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合集下载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玉米育种是现代农业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通过基因改良和育种繁殖,我们可以获得更高产、更耐病虫害的优质玉米品种。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分为以下几步:一、品种选择在进行玉米育种工作之前,需要先确定育种目标。

种植者应该选择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品种。

种植者还需要考虑到种植规模、所处的经济环境、管理技术、种子价格等因素。

二、遗传基础的筛选在品种选择之后,就需要对遗传基础进行筛选。

通过遗传基础筛选,种植者可以确定需要改进的物质基因。

为此,可以借助分子标记等技术进行研究。

三、品种杂交品种杂交是育种的关键步骤之一。

杂交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品种的产量和质量。

在杂交之前,种植者应该尽可能了解母本和父本的性状和性质,从而选择最有可能产生出色后代的配对组合。

四、育种繁殖在进行杂交后,种植者需要进行种苗筛选工作。

通过种苗筛选,可以选出表现最优秀的玉米品种。

接下来,种植者可以利用无性繁殖技术,如追溯选择、旁系亲缘选择、自交等来扩大育种进展。

育种工作者要确保所选品种不会因杂交能力不适合无性繁殖技术而造成遗传基因的混杂。

五、组合优良的杂交组合通过步骤3和4,育种工作者可以得到多个亲本。

接下来就需要确定最佳的亲本组合,这可以通过筛选最佳的杂交组合来实现。

在进行组合筛选时,育种工作者应该考虑到田间环境、优异品质、适宜性状等方面的因素,从而选择出最佳的玉米品种。

六、多环节罗盘猪最后,育种工作者可以在场地驱动试验田或公司良心防备场地研究所中开展多环节罗盘猪。

这种罗盘猪可以帮助育种工作者扫描目标性状,并快速选择性状符合要求的个体或显性遗传基因的组合。

以上就是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每个步骤的尽职调查和精心执行,玉米育种工作者可以生产出更优质、更高产的新品种。

做好玉米育种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好玉米育种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好玉米育种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玉米育种工作的基本要求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做好玉米育种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要求。

以下是全面、生动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首先,科学知识是一名优秀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必备的基础。

了解玉米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原理以及育种方法,能够帮助育种者更好地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和遗传规律。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育种中科学地选择亲本,进行合理的杂交,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其次,善于观察和分析是玉米育种工作不可或缺的品质。

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可观察的现象,只有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我们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异常情况。

同时,还需要善于分析问题,根据观察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根据玉米的需求进行育种工作。

再次,耐心和细致是一名出色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必备的品质。

育种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耐心地进行试验和观察,并对不确定的结果进行仔细分析。

在进行选种和筛选时,也需要细致入微地进行品质评定和数据记录。

只有耐心和细致的精神,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推动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团队合作能力也是一名优秀玉米育种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育种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育种目标。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互相交流和学习,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的质量。

在做好玉米育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保持对创新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

不断学习和融入新的技术和理论,掌握最新的玉米育种方法和工具,才能够提高育种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总而言之,在玉米育种工作中,科学知识、观察分析、耐心细致、团队合作和创新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只有具备这些要求,我们才能在玉米育种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栽培技术措施。

本文将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

1.品种选择品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耐旱、耐病、高产优质的品种。

如鲁豫系玉米、中秆系玉米、单交系玉米等。

2.合理密植玉米的密度对产量有很大影响,密度过低产量不高,密度过高容易发生逆境。

一般适宜密植6~8万株/亩,株距为60~70cm,穴距为40~50cm。

当然密度还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等因素进行调整。

3.良种选用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挑选,筛去熟籽和坏种,保留健壮、充实、色泽好的种子。

干燥程度要适当,以免影响发芽率。

种子搭配也是很重要的,株间距、株高、抗病性等需要综合考虑搭配。

4.深松玉米的根系一般较为发达,因此深松比较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深松可提高土壤通气性,增强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一般在春季耕作时深松,并需注意保水。

