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内涵
乐山大佛四川的佛教文化遗址
乐山大佛四川的佛教文化遗址乐山大佛——四川的佛教文化遗址四川,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在这个充满灵性和宗教氛围的省份里,乐山大佛是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
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刻造像,乐山大佛以其壮丽的规模和深刻的宗教意义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本文将介绍乐山大佛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以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一、历史背景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乐山大佛的建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是佛教文化在此时在四川地区的生动体现。
二、建造过程乐山大佛是依山势雕凿而成,耗时数十年方告完成。
其选址在乐山市嶂背山的岷江两岸,巍峨屹立于大自然之中。
创造这一奇迹的人们通过凿山取石、转运、雕凿等工艺,将巍峨的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
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也是乐山大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文献记载,乐山大佛的修建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选定建造地点并开工凿山,随后进行岩层处理以及佛像的精细雕凿等工序。
整个修建过程严格遵循佛教思想和技术规范,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佛教文化的地位乐山大佛作为佛教文化遗址,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石刻造像,更是佛教信仰的象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山大佛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佛教的智慧与信仰,也传承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乐山大佛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规模之大和艺术价值之高,更体现在其对信众和游客的精神指引作用上。
乐山大佛所代表的佛教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宁静,传递着人类对于宇宙哲学的思考。
此外,乐山大佛也是山水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结晶。
雄伟壮丽的佛像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美景之中,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完美呈现出来。
乐山大佛的建造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总结:乐山大佛作为四川的佛教文化遗址,以其浩瀚的规模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佛教圣地
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佛教圣地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佛教圣地乐山大佛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我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峨眉山的乐山市中心,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乐山大佛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景区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意义乐山大佛修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由一座巨大的石刻佛像组成,高达七十一米,耸立在峨眉山一侧,面朝江水。
这座佛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也是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
乐山大佛的修建和保存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佛教文化的象征。
乐山大佛的修建历时多年,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其中蕴含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修建过程中岩石的开凿、雕刻和佛像的塑造技术等,都彰显了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水平。
乐山大佛可以说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它的存在和修建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二、文化价值乐山大佛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佛教精神和信仰。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乐山大佛作为佛教的圣地,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者和游客。
佛教信仰和思想体系通过乐山大佛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宣扬。
同时,大佛所在地乐山市也因为这座佛像的存在而成为了重要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许多佛教文化节庆。
乐山大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大佛所在的峨眉山地区,素有“天下名山”之称。
这里的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游客可以在欣赏佛像的壮丽之余,还能体验到峨眉山的独特魅力。
同时,乐山大佛所在的乐山市也是历史名城,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光资源。
三、景区特色乐山大佛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景区内设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游客可以乘坐观光电梯或者步行登山欣赏大佛。
同时,景区附近还有许多寺庙、庵堂遗址等其他佛教文化景点,可以一次性游览多个景点,体验佛教文化的魅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并非是石窟艺术)。
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
凌云寺右灵宝峰上,现存一座砖塔,塔高十三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
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即秦所凿乐山离堆,上有唐创建乌尤寺,以及相传汉郭舍人注《尔雅》处。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龙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编辑本段景点概况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
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大佛导游词
