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合集下载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了解洋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完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

结果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9%;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69.98%;乙类传染病中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7.93%;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发病数最多,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316.99%。

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是今后防治的重点传染病,应不断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特征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部,下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206km2,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5万。

为及时掌握洋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导今后的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洋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洋县2010年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洋县统计局。

1.2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概况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2010年全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发病率为257.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209.67/10万)相比下降了11.49 %。

职业接触与标准防护

职业接触与标准防护
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


2009年上升到1万余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 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三位。卫生部 有关负责人指出,梅毒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感染后只要及 早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梅毒与艾滋病有着相似的传播途径,感染梅毒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为 此,《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明确,将梅毒控 制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管理机制中,将梅毒监测检测信息纳入全国艾滋 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管理,推动两者的联合防控。
血源性病原体 定义

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 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体液:是指精液、脑脊液、阴道分泌物、滑囊液、胎盘 液、胸腔液、心包液、腹腔液、羊水、口腔科操作时的 唾液、其他被污染的体液或不能与体液区分的液体。
标准预防 概念一
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 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

(来源《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009年3月2日)
标准预防概念二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 、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 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 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何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护理职业防护

护理职业防护
8
第一节
概述
3、普及性预防 指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或医务 人员的血液和深层体液,无论是阳性或阴性,都 应作为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加以防护。 4、标准预防 假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 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 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 采取防护措施。
4
你的世界
• 每年有数百万病人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和 各种侵入性手术治疗。 • 也许你就是这项技术的执行者。随着各 项技术的执行,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 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 每年你所接触的大量病人以及你数以百 次可能的被血液感染的潜在危险,其严 重后果是什么?你想过吗?
5
你的世界
• 每30秒钟,在你和你的同行中便会发生 一次职业暴露。 • 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 针头扎伤。 • 每30秒钟一次也就是每年将有近百万次 针头扎伤事故发生。 • 自有医护工作以来,医护人员就不经意 地暴露在这些病原菌地威胁之下。
将输液导管与无 针系统连接
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 传递器械 - 不要直接传递
使用真空采血系统36
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
禁止双手重新盖帽
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 床边、小车顶部
尖锐物收集箱 应放在使用处
禁止用手移 去注射器针头
使用后,应立即丢 入尖锐物收集箱
37
注意!!!
• • • • • • • 无论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 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把用过的注射器放到专门的容器中,统一处理。 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2010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

2010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

98.74 30.63 23.93 81.08 140.47 134.84 85.69 101.87 62.23 31.85 28.67 81.58 63.99 160.82 82.24 35.08 177.12 140.59 74 155.09 114.31 98.55 76.27 86.88 95.03 66.21 20.86 88.11 244.93 307.71 102.27 253.81
1.07 1.35 0.52 0.32 0.5 0.36 0.44 0.51 0.73 0.81 0.44 0.58 0.54 0.52 0.64 0.33 1.88 0.82 1.16 1.21 4.24 1.69 1.44 1.44 1.9 3.06 1.03 0.45 0.38 0.5 0.35 2.58
0 0.01 0 0 0 0.01
0.01 0 0.01 0.04 0.01 0.03
0.01 0 0 0 0 0
0.12 0.01 0.01 0.02 0.03 0.01
0.01 0.02 0 0.03 0.01
0.04 0.06 0.01 0.1 0.02
0.02 0.01
0.05 0.02
1.05 0.12 0.04 0.4 0.69 0.13 0.43 0.05 0.05 0.29 0.3 1.39 0.26 1.16 0.81 0.04 0.13 0.51 1.52 1.63 2.46 0.25 0.33 0.37 2.63 10.63 0.1 0.08 0.2 0.34 0.11 3.34
0
0.01
0
0.12
0
0.18
0
0.04
79.46 18.07 17.62 71.17 119.34 109.3 60.95 66.4 42.84 24.23 15.72 65.32 51.46 135.57 71.79 29.28 144.88 120.98 59.81 131.46 85.29 77.4 60.57 68.82 76.31 46.23 16.9 72.65 202.66 267.52 86.93 186.62

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数

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数

2010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185932例,死亡14289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5.0%;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5%。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38.69/10万,死亡率为1.07/10万(见表13)。

