最大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它将欧洲大部分国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使其公民有机会在各国之间自由旅行、工作、购物和居住。

欧盟致力于改善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欧洲的稳定,提升欧洲的技术水平和精神水准。

这个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欧洲联盟总部大楼以其名字命名。

北约是欧洲最重要的安全组织,它的宗旨是建立信任和互助,维护安全和和平,抵制威胁,消除争端。

北约最初由12个国家成立,现在有29个成员国,多数成员国都是欧洲国家,但也有美国和加拿大加入。

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大楼也以其名字命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组织,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问题,以及减少全球经济不平等。

它为成员国提供财政援助,以及帮助成员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协助国家实现经济繁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国际金融中心以其名字命名。

贝尔格莱德安全与合作组织是欧洲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安全组织,它的宗旨是维护安全、稳定、合作,防止扩散武器及其配套技术,限制军事竞赛,以及建立防止战争的机制。

它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国家和该地区的中东和北美国家。

贝尔格莱德安全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贝尔格莱德大厦以其名字命名。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或地区自愿加入的、以合作为目的的国际团体。

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是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共同利益的实现。

下面将对国际组织的概念和一些常见的国际组织进行解释。

国际组织是为了解决或管理跨国或全球性问题而成立的一个机构或团体。

它由成员国共同组织,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运作。

国际组织不是国家,没有主权,但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它们的成员通常是主权国家,但也可以包括其他实体,如不同地区的政治实体或国际公民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外部因素等。

成立国际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成员间合作与互助,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

国际组织可以通过制定共同的规则和标准、协调成员之间的政策和行动、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致力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管理和协调。

它的主要任务包括预防流行病的爆发、提升全球卫生水平、推广健康知识等。

WHO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监测作用,其成员包括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UN)是一个由193个会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

它的目标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合作、保护人权,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

联合国通过维护国际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协调人道援助等方式履行其职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一个全球性的金融机构,致力于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IMF为其成员国提供财政和经济政策建议,协助其应对货币和金融危机,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负责监督和推动全球贸易的国际组织。

它致力于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制定贸易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和促进全球贸易谈判等方式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

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和全球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和运作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45.发射国:是指发射或促进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和从其领土或设施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
46.国籍:国籍是指个人(自然人)作为某一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该国的一种法律资格或身份。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在有关个人和特定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特别而稳固的法律联系。
47.国籍的抵触:又称国籍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10.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外理本国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支配和干涉的权利。
11.平等权:是指国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平等身份和资格进行国际交住并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权利。
12.自卫权:是指国家以武力防卫外国对本国的武力攻击的权利。
13.管辖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54.庇护:是指国家允许因政治原因受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在本国入境.居留并对之加以保护的行为。国家对外国人的庇护通常在本国领域内庇护,但不排除条约规定的域外庇护。
55.国际人权法:它在狭义上仅指在和平时期促进和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普遍尊重和实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即平时国际人权法,广义上还包括在武装冲突(包括战争和非战争的武装冲突)期间保护平民.战斗员和武装冲突受难者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即国际人道主义法。
73.条约的加入:是指未参加议定约文或虽参加议定约文而未签署条约的国家表示同意受条约约束,成为条约当事方的一种方式。条约的加入多用于开放性多边条约。
43.大陆架:是指沿海国的陆地领土在该国领海之外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足200海里的可延长到200海里,但不得超过350海里或不超过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多项选择、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 、国际体系: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彼此互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2、国际格局:指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3 、国际秩序:以一定国际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国家权力;是一国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

5、亚洲安全观: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6、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7 、首脑外交:指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8 、公众外交: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

9、布什主义: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10、示范性冲突:11、全球问题: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并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内涵: (1) 国际社会层面 (2)社会人类学层面 (3)自然与社会层面12、雅尔塔体制: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 1943 、11)、雅尔塔会议( 1945 、2) 和波茨坦会议( 1945 、7)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13 、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1、国际社会:国家产生以后,国家取代氏族公社成为国际社会的组成单位,并形成了国际社会。

是以国家为要行为体,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各种国际行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世界共同体。

