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的实证研究
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综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9年第l9卷第9期文章编号:1005—6033(2009)09一0165—02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综述支0明士爵1一,曹峰瑞3(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两大同大学心理系,山西大同,037009;3.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两太原,030006)摘要:对生命意义的界定和生命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研究及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生命意义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命意义;影响因素;干预研究中图分类号:BOI文献标识码:A赫舍尔特别强调:“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生存的核心”。
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生命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笔者根据搜集到的有限资料就生命意义的界定、生命意义的影响冈素、相关研究和十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生命意义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1生命意义的界定笑于生命意义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j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Franld(1963年)提出生命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问内生活的特定意义,每个人在他的生活里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
Hedlund(1977年)认为生命的意义指的是个人的意义,也就是个人存在的理由。
当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时就会感到有力量,并觉得自己存在是有价值的。
Fabry(1980)将生命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终极意义(theultimatemeaning),系指宇宙中有一超越人类、且无法被验证的律则,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自然”或其他名称,如“道”。
对于此一律则,我们较注重追求的过程,而不是能否达成。
二是此刻的意义(themeaningofthemoment),系指在生命的每一瞬问皆有一个有待实现的使命,个人只能以负责的态度来回应。
Baumeister(1991年)认为人们满足几个基本的需求会让人觉得富有意义。
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
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体现为生命存在的本身, 更 体现为人的生命存在过程中创造的社会价值被广泛 认可, 体现为人的生命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永恒。 在 问及 “什么时候自己活得最有意义” 的问题时, 有 32.5%的 大 学 生 选 择 “被 别 人 需 要 的 时 候 ”, 56.1% 的大学生选择 “实现了自己目标的时候”。 在调查 中 , 56 %的 大 学 生 认 为 “人 生 成 功 的 首 要 标 志 ” 是 “实现自我价值”, 14.2%的大学生认为 “人生成 功的首要标志” 是 “对社会有重大贡献”; 35.6%的 大学生认为 “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于 “对社会奉献 的多少”, 45.6%的大学生认为在于 “实现自己的理 想和抱负”, 18.8%的大学生认为在于 “自己积累财
·126·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没有积极探 寻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更高价值。
3. 性别、 专业和生源地差异对大学生生命意识 5 个维度的影响
采用差异比较法, 分别从性别、 专业以及生源 地三个方面分析对大学生生命意识 5 个维度的影响。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 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为因变 量, 进行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显示, 男生和 女生在生命存在意识维度上差异显著, 在量表总分 和其它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大学女生在生命存 在意识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男生 (见表 2)。 以专业为分组变量, 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为因变 量, 进行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显示, 不同专 业的大学生在生命存在意识、 自我生命体验维度上 存在显著差异, 在量表总分和其它维度上差异不显 著; 大学理科学生在生命存在意识和自我生命体验 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学文科学生 (见表 3)。 以 生源地为分组变量, 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为因变 量, 进行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显示, 不同生 源地的大学生在生命存在意识维度上差异显著, 在 量表总分和其它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来自农村的大 学生在生命存在意识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 市的大学生 (见表 4)。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他们注重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努力成
为自己所想成为的人。
2.平衡生活与工作:当代大学生注重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追求
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他们重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和互动,注重休
闲娱乐和充实自己的兴趣爱好。
3.积极乐观的态度:当代大学生普遍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挑
战和压力时有自信和勇气。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
4.注重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责任,积极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份子应该为社会
作出贡献,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5.个人自由与开放:当代大学生对个人自由和开放的追求较为重视,倡导个体的权利和自主选择。
他们主张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支持
包容性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6.追求幸福和快乐:当代大学生注重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方式。
他们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富足,关注自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并力求在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泉。
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的实证研究研究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以生命意义为视点,探索了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作用情况。
通过对生命意义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的验证,探讨高校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存在直接效应,生命意义在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标签: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挫折承受力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关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
生命意义作为一个新兴的观念渐渐地被人们熟知,生命意义(Life Value)是指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
大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较少有焦虑、紧张和恐惧感,偏执的想法也较少。
对于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核心自我评价被认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相关人格特质与挫折承受力存在相关,并且对挫折承受力的外在行为表现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由Jude(1997)等人提出,核心自我评价(coreself evaluation)由四个因素构成:自尊、自我效能、神经质、控制点。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
