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唐代:孟诜 《补养方》
昝殷 《食医心鉴》 杨晔 《膳夫经手录》 陈士良《食性本草》
宋代:陈真《养老奉亲书》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明代:《食物本草》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藄》 章穆《调疾饮食辨》 文晟《本草饮食谱》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袁子才《随园食单》 费伯雄《食养疗法》 黄皓《粥谱》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药膳的特点
历史悠久 隐药于食 辨证配伍 注意调理 影响广泛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程度。 【方法】 1清炒:不加任何辅料,将原料炒至黄、香、焦的方
法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方法 炒制【方法】
1清炒 炒黄:将原料在锅内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淡 黄色,使原料松脆,便于粉碎或煎出药效,并可矫味矫臭 (鸡内金) 炒焦:将原料在锅内翻动,炒至外黑存性为度(焦山楂)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制作工艺
药膳制作特点
药膳的调味特点:
1.尽量地保持药膳的原汁原味 2.适当用一般调味品如油、盐、味精等 3.具有膻腥味的原料,可用一定的调味品矫正
异味 4.辛香类调味品(胡椒、茴香、八角茴、川椒、
桂皮等)本身具有行气活血,辛香发散的功效, 应视为药膳原料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减轻原料毒性,保证食用安全(半夏炮制后消除
呕吐、咽喉肿痛)
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药膳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药膳的炮制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中的 杂质和毒性成分,使其更加纯净安全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质地 和口感,使其更适合食用。
炮制的方法
药膳的炮制方法包括浸泡、炒制、煮 沸、蒸煮等,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 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食用效 果。
药膳的烹饪方法
1
炖煮
炖煮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慢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的一 种烹饪方法。这种烹饪方法能够充分提 取药材和食材的营养成分,使药膳更加 浓郁可口。
药膳学的特点与分类
药膳学的特点
药膳学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食疗特色,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以调整人体生 理机能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
药膳的分类
根据药膳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可以将药膳分为多种类型,如粥类、汤类、茶类、酒类、糕点类等。不同类型的 药膳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
蒸制
蒸制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蒸锅中,利用 蒸汽加热至熟的一种烹饪方法。蒸制能 够保留药材和食材的原汁原味,使药膳 更加鲜美。
3
煮汤
煮汤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中火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熬 制的一种烹饪方法。煮汤能够使药材和 食材的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使药 膳更加营养丰富。
03
药膳的应用与效果
药膳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食医”,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药膳学逐渐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药膳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如汉代 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中等 历代名医都对药膳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药膳学的发展
现代药膳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营养学、烹饪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知 识,不断发展创新,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 了积极贡献。
药膳学基本理论
药膳学基本理论药膳的基本概念药膳学发展简史药膳学现代应用发展状况药膳专著: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随园食单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药物、食物的性味性味理论的核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一、四性(寒、热、温、凉)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治疗阳热证。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治疗阴寒证。
寒凉药食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温热药食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平性: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物、食物。
如:大米、玉米、党参、山药、甘草等。
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食物、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是对食物及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作用。
–萝卜、洋葱、陈皮、生姜、芫荽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
甘: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山药、大枣、甘蔗、狗肉、粳米、鸡肉用于正气虚弱、肢体诸痛、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乌梅、五味子、覆盆子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证。
苦:具有清热泻火、泻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
