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合集下载

荆州古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规划

荆州古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规划

4 结语
汽车工业 的迅 猛发展在 给人 类提 供 巨大便利条 件的同时 , 也
给社会带来 了很 大 的难题—— 交通事 故。我 国是 世界 上交 通事 故最 严重 的国家之一 ,0 1年交通 事故 的死亡人 数 已经 超过 1 20 0 万人 。近年来 , 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 的增加 , 道路里程 的延伸 , 道
荆 州 古 城 旅 游 资 源 的 保 护 与 规 划
谢 志英 王 智 宇
摘 要 : 绍 了荆州古城旅游 资源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介 并对荆 州古城 旅游资源 的保 护和规划进行 了详细分析, 最后 对 荆州旅游业的发展提 出了几 点建议 , 以促 进荆州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 词 : 游 资 源 , 护 , 划 旅 保 规 中 图 分 类 号 : U9 4 1 T 8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效率 、 改善交通运输 系统安全提供基 础理论 与关键 技术支持。
基地 , 为提高交通运输 系统 的运输 效率 、 善交通 运输 系统 的安 改
交通行为 与协 同虚拟现实实验平 台建成后 , 同济大学交通安 全性能提供理论 基础和技术支持 。
全与环境实验研究 中心将深入研究各类 驾驶环境 ( 特别 是复杂驾 参 考 文 献 : 1 尹念 东. 虚拟 现 实技 术及 其在 汽车 工程 中的运 用前景 [] 上 J. 驶环境 、 限驾驶环 境 ) 极 下驾 驶员一车 辆一 道路设 施之 间相 互作 [ ] 用 的复杂机制 , 特别是研究驾驶员在复杂 驾驶环境 下的心理与行
国土面积 1 4 万 .1
禹划 九州 , 始有荆 州 , 州市 位于长 江中游 、 荆 湖北 省 中南部 , 座 _ , 内还有乌林 古战场 、 容古道 、 2境 j 华 三气周瑜 芦花 荡 、 羽点 关 , 总人 口 6 0万 , 区面积 15 0k , 3 市 0 m2 城区 将 台、 章华寺 、 寿宝塔 等名 胜古 迹。全市 现有 国家级 、 万 省级 、 市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说明书1210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说明书1210

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二章现状分析 (2)2.1优势Strength (2)2.1.1区位优势 (2)2.1.2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2)2.1.3景观优势 (3)2.2 劣势Weakness (4)2.2.1城市风貌 (4)2.2.2通视走廊 (4)2.2.3生活环境 (4)2.2.4交通组织 (4)2.2.5基础设施 (4)2.2.6旅游发展 (4)2.3 机遇Opportunity (5)2.3.1国内外旅游、文化休闲度假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5)2.3.2“旅游富市”发展战略的提出 (5)2.4 挑战Treat (5)2.4.1 文化问题 (5)2.4.2社会问题 (5)2.4.3 经济问题 (5)2.4.4交通问题 (5)2.4.5景观问题 (5)2.4.6旅游问题 (5)第三章规划依据 (6)第四章规划定位 (6)第五章规划设计原则 (6)5.1 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原则 (6)5.2整体规划原则 (6)5.3突出三国文化的原则 (6)5.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7)5.5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第六章规划策略 (7)第七章用地布局与分类分区 (7)第八章功能分区与布局 (8)8.1“一环” (9)8.2 “五线” (9)8.3“十区” (9)8.3.1接待宾馆区 (9)8.3.2 东西堤街主题商贸区 (9)8.3.3关庙景区 (9)8.3.4 西蜀园—御河广场景区 (9)8.3.5三义园景区 (9)8.3.6屈宋园景区 (9)8.3.7三国文化艺术园区景区 (9)8.3.8东门城标景区 (9)8.3.9九龙渊公园景区 (10)8.3.10水乡风情景区 (10)第九章交通组织 (10)9.1道路系统规划 (10)9.2步行系统规划 (10)9.3停车场规划 (10)第十章绿化水系规划 (10)10.1绿化规划 (10)10.2水系规划 (11)第十一章视线通廊规划 (11)11.1宾阳楼视点 (11)11.2小北门视点 (12)11.3朝宗楼视点 (12)11.4西门视点 (12)11.5南门视点 (12)第十二章旅游线路规划 (12)第十三章照明设计 (13)13.1设计理念 (13)13.1.1主体突出、特征鲜明、强调建筑形象的塑造及总体效果 (13)13.1.2照明方式的合理选用 (13)13.1.3选择最佳的照明器具 (13)13.1.4现代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 (13)13.2设计主导思想 (14)第十四章重要地段设计 (14)14.1接待宾馆 (14)14.2三国文化艺术长廊 (14)14.3关庙片区 (15)14.4御河广场 (15)14.5屈宋园 (16)14.6大型实景剧“感知三国”表演区 (16)第十五章规划实施建议 (16)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背景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中心;楚文化及三国文化历史遗存丰富。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说明书1规划背景1.1规划背景1.1.1区域概况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1.1.2古城概况荆州古城垣秦汉时形成土城墙,南宋时始筑砖城,元时遭毁;明初依旧基修复,沿城墙始掘护城河;现存明代城垣为清顺治三年重建,具有土城、砖城、水城“三合一”的特色。

