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的过程。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力等。
以下是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启发性教学是指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实物模型、图形等多种形式,启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体验式原则
体验式原则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儿童的体验和感受。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和实物模型,让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从而提高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可以通
过观察儿童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启发性、体验式、趣味性和个性化。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① 建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建构游戏是让学前儿童运用建 构材料(如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 或物体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 前儿童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建构材料, 获得关于物体形状、大小、长短、 比例、多少、厚薄、对称、平衡, 以及上下、前后、左右等多种数学 经验。
右图为搭建车库的积木。
② 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力创造性 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这种游戏通常有一定的主题(如 “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是学前儿童期 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可 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角色扮演中获得丰富的数 学经验。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既包括学前儿童学的方法,又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数学知 识、发展数学思维。下面将介绍学前儿童教学活动中常用的 方法。
一、操作法
1.操作法的概念 操作法是指学前儿童亲手操作数学材料,在与材料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进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 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某一数学概念的直 接经验,促进其智力和相应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学习数 学的基本方法。
2.数学区角活动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照顾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4)能让学前儿童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渗透性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性数学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 渗透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其他教育领域中的数学 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预设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过程和方法,组织全体学前儿童参与,使他们获得一定数 学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数学活动。它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 要途径。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儿童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和数学技能。
其基本任务包括:
1. 帮助儿童建立数学概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儿童认识数字、形状、大小、重量、时间等数学概念,从而建立数学基础。
2. 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
3. 培养儿童的数学技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通过让儿童进行数学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数学技能,如数数、比较大小、图形拼插等。
4. 培养儿童的数学兴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喜欢数学,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技能和激发数学兴趣,为儿童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数
学基础。
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数学意识和基本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其智力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兴趣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途径:1.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和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数量比较、计数游戏、形状配对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3.图书教育:幼儿图书中有很多涉及数学概念和操作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数学的绘本故事和图画书,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和直观感受。
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数学题目和练习册,让他们通过阅读和解题来提升数学能力。
二、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通过提出问题和激发幼儿思考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例如,通过观察花园中的花朵,教育者可以提问:“你知道每朵花的花瓣数吗?它们有哪些颜色?请你自己观察并记录下来。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已知事实出发,推出相应的结论。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演绎法让幼儿掌握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通过给幼儿展示一套有规律的图案,然后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进行推测和预测。
通过演绎法,幼儿可以从具体实例中发现数学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物质教具:适当的物质教具可以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和操作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使用计算棋子、拼图、形状卡片等教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字、形状和空间关系等概念。
物质教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并具体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
通过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图书教育等途径,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演绎法、物质教具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兴趣的培养,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ppt课件
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解释: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是一项目的性和 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既要贯彻当今社会及未来 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又要贯彻《幼儿园工作 规程》精神,并符合我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要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问题:为什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
活动,不仅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促使其发展,同 时也避免了从现实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 枯燥化和模式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感受到心理的满足,对学熟数学产生积极的态度。
求,同时更要考虑到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和儿童 对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应科 学而合理地选择和安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解释:
教育内容应为教育目标服务。有什么 样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必须选择什么样的教 育内容。因此,以数学教育目标为依据选 择数学教育内容,不仅能更切实、有效地 保证目标的达成,同时更能确保以促进儿 童思维发展为核心来实施数学教育。
案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四: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 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内容选择: 《超市》——分类、统计
(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解释: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选择,首先必须体现 数学学科的特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很 强的基础学科,其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系统有 序的。由此,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应从数学 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安排相关的知识。
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数学
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具有一种过渡 的性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方法
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方法学前阶段是孩子建立数学基础的重要时期。
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方法。
一、游戏教学法学前阶段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游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教育方法。
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比如,可以利用积木进行数数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数量的感知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二、实践探究法实践探究法是学前阶段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让孩子亲自感受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比如,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简单的实物排列、分类和计数等活动,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三、绘本教学法绘本教学法是学前阶段数学教育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绘本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介绍数学概念,让孩子通过故事情节和图画认识数学。
比如,可以选取一本关于数字和形状的绘本,与孩子一起阅读,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图中的数字和形状,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强调将数学与实际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教授数学知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比如,可以利用室内外环境来进行数学游戏,让孩子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计数、对比大小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法是学前阶段数学教育中一种创新的方法。
通过音乐元素的引入,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
比如,可以利用简单的音乐节奏进行数数游戏,或者用音乐乐谱来让孩子感受数字的奥妙。
通过音乐的魅力,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综上所述,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游戏教学法、实践探究法、绘本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音乐教学法等方法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效果。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完整ppt课件
心
ppt课件
到“社会化”是其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之一。
当幼儿能够在头脑中思考自己的动作,并 具有越来越多的意识时,他才能逐步克服思维 的自我中心,努力理解同伴的思想,从而产生 真正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在交流和互学中得 到启发。
ppt课件
解释:
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 题,探索数学
社会化:从别人的角度看问 题,理解别人解答问题的方法
ppt课件
理解个别:一张数字卡 一张实物卡 理解一般:一张数字卡 多张实物卡
ppt课件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外部动作:借助于外显的动作
案例: 一一点数,扮手指数
内部动作:进行列式运算 案例: 2+3=?
