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人物分析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优选篇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优选篇《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1《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
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
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
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
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__不严之罪。
”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
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
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__、智勇双全。
在这场__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__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
崔、张的__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__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
成人之美者-----红娘
成人之美者---红娘有一个人,汤显祖说她“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没有她,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她,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她虽然是相国小姐的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他们的爱情牵线。
她就是红娘,因为红娘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西厢记》更加成功,更加经久不衰。
《西厢记》的主题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也是通过崔、张对爱情的执著并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坚持斗争来表现的,他们的美好结局当然要归功于红娘的帮助,或许,没有她,就没有《西厢记》,也就没有崔莺莺和张生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从全剧她占的曲目可以看出。
在古代,红娘只是一个丫鬟,可见她地位的地下,但书中是这样写她“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轻狂”,就让我感受到一个虽然地位低下,但受过大家族环境熏陶的气度不凡的丫环。
她从小受着“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管束,当时又负有“行监坐守”小姐的使命,使她的言行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封建伦理道德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刚开始时,不免对张生百般阻挠,但是,当她被他们的真情所打动时,她有了她的正义感,她同情崔、张的处境,支持他们自主婚姻。
红娘成人之美,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这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张生为了表示对她的感激,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听了很生气,觉得自己真诚受到亵渎。
她骂张生:“你个馋穷酸来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
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她拒绝张生的重酬,并且严正宣称:“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莺莺的装模作样和心口不一使她着恼,但并不因此而减弱她那种关怀人、帮助人的热情,她不时对他们的软弱和作假加以嘲笑,但目的是为了鼓舞他们,如果不是她,张生、莺莺的爱情能否继续下去,只能打上一个问号。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红娘又是一个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敢。
表面上看,《西厢记》是崔张为了争取爱情与相国夫人和郑恒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实质上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与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之间的一次重大较量,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完整版)《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浅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浅析摘要:古典名剧《西厢记》中的红娘具有识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
与此同时,细细研读文本,我们也能够挖掘出红娘这一形象复杂的另一面。
本文旨在对红娘形象进行立体化的全方位分析,探讨其形象的双重内涵。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形象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一颗光芒四射、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它以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当时的剧坛。
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这一对有情人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
剧中,王实甫以最真挚动人的笔墨描写了相国府中地位至微至贱的奴婢红娘,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她正直热情、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形象。
历代学者大都对红娘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在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红娘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也渐渐为学者所关注。
本文兼顾红娘性格的不同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丰富红娘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可信。
红娘作为众多读者心中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优秀品质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聪慧、细心、有识人之明红娘的识人之明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基础,并且这一素质贯穿文本始终。
戏剧一开始,红娘便随着莺莺的出场而初露形象,十分可爱。
老夫人让她问长老何时与老相公做好事,她到了长老处,先是问“长老万福”,举止端详,没有半点轻狂,语言得当,且在张生观察中她“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眼望,眼挫里抹张郎”,她与张生曾有一眼之交,而此时见了张生,却用机灵的眼睛偷偷斜视张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红娘此举,可知她外表伶俐,心又细,她想从其中发现点什么。
当与长老说完话时,要长老亲自带她到佛殿看看准备的情况,这一行为老夫人并未嘱咐她,灵慧的她正是因为办事稳妥深得老夫人的信任。
在红娘办完事返回的途中,遇到张生拦路自报家门,却遭红娘抢白,她搬弄孔孟之道嘲谑张生,用老夫人的“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人莫敢犯”来告诫张生,整整一个话语尖刻、聪明伶俐的可爱形象。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
