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合集下载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一)2024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一)2024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七盘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泥石流事件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我们进行了七盘沟泥石流调查。

本报告将从地质环境、气候条件、人类活动、防灾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地质环境a. 七盘沟所在的区域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质构造活跃,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

b. 七盘沟地区的地质构造以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岩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水系裂隙。

c. 地质勘探结果表明,七盘沟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岩层滑坡和飞石滑坡的迹象。

2. 气候条件a. 七盘沟所处的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

b. 雨季过程中,降雨频繁,降雨量大且集中,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3. 人类活动a. 七盘沟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人口和建筑密度大幅增加。

b. 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修建使得地表裸露,增加了泥石流的风险。

c.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缺乏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4. 防灾措施a. 在七盘沟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泥石流的动态。

b. 技术手段如遥感和雷达等在泥石流的预测和预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 在七盘沟河道两侧设置了护岸和防护墙,以减小泥石流对周围建筑的影响。

5. 总结综上所述,七盘沟泥石流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环境、气候条件、人类活动以及防灾措施等方面的因素都影响了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减少泥石流事件的发生,应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文末标题: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总结)。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

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

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

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国外地质灾害防治实践与研究现状

国外地质灾害防治实践与研究现状
础 的调查 工作放在 首要位 置 ,突 出 了基础 调查在 整
【 第一作者简介 】:乔彦 肖 ( 4 ),男,教授级 高级 工程 师。i 8 15 年一 9 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 系,一直从事遥感水工环地质应用研究 9 在 国内外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 篇 。 5
;  ̄ 遥 感 - . L I
移 居 之 后 J ,近 日江 西 也 启 动 了 大 规 模 移 民 搬 迁 工
整个 国土面积 ,没有调查盲 区 ,也不存在 重点区与
非重点区之分 。这样 的工作 部署 ,体现 了意大利对
地 灾 概 念 的 认 识 不 局 限 在 “ 人 民 生 命 财 产 的 危 对
作 。去年 我 国重大地 灾频发 的恐慌后效应 在地方 J
2 1 年第 1 0 2 期
个地灾防 治系统工程 中的重要性 。重视基础 调查, 待 ,其他 国家也 以不 同的方式在 实践这 一理念 。美
国的滑坡 灾害五年计划 中,把 开展适 当 比例尺 的滑 坡调 查、滑坡编 目和滑坡敏感 性图编制作为重要 的
率遥感 图像 识别 。精度达毫米级 的合成孔径 雷达干 家广泛 的用于对地表岩土体位移变形 监测 。同时,
约2 1 . 万平 方千米 ,调查发现地灾 多达 3 0 0 4 0 多处 , 其密度 高达 16 h 平方千米 。而在另一地 区阿尔偌 .k/ 河盆 地区 ,在8 3 平方千米 范围 内,调查 发现 地灾 80
3 多处 ,密度 高达3 7 平 方千米 。这样 的地 灾 万 . 处/
发育密度 ,与5 1 汶川地震重 灾区和极重灾 区的地 .2 灾密度相 当 。在 孕灾环境上 ,诸 如地形特征 、生态 特征等 是 以单沟 为单元开展调查 工作 ,孕灾环 境参

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与防治刘晴一、研究的动机近年来,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1)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其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

(2)8月11日18时至12日22时,陇南市境内突发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多处交通路段堵塞,电力通讯设施中断,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和居民住房进水或倒水深度达到4米左右。

因此,泥石流及滑坡的原因是我们应该去研究,去想办法避免的。

二、研究的目的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剖析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更好地避免泥石流,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安定,减轻更多的情感上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研究方法我经过上网查询和阅览旧报查到了关于泥石流的信息,了解到了泥石流的频发地点,特点特征及危害等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后得到一些结论。

四、研究内容(1)泥石流概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在中国,泥石流灾害多发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中国有70多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泥石流也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泥石流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规律,有着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综上所述,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当然,泥石流还有一定的诱发原因,除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不合理开挖、弃土弃渣采石、滥伐乱垦,都会催化泥石流的发生,此外,其他灾害也会诱发泥石流的发生。

在这些方面,这要人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可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几率。

