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洋资源(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课本目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课本目录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人类认识的宇宙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自学园地阅读篇人类天地观的演变自学园地技能篇制作地理资料卡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二单元大气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2大气的热力状况2.3大气的运动2.4全球性大气环流2.5常见的天气系统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7大气环境保护自学园地阅读篇天下第一气象站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3海水温度和盐度3.4海水运动3.5陆地水与水循环3.6生物3.7土壤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学园地阅读篇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1气候资源4.2海洋资源(一4.3海洋资源(二4.4陆地资源4.5气象灾害4.6地质灾害自学园地阅读篇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自学园地练习篇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目录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5.1农业生产活动5.2农业的区位选择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5.4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5.5工业生产活动5.6工业的区位选择5.7工业地域的形成5.8传统工业区5.9新兴工业区自学园地阅读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1聚落的形成6.2城市的区位因素(一6.3城市的区位因素(二6.4城市化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自学园地阅读篇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了解一条街的变化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7.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7.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7.4城市交通运输7.5电子通信7.6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7.7国际贸易和金融自学园地阅读篇自学园地技能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8.3可持续发展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阅读篇可持续发展意识技能篇怎样办一张地理墙报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人口再生产1.2人口数量与环境1.3环境人口容量1.4人口素质与环境1.5人口迁移与环境1.6中国人口迁移综合练习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2.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2.4城市的合理规划综合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3.2文化景观主要特征3.3文化景观与环境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3.5文化的空间扩散综合练习第四单元旅游活动4.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4.2旅游资源4.3旅游景观的欣赏(一4.4旅游景观的欣赏(二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练习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2世界经济全球化5.3区域经济一体化5.4综合国力竞争综合练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1.2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第十三单元地理区域研究(选学13.1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3.2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13.3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3.3.1《海水的运动》第一课时
知识学习
海水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
海 浪、潮 汐、洋 流
知识学习
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 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 预报,选择适宜活动 的海浪条件。
A.波浪对海岸地貌的塑造影响不大
B.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C.我国的河北、福建、江苏和台湾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
D.海啸也是一种风浪
知识学习
潮汐
潮汐是海水的一 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 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一天中,通常可 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 落;古人将白天的海 水涨落称为潮,夜晚 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合称潮汐。
热带、温带的沿海地 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 击;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 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 灾难性后果。
海浪是塑造海岸
海
地貌的主要动力。
堤
人们通过工程和
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
对海岸的侵蚀,如修
海
建海堤、种植海岸防
岸
护林等。
防 护
林
小试牛刀
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
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
①稻田灌溉 ② 候潮进港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小结
海浪的形成与 人类活动
海浪
海浪的种类与 表现
海
水
海浪灾害与 防护
的
高中地理4.2-4.3 海洋资源 学案(1)(人教版必修上)
4.2--4.3海洋资源知识目标: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2.具体了解渔业生产和油气开发的现状以及未来开发状况或前景。
3.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4.了解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情况,以及围海造陆等扩大生活空间的状况。
5.了解海洋环境问题。
德育培养: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状况,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
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了有关海水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了解了海水的基本概况。
从中知道,海洋作为地球的大环境之一,对我们人类来说,意义非凡。
当今社会,人类与海洋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海洋将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新的空间。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用两个课时来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洋法: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根据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1海里=1.852公里)。
由此可知,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2,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领海:是沿海国从海岸基线向外伸展12海里,并处于该国主权管辖下的海域。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算起,其宽度向外延伸不应超过200海里的范围(如图4.6)。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的一切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但允许其他国家在该区进行正常的航行和飞越,以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
三、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此外,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和含金属泥质沉积物(如图4.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本篇评课稿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这一单元进行评估和分析。
该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海水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的构成和特点,从而拓宽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了解海水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理解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变化;•掌握海水中其中溶解的物质的来源和作用;•理解海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掌握使用实验方法测量海水盐度和密度的技巧;•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海水的组成成分和性质:介绍海水的组成成分,包括水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物质,以及海水的颜色、味道等特征;•海水中溶解物质的来源和作用:介绍海水中溶解的含气体、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物质的来源和作用;•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变化:说明海洋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密度随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情况;•海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海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海水的性质,并获得实际数据。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海洋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对海洋的认知。