在《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非常明显,才华出众痴情的男主张生,美丽多彩大胆的女主崔莺莺在我们视线中来回涌动,而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也让我们无法忽视。
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又对爱情充满向往。
她与张生在寺庙后院相见,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对唱,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这个典型封建家长的管束,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于是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的书信是在戏弄她。
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且专情的痴情种。
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社会显得非常热烈、大胆的方式,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他不管人家小姐是否对他有意,先对莺莺的丫鬟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
分析王实甫《两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分析王实甫《两厢记》中红娘的形象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
她是崔家的婢女,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作品里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光辉形象。
红娘最初对崔张的结合并不想有什么帮助,张生第一次遇见她并作一番自我介绍时,她以“得问的问。
不得问的休胡说”抢白了他,对于崔张的隔墙酬韵,红娘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淡的。
但在逐渐看到崔张间的真挚爱情和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之后,便由对崔张的同情进而积极帮助他们斗争,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地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他们的结合。
在老夫人发觉莺莺与张生的私情之后,莺莺与张生惊慌失措。
她从容镇静,勇敢地在老夫人面前为他们辩理,她巧妙地应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搬出老夫人百般回护的“家谱”进行反击,说得老夫人无言可对,不得不应允了崔张的婚事。
红娘完全是出于同情心和正义感来为崔张奔走出力的。
张生曾许她金帛拜谢。
她立即生气地责备了他,这就突出了她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
红娘性格中最可宝贵的是她的正义感。
她热心促成崔张婚事,是从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开始的。
她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深深同情崔张由于老夫人的阻碍而造成的痛苦,这才挺身而出,出于这种正义感,她才想方设法地帮助莺莺克服心理矛盾,并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地为恋爱的双方传书递简,牵线搭桥。
她是足智多谋的“军师”,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问,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浅谈西厢记中的红娘
论《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摘要:红娘是我国古代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最吸引人的、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她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却没有丝毫的奴颜卑膝,不仅热情浑辣,爽朗千练,伶牙俐齿,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忠厚品质,而且公正热诚,遭遇挫折不改初衷,豁达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劳动人民诸多优秀品质,数百年来一直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尊重,成为一个中国老百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关键词:红娘;性格;形象引言:《西厢记》数百年来一直收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精心塑造了张生、莺莺和红娘等几位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深刻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准确地把它们表现了出来。
通过矛盾和冲突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都很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
又因为,作品热情称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与美满婚姻并为此大胆冲破封建礼教重重封裹的无畏精神与果敢行为,弹奏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伟大主题,这些因素因为符合人们对美好爱强的向往和审美追求,使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观众和读者为之倾倒与折服。
在《西厢记》中,红娘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具有纯朴善良、爽直活泼,智勇双全的性格。
极富正义感,在她身上印证了“卑贱者最聪明”这一永恒的真理。
这是因为她这样的性格特征,获得世代人民经久不衰喜爱的,永远生气勃勃,活跃在舞台上的光彩夺目的形象。
现以成撮合有情人的月下老人的化身。
王实甫以最真挚动人的笔墨描写了趑相国府中地位至微至贱的奴婢,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红娘正直热情、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形象,尽情赞颂了红娘这个奇女子的才貌学识、个性品质等诸多层面。
一、热情浑辣,爽朗干练,伶牙俐齿,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忠厚品质在《西厢记》的“张君瑞闹道场”①这一情节中,当张生终于有机会和红娘对话时,这个书生气十足却傻乎乎的酸秀才便急不可待自报家门,但这一番详细韵自我介绍尚未完成,便被红娘一顿连珠炮的抢白弄得好不尴尬“谁问你来?”红娘这一声喝便把热情洋溢的张生弄了个太大的没趣,可张生并不知难而退,他厚着脸皮再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一下可把红娘激怒了,义正词严的说道“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
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文章一:《红娘,爱的推动者》咱们来说说《西厢记》里的红娘。
红娘这姑娘,那可真是热心肠!就说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吧,要不是红娘在中间牵线搭桥,这两人指不定得多坎坷呢。
比如那次张生相思成疾,红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帮着莺莺给张生传信儿。
她一点儿也不怕被发现受罚,就想着能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娘的胆子可大了,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她也不退缩。
她聪明机灵,能想出各种法子让张生和莺莺见面。
她就像那春风,吹开了爱情的花朵。
文章二:《可爱的红娘》提起《西厢记》里的红娘,我就忍不住笑起来。
她呀,就像咱们身边那种特别爱帮忙的朋友。
比如说,莺莺心里明明喜欢张生,可又不敢表现出来,这时候红娘就看出了莺莺的心思。
有一回,张生眼巴巴地等着莺莺的消息,急得不行,红娘赶紧跑去安慰张生,给他出主意。
她还会巧妙地应对老夫人的盘问,那机灵劲儿,真让人佩服。
红娘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觉得亲切又可爱的角色,因为她,这段爱情故事才更加精彩。
