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学习心得
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课心得体会5月13日---5月14日,学校组织张立飞老师、石风华老师和我参加石家庄市瀚堂和雅小学举办的吴正宪老师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为期两天的培训,那贴近生活的朴素、有滋有味的每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
也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授课方式,更加更新了我对教育的认识。
教书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本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由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讲道理”的一节课吴正宪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在给学生讲道理,整节课她都是在板演,首先让学生大胆的提问,激烈的讨论,最终探究真理。
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师的风范。
二、“好吃又有营养”的一节课一堂好课要像一道好菜,好吃又有营养,这是吴正宪老师对每一节课的比喻。
“好吃”指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
“营养”指的是丰富的知识含量。
我们听吴正宪老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联想。
想想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会喜欢。
课堂上吴正宪老师的每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整节课老师只是学生的领航人。
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知道你学会为止。
把课讲透讲精讲细。
细想为何自己的课堂效率低,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太低,解读文本过于肤浅,教学设计乏味,教学实施不能迎刃有余。
三、用学科的魅力博得眼球。
有许多教师用激励学生用发奖金买零食的方法诱惑学生学习。
这样的方法绝不是长久之计,绝不是明智之举。
吴正宪老师说过“用学科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的商不变规律,那真叫一个过瘾,就像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而吴老师就是那个神奇的魔术师。
吴老师一开场,就把那种神秘又有趣的氛围给带起来了。
她可不是那种干巴巴讲课的老师,上来就用特别简单又好玩的例子,像什么分糖果啦之类的。
这一下子就把商不变规律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东西,变得特别接地气。
就好像她拿着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这扇神秘的数学大门,然后带着我们这些小迷糊,一步一步走进商不变规律的奇妙世界。
在讲课的过程中啊,吴老师就像一个特别有耐心的导游。
她知道哪里是我们容易摔倒的坑,哪里是值得好好欣赏的风景。
比如说,在解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时候,她不是只给我们讲公式,而是用好多不同的数字组合,让我们自己去算,自己去发现规律。
这就像带着我们在数学的花园里漫步,这里摸摸花,那里碰碰草,然后突然恍然大悟:“哦,原来商不变规律是这么回事啊!”而且吴老师特别会调动课堂气氛。
她的眼神就像有魔力一样,能让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是这个数学探索之旅中的重要一员。
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对错,她都能给出特别温暖又有启发的回应。
要是对了,她就像个超级啦啦队队长,把那种兴奋劲儿传递给大家;要是错了,她也不批评,而是巧妙地引导,就像把迷路的小羊羔轻轻地拉回正道。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的那种板书。
那板书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得很。
把商不变规律的重点、难点,还有那些容易混淆的地方,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我们跟着她的板书走,就像拿着地图在寻宝,心里踏实得很。
看完吴老师的课,我就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个让人头疼的大怪兽了。
商不变规律也不再是书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像一个有趣的小秘密,被吴老师用最生动的方式分享给我们。
我就想啊,如果我的数学老师都像吴老师这样上课,那我肯定会成为一个数学小天才,天天盼着上数学课呢!这堂课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让我对数学充满了新的热情和好奇。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读后感大全3月22日,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正式开启。
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听课学习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的名字。
听吴老师的汇报,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带我领会了未知的世界。
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更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这门学科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借阅了一本吴正宪老师的著作《听吴正宪老师评课》。
读完后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抓细节、抓本源,真正关注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我更多地体悟到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书中,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点评,引导教师对“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
第二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教师在课后的对话式评课。
通过与教师对话,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真实的想法和困惑,这样可以使得评课针对性强,促动了教师的主动反思。
第三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课,即通过课后对学生的即时现场访谈,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评课的重要资源。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
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
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是如此,她会请多名同学上台一问一答,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
一个从出题的人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问一答自行解决问题。
学生答不出来也会给他思考的时间,耐心等待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搭建知识框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注重孩子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后的感受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我来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把握能力还是很薄弱的。
在刚上岗不久就能幸运地听到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非常激动。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快乐、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吴老师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吴老师讲的是《商不变的性质》,用故事设疑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老师表情亲切和蔼的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小故事。