城垣因地势而筑,顺河湖迂回,势如游龙。

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垣周长11.28公里,高约9米,城墙厚约10米,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1.1.3项目背景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串联着古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古城风貌重要节点及绿化水系等,保护和利用好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对保护荆州古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古城资源,打造荆州旅游强势品牌,贯彻“旅游富市”发展战略。

在《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框架内,制定《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

1.1.4规划范围荆州古城墙内以内环路为界,纳三国公园、三义街、洗马池、盆景园、玄妙观、原三监狱空闲地、西湖公园等入范围线;荆州古城墙外,北抵太湖港西路与太湖港北路,南至健康街、四机厂通道、外堤路与学苑路,西到云梦路与西门街,东靠荆州大道与南湖路,并将太晖观与得胜街片区纳入范围线。

总面积约457.75公顷,其中:荆州古城城墙高9m,周长11.28km。

砖城墙面积54807㎡(含瓮城面积8500㎡、关羽祠面积1594㎡、城墙面积4413㎡),土城墙面积142418㎡。

护城河面积574522㎡,护城河内岸周长11044m,护城河外岸周长13314m。

荆州古城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建议内容

荆州古城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建议内容
1.沿护城河外侧建设一条长约5.6 km的截污干管,并与现有的截污干管连通;
2.进一步保护护城河,对北护城河(2.35 km)进行护坡及保护建设、绿化,并对整条护城河进行清淤疏通(12.2 km),总清淤量约718180 m3,并将清出的淤积物合理处理或清除;
3.连通古城周围水系(北湖、西湖、洗马池及内河水系),长约4.85 km;其余治理工作包括该区域的绿化、进一步清淤(北湖375597m3,西湖106803 m3)。
3.城墙外(西门-小北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范围西起古城西门,东抵古城小北门,总长3320米,总面积59.3公顷;绿地面积20.0公顷。
4.护城河外(南环路-郢都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范围东起南环路,西抵郢都路,绿地面积约为7.2公顷。
5.护城河外(四机路-城西美庐)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范围南起四机路,北抵太湖港,绿地面积约为5.4公顷。
3.重建、改造8座跨护城河桥梁及1座跨太湖港桥梁。
4.建设1座通向关公文化园的人行桥梁和2个地下人行通道。
5.在古城附近建设4座游客接待中心,总建筑面积64003平方米;以及4座停车场,工程总面积18248平方米,可提供500多个车位。
3
古城内外水系环境治理
该子项目内容是为了改善古城周边环境,尤其是治理正在被周边生活污水污染的护城河。包括:
3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城墙,还将沿土城墙内侧基脚建设总长8504米的挡土墙。此外,还将修复6座城门及城楼。
2
改善交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
该子项目内容是为了解决古城内外的交通问题。
1.改善古城墙内外的环道(内环道10.28 km),还将建设配套设施,如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路灯及绿化。
2.建设护城河外环路,长约8.8 km,还将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污水处理、供电、通信网络、路灯及绿化。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2)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2)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前言荆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是一座优美的江城古镇。

荆州曾是楚汉交战的重要战略地点,早在两千年前就成为了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

荆州古城如今被誉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荆州古城的文化遗产,我们制定了以下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规划背景2022年是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关键之年,为了满足市民和游客对荆州古城的需求,荆州市政府决定增加市里对荆州古城的投入,全面推进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推出一套全新的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一、荆州古城的文化保护1.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对古代建筑、街道、城墙等进行维修和保养。

2.制定荆州古城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荆州古城保护的具体内容、范围、标准和方法。