文章三:《红娘,勇敢的爱情使者》《西厢记》里的红娘,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你看,张生和莺莺明明相爱,却碍于各种规矩不敢表白,红娘可不怕。
就像那次,老夫人发现了张生和莺莺的事儿,大发雷霆,这时候红娘勇敢地站出来,为两人说话。
她还常常帮着张生传递情书,一点儿也不担心被抓住。
比如有一次,她趁着夜色,把张生的信偷偷塞给莺莺,那小心翼翼的样子,真像是在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
红娘的勇敢,让这段爱情得以继续。
文章四:《说说红娘这个人》《西厢记》里的红娘,大家都知道吧?她可真是个热心肠的姑娘。
张生为了见莺莺,急得团团转,红娘就想法子帮他。
有一次,张生在花园里等着莺莺,红娘悄悄带着莺莺过去,还帮着他们打掩护。
她不仅聪明,还特别善良。
哪怕知道会惹麻烦,也愿意为了爱情冒险。
就像莺莺犹豫不决的时候,红娘总是鼓励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样的红娘,谁能不喜欢呢?文章五:《红娘,爱情的助力者》咱来讲讲《西厢记》里的红娘。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张生和莺莺的爱情路。
民间故事红娘与月老
民间故事红娘与月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娘和月老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他们分别扮演着媒人和婚姻之神的角色,为人们牵线搭桥、促进姻缘的发展。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关于民间故事中红娘和月老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传说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红娘据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和机智的女子,她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媒人”或“姻缘天使”。
红娘的传说被分布在中国各地,她以她聪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灵,为许多追求幸福爱情的人们搭建了成功的婚姻平台。
但是,红娘的身份一直是一个谜,她究竟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还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呢?关于她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传说中她总是聪明机智、助人为乐。
通过红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
在那个时代,父母担负着为子女安排合适婚姻的责任。
红娘的角色是协助父母选取最佳婚姻对象的媒人。
她不仅要考虑双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还要考虑相互之间的性格匹配和情感认同。
因此,红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以及极高的分辨能力。
与红娘不同,月老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被称为婚姻之神。
据说月老是掌管婚姻的神仙,他在人们一生中决定了他们的婚姻命运。
月老会将两个人的名字刻在一颗红线上,表示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人们认为只要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人,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无法自拔。
因此,月老成为许多人祈求美满姻缘的对象。
故事中,月老经常被描述为一个白胡子老头,穿着一件朱红色的袍子,手持一根红线。
他用这根红线将两个注定要在一起的人连在一起,即使他们相距万里,也不会错过对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幸福的颜色,而红线则象征着命运和缘分。
因此,月老代表着人们对于婚姻幸福和伴侣缘分的期待和祈求。
红娘和月老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婚姻的故事,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关婚姻观念的深厚内涵。
红娘的机智和智慧展现了古代中国女性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她们能够巧妙地帮助人们找到适合的伴侣。
而月老则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幸福和缘分的执着追求,他们相信命运的安排和注定。
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典型的明代妇女题材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千金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生相恋,经过了种种波折、磨难才走到了一起。
而在这个故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红娘。
红娘作为媒人,帮助张家与崔家牵线搭桥,不仅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更是实现主角美满情感的关键人物。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一、红娘的职业与地位红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嫁娶时的媒妁,他们的职业就是为男女进行婚姻牵线搭桥,通过言语和行为的回应,帮助男女更好地相互了解,促成婚姻。
在这个时代,由于保守的家庭制度,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一些其他的限制,许多年轻的男女并没有机会自由恋爱,而是通过红娘等专业媒妁的介绍结成夫妻。
在小说中,王实甫将红娘这个职业的特点和局限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书中,红娘是那种小人物,生活很清贫。
在许多场合中,红娘担任的是隐性的角色,她的任务是偷偷地为男女进行私下的联络和磨合。
而在紧要的时候,她则会站出来,给男女大胆地建议,帮男女缩短彼此的距离,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对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娘的地位并不高,她不像官员那样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所以她需要“为衣食而劳苦”,大多数情况下她也无法承受太多的责任。
但是,红娘的职业还是被认为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二、红娘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红娘的性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透露出了许多妇女美德和优良品质的体现。
那么红娘有哪些性格特征呢?1. 忠诚于职守。
红娘作为媒人,面对每对新人都会认真负责地对待。
她会全力以赴为新人排忧解难,确保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这说明红娘是一个非常有职业道德、不背离原则的人。
2. 智慧而且懂得隐忍。
在替人作媒的时候,红娘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跨越传统道德和法律的能力。
她在信口雌黄的表达和为人着想的抉择中发挥着慧心,能够看清形势,为新人排忧解难。
3. 善良而胸怀坚定。
红娘一方面体现出温柔的一面,可以为难过的人情多加关心,另一方面也很坚定,能够为整个家族利益而放弃姻缘。
高尚的卑贱者——王实甫《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
高尚的卑贱者——王实甫《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
明初贾仲明称它为“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以老夫人、莺莺、张生作比较,在矛盾中刻画了红娘身为一个卑贱的婢女却机智过人,泼辣率直,富有正义感并敢于反抗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形象。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言,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赵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