乐山大佛导游词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心的峨眉山南麓,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代,历经了数百年的修建,至今仍然屹立在乐山之巅,成为了乐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乐山大佛被誉为“佛教界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吧!一、乐山大佛的建造与历史乐山大佛的修建始于唐朝开元年间(713年),当时乐山市旧县城内的金顶山主峰上已有一尊相对规模较小的佛像,被称为“旧佛”,因其规模较小而在当地并不出名。
直到唐朝建立临济寺和太和宫后,乐山大佛在规模和意义上才开始崭露头角。
乐山大佛的主要修建工程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由当时著名的佛教徒贺慎宗发起,并经过多个朝代的持续修建,直至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完成。
整个修建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年时间,由于修建过程中遭遇到了很多自然灾害和战乱,导致工程一度中断。
直到明朝时期,乐山大佛的主体工程才得以完工,但整座雕像直到清朝初年才最终完工。
乐山大佛的修建可谓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据史书记载,修建乐山大佛共用了1000余名工匠和30余万余人的劳动力。
整个工程过程需要在陡峭的山壁上进行爆破、雕刻、砌筑和安装等工作,非常艰巨。
但正是这些努力和毅力,才让乐山大佛成为了一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佛像。
二、乐山大佛的外观和特点乐山大佛总高71米,其中巨型佛像部分高48.53米,布袍式部分高15.87米,佛座高6.3米,佛像面积达到了10,000多平方米。
佛像面朝东方,峰顶面向江河,形容其“昂然挺立于山河之间”。
乐山大佛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巍峨的身姿,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市中心的峨眉山南麓,背傍庐山,面向峨眉山,整个佛像依山而建,宛若天然巨石,与周围的山峰相得益彰。
佛像的身姿呈现出一种安详庄严的姿态,双手置于膝盖上,掌心向上,象征着佛法的接引。
关于景点乐山大佛的介绍资料
关于景点乐山大佛的介绍资料乐山大佛,又称大佛梵刹,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峨眉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造像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乐山大佛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代,历经千余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
乐山大佛是巍峨屹立于岷江与洒池江的交汇处的悬崖峭壁上,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东大佛”、“西大佛”、“南大佛”与“北大佛”。
四个方向的佛身分别代表四个佛教神仙,合称为“乐山大佛”,形成了佛教的宏伟壮丽。
整个乐山大佛分为头前山、落山、摩崖舍利塔等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悬崖峭壁上的佛像。
大佛像采用了露头山法,从佛头到脚趾共17层,高达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佛胸脖间进深约13.25米,可容纳数十人同时登顶,俯瞰周围的美景。
乐山大佛的造型庄严肃穆,塑造工艺精湛,给人一种庄严的气势和宏伟的感觉。
大佛的脸上表情慈祥,宛如微笑,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也成为乐山大佛的一大特色。
大佛两侧则雕刻了栩栩如生的佛教故事和各类神兽,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乐山大佛的修建充分考虑到了水流问题,设计了一套精巧的疏浚引水系统,确保了佛像在长时间内不被水侵蚀。
此外,景区保护环境的工作也十分到位,保持了乐山大佛的原貌,使来访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其壮丽与神奇。
乐山大佛所在的峨山山脚下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山势起伏,森林茂密,风景如画。
除了欣赏大佛的壮丽之外,游客还可以乘船游览峨眉山、观赏乐山花灯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等。
乐山大佛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特别是每年的佛诞节期间,乐山大佛会举行盛大的法会活动,成千上万的信徒会聚集在此,虔诚地祈祷和朝拜,场面非常庄重隆重。
总之,乐山大佛以其巍峨壮丽的身姿,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与朝拜。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也是佛教信仰的象征,对于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感受它的神圣与庄严,乐山大佛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乐山大佛传说古诗词
乐山大佛传说古诗词乐山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它的雄伟壮观、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为许多古代诗人所赞美和传唱。
以下是一些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和相关古诗词。
1. 佛祖显神壮丽景象相传,在唐朝时期,乐山大佛的创造者——宝秀上人,因念佛诵经功德无量,得到佛祖的保佑和庇护。
一天,佛祖显神现身并让宝秀上人根据他的模样刻造佛像,以示佛教的伟大和普度众生的慈悲。
由于佛祖的降临,乐山大佛成为了人们虔诚朝拜和敬仰的圣地。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登岳阳楼》一诗中描绘了乐山大佛的壮丽景象:抱残守缺松柏寒,百尺无人能近看。
袅袅孤烟湿画楼,独自怅望江山阔。
2. 佛光普照招福纳禄据说,乐山大佛非常灵验,佛光常常照临周围的村庄和城市,给人们带去平安和好运。
许多朝圣者和信徒前往乐山大佛祈求福运和消灾延寿,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信仰文化。
人们相信,只要心存虔诚,佛光就会照耀自己,并招来好运和福禄。
唐代诗人弘忍的《乐山大佛颂》中写道:楚王若得无尘寰,富贵荣华休用攀。
禅吏自言来彼佛,心如金石坚崇士。
3. 溪流浸润美景如画乐山大佛背依青山,面临岷江,四周环绕溪流和绿树,景色优美宜人。
乐山大佛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
他们用诗词表达对自然万物和佛法智慧的赞美,将乐山大佛与山水相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唐代诗人李白的《登乐山乐游原》中写到:叠翠流泉石六峰,凝神聚合山泉冰。
斜阳世者眉愁傥,独上潭边万象明。
4. 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乐山大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无数文人墨客和游客都以乐山大佛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将这座佛像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
乐山大佛除了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文学家杨维桢在《乐山大佛记》中写道:乐山佛世盈讚歎,譽芳不绝五陵间。
大众天台清净处,体察又悟资写繁。
乐山大佛传说的古诗词不仅记录了这座佛像的壮丽景象和佛教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信仰和文化的追求和思考。
关于景点乐山大佛的介绍资料