由6个桃子分给3个小猴,到60个桃子分给30个小猴,再到600个桃子分给300个小猴,最后小猴终于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
由此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并说明原因。
通过这个小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说出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一名学生发现6÷3=2,60÷30=2,600÷300=2,吴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表扬了这位同学。
接下来指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商都是2。
吴老师打开课件利用坐标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做分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十分钟左右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的,并根据所给的信息编写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开发智力,团结合作。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吴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商不变规律,有位同学发现总结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吴老师用肢体语言提醒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又有学生发现除数、被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也不变,吴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如果除数、被除数同时乘2,商还是不变,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商不变的关系式,这样的式子可以写出多少个,为什么?学生发现,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也要扩大几倍。
自己总结商不变定律,通过本节课愉快有趣味性的学习,和吴老师的细心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自己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今日我学习了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教学策略,收获许多。
真正的互动,肯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只是简洁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索,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同学产生影响,同学要对问题进行重新熟悉,使同学产生自己新的思索。
老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同学思索,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同学要先会倾听,这样同学才能产生独立思索,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对,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相互受启发,假如最终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特别好的。
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动性,还要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老师和同学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公平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预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老师为了协作同学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同学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意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同学的教学相长,相互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转变老师肯定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简单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同学真正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让同学产生平安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在吴正宪老师的许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殊突出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老师和同学能够在学问,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敬重,特殊是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敬重。
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的“商不变的规律”,那感觉就像是在数学的神秘花园里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吴老师一开场就像个超级魔法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特别吸引人。
她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干巴巴地讲定义的老师,而是通过简单又有趣的例子引入。
就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些小木棒或者小珠子,开始摆弄起来,让同学们猜猜在不同的分组情况下,每份的数量会怎么变。
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也把我这个在屏幕外的“大同学”给吸引住了。
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过程中,吴老师就像是个特别有耐心的导游,带着同学们一点点地去发现宝藏。
她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计算不同的除法算式,然后去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却不变的那些情况。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吴老师就在旁边微笑着听着,时不时地提点一两句。
这种课堂氛围,就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大家都在积极地参与,没有那种沉闷的感觉。
而且吴老师特别擅长用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那些数学概念。
比如说讲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她会用特别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小蚂蚁排队,如果队伍变长或者变短,但是每一小段里的蚂蚁数量不变,这就像商不变的规律。
这比喻一出来,我瞬间就觉得这个原本有点绕的规律变得好理解了。
吴老师在整堂课里还特别关注同学们的错误。
有个同学计算错了,吴老师没有批评,反而把这个错误当成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
她让同学们一起看看这个错误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就像是在走迷宫的时候,有人走错了路,但是吴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研究这个错误的岔路,反而让大家对正确的路记得更清楚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吴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她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什么时候该让同学们自己探索,什么时候该集中讲解,什么时候该总结,那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到同学们都能自己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而且感觉大家都学得特别扎实,这可真是了不起。