苦瓜-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实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海带、海蜇、淡盐水、鸭肉。
用于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苡仁、冬瓜、茯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菠萝、首乌、芡实、莲子。
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食物、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食物、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20
四、归经
▪ 1.归经:药物或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药物 或食物归经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或 食物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的反应而总结出来的。如梨能止 咳,故归肺经;山药能止泻,归脾经。药物或食物归经理 论是具体指出药物或食物对人体的效用所在。
▪ 2.药物或食物的归经与其五味理论有关。辛入肺,甘入 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芫荽等辛味食物 治疗肺气不宣的咳喘,苦瓜、绿茶等苦味食物治疗心火上 炎或移热小肠证。
▪ 苦味药物或食物——清热、泄降、燥湿、健胃等作用,多用于热性 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用于壅塞气逆的病证,黄芩用于湿热的病 证。咸味药物或食物——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 瘰疬、痰核、痞块等病证,如海带;
▪ 淡味和涩味,淡味药物或食物——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水肿、 小便不利等病证,如茯苓、薏苡仁、冬瓜等;涩味药物或食物具有 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药物或食物作用大致相同。
整理版课件
7
▪ 中医临床施膳过程,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 证的区别。
▪ 相同的证,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 ▪ 不同的证,必须用不同的治法,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
异”。
▪ 为什么中医治病、施膳要特别强调“证”?中医认为,证,也 名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 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病名更 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整理版课件
4
二、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论治为施膳原则
▪ 辨证论治: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特 点之一,是中医理论具体应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四诊获取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然后对其复杂的 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就是 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就是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 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就是认识疾病 和解除疾病的过程。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四、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施膳观
1.五行的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木 肝
相生
相克
水肾
心火
肺 金
脾 土
五行生克规律
五行学说指导药膳学:如酸入 肝属木等
五脏在生理上既相互资生又相 互抑制,方能生化无穷;
病理上太过与不及,均可为 害。五脏相互补充,可祛疾 延年。
二.药或食的归经与其五味理论有关。辛入肺,甘入 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芫荽等食 物治疗肺气不宣的咳喘,苦瓜、绿茶等食物治疗心 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THANKS
主讲人:宋子颛
人体病理变化:人体生理状态的阴阳动态相对平衡被打破。 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都导致机体发生病变。 (三)以调整阴阳为根本的药膳观 生理状态:阴阳变化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
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即物质与功能间的动态失衡,人体对 营养物质吸收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失衡。
中医药膳学:以调整阴阳,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为根本目 的。对阴阳偏盛表现为实证,泻其有余;对阴阳偏衰表现为 虚证,补其不足。
辨证论治:着眼于证的分辨→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
具体应用。疾病证候 诊断明确后,确定治 则,选药膳食品,针
对治疗。
01
中医理论、药膳实践 相结合,施膳规范
02
(一)以阴阳平衡为中心的生理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
(二)以阴阳失衡为核心的病理观
三、以阴阳 五行学说为
理论基础
并以这种观念来认识病证、 组方施膳。
二、以辨证论治为施膳原则
辨证论治: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四诊获取各种症状和体 征,然后对其症状,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就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就是论治。
食疗药膳
(二)药食的配伍理论
一、药食的四性
与阴阳学说相关
饮食治疗利用食物的阴(寒凉)、阳(温热)之性来 补偏救弊,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恢复机体阴 阳的动态平衡。
二、药食的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敛汗、止泻、涩精
如梅子、乌梅等
清热燥湿、止咳平喘、泻下
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
补虚、和中、缓急止痛
如栗子、大枣等,
(八)卤 卤是将焯水走油后的原料置于多种 调料调好的卤汁中徐徐加热至烂,然后 将汤锅移离火口,浸其入味的药膳制作 方法