杜卫、张厚粲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概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存在,表明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跨文化的普遍特性[2]。
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善于利用它们的资源,能全身心地投入并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也就是说积极的人格导致积极的动机和行为方式更能趋向成功,挫折承受力较强,反之,消极的人格导致消极的动机和行为方式最终转向失败,挫折承受力较弱。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偏低,而由挫折导致的消极事件与日俱增,已经逐步成为社会性问题。
几个大学生自杀案例引发的思考——以广西某高校近年发生的案例为例
收稿日期:2012-10-09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转型期大学生自杀现状实证调查与研究》(DEA050069)作者简介:杨宁坤(1958-),女,广西桂林人,本科,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
几个大学生自杀案例引发的思考———以广西某高校近年发生的案例为例杨宁坤(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从在校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后期,其自身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
同时大学生们开始脱离家庭独立生存,会经历很多生活转变,面临诸多的问题,如情感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等。
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必然会面临很多心理困扰,如果缺乏应对各种问题的明确指导,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案例一:某大三男生,称得上高富帅,多才多艺,是校话剧团的骨干,父母都是高校教师,但他们因性格不合长期争吵,最终在他十岁时离了婚,他跟了母亲,母亲再婚,继父亦为高校高职称人员,对他视如己出。
这位校园的“公众人物”自然就少不了有女生向他“抛出绣球”,但聪明傲气的他则心中早另有目标———话剧社的一个“小师妹”,尽管“小师妹”不喜欢他,已拒绝了他的“酸溜溜表白”,可他仍死缠烂打。
一个寒冷的傍晚,他和“小师妹”单独在一个偏僻的办公室排戏对念台词,临了他又一次“表白”,但遭到明确的最终拒绝,绝望的他由爱生恨,一时冲动竟拿起墙脚的一块木板拍击了那“小师妹”的头部,该女生夺门冲出哭哭啼啼求救,他自己一个人待在屋子里越想越不知所措,最后竟用随身军工刀割腕自杀(后被及早送医院抢救过来)。
案例二:2006年夏的一天,某教室正上着数学课,课堂上,一男生被老师抽查到黑板前推导一道公式,眉头紧锁的他,启发再三也未能如愿,但居然还和老师“犟嘴”,一向以严格著称的老师非常恼火,极不客气地批评了他,并半开玩笑地斥责他脑袋是木头做的,甚至扬言期末考试考上80分也不让他及格,并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字———“蠢猪”!他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觉得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心理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他便用了最简单,也最愚蠢的办法———吃安眠药自杀来解决问题,所幸被人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一场大祸。
大学生涯现状及其引导对策——对独二代、创二代等的比较研究
【 摘要】调 查发 现 当前 大学 生 中 , 部 分 学 生理想信 念 不 够 坚定 , 入 党功 利 倾
向 突 出, 独 二代 、 创 二代 大 学生 为人 民服 务 的意识 较 淡 薄 , 缺 乏 艰 苦奋 斗精 神 , 入 党比例较 高 , 但“ 信 仰 共产 主 义” 的 比例 较低 , 存 在 思 想认 识 与 行 为 背 离的 状
知 由高到低依次是民族主义、 国家主义 、 宗教信仰、 政治信仰、 家庭主义、 生命崇拜 、 家族崇拜 、 金 钱 崇拜 和神 灵崇拜 。杨 晓慧 通过调 研 , 了解 了大 学生 群 体 现行 生 活方 式 的典 型 形式 、 特 征 和
习惯 , 并 提 出了相应 的对 策 。吴薇通 过调 查发 现 , 大 学生 职业生 涯规 划 中存 在 意识不 强 、 自我 认 识偏 弱 、 高 校生涯 辅导 不到 位等 问题 j 。 综观 我 国高校 大学生 涯 的研究 , 描述性 研究 较 多 , 实证 性研 究较少 , 并 主要集 中在 大学 生 职 业 生涯规女等 大 学生 群 体 的调 查 研究 比较 薄弱 。本 文 以 独 二代 、 创 二代 和产 业工 人子 女大学 生 为研究 对象 , 通过 问卷对 其思 想 、 信仰、 学习、 生 活 等各 方
中国青 年社 会科 学
2 0 1 5年 第 5期
大学 生与 高校 教 育
第3 4卷 ( 总第 1 8 0期)
大学 生 涯 现 状及 其 引导对 策
— —
对独 二代 、 创 二 代 等 的 比 较 研 究
糕 张 跃 飞
(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 浙江 湖州 3 1 3 0 0 0 )
德 的类 型论 等 。 国内相关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大 学生 的思 想政 治观 念 、 信仰、 核心 价值 观 、 生涯 规 划 的设 计 和教 育等 方面 。如有 学者 分 析 了主流 文化 隐性 弱化 、 异 质文化 错位 、 大 众文 化 越位 、 民族 文 化虚 位等 文化 生态 失衡 对大 学生 政治 、 道德、 生 活观 念 等造成 的影 响 , 提 出了提 高思 想政 治 观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评审结果公示一览表
66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关于“五育并举”培养青年的落实机制研究
67 大学生网络欺凌干预——旁观者的“慎独”道德品质培养及其行为引导研究
68 基于双螺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69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70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社团实践育人成效提升的路径研究
71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研究
125 高校党建活动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作用研究
126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难点和对策研究
127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研究
128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
129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130 高校网络思政平台的育人影响力研究
131 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效果评价、影响机理与教育路径研究
49 中庸思维对大学生情绪健康与社会适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0 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研究
51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52 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54 “三全育人”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研究
55 “共生、共创、共融”——短视频育人机制研究
95 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96 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97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98 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认同感提升研究
99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100 新工科辅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01 大学边缘生识别及内化策略研究
102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28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实证研究述评
价值 观是 指个 体对 有 关生命 及 生命 价 值 、 生命 意 义 、
[ 稿 日期 ] 0 卜 0 — 3 收 2 1 9 0
[ 金 项 目] 文 为 北 京 化 X 大 学 第 十期 党建 和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专题 研 究课 题 “ 想政 治教 育视 域 下 的 大 学 生 生命 观 研 基 本 - 思
观点 . 为生命价 值观是关 于生命 存在及 生命 价值 的 命 价值 的个 案报告 r。关 于生命 价值 观这 一概 念 , 认 4 ] 采 基 本观 点 和看法 但 对 生命 价值 观 所涵 盖 的具体 内 用访 谈法 和个 案法 能获 得 更深 层 、更 丰富 的研 究结
容, 学者们 还未达 成一致 , 主要分 为两类 . 一类是 哲学 果 .虽有 部分 国内学 者提 及在 问卷 编 制和研 究 过程 中采 用 了访 谈 法 和 个 案 法 [. 缺 乏 详 细 研 究 过 程 但 的分 析 资料 。 后这 一领域 的研 究应 恰 当利用 访谈 、 今 个 案研究 等方 法进 行深 入分 析研 究 ( ) 二 研究 内容
生 命 意识 、 死亡 态度 、 活 目标 和生命 价值 四个 维 度 生 概 括 出 国内大学 生生 命价值 观 的特点 1 . 大学 生 的生命 意识 国内大 部分研 究 都表 明大学 生生 命 意识水 平 总
究” 果。 成