四、教学流程设计步骤一:导入导出即检测学生对海洋的了解和对水的性质的了解(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海洋的基本认知程度和对水的性质的了解情况。
步骤二:引入海水的组成成分和性质(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生活实际例子引入海水的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了解海水的基本特征和成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评课稿一、引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包括洋流、温度和盐度分布等方面。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的设计、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等方面对该章节进行评估。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地理必修一中的重要章节之一,与其他章节的联系紧密。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节紧接着介绍了地球的水资源,并在后续章节中详细讲述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良好的知识衔接。
同时,编排上也合理地将洋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内容相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因此,教材内容的编排符合教学顺序,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海水运动的特点与机制。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 了解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 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上述知识点的掌握度较高,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生能够培养以下能力:- 分析洋流的形状、运动路径和表现特征; - 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的规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海洋划分的原则; -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并能够分析天气变化与海温、洋流等的关系。
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了预期的能力目标。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章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对海水运动的兴趣。
例如,可以结合实际气象事件介绍北大西洋洋流和厄尔尼诺现象等,让学生感受到洋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实际影响。
另外,可以使用实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
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洋流、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3.2海水的性质(共20张PPT)
海水的盐度—影响因素:入海径流与海域封闭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 域。 1.思考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情况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2.思考气候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人类对海水盐分的利用
当堂训练
1.图中123三地海水盐度不同,正确是叙述是 C
A.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盐度由低到高 B.1地有暖流经过,盐度低于3地 C.2地有河流入海,盐度最低 D.3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2.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上题选定曲线反映某月份大连港附近海域水
世界三大密度流
曼德海峡
问题
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水 域,密度相对印度洋较大。因此 曼德海峡处表层海水的流向和底 层海水的流向应该是怎样的?
通过世界三大密度流,你是 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密度流分布规律
印
度 洋
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 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 明显。
C.径流 D.降水
6.关于图中四个海域的盐度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海域盐度较③海域低 B.②海域盐度较④海域高
C.②海域盐度南低北高
D.③海域盐度南北相同
(1)在中国的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分布 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___渤__海____,主要原 因是_面_积__小_ ,_深入大陆内部,海域较_为_封_ 闭
(4)8月长江口外有一高温水舌伸向东北,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_入__海__径__流__。
(5)2月的水温与8月的水温相比较,水温梯度最大的是_____2____月。
补充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一海洋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海洋知识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界领域之一,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超过70%。
海洋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对于高一地理必修一课程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海洋知识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涉及的海洋知识点。
1. 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的海洋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西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等几个主要的大洋中。
其中,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2. 海洋的组成海洋主要由水和溶解其中的盐类组成,因此含有盐度较高。
除了水和盐之外,海洋还包括了大量的有机物质、生物和矿物质。
3. 海洋的地理特征海洋地理特征主要包括海洋的面积、深度、海底地形以及海洋气候等方面。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最深处位于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11,034米。
4. 海洋的循环系统海洋循环系统包括大洋洋流、风力影响的表层循环、热带和极地循环等。
这些循环系统对于调节地球气候和水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海洋生物海洋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如浮游生物、海草和珊瑚、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等。
海洋生物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食物链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6. 海洋资源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宝库,包括石油、天然气、盐、海洋风能、海洋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经济和能源需求至关重要。
7. 海洋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海洋酸化、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威胁到海洋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8. 海洋保护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各国共同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和协议,加强监管和管理,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涉及的海洋知识点包括海洋的分布、组成、地理特征、循环系统、生物、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保护等内容。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海洋的重要性,并且在未来探索和保护海洋时做到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3.3海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c.参观海洋馆或相关科普展览,增加对洋流知识的了解。
a.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
b.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c.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5.评价与反馈,促进教学相长:
a.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实例引入:介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洋流的重要性。
3.设疑法: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气候会四季如春?这与洋流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洋流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洋流的概念:讲解洋流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洋流。
3.3海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洋流的概念、成因及分类,掌握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洋流分布及影响,提高空间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洋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洋流的概念、成因、分类、分布规律及影响。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难点知识。
