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概要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基础) 知识讲解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基础) 知识讲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基础)责编:熊亚军【学习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了解物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4.溶液的用途:(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要点诠释】1.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要点诠释】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产生放热现象。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产生吸热现象。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要点三、悬浊液、乳浊液、乳化现象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

如:面粉放入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3.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1.6物质在水中的 分散状况

黄河龙口





?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问题: (1)将高锰酸钾颗粒加入到水中时, 看到了什么现象? (2)过一会儿,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3)隔了一断时间后,又看到什么 现象? (4)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得到 均一的溶液,你觉得可采取哪些措 施?
实验2: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 中,我发现_____。
练习: (1)泉水中溶入了矿物质、氧气、 二氧化碳,那么,其中的溶质是什 么?溶剂是什么?它们所处的状态 如何?
(2)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 质和溶剂
A碘酒 B糖水 C酒精的水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肥皂水
它们是溶液吗?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 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程 气溶解在 分散在液 散在液体
液体中 体中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 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请结合生活实际,各举2例生 活中的三种分散系 。
讨论:各种分散系有何妙用?
问:你所见到的溶液中一般都 是以什么物质作为溶剂的?
思考: (1)如何将衣服上沾有的油污 洗去? (2)服装干洗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干洗的衣物不能即日领 回?
实验结果:
__能溶解在__里, __ 能溶解在__里。
我们把被溶解的物质(如实验中的高 锰酸钾和碘)称为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称为溶剂。
溶解后所得的物质称为溶液,如高锰 酸钾水溶液、碘酒溶液等。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 水溶液。如蔗糖溶液,食盐溶液等。

【流体力学与传热】3.1 颗粒沉降

【流体力学与传热】3.1  颗粒沉降

As A ds2
As da2
as
As Vs
6 dv
as
As Vs
6 ds
as
As Vs
6 da
A V
As 1
A
As As V 6
A A V adv
As A
dv2
d
2 s
d d
v s
2
As As V 6 da da
A A V dv 6 dv
二、颗粒群的特性
1 粒度分布 泰勒标准筛、筛过量(物)、筛余(留)量
ut=
d
2 p
p 18m
g
u't ( d ' p )2 ( 0.05 )2 60%
ut
d p,min
0.0647
(3)若将上述降尘室用隔板分隔成2层(不考虑隔 板的厚度),如需完全除去的尘粒直径相同,则颗 粒的沉降速度不变,降尘室底面积为原来的2倍。
dmin
18m Vs g s A0
100%去除——室顶到室底
所需沉降时间=H/u0
在室内停留时间=L/u 分离满足的条件:
HL
u0 u
分离所需最低沉降速度
u0
Hu L
HBu LB
Vs A0
最低沉降速度~能被分离的最小粒径(设在Stokes区)
u0
gdm2 in s 18m
Vs A0
dmin
18m Vs g s A0
②横截面大——操作气速低不被卷起 底面积大——分离效率高
③体积庞大,属于低效设备,适用分离粗颗粒(一 般分离粒径大于75mm的颗粒),或作为预分离设 备。 ④气体在降尘室的均匀分布,气速不宜过高,不超 过1.5m·s-1。

钻井液常用处理剂的作用机理(一)概要

钻井液常用处理剂的作用机理(一)概要

钻井液常⽤处理剂的作⽤机理(⼀)概要钻井液常⽤处理剂的作⽤机理(⼀)钻井液处理剂⽤于改善和稳定钻井液性能,或为满⾜钻井液某种性能需要⽽加⼊的化学添加剂。

处理剂是钻井液的核⼼组分,往往很少的加量就会对钻井液性能产⽣很⼤的影响。

钻井液原材料和处理剂的种类品种繁多,为了使⽤和研究⽅便将按其功能进⾏分类。

根据2006年API钻井液处理剂分类⽅法,将钻井液处理剂分为降滤失剂、增粘剂、乳化剂、页岩抑制剂、堵漏材料、降粘剂、腐蚀抑制剂、表⾯活性剂、润滑剂/解卡剂、加重剂、杀菌剂、消泡剂、泡沫剂、絮凝剂、除钙剂、pH控制剂、⾼温稳定剂、⽔合物控制剂。