3.打造荆州古城文化遗产展馆,展示荆州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增强市民和游客对荆州古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二、荆州古城的旅游开发1.重整荆州古城的游览路线和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停车场、购物广场、餐饮设施等。

2.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文化节庆、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农家乐等,增加游客体验和参与感。

3.完善游客服务,增设导游服务中心、紧急救援中心、旅游信息中心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保障。

三、荆州古城的城市环境提升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逐渐老化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2.将荆州古城绿化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对城市亮化工程进行巨额投资,提高夜景让市民和游客有更好的视觉体验。

3.加强社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增设公共休闲场所,打造市民休闲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提升市民的满意度。

结语本规划方案旨在全面推进荆州古城的保护、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市政府及市民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古城文化遗产,共建文明城市。

本规划方案将为荆州古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荆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希望市民和游客能够共同参与,共建古城,让荆州古城更加美丽璀璨!。

荆州古城旅游推广策划方案分析

荆州古城旅游推广策划方案分析

荆州古城旅游推广策划方案分析荆州古城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文化悠久,涵盖了三国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拥有众多的古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宣传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制定一份专业的旅游推广策划方案分析十分必要。

第一部分:市场分析1.1 市场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旅游,荆州古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

从游客来源来看,荆州市场以本地游客为主,其次是周边省份的游客,同时各地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为荆州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2 竞争分析荆州市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主要来自于其它省市的文化旅游景点,比如四川、安徽、江苏等省份的名胜古迹。

同时,同城内的其他景点和旅游项目也构成了荆州市场的竞争压力。

第二部分:目标群体分析2.1 消费者特征荆州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文化旅游爱好者和家庭游客,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部分旅游者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和消费能力,较为注重旅游体验和文化深度。

2.2 消费者需求荆州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主要包括着重体验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有独特特色且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项目、方便快捷的旅游路线安排和完善的相关服务设施等。

第三部分:推广思路及策略3.1 推广思路为了更好地推广荆州古城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手段,增强荆州市场的实力和影响力。

3.2 推广策略(1)实现品牌化打造荆州古城的旅游品牌,建立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体系,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共同推动荆州市场的旅游发展。

(2)做好景点营销突出荆州古城的特色和优势,做好景区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设计合理的门票价格,营造愉悦、和谐的观光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构建完善的旅游体验除了景点本身,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旅游路线,打造全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像各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

(4)拓展多元化的旅游项目通过扩大荆州古城市场的产品线,推出适应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如文化游、观光游、亲子游、宗教朝拜游、美食之旅等,吸引更多游客尝试不同的文化旅游体验。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前言荆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古迹保护城市之一。

本文将介绍2022年荆州古城规划方案,包括城市风貌、城市交通、城市公共设施、城市绿化、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风貌荆州古城的城市风貌是其重要的城市形象之一,规划方案将在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提升荆州古城的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

具体措施如下:1.改造老旧建筑,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更新装修和设施,提高城市整体形象。

2.打造荆州古城标志性建筑,建造荆州城市博物馆、荆州市民图书馆、荆州艺术中心等城市文化设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3.加强城市建筑物的色彩控制,统一建筑外观风格和色彩,营造具有荆州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

4.加强城市夜景照明,通过照明设计,使荆州古城在夜晚也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城市交通荆州古城目前交通条件不够便利,城市交通规划需要提升,方便市民出行。

具体措施如下:1.构建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

2.建设城市自行车道,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降低城市交通压力。

3.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方便市民停放私人车辆。

城市公共设施荆州古城缺乏现代化公共设施,规划方案将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提升,方便市民生活和出行。

具体措施如下:1.建设集中供暖系统和城市下水道系统,提高市民住宅居住舒适度。

2.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建造公共停车场、公共洗手间、垃圾处理设施等,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完备性。

城市绿化荆州古城缺乏现代城市绿化设施,规划方案将在保护城市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增加城市绿化和公园设施,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具体措施如下:1.建设城市公园,增加市民文体娱乐场所,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2.增加城市绿化率,打造城市生态花园和城市水岸景观,使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城市文化建设荆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规划方案将充分发扬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

加强荆州古城保护传承荆楚文脉

加强荆州古城保护传承荆楚文脉

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城墙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古城的建设群落,同步华夏的悠久历史,是绕不开的文化血脉。