制作卤菜时首先要调制好卤汤;第二,原料必 须要经过焯水或油炸等初步熟处理;第三,掌握好 成熟度,加热恰到好处;第四,要有防烧焦或粘锅 的措施。 卤汁使用后,要定期清理残渣、碎骨、防止污 染;定期检查质量,经常加热;卤汤不够时添加清 汤或清水;色、味不足时要随时调整添加;每次卤 完菜后,要过滤撇油,烧沸保存,并放置于阴凉通 风处。 菜品特点:口味鲜香醇厚,五香气味扑鼻。
药膳与食疗的区别
不同点之一:称呼习惯药膳是近代的叫法;食 相 同 点 疗是传统的称呼。 多 数 情 不同点之二:内涵范围药膳的内涵较小,由药 况下药 物与食物两部分组成;食疗内涵较大,即药膳 膳与食 疗 两 者 一定是食疗,食疗不一定是药膳。 可 以 互 不同点之三:表达意义药膳表达的是药+食 替代。 +色香味形膳食形态概念;食疗表达的是作为 手段防止疾病膳食功能概念。
(九)炸 炸是以中至高温油作为传热介质,原料经 基本调味后挂糊,在大量油中加热成熟,上菜 时带调料佐食的一类药膳制作方法。 药膳炸制法主要有: 1.干炸: 干炸是将主料挂水粉糊, 在六至七成热油锅中反 复炸熟的一种炸制方法。 菜品特点:外脆里嫩。
中医药膳学(上篇_总论)完整版
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
四、明清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大量食物(包括
乳腐、酥、鱼鲊等),并列举了许多食疗方,极大地丰富了药膳食
疗保健的内容。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大量 饮食保健品的制作方法,如茶、酒、醋、酱 油、菜蔬、蜜饯等的制作法,内容丰富。
清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详细记载了
孙思邈《千金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
“食治”专篇。
王焘《外台秘要》在膳食食疗保健方面有十分宝贵的 记述,除在食物禁忌方面外,还有药膳食疗保健方,如气 嗽用杏仁煎,下痢用生姜汁加白蜜方、干姜加杂面为烧饼 熟食方等,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太平圣惠方》总结了药膳的作用,并列举了多种食疗 药膳保健食品,如软食之粥、羹,硬食之索饼,饮料之酒、 浆、茶、乳等。 《圣济总录》包含有食治方285个,食膳类型又增加了 散、饮、汁、煎、饼、面等。
物”。 《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 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的药膳记载。
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 羊肝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 孟诜《食疗本草》中共收载食物药261种(包括动 物、植物和矿物)。
姜茶饮
制作方法:把紅茶包放進杯中,以熱水沖泡,再加入適 量的生薑汁和黑糖(或是蜂蜜),就完成了。 紅茶的功效 紅茶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可以促進排尿。另外,從 中醫的陰陽論來看,紅茶之所以看起來紅紅的,是因 為它屬於溫暖身體的食物。也就是說顏色屬於藍、白、 綠的食物會冷卻身體,紅、黑、橙的食物會溫暖身體。 所以綠茶會冷卻身體,紅茶會溫暖身體。歐洲之所以 不流行綠茶而流行紅茶,就是因為歐洲天氣比較寒冷 的緣故。
总论第章至第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
总论第章至第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药膳学的基本理论是一门关于草药与食物相结合的烹饪学,是中国传统食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药物治疗与食物营养双重作用。
以下将从总论第章至第章分点分析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一、总论第章:药膳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药膳学作为一门文化和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草药和食物的营养物质以及其药理作用。
药膳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成为一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学科。
二、第一章:药膳学的食物学基础药膳学是由食物学与药学两门学科相结合而成的,药膳学的食物学基础就是对食材及其所含的营养成分的研究。
在药膳学中,食物被赋予了更多的药用价值,药膳营养更加全面和丰富,既满足了人体的营养需求,又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三、第二章:药膳学的食疗学基础药膳学的食疗学基础是指对植物草药和食物的药理学研究,探索草药和食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的应用。
药膳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能起到治疗、调养身体的作用,还能预防疾病,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四、第三章:药膳学的药理学基础药膳学的药理学基础是指对草药成分的研究,包括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草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药膳的主要作用是将草药与食物相结合,使其在进入人体后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避免单纯地吃药而缺乏营养的弊端。
五、第四章:药膳学的烹饪学原理药膳学的烹饪学原理是指草药与食物的佐料以及烹饪技法的研究。
药膳烹饪关注食物的口感和草药的药理作用,追求餐餐美味、滋补身体。
药膳的烹饪技法主要有煮、蒸、炖、煎、炒等。
同时,药膳也注重药材的搭配和使用量,掌握好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制作药膳。
六、总结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药膳学的概念、食物学基础、食疗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以及烹饪学原理。
药膳营养学符合“以药补食”的传统理念,既满足了人体的营养需求,又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药膳学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华传统智慧特点,被视为一种具有医疗和饮食功能的特殊饮食习惯,不断丰富着文化内涵和烹饪技术。
中医药膳学复习
七、理血法 凡血液运行失常或血量丧失较多者,需用调理血液为主的一类药膳,此类药膳称理 血药E膳。血为后天水谷所化,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宣于肺,是五脏六腑生理活动 的能量来源。血液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于郁滞致瘀,或溢于脉外而出血、瘀肿。血量不足 时则表现为血虚等,归于补血类。故理血主要为活血化瘀与止血。 活血化瘀药膳:凡以消除或攻逐停滞于体内的瘀血为主要作用,能畅流血液,消散 瘀滞之药膳称活血化瘀药膳。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各种状态,如经闭,痛经,恶 露不行,积聚包块,跌打瘀肿,瘀阻经脉的肢体疼痛,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瘀血内停 的胸胁疼痛等情况,药膳常用红花当归酒、三七蒸鸡等。 止血药膳:凡用于制止体内或体外各种出血,防止血液进一步损失的一类药膳,称 为止血药膳。出血有多种情况,凡血液离经上溢者,多为衄血、咳血、呕血;血从下溢 者为便血、崩漏、尿血。损伤有血出于外或血积于内两种情况。无论何种情况,必须尽 快制止血液损失。药膳常用血余藕片饮、槐叶茶、白茅根饮等。 八、祛湿法 凡具有化除湿邪、蠲除水饮、通淋泄浊等作用的一类药膳,称为祛湿药膳。湿与水 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弥漫者多以湿名,聚留者常以水称。感于外者, 如淋雨涉水等所致称外湿;滞于内者,如嗜酒饮冷等伤脾而致为内湿;流散于经脉肢体 常与风、寒相合为风湿、寒湿;停于胸腹者为水饮、痰浊。水湿聚于体内常引起水肿、 腹胀、小便不利、水蛊、咳嗽、胸痞腹满、呕恶泻利、黄疸等,故湿在体内宜化、宜祛、 宜渗利。 燥湿化浊药膳:用于湿阻中焦,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呕恶泻利等,药膳如陈皮鸡 块。 利水渗湿药膳:用于水湿壅聚所致腹胁胀满,面身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药膳如薏 苡仁粥、赤小豆鲤鱼汤。 利水通淋药膳:用于小便癃闭,淋沥点滴作痛,如滑石粥、甘蔗白藕汁。 利湿退黄药膳:用于湿郁化热,湿热熏蒸引起的黄疸证,如茵陈粥、田基黄鸡蛋汤。