国际社会是各国活动的大舞台。

它表现为民族国家等各种行为主体为追求利益与权力、争取正义与平等、维护秩序与安全、实现和平与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各领域开展的竞争与合作、对抗与共处、矛盾与依存的复杂关系。

各行为主体竞争合作、分化组合、兴衰成败,描绘出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

当今世界由于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使每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对各国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2、国际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结构是指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按一定原则或方式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关系式样、国际社会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宏观地了解国际关系架构,是我们进行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前提。

国际社会是一种复合构造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国际社会进行分析。

3、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或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非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4、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需求,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都要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组织名词解释1.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是参与国的政府或其他代表国家的官方机构的国际组织。

2.全球性问题: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紧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全球性。

第二,综合性。

第三,挑战性。

3.维和行动: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这两类都是建立在自愿和非强制基础上的行动,实施需要得到冲突各方的同意与配合,对地区性冲突起隔离和缓冲的作用,是一种控制争端并使之逐步降级的十分有益的手段。

4.双重否决权:安理会在表决时,程序性事项以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非程序性事项以包括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在内的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

根据大国一致原则,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议案就不能通过,常任理事或因此享有否决权。

安理会在决定某一事项是否属于程序性事项的问题也要由包括常任理事或在内的可决票决定,因此常任理事国享有两次否决的权利,称为双否决权。

5.均势:势力均衡简称均势。

《辞海》均势理论是强调国际力量的均衡分布,主张通过变换联盟关系,阻止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崛起,以确保自身安全和优势地位,《美国百科全书》国际关系中的均势是相互竞争中的国家间的一种均衡状态,这种状态通过确保没有一国或国家集团取得超越另一国或国家集团的优势来维护和平。

(可以合起来答)6.霸权:我国对于霸权概念的界定为“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

据《简明牛津英语辞典》,霸权(HEGEMONY)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指领导或优势地位,特别是指在联盟中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所行使的领导或统治。

”7.欧洲协调:是指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前以会议的方式协商处理欧洲重大问题的夺标外交机制。

(尽管这种大国协调体现里强权政治,但会议协调与战争相比毕竟是一种进步。

欧洲协调对维持欧洲近百年的大国军事和相对稳定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发展立会议外交,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成为一种制度,其具体运作形式也对国际组织的出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8.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国际组织问答题1.简述国际组织的历史演进?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际组织的萌芽和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工业革命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国家间关系日益密切,国际关系的内容不断丰富。

国家间开始通过国际会议解决重大国际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临时性的双边和多边协调已不能满足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

国际组织边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专门性的国际协作为职能,统称为“国际行政联盟”。

除此之外,国际组织的其他形式也在19世纪中后期也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国际联盟的建立和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诞生了一个全球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他标志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一时期各类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发展,政治性组织明显增多。

第三阶段,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组织成熟发展新阶段(“二战”结束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联合国的建立标志着国际组织进入一个成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国际组织的发展还有以下特点:一,数量猛增,类型多样,活动遍及各个领域。

二,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国际组织获得很大发展,国际间经济组织成为国家间合作的经常形式。

三,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2.什么原因导致国际联盟的失败?国际联盟在其活动期间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教训,从另一个侧面成为此后国际组织的前车之鉴,尤其为联合国的创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由于美国未加入和排斥苏联,国联失去了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应有的普遍性和效力,沦为列强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最终未能阻止战争而瓦解。

《国际联盟盟约》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侵略,禁止发动侵略战争之国家加入的条款,相反却规定了委任统治的制度,实际上使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占领合法化,为推行战争政策和强权政治留下可乘之机。

3.国际组织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战争因素,从某州意义上讲,国际组织是战争的结果。

争霸与抗争的因素,国际组织市推行霸权、反对霸权,维护均势的重要手段。

发展与合作的因素,国际组织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舞台,促进里世界经济、军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全球性问题,国际组织是世界各国共同讨论、解决全球化重大问题的重要平台。

4.举例说明强权政治对国际组织的影响。

(略)5.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一般扮演哪些角色,制约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扮演的角色:1. 国际组织最常见的角色是被当作成员处理对外关系的工具。