随着历史的变迁,荆州古城越发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保护潜力。

一、荆州古城保护和功能现状堪忧一是古遗存和古街区保护现状堪忧。

古街区等传统住宅区内乱搭乱建情况严重,严重影响古城环境。

古城风貌杂乱,老建筑破败陈旧,拆建、改建、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材质、风格、色彩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小块改建和见缝插针式的建筑比比皆是,并且有11栋高层建筑,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

虽然古城肌理尚存,多处古建筑保存完好,但被淹没在大量的新建筑当中,致使古城空间整体风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是古城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失衡。

除传统居住、商业、服务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商旅之城的古城功能定位不符。

城内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用地占20%,市区两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136家,行政、教育、医疗卫生用地比例大,侵占了古城的核心功能,致使荆州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制约了荆州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是古城生态功能和人居环境不佳。

古城水系不畅,城内部分水系被填埋,湖泊、池塘、湿地被大量占用,遇到暴雨时城内居民饱受渍水之苦。

城南、城西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护城河,河中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人口密度过高,目前城内共有人口10.7万人,平均人口毛密度236人/公顷。

交通拥堵不堪,古城路网格局基于明清时期,道路狭窄。

高度密集的人口、车流与建筑使古城超负荷运转,排水、公厕、道路、消防等市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导致人居环境不佳。

二、加快推进荆州古城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我省古城保护工作的统一管理。

目前我省荆州、襄阳古城是全国著名的文化名城,2017年分别出台了《荆州古城保护条例》和《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为实现依法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做好荆州古城保护发展的对策建议

做好荆州古城保护发展的对策建议

做好荆州古城保护发展的对策建议荆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为了保护和发展荆州古城,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一、加强保护措施1.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荆州古城的保护监管。

2. 加强古城墙、古建筑等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的完整性。

3. 提升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水平,加强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组织开展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历史文献、文物资料,丰富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加强对古城文化的宣传推广,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荆州古城。

3. 鼓励建立荆州古城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推动古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1. 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2. 完善旅游设施和配套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3. 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荆州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四、促进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融合发展1. 制定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方案,合理规划古城周边的现代建筑和市政设施,确保古城与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

2. 加强古城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和市民前往古城。

3. 鼓励古城周边的商业活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古城的经济价值和活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 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引入国际资金和技术,推动荆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2. 加强与其他具有类似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的交流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推动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工作。

3.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活动,提升荆州古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可以全面提升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水平,实现古城的历史文化传承、旅游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

同时,也能够增强荆州古城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

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园林发展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承载着荆州人民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本文将对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荆州古城目前的园林发展现状值得肯定。

荆州古城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遐迩,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古城内的园林景观丰富多样,有青龙山、草堂、石头城等等,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历史背景,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韵味。

其次,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荆州古城面临着市区的扩张和空间压缩的压力,一些历史园林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可能性。

此外,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也给古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问题。

古城的园林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解决这些困境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荆州古城的园林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技应用,提升园林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对古城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空间,改善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旅游服务,保护环境卫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再次购买率。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应该注重创新与保护的平衡。

传统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依然是古城园林最重要的特色,但不能囿于传统,应该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发展园林。

可以考虑增设一些创意园林,结合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创造新的景观和展示方式。

同时,加强园林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如文创产品设计、智能导览系统等,提升古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此外,荆州古城的园林发展还应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协调。

通过与周边城市和景区的联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同时,加强与旅行社、酒店、餐饮等旅游产业的合作,打造全方位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提高游客在荆州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

试论城市发展机遇下的荆州古城保护规划

试论城市发展机遇下的荆州古城保护规划

试论城市发展机遇下的荆州古城保护规划林静雅(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00)摘要:研究城市发展机遇下的荆州古城保护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古城保护遭遇的问题,找到适合当地保护性发展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荆州古城的特征概况和规划特征,分析了荆州古城的开发管理现状和成因,并就古城在城市发展机遇下的保护规划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发展机遇;荆州;古城保护;规划荆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战国楚文化之源,有近三千年城市文化积淀。

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机遇下,荆州需要加快步伐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以使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步入更高阶段。

但是,与全国多数古城一样,荆州不仅需要发展经济,更面临着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成为摆在荆州古城面前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