关于景点乐山大佛的介绍资料乐山大佛是一个历史悠久、雄伟壮观的佛教景点,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乐山大佛是我国最大、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也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的象征。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朝,历经数百年建造完成,其规模和气势令人震撼,成为了我国文化和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
1. 历史渊源乐山大佛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年间,当时是为了消除乐山地区的水患祸害而兴建的。
大佛的主要发起人是当时的宰相魏征,他深知佛教的力量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因此提议在乐山大佛的位置开凿大佛,祈求大佛的庇佑能消除水患。
经过数百年的建造,乐山大佛终于在唐朝末期完工,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像。
2. 建筑结构乐山大佛依傍峨眉山,背倚岷江,始建于713年唐朝。
大佛坐落在峨眉山脚下的凌云寺,整个佛身长达71米,肩宽28米,头高14.7米,两耳长7米,鼻高6米,眉宽5.6米佛目宽1.3米,嘴宽3.3米,肩宽24米,手掌宽8.3米。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石刻造像,其背后的岩石是佛像的一部分,使得整个造像更加壮观。
3. 文化价值乐山大佛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佛教信徒前来朝拜和观赏。
大佛所在地的峨眉山更是佛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大佛的存在更加增添了峨眉山的宗教意义。
大佛建成后,乐山也因此而得名“佛国”,可见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总结回顾:乐山大佛作为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景点,其历史、建筑结构和文化价值无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对乐山大佛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风貌,更能够深入探寻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乐山,亲身感受这尊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的震撼和美丽。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位佛教信徒,我对乐山大佛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敬仰。
大佛的雄伟气势和深远的历史内涵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染力,也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乐山大佛的存在,不仅是我国宗教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一件连接历史与现实、连接人与自然、连接心灵与信仰的伟大杰作。
乐山大佛故事
乐山大佛故事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畔的凌云山下,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的故事源远流长,与中国佛教文化和乐山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据传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当时的乐山市因为水患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淹火烧之中,生灵涂炭。
唐代的一位名叫赵顼的僧人,深感百姓的疾苦,决心要为他们解除灾难。
于是他发动了全城的僧俗众人,共同修建乐山大佛,希望能够借佛的力量来祈求神灵庇佑,消除水患。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修建过程后,乐山大佛终于在唐代中期完工。
这尊巨大的佛像,端坐在凌云山的悬崖之上,慈祥的面容令人肃然起敬。
乐山大佛的建成,也使得乐山市的水患问题得到了缓解,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安宁与幸福。
除了乐山大佛的建造传说,还有一则与之相关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有一位名叫李靖的将军,他曾在乐山大佛前发誓,要消灭凶恶的妖魔,保护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他果断地率领军队,成功地平定了蛮族叛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安宁与和平。
李靖将军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乐山大佛的一段佳话。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传说,它还承载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乐山大佛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佛教在乐山市的传播与发展,也成为了当地佛教信徒朝拜礼佛的圣地。
每年的佛诞节,成千上万的信徒会前来乐山大佛前瞻仰礼佛,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祈求平安与幸福。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见证了乐山市的兴衰沧桑,也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乐山大佛的存在,不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佛教精神。
在当今社会,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也成为了乐山市的一张名片。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仅是留存在历史长河中的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愿乐山大佛的慈悲光明,永远照耀着这座古老的城市,也祝愿乐山大佛的故事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的信念。
乐山大佛的故事
乐山大佛的故事乐山大佛,是中国四川乐山市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坐落在峨眉山、青城山之间的乐山大佛景区内,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像之一。
乐山大佛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乐山市的河流泛滥成灾,居民们生活在水患中备受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僧人想到了在大佛石刻上开凿一个洞,让河水顺利流过,以减轻水患。
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工程,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乐山大佛的雕刻。
乐山大佛坐落在峭壁之上,气势恢宏,宛如一尊庄严的佛祖。
大佛高达71米,宽24米,肩宽2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
它的头部高达14.7米,双肩宽达24米,耳朵长7米,鼻子长5.6米,眼睛宽1米,嘴巴宽3米,耳内可容纳十多人。
整个大佛的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乐山大佛的雕刻历时90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但是,由于乐山大佛的建造,乐山市的水患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大佛的雕刻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和对信仰的执着。