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金代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1)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作者和版本历来众说纷纭。
而在诸多版本中数王实甫的《西厢记》流传最广,最被人们所接受欢迎。
不仅仅是因为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老夫人塑造成一个彻底的封建卫道士;‘将张生塑造成为一个近于疯魔的至诚种,憨厚的傻角,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还在于王实甫将红娘地位提高使其成为一个主要人物,唱词占了八套,超过了张生或莺莺,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使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读《西厢记》时我深深的被红娘这(2)个人物所吸引,她身上的光芒甚至超过了张生和莺莺之间这两个最主要人物的爱情。
作为一个地位极其地下的婢女她的机智过人、泼辣率直、富有正义感并敢于反叛的性格特征大放光彩,深受大众的喜爱。
一红娘的社会地位“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做红娘。
”全剧开头老妇人介绍人物及故事背景时如是说。
由此一句即可明了红娘在剧中是个小妮子的身份。
“小妮子”是对婢女的称呼。
也就是说红娘是相国府的一个婢女。
婢,从字形上可以看出,就是女人中的卑下者,是人下人。
最早的来源就是是罪犯的眷属,这些罪犯的眷属男的为奴,女的成婢,所以奴婢奴婢,总是连在一起。
从两种叙事学人物观比较看《西厢记》中的红娘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两种叙事学人物观比较看《西厢记》中的红娘王亚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摘 要: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的“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性特征,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人物观注重人物作为叙述参与者在情节中的作用。
《西厢记》中的红娘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从“功能性”人物观来看,红娘成为“行动者”,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理性”人物观的角度来看,红娘具有独特个性,成为福斯特的“圆形人物”。
关键词:功能性;心理性;《西厢记》;红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58-03“人物”在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描述为“行动者是结构上的一个状态,人物类似于人,又不是真实的人,是摹仿、想象与虚构的创造物。
”[1]显然巴尔将“人物”和“行动元”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西方文论史上,主要有两种叙事学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
前者关注的是“作为叙述产品的人物是如何在叙述中生成的”,即“叙述为人物服务的”问题;后者强调“作为叙述的参与者是如何在叙述的生成中发挥自身作用”,即“人物为叙述服务”的问题。
[2]作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臂之一的《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和红娘等不无关系,红娘被公认为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
用叙事学的两种人物观来分析《西厢记》中的红娘,就会发现:红娘是一个网,剧中各个人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他们因为红娘这个网而联结起来。
因此,红娘在剧中至关重要。
同时,红娘的性格是多维立体的,就如同生活中真实的人,属于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
一、“心理性”人物观视角下的红娘及解读的缺陷“心理性”人物观与“功能性”人物观相对立。
这一人物观强调:人物必须是独立于情节而存在的个性化人物;作家应集中塑造人,甚至忽视作品中的情节等成分,忽略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以及人物与其他叙事层面的关系。
简析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异同
简析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这两个
人物形象的主要异同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然而作者都赋予她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
(1)相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的身份相同,都是婢女,社会地位低下,是受气挨打的角色。
②从红娘和春香的性格来说,他们都充满活力,活泼开朗而又机灵聪慧。
二者都属于心计不是很深而且很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
稍有不同的是,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稚嫩些。
③红娘和春香在推动剧情,促成女主人公的爱情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给读者的整体印象不一样
红娘举止大方得体,端庄而又礼貌,出语不凡,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春香则显得孩子气。
有孩子的天真无邪,率直顽皮。
②红娘和春香在剧中存在的意义不同
红娘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连结,她符合大众的接受和欣赏特点,很自然地成为剧情发展的积极联络者和推动者。
而春香是服侍和陪读的丫鬟,她是作为杜丽娘的陪衬而存在的。
③红娘和春香所处的环境不同
红娘生活的环境,相国夫人和崔莺莺都心计深重,什么事都藏着掩着不愿意讲,崔莺莺把她当作母亲安插在身边的间谍,而夫人又认为她带小姐出去学坏的,两面都难做人。
而春香生活的环境较好。
杜丽娘和她两个都没什么特别明显的阶级不同。
比如闹学时候,她们两个还一起捉弄陈最良,属于玩伴的关系。
但她因不喜念书,杜丽娘很多东西也没法同她讲,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
西厢之红娘
西厢之红娘中文摘要:天下夺魁的《西厢记》除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背后出力的功者——红娘。
身为一个丫鬟的她如何让人们对她如此难以忘怀,而衍生出了一种人群?本文将为你一一道来。
关键词:红娘真实忠诚率真机智勇敢元曲的巅峰之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婢女红娘夺得许多读者的青睐,开了丫鬟戏的先河,红娘这个名字更是成为代名词流传千年至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
她仅是一介奴才却敢于依理挑战主人,虽是一个女子却胆识过人,虽是一个局外人却热心促就美好结局,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却周旋于多人之间游刃有余。
她,真实不做作、伶牙齿、热情干练,好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在我心中就是一朵奇葩。
她,不逊于莺莺半分。
红娘在剧中是相府千金崔莺莺的贴身丫鬟,天天伴随小姐左右,有着大家闺秀之范。
她知理守教,也熟读孔孟之学。
张珙第一次仔细观察红娘时就在心中说道“好个女子呵”,他觉得红娘“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儿轻狂”,甚至想“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
”若不是莺莺的倾城之貌她不可及,又怎会让她只是个陪衬。
她饱读诗书,受孔孟之教,面对不知礼教厚颜相问的张君瑞,她可以怒斥到:“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於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
"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