ppt课件
四、从同化到顺应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外
部环境的两种形式。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将
ppt课件
案例: 一位小班幼儿在给卡片分类时,他自
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看到同桌是按 照颜色特征分的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 糟”分的,但问其“按照什么分的”时,却 不 能回答,经提醒,认识到别人分类的依据 了。
问题: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 力的初步发展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ppt课件
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
数字说明:
一年级学生数学成绩
受过教育
未受过教育
考试人数
2 75
平均成绩
71.3 54.2
及格率 66.7% 52%
问题:表中的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ppt课件
说明: 通过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和设计有数学内容的
游戏活动,让幼儿接触和认识一些粗浅的数学基本 知识,逐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同时运用数学与 其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形象化地让幼儿感知数学 的美,数学的真实、正确、新奇、普遍和有用,能 够为幼儿以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概念打下基 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数学的起源和特点一、数学的起源(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一)抽象性(二)逻辑性(三)精确性(四)应用性第二节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
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1.一一对应观念2.序列观念3.类包含观念(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第四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具体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 系统,从横向角度划分,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操作技能目标三类;从纵向角度划分,可分为总目标、各年 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本书主要从纵向角度对教 学目标进行分析。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结合《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所蕴涵的主要价值取 向,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 兴趣,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这是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 和态度的目标。 ② 积累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获得 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这是有 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具体运算阶段通常是指7~11岁,但有时在5~7岁之间, 儿童就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学习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 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这一阶段,幼儿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能够 认识到物体的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物体的数量并未改变。 在具体运算基础上,他们有能力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集合、 数、长度、加法、大小关系等。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前儿童数学技能的开发 (二)有助于满足学前儿童认知世界的需要 (三)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和 对数学的兴趣 (四)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五)有助于学前儿童今后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和 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四)需要借助符号和语言的作用来获验,甚至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些经验,但是要形 成抽象的概念,就需要教他们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 情。符号的作用就在于给幼儿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此外,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对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相关的一些名词的解释:1. 学前儿童:指3-6岁之间尚未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幼儿园阶段。
2.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常识的一种教育。
3.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创设一种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孩子的思考和观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4. 数数活动: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字的理解和计数的能力。
数数活动可以包括数数字、数物件或者数人等。
5. 数字认知:学前儿童通过与数字的接触,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字。
数字认知包括数字的形状、大小、顺序等方面的认知。
6. 数量比较:学前儿童通过将物体进行比较,判断出哪个多、哪个少,培养数量的感知和比较的能力。
7. 数量概念:是指学前儿童对“多”、“少”、“相同”等数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8. 数列:是一组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字或物体。
学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或延续数列,培养序列与顺序的认知能力。
9. 形状: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不同的物体,认识和理解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10. 大小比较:学前儿童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大小,判断大小关系,培养大小比较的能力。
11. 计数活动:通过对物体进行计数,加深学前儿童对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和认识。
12. 颜色识别: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不同颜色的物品,培养对颜色的辨别和认识能力。
13. 模式识别:学前儿童通过观察事物或数字的规律和模式,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14. 量的概念: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不同物体的长、短、高、低等量的概念。
15. 数学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数学教育,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直观、活动、趣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活动的引导,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前儿童对数的认知,包括数量、顺序和分组的概念;2. 培养学前儿童对基本几何形状的认识,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3. 发展学前儿童的数数能力,并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4.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数量概念教学:通过数学游戏和实物模型的引导,让学前儿童理解不同数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记忆不同数量的物品。
2. 形状认知教学: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前儿童辨别不同形状,并利用教具进行分类和组合。
3. 数数能力训练:通过数歌、数手指和数物品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计数技能,并培养他们对数量的直观感知。
4. 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前儿童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实践。
5. 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通过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概念引入:通过数歌、儿童故事等方式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物操作:以具体的物品或教具展示不同数量和形状,让学前儿童进行观察和感知,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组合。