中医药膳学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一、疾病发生过程:外因:六淫,疫疠。
作用于机体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二、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
人体的睡眠活动,是属阳的兴奋与属阴的抑制两种功能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在白昼,兴奋制约抑制而占主导地位,所以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抑制制约兴奋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人就进入睡眠状态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三、阴阳平衡指导中医药膳的调治体热:生地黄粥、石膏粳米汤清热体寒:生姜粥、川乌粥、姜附烧狗肉温中阳虚:鹿角粥、狗肉壮阳汤壮阳阴虚:鳖肉首乌汤、龟肉炖虫草滋阴四、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生、克是自然界的正常发展;乘、悔是异常变动,是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即疾病的发生五行用于疾病的防治:肺病治脾培土生金Array肝病治肾滋水涵木补肾利尿肾不化气导致的水肿补脾的人参,大枣补土制水五、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1.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2.四气(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
(2)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二)药膳专著
孙思邈弟子孟冼继承和发扬孙氏食治学思想。 汇集药膳名方,撰成《补养方》后由其门人 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是药膳学的第 一部专著,该书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重视 食物的加工、烹调,对药膳的发展有较大的 推动作用。
到了宋代,中医学的发展获得了重大机遇,国家对医 药文献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的校正医书局,对医药 学文献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校勘、注释,对医药文 献的保存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对药膳贡献最大的应 数陈直。陈直又名陈真,曾为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 县令。陈直对各时期的养生,特别是食养食治方面的 成就进行了研究与集成,撰成《养老奉亲书》。全书 分上下两籍,上籍介绍食养食治内容,将药膳食疗方 在养老奉亲、防治老年病的首位。全书载方323首, 药膳方即占162首之多。在保存药膳方的同时,他在 药膳学中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药膳食疗的养生原理 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认为食养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及五行变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总论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药膳学的基本内容 (一)药膳与药膳学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 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 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 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 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因此,中医药 膳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十分重视的膳食。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 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针对人体的不同状况,必须按配伍原则组合不同 的药膳方,更好地发挥药膳的效能,这期间既有 配伍的理论、原则、经验。
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范文
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范文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篇2 【关键词】辨证施治;四季养生;体质中医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它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积累形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由“治病医疗型”向“防病保健型”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跟着发生改变,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饮食观也由“充饥温饱型”走到“美味享受型”向着“养生保健型”变化。
因此,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的中医药膳食疗养生尤显重要。
它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中的养生保健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药膳的主要类型(1)滋补强身类。
采用滋补的中药和相应的食物配伍烹调而成,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主要用于各种虚弱症的治疗和补养调理,强身益寿。
(2)治疗疾病类。
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外邪侵袭。