泥石流预报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泥石流预报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的时间限定 ; 之后 的研究 , 依据预报 的时 间分 为长期 预报 、 中期预 成机理的理论研究 , 科学 地探讨 其 内在机 制 , 才能对 泥石 流预 测 报、 短期预报和短 临预报 , 并 给出 了确切 的时 间限定 , 同时 , 依据 预报提供理论基础 , 如近底 流速 的研 究 ; 加强新技 术 、 新 方法 的开 预 报 的性质 分为 背景 预报 、 预 案预报 、 判定 预报 和临 灾预 报 J 。 发应用 , 新 的方法 的拓展 和应 用才是 泥石 流预报 的关键 性 问题 , 高 速等 对 降雨 泥石 流预报 的时段分类进行 了详 细的划分 。 今 后必须加强 G I S空 间分 析功 能 和遥感 技 术 的应 用 , A r c I MS技
的问题 , 指出只有加强对泥石流形 成机理 的研究 , 科学探讨其 内在机 制, 方可为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准确 的理论依据 。
关键词 : 泥石流 , 预报方法 ,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 T U 4 5 7
文献标识码 : A
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 的生命 财产安全 , 泥石 流预测 预 统 , 大大提高了泥石流预报准确度 。机理 预报是 以泥石流 形成机 报作为泥石流减灾 的重要 手段之 一 , 受到 了广泛 的关注 和研 究 。 理为基础 , 根 据流域内土体的土力学特征 变化过程 预报泥 石流 的
f l I n ; 为泥石流发生 时刻前的当 日降雨量 , n l n l J 。 重点和预测预报的依据 。目前 , 按时 间和按范 围的泥石 流预报则 r 更 为普遍 , 国内研 究最 多 的是 单沟 短期 预报 和 大 区域 中长 期预 3 泥 石流预 报 中存在 的 问题
报 。在研究 初期 , 泥石 流预报 研究 中将泥 石 流预 报分 为 短期 预 3 . 1 发展 趋 势 报、 中期预报 和长期预报 , 如蒋 家沟暴雨泥石流预报 J , 没有确切 提高泥石流预报 的基础理论研究 的力度 , 加强对 泥石流 的形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以来,地质灾害研究得到了广泛。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尽管地质灾害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地质环境变化复杂,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众多,如何准确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问题。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难度较大,精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如何实现防治措施的优化和提升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探究地质环境变化规律,研究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准确识别和控制地质灾害提供理论支持。

强化技术应用。

积极引入先进的地球科学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精度和效率。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本文对地质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浅析,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泥石流地质灾害以其破坏性和致命性而备受关注。

泥石流是由降雨、融雪或其他地质因素引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对居民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如下。

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降雨等因素进行分析,以评估地区的泥石流风险。

同时,地形、地貌和地层的特征也被广泛考虑,这些因素在泥石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研究者采用了各种可行的模型和方法,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等。

这些模型和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然而,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然而,由于泥石流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数据收集和整理困难重重。

同时,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影响着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目前,大部分评估方法都是基于历史数据和案例研究,这限制了评估结果的普适性和预测性。

此外,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也有待于加强,如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和无人机等对于数据采集和地质特征分析具有较大的潜力。

针对上述问题,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如下。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将更加精细化和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将被引入,如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为数据处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其次,评估方法将更加多元化和集成化。

除了传统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也将被广泛应用于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

这将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和普适,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和数据共享也将推动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

浅谈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浅谈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浅谈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浅谈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大。

现在地壳活动不断增强,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一个诱导因素,然而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山区经济落后,人们的经济开辟活动不合理,如工程开辟、滥伐森林、破坏草场、过度垦荒等,使得泥石流这一地质灾害的危害进一步加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大力加强对泥石流及其灾害的风险评估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蓦地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泥石流灾害事件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达 100 多亿元,死亡近千人,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持续破坏,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趋严重。

泥石流灾害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主要表现为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长期以来,人们从被动的人抗争、经验性的抵御,到逐步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尽可能合理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由于泥石流运动的客观复杂性和突发性,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防治还需要提高认识,为了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泥石流灾害减灾防灾工程,首要任务是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wei)险性、危害范围和程度以及破坏损失等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评价,即灾害风险评估。

2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基本现状时的后果,并将这些强度或者事件的概率统计作为风险的定量结果;风险评价主要是为决策者提出建议,据此可以权衡风险的大小。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1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

作者简介:徐艳波,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史、灾害史研究。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徐艳波(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东川地处滇东北小江流域,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