5.合理施肥玉米是高产作物,对养分需求比较大,因此合理施肥十分重要。

玉米生长初期需氮肥和磷钾肥,一般可用尿素与磷钾复混肥全量施入根区中。

在玉米成长阶段也需适量追施氮肥与磷钾肥。

当然,具体的配比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作物需求进行调整。

6.适时浇水玉米生长期需水比较多,在干旱地区要注意适时浇水。

播种后约20天可1次灌浆,至丝长期每5~6天施一次浅灌,留心保持土壤湿度。

7.控制病虫害病虫害防治是玉米栽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生长过程中,每7~10天左右喷一次病虫害防治剂。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量使用农药,避免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

8.及时自然成熟玉米的自然成熟十分重要,需要认真观察及时进行收获。

自然成熟后的玉米籽粒饱满,营养成分丰富,而自然成熟前损失的养分和玉米籽粒质量都会有所降低。

以上就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简单介绍。

针对不同的环境和土壤,还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期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安排管理,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玉米繁殖特性及其育种基本策略

玉米繁殖特性及其育种基本策略

谢谢大家!
三、玉米受精过程
落在花丝上的花粉粒约5分钟后长 出花粉管
花粉发芽后约12-24小时达到子房 一个精核和两个极核融合,发育
成胚乳 另一个精核和卵细胞融合,发育成 胚 胚和胚乳完成发育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积累约
需35-40天 最后形成籽粒约需40-50天,体积增 长约1400倍
四、方法与策略
• 方法 • 1、群体改良轮回选择法与逆境选择法 • 2、环系育种法与密植育种选择法 • 3、单倍体诱导系选育自交法 • 策略 • 1、利用外来种质, 尤其是从先锋系列杂交种改良选育自交系 • 2、高密度压力选择与异地环境压力选择 • 3、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
玉米繁殖特性及其育种基本策略
一、繁殖特性 玉米是雌雄同株,两种 单性花序异位着生,是 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
二、玉米花序
1.雄花序 玉米的雄花序又称雄穗,属圆锥花序, 着生于茎秆顶部,由主轴和侧枝组成。雄穗上着 生成对排列的小 穗,小穗由护颖包着两朵雄花。 每朵雄花由1个内颖、1片护颖 和3个雄蕊组成, 雄蕊的花丝顶 端着生花药,每花药约有2500粒花 粉。玉米抽穗后2-5天开始开花,开花顺序是从主 轴中上部开始,然后向上向下同时进行,分支的 小花开放顺序和主轴相同。一般始花后2-5天为盛 花期,以上午 7-11时开花最盛。
二、玉米花序
2.雌花序 玉米的雌花序又称雌穗,属肉穗花序,由叶
腋的腋芽发育而成。雌穗是一个变态的侧枝,果穗生于 侧枝的顶端,侧枝是由短缩的节和节间组成的,通常称 穗柄。枝上每一节着生一变态叶,即苞叶。穗轴节很细 密,每节着生成对排列成行的两个小穗,每一小穗基部 两侧各着生一个护颖,每一小穗内有两朵雌花,上位花 发育结实,下位花退化。其中结实的小花由1个内颖、1 片外颖和一个雌蕊和退化的雌蕊组成,雌蕊由子房、花 柱 和柱头组成。另一个退化的小花仅有膜质的内、外颖 和退化的雌、雄蕊痕迹。

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下面是一个包含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高产量、较好抗病虫性和适应性的优良品种作为亲本,如超级玉米168、润玉203等。

2.亲本筛选:对亲本进行耐逆性筛选,包括逆境(如盐碱、旱涝、病虫害等)条件下的生长观测、抗病虫性鉴定等,选择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优良亲本。

3.异源杂交:通过自交纯系的结实率测试、花粉质量测定、不育系选育和保存等,选取合适的不育系,进行异源杂交。

杂交时应注意亲本的异速生长和异花期差异。

4.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注重株型、生长势、抗病虫性和产量等性状评价,筛选出优良的后代。