乐山大佛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守护神,也是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
如今,乐山大佛已经成为了乐山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的佛诞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赏。
乐山大佛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乐山大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可以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惧,坚定前行。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将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四川乐山大佛知识点
四川乐山大佛知识点四川乐山大佛是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一座巨大的石刻佛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
以下将介绍四川乐山大佛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等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四川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713年,唐代末年。
当时,唐玄宗为了祈求平安与民众的福祉,下令在乐山建造大佛。
乐山大佛的修建历时近100年,最终在803年落成。
二、建造过程乐山大佛是在乐山南岗峰上凿刻而成,整个过程采用了人工和自然结合的方式。
首先,工匠们先在山上画好佛像的线条,然后使用木工和金属工具逐步凿刻。
由于山体的特殊形状,整个过程涉及到了攀爬、凿刻和运输等复杂的工序。
在修建期间,工匠们面临着艰巨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困境,但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最终使得乐山大佛得以建成。
三、艺术特点乐山大佛的设计精湛,几乎完美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
首先,佛像的比例非常准确,佛像高达71米,耸立在山峰之巅,给人一种巍峨庄严的感觉。
其次,佛像的表情和手势栩栩如生,充满着慈爱和智慧。
最后,佛像的细节雕刻精细,充满了艺术的审美感和技巧性。
四、文化价值乐山大佛作为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和工程技术的结晶,也是佛教信仰的象征。
乐山大佛所在的景区还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乐山大佛博物馆,使得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四川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像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对于人们来说,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一种信仰与向往。
乐山大佛鉴赏1000字
乐山大佛鉴赏1000字乐山大佛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石刻佛像,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江交汇处的凌云寺旁。
这座佛像高达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艺术价值、文化意义和旅游体验四个方面来鉴赏乐山大佛。
一、历史背景乐山大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是由海通和尚发起建造的。
海通和尚是一位富有慈悲心肠的僧人,他为了减轻船工的辛劳,以及为了消除江水带来的水患,发愿建造大佛。
在海通和尚圆寂后,工程一度停工,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得以恢复。
大佛最终在唐德宗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完成,历时90年。
二、艺术价值乐山大佛的艺术价值极高。
首先,大佛的造型雄伟壮观,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
其次,大佛的雕刻技术也非常精湛,尤其是眼睛和鼻子的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此外,大佛的服饰也非常考究,展示了唐代服饰的特色。
三、文化意义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佛教艺术珍品,更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
首先,大佛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其次,大佛是古代人们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此外,大佛还具有防洪功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旅游体验游览乐山大佛是一次非常独特的旅游体验。
首先,游客可以乘坐游船近距离欣赏大佛的雄伟身姿,感受其庄严神圣的气息。
其次,游客可以在凌云寺内参观佛教文物和历史遗迹,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附近的山水景观,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交融。
在游览过程中,游客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由于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江交汇处,游客需要注意安全,遵守景区规定,不要攀爬或触摸大佛。
其次,游客需要尊重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保持安静和肃穆的氛围。
此外,游客还需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不乱扔垃圾和破坏植被。
总之,乐山大佛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佛教艺术珍品。
乐山大佛 课文
乐山大佛课文一、乐山大佛简介乐山大佛,位于我国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心峨眉山一侧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汇合处,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大佛高71米,头长14.7米,耳长7米,脚背宽8.5米,脚掌面积达9平方米,眼睛宽3.3米,鼻子长5.6米,嘴巴和眼睛宽度相同,耳朵垂肩长度为3.3米。
整个大佛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堪称人间奇迹。
二、乐山大佛的建造背景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由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下诏雕刻。
据史书记载,乐山大佛的建造目的是为了祈求国家繁荣、人民安康。
在古代,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常常发生水灾,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祈求河神保佑,减轻水患,当地政府决定雕刻一座大佛,以祈求神灵庇佑。
三、乐山大佛的特点1.艺术价值:乐山大佛采用了典型的唐代雕刻风格,线条流畅,形象端庄丰满,展现了唐代艺术的极高水准。
2.科学价值: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非常巧妙,防止了雨水侵蚀和潮湿导致的损坏。
此外,大佛背部的山体内部有一条通道,可以上下通行,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历史文化价值:乐山大佛见证了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遗产。