[ 者 简介 ] 洁 ( 9 5 ) 女 , 京 化 工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国 家 大 学 生文 化 素 质教 育基 地 心 理 健 康 教 育研 究 中心讲 师 。 作 徐 17 ~ , 北 常 羡玲 ( 9 4 ) 女 , 京 化 工 大 学 文 法 学 院马 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专业 2 1 硕 士研 究 生。 18一 , 北 0 0级 周 宏 岩 ( 9 6 ) 女 , 京 化 工 大 学 文 法 学院 副 教 授 。 16 - , 北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勇;赵龙飞
【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1
【摘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运用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13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如
下:(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各领域均显著相关;(2)根据体育锻炼行为变量分组时,大学生生命质量各领域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3)根据人口特征分组时,不同性别、生源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部
分指标存在差异;(4)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级、生源地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无显著差异。
基于结果分析可知:贵州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
命质量显著相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得越好、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越多、
锻炼强度越大、锻炼频次越高、锻炼持续时间越长,则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可能会越好。
通过改变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有限生命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王勇;赵龙飞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6
【相关文献】
1.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
2.学校体育政策宣传途径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实证研究
3.“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大学生“宅”家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相互关系研究
4.老年人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5.校园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与干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命意义体验对未来取向应对的预测效应:正性情绪与积累资源的链式中介作用
流失分析显示,对于性别,在样本 1(χ2=2.70, p=0.260)与样本 2(χ2=1.95, p=0.200)中,追踪组 与流失组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样本 3 边缘显著(χ2= 3.87, p=0.049)。对于年龄、工作年限或距离退休 的时间、生命意义体验和正性情绪,3 个样本的追 踪组与流失组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 值在 0.53~1.33 之间(ps>0.1)。
未来取向应对的五阶段模型指出,对于未来 潜在压力源的应对包括积累资源、注意辨识、初 始评估、初步应对与形成反馈 5 个过程(Aspinwall & Taylor, 1997)。其中,积累资源是未来取向应对的 前提。为了应对未来潜在的压力源,个体需要提 前积累各种资源,为未来取向应对做充分准备。 而正性情绪的拓展和建构理论指出,正性情绪能 够通过建构作用帮助个体建构和增强个人资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19(3):403~409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第五届重庆大学SRTP第一批立项项目名单
响—以2009到2012
3
冯莹 陈博焜 陈兆祺
65
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研究 论黑人女性的抗争精神——剖析托妮·莫里森《秀拉》 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大学生课外阅读与学业表现的关系——以重庆大学虎溪 校区学生为例
3
刘欣 苏朗 王蓝苹 徐琳娜 于悠然 欧阳玉倩 吴韵晨 李雨浓
66
外国语学院
2
31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于本土微信‘OTO’的研究分析
3
耿蕾 党文婕 叶琴
32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知识的社会需求调查—— 以重庆大学为例
3
尹蕴祺 郝景秀 张驰
33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3
曾一桓 黄琳欢 张灿 刘小雯 彭凤 陈都都 夏风彩 慕宗梅
29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网上菜市场现状调查分析及相关建议
3
刘佳秋 向倩 薛玮
3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市电子商务人才能力需求调查
3
3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市电子商务人才能力需求调查
3
李杰 胡泽洲 徐鹏
20110513 20110517 20110515 20110499 20110502 20110535 20110533 20110525 20110480 20110489 20110462 20110188 20110189 20110485 20110465 20110468 20110379 20110376 20110372 20110386 20110391 20110373 20110435 20112066 20110441 20110450 20110439 20110455 20110445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中国样本的元分析
作者 a 包建(2012) 陈琛(2005) 陈开梅(2015) 陈秀云(2007) 陈秀云(2007) 董泽松(2015) 付志高(2012) 葛亮(2014) 海倩(2011) 胡天强(2014) 李娟娟(2014) 李琼(2012) 李玄(2013) 李艳(2014) 梁宏宇(2015)
表 1 纳入元分析的原始文献基本信息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12, 1854–186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元分析(Meta-Analysis)·
DOI: 10.3724/SP.J.1042.2016.01854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中国样本的元分析*
国内研究者也对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但是并未取得一 致结果。研究显示,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 的相关大小不一, 相关系数从−0.470 到 0.768 均有 报告(海倩, 2011; 肖蓉, 张小远, 赵久波, 李建明, 2009)。因此,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究竟 如何还不得而知。国内对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 关系的研究还发现, 寻求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生 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正相关, 而与消极情感呈 负相关, 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Doğan et al., 2012; Sahin et al., 2012; Steger et al., 2006), 这又 是否是由于东西方的不同文化所影响, 目前还不 清楚。基于此, 本研究拟通过元分析的方法, 综合 国内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 来探讨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
0.770
1155 54.03 19.46±0.95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及预防的调研报告【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通过仔细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与大学生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能排除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的重要影响。
从现有的案例分析,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因素有多种。
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碍等。
本文主要结合大量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大学生自杀的规律性以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预防前言:自杀是一种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跳楼、割脉、上吊、服毒等等。
但其共同特征是这些手段具有极强的毁灭性。
自杀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的伦理规则相违背,也与自然规则相违背。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很容易走上轻生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