3.知识拓展:介绍与洋流相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海水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水运动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观察与思考:观察日常生活中与海水运动相关的现象,如潮汐变化、海浪对海岸线的影响等,并记录下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阅读拓展:阅读一本与海洋地理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海水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话题,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海水运动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海水运动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渗透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介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张地球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并提出问题:“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多少比例?海洋对地球有何重要性?”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难点突破:
-对于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动态洋流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对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引入具体案例,如海洋污染、渔业资源分布等,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组织辩论会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学生对海水运动基本形式的理解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2.学生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注重培养其运用GIS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实践探究方面的表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图表规范,注重作业的整洁和美观。
-通过学习海洋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海域的美丽和丰富资源,培养爱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我国海域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地理环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水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发学生对海水运动原因的思考。
2.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海洋在我国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学习海洋地理的必要性。
-布置与海水运动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2.教学内容:
-判断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分析其成因。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海水运动数据。
-解释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海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能够运用图表、地图等工具,描述和分析我国近海及世界主要海域的海水运动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1.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水运动的规律,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研究海水运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பைடு நூலகம்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水的盐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深入剖析;
-实验方法测定海水盐度的操作技巧;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海水盐度数据的综合运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
-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解读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激发。
4.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利用GIS软件或其他相关工具,收集并处理海水盐度数据,制作一份专题地图,展示某一地区或海域的盐度分布情况。
5.围绕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等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少于300字。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思维导图、分析报告、实验报告等作业,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一组世界各地海滩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海滩的特点,引出海水盐度这一话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海水味道会有所不同?海水中的盐分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海水盐度的概念,说明海水盐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培养实证意识。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海水盐度状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四 地球上的水
知识要点四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新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一、“水的行星”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71%的表面覆盖着水。
2.水圈(1)概念: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组成:水圈⎩⎪⎨⎪⎧海洋水:是主要的,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组成: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冰川: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大气水:大气层中也有少量的水,基本上以水汽的形态存在3.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含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动力:太阳能和地球重力。
(3)发生范围:陆地、海洋、大气之间。
(4)热量参与:吸收或释放热量。
(5)状态变化:固、液、气三态转化。
2.水循环的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3)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4)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深刻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4.在水循环驱动下,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
难点突破1.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最重要的类型,又难点突破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1.概念: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2.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最主要的热源。
(2)洋流:寒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也受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
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
如a、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c、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d、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3.3海水的运动潮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潮汐现象和问题,提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通过设问和解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潮汐的成因、类型和周期性变化。
3.结合潮汐对海洋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潮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结合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关注潮汐对海洋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最后,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巩固所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潮汐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同时,将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对海水的运动潮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继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4.总结潮汐现象在生产、生活和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强调潮汐知识的重要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潮汐的成因、类型、周期性变化及其影响。