这堂课让我觉得,原来数学不是那种冰冷冷的数字和公式,在吴正宪老师的魔法下,它可以变得这么有趣、这么温暖。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本学期我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本书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看了此书,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且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更要学会去听课、评课,评课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执教质量。
吴正宪老师有对儿童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对教育事业饱含热情。
让我真正理解到什么叫做“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书学,智慧地读课堂”。
阅读了此书,对我之后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如何去听课,如何做好课后反思。
听课不是简单的去听一节课,而是有不同理念、不同思维碰撞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在听课时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和授课老师的交流,提出和发现更好的优化教学方法,每个人给出一丝丝的想法,才能有助于一节课的整体提升。
2、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候很多疑惑教师想不明白的地方或许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到启发,以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认真思考不同的学生给予的每一句评价观点。
如果想要读懂学生就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能一昧的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理解学生。
3、教师要注重重点把控,一节课更主要的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数学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技术层面。
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不同评价和鼓励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
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一位老师给2位学生不同评价,一个是你的话不多但是精要,另一位是这个知识点我们之后会学到,
显然第二位学生听后会比较失落,因为她的超前理解没有得到老师的夸奖。
因此我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给予孩子们一句简单的鼓励。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第一篇: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暑假即将开始时,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读一本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
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
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教师生涯的9年里,如何将单调的数学科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数学课演绎成故事课等。
怎么知道上好一节课呢?一直是深深困扰我的难题,我为之努力,可仍旧雨里雾里。
迫切需要专业的指点。
而吴正宪老师本书中精彩的点评,既“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只是一味的学。
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牛顿曾说:”我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认为这是牛顿的谦虚之词,其实不然,牛顿用这句话说出了他成长和成功的在本质,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学习。
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这告诉每一个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要善于学习名师、亲近名师、阅读名师文章和著作,用名师的精神、教育经验阅和艺术帮助自己成长,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吴正宪老师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近日,有幸读到《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一书,再次感受名师教育智慧、学习名师教书育人的艺术。
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而不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教学案例或者实录。
这样的品读能够帮助阅读者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品读,有利于引起读后的思考,引领学习者把自己的课堂和吴老师的教学课堂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找到自己需要改善和完善的地方,也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优点。
全书共有10节,通过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
无疑,这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课堂,而该书从一个特级教师的角度立足学生、着眼于课堂,放眼于大教育观,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灵魂与思维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灵魂的交流,这样的教育,才是新课程需要的教育,更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教育课堂。
作为我来说首先要转变思想——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师生之间才能产生相互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长才得到充分的保障,才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吴正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这本书展现了吴老师和她的教育团队智慧的结晶,是对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
书中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段,并对这些教学片段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知如何对一节课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要引发教师们参与,要互动评课,要从多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
此外,教师还要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需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本书中,吴老师的评课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
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评课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品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进
一步思考,深感自己与教育名家的差距之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吴老师的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将名家的教育智慧融入我们的课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2023年《计算复习》和《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听课心得