因此,分析大学生自杀原因,寻求解决大学生自杀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要的意义。
因此,该调研报告主要研究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预防策略。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各类大学也日益增多,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大学生自杀现象也随之出现并日趋增加。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自杀就是心理危机最强烈的一种表现。
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好,害怕承担后果。
从而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导致自杀现象成出不穷。
从各个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应激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的。
虽然大学生正处在即将走向社会和独立的阶段,但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特别在心理上。
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容易选择自杀这种逃避现实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杀现象概述从媒体报道来看,大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不断攀升。
中国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从2002年起就不停攀升。
教育学毕业论文题目
教育学毕业论文题目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2. 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3. “非正式组织”及其对大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研究4. 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5. 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管理主义6. 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7. 论学习策略教育对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作用8. 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9.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研究10. 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11.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启示12. 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13. 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14. 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1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16. 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基点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7. 中小学校教育服务研究18. 深圳中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研究19. 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20. 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21.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模式选择与财政政策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2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2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25. 试论魏书生的家庭教育思想26. 我国北方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27. 初中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8. 基于情报检索语言互操作技术的集成词库构建研究29. 《爱的教育》在中国百年的译文与接受30. 基于ASP开发的在线教育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1. 我国教育中介组织失灵与治理之研究32.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33. 天津市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34.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35.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36. 新世纪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37. 我国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38.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39.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40.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41. 远程教育中情感信息的建模与处理方法研究42. 基于情感计算的图像检索系统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43. GDP危险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44.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研究45.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问题研究46. 论当前美国高等教育改革47. 生活与教育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48. 教师教育智慧的涵义、基本要素及生成49. 当代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50. 内蒙古地区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51.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52. 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53. 唐代岭南谪宦及其对该地区教育的贡献54. 人文精神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育55. 重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研究56.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思想与理论述评57.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研究58.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运营模式探究59.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60. 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与高校面临的挑战61. 中韩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62.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6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研究64.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6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研究66. “游戏精神”与老年大学音乐教育67. 中国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68. 学前双语教育69. 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70.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71.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72.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73. 略论主体间性视域的道德人格教育74. 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性思考75.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76. 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77. 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模式研究78. 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研究79. 哈蒙德教师教育思想述评80. 关于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初步研究81. 唐代宫廷教育研究82. 新时期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8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84. 网络环境下预防青年学生犯罪教育的研究85.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青年知识分子培养教育86. 