一、荆州古城的特征概况和规划特征(一)荆州古城的概况荆州古城位于长江中游,历史上即为水上交通要道。

城市面积1.41万km,市区内面积1500km。

荆州总人口约630万,常住人口约60万。

此地既是古楚文化发祥地,也是举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

荆州的历史文化遗迹主要包括荆州古城与北部的纪南古城,以及城郊的楚汉古墓群落和位于鸡公山的石器时代历史遗迹。

作为长江沿线、湖北省中南部旅游带上极其重要的城市,荆州拥有大量历史景观与文化遗产,比如拥有古楚城市遗址与文化遗址各为五座、七十三处,拥有古代墓葬群落超过八百处。

以及“关羽点将台”、“华容道”、“章华寺”等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地。

现有的市县级、省级、国家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超过五百处。

荆州市内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七处,如古城墙遗迹、纪南古城、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迹等等。

这些历史景观与文化遗产既给荆州古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使荆州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工作上任重道远。

(二)荆州古城的规划特征荆州在古城保护规划方面基本遵循的原则是在一“环”二“片”五“点”核心基础之上重点修整环城的风貌带并加强协调控制力度。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第三章保护层次与保护重点第四章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第五章市域文物古迹保护第六章市区绿化水系保护规划第七章荆州古城保护规划第八章历史街区整治规划第九章重点文物建筑环境整治规划第十章旅游发展规划设想第二部分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第二章市域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第三章市区文物古迹与绿化水系保护规划第四章荆州古城保护建设规划第五章历史街区整治规划第六章重点文物建筑环境整治规划第七章旅游规划设想与实施对策建议第三部分基础分析第一章历史沿革与城市形态第二章特色分析与价值评价第三章文物古迹与人文资源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1-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具体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要求编制完成。

1-2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3年)》、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国发(1982)26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及附件、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1999)4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

1-3本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为保障历史环境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协调进行,从城市总体层面展开的保护性控制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古城空间特色和形态肌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古城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和视线通廊的规划要求。

1-4本项规划是在对荆州市域内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当地居民的意愿,详细调查分析历史名城的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编制的。

1-5荆州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荆州古城以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旅游休憩、历史博览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的中心。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一.旅游区规划资源整合打造情况,包括近期及远期亮点项目,主辅景点关系,旅游区内线路整合等情况(一)资源整合打造资源整合是荆州古城旅游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与效益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高效开发的先决条件。

资源整合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1.梳理资源结构,确定开发核心重点荆州古城旅游区包括三大资源,从文化角度解析,分别是:三国文化资源——以荆州古城为主要载体;楚文化资源——以熊家冢、纪南城、八岭山、纪山为主要载体,水文化资源——以海子湖、蓝星洲、引江济汉工程、洈水风景区为主要载体。

新一轮规划与开发将围绕三大资源体系进行项目创新与组合。

其中,三国文化载体——荆州古城景区是近中远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开发重点,是区域产业组织核心、带动龙头、旅游服务与线路组织核心。

洈水风景区与楚文化载体中的熊家冢是开发次重点,是荆州古城旅游区旅游产品类型扩张的主要落脚点。

2.形成更加一体的开发格局本次规划形成如下整体开发格局:一核·四区·一带·一核:荆州古城旅游片区荆州古城景区是整个荆州古城旅游区的文化资源赋存核心、吸引力核心、交通核心、产品线路枢纽,是未来荆州古城旅游区发展的重点与带动龙头。

·四区:楚都国家考古公园·洈水风景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蓝星洲长江生态运动公园·一带:“引江济汉”水文化旅游带3.以目的地打造引领产业运营与市场开发本次规划将荆州古城作为有统一性的国际型旅游目的地加以打造。

各项产业培育政策、产业总体运营模式与市场开发措施均围绕整体目的地的打造。

其要点包括:·强调大型投资资本的对产业突破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积极为大型投资资本创造整体进入条件。

将已有协议意向的四川华通公司的开发关注作为重点,结合“营城”理念,对荆州古城景区进行商业运作设计,提出可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

·同构型资源与景区实施错位发展熊家冢、纪南城、八岭山、纪山等四大楚文化片区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重点——观熊家冢遗址精彩博览——寻纪南城楚都文明胜景——感八岭山王陵辉煌宏大——品纪山盛楚遗韵霸气。

对荆州发展意见和建议

对荆州发展意见和建议

荆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以下是对荆州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1.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推广。

荆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荆州古城、楚墓群等。

可以加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提升荆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发展现代服务业。

荆州可以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3.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4. 培育创新创业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5. 加强区域合作。