3. 数学游戏:设计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数学游戏,如找出相同数量的物品、找出特定形状等,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4. 数学实践:在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中,引导他们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初步实践,如在玩具清点中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5. 问题解决:给学前儿童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推理和解答,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复习: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让学前儿童进行总结和复习,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解答和推理能力的展示,评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1.数学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应用性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答: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概括如下: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3 简述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答案: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及特点:13~4岁3岁半以前的幼儿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他们要依靠成人将实物分开、合拢给他看;才能说出一共有几个或还剩下几个..他们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困难的..24~5岁4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了;但在进行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再从第1个一个一个地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即得数..减法与此一样..这时幼儿完全依靠动作思维;是在最低的思维水平上学习数的运算..但4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表现出有初步的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了..35~6岁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着数;他们能够将顺接数和倒着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此时;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 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从逐一加减向按群加减的水平发展..4 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有哪些答案: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有: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3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分类..5 . 为什么说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展答案: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形成儿童积极主动、独立的个性品质..首先;通过数学活动为儿童提供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儿童在活动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自己独立完成各种数学操作活动;这对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个性非常有益..其次;由于规则在数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要求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使儿童形成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最后;通过数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儿童起初并没有明确的任务意识;有时在操作中会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操作任务..在数学活动中;儿童会根据老师的要求逐渐形成初步的任务意识..总之;通过数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6 . 教师口述应用题时有哪几种形式答案:教师口述应用题有两种形式:1是在口述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运用教具等直观材料进行示范;以帮助幼儿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和结构..2是教师口述应用题;幼儿进行解答;此时幼儿理解应用题;完全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幼儿智力活动的水平;同时也促使幼儿的加减运算由动作水平的加减向表象水平的加减过渡..7、数学教育为何能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答案:首先;数学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事物的数量属性..儿童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和数、量、形有关;要解决各种问题就需要运用数学来加以解决..其次;数学能帮助儿童概括地认识事物..儿童学习的数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诸如对应、等量、可逆等数学关系;而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并注意到蕴涵在具体事物中的抽象关系;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后;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总之;通过数学教育;儿童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并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8、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之间的关系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地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还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自己的学;通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儿童的学习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9、试述幼儿数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答案: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物;按数取物..幼儿早期的计数能力尚不稳定;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研究表明: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响..因此;提供幼儿点数的物体大小要合适..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动的成绩;同时呈现并继续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对幼儿的计数活动有利;而相继呈现并先后更替的计数对象对幼儿的计数活动则较难..2幼儿对数序的认识数序;即自然数的顺序;指的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①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数序;形成数列概念做了最初的准备..幼儿的计数活动;为幼儿数序的学习积累了最初的感性经验..②认识数序;即要能按序的观念排列10以内的自然数列..因此;幼儿要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10以内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③幼儿对数的序列的认识;还包括对序数的认识..3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数的守恒指幼儿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水平;也是儿童思维过程结果的一种表现..除空间排列形式变化的影响外;客观刺激物的不同;数目大小的不同;以及异数比较中的两数差别的大小不同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守恒能否达到..4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数的组成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4~7岁儿童掌握数的组成、分解的发展水平和特点:4岁半以前的儿童完全不能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儿童从5岁开始有可能理解;有10%~30%的幼儿会完成部分数的分解和组成..6岁幼儿接近基本完成;完全会分解、组成的人数达到40%..6岁半组和7岁半组的幼儿大部分已能掌握8的分解、组成;完全掌握的人数达到65%~85%..此时;幼儿能够完全地说出或用实物摆出8的各组分解或组成的形式;不需要任何提示;有的幼儿表现出相当熟练和有顺序..10、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注意生活性答案: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要注意生活性;就是指数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中;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也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例如;这是一朵红花;那是二朵黄花;今天班上有3位小朋友没有来;水碗放在桌子上面;手帕是正方形的;车轱辘是圆形的;桌子是长方形的……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获得了许多数学感性经验..