阴阳失调.脏腑偏胜偏衰等几种情况。
凡是属于虚弱的疾病,采用适宜的药膳遵,循营养平衡的原则,“损其有余,补不足”才能使疾病痊愈。
(3)保健抗衰老类。
此类药膳主要具有调理气血。
滋补强身的作用。
有许多中药是具有抗衰老作用。
抗氧化作用的,与食物配伍成具有美容美发。
健美健身。
益精强力.聪耳明目。
益智健脑。
护肤养颜。
延年益寿等功效。
2 药膳保健养生的中医理论(1)药膳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辨证用料,凡是气虚的,当用补气药膳;凡是血虚的,当使用补血的药膳。
作为辅助治疗,使药物与药膳相互补充,相互辅佐,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食物的选择突出本草学理论的特点。
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食品,热性病选择寒凉性质的食品,如防治中暑用冬瓜、苦瓜、绿豆等;而寒性疾病选择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腹中冷痛使用肉桂、茴香等。
(3)药膳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通过蒸、煮、炖、浸泡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食物成分不被破坏,充分发挥食品、药物的医疗保健作用。
(4)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
中医药膳学 教学大纲
中医药膳学教学大纲中医药膳学教学大纲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将中医药理论与食物营养学相结合,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食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门学科。
一、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中医药膳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3.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和食物营养学的结合4. 中医药膳学的原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二、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膳学的分类与体系a. 食物性味与五行理论的关系b. 药膳的基本分类:滋补、清热、祛湿、活血等2.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原则a. 食物药性的选择与搭配b. 食物烹饪方法的选择与烹调技巧c. 食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3. 中医药膳学的应用范围a. 预防与保健b. 调理与治疗c. 康复与养生三、中医药膳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1. 中医药膳学的教学方法a. 理论教学:讲授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b.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食物药性辨识、食材搭配和烹饪实验等实践活动c. 病例教学: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药膳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2. 中医药膳学的实践环节a. 食物药性辨识:学生通过观察、嗅闻和尝试,辨识食物的性味和功效b. 食材搭配实验:学生根据中医药膳学的原则,进行食材的搭配和烹调实验c. 病例分析与病人访谈:学生通过分析病例和与病人交流,了解中医药膳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四、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前景1. 中医药膳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a. 中医药膳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b. 中医药膳学在调理和养生中的应用2. 中医药膳学的研究与创新a. 中医药膳学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b. 中医药膳学的新药膳研发与创新3. 中医药膳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a. 中医药膳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b. 中医药膳学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通过学习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范围。
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食物皆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 食物皆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 根据治疗、强身、抗衰老等需要,进行饮食调 养,或者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 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 科学方法,制作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 美味食品—“药膳”,并依据中国医学“辨证 施治”的原则“辨证、辨病、辨别体质而用 膳”,就能在美味佳肴中,在吃吃喝喝中治病 强身了。
辨证论治与辨证施膳 辩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 具体应用。“证”是施膳的前提,“施膳”以 “证”为依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药膳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疾病、疾病的不同 阶段,采用不同的药膳,对症立方用膳。
.因证用膳: 因证用膳: 因证用膳
辨证论治与辨证施膳 辩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 具体应用。“证”是施膳的前提,“施膳”以 “证”为依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 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 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 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 保健作用。
“食性”与中医药中的“药性”一样,主 食性” 食性 要包括 包括食物的产地、采集、贮存、加工、 包括 烹调、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升降浮沉、 归经、补泻、配伍、禁忌、用量、服法 等,其中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补泻、配伍、禁忌为核心内容。
一、四气
四气有时称为“四性”,是指食物有寒、 “四性” 四气 热、温、凉等不同的性质或气质。除此 四种之外,有时还要区分出一种介乎寒 与热、温与凉之间的平性食物。 事实上,温与热、寒与凉,都是程度上 的不同,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食性其 实不过三种,即寒、热、性平。