荆州可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荆州可以通过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0年以来,荆州市累计利用中省文物专项资金近损坏严重的墙段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
※2007年,国家文物局立项将荆州与西安、南京、兴城等四个明清古城 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荆州市先后投资3.8亿元 ,拆除荆州古城墙保护范围内约80万平方违章建筑,开展内外环道建 设,实施以东门城楼为核心的城墙景观亮化工程,绕城内外环道、城 区主干道的古城绿化工程,修建了三个总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文化 广场,实施了护城河整治工程,新建了二座城区污水处理厂,搬迁了 省三监狱及5个机关事业单位,复建了“关羽 祠”,扩建了关公庙。 增加古城维护管理人员、增拨维护经费经费,对古城进行全面保护。
拱极门朝宗楼
远安门,俗称小北门,位十荆州城墙中部东 段,分别由箭楼、瓮城组成。城内为屈原路, 城外护城河护坡条石保护完整。远安门城台 座南朝北,偏东北15度,箭楼城台座西南朝 东北,偏东北60度,两城台不在一条中轴线 上。东侧瓮城墙体一端与远安门城台交接, 另一端与箭楼城台衔接,北面瓮城墙体东端 交十箭楼城台,西端与西面、南面瓮城墙体 成直角相交。整个瓮城基本上呈长方形,与 寅宾门瓮城相似。远安门城台上原有城楼, 名景龙搂。抗战时期被口军摧毁,现仅存遗 址。远安门城台两侧设有马道、人行通道, 城台顶部两侧设有人行踏步台阶。两城台正 面及瓮城外墙上设置城垛,背面及瓮城内墙 上设置女儿墙,城台、瓮城顶部青灰砖馒铺。
安澜门
此外,荆州城墙上坐落了28座敌楼炮 台,其中藏兵洞4座、敌楼3座(现仅 存遗址)、炮台(马面)21座
藏兵洞
炮台
古城墙的保护措施
※1995年,荆州市委、市政府年提出将荆州古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建成环 城公园,以古城墙为依托,开发四周优美的风景资源;以丰富的历史 文化和人文景观为内涵,形成“泛舟护城河,碧水浮城楼,笑语扬天 庭,其景入画图”的水乡园林景观。

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1

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1

荆州古城的规划原则
1、特色性原则 2、共生性原则 3、网络化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市场导向原则 6、整体优化原则 7、连续及便利原则 8、现代人造景观、建筑控制原则 9、参与性原则 10、可行性原则
建造环城绿化
打造绿色古城
• 在开发旅游环境方面,建造集休闲,娱乐 ,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环城旅游公园 ,不仅仅保护了环境使古城的绿化得到了 改善,而且借着“绿色古城”的形象,使 荆州在外面的旅游吸引力大大提升,有助 于荆州旅游的良性发展。
古城整体旅游开发
• (三)宣扬古城风貌
1、环城休闲观光带 2、歌舞辞赋楚文化 (1)楚辞 (2)楚国民歌。 (3)楚国建筑与雕刻艺术 3、忠义英豪,三国情
古城整体旅游开发
• (四)打造旅游名城
1、突出亮点,展示荆州特色丰富的 历史文化,建设大型主题环城公 园 2、捆绑式旅游开发,平衡旅游发展 3、环河环城游,体验双重感觉 (1)环河游 (2)环城游 4、开发游购结合,打造现代古城 建设古今结合,游购结合的大型 旅游商业区
荆州古城的保护 与开发
组 员: 指导老师:
• 1、荆州古城简介 • 2、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分析
• 3、荆州古城现存问题 • 4、荆州古城的保护方向
保护
• • • •
5、荆州古城的规划原则 6、建造环城绿化,打造绿色古城 7、古城整体的开发 8、打造荆州特色节日游
开发
荆州古城简介
• 荆州古城位于沃野千里、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和中国 版图的几何中心处。 • 荆州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首批的24座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鄂中南 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国中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 现存荆州古城墙建于明清两代,古城全长11.28公里,城 内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为4.5平方公 里,城门和城楼6座,藏兵洞4座。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模板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模板

第一章项目背景1.1、荆州背景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荆州市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02.5平方公里。

从地理区位上看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荆州提出“农业立市、工业兴市、旅游富市”的经济发展战略。

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且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荆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提出了“两圈一带”的战略,即“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要把荆州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及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