5.纯化培养和评价:对优良后代进行纯化培养,利用无菌培养技术进行组培、愈伤组织培养,确保良种的稳定性和高纯度。

二、玉米良种繁育工艺流程1.基质准备:选用适宜的基质,如河沙、黄沙或福建红壤等,进行清洗、消毒和打湿处理,确保基质的无菌和适宜性。

2.播种和育苗:将经过处理的种子均匀播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放置在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发芽。

设置恒温、适宜的光照和湿度条件,加快种子的发芽和苗的生长。

3.移栽和育苗管理:待幼苗长到一定程度后,逐个将苗移栽到小盆或大盆中进行养护。

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及时补充营养液。

4.抗病虫处理:在移栽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玉米苗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提高抗病虫性。

5.花粉采集和授粉:待玉米植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对雄穗进行采集,采集后的花粉直接用于授粉。

6.杂交结果观测和选择:对杂交后的结果进行观测和评价,选择有较好性状的子代进行培养和繁殖。

7.纯化和评价:对选育出的优良子代进行纯化和评价,保持良种的稳定性和纯度。

总结: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包括品种选择、亲本筛选、异源杂交、后代选择、纯化培养和评价等步骤。

我国甜玉米育种现状与种质创新思路

我国甜玉米育种现状与种质创新思路

乳 中含 有 1%一 5 占粒 干 重 的 百 分 比 , 同 ) 0 1 %( 下 的糖 分 , 为
普 通 玉米 的 20 25倍 。 .~ . 由于 含 有大 量 的 WS P而 发 粘 , 口感 好[ 超 甜 玉米 是 与 普通 甜 玉 米相 比较 而 言 的 , 中较 典 型 3 1 。 其
有 10多年 历 史『 甜 玉 米 是玉 米 的 一 种 胚 乳 突 变 型 。 据 0 l 1 。 根
它 的甜 度 ( 分含 量 ) WS ( 糖 和 P 水溶 性 多糖 ) 含量 可分 为 普通
甜 玉米 ( 统 的甜 玉米 ) 超 甜 玉米和 加 强甜 玉 米 ( 传 、 又称 超甜 粘 玉米 ) 3种 类 型[ 以 s l隐 性 纯 合 基 因 型 引起 的 以胚 等 2 1 。 u 乳缺 陷 为 基础 而 培 育 的甜 玉 米 叫 普通 甜 玉 米 , 在乳 熟 期 胚
京 白砂 糖 ” 未 能推 广 。9 4年 育 出 第 1个超 甜 品 种 “ 玉 2 , 18 甜 号 ”19 ,9 0年 育出 第 1个加 强 甜 品种 “ 玉 6号 ” 2 甜 。0世纪 8 0
年 代 初 , 国甜 玉 米 育 种 才走 上 正 轨 , 我 国家 在 “ 五 ” “ 七 、 八
米 种质 等 内容 。
关键 词 甜 玉 米 ; 种 ; 状 ; 质 创 新 ; 路 育 现 种 思
中 图分类 号
¥ 1 ¥3 5 3:3 0
文 献标 识码

文章 编 号 10 —7 92 1 I-0 70 0 7 5 3 (0 0) 1 0 7 - 2
Th n i g o h e e t S t a i n a d Ge mp a m n o a i n o we t Co n Br e i g i 。i a i k n f t e Pr s n i to n r l s I n v to f S e r e d n n Ch n u

玉米作物种植实施方案

玉米作物种植实施方案

玉米作物种植实施方案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土壤选择、品种选取、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玉米作物种植的实施方案。

首先,土壤选择是玉米种植中的重要环节。

玉米对土壤要求较高,一般来说,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土壤比较适合玉米的生长。

在土壤选择上,要尽量避免选择酸性土壤或者盐碱土壤,这样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品种选取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选取玉米种子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来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

一般来说,早熟、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玉米品种更受农民的青睐。

施肥管理也是玉米种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施肥上,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玉米的生长期合理施肥,注意掌握好追肥的时机和施肥的量,避免施肥过量或者施肥不足的情况发生。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

最后,灌溉管理也是玉米种植中需要重视的环节。

在玉米的生长期,要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避免因为缺水或者过湿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种植实施方案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只有在土壤选择、品种选取、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才能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根据以上实施方案,科学种植玉米,取得丰收的好成绩。

