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服饰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的服饰文化
[摘要]服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服饰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秦的服饰文化是对先秦服饰的继承,对六国服饰的融合,以及由于自身民族特征和不同于六国的国情而对服饰需求的创新。纵观秦的服饰,虽在历代服饰文化中没有形成气势恢宏的篇章,却对其服饰文化的前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链接作用。
[关键词]秦服饰
服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服饰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服饰的发展、演变过程反应了社会历史的变更。同样,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状态也决定的服饰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称「衣冠文物礼仪之邦」,所有服饰典章,不但在外形上华美,更具内在文化意涵;《春秋左氏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曰夏;有采章(冕服)之美,谓之华。」可知中国古称华夏,是依衣冠华美而得名。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
翻阅了许多关于中华历代服饰的记载,发现唯有秦代服饰记载甚少,许多是将秦汉服饰作为一体来介绍的,并且其中有关秦的内
容也多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干脆将秦代、秦人服饰从历史中省去,忽略不计。这大约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秦王朝短命,且秦代主要以法家思想来建立统治体系,并没有来得及制定新礼,只是采用六国礼仪把尊君抑臣的内容提取出来,来满足统治的需要。二是目前发掘出的关于秦代的考古实物资料相对较少,限制了我们对秦的研究。
虽鉴于此,我们仍然要从为数不多的历史或考古资料的线索中去努力探寻秦人服饰发展脉络与轨迹,去一探究竟它是如何在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中承上启下,且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更多考古实物资料的发现,尤其是有朝一日秦始皇陵的发掘,将会带给我们更加鲜活、丰富的秦人的服饰文化。
一、秦服饰文化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秦为四强之一。但后来内忧外患,一度面临灭国的危险。战国期间,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勤战死之赏罚,励志图强,秦遂振兴起来。亲自孝公强大起来,提出“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的目标。秦孝公卒,子惠文君立。其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在孝公事业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秦经孝公、惠文君迅速强大起来,为以后灭六国奠定了基础。经过一百多年的争战,“山东六国”以衰败不堪,而秦则愈来愈强大。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兼并齐、楚、燕、韩、赵、魏六
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秦王朝建立的一套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由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构成的秦代行政制度文化,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起主宰作用。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不仅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而且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也逐渐确立起一系列严格的等级制度。《易·系辞下传》中的“黄帝、尧、舜垂裳而天下治”,就把“衣裳”与“治天下”联系在一起。在夏、商、周时期,逐步确立起一系列服饰等级制度。意味着服饰与国家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服装的形制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义,这是将君权物化和神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服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出现到逐步完善、确立,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服饰的等级、身份的显示固然是由当时社会的上层建筑决定,但服饰的质地、色彩的呈现、纹样的绘制等物质基础却与当时的纺织技术与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二、秦人的纺织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发明织造丝绸的国家。中国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关于殷商以前的丝织发明在古代就有很
多传说。从古老的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养蚕的直接记载。《夏小正》记载:“三月:参则伏。伏者,非亡之辞也……摄桑。桑摄而记之,急桑也……妾、子始蚕。先妾而后子,何也?曰:事有渐也,言事自卑者始。”反映了夏末殷初夏民族养蚕业的生产情况。《管子·轻重甲》记载:“昔者桀之进,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以上者。”说明夏代丝麻纺织手工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从夏朝起,王宫里就有从事采桑养蚕的女奴。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商代已有以高级纺织技术织成的绮和绚丽的刺绣①。商朝的养蚕业、纺织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日益兴盛,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能够在丝织品的表面织出许多精美的纹样。西周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品种的增多,桑、麻和染料作物产量逐渐扩大,纺织业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生产部门,丝织品、麻葛织品和毛织品等服饰原料普遍出现。当时人们还掌握了各种染料的染色技术,染色也发展成为专门的行业。1979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的墓葬里(相当于周穆王时期)发现有保留在青铜器和泥土里的丝织品和刺绣的痕迹。到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工艺已有较高水平。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的楚墓中出土了大批丝织品和刺绣。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品种有娟、罗、纱、锦等。
秦自孝公以来采取保护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政策。秦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提倡妇女从事家庭纺织业。这对秦的纺织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秦人的纺织品生产当时已有相当水平,可织出的布帛有平纹、斜纹、可织出的丝织品有帛、缦、绨、素、缟、纨、
縠、绉、纂、组、绮、绣、罗等十余种②。其织锦、织帛、织布业主要服务于宫廷、贵族和军队。在秦兵马俑中,将氏的战袍、短、絮衣、护腿、束带、长冠、足履等服饰、均可反映服务于军队的纺织、被服作坊的庞大规模和纺织品类型。另外秦人的家庭纺织也较普遍,素称秦有“锦绣之饰”《史记》卷五《秦本纪》。《史记》载,秦时乌氏戎地(今甘肃平凉西北)有人特意至秦地搜罗到很多珍贵的丝织品,向西戎大牧主换得10倍以上的马牛羊畜,成为巨富。这说明秦的纺织与丝织业技术的先进与发达。考古发掘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时发现有衣服一包,有单衣、夹衣、棉衣、丝绸有锦、绮、娟等。其中一种平纹绢,经纬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60x56根。还发现有以娟为底的刺绣③。
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像石等实物史料,具专家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1974年在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幅脚踏纺车图,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脚踏纺车资料。画像石上刻绘的织机为斜织机。考古界认为这是秦汉时期普遍使用的纺织机,这种脚踏纺织机的出现是中国纺织业划时代的进步。织工坐在这种斜织机上,整个机面的操作一目了然,能够减少布面的断头,使织物更加平整。而且,这种织机的机轮牵引力提高了,用脚踏织板,能把织工的右手解放出来,用双手配合纺纱并线。这种斜织机是单片综双踏杆的素织机,织出的为平纹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