荆州古城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古城保护与利用必然受益于该项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为荆州古城旅游区带来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荆州市曾多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古城内各类用地功能混杂,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建的部分建筑与古城整体风貌不相协调。

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延续历史文脉,指导古城片区有序发展,现决定编制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古城的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思路与理念。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摘要:荆州氏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详细调查古城的历史变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荆州名城保护中的问题提出了保护规划的整体目标和原则,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以控制古城空间形态、实现交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的环境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健词:荆州;历史名城;保护规划1.城市概况1.1城市简介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

这里自古为巴蜀门户,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成为楚人先民的渔猎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此建都达411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里做过左徒,共阁大夫等官职,写下了《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

三国时期,这里是魏“蜀吴争夺的中心”、“刘备借荆州”、“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流传至今。

秦汉以后这里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郡、州、路、道、府之治所。

鸡公山旧石器时期遗址,毛家山、朱家台等大溪文化遗址,张家山、龙王庙等屈家岭文化遗址,以及殷商时期的周梁玉桥遗址,反映了人类厉史发展的序列,是研究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

荆州市是1994年由原荆州地区,沙市合并后成立的新市。

辖荆州沙市两区,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洪湖、石首、松滋三市,国上面积1.41万km2.。

总人口630万,市区面积1500km2,人口100万,城区常住人口53.7万人。

荆州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荆州古城、楚都纪南城、楚汉古墓葬群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32处。

有八岭山森林公园、危水、洪湖风景区和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旅游线、三国旅游线上的重点城市之一。

1.2南方古城的完璧——荆州城荆州城垣是我国仅有的几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坦之一,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它的奇特之处在于非正方形而为长方形非直线而为自由曲线,水城、砖城、土城三城一体[1],另有水门、白马井等众多与众不同之处。

城垣随地势起伏,顺湖池迁回,呈不规则椭圆形.。

荆州城垣、城门、城楼乃清代所建,但基本保持了明代的规模与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一、荆州城市总体概况分析(一)、荆州市"八.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实现人均GDP4300元(90 年不变价为2640元),GDP五年年均增长15%左右。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52:28:20调整到1995年的47:29:24;工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0年的62:38调整到73:27;工业内部在轻工、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又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建材、冶金、电子等新的支柱产业;农业内部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8%提高到1995年的62%;乡镇企业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产值由1990年的53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68.3亿元。

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7元和1829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2160元和1051元,市民消费结构中用于非食品支出比例不断增加。

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七五"末期的28%提高到"八五"末期的30%以上;教育事业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人口增长得到了合理控制,"八五"平均增长率仅为10‰;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5、"八五"期间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投入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技改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比重小;三是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城市发展速度不快;四是资金短缺,能源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五是滞后的社会配套改革,抑制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宏观区域环境分析1、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在已有的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发挥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

同时,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国家经济发展着力点已由沿海向沿江、向中西部转移。

这给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荆州市可以更好地、积极地接受东部经济技术辐射,借用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2、随着国家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上下呼应,整体联动,沿江城市呈现迅速发展势态。

从同处长江中游的九江、黄石、岳阳、宜昌等市的发展目标来看,竞争势头咄咄逼人。

九江市提出:以港兴市,旅贸并举,"三带"开发(昌九工业走廓、沿江经济带、沿湖企业圈),在本世纪末把九江建成多功能、开放型的经济,交通中转城市和长江中、下游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中心;黄石市制定了"第二次创业"、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发展战略,计划在本世纪末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强市,鄂东地区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工贸中心城市;岳阳市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把岳阳建设成为"三地一口一中心",即现代化石油化工能源基地、先进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基地,湖南直接对外贸易口岸,长江中游第二大(次于武汉)经济贸易中心;宜昌市提出"服务三峡、建设新宜昌",把宜昌建成举世瞩目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城市,鄂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之一。

荆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和鄂中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必须发挥优势,在长江中游城市中拥有领先的位次,为此,荆州市提出"科教兴市、沿江开发、外向带动"三大战略,努力把荆州市建成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江沿岸重要港口城市,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鄂南湘北最大的贸易中心。

3、全省"四区一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湖北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加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一特(武汉)五大(黄石、荆州、襄樊、宜昌、十堰)",若干个中等城市和一批小城市的城市网络。

荆州市市区作为鄂中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与湖北省四大城市及同处长江中游的九江、岳阳等市相比,具有腹地广阔,农业优势明显,整体实力较强的特点。