共计18类。

其中润滑剂/解卡剂合并,另外增加了⽔合物控制剂我国钻井液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国际上的分类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将钻井液配浆材料和处理剂分为16类,分别为粘⼟类、加重剂、碱度控制剂、降滤失剂、降粘剂、增粘剂、页岩抑制剂、絮凝剂、润滑剂、解卡剂、杀菌剂、缓蚀剂、乳化剂、堵漏剂、发泡剂、消泡剂。

这16类处理剂所起的作⽤不同,但在配制和使⽤钻井液是,并不同时使⽤这些处理剂,⽽是根据现场需要选择其中的⼏种。

下⾯对这16种处理剂进⾏介绍。

1 粘⼟类粘⼟的本质是粘⼟矿物。

粘⼟矿物是细分散的含⽔的层状硅酸盐和含⽔的⾮晶质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粘⼟矿物是整个粘⼟类⼟或岩⽯的性质,它是最活跃的组分。

晶质含⽔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岭⽯、蒙脱⽯、伊利⽯、绿泥⽯等;含⽔的⾮晶质硅酸盐矿物:⽔铝英⽯、硅胶铁⽯等。

1.1 粘⼟矿物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1.1.1 硅氧四⾯体与硅氧四⾯体晶⽚硅氧四⾯体:有⼀个硅原⼦与四个氧原⼦,硅原⼦在四⾯体的中⼼,氧原⼦在四⾯体的顶点,硅原⼦与各氧原⼦之间的距离相等,其结构见右图。

图1硅氧四⾯体结构硅氧⾯体晶⽚:指硅氧四⾯体⽹络。

硅氧四⾯体⽹络由硅氧四⾯体通过相临的氧原⼦连接⽽成,其⽴体结构见右图。

图2 硅氧四⾯晶⽚结构图1.1.2 铝氧⼋⾯体与铝氧⼋⾯体晶⽚铝氧⼋⾯体:六个顶点为氢氧原⼦团,铝、铁或镁原⼦居于⼋⾯体中央(如右图所⽰)。

八年级化学 3.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化学 3.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考点精突破】【例1】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D.海水是盐溶液,所以冬天海水不易结冰【解析】选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A错;溶液加水稀释前后质量有变化的是溶剂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B正确;溶液导电是溶液中的离子自由移动的结果,C正确;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故D正确。

【例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解析】选A。

汽油洗去油污属溶解,溶解和乳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颗粒的大小不同,溶解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而乳化则是以细小液滴的形式比较均匀地分散。

故选A。

【课时速达标】一、选择题1.在家中,小明取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蔗糖C.芝麻糊D.植物油【解析】选B。

题目选项物质中,只有蔗糖溶于水能形成溶液。

2.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为()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解析】选A。

溶液具有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包括密度。

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清洗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砂纸清除铁锈【解析】选C。

用自来水洗手是借助水的冲力和溶解作用将手上的脏东西去掉,汽油能溶解油污,用砂纸清除铁锈是利用摩擦力将铁锈从铁器上打磨下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仍然是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解析】选B。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讲义)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讲义)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知识点分析】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溶解)2.性质:(1)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3.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剂和溶质的判断: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形成的溶液,一般以液体作为溶剂②两种液体混合之后,一般以质量大的做溶剂;③混合的物质中有水,一般以水为溶剂;④一般将溶液命名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当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为水。

4.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济于水中,但也有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却能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日常生活中,除了水以外,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丙酮、香蕉水等。

5.溶液的质量与体积:(1)M溶液= M溶质+ M溶剂(2)V溶液≠ V溶剂+ V溶质6.溶液的理解:(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溶液(2)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但溶液一定是透明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4)溶液可以含多种溶质,不局限于一种7.常见的溶液及成分:二.悬浊液、乳浊液1.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3.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4.常见的悬浊液:面糊、泥水、石灰乳、血液5.常见的乳浊液:牛奶,水油混合物。

【例题分析】一、选择题1.下列饮品属于乳浊液的是()A.可口可乐B.牛奶C.冰红茶D.果粒橙【答案】B【解析】A、可口可乐由柠檬酸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B、牛奶是由不溶于水的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B符合题意;C、冰红茶是由茶碱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D、果粒橙是由果粒橙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D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第1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1.(1)海洋水冰川与永久积雪地下水(2)海洋水地下水(3)冰川与永久积雪地下水(4)不正确。