基于当代社资关系的青年知识分子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研究87. 新课程方案实施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构建取向探索88. 高等药学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89. 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90. 军队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91. 应用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营养教育的研究92.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战略研究93. 天方网络教育公司网络营销研究94. 我国本科教育多样化研究95. 中国林业高校家具设计专业(方向)教育模式的研究96. 大坝电厂培训教育管理系统开发97. 构建财政基础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索98.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状况调查99. 内蒙古乌海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施与调查10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研究101. 基于TQM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102.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103. 人格教育的文化渊源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格方法研究104. 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05. 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6.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督导评估研究107. 学习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的经验提高我国数学教师教育的质量108.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09. 理工科院校教育类研究生的培养研究110.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111. 以情绪教育为切入点实施高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112.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113. 数据挖掘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114. 我国教育与就业问题探究115. 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模型与政策116. 网络教育及其产业化发展道路研究117.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改革研究118.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后果研究119. 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120. 家庭社经地位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影响的研究121. 中学生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研究122. 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123. 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124. 基于Web Service与多Agent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研究125. 游客教育有效性研究126. 高等教育中的饭店管理专业现存问题研究127.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28.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29. 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130. 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131. 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132. 远程教育图像传输1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134. 我国义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135.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问题研究136.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德育研究137. 生命关怀—学校教育的本真追求138. 素描的再认识139. 文化视野下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140. 湖南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问题研究141. 工程教育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42. 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下的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动机研究143.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视角分析144. 内蒙古西部地区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45. 认知治疗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实验研究146.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实验研究147. 多媒体白板系统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148. 基于Web的煤炭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设计149. 教育经济贡献率软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50.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研究151. 适合远程教育的分布式VOD系统的研究152. 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中职教育成本核算探讨153. 基于学术讲座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154. 从反贫困的视角探析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对策155. 重庆教育学院英语专业专科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与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刍议156. 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157. 基于RMI的成人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58.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研究159. 四川石油管理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60. 主体教育视野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161. 成都市成华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162. 推进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加强中学化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16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16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165. 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引导对策166. 组织内部领导与下属影响力互动模型研究167. 论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教育创新的影响168. 完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研究169. 教育公平视野中的义务教育资源区域差异的现状与调整170. 传统儒家教育观的方法论基础及其现代价值171. 安徽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72. 论矿区小学的素质教育173. 农村基础教育的变迁174. 合肥市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社会学研究175. 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哲学视角及其当代观照176. 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欣赏与阅读177. 转型社区中的社区教育178. 戴季陶教育思想初探179. 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研究180. 适时生产系统在森林旅游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81. 网络教育平台暨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开发182. 素质教育中的升学行为研究183. 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184.