"是他亲女,尚然如此,可况以下侍妾乎?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已事,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决无干休。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下文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黛玉性格分析,欢迎阅读!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1一、捧心西子病态美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探析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探析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红娘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成为了这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通过对其性格特征、行为表现以及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揭示红娘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还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红娘形象在《西厢记》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红娘形象的全面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西厢记》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和社会价值。
二、红娘形象概述在《西厢记》中,红娘不仅是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整个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她以机智、聪颖、善良、热心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红娘是崔莺莺的贴身侍女,身份卑微,但她的人格魅力却丝毫不减。
她熟知人情世故,了解张生和崔莺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两人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中,红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善于观察,能准确捕捉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从而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红娘机智过人。
在剧中,她多次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张生和崔莺莺化解危机。
例如,当孙飞虎率兵围困普救寺,意图强抢崔莺莺时,红娘果断提出让张生修书求助于白马将军杜确,最终成功解围。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红娘的机智,也展现了她对主人的忠诚和担当。
红娘善良热心。
她对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抱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因此不遗余力地为他们牵线搭桥。
当崔莺莺因张生的离去而痛苦不堪时,红娘不惜冒着风险,前往书斋为两人传递书信和信物,使他们的爱情得以延续。
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坚定的信念,让人对红娘的形象深感敬佩。
红娘还具有坚定的立场和高尚的品德。
在面对崔母的阻挠和郑恒的陷害时,红娘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动。
《西厢记》矛盾冲突中红娘位置[论文]
浅论《西厢记》矛盾冲突中红娘的位置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红娘是个小丫鬟小配角,在张生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中也不是主角,但就是这样一位贴身丫鬟却是戏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贯穿作品始终的矛盾冲突中,她是占有关键性的位置。
关键词:红娘关键矛盾冲突红娘在老夫人心目中,不过是个牙尖嘴利的“小贱人”;在莺莺的眼里,最初也不过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着自己言行的丫鬟。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红娘,在全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左右了主人公夫人命运,起了绝大的作用。
随着情节的发展,红娘对老夫人的无理、莺莺与张生的心意的深入了解,她完全站在崔张的一边,积极地为二人牵线。
在经过“寺警”、“赖婚”等情节之后,红娘更是不顾个人安危,与老夫人及郑恒正面冲突,巧言善辩。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全部活动,总结起来也就是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崔张的爱情完满,二是与老夫人和郑恒进行正面的激烈斗争。
而《西厢记》中戏剧矛盾冲突主要是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老夫人、郑恒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这两条线索,互相制约、交错展开。
这两方面的活动与剧中主要的冲突线索基本上是重合的。
由此,可以看出红娘的活动始终贯穿着作品的矛盾冲突,不是主角却是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在矛盾发生之时,适时地以自己的聪明勇敢去化解矛盾冲突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一、与崔张二人:穿针引线当张生向红娘作“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的自我介绍时,胆大泼辣的红娘立刻向张生说清楚了老夫人“治家严肃”,再细说老夫人如何“治家严肃”与监管莺莺的种种,而这些管制手法普救寺里的和尚也是知道的。
然而张生不懈地向红娘倾诉对莺莺的情意,并把她当作是促成他与莺莺爱情的“擎天柱”。
在剧本中,红娘和张生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
在“寺警”后,红娘开始真正同情崔张二人的爱情,并愿意为二人争取。
由于张生的社会位置,得不到老夫人的同意而要与莺莺结合注定要以不寻常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情,追求他们的目的。
《红娘》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红娘》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娘》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在唐传奇《莺莺传》中,红娘就以莺莺侍婢的身份,为崔、张在西厢幽会起穿针引线作用。
也谈红娘的人物塑造京剧红娘人物塑造
也谈红娘的人物塑造京剧红娘人物塑造“红娘”现今是媒人的代称,即指那些热心为别人奔走做好事、促成别人姻缘的人。
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是女主人公相国千金崔莺莺的侍婢。
引《借厢》一折,张生说道:“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
”她地位卑贱,在崔张恋爱故事中虽然不是当事者,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解决贯穿作品始终的矛盾冲突中,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红娘的语言、行为方面对这一人物的塑造加以分析和研究。
“言者,心之声也”。
通常人物语言是戏剧艺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写戏要“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也就是说人物语言要个性化。
研究红娘,就不能不关注她语言的交际特征。
红娘与张生、红娘与崔莺莺、红娘与老夫人、红娘与郑恒,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交际网。
金圣叹曾以一篇文字作喻,言莺莺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而这种“起承转合”恰恰是以作为红娘思想活动外在表现的交际语言来实现的。
《西厢记》中,红娘的一切交际活动都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帮助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实现自由美好的爱情。
张生乃一介书生,莺莺又胆小怕事,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同时也感化不了有着封建顽固思想的老夫人。
红娘在促成二人感情和行动的突破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是身处社会下层的侍女,能使崔、张爱情在夹缝中绽开花朵,确实显示了她不凡的语言交际才华。