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好多内容可以很好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例如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像房子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车牌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钟表上的数字等等;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又如学习倒着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和场合都需要倒着数;如从电梯上下来、马路上的红绿灯、微波炉等都是倒着计数的..通过幼儿自己去观察生活中众多的倒着计数的现象;使他们感受到倒着计数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某一件事离发生或完成还有多长时间..同时在此过程中;幼儿还会发现;数字可以顺着排列;也可以倒着排列;数目倒着排列时;其中任意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小1;比后面一个数大1..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如能注意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会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数学是很有用的;使他们更会注意、发现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我们的教育应该增进幼儿对他所处世界的了解;并要引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11、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常见方法有哪些答:1操作法2演示、讲解法3游戏法4观察、比较法12、简述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育要点答:1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差异和学习排序..4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5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13、简述评价方案设计阶段需要的解决的具体问题答:1明确评价所依据的目标;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步骤;4准备评价记录表格与文件..14、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答: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从个体到一般;三是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四是从同化到顺应;五是从不自觉到自觉;六是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15、学前儿童学习数学教育的原则答:一是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二是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三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四是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五是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16、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之间的关系答: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如儿童的逻辑思维要通过对自己的动作加以协调、反省和内化而获得一样;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协调自己的动作;同时也努力在头脑中协调它们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建构成儿童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是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而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17、麦克多纳尔德指出的教育目标有哪些功能答: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教育目标可以用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教育目标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1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根据学前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同时也是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一是儿童;二是社会;三是学科..在考虑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以下三方面依据时;我们还需要正确处理可能性目标和适宜性目标的关系问题;即某些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提出;幼儿虽然可以接受;但它对这阶段儿童的发展并无积极的作用..1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目标层次越高;概括性越高;目标层次越低;其概括性越低;而可操作性越强..20、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1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2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3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须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21、学前儿童加减运算的特点:1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2学习加小数、减小数容易;学习加大数、减大数难 3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2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答:一-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源泉;二、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三、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2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答:一=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二、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四、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五、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2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答: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二、社会要求;三、数学学科的特点..2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结构答: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2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及分析答:一、分类、对应和排序;二、数、计数及数的运算;三、量和计量;四、几何图形 ;五、空间和时间..2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答:一、数量关系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二、按照儿童智慧运算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组织数学教育的内容;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28、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答:一、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二、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方法;操作、演示讲解、观察比较、游戏法;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29、数学操作活动设计的要素包括:材料、规则、形式、指导、评价..30、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主要指儿童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3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答: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对集合的笼统感知;二、感知集合是儿童形成最初数概念的必要的感性基础;三、儿童对集合中包含关系的理解;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作了准备;四、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3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发展答:一、2~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二、3~4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三、4~5岁儿童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四、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33、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答:儿童掌握数的组成是数群概念的发展;也是进一步理解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标志..