表13 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数鼠疫7 12 2 3 霍乱157 85 0 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 0 0 0 艾滋病15982 13281 7743 6596 病毒性肝炎1317982 1425020 884 1018 脊髓灰质炎0 0 0 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 7 1 4 ※甲型H1N1流感7123 121843 147 654 麻疹38159 52461 27 39 流行性出血热9526 8745 118 104 狂犬病2048 2213 2014 2131 流行性乙型脑炎2541 3913 92 172 登革热223 305 0 0 炭疽289 351 6 3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52248 271551 36 38 肺结核991350 1076938 3000 3783 伤寒和副伤寒14041 16938 3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25 625 33 73 百日咳1764 1612 1 1 白喉0 0 0 0 新生儿破伤风1057 1412 86 137 猩红热20876 22068 0 0 布鲁氏菌病33772 35816 1 0 淋病105544 119824 1 0 梅毒358534 306381 69 63 钩端螺旋体病677 562 11 11 血吸虫病4317 3521 0 2 疟疾7389 14098 14 10注:2010年甲型H1N1流感监测数据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含外籍和台港澳;2009年甲型H1N1流感监测数据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统计表格

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统计表格

附件2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发病数死亡数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增减死亡率增减甲乙丙类总计6409962152575923909152657.66-0.56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318593214289352507614849-10.08-4.26 鼠疫72123-44.44-50.00霍乱157085084.3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000-- 艾滋病15982774313281659619.7316.79 病毒性肝炎131798288414250201018-7.98-13.69 甲型肝炎3527744384121-19.94-81.25 乙型肝炎10605826891179607792-10.54-13.42 丙型肝炎15303912813184914115.49-9.43 戊型肝炎2368235202752416.2244.44 肝炎未分型45402284944840-8.64-30.00脊髓灰质炎000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74-80.00-66.67 甲型H1N1流感7123147147337652-95.19-77.60 麻疹38159275246139-27.63-31.03 流行性出血热952611887451048.3812.82 狂犬病2048201422132131-7.92-5.98 流行性乙型脑炎2541923913172-35.37-46.92登革热22303050-27.39- 炭疽28963513-17.80100.00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522483627155138-7.58-6.90 肺结核991350300010769383783-8.41-21.10 伤寒和副伤寒140413169389-17.52-71.4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253362573-48.41-54.55 百日咳17641161218.900.00白喉0000-- 新生儿破伤风1057861412137-27.57-38.96猩红热208760220680-5.88- 布鲁氏菌病337721358160-6.18- 淋病10554411198240-12.36- 梅毒358534693063816316.4310.64 钩端螺旋体病677115621119.860.00 血吸虫病431703521221.99-100.00 疟疾7389141409810-47.8525.00 丙类传染病合计3224030968239883341633.72131.63 流行性感冒64502719838113-67.65-50.00 流行性腮腺炎29893242993291-0.64200.00风疹431171698600-38.59-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9076701370702010.70- 麻风病38144240-10.66- 斑疹伤寒2235127640-19.56- 黑热病36115090-29.50- 包虫病2515226760-6.50- 丝虫病0000--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746551436556584913.29-13.51 手足口病1774669905115552535352.81154.89病名2010年2009年与去年比(%)注:1. 表中监测数据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含外籍和台港澳;2. 病毒性肝炎发病、死亡数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死亡数的合计;3. “-”表示分母为零不能计算;4. 人口资料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资料。

22-14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2010-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22-14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2010-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2015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梅毒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淋病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艾滋病 麻疹 血吸虫病 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 百日咳 登革热 疟疾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 新生儿破伤风 炭疽 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霍乱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鼠疫 传染性非典 脊髓灰质炎 白喉
15251 2823 573 502 259 79 64 45 19 6 5 3 3 3 2 2 1 1 1
2017 28
2017
2016 2016 1 2016 2 2016 3 2016 4 2016 5 2016 6 2016 7 2016 8 2016 9 2016 10 2016 11 2016 12 2016 13 2016 14 2016 15 2016 16 2016 17 2016 18 2016 19 2016 20 2016 21 2016 22 2016 23 2016 24 2016 25 2016 26 2016 27 2016 28
脊髓灰质炎
亡人数
死亡
死亡人数
18780 3149 531 410 135 97 39 10 6 4 3 2 2 1 1 1 1 1 1
2018 27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2001188 28 白喉
2017 2017 1 2017 2 2017 3 2017 4 2017 5 2017 6 2017 7 2017 8 2017 9 2017 10 2017 11 2017 12 2017 13 2017 14 2017 15 2017 16 2017 17 2017 18 2017 19 2017 20 2017 21 2017 22 2017 23 2017 24 2017 25 2017 26 2017 27