2.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内容,确保学生对潮汐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5.融入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潮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潮汐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高中地理海洋资源(一)旧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
海洋资源(一)教学目的: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发展前景,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树立学生的海洋观。
教学重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教学方法:从概论、理论出发,先了解海洋资源类型及其资源意义,然后再逐一进述其开发利用现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一、海洋资源类型: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类:1.海洋化学资源: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数量大、种类多,目前能提取的海水化学元素约60多种。
其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2.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渔业捕捞潜力很大,我们应充分利用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可捕资源的丰度,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增殖和养殖技术。
3.海底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资源数量十分丰富。
4.海洋能源:海洋中的能源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无污染,但是能量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二、海洋渔业生产:1.渔场的形成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
此外,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也较丰富。
因此,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
2.渔业生产活动情况: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我国在充分发展近海渔场、海洋捕捞和养殖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日本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三、海洋油气开发: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现在,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海水的盐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海水的盐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结合资料与示意图,准确表述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2.通过资料阅读,能总结出海水盐度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地图,讨论得出红海和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差异原因,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对案例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
难点: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提问学生:生活调味品——食盐是如何得来的?(一部分海水晒制)。
这体现了人类利用海洋的哪一方面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1.预习检查教师活动:检查课前预习,海水盐度的概念,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盐度: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影响因素:温度、降水、径流等。
教师总结: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海水盐度越大;降水越多,海水盐度越小;河流多,海水盐度小。
教师补充:海陆的封闭程度会影响海水交换,也会影响海水盐度。
2.知识回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总结全球气候在纬度变化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赤道地区高温多雨,副热带地区炎热干燥,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
3.海水盐度的分布特征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大洋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大洋或外海的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有何特征?(2)为何会有如此特征?学生回答:(1)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向赤道和两极降低。
(2)赤道地区高温多雨,副热带地区炎热干燥,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
师生总结: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盐度最高。
赤道海域虽温度高,蒸发强烈,但降水量大,因此海水盐度比副热带海域低。
两极海域温度低,蒸发弱,因此盐度也低。
教师活动:继续展示《世界大洋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近海地区的海水盐度有何特征?(2)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1)近海地区的海水盐度普遍较低,部分较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洋资源(一)
4.2 海洋资源(一)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种类?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手段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3、为什么温带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洋流与渔业资源分布有什么关系?4、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5、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和日本的渔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特点?6、阅读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其主要内容。
7、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有何特点?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在。
8、海水运动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和。
9、海底油气开发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油气输送的方法分别是怎样的?【资料卡片】新能源可燃冰“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
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
它透明无色,外形似冰,点火可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又有“气冰”、“固体瓦斯”之称。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
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甲烷分子只有一个碳原子,其燃烧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且没有硫化物生成。
因此,天然可燃冰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科学家预测,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1018立方米,相当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
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化物,多数蕴藏在地球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深海海底100~300米的地下。
可燃冰是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吸入水分子而形成的结晶体。
其形成的条件是:一要有数千年前动植物尸骸释放的甲烷气;二要有丰富的水;三要具备低温高压环境。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地理复习,不单指对内容的背诵,更重要的是要会理解。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二)(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①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海洋资源(一)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种类?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手段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3、为什么温带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洋流与渔业资源分布有什么关系?4、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5、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和日本的渔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特点?6、阅读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其主要内容。
7、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有何特点?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在。
8、海水运动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和。
9、海底油气开发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油气输送的方法分别是怎样的?【资料卡片】新能源可燃冰“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
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