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并更深层次揭示出泥石流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灾害影响,但今后研究需着重加强对历史时期的泥石流灾害、民间防治以及泥石流与民众生计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希冀进一步推进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史;东川;泥石流;灾害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4 - 0001 - 07A Review of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XU Yanbo(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Dongchuan is located in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Yunna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landform,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a high-incidence area of debris flo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the study has produced fruitful findings, unveiling the social causes and damages caused by debris flow. However,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historical disasters,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impacts of the disaster on livelihood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as such.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东川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南铜都,汉代就产有“朱提堂琅洗”,清代更是以铜政闻名遐迩。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一个问题,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研究历程;现状及进展;发展趋势1.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因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火山等。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就是困扰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和迫害,还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分别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论述。

2.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2.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预测研究与灾害机理,重点研究方向是分析活动过程以及灾害形成原因。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地质灾害次数增加以及带来的损失突增,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灾害评估以及重点性灾害类型比如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灾害的危险区划分研究。

wi.garrison学者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理论。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层次的地理研究领域中。

地理学家finney.micheal.a在分析美国滑坡灾害中就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mario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县评估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

daniel将工程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层次评估滑坡灾害。

而随后,c peter keller 和trevor j.davis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可视化技术的虚拟再现滑坡形态。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第一篇: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一、研究的动机:我国幅员辽阔,暴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因此,分析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让人们了解这种灾害,学习如何预防,尽量减少在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

三、研究方法:1.采用调查研究2.通过资料整理出数据3.上网调查4.咨询专家四、研究内容:1.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2.泥石流的类型:(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10万~50万m3)、大型(50万~100万m3)、特大型(>100万m3)。

3.产生原因:地震或暴雨都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泥石流损失报告

泥石流损失报告

泥石流损失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全面评估泥石流事件对人、财、物的损失,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减少未来类似事件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泥石流事件的调查研究和现场勘察,我们分析了泥石流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农田损失以及基础设施破坏等方面。

我们还对泥石流的成因和预警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泥石流风险的建议。

一、背景泥石流是一种由于降雨过多或其他地质灾害导致的大规模山坡溃坡现象,其具有瞬发性、强破坏性和无法预测的特点。

泥石流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时有发生,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泥石流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泥石流事件造成的损失1. 人员伤亡泥石流事件往往导致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山区和沿海地区。

受到泥石流冲击的人员会遭受到身体伤害,甚至引发生命危险。

根据我们对历次泥石流事件的统计,人员伤亡是泥石流事件的主要损失之一。

2. 房屋破坏泥石流事件经常造成房屋的部分或完全破坏。

山坡上的房屋是泥石流侵袭的主要目标,因为山坡的不稳定性和高崩塌风险。

我们的调查发现,由于泥石流事件而导致的房屋损坏对个人和社区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3. 农田损失泥石流事件还会对农田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农田。

泥石流冲击和堆积会破坏农田土壤结构,导致土地的长期不可利用或减产。

这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4. 基础设施破坏泥石流事件也会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站等。

泥石流的急剧冲击力和泥沙运动能力会导致基础设施的损坏和瘫痪,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供水和电力供应。

三、泥石流成因和预警机制1.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的主要成因是降雨过多、山体崩塌、河道淤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降雨过多是泥石流事件的主要诱发因素,因为过多的降雨会导致山坡的饱和度增加,从而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此外,山体的岩石结构和土壤质地等因素也会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2. 泥石流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泥石流预警机制对减少损失至关重要。

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读书报告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其中泥石流灾害也日益严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其发展和防治。

本文将讲述泥石流灾害动态的预测预报现状以及国际和区域性的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计划出发,分析了时间预报、空间预报和泥石流强度预报等成熟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而开展泥石流预报研究来客观的分析我国的泥石流地质现状。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预测预报一、前言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自从人类利用、开发山地资源以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与山地灾害的斗争,但有意识开展山地灾害研究,进行山地灾害的防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17世纪阿尔卑斯山脉周边的国家,开始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成立一些相应的组织;前苏联与日本的泥石流防治也有200年的历史;美国在20世纪初,向西部山区移民逐渐遭到泥石流的严重危害,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治理研究。

而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起步较晚,有近50年的历史,但与国外研究态势相比,国内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