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

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

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病虫害、适应性强的作物,种植技术也比较简单,适合农民朋友种植。

一、选择优质的种子在种植玉米之前应选择优质的种子,因为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优质的种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选购适宜地区的玉米种子,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

2.选择用前一年新的种子,进行充分的干燥、杀菌处理。

3.选择具有良好生长性和抗性强的品种。

4.在购买时注意查看种子包装袋上的相关标识,如生产日期、品种、批号、等级等。

二、选择适宜的土地和播种时间玉米生长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选择肥沃、排水良好、作物轮作的土地。

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修复和肥料的施入,包括浇水、翻耕、松土、深犁和调整土壤的ph值等,提高土壤肥力,优化土壤环境。

播种时间也很关键,夏季是玉米生长的最佳季节,因此,播种时间应掌握在4-6月之间。

如果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玉米的生产效益。

三、科学施肥施肥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合理施肥。

针对玉米的特殊需求,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比例为5:5。

1.基肥。

在播种前进行施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如鸡粪、猪粪、牛粪等,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

2.追肥。

在玉米生长期进行施入,一般分三次进行,肥料的选择应注意控制氮素、磷和钾的比例,以满足玉米生长所需。

四、加强管理玉米的生长期需要进行常规管理,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水平。

1.杂草管理。

在初期的生长阶段要及时铲除杂草,避免杂草对玉米采光和养分的影响。

2.定时浇水。

在干旱季节要注意及时给玉米浇水,保证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

3.病虫害防治。

定期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五、收获及储存在玉米生产中,收获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应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度,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

在收获时要注意收取完整的玉米棒,并减少机械伤害。

收获后,应注意对玉米的储存,储存前应将玉米籽粒进行晾晒,降低霉菌的滋生率,让玉米更易长期储存。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张世煌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

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

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

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

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

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

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

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

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

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

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

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

玉米种植高产技术

玉米种植高产技术

玉米种植高产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朋友们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如何种植高产的玉米是农民朋友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玉米种植的高产技术。

一、良种选择良种是玉米高产的基础,选择良种是关键。

选择优良品种的种子,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增加抗病性和适应性。

在选择良种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情况,选择适宜当地的玉米品种。

二、科学施肥玉米对养分要求较高,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

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肥。

玉米的生长分为苗期、拔节期、成穗期和灌浆期,每个生长阶段的施肥需求不同,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及时施肥。

三、合理密植玉米密植有利于增加单株产量,但过于密植会导致玉米互相竞争养分和空间,影响产量,因此,应根据地力、品种、气候等因素,合理密植。

在密植的同时,要注意保证玉米的通风透光,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玉米高产的重要保证。

在生长过程中,要加强除草、松土、灌溉等管理,保证玉米生长需要的光、热、水、养分等条件。

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五、科学收获玉米是秋季收获的作物,要在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

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玉米的完整性和干燥度,以免玉米受潮霉变,降低品质和产量。

同时,要注意收获机械的使用,避免对玉米造成机械损伤。

综上,玉米种植高产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种子选择、施肥、密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多个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取得高产的效果,提高农民朋友们的经济效益。

玉米育种计划书

玉米育种计划书

玉米育种计划书玉米育种计划书篇一:作物育种计划书篇一:路。

实验一作物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及实施实验一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定及实施进行作物育种试验时,首先必须制定出详细的育种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各项工作得以有计划地进行,也便于按阶段或年度检查试验地执行情况。

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定及播前试验材料的准备,则是每年度育种试验工作的开始,也是承上启下确保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由于作物育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试验的项目和材料多,既有室内准备,又有田间实施。

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差错,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1.1 作物育种计划书的制定一、实验目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作物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订;通过参加或了解水稻、小麦、玉米等某一个作物育种试验的播种前后准备工作,熟悉和掌握作物育种工作计划的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年度的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订及播种前试验材料的准备和田间实施。

二、内容说明(一)播种材料的整理将去年经过分析研究,评选留用的各种试验材料,按照原来试验的种类和小区号码的先后顺序,分别排列于种子箱内,并与上年田间试验计划书或田间记载表核对,检查无误后待用。