儿童掌握数的组成;在心理上是对总数和部分数之间、部分数和部分数之间三种关系的综合反映;数的组成是抽象加减运算的基础..34、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加减运算、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35、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答: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学习加小数、减小数容易;加大数、减大数难;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较容易..36、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答:一、口述应用题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教育的工具和基础;二、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解答和自编应用题的心理特点..37、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答:3~4岁儿童对平面图形有较好的配对能力;能准确辨认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4~5岁儿童知道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多;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能进行比较;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6岁的儿童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38、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答:先平面后立体..39、空间概念的特点答:空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形式..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并且和周围的其它物体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就是空间方位关系..狭义的空间概念;即空间方位概念;是指对客观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空间方位概念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和连续性的特点..40、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答: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趋势:从绝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相对的空间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向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41、时间概念的特点答: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所构成的一个连绵不断的永恒的范畴..时间概念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4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概念和作用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根据学前数学教育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学教育活动中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作用:鉴别、诊断和改进作用..4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类型答: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学前儿童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评价..按照评价的功能及运行时间可划分为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4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答:确定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4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答:观察法、测查法、访谈法、作业分析法..练习单项题1.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是从哪方面说的B A.数学的特点B.数学的起源C.数学的产生D.数学的发展2.“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逻辑智慧和抽象达到了成熟水平..这个“它”指代的是AA.数B.数学C.数量D.以上都正确3.儿童逐步抽象出初步的数概念;并能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考是在儿童CA.3岁左右B.4岁左右C.5岁左右D.6岁左右4.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BA.数B.数学C.文学D.艺术5.“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这是谁说的CA.伽利略B.林嘉绥C.卡西尔D.亚里士多德6.比如;我们让某3岁儿童拿5个桔子来;他数到5个桔子以后;便把最后一个第5个桔子拿过来..这个例子说明了DA.儿童没有深刻理解数学知识B.儿童没有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包含关系C.儿童没有把数理解成对部分的数量属性的抽象;只是把数看成是相应物体的名称D.儿童没有把数理解成对整体的数量属性的抽象;只是把数看成是相应物体的名称7.数学从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以抽象的逻辑推理代替具体的关系..比如:“A<B;B<C;则A<C”式子说明数学是一种AA.独特的语言B.独特的思维方式C.模式化的科学D.对应关系的科学8.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成为思维的主要特点;其内容是CA.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B.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C.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D.抽象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9.比如:“妈妈给小红1只苹果;然后又给小红3只苹果;妈妈一共给了小红几只苹果”这个问题;需要用哪种方法解决BA.数学的语言解释法B.数学的思维方法C.抽象解题法D.逻辑思维法10.林嘉绥等3~6岁儿童掌握长度排序的初步探讨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儿童具有初步理解数量中的可逆性、推理性和相对性的能力是在CA.3~4岁B.4~5岁C.5~6岁D.4~6岁11.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思维是A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12、童经常表现出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表象性功能”在哪一个年龄阶段BA.1岁左右B.1岁半左右C.2岁左右D.2岁半左右13、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是从哪方面来说的BA.数学的特点B.数学的起源C.数学的产生D.数学的发展14、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正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指的是DA.思维的应用性B.思维的精确性C.思维的抽象性D.思维的逻辑性15、3岁以后小班中期开始形成哪一逻辑关系AA.一一对应观念B.序列观念C.包含观念D.类包含观念16、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的AA.教育的基本内容B.儿童的身心发展C.数学教育内容D.数学教育目标17、学期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属于评价工作的哪一个步骤 BA.确定评价的目的B.设计评价方案C.实施评价方案D.根据评价结果做出决策二、多项选择题共119题18、学知识具有的特点有ABDEA.抽象性B.逻辑性C.严密性D.精确性E.应用性.19、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的特性是ACDA.数B.质C.量D.形E.物20、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更多的不是强调开放性、发散性、富有个性的知识;而是强调哪些性质的知识BDA.抽象性B.逻辑性C.严密性D.精确性E.应用性21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概括地讲有ABCDA.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
学前班的数学教育
引言概述:学前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在学前班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从认识数学、数学概念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记忆力的提升以及与数学相关的游戏和教具的运用等五个大点,分别阐述学前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
正文内容:一、认识数学1.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开始,可以通过引入趣味的数学游戏和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2.增加数学知识的广度: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孩子对基本数学概念的认识,如数字、形状、大小等,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增加孩子对数学的认知。
二、数学概念的培养1.数字的认知与应用:学前班应注重培养孩子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数字排列游戏、数字乐园等方式来巩固数字的概念。
2.形状和空间的认知:学前班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孩子对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如通过拼图游戏,让孩子学会区分正方形、圆形等。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探究与发现: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通过提供问题、引导思考,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