我们日常使用的水主要是河流淡水,而地球水体中淡水储量很小。

2.C3.水水4.(1)C(2)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污染会通过水循环转移到其他水体中。

5.(1)①降水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植物蒸腾(2)水循环6.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在缺水环境中,某些生物能通过自动调节,适应缺水的环境。

第2节水的组成1.固液气凝华熔化液化2.右氧气淡蓝氢气氢和氧水氢气+氧气3.0℃0℃0℃4.物理化学5.D6.B7.能,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

第3节水的密度(一)1.(1)1.51.5(2)22(3)略(4)质量与体积的比值(5)正比2.一定不同密度ρ3.体积为1米3的铜的质量为8.9×103千克8.94.C5.A6.C7.B8.C9.(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常数(2)1与4(或2与5,3与6)(3)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二)1.小2.质量体积密度3.47434.B5.C6.C7.汽油8.(1)解:答:石油的密度是0.82×103千克/米3(2)解:答:所装石油的质量是2.46×104千克9.V=9米×6米×3.5米=189米3答:教室里的空气的质量约为243.8千克10.(1)10克(2)11.25克(3)选用钛合金质量相对较小31.25克(三)1.质量体积2.能够3.77.4克30厘米32.58×103千克/米34.C5.0.7×1036.(1)B A C D(2)18 82.57.(1)200(2)1200千克8.不符合要求,应加水9.(1)75.6(2)铁第4节水的压强(一)1.垂直表面2002.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压强单位面积压力压力受力面积压强3.牛米2帕斯卡帕P a4.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5.压力竖平6.C7.C8.(1)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就越大(3)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9.1.96×104帕不能10.有两处错误:一是受力面积S;二是压力F。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第一章:溶解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溶解的表示方法1.2 教学内容:溶解的概念:物质在溶剂中分散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溶解的特点:自发、可逆、温度依赖、质量守恒溶解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例演示和实验观察,让学生加深对溶解过程的理解1.4 教学活动:引入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特点展示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让学生了解表示方法的应用第二章: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学会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2.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概念:物质在特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剂的性质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解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数据和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2.4 教学活动: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绘制溶解度曲线第三章:溶解度表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溶解度表的编制方法和应用技巧能够利用溶解度表进行物质的鉴定和纯度分析3.2 教学内容:溶解度表的编制方法:实验测定、数据整理、表格绘制溶解度表的应用技巧:物质的溶解性判断、纯度分析、溶解度预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度表的编制方法和应用技巧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学会利用溶解度表进行物质的鉴定和纯度分析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表的编制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利用溶解度表进行物质的溶解性判断和纯度分析的实验操作第四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溶液的稀释方法和技巧4.2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溶液的稀释方法:比例稀释、等比例稀释、等体积稀释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溶液的稀释方法和技巧4.4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浓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学会溶液的稀释方法和技巧第五章:溶解动力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动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描述和分析溶解速率的过程5.2 教学内容:溶解动力学的概念:研究溶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溶解速率的基本原理:反应速率定律、溶解度与溶解速率的关系溶解速率的描述和分析: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影响因素的探究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动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学会描述和分析溶解速率的过程5.4 教学活动:引入溶解动力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学会描述和分析溶解速率的过程第六章:实验技术在水溶解性研究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验技术在研究物质溶解性方面的应用学会使用实验设备进行溶解性实验操作6.2 教学内容:实验技术在溶解性研究中的应用:搅拌、加热、冷却、滴定等实验设备的使用:烧杯、搅拌器、温度计、滴定管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安全、准确、可重复性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实验技术在溶解性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和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设备进行溶解性实验操作6.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技术在溶解性研究中的应用,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溶解性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第七章:溶解性与溶液配制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溶液配制的基本原则学会根据溶解性进行溶液配制的方法溶液配制的基本原则:均匀性、稳定性、准确性根据溶解性进行溶液配制的方法:计算溶解度、选择溶剂、控制温度等溶液配制操作步骤: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液配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溶解性进行溶液配制7.4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配制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溶解性进行溶液配制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学会溶液配制操作步骤第八章:溶解性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性在物质分离和提纯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8.2 教学内容:溶解性在物质分离和提纯中的应用:萃取、沉淀、结晶等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剂、控制温度、调整pH 等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步骤: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等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性在物质分离和提纯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和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分离和提纯引导学生了解溶解性在物质分离和提纯中的应用,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第九章:溶解性与物质的鉴定和分析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溶解性在物质鉴定和分析中的作用学会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鉴定和分析的方法9.2 教学内容:溶解性在物质鉴定和分析中的作用:确定物质的存在、判断物质的纯度、分析物质的结构等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鉴定和分析的方法:溶解度测试、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数据分析等物质鉴定和分析操作步骤:样品处理、溶解、观察、数据分析等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性在物质鉴定和分析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和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鉴定和分析9.4 教学活动:引入溶解性在物质鉴定和分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性进行物质鉴定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学会物质鉴定和分析操作步骤第十章: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学会分析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0.2 教学内容: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药物研发、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分析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药物溶解性优化、材料溶解性控制、废水处理等案例分析方法:实验数据收集、文献调研、数据分析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0.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溶解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分析溶解性研究在实际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溶解的基本概念需要重点关注溶解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2021年整理)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2021年整理)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1.1科学在我们身边1。