第三章
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第二讲 药膳基础理论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 如果脾气运化正常,气血充足, 如果脾气运化正常,气血充足,则口唇就 会红润光泽。所以说, 开窍于口, 会红润光泽。所以说,脾“开窍于口,其 华在唇” 如果脾失健运, 华在唇”。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出现食欲 不振、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口腻、 不振、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口腻、口 口淡乏味等症。 甜、口淡乏味等症。
(三)脾 1.主运化 一是运化水谷,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要靠 一是运化水谷,食物中的水谷精微, 脾的运化功能,转输和布散到全身。 脾的运化功能,转输和布散到全身。如果 脾不健运,则营养物质的消化、运输和吸 脾不健运,则营养物质的消化、 收过程失常,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收过程失常,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消瘦、倦怠无力等症。 消瘦、倦怠无力等症。 二是运化水湿,主要指脾有调节水液代谢, 二是运化水湿,主要指脾有调节水液代谢, 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如果脾气虚, 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如果脾气虚, 运化水液的功能减弱, 运化水液的功能减弱,则导致水液代谢障 引发多余的水湿停滞于局部, 碍,引发多余的水湿停滞于局部,出现痰 水肿、泄泻、腹水等症。 饮、水肿、泄泻、腹水等症。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一)气的含义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与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气 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组织, 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组织,是通过脏腑组织 的功能活动反映出来的。 的功能活动反映出来的。
(二)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只有气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只有气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人的生长发育, 人的生长发育,人体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 和功能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和功能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2.温煦作用 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 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是与气的温煦作 用密切相关。如果阳气不足, 用密切相关。如果阳气不足,人就会出现 畏寒怕冷,脏腑功能减弱等情况。 畏寒怕冷,脏腑功能减弱等情况。
《食物药膳学》第二章第六节食物药膳的基础理论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对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泻其有余; 对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补其不足。
22
先天禀赋:父母的遗传(环肥燕瘦、高矮强弱) 后天因素:
①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气候、生活条件; ②性别因素:男以气为重,女以血为先; ③年龄因素:“一岁年龄,一岁人” ④精神因素: ⑤饮食:“人以水谷为本” ⑥锻炼、社会等其他因素
功能障碍会出现哪些疾病? 3、五脏的食疗养生方法有哪些? 4、中医是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来防病治病的?
请举例说明。
三、阴阳学说
(一)阴阳概述 阴:月亮;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 于阴。
阳:太阳;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 于阳。
16
测试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 五五 行 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气 方季
脏腑官志体
酸青风 东春 木 肝 胆 目 怒 筋
苦红暑 南夏 火 心 小 舌 喜 脉 肠
甘黄湿 中长 土 脾 胃 口 思 肉 夏
辛白燥 西秋 金 肺 大 鼻 悲 皮
肠
毛
咸黑寒 北冬 水 肾 膀 耳 恐 骨 胱
17
测试
1、请画出五脏的位置图。 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如果出现
20
(二)阴阳的关系
2020/3/26
①交感:阴阳交感,化生出万物 ②对立:相互制约 ③互根:共存互用 ④消长:阴阳的交替(四季更替、日出日落) ⑤转化:消长的发展结果;物极必反。
(二)以阴阳失衡为核心的病理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药膳学发展简史
一远古时期——药膳的起源
人类在最早的“茹毛饮血”时期,在为了生存而摄 取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某些食物在果腹的同时, 还具有增强体力,减轻疾病症状或“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使得人类从“偶然”而进入到主动寻求, 这种“寻求”的本能和经验的积累,就成了药膳食 疗的起源。至今仍有流传的生饮鹿血可以壮阳,生 吞蛇胆可以明目,就保留有上古时代食疗的痕迹, 但是,在使用火之前,人普遍是疾病多而寿短。自 燧人氏之后,人类进入了熟食时代,疾病减少,体 质得到了增强。火的使用,使人类的饮食物得到了 根本变革,也为药膳的形成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二)药膳与食疗