2. 国际组织还经常被看作是多边活动的舞台,它提供比较稳定的场所和渠道供成员聚集讨论3. 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所扮演的第三个角色是作为独立的参与者,这是支国际组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以任何成员的名义参与国际事物。

但这种独立只能是相对的。

制约因素:1. 国际组织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的作用和类别2. 由于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的密切关系,不同时代和世界格局背景下,国际组织的作用也就不同,发挥作用的领域也不同。

3.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还受到成员国社会性质的制约4. 国际组织内部的成员关系也会影响国际组织的作用发挥。

6.如何认识国际组织中的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利益关系是影响国际行为的根本因素,而国际利益则是在国际政治中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国际组织中国家利益要受到相应的组织章程和规则的约束,成员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国际组织中国家利益的认识是理解国际组织职能和结构的中心环节,对国家利益的追逐是国际组织最初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主权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行为毫无疑问都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

国际组织的活动总是受到国家利益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成员的国家对地区性和全球性共同利益的追求本质上还是通过相互依存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因此当前国际组织中国家利益的核心地位还未改变。

对于国际组织来说,利益集团的活动冲击了国家利益的主导地位,对国际组织活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国家作为国际组织的成员,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着眼于实现各自国家利益中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目标,另一方面,必须在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本国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以此保证国际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本国利益的最终实现。

可见,国际组织中国家利益的协调至关重要。

通过国家利益的协调,国际组织得以有效运转,国家利益的协调也不是万能的,历史上国际组织因成员国不可调和而陷于瘫痪的例子并不鲜见.总之,国际组织缺乏强有力的机制和手段,国家利益的协调基本上是一种自愿基础上的非强制性行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功效,能够对国际关系的正常有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联合国会不会解散,为什么?一.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需要联合国为其推行的霸权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将联合国是为维护独立、主权和国家权益的权威机构,希望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为建立和平、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服务。

反对将联合国边缘化。

三.联合国还肩负着解决有关全球性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重任,是不可过缺的力量。

总之,联合国是主权国家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主权国家林立的国际社会,作为协调国际关系的中心不可或缺。

是一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重要力量。

8.简述冷战后国际冲突的特点和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长期制约世界格局的走向的两极体制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威胁大大减少,但被两极体制掩盖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边界纠纷渐渐突出起来,事实证明:维和行动在维护和平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和解决某些冲突方面起到了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但是维和行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只是维持暂时的和平等待问题解决的临时手段。

1.有关维和行动的理论依据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条文,尚未形成一套具有明确规范的制度。

联合国对于维和行动的授权,目标和采取的手段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方针,安理会对维和行动缺乏明确的指挥和控制机制。

2.维和行动难以摆脱大国影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冷战后的维和行动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大国的主导下完成的,它们负担大部分费用,负责从制定计划到指挥实施的各项事务,在提供人员和设备方面也占优势。

西方国家对待维和行动的态度往往不是平等参与,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和控制,利用维和行动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维和行动的困境在于:没有大国支持,维和行动寸步难行,而一旦大国滥用权力会使维和行动失灵。

导致冲突升级。

3.经费不足是制约维和行动的又一因素(一些国家出于经济原因不按时交纳维和费用,还有一些国家出于政治原因反对某次维和行动而拒绝交纳应承担的费用)。

经费得不到保证有时会使维和行动受到影响。

9.简述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1949——1971:(建国初期到恢复联合国席位之前)中国和国际组织的关系的主要内容是恢复自己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1978:(恢复联大席位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和国际组织的关系主要内容集中在联合国,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正义。

1978——今:(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几乎加入了所有的政府间重要的国际组织和条约,同国际组织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从上述三个阶段中国同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来看:中国越是扩大对外交往同国际组织的关系越密切,中国实力越强大,在国际组织中表现越活跃。

反过来,中国越是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越显著。

国际组织已经成为了中国开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场所。

存在的问题:主观上来讲,中国对某些国际组织尚缺乏经验,有一个带有疑虑到逐步接受和熟悉的过程;从客观现实上来讲,中国在选择加入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愿望,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综合实力相对有限,是阻碍中国与国际组织的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敌视,是阻碍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台湾问题也是经常困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活动的一个因素。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际组织的需求会不断增多,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会更加显著。

因此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