(二)种子检验1、种子净度指种子清洁、干净的程度,用目测鉴定法检验。

即种子样品中去除去杂质和废种子后,留下本作物的好种子的重量占样品总重量的百分率。

2、种子发芽力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常幼苗的能力。

常用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示。

种子发芽势是发芽试验初期(规定日期内)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

发芽势高,种子生活力强,出苗整齐一致。

种子发芽率是发芽试验终期(规定日期) 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

种子发芽率高,有生活力的种子多,播种后出苗率高。

发芽势和发芽率以3次重复的平均数表示,计算至整数。

正常发芽种子的标准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幼根达种子长,幼芽至少达种子的1/2长。

正常发芽种子的标准禾谷类作物种子缺根、缺芽或根芽畸形、腐烂。

3、种子水分指种子所含水分的重量占样品重量的百分率。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玉米育种基本思路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张世煌最近,网友询问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稳态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描摹如下,包括历史成功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扩建我们的育种结语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水稻,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

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信心的能力缺乏改良和能力。

后者艳丽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基因组学遗传学电磁场,理论表现出有明显的理论幼稚病。

这两个乱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

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不清,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

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综上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

包括一些忽然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认识论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社会工作丰富,育成投资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供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强劲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国际上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的土地占地约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生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

大家都意识到,只有有的放矢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明显,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准。

我国育种者曾经不可估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

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无须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

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

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创造性。

三者结合才能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结构性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专利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进一步提高的产量?第三个结构性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技术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自给率贡献。

玉米杂交育种流程

玉米杂交育种流程

玉米杂交育种流程以下是玉米杂交育种的一般流程:前期准备阶段:1.确定育种目标明确所要培育的玉米品种在产量、品质(如含油量、淀粉含量等)、抗性(如抗病虫害、抗倒伏、耐旱耐涝等)、生育期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2.收集种质资源从现有玉米品种、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其他育种机构等广泛收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如高产、优质、特殊抗性等)的种质资源。

自交系选育阶段:1.选择基础材料从种质资源中挑选出符合一定目标性状的材料作为基础材料。

2.多代自交选择第一年:将基础材料种植成小区,开花时选若干优良单株进行套袋自交。

收获前选株,收获后选穗,对入选果穗分别处理、编号、保存备用。

所得种子即为自交一代(S1)。

第二年-后续几年:将上年选留的自交系果穗,在隔离地块播种(每个果穗种一行,每行30-50株)。

生育期间进行鉴定,开花时在优系内选株再自交,收获前株选,收获后穗选,当选的果穗分别编号保存,得到自交二代(S2)种子等。

如此反复进行,经过4-5代甚至更多代的自交选择,直到自交果穗的后代(系)在苗色、叶型、株高、穗位及开花期等性状已整齐一致时,便初步育成一个稳定的自交系。

配合力测定阶段:一般配合力测定1.多用顶交法,即用一个品种或杂交种作测验种,以被测自交系作母本与测验种进行测交,在母本上所收种子即为测交种(杂种)。

下一年进行测交种产量等鉴定,决选出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

2.特殊配合力测定多采用轮交法,即将被测自交系彼此相互杂交,根据测交产比试验结果,选出特殊配合力高的自交系。

杂交组合配制阶段:1.确定杂交组合根据配合力测定结果,选择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较高的自交系进行杂交组合配制。

2.杂交制种(1)隔离设置空间隔离:周围一定距离(如500米)内不种植其他玉米品种。

时间隔离:与其他玉米的播种期错开一定时间(春播错开30-40天以上,秋播错开20-30天)。

高秆作物隔离:在隔离区四周种植高秆作物(如甘蔗、高粱等,宽度50米以上)。

玉米育种常识

玉米育种常识

xx常识育种知识一、常规育种:二、转基因育种转基因研究作为生物技术的前沿,以其可打破物种界限、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交流的巨大优越性,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在农业高技术领域各国努力抢占的制高点。