2.逻辑思维的培养: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游戏和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数学记忆力的提升1.游戏和故事的运用: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可以通过数学相关的游戏和故事,提高孩子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
2.反复练习与巩固: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采用反复练习的方法,通过多次的学习和巩固,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五、与数学相关的游戏和教具的运用1.数学游戏的有效性:学前班可以采用各种数学相关的游戏来辅助数学教育,如数学拼图、数学卡片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2.教具的应用:学前班可以运用各种数学教具,如计数棒、形状卡片等,通过触摸、操作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总结: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从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到早期的数学教育,无论是心理学界关于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教育界对儿童早期数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章将对这一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理论流派和课程体系作一梳理和介绍,使我们能够在纵观多种理论思想、理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本着借鉴、吸收、笑话、思考的立场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建构我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列乌申娜是苏联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教授、教育学博士,在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她较早地就致力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及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反映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特点,并分年龄班详尽地介绍了向3--7岁的儿童进行初步数概念教育的具体方法、形式以及原则等。
(一)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列乌申娜明确指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现实,儿童从婴儿时就认识着物体、声音和运动,并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等)感知它们、比较它们,从数量上区分它们,儿童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
而且随着儿童运动知觉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学会判断不同的大小,而且也能运用相应的词正确地用语言反映自己的知觉和表象。
当幼儿开始行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在感知和认识物体的空间位置了。
2、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感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的基础,而在幼儿在生活中诸如用眼睛观察物体,用手触摸物体等感知觉活动都涉及对具体物的考察,它是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密不可分的。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以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概念:教师通过数字卡片、数字游戏等教具,引导儿童认识数字,并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和数量。
通过数数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计数技巧。
2. 形状与空间:通过让儿童观察、比较、分类不同的几何形状,培养他们对形状的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积木、拼图等教具,让儿童进行拼装和组合,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大小与比较:教师可以通过将物品进行排序、比较大小,让儿童了解物体的大小关系。
例如,让儿童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积木,或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和长度。
4. 数量与运算: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故事,引导儿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例如,通过玩具水果的加减法游戏,帮助儿童学习简单的数学运算。
5. 时间与顺序: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帮助儿童理解时间的概念和顺序。
例如,教授儿童如何使用日历和钟表,让他们知道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和活动顺序。
6. 量和度量:教师可以利用容器、秤等教具,让儿童进行量的比较和度量。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儿童掌握重量、长度和容量等概念。
7. 图形与图像: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图形和图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图形辨识能力。
例如,让儿童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等图形。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教授概念和技巧。
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内容和范围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可分解为数学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次。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1、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2、按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来分:包括集合与对应、分类与排序、10以的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量、几何形体、时间与空间六个方面。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2001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并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数学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总目标也同样涵盖了儿童发展的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操作技能三个方面,具体表述如下:㈠认知方面的目标⑴帮助儿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⑵培养儿童运用数的相关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过程、结果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⑴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中事物的数、形、量、空间与时间等的兴趣,喜欢参与数字活动与游戏,具有好奇心、探究欲;⑵初步培养儿童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⑴培养儿童正确使用数字活动材料的技能;⑵培养儿童养成做事认真、仔细、坚持、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1、小班⑴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⑵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⑶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⑷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⑸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PPT课件
目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旨在为 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目标
培养数学兴趣
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好奇心 和兴趣,让他们享受学习数学
的乐趣。
建立数学基础
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 概念,如数、形状、空间等, 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性评价
通过测试、考试等方式评估儿童对 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了解整 体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
定期向家长反馈儿童的学习情况, 鼓励家长参与数学教育,提高家庭 教育的质量。
反思与改进
反思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儿童 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是 否过于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
培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提 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培养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师资队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了解基本几何形状,如圆形、 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及空间