中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2011年)

中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2011年)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白喉
100.00 100.00 98.02 45.11 10.96 6.62 5.00 3.88 1.26 1.10 0.97 0.80 0.73 0.34 0.30 0.10 0.08 0.04 0.02 0.01 0.01
27 2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白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白喉
注: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单位为‰。
0.6880 0.0030 0.2120 0.1400 0.0620 0.0090 0.0060 0.0060 0.0050 0.0020 0.0020 0.0020 0.0010
率及病死率排序(2011年)
病死 疾病名称 病死率 (%)
鼠疫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狂犬病 艾滋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新生儿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炭疽 甲型H1N1流感 疟疾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麻疹 百日咳 血吸虫病 梅毒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 猩红热 淋病 霍乱 布鲁氏菌病 登革热
102.34 艾滋病 71.09 新生儿破伤风 29.47 肺结核 17.74 狂犬病 7.31 病毒性肝炎 4.76 流行性出血热 0.05 梅毒 2.85 甲型H1N1流感 1.53 流行性乙型脑炎 0.88 疟疾 0.8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0.74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0.70 麻疹 0.33 钩端螺旋体病 0.30 炭疽 0.19 百日咳 0.14 血吸虫病 0.12 鼠疫 0.03 淋病 0.02 脊髓灰质炎 0.02 猩红热 0.0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伤寒和副伤寒 霍乱 布鲁氏菌病 登革热
21-16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2011年)
发病 死亡 发病率 (1/10万) 疾病名称 死亡率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最全版免费)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最全版免费)