四、乐山大佛的旅游价值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千年古佛的雄伟壮观,还可以领略到唐代艺术的魅力。
此外,乐山大佛景区还有其他著名景点,如乌尤寺、灵岩寺等,旅游资源丰富。
五、如何欣赏乐山大佛1.了解大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大佛的印象。
2.观察大佛的雕刻技艺,如线条、造型、面部表情等。
3.参观大佛景区的其他景点,如乌尤寺、灵岩寺等,感受唐代寺庙的韵味。
4.注意保护文物,不在大佛上乱涂乱画,尊重历史遗产。
文旅融合背景下乐山大佛文化内涵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乐山大佛文化内涵研究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乐山大佛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佛像,更代表着乐山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乐山大佛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1. 佛教文化内涵:乐山大佛是中国佛教的重要象征之一。
乐山大佛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佛教的教义和艺术风格。
佛教信仰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和智慧,通过佛像传递给人们。
乐山大佛所散发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佛教的精神和智慧。
2. 历史文化内涵:乐山大佛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佛像的建立和保存记录了乐山地区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它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和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 地域文化内涵:乐山大佛是乐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乐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山大佛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了乐山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信仰的影响。
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座佛像,更是乐山地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象征。
1. 旅游推广:乐山大佛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并且成为乐山旅游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和宣传,可以向更多人介绍乐山大佛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教育传承:乐山大佛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向更多人传承和宣传。
可以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文化讲座、展览和讲解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3.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乐山大佛的形象可以通过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将其文化内涵融入到各种衍生品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乐山大佛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旅游推广、教育传承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乐山大佛,同时也让乐山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得到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乐山大佛的相关介绍
中国的乐山大佛的相关介绍中国的乐山大佛的相关介绍一、概述中国的乐山大佛,别名“乐山大佛”、“大佛禅院”,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之一,座落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区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乐山大佛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历史沿革乐山大佛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历经两个王朝和五代十国的建造和修缮期间,建造时间长达90多年。
曾经历抵抗外敌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困难,为了保护这一佛教文化遗产,历经多次的修缮和重建。
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世纪80年代,投入了1200万元人民币,历时10年完成了重建与修缮。
三、建筑风格乐山大佛是一座巨型造像,高达71米,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由主像、配像、路神等组成。
其中,主像高达17.14米,宽约24米,胸阔达3.3米,头上有72个小佛像,每个小佛像高2米,历经数百年,依然神采奕奕。
乐山大佛的特点是姿态雄浑,细节丰富,神态庄重。
除了形象的刻画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佛教文化乐山大佛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佛教信仰中,象征着佛陀的教义和慈悲精神。
在乐山大佛的千年历史中,众多的信众和游客来此磕头礼佛、祈福祷愿,感受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性真谛。
此外,乐山大佛还是佛教漫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灵感源泉。
五、旅游景点乐山大佛景区还包括了大佛石刻、灵宝阁、白龙江、弥勒院、普贤塔、韩柏寺等众多旅游景点,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佛教文化和历史,领略自然风景的秀美和神秘,品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留下纪念品和美好回忆。
综上所述,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个佛教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座艺术和历史之美的体现,具有无可比拟的珍贵价值,旅游者不可错过的观光胜地。
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
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畔的凌云山,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弥勒佛造像。
它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乐山的标志性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而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更是让人神往,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传说。
相传,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为了降伏江水的洪水。