加上近年国内泥石流灾害频繁,促使我国必须加快研究预测预防的步伐。

二、泥石流国外研究发展及国内研究现状1、国外泥石流研究发展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加大了山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公路和铁路修进了山区,矿山和工厂在山区兴起,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危害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合理的防治山地灾害,前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山地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关泥石流、滑坡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先后问世。

1957年由M·A维利康诺夫等著的《泥石流及其防治法》一书出版,该书集合了当时苏联科学家在泥石流方面的各种研究成果,其中M·A莫斯特科夫提出的粘性泥石流力学模型;M·A维里康诺夫进行的泥石流分类;C·M伏列什曼所研究的粘性泥石流体的顶托能力与起始抗剪强度τ0和粘度η之间关系;C·T卢斯塔莫夫提出的泥石流治理分布规律,不仅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一直影响到现代研究。

我国泥石流防治研究

我国泥石流防治研究

我国泥石流防治研究摘要:泥石流是常见于我国山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危害性极大。

总结了我国现有泥石流防治原则、防治措施、防治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防治原则;防治措施1前言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爆发时间短、成灾速度快和破坏性强等特点,在半干旱山区和高原冰川区最容易发生。

泥石流形成的内因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有些岩石很容易风化破裂,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主要是地形倾斜度的大小,实际考察得知倾斜度必须大于15°才有可能发生泥石流,而倾斜度越大泥石流带来的灾害越严重。

水源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来源于暴雨和冰雪消融造成的洪水,而洪水流量和速度越大则灾害越严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科学要点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将很可能更剧烈更频繁。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水循环加快,我国西部地区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强度和频数从20世纪90年代起增加明显,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增加显著。

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突然、破坏性大的特点,成为大多数山地国家和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的灾害之一,因而受到众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和中南二十三个省区,都有泥石流发生。

2010年9月发生于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泥石流的危害几乎涉及山区及临近地区的各个领域和部门。

泥石流所到之处,山区公路、铁路、矿山、城镇、农田、风景区等无一幸免,其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对居民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开始着手研究和防治泥石流。

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工作,我国在泥石流的观测、监测和预报、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泥石流的模拟试验及泥石流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泥石流的防治2.1防治原则我国泥石流研究人员通过理论研究及实际工程治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泥石流防治经验,总结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灾害防治原则,形成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灾害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成套减灾技术。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通过对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提高灾害防治的能力。

一、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首先,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例如,通过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和预防措施;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危害特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建立起相应的预报监测体系。

其次,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

例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的地质灾害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和国内相比,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更为先进。

首先,国外研究者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发了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和监测。

其次,国外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也比较成熟,例如,针对火山爆发等灾害,国外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和技术手段,能够较为有效地减轻灾害影响。

三、发展趋势未来的地质灾害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

例如,应建立及时有效的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同时还应加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学科研究,推进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和防治体系的建立,为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此外,未来地质灾害研究还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技术与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水平。

总之,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研究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5, 3(4), 225-231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ojns/10.12677/ojns.2015.34027Review 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Dynamic of Debris Flows DisasterXuehong Zhao1, Zhi Chen2*, Faxing Shen31Inner Mongolia Co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hhot Inner Mongolia2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3Jiangxi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anchang JiangxiReceived: Nov. 12th, 2015; accepted: Nov. 26th, 2015; published: Nov. 30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n many geological disasters, debris flows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strong destructive power, which not only causes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lo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Therefore, to carry out related research of debris flows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debris flows, w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d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debris flows in our country.KeywordsDebris Flows, Formation Mechanism, Pattern Features, Research Dynamic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赵学宏1,陈志2*,沈发兴31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2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3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通讯作者。

赵学宏等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30日摘要在众多的地质灾害里,泥石流属于破坏力比较强的一种,它不仅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还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开展泥石流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方法为基础,从泥石流灾害相关概念出发,评述了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对今后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泥石流灾害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制,模式特征,研究动态1. 泥石流灾害相关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1]。

泥石流灾害在突发性地质灾害中以其成灾面积大、冲击破坏力强和灾害损失大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泥石流是山区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地质灾害现象,美国地质学家Bacwkilder在1928年最早提出泥石流这一现象[2]。

随后各国学者对泥石流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全面地研究。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依次是:有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以及适当的降雨激发泥石流发生[3]。