一、卫生机构1-1-1 卫生机构数1-1-2 2009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1-1-3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数1-2-1 2009年医疗机构数1-2-2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2-3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3-1 2009年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级情况1-3-2 2009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4-1 2009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数1-4-2 2009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医院数1-4-3 2009年按床位数分组乡镇卫生院数1-4-4 2009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1-5 村卫生室数二、卫生人员2-1-1 卫生人员数2-1-2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1-3 2009年卫生人员数(按市县/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分)2-1-4 2005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2-1-5 2009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2-1-6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2-1-7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2-1-8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2-2-1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2-2-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2-3 2009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3 2009年医疗机构人员数2-4-1 2005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4-2 2009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4-3 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构成(%)2-4-4 医师执业类别构成(%)2-5-1 2009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2-5-2 2005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5-3 2009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6-1 2009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2-6-2 200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6-3 2009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7-1 2009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2-7-2 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7-3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1 2009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2-8-2 2005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3 2009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9-1 2009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2-9-2 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9-3 2009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10-1 2009年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数2-10-2 2009年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11-1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2-11-2 2009年村卫生室人员数2-11-3 2009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12-1 医学专业招生及在校学生数12-2 医学专业毕业人数12-3 医学专业研究生数三、卫生设施3-1-1 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3-1-2 2009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3-1-3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3-1-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1-5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床位数及构成3-1-6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床位数3-2 2009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3-3-1 2009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3-3-2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四、卫生经费4-1-1 卫生总费用4-1-2 政府卫生支出4-1-3 卫生事业费4-1-4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2-1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4-2-2 2009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4-2-3 2009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4-3-1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4-3-2 2009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4-3-3 2009年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4-3-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4-4-1 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4-2 2009年五级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5-1 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4-5-2 2009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4-6-1 2009年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4-6-2 2009年五级医院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五、医疗服务5-1-1 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万人次)5-1-2 2009年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3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4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5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6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7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8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人次及构成5-2-1 医院诊疗人次数5-2-2 2009年各地区医院门诊服务情况5-2-3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门诊服务情况5-2-4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门急诊人次数(万人次)5-2-5 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及构成5-3-1 医疗机构入院人数(万人)5-3-3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2 2009年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4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5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6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7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8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出院人数及构成5-4-1 医院入院人数5-4-2 2009年各地区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4-3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4-4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出院人数5-5-1 2009年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2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3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6-1 医院病床使用情况5-6-2 2009年各地区医院床位利用情况5-7-1 2009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2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3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8-1 2009年各地区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5-8-2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5-9-1 2009年各地区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 5-9-2 综合医院工作效率5-10-1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0-2 2009年城市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0-3 2009年县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1-1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合计)5-11-2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男)5-11-3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女)5-12-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5-12-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5-12-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5-12-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比例5-13-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3-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3-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4-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5-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5-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5-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6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经常就诊单位及原因构成(%)5-17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住户距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和时间构成(%) 5-18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构成(%)六、农村与社区卫生6-1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医院工作情况6-2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所、站)工作情况6-3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工作情况6-4 乡镇卫生院机构、床位、人员数6-5 2009年乡镇卫生院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6-6-1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6-6-2 2009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6-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人员数6-8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6-9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情况6-10 2009年各地区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6-11 2009年各地区村卫生室机构、人员、诊疗人次数七、妇幼保健7-1 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7-2 监测地区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7-3 儿童保健情况7-4-1 孕产妇保健情况7-4-2 2009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7-5 妇女病查治情况7-6-1 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6-2 2009年各地区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7-1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合计)7-7-2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男)7-7-3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女)7-8 2009年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服务情况八、人民健康水平8-1-1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8-1-2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8-2-1 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2-2 年龄别男女期望寿命8-2-3 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3-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4-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4-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4-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5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8-6-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7-1 城市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7-2 农村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7-3 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8-8-1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8-8-2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8-8-3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九、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9-1-1 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9-1-2 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 9-1-3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9-1-4 2009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 9-2 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9-3-1 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9-3-2 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9-4-1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合计)9-4-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男)9-4-3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女)9-4-4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城市)9-4-5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农村)9-5-1 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情况9-5-2 2009年血吸虫病查灭螺情况9-6-1 2009年克山病防治情况9-6-2 2009年大骨节病防治情况9-6-3 2009年地方性氟中毒(水型)防治情况9-6-4 2009年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9-6-5 2009年地方性砷中毒(水型)防治情况9-6-6 2009年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9-6-7 2009年碘缺乏病防治情况9-7-1 农村改水情况9-7-2 2009年各地区农村改水情况9-7-3 各地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9-7-4 农村改厕情况十、居民病伤死亡原因10-1-2 1995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1 199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3 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4 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5 2009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6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2-1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2-2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2-3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10-3-1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3-2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3-3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10-4-1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4-2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4-3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 10-5-1 199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2 199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3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4 2009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10-6-1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6-2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6-3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十一、卫生监督11-1 2009年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11-2-1 2009年公共场所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2-2 2009年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2-3 2009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3-1 2009年饮用水卫生(供水)被监督单位情况11-3-2 2009年饮用水卫生(涉水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11-3-3 2009年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3-4 2009年涉水产品抽样监测情况11-3-5 2009年饮用水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4-1 2009年消毒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11-4-2 2009年消毒产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5-1 2009年职业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5-2 2009年职业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5-3 2009年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被监督单位情况11-6-1 2009年放射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6-2 2009年放射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7 2009年采供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8 2009年医疗卫生监督处罚案件11-9 2009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案件(件)十二、医疗保障制度1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2 2009年各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3 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12-4 生育保险情况12-5 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情况十三、人口指标13-1 人口数及构成13-2 人口基本情况13-3 各地区总人口(万人)13-4 各地区市县人口及城乡人口13-5 各年龄段人口数13-6 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13-7 各地区性比例、人口密度与抚养比13-8 入学率、升学率及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13-9 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附录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附录1-1-1 全国行政区划(2009年底)附录1-1-2 城乡基层组织情况附录1-2-1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支附录1-2-2 2009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 附录1-3 价格指数(上年=100)附录1-4 就业和工资情况附录1-5 农村居民贫困状况附录1-6-1 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附录1-6-2 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附录1-7 城市设施水平附录二、世界各国卫生状况附录2-1 健康状况附录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附录2-3 卫生服务覆盖附录2-4 环境危险因素附录2-5 卫生资源附录2-6 卫生经费附录2~7 人口与社会经济。

疫情信息2010年第一期

疫情信息2010年第一期

疫情信息2011年第8期(总45期)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处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九日本期内容:【质检总局公告及警示通报】〖2011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2011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国际疫情报道】1、霍乱2、禽流感3、西尼罗河病毒4、登革热【相关资讯】安哥拉学校出现疾病暴发采编:龚裔蕻【国家局公告及警示通报】【2011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2011年7月(2011年7月1日零时至7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70129例,死亡1419人。

其中,甲类传染病中报告霍乱发病6例,无死亡。

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49524例,死亡132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