由于有益性状目的基因的分离、载体构建、基因转化等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转基因技术已用于改良作物的多种特性,如抗病、抗虫、抗逆、生长发育、品质等方面。

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面积的第二大国。

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由于它对目标性状的选择不受基因表达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早世代和植株生长的任何阶段进行、对分离世代可以快速鉴定植株的基因型而不受显隐性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剔除连锁累赘,因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加速了育种进程,为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创造了条件。

起源和历史玉米是神奇的作物,是印地安文明的基础,也是印地安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玉米是印地安人长期选育驯化的结果。

玉米已经完全失去了其野生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玉米会立即灭绝。

说玉米神奇在于它广泛的适应性、类型的丰富及不同于其他作物那样具有明确的祖先。

玉米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的祖先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与任何近缘种属都有显著的差异,它的起源另科学家大伤脑筋,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未有定论。

多数人认为,玉米大约起源于 7000~8000 年前的中美洲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它的果穗由 2.4 厘米增加到现在的 25 厘米左右。

1500~1510 年间,玉米传入我国,传入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是通过船只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陆路是由印度传入西藏,再传入四川及内地。

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更换了 5 次单交种,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

xx带和 xx 的分布玉米( 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 (Gramineae),玉米属 ,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

种玉米的种植技术

种玉米的种植技术

种玉米的种植技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介绍种玉米的种植技术。

一、选种1.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根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如早熟品种适用于短生境区,耐寒品种适用于寒冷地区。

2. 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

根据当地病虫害的流行情况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以降低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二、育苗1. 土壤消毒。

使用熏蒸法或化学处理法对育苗土壤进行消毒,以防止病菌和虫害的侵害。

2. 适当施肥。

在育苗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有机肥和矿质肥料,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幼苗生长。

三、田间管理1. 土壤准备。

提前进行耕作,将土壤翻松、平整,除去杂草和残根,为玉米的种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 播种密度。

根据品种的特性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播种密度,一般为每亩8-10万株。

3. 灌溉管理。

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湿润,以防止发生根部病害。

4. 施肥管理。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5. 病虫害防治。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灭虫灯等。

四、收获1. 收获时机。

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当的收获时机,一般在玉米籽粒充实、颜色变黄且水分含量适宜时进行收获。

2. 收获方法。

采用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将玉米的穗部剪断,并将玉米穗摘下,储存或加工处理。

以上就是种玉米的种植技术的一些要点介绍。

种植玉米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品种、病虫害等因素,合理施肥、浇水和管理,才能获得丰产丰收的好效果。

希望对种植玉米的农友们有所帮助。

海南岛玉米繁殖育种的栽培技术要点

海南岛玉米繁殖育种的栽培技术要点
8 . 除 杂
起 垄 后 即根 据 地 势 在 田块 两 端 确 定 灌 水 沟 和 排 水 沟 位
置, 断好观察道 , 插好区牌 , 以备 播 种 。
二、 适 时 播 种
从 出茁 到 脱 粒 都要 严 格 、 反 复 地进 行 除 杂 工 作 。 ( 1 ) 苗期。 留典 型 标 准 苗 , 凡 不 符 合 自交 系 植物 学 特 征 的 均为杂株 , 应一律拔掉。 ( 2 ) 拔 节期 。 主 要 依 据 自交 系株 高 、 长势 、 叶型 、 叶脉 色等 区别 杂 株 , 对“ 傻大黑粗” 形 色 有 异 者一 律 铲 除 。 ( 3 ) 花期 。 主要 依 据 花 丝 色 、 雄穗大小 、 花药色 、 颖 壳 色等
性 状 区别 杂 株 。
海南 l 2月 2 0日前 , 多 为 台 风 多 雨 季 节 。根 据 多 年 南 繁 经验 , 玉米南繁最佳播 期为 1 O月 下 旬 至 l 】月上 旬 , 南 繁 单
播 种 前 和 播 种 后 卜 3天 内 以 及 玉 米 成 熟 期 必 须 在 田 问
周 围 撒 些 防 鼠 药或 毒 饵 或 用 电猫 电 击 老 鼠 ( 每 天 傍 晚 到 半 夜)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除 草
玉 米 播 种 后 出 苗前 要 使 用 土 壤 封 闭 除 草 剂 乙 草 胺 或 莠 去津 ; 苗 后 除 草 剂 用 克无 踪 。在 晴 朗 无 风 的 早晨 进 行 喷 雾 。 3 . 问苗 、 定 苗 出苗后 3 ~ 5片 叶 问 苗 , 结 合 问 苗做 好 苗 期 除 杂 。5 - 6片 叶定苗 , 定 苗 时 问 视 地 下害 虫 ( 如地老 虎) 危 害程度 而定 , 如
治地下害虫( 如地老虎) , 亩 用量 1 . 5 — 2千 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张世煌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