《计算复习》和《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听课心得今天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课例《计算复习》和讲座《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给予我很多启发,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从散点走向主题,感悟运算的一致性2023版新课标提出了11个核心素养点,今天吴老师以数与运算为例,提到数与运算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例题一个例题的散点教学,一个习题一个习题的机械重复训练的学习,主题教学就要围绕着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来确定好单元学习主题,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建立知识联系,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相互贯通的整体结构。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儿童感悟数本质的一致性、运算本质的一致性,体会数与运算之间的密切关联。
引导学生逐步把“数与运算”学习融入到整个数的体系中,从整体视角,抓住核心,建立结构,利用迁移,学会联系地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可持续发展。
二、从未知走向已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吴老师以4∕5÷2为例,展示了3位学生的想法,一号学生对概念、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表达上有欠缺,没有把最后的结果写出来;二号学生利用几何直观,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2/5;三号学生直接乘这个数的倒数,但是原因解释不清楚。
在解决4∕5÷3时,有学生仍然出现了进行不下去的情况。
虽然这是新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原有的经验迂移过来,为解决问题打开通道。
这里老师们的点拨作用特别重要,吴老师的几个问题,把学生从分数除法带回整数除法,她问:“你们在整数除法中,遇到过除着除着不够除了的情况吗?在小数除法中你们遇到过这情况吗?那当初,你们是怎样解决的呀?”紧接着出示97÷4的计算过程,就是把单位细化成小一点单位继续分的过程,继续提问:“还能继续分吗?”从整数除法过渡到小数除法,余数1在整数范围内不能再分了,但可以继续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细化,继续分。
进而总结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分的是计数单位。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我最欣赏的一节课胡学成假期里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用字母表示数”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
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
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
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
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记得有一次,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
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
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
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十足。
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读书分享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能把握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使 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有退回学生认知起点的设问、推波助澜的追问、故 作疑惑的反问。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思维的碰撞,认知矛盾在每个问题解决中 逐渐化解了,显得那么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孙晓天教授说:吴老师的课堂“教”的 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 导随处可见。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 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 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多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 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 到很好的把握教材,又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 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 课堂,我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 福。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读书分享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一书,我感受 到了名师教育的智慧、学习了名师教书育人 的艺术。本书收集了吴正宪老师广受好评的 公开课以及一些典型的课例片段,并附以专家 的精彩点评和同行的学习感悟。这本书让我 全面地了解了吴老师的课堂,了解了为什么孩 子们那么喜欢上吴老师的课,同时反思自己,也 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整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 理论知识,更多地向我们呈现地是吴老师的课 堂,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睿智的语言,独特的课 堂评价,吴正宪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无不让我 由衷的赞叹。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心得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心得前几天,有幸观看了吴正宪老师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视频,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
吴老师的课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特别亲切自然的感觉。
她没有那种一板一眼、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而是像和孩子们聊天一样,慢慢引导着大家走进乘法分配律的奇妙世界。
课堂上,吴老师通过一个特别有趣的实际问题来引入乘法分配律。
她讲了这样一个事儿:学校要给参加运动会的同学准备服装,上衣每件 50 元,裤子每条 30 元,要买 20 套,一共要花多少钱?这问题一出来,同学们立马就来了精神,开始纷纷动笔计算。
有的同学是先算出一套衣服的价钱,也就是 50 + 30 = 80 元,然后再乘以 20 套,得出80×20 = 1600 元。
还有的同学是分别算出 20 件上衣的价钱 50×20 = 1000 元,20 条裤子的价钱 30×20 = 600 元,然后把它们加起来,1000 + 600 = 1600 元。
吴老师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大家观察这两种算法,发现它们虽然过程不一样,但结果是相同的。
这不就是乘法分配律的雏形嘛!接下来,吴老师可没有急着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去尝试总结规律。
这可把孩子们难住了,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眉头紧皱。
但吴老师一直耐心地鼓励着大家,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
终于,有个聪明的小同学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好像是先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乘以一个数,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以那个数,然后再相加。