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420599例,死亡99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7%。

源自卫生部办公厅2011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的合计。

【国际疫情报道】1、霍乱刚果2011年7月22日 - 据报,沿刚果河暴发了霍乱,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受到影响。

据报2011年3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疫情,在过去3、4周期间疫情加剧,四个省(班顿杜、赤道、金沙萨和东方省)受到影响。

截至2011年7月20日,共有3896个病例,其中据报有265人死亡,总病死率为7%。

在刚果共和国,2011年6月14日至7月20日期间,据报4个省(布拉柴维尔、盆地、利夸拉和高原省)共有181个疑似病例,其中包括6个死亡病例,病死率为3%。

经实验室证实,来自布拉柴维尔和利夸拉的四个病例被确诊为霍乱。

市传染病医院2010年疫情分析报告分析

市传染病医院2010年疫情分析报告分析

传染病医院2010年疫情分析报告分析传染病医院2010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医院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乙类传染病9种535例,死亡7例,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402例,无死亡病例。

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梅毒,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33%、16.11%和0.14 %,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5.84%.结论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对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居民健康的目的。

为了解马鞍山市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现对市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总发病情况在9种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病毒性肝炎(343例)、肺结核(161例)、麻疹(3例)、梅毒(14例),恶性疟(1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6%;丙类以其他感染性腹泻(358例)、流行性腮腺炎(41例)为主,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其它类传染病,如水痘(46例),占报告总数的4.60%。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病毒性肝炎全年共报告343例,占传染病总数的34.33%,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首位,有三例死亡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和干部职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1。

其中乙型肝炎245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1.42%,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民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3:1.甲型肝炎2例。