加快荆州市发展速度,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带动鄂中南经济区暨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荆州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及城市布局的需要。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一、城市性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荆沙地市合并,荆州市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未来十五年内荆州市经济社会将会发生十分深刻的变化,在这段时期荆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职能将会进一步加强。

1、江陵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众多的文物古迹,是我国灿烂的楚文化发祥地。

城区是长江旅游线、三国旅游线的交汇点及楚文化中心。

2、鄂中南经济中心城市荆州市中心城区历来是鄂中南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随着荆沙地市合并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城区工业中心、交通中心、旅游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及社会服务中心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

3、荆州历来是川东、湖北、鄂中南的商贸中心,是湖北省长江商业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指导思想,城市将建成粮油贸易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农资批发、建材、日用工业品批发等多个区域性专业市场,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商品流通市场。

4、长江中游重要港口荆州港岸线条件好,腹地辽阔,曾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

海关的成立使荆州港成为鄂中南唯一的外贸码头,沙岳铁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等的建设将使港口与腹地的联系更为密切。

学堂洲和观音寺港口的开发将大大提高荆州港的水运能力,推动对外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荆州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二、城市人口规模1、荆州市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53.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4万人,暂住人口(一年以上)2.55万人,无地农业人口3.35万人。

(1)通过1981~1994年统计数据计算,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相对稳定,基本控制在2.5~3.0%之间。

按人口指数增长函数公式。

X=N(1+Y)n预测:X:规划期末总人口.N:现状人口Y:综合增长率N:分别为近期(5年)和元期(10年)年份计算得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近期:60.80~62.30万人远期:77.83~83.73万人中心城区按人口规模已跨入大城市行列,人口基数已较大,按城市人口发展规律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将减慢,综合增长率亦取下限。

(2)从城市用地形态及基础设施建设考虑,中心城区呈沿江狭长带状,影响城市设施运转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现有基础设施适当配套完善即可覆盖的区域约有80 平方公里,是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经济合理的建设用地容量。

(3)市区人口静态分布分析中心城区现状常住总人口占市区城镇总人口的75%,即中心首位度为0.75,规划期内应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积极发展市区副中心及各建制镇,降低中心城区的中心首位度。

规划中心城区的首位度近期取0.72,远期取0.70,根据市区城市文化水平预测,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近期约61.25万人,远期约80.5万人。

(4)回归分析预测选择1981~1994年人口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利用计算机先对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年份排序数进行模拟,再对中心城区总人口和中心城区非人口进行回归模拟,得到以下优化模型:Y1=25.08+1.341XY1: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X1:年份的排列序数,1981~1994年分别取1~14相关系数R1=0.9931置信度a1=0.05Y2=5.477+1.091Y1Y2: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相关系数R2=0.9948置信度a2=0.05按照以上模型预测中心城区总人口为:近期(Y2±a2)=59.27~65.48万人远期(Y2±a2)=72.89~80.57万人根据经济发展分析,荆州市近斯处于准备阶段,以打基础为主,中心城区人口应控制发展,人口规模取下限;远期处于起飞阶段,发展速度适当加快,人口规模取中上限。

综合确定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近期:常住总人口60.0万人远期:常住总人口80.0万人2.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应的用地规模为:现状:46.8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7.14平方米近期:54.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0.00平方米远期:74.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3.28平方米2004年末荆州市域总人口634.85万人,城镇人口为219.4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4.56%,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42.9%,也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40.53%。

(1)以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为主的区域性服务中心;(2)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3)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货运转运节点;(4)以三国文化、楚文化为特点的知名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附表1荆州市城镇职能类型(2006-2020年)(五)、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5 m2/人,用地规模为71.25 km2。

远期(2020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2.5 m2/人,用地规模为102.5 km2。

附表2 荆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平衡表(2020年)注:按2020年城市人口按100万人计(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1、荆沙地市合并,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多年来城乡分割的矛盾,有利于工农结合,城乡一体,有利于城市轻工业与腹地经济作物相连,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地位,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原荆州地区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城镇密集,资源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荆州城是地区行署所在地。

原沙市市作为鄂中南经济区的经济中心,辖区面积仅166平方公里,广阔的经济腹地与狭小的市区范围,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矛盾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199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荆沙地市正式合并,1996年12 月,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市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三峡工程的动工兴建,将逐步增强城市的防洪安全,有利于洪口建设,缓解能源短缺矛盾,促进荆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