”吴老师听了,脸上笑开了花,连忙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得仔细、总结得不错。
然后,她又带着大家一起完善了这个规律,正式引出了乘法分配律:(a + b)×c = a×c + b×c 。
在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吴老师更是花样百出。
她出了好多道练习题,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比如说“(25 + 12)×4”,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用乘法分配律,把式子变成 25×4 + 12×4,很快就算出了答案 148。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座(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有感
教学资料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座(统计教学重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有感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统计教学重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几点:
1、“数据分析观念〞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能靠猜测,不能一拍脑袋做决定,而应领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推断,学会用数据说话。
2、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吴正宪老师提到了三点。
〔1〕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2〕在比拟中,引导儿童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
〔3〕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往往面对的解决问题都是数据已经搜集好,整理好,问题也已经给出,学生只要依据问题,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这样只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统计教学,要求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决策。
如何让学生去自觉地搜集数据,依据吴老师的建议,我们在进行统计与概率这块领域的教学时,可以考虑这样做:首先设计一个真实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大任务,然后把这个任务分解成假设干各小任务,在学生去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就相对应的完成了数据的搜集,整理,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读后感(
一、教师要真正了解课堂、了解所教知识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这知识点真难教,没办 法讲明白,看似简单的课堂知识,倘若你要讲清楚, 这是对教师真正的磨练。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教会孩子们 知识,要从基本功锻炼起。
吴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生动,而且不是流于形式 的热闹,而是真正的有内涵。
吴老师的追问:“肯定吗?”“为什么?”“有一 个锐角,不能保证其他两个角也都是锐角。”在这些问 题的追问下,都是激发孩子思考的因素,让课堂真正活 跃起来。
二、让孩子在做中学会知识
吴老师的课经常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场景,这非常值得 学习,让孩子在动中真正学会知识,让孩子们有自己发现、 研究的味道,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吴老师的课堂是活跃的,孩子们是快乐的,因为孩子 们真正在动中掌握知识,感觉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为这是他自己研究 出来的知识点。
如果每位老师都可以增加孩子动手的时间,相信每位 孩子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创造力也会增强。
三、寻根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吴老师的课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知识点的寻根,先 出示知识点的来源,让孩子们觉得知识点不是一个单纯的 知识点,是通过人类努力而得到的。
吴老师真正了解每一节的教学知识点,每一个 问题目的性都很明确。
一、教师要真正了解课堂、了解所教知识
如:吴老师在任教《三角形的认识》中,吴老师展 示了多个角,让孩子们去辨识三角形的种类。
看似简单的一个教学设计,其实是老师对教材的十 分了解,吴老师充分理解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估能设计 出这么好的教学环节,让孩子真正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 特征。
三、寻根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鸡兔同笼”中,吴老师讲述了我国的《九章 算术》、《孙子算经》等名著,在吴老师的熏陶下,孩子 们的学习激情异常高涨。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解放村小学邱素婷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
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
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
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
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
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
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
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
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
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一)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是我收集的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语言的艺术!1、你要发表意见?来吧。
2、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韪,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3、虽然这个组没有搭配全,但我们发现有一点挺亮的,虽没有找全,没有关系。
4、问问同学们,大家对我们组有何想法,问吧,你随便叫吧。
5、你在欣赏他,是吧,哎呀,你在自我陶醉呀,你快向大家介绍经验吧。
我得和大葱握手了感谢大葱呀!6、自我评价,优质呀,你有什么问题呀?7、给我一次机会吧!8、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大家都可以发现密秘。
大家都能欣赏别人。
9、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我们的方法,你想说点什么吗?10、我发现大家都能注意倾听,学习习惯很好。
11、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
不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
12、同一个信息发出来,你读懂了。
13、用最喜欢的办法画一画。
写一写。
用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
14、太热情了你,你好有经验呀15、谁来反驳呀,开始照(咔嚓),多可爱呀。
16、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感觉怎么样?有收获吧,告诉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原谅我吧。
谢谢你们的宽容。
17、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18、向大家问句好吧,好吗?谢谢你,这么宽容,让我先说。
19、哎呀,多有爱心呀,你真是好孩子呀,对不起,特别感动是吗?20、大家来是想看到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体验,你的感悟,我们能大点声吗?21、你不同意他们的分法,是吗?(第一次,质疑先不辩解不解释)22、好,你们组先回去,听听别的组的问题。