2 实验和观察1。

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

4 温度的测量1.5 质量的测量1.6 时间的测量1。

7 科学探究第2章观察生物2。

1 生物与非生物2.2 常见的动物2。

3 常见的植物2。

4 细胞2。

5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2.6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3。

1我们居住的地球3.2 地球仪和地图3。

3 太阳和月球3。

4观测太空3.5 月相3。

6 日食和月食3。

7 探索宇宙第4章物质的特性4。

1 熔化与凝固4。

2 汽化与液化4。

3 升华与凝华4.4 物质的构成4。

5物质的溶解性4。

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

1 感觉世界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3 耳和听觉1.4 光和颜色1。

5 光的反射和折射1.6 眼和视觉1。

7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二章运动和力2。

1 运动和能的形式2。

2 机械运动2。

3 力的存在2.4 力的图示2.5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2.6 摩擦的利和弊2.7 牛顿第一定律2.8 二力平衡的条件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3。

1 动物的生命周期3.2 新生命的诞生3。

3 走向成熟3.4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3.5 植物一生3。

6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4.1 地球的自转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4.3 地球的绕日运动4.4 日历上的科学4。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总9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主编:郁波本册执笔:任洪唐莲君王庆志贾欣责任编辑:王薇殷梦昆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解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声音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听听声音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3课声音的变化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天气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第2课天气日历第3课温度与气温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第6课云的观测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我们的身体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第1课身体的结构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四、教学案例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水和水的溶液

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一节地球上的水1.1水的分布1.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

2.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总水量的2.53%3.地球淡水中的主体是冰川水,约占淡水总量的2/34.地球上水的三种形态:液体、气体、固体。

(地球上大部分得水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的)固态水主要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气态主要存在空气中。

5.地球上的水按成分可分成咸水、淡水。

(其中咸水占大部分)1.2水的循环1. ①固体→液体(熔化)②固体→气体(升华)③液体→气体(汽化)④液体→固体(凝固)⑤气体→液体(液化)⑥气体→气体(凝华)2.水循环的动力(内因):①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动力(外因):①太阳辐射②地心引力3.水循环①陆上内循环②海上内循环③海陆间大循环4.世界水日-——3月22日1.3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的特点:①空间分布不均匀②人均拥有量差异大2.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①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地区分布特点)②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时间分布特点)1.4水与生命1.不同植物的含水量是不同的,同一株植物含水量也是不同的。

2.为了适应缺水的环境,仙人掌具有怎样的结构,来保持体内水分的含量?详见p7第二节水的组成在2.1水的电解1.水的物理性质①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C,沸点是100°C④4°C以下时热缩冷胀,4°C以上时热胀冷缩。

(4°时密度最大,水结冰以后体积变大,冰浮在水面上)⑤纯水不易导电2.水的电解实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溶液可以增强导电性)⑴实验现象:①阴极(负极)/ 阳极(正极)②产生的气体:氢气 / 产生的气体:氧气③检验方法及现象:用火柴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 检验方法及现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④气体体积关系:氢气:氧气 = 2:1⑵实验结论:①这个实验说明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②文字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2.2水分子的构成1.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第三节水的浮力3.1 浮力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3.施力物体:液体(气体)4.浮力的大小:①F浮=G-F(称重法或重力差法)5.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苏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新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2单元《水》目录第2单元《水》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

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太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