“药膳”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但历代 有关饮食疗法多以: “食养”、“食治”、“食 疗”的名称出现。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 具有保健防病作用的特殊膳食,从膳食的内容和形 式阐述膳食的特征,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 疗是指以膳食为手段治疗疾病,其从膳食的效能作 用阐述了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 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中 “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 所有饮食。故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 具备食疗的功效。历代食养、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 要是药膳。因此,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 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总论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药膳学的基本内容 (一)药膳与药膳学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 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 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 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 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因此,中医药 膳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十分重视的膳食。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 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医学文献中的药膳内容, 药膳学的专门文献,反映了中医药膳的基本内容 和发展应用过程,是药膳学的重要内容。
药膳学虽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但因其是药食结 合之膳,故它有药食结合的理论系统。
药膳原料包含药与食两类物质,这些原料既有食 的特性,又有药的特征,故必须认识它们作为 “药膳”方面的性能功效。
(一)中医药专著中的药膳内容
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属于五谷六畜、菜蔬、果品就有十余种,而 其他草木类药品中,也有很多可作食用。如 茯苓、柏实、枸杞、人参、灵芝等,均属久 服延年的药品,故该书应属于药食同功的药 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 祖”,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但其中很多方剂 是药食相配,故也可称药膳,如白虎汤用粳 米、百合鸡子黄汤用鸡蛋,黄芪建中汤用饴 糖,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药食同用的范 例。
第二节药膳学发展简史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表明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在 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求“可食”与“治病”的原 料了。为后世本草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 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为后世药膳食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追溯早期的药膳,自然离不开酒的酿造,酒,既 是饮料,也是治病的药品。酒起源于上古禹时代。 可以说酒的发明到使用,自开始就是医与食的混 合体。自酒的应用,药膳已经有了真正的发展。
针对人体的不同状况,必须按配伍原则组合不同 的药膳方,更好地发挥药膳的效能,这期间既有 配伍的理论、原则、经验。
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
药膳是特殊的膳食,其原料的加工炮制、 膳食的制作工艺,显然又是药膳的特点所 在。
人体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膳方,而众多 的药膳原料在几千年中组合了无数的药膳 方,研究不同的药膳组方,也成为药膳学 的基本内容,等等。这些方面是药膳学的 主要内容,也是中医药膳学研究的主要任 务。
二先秦时期——药膳理论的奠基与应用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它不仅创立了 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开创了药膳的理论体系。《内 经》论证了五脏与五味的相关。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 辅相成的关系,五味合于五脏,也就可能损伤、损害 五脏。由于五行五味的相应,又可以通过五味之间的 生克制化来治疗调整前述病态,故《素问•脏气法时 论》论述了这种膳食疗法的原则:“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等。针对五脏功能特性,以施食治: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禁 温食”等。同时还论述了各种食物的味,如黄黍、鸡 肉、桃、葱皆辛味等。
这一时期,中医药膳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人 们的高度重视。首先,在帝王宫廷中就设置了“食 医”的官职,《周礼•天官志》明确规定适宜的职责 是调配帝王的“六饮、六膳、百馐、百酱”。既是 掌食的医官,显然须运用具有治疗预防作用的膳为 帝王调摄健康。《周礼》所强调的“以五味、五谷、 五药养其病”,则指出药与食结合是当时治病养生 的重要流派。《礼记》指出五味的运用应为“春多 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记载药食调配的 四时运用原则。
尽管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极少,但从《内经》 与长沙马王堆医书看,当时治疗疾病的主流,似乎 是药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说明,药膳在春秋战 国时代有过一段相当繁盛的时期,只是在汉代以后, 中药方剂的运用才取代药膳而成为主要治病手段。
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
汉代的中医药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书于秦 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临床运 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 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的 体系,药膳因而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但 其始终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
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
药膳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提供营养的“食”、 具有治疗作用的“药”,药与食结合形成的 特殊膳饮——“药膳”,由于药膳在中华民族 应用的时间跨度长,传播范围广,与中医学 密不可分,而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药 膳学研究内容广泛。
中医药膳起源于两千多年,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时期,故药膳史显然是研究药膳学的重要 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