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185. 中国基础教育体系效率损失研究186. 科学家公民科学素质教育责任的哲学思考187. 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心理学研究188. 济南市羁押、收教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检及健康教育模式研究189. 校园网教育资源应用系统190. 通用E-LEARNING教育平台PORTAL的设计与实现191. 在职民警教育管理系统开发192. 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3. 教育公平理论以及在我国的实践194. 蒙古语远程教育平台中蒙古文网页制作工具与模板的研究与实现195. 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设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单元包的研究196. 大众传播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197. 对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法律思考198. 论义务教育之义务199.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200. 职业教育新理念下的《养蚕技术》教学模式研究。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生命意义感作为个体对生命目标和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评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本文将对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生命意义感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性。
介绍《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的编制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阐述该量表在评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方面的适用性和优势。
接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该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合研究结果,对《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和特点,而且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生命意义感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价值和目的的主观感受,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以及生命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生命意义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其生命意义感的探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已有的研究中,生命意义感量表作为评估个体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作为一种适用于中国文化的测量工具,其信度和效度的验证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成人群体,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
在理论方面,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村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 ——以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为例
度之间都有关联 , 回归分析呈现了生命意义各维度对自杀态度四个维度的 预测力。同时近年来颇为人们所关注的校园欺凌、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健 康下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学生生命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更进 一步而言,这些现象的产生,不只是说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问题,更凸显 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为 了解决学生生命存在的问题,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首先必须重 视的都应该是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2008 年 5 月 12 日,都江堰市遭受 了百年难遇的汶川地震,我校共有 238 名学生,6 名教师失去生命。整个 聚源镇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在一项地震发生 6 个月后,都江堰地区初一 至高一学生 1925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PTSD、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 15.9%、40.8% 和 24.4%(范芳等人,2010)在一项地震灾区生命意义感 的对比研究中,学校受损情况较重、师生伤亡情况一般和较重、家人伤亡 情况一般和较重会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产生显著影响。鉴于我校的特殊背景, 对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研究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命意义感的 研究重点放在其与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成绩、自杀意向、生活满意度、气 质类型、人格等的实证研究,然而有关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尤其是 在经历了诸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 实证研究极其稀少。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
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数据,全面探讨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自杀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典型案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背景和现状,分析自杀事件发生的严峻形势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数据,本文将揭示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主要特点和共性问题,如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
接着,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如个体心理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总结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期为高校和社会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杀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压力的增大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在心理学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动因。
多数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杀往往与心理疾病、情绪障碍、人格特质等因素有关。
例如,抑郁症是大学生自杀的最主要心理原因之一。
焦虑、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自杀的风险。
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分析自杀的社会影响因素。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被认为与大学生自杀事件密切相关。
家庭环境的缺陷,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环境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如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同样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可能导致自杀行为。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实证分析——对南京地区大学生的调查
— —
A S u r v e y o n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N a n j i n g
CHU Hu i—P , , WANG Y u—I z l e n 。 ZENG Fa n g
( 1 .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s -N a n j i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2 3 ,C h i n a ; 2 .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l a S c i e n c e s ,N a n j i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2 3 ,C h i n a )
的现状 ,有效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笔者开展了
2 01 2 S J BF DY0 4 4、 .