面对莺莺的遮遮掩掩,她真真假假,试探虚实;面对张生的痴迷癫狂,她嬉笑怒骂,调侃助威;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冷酷,她从容周旋,针锋相对;面对郑恒的无力霸道,她义正词严,不卑不亢。
剧中红娘的语言泼辣、机智、爽朗,还常常使用一些市井俚语,是她精神世界的反映。
对不同的对象,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交际手段。
一、奚落嘲讽,诚信助人红娘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大胆支持崔张的爱情,而张生为了追求爱情,到了不择方式的地步,不免流露出庸俗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莺莺人物分析
《辣妹红娘》【聪明】
辣妹红娘,却不随便放辣、到处放辣。一味放辣,她的辣放的有理有礼有节, 什么时候什么样的辣,放多少辣,辣的程度种类,都拿捏的非常到位。 (张生初见红娘自报家门,酸味十足,红娘“以辣治酸”)张生初见红娘,说 了段傻话:“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又三,正月 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张生直率性格放到当下媲美《非诚勿扰》男 嘉宾,“酸、爽”味十足,红娘以辣治酸:“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不是你们读书人的四项基本原则吗?你怎么可以不遵守? (张生闻老夫人赖婚欲寻死,红娘“以酸治死”)老夫人赖婚,张生欲在红娘 面前寻死。红娘直率豪放性格定不会拉拉扯扯,“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 但,红娘以其一句“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表现了她“刀子嘴豆腐心” (莺莺望张生信函满心欢喜却故作假怒,红娘“以酸刺之”)莺莺明明是读张 生的信读的满心欢喜,却假怒翻脸:“小贱人,这东西哪里来的?”“我几曾 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娘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小姐使我将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道他写着甚 么?”“告老夫人?这倒是个好主意,还是我拿去吧” (西厢东窗事发,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以辣治拷”)老夫人拷问红娘,红 娘横冲反讥:“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他每不识忧, 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 女大不中留。”“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随后并列举老夫人 两大罪过(辱没相国家谱、治家不严)
红娘——崔相国府中服侍小姐莺莺的丫鬟,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红娘聪明、 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 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 义。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可能只是个泡 影罢了。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 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 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 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 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主动站了 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 “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 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 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 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 再催促莺莺回去,而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有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分的交谈。当莺莺 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 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 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 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个性之所 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 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 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 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 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 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 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 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 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 得解决。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 “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 着怀疑和指责。而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 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 同时,做为这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 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 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 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 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的丫鬟形象是带着 理想化成分的。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 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 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 挖苦乃至严辞驳斥。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 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 是”,马上又肯定了她。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 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 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期望和呼唤吧! 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 直处于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红娘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 情况。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理想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 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 发展的一种必然。