相传在唐朝时期,乐山城内常年淹水,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地僧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决定在凌云山上雕刻一尊巨大的佛像,以求佛神的保佑,降伏江水,保佑百姓平安。
于是,他们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在当时的条件下,雕刻一尊巨大的佛像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佛教信徒们的决心。
他们在凌云山上辛勤劳作,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始终坚持着。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在唐代的宪宗年间,乐山大佛终于完工了。
这座巨大的佛像,不仅是一尊宗教造像,更是一座抗洪工程,成为了当时乐山城的守护神。
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丽的传说,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勇气。
如今,乐山大佛虽然已经成为了一座旅游胜地,但它所传承的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人们,让人们铭记着这段历史,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乐山大佛的由来,更让我们明白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愿这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前行。
乐山大佛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乐山大佛历史文化遗产介绍乐山大佛是中国四大石刻佛像之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岷江南岸的峨眉山下,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
乐山大佛于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巴黎凯旋门",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乐山大佛的历史背景乐山大佛建造于唐朝,始建于713年,历时90年完成。
其建造背后有着深厚的宗教意义和历史背景。
当时,唐玄宗在位,佛教兴盛,为了保佑人民安居乐业,当地佛教徒发起修建大佛的倡议。
大佛的建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多次孟宗竹山坍塌等困难,但最终胜利完成。
二、乐山大佛的艺术价值乐山大佛以其雄伟壮观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闻名于世。
大佛坐北朝南,高71米,脚跨岷江,整体雕刻于岩石之上。
大佛的面貌和体态栩栩如生,神态庄严肃穆。
佛像被立在岷江峡谷之中,山、水、佛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三、乐山大佛的文化意义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座艺术品,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它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工艺和雕刻技艺的高度发展;它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吸引了无数朝圣者前来参观朝拜;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伟大成就。
乐山大佛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乐山大佛的影响力乐山大佛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座石刻佛像,更是一个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通过保护和传承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乐山大佛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为了保护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定期检修和修复,完善保护设施,提升管理水平等。
同时,加强对乐山大佛的宣传和推广,引导游客爱护文物,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结语:乐山大佛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艺术品,更是一部历史的长卷,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记忆和智慧。
关于乐山大佛的介绍
关于乐山大佛的介绍
乐山大佛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灵山乡岷江河畔的一座大型石刻佛像,
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下面将从历史、规模、建造和现状四方面介绍乐山大佛。
一、历史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朝宪宗时期,当时的乐山市长信县建宁寺的主持惠远和尚提议,为了平息岷江的洪水,应在长命山上建造国家级水利工程,建复建宁寺的主持为惠远和尚,便提议在岷江南岸的峡谷上刻一尊大佛,利用山势形成佛像,以
期达到驱走洪水的目的。
二、规模
乐山大佛高达71米,宽达2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
乐山大佛按照佛像结构像式造型,采用木构石垫“清样定形,施工遵循了“四级落空、四方朝拜、八条腰裆、数丈刀斧”的技法和经验,因此佛像雕塑十分精细丰富,饱含艺术
价值。
三、建造
乐山大佛的建造耗时90年,从713年开始至803年结束,大佛有两个
时期的建造。
第一期建造于713年至742年,共持续近30年,由当时
乐山的两个工匠始建,后为劳动力资源短缺,才采用切三级而留一级
的方法落工,最终一期建于742年至803年,此时的主要工程为大梁
和佛眼的雕刻,也是乐山大佛的最后一个建造阶段。
四、现状
乐山大佛现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面积为
2,266平方米,下半身面积为5,673平方米。
如今,乐山大佛已经成为
乐山市的重点风景名胜,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感受雄伟壮
观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同时,乐山大佛也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圣地,每年会有许多佛教信徒来朝拜。
绵阳市乐山大佛知识点
绵阳市乐山大佛知识点绵阳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岷江东岸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汇处的峨眉山脉南麓,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
以下是关于乐山大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历史背景乐山大佛的修建始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当时的一位名叫灵应的佛教徒发起。
这位佛教徒为了保护航行在岷江上的船只安全,希望在崖壁上刻下一尊巨大的佛像庇佑。
修建工程历经数百年,历经多位佛教高僧的努力和众多工匠的智慧,最终在唐朝乾隆年间竣工。
2. 规模与特点乐山大佛高71米,宽24米,四肢伸展,威严庄重。
佛像整体雕于崖壁上,由石材构成,雄伟壮观。
佛像的头部盘踞在一片宽广的山顶上,其后端的小山丘是乐山大佛的耳垂,仿佛佛陀坐在山岭之中。
乐山大佛的脚有六米多长,可容纳约一百人排队参观。
3. 修造技术乐山大佛的修建主要采用了凿石开山的技术,工艺非常精湛。
修建期间,人们首先将佛像的轮廓测量出来,然后用铁锤与凿子将石材逐渐凿除,最后用毛刷将石料清理干净,显示出佛像的轮廓和细节。
这种石刻技术堪称世界之最,为后世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 原住宅殿乐山大佛的背后有一个名为原住宅殿的大殿,起到了保护佛像的作用。