丙型肝炎56例,占16.32%.戊型肝炎8例,占2.33%.肝炎未分型32例,占93.38%。

肺结核全年共报告161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6.11%,居各类传染病的第二位.死亡病例四例.病例分布广泛,各街道(镇)都有病例发生;年龄分布集中在20-59岁,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工人、家务及待业为主。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报告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报告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统计分析报告主编:王宇副主编:马家奇苏雪梅编写人员:杨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张英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王松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姬一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张永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艳丽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雯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靓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录摘要 (9)一、目的 (9)二、指标和内容 (9)三、结果 (9)四、结论和建议 (12)一、统计指标和规则 (13)二、基本信息报告情况 (14)三、基本信息统计分析结果 (15)(一)疾控机构数 (15)(二)疾控机构人员 (15)1.年龄构成 (16)2.工作年限 (18)3.学位/学历 (20)4.聘任专业技术资格 (22)5.主要执业范围 (24)6.综合比较 (25)(三)仪器设备 (25)(四)检验能力 (27)(五)房屋与资产 (30)(六)经费收支 (32)(七)专用实验室 (34)四、问题及建议 (34)五、附表 (35)六、标准附录 (85)(一)仪器设备国家标准 (85)(二)检验能力国家标准 (92)表格目录表1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填报完成情况(单位:个) (35)表2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报告率(%) (36)表3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未完成机构数 (37)表4 2010年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数(单位:个) (38)表5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平均分布情况 (39)表6 2010年全国各省不同级别疾控中心人员平均分布情况 (39)表7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年龄构成(%) (40)表8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年龄构成(%) (41)表9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年龄构成(%) (42)表10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年龄构成(%) (43)表11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年龄构成(%) (43)表12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44)表13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45)表14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46)表15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47)表16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47)表17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47)表18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48)表19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49)表20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50)表21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51)表22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51)表23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52)表24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53)表25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54)表26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54)表27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主要执业范围构成(%) (55)表28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主要执业范围构成(%) (56)表29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主要执业范围构成(%) (58)表30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历和专业技术资格综合比较 (60)表31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情况 (61)表32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的差额平均情况 (62)表33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情况 (63)表34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的差额平均情况 (63)表35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情况 (63)表36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的差额平均情况 (64)表37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情况 (65)表38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的差额平均情况 (65)表39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情况 (66)表40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的差额平均情况 (67)表41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情况 (68)表42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的差额平均情况 (68)表43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各级别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平均情况 (68)表44 2010年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平均检验情况 (69)表45 2010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实有基本检验项(单位:项) (70)表46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控中心实有基本检验项(单位:项) (74)表47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控中心实有基本检验项(单位:项) (77)表48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房屋建筑与使用面积(单位:平方米) (80)表49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房屋人均建筑和使用面积(单位:平方米) (81)表50 2010年全国各级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房屋人均建筑和使用面积(单位:平方米) (82)表51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情况 (82)表52 2010年全国各级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情况 (83)表53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用实验室拥有情况 (84)表54 实验室仪器设备国家标准 (85)表55 健康教育器材国家标准 (90)表56 信息设备国家标准 (91)表57 车辆国家标准 (91)表58 冷链设备及器材国家标准 (91)表59 检验能力国家标准 (92)图目录图1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体年龄构成 (16)图2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体年龄构成 (17)图3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总体年龄构成 (17)图4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年龄构成 (18)图5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18)图6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19)图7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19)图8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工作年限构成 (20)图9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20)图10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21)图11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21)图12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学位/学历构成 (22)图13 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22)图14 2010年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23)图15 2010年全国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23)图16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资格构成 (24)图17 2009年和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台件数 (26)图18 2009年和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台件数 (26)图19 2009年和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拥有仪器设备台件数 (27)图20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实有基本检验项情况 (28)图21 2010年全国东中西部疾控中心平均实有基本检验项情况 (28)图22 2010年与2009年全国东、中、西部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实有基本检验项对比 (29)图23 2010年与2009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市级疾控中心平均实有基本检验项对比 (29)图24 2010年与2009年全国东、中、西部县区级疾控中心平均实有基本检验项对比 (30)图25 2010年全国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对比图 (31)图26 2010年全国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对比图 (31)图27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控制机构东、中、西部房屋建筑面积对比图 (32)图28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控制机构东、中、西部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对比图 (32)图29 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同级别人员经费补助比例对比图 (33)图30 2010年全国不同级别疾病控制机构东、中、西部人员经费补助比例对比图 (34)摘要一、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提供的2010年度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仪器设备、检验能力、房屋建筑、经费收支和专用实验室等六方面的信息,对2010年全国省市县级疾控机构的资源现状及配置情况进行科学的描述,并对信息报告质量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为卫生行政部门掌握疾控资源现状、统筹规划全国疾控资源流向和有所侧重地配置仪器装备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22-15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2010-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22-15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2010-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传染性非典型肺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白喉
0.0002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2016 2016 1 2016 2 2016 3 2016 4 2016 5 2016 6 2016 7 2016 8 2016 9 2016 10 2016 11 2016 12 2016 13 2016 14 2016 15 2016 16 2016 17 2016 18 2016 19 2016 20 2016 21 2016 22 2016 23 2016 24 2016 25 2016 26 2016 27 2016 28
2016
2015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梅毒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淋病 猩红热 艾滋病 布鲁氏菌病 麻疹 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 百日咳 疟疾 血吸虫病 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 炭疽 钩端螺旋体病 人感染H7N9禽流感 新生儿破伤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霍乱 鼠疫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 白喉
艾滋病
2017 2017 8
布鲁氏菌病
2017 2017 9
流行性出血热
2017 2017 10
伤寒和副伤寒
2017 2017 11
百日咳
2017 2017 12
麻疹
2017 2017 13
登革热
2017
布鲁氏菌病 血吸虫病 霍乱 93.0198 艾滋病 60.5283 肺结核 34.4867 病毒性肝炎 10.0631 狂犬病 7.9261 人感染H7N9禽流感 5.3897 流行性乙型脑炎 4.1450 流行性出血热 2.7941 梅毒 0.816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0.7820 疟疾 0.7500 麻疹 0.4306 新生儿破伤风 0.4271 伤寒和副伤寒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
在医院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损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
生物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心理性因素
(一)生物性职业危害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
危险性: 没有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者,若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割伤一次,其感染的几率是6%~30%,若该患者HBeAg阳性(乙肝二对半的第三项),则感染的机会增加至27%~43%。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率是1.2%~10%。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
做人不要太认真,做事一定要认真
危险性: 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颗粒,如果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而普通人群对HBV易感。只需极少量(10-4ml)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即可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10-7ml)血液可致隐性感染。
乙型肝炎预防
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操作程序
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
医务人员:
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HBsAb<10mIu/ml
接种过乙肝疫苗HBsAb>10 mIu /ml
病 源:
HBsAg(+)
HBsAg(-)
HBsAg(+)
HBsAg(-)
医务人员:
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0.06ml/kg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压力对策
有宽容的力量:允许自己犯错更要允许别人犯错。鼓励求助让压力在你转换下变成动力!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不攀比感谢困难,感谢批评、感谢挫折!----是它们让我们成长觉得受伤害时的心理调适 (他/她不是坏人,他/她曾经帮助过我,他/她是无心的,这是他/她个人习惯)让丈夫/妻子及子女承担家庭的责任

