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政治:

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为政以德

(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2、评价:

(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哲学:

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

(2)政治:无为而治

(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

2、评价: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

(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

(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可见,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

(一)儒家:

A、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继承孔子)

,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被当做经典,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影响:荀子思想取诸子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家(墨子)

1、兼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孔子是有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3、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4、尚贤: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无能则下

5、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再受重视。(地主阶级确立了其统治地位)

(三)道家(庄子)

1、哲学:齐物

2、人生观:逍遥→“无所恃”

3、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法家(韩非子)

1、政治主张:法、术、势结合,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史观: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变法革新

→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兵家(孙膑)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黄老之学(汉初)

1、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客观),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主观)。

2、内容:黄,之皇帝学说;老,指老子学说。包括治身与治国两个方面。

3、实质:“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影响:

A、积极: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B、消极: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代表作:《春秋繁露》)

1、背景:

(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根本)

(2).政治:政治较稳定,但外有匈奴,内有诸侯威胁中央,汉武帝要进一步发展大一统(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被统治者所采纳

(4).儒学的二重性,既守旧又创新,既维护旧的等级制度,又主张改良政治,在宗法分封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易于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

2、内容: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权天制。(唯心主义思想)

(3)为政以德,以邢辅德。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积极:

①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②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③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

(2)消极: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导致思想专制,封闭。

结论:当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有力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发展。

第四课宋明理学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并弥漫社会各领域

3.儒学体系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4.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学术氛围活跃。逐渐确立理学观念体系。

二、“理”为何物(理学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1、程朱理学

(1)思想主张(客观唯心主义):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