这个殿宇由中轴线上的三个殿堂组成,整个殿堂规模宏大。
其中,最主要的殿堂为千佛殿,内有数以千计的小佛像,供奉在一座巨大的礼拜殿内。
原住宅殿也是乐山大佛景区的重要建筑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参拜和学习佛法。
5. 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乐山大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6. 参观事项前往乐山大佛参观时,游客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和注意事项。
首先,游客需要保持队形,不得拥挤或随意触碰佛像。
其次,进入景区需要购买门票,并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
乐山大佛历史
乐山大佛历史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大渡河畔的峨眉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乐山大佛历经了悠久的历史沧桑,见证了当地文化的兴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乐山大佛的雕刻始于唐代,历时约90年方始告成,其间历经了数代工匠的辛勤劳作。
佛像坐西朝东,面向峨眉山,俯视着大渡河,形象庄严,气势恢弘。
整个石刻造像高约71米,是由大殿、大佛和背后的峭壁构成。
大殿高28米,宽24米,深15米,完全采用木结构,支撑着方方正正的宝顶。
大佛头部呈方形,额形瘦长,面相肃穆,坐姿庄重。
观赏时,视角移步换形,可感佛容皆有微妙的表情变化,如世人万态之象也。
乐山大佛所处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四季皆宜游玩。
其背后峭壁上的树木茂密,瀑布飞流直下,飞瀑如绸,其勢如雷。
大渡河清澈见底,江水淙淙,水鸟嬉游其间,生机盎然。
而峨眉山在远处屹立,巍峨壮丽,云雾缭绕,如诗如画。
乐山大佛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见证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宋代佛教文化的传承,元代战乱的残酷,明清时期的文化复兴。
通过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之心,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乐山大佛犹如一座巨大的历史丰碑,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传承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历史古迹,更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乐山大佛,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博大,领略中国古代艺术的瑰丽与智慧。
乐山大佛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韵味,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乐山大佛作为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珍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今天,我们要倍加珍惜和保护乐山大佛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乐山大佛永远矗立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丰碑之上,为后人留下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乐山大佛开凿之初的历史文化背景乐山大佛修造耗用时间近一个世纪,屹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和政治、文化、交通等多种元素。
只有很好的研究和挖掘乐山大佛当时开凿时的历史源渊,才能更好的宣传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思想,更好的保护和发挥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乐山大佛的文化艺术研究和保护。
据民间传说,当时乐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住持是海通和尚。
当时凌云山下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
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
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民间传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当时人们的文化思想意识,从测面也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大然时特有的文化智慧,也可感受到当时的自然风景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根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1[1]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2[2]等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乐山处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3[3]根据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和尚圆寂后,工程曾一度中断。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历了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 才完工,大佛修建前后历经90多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之长。
从以上相关史料记载来看,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具有很明显的生活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的动机,这也说明了佛教信仰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佛教的信仰在当时来说,是解决人们心理危急、生活困1[1]唐代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文史杂志》2007年04期。
2[2]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现珍藏于乐山凌云寺内。
3[3]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惑、社会矛盾等各各方面的主要方式,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安宁的生活,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从史料记载“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4[4]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对佛教信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佛教信仰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佛教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当时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佛教信仰的宗教政策的实施情况。
因此,乐山大佛的开凿和修造,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交通都要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和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象征着未来的光明和幸福。
