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32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 价值,医生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 体征等来判断病变脏腑和经络。
脏腑经络学说还可指导临床治疗,医 生可根据病变脏腑和经络的特点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中 药等。
2024/2/2
17
04
病因病机理论
2024/2/2
18
外感六淫致病因素及特点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 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
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 变化的根本动力。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 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
分辨病邪性质和脏腑虚实。
2024/2/2
嗅气味
嗅病人身体、口气、分泌物、排泄 物等气味,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 病邪性质。
注意事项
要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避免噪音干 扰;要结合望诊和问诊,综合分析 判断。
25
问诊策略与技巧
问寒热
2024/2/2
运动调理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注重调息 、调身、调心。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12
03
脏腑经络学说
2024/2/2
13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2.致病特点:
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肾所藏之精
先天之精
活力资助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降浊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转化----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
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 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

正气的强弱
条件
邪气的盛衰
治疗、护理是否得当
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表现
寒极生热、重阴必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 按脉,先别阴阳”。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 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 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 上部——为阳 体内——为阴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四肢外侧——为阳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 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和现象,归属于水。 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 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归属于火。 木曰曲直:“曲”,能弯曲柔和之义;“直”, 伸展、畅达的意思。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 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 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①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

阳绝对亢盛 ,属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必然 损伤人体的阴液。


⑤ 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因时 制宜 因地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 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 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 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 邪, 病从内生”。
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应用现代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 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五行学说,对五行学说 的生克制化理论进行了确切地解释,并给 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五行学说为具有东方 色彩的普通系统论。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 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 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 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 将其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 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
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
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
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
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
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构成的,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
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
2、症、证、病、三者关系
(1)区别: 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 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 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 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阶 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 的主要矛盾。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 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腹部——为阴
四肢内侧——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气——主动、属阳 从气血分 血——主静、属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 体的生命就正常。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 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 精两部分。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 内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 其内,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课件
汤希孟
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
点是什么?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 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 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 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 防康复医学等内容。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含义:
(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 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 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 证本质的客观反映。 如:头痛、发 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 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 系。如:风寒表实证,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 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 15.30厘米

东方——多痈疡 病理: 南方——多挛痹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脏寒生满病
(2)联系: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 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 证候。 症状 病 体征 若干 证


3.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 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方法。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 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 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 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
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



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
体的阳气。
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
病变。

① 阳虚则寒 ----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
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
虚寒证。即 “阳虚则阴胜”。

药之作用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

五行在中医学中是怎么运用的?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1.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五行:行,运动、运行。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含义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 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 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① 确定治疗原则 《灵枢· 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 余”。 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 胜之实证,即“实则泻之”

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 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 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
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
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
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
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
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
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 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 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 容----天人一体观。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 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 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 足。表现为: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 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 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 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 理状态。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