作者简介
褚惠萍 ( 1 9 7 4 一)女 ,江苏睢 宁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
83 ・
高等 理科教 育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O F S C I E N C E S
浅谈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
【 关键词 】 文化价值观教育; 新疆大学生;对策
文化价值观教 育的含义 ( 一 )文 化 的 含 义
一
、
文化 ,从广义上来说 ,指人类创 造的并在历史进程 中积 累起来 的一 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文化是客观事物 的记录和反 映 , 属 于意识形态领域 。但是 文化没有对错之分 , 只是有差异 ,每个地方和每个 阶段 的文化 可以不一样 ,所 以 这也就证 明了文化具有包 容性 和传 承性 。 文化具有包容性 ,就是说文化可 以包 含一定范 围一定 时 间 内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建设不仅包 括精神文 明建 设 ,还有政治建设 、人文景观建设 、宗 教建设 等等。 文化 具 有 传 承性 ,它 是 历史 的积 淀 ,所 以一 个 区域 、 个 民族 的文化是 一脉相承 下来 的。 “ 文化与一定 时代相关 , 是 一 定历 史条 件 的产物 ,反 映 了时代 的特征 和文 化到 达 的
四 、研 究不 足
目 前 考察大学生生命意 义感 的影 响因素主要是 人 口统计 学变量 ,如年 龄 、性别 、专业等 。以往 的生命 意义感集 中于 高 中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 ,而没有对 大学 生这个特 殊阶段的 大学生进行过研 究 ,这样就很难对整个 阶段 的生命 意义感的
进行发展性研究 。 ( 四 )关于生命意义的整体研究模型与设计不完善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2 月下 第6 期 总第5 5 2 期
浅谈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
吴 莹
( 新 疆师范大学 ,新疆 鲁木 齐 8 3 0 0 0 0)
【 摘
要】 文化价值 观既从属 与文化 ,也是价值 观的一部 分 内容 。文化 价值观是4  ̄ A J J ' 1 对 于文化 的看法和观点 ,不同的
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现状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影响研究报告
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现状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影响研究报告——以济南大学为例摘要:使用SPSS对1037名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调查数据处理、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总体乐观向上,性别、城乡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身体健康状况、兼职工作经历、社团参与程度均对个人生命意义有影响。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提供丰富的实证研究,增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和生涯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突发公共卫生安全让大学生生命教育及个人生命意义再一次成为重点,探讨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特征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生命意义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意义个人生命意义(Personal Meaning,Meaning in the Life)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的感知,包括认知、情感和动机三种成分[1]。
个人生命意义的认知成分是指由价值意义所组成的信念系统,动机成分是指对个人价值的主动追求,情感成分是指对目的和价值追求的情感体验。
我们也看到,漠视生命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关于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等暴力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个人生命意义上出现较大偏差。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刚刚起步,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客观认识生命意义、对人的生命价值没有科学的研判和长远谋划。
而生涯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生命、设计未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桥梁[2]。
生涯规划和生命教育都应着眼于人的选择与发展,立足当下,谋划未来,活出美好,出彩人生。
从生涯规划视角对生命个体审视、引领和提升,从生命意义的高度对人的生命进行塑造,为学生规划、创造美好的人生。
二研究方法2020 年2月3日至3月15日,历时42天,对济南大学11个学院在校生的个人生命意义及职业取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
文献查阅以“个人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生涯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检索获取相关文献三十余篇,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的实证研究
研究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以生命意义为视点,探索了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作用情况。
通过对生命意义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的验证,探讨高校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存在直接效应,生命意义在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标签: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挫折承受力
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关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
生命意义作为一个新兴的观念渐渐地被人们熟知,生命意义(Life Value)是指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
大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较少有焦虑、紧张和恐惧感,偏执的想法也较少。
对于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核心自我评价被认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相关人格特质与挫折承受力存在相关,并且对挫折承受力的外在行为表现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由Jude(1997)等人提出,核心自我评价(coreself evaluation)由四个因素构成:自尊、自我效能、神经质、控制点。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
杜卫、张厚粲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概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存在,表明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跨文化的普遍特性[2]。
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善于利用它们的资源,能全身心地投入并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也就是说积极的人格导致积极的动机和行为方式更能趋向成功,挫折承受力较强,反之,消极的人格导致消极的动机和行为方式最终转向失败,挫折承受力较弱。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偏低,而由挫折导致的消极事件与日俱增,已经逐步成为社会性问题。
对增强个体挫折承受力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对现如今大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社会问题深刻的洞察,也是一种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积极关注。
基于此,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利用问卷调查法探讨生命意义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齐齐哈尔市和哈尔滨市等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随机发放1 5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 236份,回收率为82.4%。
剔除漏答、错答问卷后,得到实际有效问卷944份,有效率为94.12%。
其中,男大学生483名,女大学生461名;大一学生490名,大二学生454名,所有被试年龄为21.22±1.017岁。
(二)研究工具
《生命意义问卷》由Crumbaugh和Maholic(1964)依Frankl意义治疗理论所编制[3]。