好吧?23、大家没发现点什么吗?24、这个小眼镜,你反映大快了你。
25、学生解释后,师再帮其理顺一下。
让补充的同学说完。
26、那你就去呀,咋还不去呀。
27、咱们这样啊,师再帮生理顺连好的网络图。
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这名言好哇。
你终于2出来了你。
28、你咋那么会欣赏别人呀你29、你给我拉选票呢你,谢谢30、你真的与众不同,我真的非常感谢你31、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很美好的下午。
32、你们的数学老师是谁?……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能有机会和我的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上课,很荣幸,希望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33、给点掌声吧。
34、关于……我们已经学过,今天对于估算,你还想提示什么问题,或是想知道的?35、你想怎么估?就怎样估,有没有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的,想来的就来吧。
36、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一样的就不再写了。
37、我先把你的暂时的擦掉。
可以吗?38、知我心者,同学也。
39、你的方法,真的与众不同。
40、停下脚步来,整理整理,会有新的发现。
41、你们估的同时,我也算了,看看老师的答案哪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
42、你很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呀43、面对大家的结果,比较一下,想对自己的方法做出点思考吗?(反思自己)44、她这么欣赏你,其实他的已经很好了,你怎么看?45、大家都在思考。
46、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好了,再调整一下,更接近结果了。
47、我们学会了欣赏别人。
48、你有问题,问他呀,接着问49、具体解决问题了,是大估些还是小估些好?50、又有问题了,站起来说吧。
51、你可真是一根筋呀。
52、这位同学那么深沉,考虑问题挺全面,你的这种思想真挺有用的。
53、互动评课:先请…老师谈谈课堂感受,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引起学生学问的兴奋点是什么?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53、你们可以质疑啊,有没有不同意见?请回答。
问得好。
我佩服你,你能利用身边资源。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你这节课设计的目标是什么?你真的很可爱,你能根据性别分类,你很会学习,你说的既完整又流利,你真了不起。
你很会欣赏别人。
54、在小组讨论中,你在做什么?讨论了?计算了?动笔写了?你们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55 你是我们全班6个小组中的一组,所以嚎个组研究的只是一种情况,这个时候再想想其它组可能得出什么结论?56 太热情了你57 一个人负责拼接,一个人负责记录,选一个人代表发言,其它人可以帮忙。
58 哪组有困难,可以请我来帮忙。
59、对他们的发言,每个同学要会提问题,你们呢?也要接受他们的提问。
60 我搭配完了,同这们对他们的搭配有什么意见?问问大家。
61 你要发表意见,分享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二)我不仅收集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的经典用语,还收集了吴老师的要求大家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来学习!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哪几方面去考虑?如何直面学生的现实?如何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层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1)从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线索来考虑。
建议:一个单元每人上一节课,老师接龙上课。
你会发现,材料重复使用,教学目标忽高忽低,如果一个人随意挑课上,则是把一单元中所有的精华都集中到一堂课中了。
2:备课中应考虑:(1)什么素材更能体现:佘数佘下来的必要性。
让这生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必要性。
如:一上课,为了学习《分类》师:小东找不到图画本了,怎么办呢?——分类吧。
分类不仅是生活中的一件事,也应该培养的一种习惯。
分类对问题的解决有作用。
情境的创设一下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也是一种情境,不能把情境的创设指定在一个固定的条件上。
数学本身的知识增长也是一种需要的情境。
注:数学情境应怎样根据数学知识的本身来创设?通过学习发现一些问题、现象、规律,再利用这些问题现象来解决问题,体会分类的作用。
这节课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知识的背后隐藏的一种思想,关键店家生在这个学习活动当中,发现问题解决这个题的过程中学会思想。
(2)让学生一上课说法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3)借助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哪些问题。
(4)传统教学中有哪些需要秉承的东西?板书、练习、独立的思考,承上启下的语言。
(5)如何创设课堂的高潮?一堂课有几个高潮?(6)为以后的哪些知识作准备。
3、评课应考虑: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可持续发展的递进度58、从学生的知识现状考虑:有效的教学应是从不知到知。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就是有效。
原来不明白,课后明白了,就是有效的。
如果一进门时就会,下课时,还是这些,上课时不会,下课时还不会就是无效的。
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如:知识的深入,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获得,情感的提升与丰富、生命的成长。
那这节课就是无效的。
一个问题出来,学生都举手了,说明全部问题都会了,则说明要求低了。
如果无人举手,则说明要求高了。
我们应根据课时目标重新划分课时,高水平的教师,先展示的是学生的错例。
而不是正例。
而部分教师在循视后,只挑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去板演。
我们应想办法让这生的问题显示出来。
成功的课就是赢在设计上。
同课异构、一课多讲、同上一节课要直视数学的本质。
直面学生的现实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
学生的错误被老师进行了初次的筛选,只要正确的资源出示在黑板上,(待到作业中才出现,又后补讲)4、评价是导向应起导向作用。
评价不要空,要有实际意义。
5、应用题的教学问题:(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有何不同。
(2)解决问题有何策略。
(3)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何举措?答:不同,应用题是题型教育而解决问题注重了发散与开放,注重了学生的发展。
应用题强调了建模,而解决问题注重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用题不应用了,不帖近生活,解题模式单一,不在思维上去开阔。
答案唯一而且呈现形式是文字式的唯一。
(4)应用题重题型(十一种)以解法做为目标,机械的训练,主要去识别类型记忆的多,模仿的多,扣原类型后去解题。
(5)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挑战性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更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有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去开放,用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的是他们的情感及方法。
重视类型,重视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6、连乘应用题过去:(1)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两道一步题合成两步题。
(2)要求:先知道……(3)而如今的教法:看图提问题——能用几种方法解决?7、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1)情境创设与复习。
现在开头不复习铺垫了。
(2)算法多样与优化(3)直观与抽象的矛盾(4)解决问题与技能的矛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