关系和方向的认识。
时间认知
初步了解时间概念,如日、月 、年等,以及时间的顺序和时
间间隔的认知。
测量与比较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 重量、体积等的测量,以及比 较大小、长短、轻重等概念。
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
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的 方式让学前儿童在玩乐中学习数学。
鼓励孩子在游戏中运用数学思 维,如搭积木时观察形状、大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幼儿期是数概念发展最快时期,为孩子今后数概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助于开发儿童智力,提高思维能力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数概念和知识的学习,使幼儿理解数的意义。
( 2)使幼儿理解数字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 3)使幼儿能在成人帮助下,感受并认识10以内的数字和计数单位。
( 4)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 5)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规定的教育任务和要求,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内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1、直观性原则2、游戏性原则3、生活化原则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与策略1、直观性原则原则指教学内容要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使幼儿易于接受。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的直观性( 2)努力把静态教具变为动态的教具(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促进直观性原则的落实。
2、游戏性原则原则指教学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生活化原则原则指数学教育要联系幼儿生活,要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
4、正面强化原则强化是指为增强一种行为的频率而连续不断地给予一定的刺激。
在数学教育中运用强化原则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只有当正强化起着积极的作用时,才能运用强化原则( 2)要运用正强化,必须建立在幼儿对所期望行为持续的期待的基础上。
1、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处于萌芽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幼儿从不会向逐渐掌握方法过渡的时期。
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学得愉快。
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大树捉小虫》《吹泡泡》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20.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B. 大班
21.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A. 自身为中心
22.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D. 生活经验
2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C. 收集评价资料
24.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A. 鉴别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A. 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B. 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C. 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2.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C. 儿童D. 社会E. 学科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A. 操作法B. 演示、讲解法C. 游戏法E. 观察、比较法
4.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B. 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C. 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E. 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5.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A. 按规则排序B.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C. 按数量和数排序
三、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案:(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
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因为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
2. 简述数学教育总目标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2)关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3)关于培养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目标,以及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要求;(4)关于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3.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2)数学教学活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3)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游戏的过程。
4. 指导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点有哪些?
答案:(1)帮助儿童学习理解方位词的意义;(2)充分利用儿童的身体和身体动作;(3)以儿童的实际生活情景为素材,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教儿童认识空间;(4)鼓励儿童观察、预测和描述物体的空间关系,善于引导儿童的冲突和讨论。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注意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
答案:(1)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一个了解认识世界的工具,并让幼儿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目的。
(2)数学教育的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3)数学修养包括探索、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包括有效地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
答案:(1)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在内容安排上一般可分成3个单元,每一单元应有其重点内容与要求。
(2)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和探索。
(3)通过多种活动和游戏形式,巩固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3分)
五、案例分析题
(1). 导致幼儿园教师和调查人员形成不同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导致幼儿园教师和调查人员形成不同判断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没有掌握衡量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
(4分)
(2). 衡量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是什么? 答案:衡量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主要有:①理解数的实际意义;②掌握数的顺序;③掌握数的组成。
(4分)
2. 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儿童往另外一个空盒子里放珠子,问儿童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儿童不能确认。
他先回答不会,因为“它里面的珠子很少”。
当主试问如果一直放下去呢,他说会比前面的盒子多了,而不知道肯定会有一个相等的时候。
阅读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的什么特点?
答案:这个问题反映了儿童对应比较能力的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没有具体的形象作支持时,是不可能在头脑中将两个盒子里的珠子作一一对应的。
(2分)
(2). 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有何意义? 答案:首先,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是相等还是不相等,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区分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使幼儿从小养成会按组成集合的元素的数量来确定两集合(或两组物体)的数量是相等还是不相等。
1.(3分)其次,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还是不等,可让幼儿在学数阶段对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
这种一一对应逻辑观念的建立,是幼儿数概念学习和形成的必要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