本单元的设计,继续定位在“观察与描述”,通过比较等方法,促进细微观察,用实验看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词汇与学生头脑中对水的朦胧认识相对接,用气泡图帮助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单元是一个整合性的主题,立足于有趣的游戏,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

同时又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即在观察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小水轮,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1.1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①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②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③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④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1、3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的水溶性解释水溶性的概念,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最大溶解量。

探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物质的溶解过程解释溶解过程,即溶质从固态或液态转移到溶剂中的过程。

探讨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溶解热和熵的变化。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2.1 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探讨溶液的折射率和旋光性等物理性质。

解释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与纯溶剂的差异。

2.2 溶液的浓度介绍溶液的浓度概念,即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学习使用浓度公式和浓度计算方法。

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

第三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1 溶液的配制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固体溶解和液体稀释。

探讨溶液配制中的注意事项,如准确称量和避免溶液污染。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技巧和实验操作。

3.2 溶液的稀释解释溶液稀释的概念,即增加溶剂的量以降低溶液的浓度。

学习溶液稀释的方法和技巧,如逐滴加入溶剂。

探讨溶液稀释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搅拌和温度变化。

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纯化4.1 溶液的分离介绍溶液分离的方法,如过滤、离心和蒸馏。

探讨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验操作。

学习溶液分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溶液污染和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2 溶液的纯化解释溶液纯化的概念,即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学习溶液纯化的方法,如离子交换、吸附和结晶。

探讨溶液纯化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

第五章:溶液的应用5.1 溶液的配位化学介绍溶液中的配位化学,即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探讨配位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如催化剂和药物。

5.2 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解释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学习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4.如图所示下列滴管的使用或放置,正确的是(
) C
15.将一杯食盐水的一半倒入另一个杯中,则( C ) A.倒出的食盐水较咸,留下的盐水较淡 B.倒出的较淡,留下的较咸 C.倒出的与留下的一样咸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6分+4分=10分)
16.氯化钠注射液的部分说明书如下表:
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 注意 贮藏 100 mL 0.9 g
9.(6分)在盛有等体积水的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甲、乙、丙三种物质,充分振荡后观察到:A试管的液体中分 散着许多固体小颗粒,B试管的液体中分散着许多小液滴,且 A和B都有上下分层的现象,C试管中的液体看不到加入的丙物 质,但试管内的液体为蓝色透明状。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 题: (1)A试管中是_悬浊 _液;B试管中是_ _ 乳浊_液;C试管中是_溶 液。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最稳定的是_C溶液_。 都是混合物 (3)这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_ _。 10.(3分)清洁的空气可以看作是一种气态的溶液,但是近年 来北方不少地区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天空中尘土飞扬,在这 种情况出现时,空气可视为( B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纯净物
小明的衣服用肥皂水或用淀粉液洗效果都很好
(3)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4)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5)溶液有 。 均一 、_ 稳定 (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特点
4.悬浊液:_ 固体小颗粒 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如淀粉
和水的混合物、泥浆水、血液等。 5.乳浊液:小液滴 _ _分散到(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如牛 奶、菜油和水的混合物、肥皂水、石油泄漏污染的海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3、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4、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5、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果汁是溶质吗? 2、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 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 溶剂是液体。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为溶剂,
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 水是溶剂。
3、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 a、碘酒 b、糖水 c、酒精的水溶液
几种物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状况
食盐+水 粉笔灰+水 油+水 油+汽油
振荡 澄清 浑浊 浑浊 澄清
静置 稳定不分层 下沉
上浮 稳定不分层
分类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二、悬浊液、乳浊液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将高锰酸钾颗粒加入到水中时,看到 了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红色溶 液
2、取一只小烧杯放入半杯酒精,将几小 粒碘放入酒精中,搅拌一下,产生什么现 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高锰酸钾 能溶解在 水 里 碘 能溶解在 酒精 里
一、溶液
1、溶解后所得的物质叫溶液。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同。 如何将衣服沾有的油污洗去 ?
生活小常识
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 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褪色。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 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 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 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 数天才可领回,时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而形成的物质。
3、联系和区别: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物质 原来状态
分散后的 特征
共同点
固、液、气 固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久置分层
都是混合物
实例
碘酒、蔗糖水 泥浆、血液 牛奶、肥皂水
清凉饮料、酱油、醋、白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