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

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

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

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

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

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

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

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

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

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

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

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

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

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

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

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

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靠提高两亲本之间的SCA。

Duvick研究表明,杂交种产量的增长与亲本自交系的GCA平行。

Hallauer 指出,发展杂交种初期,SCA对杂交种产量的贡献大约在70%,而到了1980年代初期,GCA对杂交种产量的贡献上升到80%,SCA只占20%。

实践证明,不仅产量增长取决于GCA,抗逆性的提高更取决于GCA及加性遗传效应的积累,因此,我们说这个原理决定了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效率。

二、基本策略根据上面叙述的这些原理,我们提出了玉米育种要“立足现有种质基础,以我为核心,向两边推开,循环育种和高密度育种”的基本思路。

二十多年以前,我们手里能用的种质资源确实很贫乏,但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我们引进了世界上许多核心种质,连美国、法国、德国的跨国公司都争相把许多好的资源送到中国来,但是我们大多数育种者却不会使用这些种质资源。

包括许多专家教授也不会使用这些原始资源和改良种质,甚至不会使用美国公司的专有自交系。

其根源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缺失,这就使育种技术失去了灵魂和主心骨,缺少最基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些足可以反映出我们需要加强常规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培训。

也许有人会说都是科技和学术界的浮躁给闹的,但我们说不清也解决不了社会浮躁,只能讨论理论和技术,充其量是我替大家读书。

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解决不了眼下的创新出路问题。

“以我为核心”,说的是商业育种要以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核心。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不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理论问题,而是育种实践的结晶,但在中国,人们对杂种优势模式的理解与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有关。

它背后的研究方法是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但对技术的采用却受人文智慧影响。

玉米种质资源可以划分成两个杂种优势列(alignment),我们概括为A′B,Hallauer则概括为Reid-Tuxpeno ′非Reid-非Tuxpeno。

这是对美国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杂种优势模式SS(Reid)′NSS(非Reid)的扩展和延伸。

后者是一对经典的杂种优势群(group)。

如果有需要,每个群内可以包含若干亚群(cluster)和不断加入新种质(races)。

每个国家应以美国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基础,建立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

两个杂种优势列的思想有利于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

也就是把全世界的种质资源都按照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分别推往两个方向进行管理。

我上面最后两句话把事情的因果关系给说颠倒了,实际上,正是由于种质扩增的实践产生了两个杂种优势列的理论概括。

所以,杂种优势列的想法只有从Hallauer和我的嘴里才说得出来。

没有这个实践,哪有这个思想?而一旦产生了这个思想,自然就更进一步促进育种实践。

这样说就符合认识论了。

接下来根据杂种优势模式,把国内外的种质都“向两边推开”,以防止走“猫步”,有效地保持甚至逐渐提高两群(列)之间的SCA效应,这有利于强化对种质资源的管理,提高育种效率。

这在本质上是逐渐扩大两个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或等位基因的频率差。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保持和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

“循环育种”,既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或两个杂种优势列之间的二环系育种,是一个基因频率的累加过程,即充分利用加性遗传方差,不断提高新自交系的GCA效应,这是玉米杂交种持续增产的基本原因。

在循环育种过程里,还要施以高密度等逆境选择压力,这是抗逆育种的突破口,对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具有引导作用,其后果直接指向高产和稳产的育种目标。