我国专家学者把对泥石流源地的研究作为泥石流形成条件的重点研究方向。

邓养鑫等[4]对冰雪融水所激发的泥石流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谭万沛等[5]从山坡坡度、主沟长度、比降、流域面积等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规律以及发育程度;吴积善等[6]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源地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泥石流的物源补给方式;此外,陈景武等[7]则从泥石流与降雨的关系出发,对降雨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泥石流的预警预测。

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有泥石流发育的基础环境,系统研究泥石流形成的机制、模式、特征、影响因素等对我国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8] [9]。

2.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泥石流的发生不像崩塌和滑坡为固体物质在重力下发生的破坏,其破坏是在暴雨作用下形成的,既具有土体性质,又具有流体性质是其典型的特征。

以往对泥石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条件和过程。

而分析的重点为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备的条件,即大量的松散堆积的物源条件、有利于运动和停淤的陡峻的地形及突发性的水源(即暴雨),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其内容、范围及其深度的研究有所不同[10]-[14]。

1980年Mountst Helens地区发生的火山泥石流灾害,引起美国政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派出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该火山泥石流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有Richard M. Iverson和Kevin M.Scott。

Richard M. Iverson [15] [16]利用USGS的百米水槽试验对大型崩滑型泥石流模型试验进行模拟,得出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升高会导致土体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泥石流的发生,并对泥石流发生过程以及泥石流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前苏联是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以后,随着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对泥石流灾害越来越的重视,1947年成立了前苏联科学院“泥石流研究委员会”,随即相继出版了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研究专著和论文集,内容包括对泥石流的物理性质以及运动特征等分别做了系统的论述[17]。

亚洲国家对泥石流的研究起步于20世赵学宏等纪中叶,其中日本对泥石流的研究进展最快,日本对泥石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虽晚,但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

日本国土可居住的面积有限,受火山、地震影响都比较大,在遭受暴雨时在火山地区以及地震带常伴随有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因此日本设置了专门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与防治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Sassa、高桥堡等学者。

Sassa [18]-[20]曾根据区域性泥石流的特征,采用碎屑流来描述火山灰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分析探索了泥石流灾害的形成过程与启动机理。

高桥堡[21]对沟床堆积物在水动力作用下启动形成泥石流的物理力学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泥石流发生的临界判别式,他编著的《泥石流》一书系统的论述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发生发展、运动机理和堆积过程。

我国对泥石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建国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机构对泥石流进行研究[22]。

直到修建川藏公路、宝天铁路、东川铁路支线等工程时,技术人员才对沿线的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勘察研究。

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泥石流的研究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中科院首先开辟了对泥石流研究的研究领域,设置了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该研究所以研究泥石流为主要方向,形成了中科院泥石流研究中心,至今已有40多年的研究工作经验[23]。

针对早期云南小江流域、成昆铁路、四川攀西、川藏铁路地区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多年对泥石流灾害的野外调查、观测和防治工程的进行,取得了泥石流灾害区域成灾特征、预测预报、发育规律、综合防灾减灾和运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我国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提升到了国际前沿水平[24] [25]。

其中在泥石流灾害的启动机理方面,崔鹏等[26] [27]通过对水槽试验的研究提出了准泥石流体的概念,将摩尔——库仑理论用于泥石流的启动研究。

此外,我国也很重视泥石流监测方面的研究,监测内容主要涉及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物源)监测、气象水文条件(水源)监测、泥石流运动特征及流体特征监测[28]。

对泥石流的研究所涉及到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

唐邦兴教授认为[29],泥石流危险度一词最早在我国正式使用是出现在1988年的研究文献中,早期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一共选取了8个因子,后期唐川、朱静、朱平一等学者对单沟泥石流的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应用[30]-[34]。

最早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一词出现在1996年《国际防灾大会论文集》上,受到了德国学者Becht和Rieger 博士的关注[35]。

新的单沟泥石流评价体系主要突出了泥石流规模M和发生频率F两个因子对泥石流灾害影响的重要性。

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了对泥石流规模与发生频率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通过对美国加州沙斯塔山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山地近百年来暴发的泥石流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还是无法用一个确定的关系式来描述两者间的联系,仍然有待研究[36]-[39]。

综上分析,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泥石流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对灾害点的野外调查、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上,在工程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且与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查和调查工作相结合,但仍局限于对灾害点的定性描述阶段,此时对泥石流的研究还不全面。

自80年代起,随着各国对泥石流危险性的大力发展,不断的创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其中,使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研究内容也趋于丰富、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