职业暴露与防护

职业暴露与防护

感谢困难,感谢批评、感谢挫折!----是它们让我们成长
觉得受伤害时的心理调适
(他/她不是坏人,他/她曾经帮助过我,他/她是无心的,这是他/她
个人习惯)
做人不要太认真,做事一定要认真
几种常见的职业暴露及防护
一、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危险性: 1、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每 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颗粒,如果注射过乙型 肝炎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 ,而普通人群对HBV易感。只需极少量(0.004ml) 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即可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 0.007ml)血液可致隐性感染。
3、物理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放射线、 激光和锐器等各种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 ①辐射:有报道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 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 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
我国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例中87.2%为医用诊断X射 线人员。卫生部对15个省市的医院进行监测发现 ,医护人员接受辐射为其他行业之首,医务人员 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烧伤、 坏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体浑浊继发白内障。 长期接触小剂量的辐射,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 能发生骨髓增殖异常、白血病、其他肿瘤、胎儿 畸变等。
(2)清洁剂及消毒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 种清洁剂、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 、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有学者对356名医 院清洁人员的手部皮肤病做了调查,有74人(21%) 诊断为手部湿疹;在中度及重度的43人中,有31人 是做清洁工期间发病。常用消毒剂如甲醛、环氧乙 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是空气、 物品、地面等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 、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医改的关键之年。

各级卫生部门加快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近期5项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一、卫生资源(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201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3.7万个,比上年增加2.0万个。

其中:医院209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个。

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6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170个(见表1)。

医院中,公立医院13850个,民营医院7068个。

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1284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13个),二级医院6472个,一级医院5271个,未定级医院7891个。

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2394个,100-199张医院3496个,200-499张医院3241个,500-799张医院1069个,800张及以上医院718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诊所和医务室17.3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3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403个、县(区、县级市)级2822个。

已设立卫生监督机构2992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3个、县区级2490个。

表1医疗卫生机构及床位数机构数(个) 床位数(张)2010 2009 2010 2009总计936927 916571 4786831 4416612 医院20918 20291 3387437 3120773 公立医院13850 14051 3013768 2792544民营医院7068 6240 373669 32822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1709 882153 1192242 109979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2739 27308 168814 131259 #政府办18390 11444 126232 95666 乡镇卫生院37836 38475 994329 933424 #政府办37217 37333 978983 909065 村卫生室648424 632770 - - 诊所(医务室) 173490174809120 129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 11665 164515 15396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3 3536 - -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274 129129307 27081妇幼保健机构3025 3020134364 126109卫生监督机构2992 2809 - -其他机构2465 2462 42637 42084注:#系其中数。

护理防护与安全

护理防护与安全

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 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 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 交叉感染,因此,洗手 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 重要措施之一。
洗手时注意掌握正确的洗 手顺序、方法及范围,手的 各个部位都应洗到并冲净, 洗手后,手不应检出致病性 微生物。如果手被体液或人 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 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 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 毒液泡手。
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
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可以见到的血液 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
2010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120000 100000
艾滋病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5930 3312 105007 768
(中国卫生部网)
病名
发病数
死亡数
105007
80000
2
60000
56
36180 40000 20000 5930 0
护理职业暴露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特 定的工作环境中,在为病人提供 护理活动同时,自身常受到周围 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 心理等因素侵袭。
普及性预防
普及性预防是指护士 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活动时, 只要有可能接触到他人的 体液或血液(病人或医务 人员),不论是否有阳性 指标,都应将其作为有潜 在的传染性加以预防。
护理职业的危险因素
物理因素
1、锐器伤 2、机械损伤 3、放射损伤 4、温度损伤
护理职业的危险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我国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 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新的要求,但由于护士严重缺编,产生 了供需失衡的现象,常引发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 不理解,而导致护患之间矛盾激化,给护士带来极大的精神 压力,加上频繁的晚夜班,紧张的工作环境,由于护士严重 缺编而导致护理工作强度加大,同时由于担心职业环境的风 险性、安全性,加上得不到领导、病人、家人的理解及重视 和支持,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社会压力。 另外,护士的心情常被病人的病情及喜怒哀乐所影响,长期 的情绪压抑,将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2010年度宝应县传染病网络报告年报