三、美国经验和中国玉米的“之”字形发展轨迹玉米利用杂种优势80多年,产量潜力不断提高,ASI(散粉至抽丝间隔天数)持续减少,叶片持绿性和倾斜角度逐渐增加。

先锋公司研究了七、八十年来所培育的杂交种,发现低密度下的产量和杂种优势都没有提高,而高密度下的产量和杂种优势却持续提高,至今没有停止增长的迹象。

在过去60年里,中国玉米品种和杂交种的果穗长度增长缓慢,但果穗的直径和穗行数明显增加。

这不是高效率提高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又好又快的途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单位面积的收获穗数增长得极为缓慢,每年每亩只增加11个果穗。

出籽率严重下降,特别是1990年代大量使用PB种质以后,杂交种的出籽率急剧下降。

同时期,株高、穗位、生育期和秃尖长度都不正常地急剧增加。

这是忽视抗逆性育种的直接后果,反映出我们对育种目标和增产途径的理解都出现失误。

在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混乱的局面下,是可以搞育种的,就像不按照杂种优势模式也能搞育种一样,但在育种技术体系中每增加一个不确定因素,随机性就增加一倍,导致育种的难度特别巨大,因而效率低下和没有竞争力。

从生产上来说,可持续地提高产量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以至浪费大量资源,也难以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实际产量和效益。

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强调在低密度下提高品种的产量和杂种优势,却忽视了应该在高密度和其他逆境条件下提高经济产量。

今后需要什么?我们需要逆境下的高产,逆境下的杂种优势,需要逆境下改善生理学指标。

这样研究产量、杂种优势和生理学指标才有育种价值和生产意义。

四、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玉米育种技术体系中有很多环节需要改造,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技术。

我们以往虽然忽视了对抗逆性的改良,选育出大量杂交种,但其中那些最优秀的品种,基本上是靠提高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性而提高了在逆境下的产量增益。

今后,要主动采取抗逆育种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产量增益,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杂种优势上,尤其不要在低密度等非逆境条件下研究产量和杂种优势。

针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提出玉米育种的基本策略,概括成5句话:⑴以现有种质为基础。

也就是要提高自信心。

⑵以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核心,这是育种技术的出发点。

⑶向两边推开。

其作用是控制SCA,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防止走“猫步”,提高育种效率。

⑷循环育种。

这是充分利用加性遗传方差提高GCA的有效途径。

对种质资源要做到喜新不厌旧。

这是可持续地提高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技术基础。

⑸高密度筛选是抗逆育种的第一个突破口,它的原理是利用G′E 效应,扩大育种群体(选系和筛选杂交组合)的分离谱,即通过增加遗传方差(σ2g)和选择强度(i)而提高育种效率。

改造育种技术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核心。

西方跨国公司早就在杂种优势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而清晰的技术核心。

我们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了类似的技术核心,今后每一个研发能力较强的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都有必要建立自己内部的技术核心。

有了这个核心,就能够停止对杂种优势群的中国式争论,避开无良教授在理论和技术思路方面的干扰,在育种实践中克服长期困扰我们的种质创新的难题。

从理论上来说,有了这个技术核心,我们就能够较轻松地开展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研究,合理而高效率地利用欧美和热带、亚热带的优良种质,就能够防止再度发生“狗熊掰棒子”和“走猫步”现象。

建立技术核心就可以把国内外种质都分成两个杂种优势列,在循环育种过程中把等位基因频率向两个相反方向积累,而不是总走猫步,导致基因频率总在0.5附近摇摆。

退一步说,即使在划分杂种优势群(列)的时候把个别种质(譬如旅大红骨)分错了方向也不要紧,只要抓住了技术核心,我们就能够定向地改变等位基因频率,商业育种就不会乱了方寸。

总之,要把理论落实到技术和材料创新上。

这是当前很紧迫的事情。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技术和实践问题。

造成我国玉米育种技术失误的原因很多,但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中包括哪些体制、社会、政策、理论、技术和个人因素?通过哪些途径与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我国种子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有赖于育种者认真思考,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和给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