中国唐代曾一时崇拜弥勒佛,使得弥勒信仰一度极为兴盛。
因为有佛经曾记载弥勒佛出世时会“天下太平”,在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5[1]证明自己是弥勒转世,用百姓对弥勒的崇拜使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了帝位。
正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完全一致。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如《弥勒下生经》6[2]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有肉髻,发绀瑠璃色。
”根据《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大佛形像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使得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
印度佛像造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4[4]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5[1]《大云经疏》:白马寺怀义等依据《大云经》所编撰,《大云经》全称《大方等大云经》,古印度昙无谶于北凉(公元422年)时在敦煌译出。
6[2]《弥勒下生经》: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14册, p0421a。
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从历史史料记载而言,开凿乐山大佛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意义,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间宗教信仰有关。
当时在中国汉地盛行弥勒信仰,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战争连绵,给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不便,人们希求有一个和平安祥的太平世界,而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太平盛世的像征。
因此,弥勒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发展到颠峰状态,隋唐的弥勒信仰固然不如弥陀信仰披靡流行,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基础上,它仍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
所以,弥勒信仰在隋唐的净土思想中仍有相当的势力,虽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所奠定的雄厚根基有着不容忽视的因素,但也因为“弥勒佛将来下生”等观念的流传,使得弥勒信仰在隋唐仍保持有一席之地。
而乐山大佛的开凿正与这个时期盛行的弥勒信仰有很大关系,这也正是乐山大佛当时开凿的历史意义和宗教内涵所在。
三、乐山大佛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体身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余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
“乐山大佛”是后来人们对大佛的通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建造于唐代地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根据专家考察考证,“乐山大佛”的真实官方名称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根据1989年启动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7[1]科研项目,这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
经实测该碑高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米;面积为平方米。
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7[1]《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所,1900年01月01日,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大佛通体身高71米,头高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米,眉长米,嘴巴和眼长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乐山大佛设计精确巧妙,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精巧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米、高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米、宽米、高米,左洞深米、宽米、高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以上关于修建大佛的历史资料显示,乐山大佛的建立和设计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艺价值,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乐山大佛在设计和建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将整座山雕刻成一尊佛像的宏大设想,从大佛的造形和排水系统精巧设计体现了古人对艺术与生活的关联。
乐山大佛的建筑艺术可以说是古代集设计、雕刻、绘画、文化、宗教、政治、经济、交通与一体的多种艺术汇集,给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是集中体现古代文化艺术的宝窟,是西南佛国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四、乐山大佛对今天佛教文化的价值今天的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尊佛而已了,已经形成一个具有旅游、宗教、文化、艺术、休闲等完整的乐山大佛文化景区。
乐山大佛不仅是西南佛国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旅游文化的名胜景区;不仅宣扬了佛教文化信仰,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成都到乐山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全长169公里,从乐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游览乐山大佛和峨嵋山成为一线。
因此,乐山大佛今天已经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乐山大佛文化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
”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乐山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匀称,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在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大佛背靠山崖,面临大江,当游客们观赏大佛时,同时也就游览了凌云山的胜景。
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了乐山巨形睡佛景观。
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的心胸部位。
巨型睡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