它透明无色,外形似冰,点火可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又有“气冰”、“固体瓦斯”之称。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
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甲烷分子只有一个碳原子,其燃烧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且没有硫化物生成。
因此,天然可燃冰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科学家预测,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1018立方米,相当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
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化物,多数蕴藏在地球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深海海底100~300米的地下。
可燃冰是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吸入水分子而形成的结晶体。
其形成的条件是:一要有数千年前动植物尸骸释放的甲烷气;二要有丰富的水;三要具备低温高压环境。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从目前勘测的初步结果看,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南海和东海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
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
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海洋中的能源与生物海洋中的动力能源潜力非常大,据估计,世界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500多亿千瓦,其中开发利用的为73.8亿千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例,到2009年,全部三峡2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仅海洋中能源这一项就相当于400多个三峡电站的电量!而且海洋中能源具有安全、无污染和永久利用的优点。
因此,开发海洋能源具有良好的前景。
海洋每年繁殖再生各种生物约400亿吨,其中鱼类年生产量为6亿吨,举例来说,一千克鱼类相当于两千克米或面。
如果人类将海洋中的6亿吨鱼全部捕获,可相当于收获1200亿千克的米或面。
如果按每人每年消耗500千克粮食计算,仅鱼类蛋白质的转换就可供24000亿人的需求。
因此,人类开发海洋,确实大有可为。
二、课堂释疑【本节重点、难点】。
1、海洋渔场的分布与成因。
2、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要点预览】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发展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
主要有鱼、虾、贝、藻等类。
用途:食用、药用。
利用的发展趋势:近海→远海;直接捕捞→养殖、增值。
2、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的地区?形成原因是什么?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约200米深的大陆架海底部分。
虽然大陆架水域仅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90%以上。
大陆架海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饵料。
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冬季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它们来自腐烂的生物遗体。
暖寒流交汇:既有冷水性鱼类,又有暖水性鱼类;海水发生搅动,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
冷海水上泛处:冷海水上泛,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
3、世界主要的渔场的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4、世界渔业生产活动状况如何?为什么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世界主要的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渔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量大。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人均鱼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冰岛。
一个国家的渔业生产水平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对渔业生产活动的投人,现代商品渔业需要大批的熟练劳动力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例如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为缓解对耕地的压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向海洋寻求食物;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因土地压力不大,国内市场规模小,又远离海外市场,对渔业生产的投入低,装备差,因此渔业资源开发不足。
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殖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海洋矿产资源分布在什么地区?分别有哪些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深海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它们不连续地分布在水深2000~6000米的大洋底部,主要集中在北太平洋。
6、海洋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什么?这里所说的海洋能源是指海水运动所蕴藏的能源,主要是洋流、潮汐和波浪。
特点是:巨大、可再生、清洁;能量密度小,需采用特殊的转换装置。
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也投资较大,效益不高。
7、世界油气开发的进程是怎样的?开始于20世纪初期。
发展过程:近海→远海浅海→深海现状:已形成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8、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如何?(1)海底油气资源勘探:用地震波的方法寻找,通过海上钻进分析。
地震波的方法就是利用声波造成海水震动,然后接收回波,根据回波转换的电信号的特点,就可以测定海底是否有油气资源。
在这种方法中使用的是反射地震仪和现代化地层剖面仪,并以它们为基础建立了高频海洋地震探测系统。
地层剖面仪的分辨能力极高,而且可以清楚地探知海底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地质状况,人们利用这些技术,就可以清楚地掌握海底的石油资源。
(2)油气开采实施阶段:海上钻井平台是勘探和开采的基地,与陆地之间一般用直升飞机进行人和物的运送。
读课本“海上钻井平台”图:①海上钻井平台可分两种:图中的浮式平台属固定式,主要是进行海底油气开采,即用于生产井;图中的半潜式平台属活动式,主要是进行石油勘探,即用于钻探井。
②海上钻井平台工作水深不等,可从30米到近千米。
(3)海洋油气输送:要通过船舶或海底管道送往海岸及炼油厂。
9、海洋油气开发为什么常用国际合作和招标方式进行?利用钻井平台进行海底油气勘探、开采,是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常用国际合作和招标方式进行。
【思维点拨】1、读“海洋农牧化生产——耕海牧鱼”图,理解海洋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用途。
该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海上捕捞”,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中近海作业强度高;而极地、洋区、远海中下层未开发或开发程度极低,生产潜力大。
特点之二是由于人类的酷捕滥捞和海洋污染,使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我国的海产鱼类多达1500种以上,其中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水产品年产量居世界首位。
第二部分“水产养殖”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生物生产力,发展增殖养殖技术,提高可捕渔业资源。
第三部分“人工鱼礁”是指利用海洋中的沉船等作为水下障碍物,给鱼类提供新的人为繁殖场所,从而提高该海区的海洋渔业生产力。
第四部分“药品开发”,是人类继食用以后开发的海洋生物资源又一利用方向——药用。
因为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免疫能力强,所以海洋生物药品在抗真菌、抗病毒和抗癌方面有更明显的疗效。
目前可提取数以万计的海洋药物,如从微生物中提取多种抗生素,从鲨鱼、海绵体中提取抗癌药物,从海藻中提取心脑血管药物等。
海洋药品开发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奏响了强大的福音,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
2、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第一,我国大陆海岸线有18000多千米,绵延曲折,形成许多风平浪静的港湾。
近岸和远洋还有5000多个岛屿。
这些港湾和岛屿,不但有利于各种鱼类的栖息、索饵、产卵,而且便于渔船的活动,为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作业场所。
第二,我国的浅海渔场多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海水温度比较适中。
除了北方的个别海区以外,冬季均不结冰,可以常年进行捕捞作业。
第三,我国近海既有暖流,又有沿岸流。
在两种洋流交汇的地区,随着暖流来的暖性鱼类和随着沿岸流而来的冷性鱼类,因水温的变化而暂时停留不前,大量云集,往往旺发成汛,使这一带成为很好的渔场。
第四,流入海洋的大小江河很多,它们输入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为海洋浮游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
而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又成为海洋鱼类的良好饵料。
因此,在各条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多成为鱼、虾栖息,产卵的集中地。
3、什么是海洋权益?主要包括哪些权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存在问题是什么?海洋权益是指完全或部分处于一国主权管辖之下的自然权益,包括内海权益、领海权益、大陆架权益、专属经济区权益、专属渔区权益等。
(见图)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考虑传统海疆线的地位等综合因素我国应该拥有的管辖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共中包括渤海的全部9.7万平方千米,黄海自然面积38万平方千米,东海80万平方千米,南海350万平方千米。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1海里=1.852公里,即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