2010年度宝应县传染病网络报告年报

宝应县二〇一〇年法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统计报告-宝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一、疫情概况 (3)(一)地区分布 (3)(二)时间分布 (5)(三)人群分布 (6)(四)发病、死亡位次 (7)(五)各类传染病发病趋势 (7)二、重点传染病分析 (10)(一)病毒性肝炎 (10)(二)肺结核 (12)(三)艾滋病/HIV (13)(四)手足口病 (13)(五)狂犬病 (14)(六)疟疾 (14)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监测 (15)(三)建议 (15)四、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16)附件 (16)一、疫情概况(一)地区分布根据“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发病日期统计,2010年宝应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1种,报告发病965例,死亡2例,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中人口资料计算,报告发病率105.89/10万,报告死亡率0.22/10万,病死率0.21%。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均比2009年降低,分别降低7.12%、90.00%、89.23%。

与2009年相比,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增加的病种见下表1;与2009年相比,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减少的病种见下表2;2010年麻疹、猩红热分别发病2例、1例,均与2009年相持平。

2010年全县报告狂犬病1例,2009年无病例报告;2009年全县报告艾滋病5例、甲型H1N1流感13例、痢疾7例、流脑2例,新生儿破伤风1例,2010年无报告。

表1 甲、乙类传染病2010年比2009年相比发病数增加的病种情况表2 甲、乙类传染病2010年比2009年相比发病数减少的病种情况2010年全县共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共计728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79.88/10万,比2009年(602例)增加20.93%。

与2009年相比,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增加和下降的病种见表3。

表3 丙类传染病2010年比2009年相比发病数减少的病种情况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前三位的乡镇为:安宜镇(234例)、射阳湖镇(93例)、泾河镇(90例);射阳湖死亡2例,其中艾滋病1例、狂犬病1例,详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发病数死亡数
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增减
死亡率增减
甲乙丙类总计
6409962152575923909152657.66-0.56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3185932
14289
3525076
14849
-10.08-4.26 鼠疫72123-44.44-50.00
霍乱
157085084.38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000-- 艾滋病15982774313281659619.7316.79 病毒性肝炎131798288414250201018-7.98-13.69 甲型肝炎3527744384121-19.94-81.25 乙型肝炎10605826891179607792-10.54-13.42 丙型肝炎15303912813184914115.49-9.43 戊型肝炎2368235202752416.2244.44 肝炎未分型45402
2849448
40-8.64
-30.00
脊髓灰质炎
000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74-80.00-66.67 甲型H1N1流感7123147147337652-95.19-77.60 麻疹
38159275246139-27.63-31.03 流行性出血热952611887451048.3812.82 狂犬病
2048201422132131-7.92-5.98 流行性乙型脑炎2541923913172-35.37-46.92
登革热22303050-27.39- 炭疽
28963513-17.80100.00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522483627155138-7.58-6.90 肺结核
9913503000
10769383783
-8.41-21.10 伤寒和副伤寒140413169389-17.52-71.4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253362573-48.41-54.55 百日咳1764
11612
18.90
0.00
白喉
0000-- 新生儿破伤风1057861412137-27.57-38.96
猩红热208760220680-5.88- 布鲁氏菌病337721358160-6.18- 淋病10554411198240-12.36- 梅毒
358534
69306381
6316.4310.64 钩端螺旋体病677115621119.860.00 血吸虫病431703521221.99-100.00 疟疾
7389141409810-47.8525.00 丙类传染病合计3224030968239883341633.72131.63 流行性感冒64502719838113-67.65-50.00 流行性腮腺炎29893242993291-0.64200.00
风疹
431171698600-38.59-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90767
01370702010.70- 麻风病38144240-10.66- 斑疹伤寒2235127640-19.56- 黑热病36115090-29.50- 包虫病2515
22676
0-6.50
- 丝虫病
0000--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746551436556584913.29-13.51 手足口病
1774669
905
1155525
353
52.81
154.89
病名
2010年2009年与去年比(%)
注:1. 表中监测数据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含外籍和台港澳;
2. 病毒性肝炎发病、死亡数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死亡数的合计;
3. “-”表示分母为零不能计算;
4. 人口资料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