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教学模式

教学园地

09-28 0939

学案教学模式【引用】

基于学案教学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的编制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预习—讨论—检测—点拨—再检测—总结—课外作业”的七段式教学模

式。

(1)发放学案,依案自学

教师在授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运用教师下发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案中要提出预习的目标、内容、方法、速度和应达到的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教学参考书,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本,对课本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看学案,了解学习本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最后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能有效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先行”。

《大学》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并且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学生在预习自学中一定会产生困惑和疑难,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讨论交流解疑的欲望,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交流,初步解疑

课堂始留出五到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交流,以期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交流效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学案教学中讨论交流的环节,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待优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在课堂上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学生的讨论交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知晓,这就需要就行一次检测。于是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

(3)一次检测,反馈信息

首先,要求学生填写学案预习部分的相关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为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随机提问或抽查学生到黑板演板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完成对基础知识点的检测。

检测使老师和学生均明确了尚存在的疑难点,给精讲释提供了前提,于是课堂进入第四个环节。

(4)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讨论交流以及一次检测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已有了沟通的共同基础,于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使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悟。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在课堂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另一方面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引深。这样,教师的辅导帮

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课堂上教师的辅导讲解不超过十分钟。

其中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使其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真正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正所谓深入而浅出。真正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一节课中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认知,不断的练题实践。一节课学生自学、自练的效果如何,教师要组织习题加以检测,于是课堂进入第五个环节。

(5)二次检测,优化补偿

此次检测目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了解课堂教学达标水平;二是再次暴露出学生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

检测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在检测的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检测,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为更好的落实这一点,在学案的课堂检测设计中可分设必做题、选做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哪些为选做题、哪些为必做题)。

每节课学生做习题检测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课堂练习以检测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中巡视、抽查、找同学演板等方式落实检测。无论采取怎么样的形式,习题一定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在规定时间内,能将必做题及选做题均完成的学生,其学习效果视为优秀,仅完成必做题的学生,学习效果视为良好。让学生通过检测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及时发现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测后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在练题实践中,学生是练一题知一类,练题得法,得法再练。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

正所谓“趁热打铁”,新课讲完后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及时的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于是课堂进入第六个环节。

(6)课堂小结,整体把握

虽然总结是简短的几分钟结束语,但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