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目的,划分为四个维度: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
采用七级计分方式作答。
该量表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7。
《挫折承受力问卷》由张丽霞编制的挫折承受力问卷,该量表共包含生理因素、积极挫折认知、消极挫折认知、个性特征、情绪调控和他人支持6个维度,共34个题项[4]。
该问卷采用Liker自评式5点量表法,得分越高表明挫折承受力越强。
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786与.617-.802之间。
《核心自我评价问卷》采用任志洪和叶一舵(2009)修订Judge等人(2003)编制的英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Self-EvaluationsScale,简称CSES)的中文版[5]。
本量表共包含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神经质和控制点4个内容,共10个题项。
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方法,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876。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研究依照中介效果成立的三种判定条件,对生命价值观维度为核心自我评价维度与挫折承受力的中介变量予以验证。
判定条件内容如下:
条件一: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分别与因变量存在显著关系。
条件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间存在显著关系。
条件三:加入中介变量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将降低(降低至0,为完全中介作用,否则为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和挫折承受力计算总分后,将研究转化为显变量的研究。
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与个体的挫折承受力水平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412,p<.001;r=.295,p<.001;r=.783,p<.001)。
首先对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直接预测效果进行检验,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强迫回归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对个体挫折承受力的直接作用明显(c=.295,p<.001)。
其次,核心自我评价对生命意义维度的强迫回归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对生命意义的作用效果水平显著(a=.412,p<.001)。
在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预测模型加入生命意义维度后其检验结果显示,生命意义维度对挫折承受力的作用效果水平也显著(b=.796,p<.001)。
本研究通过多步骤的回归技术的系数乘积项检验法对生命意义维度的中介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详见表1。
结果显示,生命意义作为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
应在各检验公式中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表明生命意义对核心自我评价、挫折承受力的中介作用明显,其中介效应大小为.328(即a*b)。
通过对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作用之比(a*b/(a*b+c′)×100%的计算发现中介效应达到总效应的95.86%,表明生命意义作为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果作用较强。
研究结果有效证实了生命意义作为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挫折承受力中间变量的真实性,较好地验证了本研究假设,具体路径参数详见图1所示。
此外,核心自我评价对个体整体的生命意义预测效果不再显著的结果表明(c′=.033,p>.05),生命意义为完全中介变量,此中介效应模型为完全中介效应模型。
三、分析与讨论
(一)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的直接效应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本源性的人格评价体系,是一种稳定的、潜在的及宽泛的人格结构。
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的直接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对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具有明显作用。
核心自我评价越高的人越能够更积极地看待自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干、重要、成功、有价值”,相信自己具有掌控环境的能力,更不容易受外部情境线索的影响,对于挫折的承受力较强。
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存在显著的偏相关,与已有研究相契合[6]。
学生遇到挫折以及困境的时候,对于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应对方式往往较为缺乏,由于对于失败的恐惧和畏怯,其选择放弃以及回避的个体较为常见,更容易强化人格特质中的负性特性,如较低自尊以及较低自我效能感等,导致其自身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下降,进而导致其更多地选择一种消极、逃避的方式去面对压力。
(二)生命意义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效应
生命意义作为个体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根本看法,其对于挫折承受力具有重要的行为预测作用。
当一个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无法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充实,则会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遇到不适应的情景则易产生自杀的想法、放弃生存的机会。
在对于核心自我评价和挫折承受力的进一步分析中,生命意义的完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通过生命意义可以完全传递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间接作用效果,通过改善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即可较好地实现个体对挫折的耐受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生命意义作为一种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生命意义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和对于生命的认知,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突发事件(导致失败、挫折的事件)的调节和归因。
研究通过对生命意义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作用机制的探索发现,当生命意义介入模型后,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的作用指数大幅降低(从.295降低到.033),生命意义中介效应明显。
这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可以转介核心自我评价对挫折承受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此中介机制的合理构建,研究显示通过培养个体积极的生命意义,对提升大学生的挫折耐受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即生命意义能作为个体内部的抗压支柱,在大学生陷入挫折和困难时,可以
发挥其重要的防御、引导和促进作用,防止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而且,生命意义也可以作为个体内部的减压管道,可以降低外界对个体的压力。
此外,生命意义还是个体改善对外界压力的认知的途径,通过它的作用,个体的核心自我价值能够更好地得以外显,更好地促进个体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参考文献:
[1]徐洁,常美玲.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方向[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14.
[2]杜卫,张厚粲,朱小姝.核心自我评价概念的提出及其验证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1057-1060.
[3]宋秋蓉.青少年生命意义之研究[D].彰化:国立彰化师范大学,1992.
[4]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9(5):87-89.
[5]任志洪,叶一舵.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中文修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7-163.
[6]周忠琴,刘启贵,孙月吉,姜潮.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9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